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8篇

时间:2024-01-30 15:05:08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1

一、互联网+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互联网+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互联网+教育管理”在现阶段可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但在未来一 段时间里,“互联网+教育管理”应该是更高形态、更高水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底层技术平台依托(硬件层面)到人事制度(软的层面)都必须用互联网时代的行为模式来重塑。这才是“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变革方向。

(二)互联网+教师。互联网+教师,是互联网环境下教 师如何适应和如何应对新形态新挑战的问题。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 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二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态要适应“互联 网化”。三是“教学众 筹”等新型教育行为模式会出现。

(三)互联网+课程。互联网资源很丰富,因此学校课程内容将大大拓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前沿知识都将快速刷新目前正在开展的校本课程,并改变统一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课程的外在封装形式会更先进、更立体,富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交互性成为互联网课程的特质,学习内容将 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

(四)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学习”的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 为学习支架支撑学习;二是学习资源让学习活动充分延展;三是即时反馈工具 让学习效果得到监控;四是大数据积淀让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

二、“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体系可以较好的实现校外教学的完整过程;其次,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接入互联网,并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总之,教与学的过程也不一定必须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互联网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最有利于工学矛盾的解决。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与自主学习。校内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互联网教育,一方面,学生够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在网络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共享。

(三)多媒体学习资源共享。“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互联网+教育”

(一)传统高职教育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突破束缚。(1)“互联网+ 教育”开创学生新兴趣点。互联网+ 教育是通过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信息中介。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让企业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工作通过学校外包给在校学生。同时在校生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接受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这种教育模式学生接受程度较高,因为学生完成的不仅仅是一项作业。学生对于企业的任务非常感兴趣,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企业的任务具有实战性,不再是老师硬邦邦的作业,相对于学生而言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迫于将来的就业压力,往往比较倾向于接受一些企业的任务,让自己领先一步。(2)“互联网+ 教育”架起连接桥梁。互联网+ 教育是学生和企业,学校和企业间一座信息化桥梁。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企业的需求,通过企业需求的分析,对于课程进行整改,培养学生实战能力,让传统职业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重生,让学生和企业间保持互动,让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社会各界的企业合作,发展新型教育模式,让教育顺应社会需求,让高职学生教育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一方面排除了企业对于应聘应届毕业生的疑虑,一方面毕业生有了新的舞台磨练和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学校也提高了大学生教育的质量。(3)“互联网+ 教育”成传统教育突破口。互联网+ 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模式将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互联网教育无论是现在红火的

O2O教育还是纯互联网教育都存在致命的缺点,缺乏互动性,缺乏资源集结能力。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集结能力和线下的互动能力是互联网教育无法与之抗衡的。说到底,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平台,无法做到教育的互动参与,因而高职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工具,集合自身优势,探索教育新模式,这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04-2

1 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互联网+”的充分体现

1.1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的各行各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平台,使得传统行业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教育”是当下一个热门的模式。将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得知识普及面扩大,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补充知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1.2 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优点

1.2.1 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首先在教材方面,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使教材信息化。所谓教材的信息化,也就是教材摆脱书本的桎梏,让内容的展现不再只是平淡的文字和图片,借助互联网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甚至动画。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对于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困难便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开发网上教育资源能让广大师生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

1.2.2 能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远程教育的实现则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听课的时间、地点,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还能让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校外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经验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

1.2.3 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不是颠覆,而是代换升级,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而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结合能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效率、效能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互联网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产生的优点也表明,“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现状

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也最长,这就使得父母最了解孩子从而做到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力,在学生成L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然而,当今家庭教育确存在各种问题,如: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孩子;对子女的成绩要求过高等。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很有必要对这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指导工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在“家庭”这股重要力量的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由于许多中小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缺少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材、缺少经费、缺少时间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好,更别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了。在一项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只有在学生犯错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而平时没有犯错或者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老师几乎不主动与家长联系,更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了。

3 利用互联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3.1 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优点:传输信息方便、快捷,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交换不受空间限制,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校和家长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传送,共享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咨询,甚至提供帮助。这都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无法比拟的。

3.2 家庭个性的差异需要互联网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是长期的也是频繁的。但个别加他面对面地交流有时难以进行。要让家长普遍都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模式就必须要联系到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结合能让教育内容信息化,教学远程化的特点,便能很好的解决因为家庭个性差异。

4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4.1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机制建设

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中提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需要一定的组织作为前提和保障。在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中,老师们反映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是班主任或科目教师承担,但老师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学校相关经费投资少,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成果不明显。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统筹协调各方作用

4.2.1 充分发挥学校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平台上,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认清自己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尽职尽责,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和家长给予积极、耐心的指导;在互联网平台运行发展方面安排专业人士对平台进行细心的维护和管理。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深入,让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4.2.2 利用互联网平台逐渐将家庭教育归入大教育体系中

校方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发表相关刊物、开展网络课堂、进行心理测试,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网络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使家庭教育成为自觉地教育活动。

4.3 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和维护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和维护家校合作网络平台,能让老师、家长、学生之间实现更方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能够更容易地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同时,家长是这个平台的重要参与者,而现在许多家长尤其是长期居住在乡镇地区的家长,τ诨チ网的使用相对生疏。所以对于这个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平台来说,界面简洁、操作简便是对于平台网站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平台的形式多样化,让家长和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用各种方法获得资源和帮助。

家校合作平台除了要满足界面简洁、操作简便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平台自身还必须要是稳定的、安全的、完善的。所以,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家校合作平台建好之后,还需要校方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做好平台的维护管理工作则是让平台安全、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若平台里的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就会导致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平台上,给老师、学生和家长选择、利用平台信息带来障碍。所以校方还应当为平台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样才能让平台能够成功统筹协调老师、家长力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3

中国的互联网教育曾经历一轮政策利好。

2012年9月5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出台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此后,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纷纷投入资金建设教育云平台,大量企业也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参与其中。

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科大讯飞、伟东教育云等众多企业纷纷推出各类教育云平台,大量主打在线教育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一个又一个高喊变革、颠覆、重构教育的新产品。

然而,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出现一个标杆性的云平台得到广泛认可,大量教育云平台一直处于无序建设之中。

云平台乱象现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教育浮躁之风的重灾区。

例如,“三通两平台”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被简化成了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的个人空间。

而在具体实践中,一个学校十几个平台,一个教师几十个账号,已成为实现“三通”的普遍表现。教育信息化的真正作用尚未发挥,而许多云平台却已陷入怪圈。

“懂教育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懂教育”,这或许是对整个行业浮躁氛围的最好概括。

“通”路的要义

在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重要战略方向的核心。

首先,@应是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教育和学习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

同时,它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汇聚优质资源能力的“资源超市”,为各类资源所有者提供高效的资源交易服务。

当然,它也应是一个帮助教师快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推送的功能帮助教师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利用操作简单的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应是一个管理平台,机构空间帮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内生的、自主创造的课件资源的数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网上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条件支撑。

根据《实施方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要探索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汇聚与使用机制,把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和导航网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推进建立国家平台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要扎实推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探索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应用服务模式。

然而,多数教育云平台并未真正领会“三通两平台”的核心要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忽视了“学习”的根本属性,走入了“社交”的误区,创新不足,而且操作复杂,空间利用率很低。

尽管各地教育系统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但却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始终没有建成一个权威的平台,也没有形成一个长效资源建设机制,且“重建不重用”“重复建设”。此外,平台资源大多跟不上教育需求,同质化严重,无法与教育体系真正融合。

现状是:95%以上的教育部门单位空间(网站)分散建设、标准不一、缺乏专业管理,处于技术堆叠和装点门面阶段,有的甚至成为“僵尸”网站,少人问津。

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标准不一、缺乏整合清洗机制,导致大量名师、专家的教育智慧和思想被网络淹没,覆盖率很低。

互联网教育云平台沦为“摆设”

在产业界,浮躁之风可能更甚。

所谓的新思维、新产品,依靠资本力量千方百计攻入市场和体制内,却由于缺乏规范引导,普遍存在舍本逐末、理念落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皮毛式的互联网教育道路上肆意狂奔。

部分产品更是“为商业而生”,放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真正有良心又好用的产品少之又少。

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教育内涵缺乏深入理解,急功近利之下,重复生产出一堆“鸡肋”式产品,忽悠教育部门、师生家长埋单,鲜有突破创新之处;一些企业创始人、高管大肆宣扬“技术驱动教育”,却对政府的政策措施一知半解,对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二者的基本内涵、联系和区别、未来发展趋势更是一窍不通,就高喊变革教育的口号疯狂涌入。

在这个领域,一些企业以被金主收购、IPO、上岸、圈钱为目标,艰难度日,最终变成了一场商业和资本的秀场。

事实是,即便是主流资源型企业,也在艰难度日。

教育云平台乱象的根源在于理念非常落后。大量平台建设者没有教育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作支撑,不懂教育需求,与实际应用脱节,停留在技术驱动的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缺乏好的顶层设计。目前还没有形成行业标准,专业性不足、功能交叉,因此云平台的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买卖式建设阶段――管理服务缺失,大量设施平台无管理服务意识,或只关注于技术服务,违背互联网基本精神;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平台彼此封闭、标准不一、同质化严重。

因此,多数互联网教育云平台沦为了“摆设”。

“超级入口”在哪里

当体制内外都感觉到陷入困境而找不到出路时,整合重构是唯一的出路。

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应该摒弃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技术式创新,牢牢盯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一核心目标,围绕教育云平台进行大力创新和建章立制,方能适应未来互联网教育发展改革的需求。

一个行业要因为互联网去变革,一定是出现了标杆性企业和标准化的“神”产品。云平台领域同样如此。

实际上,可以被称为“神”产品的,不是眼下热议的高深莫测不接地气的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云计算,而应是基础应用环境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这是互联网业界常识。

而突破口就是“三通两平台”中的应用属性较强的网络学习空间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完成理念、产品、技术等统一化、标准化、人性化之后,这个平台将会成为一个“超级入口”。

以目前的技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首先要重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空间是教育云平台的基础元素,应具备入口性、唯一性。

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类教育网站、网络校园电视台等重构,然后进行一体化建设,与个人空间完全打通,优质信息层层汇聚,高度共享,跨地域覆盖,逐步实现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考核、体制等创新融合;师生空间要构建轻社交和人性化的知识传播体系,形成一站式学习场所;家长空间要注重连接校内外,全方位开展家庭教育,融入到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框架中去O计产品;同时须打造各级各类专业学习群,引导行业权威专家引领规模传播,细分人群精准覆盖,形成一个终生教育学习场所。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则需要走出“红海”建设误区:从平台建设理念和机制上大幅创新,及时淘汰劣质过时资源,把最优的资源沉淀到平台中;统一标准,政企联动建设,国家、省两级重点部署即可,从而减轻一线学校的建设负担;制定标准、提高门槛,形成企业资源的淘汰机制,确保最优质资源沉淀到平台中。

而一些业界的关注热点,如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云计算等,目前还远远没有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仅适合小范围研究试用。

必须强调的是,教育云平台的整合重构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互联网教育成败,也是一项难度极高,专业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极强的工程。

这需要企业修好教育内功,在理念、技术、产品等方面做好创新,也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接纳;从应用领域出发,过渡到管理领域,进行渐进式整合和系统化重构,抛弃急功近利心态,才能取得突破。

构建教育新生态

企业做互联网教育,思维要从“信息化云平台”跃升到“互联网化云平台”层面,从体制痛点和真实需求出发,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教育体系、流程、结构、规则、管理等互联网化,打通体制内外,推倒“围墙”,这是质的改变和再造。

实施中,还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制定行业标准:基础核心应用全国统一,高级应用区域性高度统一,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多种方式对接第三方应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岛。

而内容始终是互联网教育最有力的驱动,为应对富媒体、自媒体时代网络垃圾信息漫延,教育部门可以从“全员制造”转向“全民传播”,将优质教育资源精准式、规模化传播作为云平台核心价值,使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快速得到最优质的内容和资源;摒弃低质低效无用的内容传播,营造绿色纯净的网络环境,让师生家长放心应用。

市场应该尝试打造一个开放的教育学习体系。企业界绝不能再闭门造车、跑马圈地,要切实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作共赢、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降低各方投入成本,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生态。

比如,企业可以专注于打造符合教育真实需求的应用场景,构建人性化应用生态,解决好应用最后一公里屏障,让创新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需要坚持服务驱动的基本原则,派驻专业团队切实扎根教育教学一线搞好服务,做最熟悉教育的一线服务团队,依靠服务驱动相关产业规模,探索服务整合的独角兽商业模式,实现“多赢”。

探索全免费模式。在平台、内容、资源、服务等方面,企业要敢于放弃眼前利益,解放思想,大胆开拓,超前部署,探索全免费模式和全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4

1 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互联网+”的充分体现

1.1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的各行各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平台,使得传统行业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教育”是当下一个热门的模式。将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得知识普及面扩大,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补充知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1.2 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优点

1.2.1 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首先在教材方面,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使教材信息化。所谓教材的信息化,也就是教材摆脱书本的桎梏,让内容的展现不再只是平淡的文字和图片,借助互联网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甚至动画。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对于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困难便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开发网上教育资源能让广大师生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

1.2.2 能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远程教育的实现则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听课的时间、地点,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还能让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校外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经验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

1.2.3 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不是颠覆,而是代换升级,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而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结合能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效率、效能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互联网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产生的优点也表明,“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现状

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也最长,这就使得父母最了解孩子从而做到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力,在学生成?L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然而,当今家庭教育确存在各种问题,如: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孩子;对子女的成绩要求过高等。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很有必要对这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指导工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在“家庭”这股重要力量的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由于许多中小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缺少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材、缺少经费、缺少时间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好,更别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了。在一项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只有在学生犯错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而平时没有犯错或者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老师几乎不主动与家长联系,更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了。

3 利用互联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3.1 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优点:传输信息方便、快捷,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交换不受空间限制,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校和家长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传送,共享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咨询,甚至提供帮助。这都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无法比拟的。

3.2 家庭个性的差异需要互联网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是长期的也是频繁的。但个别加他面对面地交流有时难以进行。要让家长普遍都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模式就必须要联系到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结合能让教育内容信息化,教学远程化的特点,便能很好的解决因为家庭个性差异。

4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4.1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机制建设

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中提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需要一定的组织作为前提和保障。在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中,老师们反映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是班主任或科目教师承担,但老师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学校相关经费投资少,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成果不明显。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统筹协调各方作用

4.2.1 充分发挥学校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平台上,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认清自己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尽职尽责,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和家长给予积极、耐心的指导;在互联网平台运行发展方面安排专业人士对平台进行细心的维护和管理。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深入,让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4.2.2 利用互联网平台逐渐将家庭教育归入大教育体系中

校方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发表相关刊物、开展网络课堂、进行心理测试,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网络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使家庭教育成为自觉地教育活动。

4.3 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和维护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互联网+;成果导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91

1 “互联网+”及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总理于2015年提出的概念,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促进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实现了与互联网行业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这种结合将会逐渐走向深层化,这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飞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也种一种挑战,这其中关键就是要敢于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互联网+”中的+真正有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在目前的社会中展现出多种特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解决目前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着良好效果。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最早是被美国提出,经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理论之一,是目前提高教育理论层次的改革性理论。由于成果导向理念对于高职教育需求具有天然的适应性,目前已逐渐被我国高职教育界认识与接受。

我国目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推动。加上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积极意义,高等高于在我国的比例也逐渐升高,这种改变进而导致了我国就业结果和就业方式的改变,中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实质是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反映到高职教育之中,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与趋势。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探索基于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1 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来的。由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想要打造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将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一点就需要我国高校积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有相关研究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的高职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必定要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现实。高职毕业生缺乏将知识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力量的能力,导致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以我国高职学生作为背景的中小型高科技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作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无法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我国的创新可能只会局限于服务行业的创新,科技创新无从谈起。

2.3 是高职院校有效行使高职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创业活动不仅关系到人才,同样关系到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开展基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上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这对于间接促进就业有着积极意义。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通过这种商业化模式的科研方式作为高职院校新的合资企业苗床实现对就业的直接促进。

2.4 有利于改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创业已经成为缓解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别是在部分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的高职毕业生群体上,更加明显。通过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促使高职院校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3.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创新高技术优势

清华大学2015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指出,中国青年创新者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大学生创新高技术的优势没有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体现出来;从创业行业范式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于零建筑业和售商业。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方式多集中在开设和经营淘宝网店,大学生的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并且仍以传统的创业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互联网+”思维还没能渗透到大学生创业范式的教育之中,没能让行业的专业化与互联网完美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

3.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开淘宝网、创业岗位就是店铺装修、商品拍摄、图片图像处理,网店文案撰写等,也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是极少数,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会主动选择进入薪水较高的企业,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哪家企业工资开得高就往哪家企业跑,这样会造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频繁跳槽,因此高职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多学一些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求职技巧往往更重要,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并不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侧重于互联网知识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许多高职教师由于从来就没有从象牙塔中走出过,没有真正的企业工作经验,更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因而他们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他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只是帮助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类辅助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中国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追求稳定,缺乏冒险精神,认为创业就是去冒险,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只想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学不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关紧要。

3.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实际情况是高职教师恰恰缺乏创业意识,很多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往往是创新创业的逃避者和抗拒者,创业的人不了教师,选择当教师就无法去创业,因此,现在高职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搞学术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创业教育意识,更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创业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理论说教,达不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当匮乏,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师多数都是半道出家,赶鸭子上架,现买现卖。在我国高职教育队伍中,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人,创业失败者一般都会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们往往会抗拒创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创业激情,而创业成功者,像马云那样的教育工作者一旦创业成功,往往都会选择继续当老板,不可能走回头路,选择进高校当创业课程教师。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信息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甚至都没有去过企业,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更少,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技能更是一窍不通,对他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

3.4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换过了不同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改变,这样会造成教学过程不连续,而他们传授的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也很学科化,缺乏实操性。

4 实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4.1 树立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教育脱胎而来,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分科、强调思辨、忽视动手等学科教育习气不可避免地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缺陷。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和工具、以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职教师从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高职学生能够成功做事,清楚聚焦并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情,促使课程发展基于“产出”而非“输入”,将焦点放在高职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和教师“教了什么”,促使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回归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创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要求;强调围绕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等。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教育应倡导以高职学生为中心,重视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扩展成功学习机会,强调高职学生个人的进步表现和创业成就。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成功是成功之母”,以所有的高职学生均能创业成功为前提,但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用相同的时间来达到成功。

4.2 完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成果导向教育没有固定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包容性的理论。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规划并未要求教师、学生采取固定的教学、学习方式,却鼓励教师善用批判性思考及广泛、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依其个别差异与需求来进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可见,成果导向课程实开发实施强调教学的输出,即学生的学业表现,只要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或学习成果展示的策略和方法,成果导向教育就可以采纳。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提供教育保障。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于高职达成培养目标非常贴切的教育理论,在高课程实施中,需要借鉴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

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开发到位,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课程的开发进行准确定位,只是跟风式的采取拿来主义,哪所学校知名度高,哪个专家讲座开得多,就采用哪所学校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工具,构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开设《社会创业》、《创业技能》、《创业启动与运营》、《创业融资》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之外,还需完善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如对《商品拍摄》、《网商创业》、《网店物流运营》、《网店客服》、《网店美工》等创业实践课程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慕课、微课、创客等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开展相应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让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更加完善。

4.3 加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师清楚聚集于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后所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个性,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都较晚,电子商务专业和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都是学习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专业,从来没有从事过企业工作,没有进行过社会创业,更不具备网商创业经验,对“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特点的认识含混不清。而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都已脱离教育行业成为一名知名企业家,极少有人愿意继续从事清贫的教师职业。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打破人才聘用机制,多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要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倾斜。

4.4 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搭建基于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一个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平台――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淘宝网进行网上创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人才为途径,让学生尝试开设淘宝网店从事网商创业、走进网商创业中心,完成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提高网商创业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联恩,林明吟.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改革及其在美国实践的经验[J].教育政策论坛,2005,(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4]严中华.国外社会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5]李坤崇.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184.

[6]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7).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学习;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11-0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次出现,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谓“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正在引发干部教育的全面变革: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课堂变为线下线上融合;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资料变为海量的在线资源;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

1 “互联网+”对干部在线学习的影响及促进

1.1 “互联网+”对传统培训工具和手段的提升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和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和产品引领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带动了智慧地球、移动学习、即时通讯等管理模式、学习方式和交友手段的创新。同时,这些新技术、新应用为干部在线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传统的干部远程教育、在线学习通常是简单地收看网络上的录像或点播有关的学习课程,中间根据所看的内容回答一些问题,再完成一份学结或测验。这种学习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互动性和主动性,信息的传播多数是单向的,即使是双向的,也大多拘泥于形式,很少深层次的沟通,学习的效果也无法进行评估。而“互联网+”干部在线学习,就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培训工具及其对原有多媒体等工具的优化集成和互联联通。在信息化的引领下,通过新增的互联网培训工具和手段,将大大提升干部在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性和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原有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可以通过优化集成,大大地提高干部在线学习的可操作性、互动性及实效性。

1.2 “互联网+”对传统培训方法和模式的影响

当前,干部的在线学多是在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单位统一安排的培训框架下,规定干部每年必须完成学习的课程及学习的时间,干部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个人根据的需要在网络上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者除了在网络上收看教学视频,还在网络上与辅导教师进行互动提问,在论坛上与同学讨论问题。这种网络教学模式只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到网上,从本质上仍然是已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统培训方法和教学模式,虽然在干部的远程培训和在线学习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在已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信息流动更快,信息传播更广,数据收集更细致、范围更大,数据分析更具体、更多元,决策建议也更加依赖数据说话,更加科学,相应的技术变革、产品推新更快。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推动干部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必须改进我们的培训方法和模式,使之多元灵活,再造现行的培训流程和机制,进一步整合培训内容和资源。

1.3 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培训思想和理念的冲击

“互联网+”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看得见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改变,更关键的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全新变革。互联网思维就是思维要走出局限、实现突破,摒弃封闭、迎接开放,破除守旧、拥抱创新。因此,许多传统的思想和理念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下也应该迎接开放、创新和实现突破。传统的干部培训思想和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的教育,培训的效果取决于传授或获得知识的多少。对于干部教育,单一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是干部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的发展才是最主要的,也就是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因此,在新时期,培训的思想要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单一知识向强调全面能力转变。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树立终身学习、智慧学习的理念,一次性的学习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干部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终身学习、智慧学习将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现状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规范培训工作,加大教育力度,专门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点明党政干部网络培训量化指标。[1]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多个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已建设完成。

1)全国性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中国干部网络学院” 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的部级干部网络培训和管理平台,主要满足全国所有干部参与在线学习的一个开放平台。“中国求索网” 是由中共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主办、以干部教育课程资源提供为主的干部教育学习服务平台。平台包含有以专题学习、理论学习、党风党建等主题的六大板块,每年更新课程八百多学时,从而保证课程的全面性和及时性。[2]“人民公仆网”是由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的、以公务员为主体在线学习平台,采取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国际和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构建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干部教育培训新方式,是公务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分享经验的网上培训主渠道、主阵地。

2)直辖市、省级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 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省市级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目标是建成可持续的、能广覆盖的开放式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北京干部教育网”是覆盖北京全市,集学习、管理、交流、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干部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红色学府网”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主办的,以“知识学习”、“互动研究”、“模拟实训”一体化为主线,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建设成为一个立足浙江,辐射全国,特色明显,实用性强,吸引力大的在线学习平台。“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已经覆盖全省 21 个地级市,注册学员 15 万多人。

3)市级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大连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由大连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共同建设,成功实现了网络、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市3万余名领导干部可免费上网在线学习。[3]深圳、厦门、成都等地市也在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覆盖了当地的全部干部。

2.2 当下干部在线平台建设中的误区

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市都非常重视干部的在线学习,基本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也具有地方特色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最新的互联网思维的视角下,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1)有的地方用传统课堂、线下培训理念来建设在线学习培训平台,缺少变革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简单将线下课堂做法搬到互联网线上,线上是线下的简单复制,结果线上效果还不如线下好、不受欢迎;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网络学习只是辅助手段,造成重视程度不够。

2)没有解决好技术和内容、线上与线下、学习与工作、资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往往将两者独立开来,缺少立体融合。

3)用办新闻网站的思维办网络学习培训平台,没有充分发挥数据库和多媒体的技术优势,缺少创新思维;建“死”数据库,缺乏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没有发挥数据库的真正优势。

4)缺乏网络知识呈现技术研究,缺少多样性、便捷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缺少吸引力。缺乏知识组织技术研究,缺乏逻辑性、层次性,不方便、效率低。没有发挥出互联网学习助手的作用,内容之间缺少关联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系统化、逻辑化和体系化,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5)在平台的建设方面,投资比例不均衡,比较重视软硬件投资,忽视内容建设,特别是内容的展示方式和提供方式缺少创新;重视传统PC端建设、轻视了现在飞速发展的移动端(智能手机、PAD)的建设。

3 新时期发展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借助云平台、云服务为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对于那些已使用多年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均不同程度地遇到设备老化、设备运维压力大;带宽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智能移动接入;网络安全挑战等问题。对于那些新建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也存在一次性投入建设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无法预测以后平台的使用规模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以上问题。基于云计算的云服务平台是互联网服务平台最基本的核心技术,就好像我们用水电一样,按用量计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租用服务,而不再需要自己重复进行硬件的建设,同时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变更平台需要的各种硬件资源,比如增加网络带宽、存储空间等。所以,借助云服务平台建设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应成为必然趋势。例如浙江省的 “红色学府网”对服务器的运维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人员又相对匮乏,于是它的技术运行平台就借助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云”平台解决后台管理问题,不仅节省构建多台服务器的巨大成本,还免去了服务器宕机、维护、性能等风险。

3.2 共建共享,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硬件平台搭建起来后,可用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就是干部在线学习平台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好像衡量一个图书馆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它的面积有多大,而在于它的藏书有多少一样。而干部的学习教育与国民普及基础教育有根本的区别,学习的重点在于干部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的资源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有时效性,同时能为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虽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是好的学习资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信息网络和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所以,只有发扬互联网共享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在线学习平台都将自己的优质学习资源拿出来共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习资源才会成倍地增加,从而解决优质资源匮乏或重复建设的问题。比如如果“中国求索网”将中央党校的名师名课资源、“人民公仆网”将和国际合作用于国家公务员培训的优质资源及各省市各具地方特色或优势的精品课资源取出来共建一个大的学习数据库,通过网络的互联、平台的互通和数据的互取,参与的各个平台都能享用,必将大大提高各地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软实力。

3.3 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的智慧学习

干部在线平台的建设要着眼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潮流,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整理培训数据,着力构建干部在线学习的新模式,既适应了干部学习的差异化需求,又为管理者培训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首先,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干部个人经历、所在岗位、以往学习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及个性化学习需要,以信息推送为主

要技术手段,自动跟踪、及时推送急需的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学习需求。随着个人学习经历的不断积累,在逐步形成个人的在线学习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大数据分析为导向实施精准培训。改变以往“一锅煮”、“大杂烩”的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分析干部的参训率、学时学分、干部反馈信息等培训量的记录,分析干部个体参训知识储备结构,了解干部哪些方面的培训还欠缺,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组织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有机统一,实现个性化的智慧学习。通过运用大数据,动态了解干部在若干年内的学习知识储备,还能为组织部门将其作为管理考察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使干部学习培训与干部管理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3.4 在移动互联网中实现碎片化学习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准之一。多数干部日常工作非常繁忙,较少完整的连续的时间进行学习,只能利用一些间隙时间进行学习,移动学习自然成为解决工作与学习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干部学习的新特点,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平台建设应该重视移动学习的需要,多开发些微课程,让干部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个人的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丁莹. 大数据时代下的干部远程教育改革[J]. 理论学习与探索,2014(5).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互联网+ 共青团 创业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34-02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2012年“互联网+”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互联网+”几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传统行业的革新发展,还体现在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推动上。高校共青团如何科学地把握“互联网+”的时代脉搏,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成为当下共青团工作中亟需慎重思考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的核心是智能互联网系统,它将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感应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革新传统的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新体系、新技术和新能力。“互联网+”不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跨界融合、创新驱动、人性回归和互通互联的综合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无疑为创业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网络应用不断升级,大学生在这一时代浪潮下创新创业既面临广泛机遇,又有重重挑战。

(一)创业环境优化但创业能力不足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日渐成熟,大学生创业的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电脑或手机终端软件就可以实现复杂的业务处理需求。在技术条件之外,创业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都不断优化:公司登记注册条件的简化、注册资本要求的弱化、各类鼓励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拥着有以往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却始终不足,除了创业过程中的能力有所欠缺外,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也略显不足。

(二)创业机会增加但创业知识欠缺

“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感应技术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效率,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插上了双翼,创业机会较以往大幅增加。然而,在这样的机遇下大学生创业知识仍然较为欠缺。一方面,大学生本人没有学习创业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没有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人员素质不高、创业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等都导致大学生创业知识储备不足。

(三)创业成本降低但创业意识落后

利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创业成本较以往也大幅降低,随着国家对公司登记注册制度的调整,注册资本的限制降低、设立公司的门槛降低,创业的前期投入大大缩减。但是,由于我国在创业教育上长期的停滞,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我国商业环境缺乏诚信意识也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抱有一定畏惧心理。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意识落后,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形成积极活跃的局面,共青团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义务做好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工作,让更多优秀青年在创业中实现梦想。

二、“互联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理性分析并把握“互联网+”的核心内涵,准确判断“互联网+”时代对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创业教育中彰显“互联网+”的核心精神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业知识的教育,更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创业教育中应当积极贯彻“互联网+”的核心精神,即资源整合、创新意识、灵活多变、尊重人性。创业教育要让大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资源的分析与统合,掌握社会整体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关联关系,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把握不同技术手段、不同研究成果的有机连接和自由组合,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互联网+”的具体精神内涵贯彻到创业的实践当中,顺应时展的方向。

(二)全面提升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层次

现有的创业教育尚不足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素养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必须及早强化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创业教育的层次。首先,完善创业能力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大学生专业创业能力;其次,构建有机协调的创业知识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综合创业知识;最后,强化创业意识品质的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三)将提升创业能力和培养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教育不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模式。大学生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提升创业能力,更要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业素质、历练创业心理品质、修炼企业家精神。因此,创业教育要将提升创业能力和培养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企业家而奠定良好基础。

三、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备诸多优势,如思想引导的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载体的优势,共青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沿阵地,在共青团的服务职能中无论思想引领还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都可以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层次。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在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创业教育未形成完善健全的体系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创业教育上还停留在开展几次特色活动、组织几场讲座报告这一层次,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具体的“课程”或“学业”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大多数情况下,创业教育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建构,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分析,各类创业教育资源极为分散,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没有利用好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各项创业教育活动

高校团学组织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前线,高校共青团管理全校团学组织,有条件掌握各类社团的活动方向。当下,高校社团活动较以往黯然失色,究其原因,还是社团活动无法抓住学生的内心,学生在社团当中得不到足够的成长。在大众创业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高校社团也应当发挥自身作用,积极促进大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实践创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氛围。

(三)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高校共青团在创业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创业教育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高校缺乏专业性创业实训平台、创业孵化器等限制了学生创业的梦想和激情,创新成果转化缺乏有力支持也将使大学生创新创意项目流产。第二,对创业教育的师资投入不足。高校缺少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因此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最专业、最实用的指导。第三,高校共青团在创业教育中投入的精力不足。高校共青团在思想引领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上有多方面任务,但是多数高校共青团并没有将创业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关键的位置上,长期忽视创业教育,而且没有和学校的具体职能部门做好分工,共同协调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创业教育过度追求典型树立

目前创业教育过度追求树立典型和模范,而忽视对创业教育普遍的、务实的培养。有些创业榜样被包装的极其“典型”,但是这样的典型不接地气,难以另广大学生所认可,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榜样。创业典型固然应当也值得树立,但是创业教育不能为了突出成果而过分打造典型,要让学生在普遍的创业教育中获益。

四、“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新路径分析

(一)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共青团应当积极组织各类资源,理性分析创业教育在学生学业生涯中所占的比重和学时,科学规划高效的创业教育课程,有计划、有体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品质的培养凝聚在有效的创业课程教育中,再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内涵、提升创业教育层次。不断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避免过度树立典型,避免过度强调企业家塑造,着力培养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创业人才。

(二)善用团学组织平台资源

共青团应当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展有效的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团学组织活动广泛、开展灵活、学生自治性高,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创业技能都离不开团学组织阵地,共青团要善于引导、善于激励团学组织开发、调研、组织、协调各类创业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三)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高校共青团应当主动搭建供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协调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共同抓好创业实践教育。共青团要在资金、师资和精力上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把创业教育当作一项常规的、重要的共青团服务工作去履行职责。唯此,创业教育才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杜颖华.李子明,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路径[J].科教导刊,2015(6):81-82.

[2]胡刃锋.马辉,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9-161.

[3]王秋萍.基于共青团视角下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6):9-11.

[4]黄景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31-32.

[5]吴重涵.赵观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六大认识误区――兼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2-25.

[6]徐剑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与修正之策[J].教育探索,2015(5):44-46.

互联网教育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与共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9

1 行业背景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新生事物一旦出现,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化发展新的推进,是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和深化,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标是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让生活更舒适、生产更高效。信息的交互,不再局限于人与人。预计到2020年,500亿个智能物体(smart things)将连接到网上(人均6个),物联网试图实现人类居住空间的“可知、可思、可控”。可知,知道周围的情况;可思,能够对知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综合与决策;可控,能够根据感知信息及智能分析对周围进行优化响应与影响。互联网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而物联网的使命则是要把人类带入“智慧时代”。

物联网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在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各省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进展,把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运用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受政府政策推动作用的影响,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并有28个城市出台具体建设规划及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产业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物联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在深圳第十三届高交会上专家指出,物联网产值将为互联网30倍,未来人才需求量巨大。

目前,物联网产业市场特征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估计还有一段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是单靠行业、教育、政府哪一方面能够推动的,必须是国家政府主导驱动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引导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行业(如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家居)优先带动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正在加快进入物联网产业。

2 物联网人才需求

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展必然带来人才的短缺。更何况物联网专业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寻找多学科都懂的高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通过广泛物联网相关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仅占30%,需要大量的项目工程实施及维护人员。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呈“金字塔结构”的人才资源结构,塔顶部分由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底部是众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组成应用、服务团队。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渐渐成为热门专业,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截至2012年,全国本科已有近百所、高职有近70所开设,各类院校纷纷申报物联网新专业的情况还在继续,物联网教育市场逐渐变大、变热。

3 物联网教育面临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也给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带来许多困难,人才培养方案总是不能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各类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市场接轨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突出。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有所脱节;培养学生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学实践环节差,技能训练不够;师资培训投入不够,师资培养缺乏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完善与加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数局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人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没有起到推动专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蒸蒸日上的物联网产业给物联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物联网专业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物联网应用是跨专业、跨学科、高难度、深层次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电子电工、通信、自动控制、软件、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物联网专业教育对师资要求高,由于跨专业,跨学科,需要学习、补充新知识,师资培养有一个较长周期。物联网工程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学生培养成本高,培养成熟的技术人员周期变长。目前物联网专业教育处在四缺状态,缺教材、缺师资、缺设备、缺经验。

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再按照传统模式,很难做到更好,并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

4 校企合作与共建模式

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虽然很大,但综合人才却十分缺乏。为弥补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信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加快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4.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应用领域广博、技术精深,各高职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特色,实施校企合作与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抽取出高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理论课原则上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部分;企业给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及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优先到该企业就业。

4.3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校内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校内技术公关研究室。校企共建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除满足专业教学外,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协商物联网企业将部分体验设备放在学校,学校给企业冠名。企业不用占场地,学校还能用于教学。共建国内某行业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室,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可带客户来学校参观。也可以为教师、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提供实验支持。

4.4 师资队伍共建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研究型工程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老师参加物联网相关培训。安排老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是很好的举措;企业为学校提供机会让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为企业发展建设提供规划策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配合企业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新职工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等。学校可邀请或聘任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师资队伍共建,使老师能把握市场、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

4.5 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论证、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校企双方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并联合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4.6 共同实施企业项目

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物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凸显,各种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逐渐铺开,物联网工程实施人手不够。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可选派老师和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独立承担或协助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项目的实施驱动校企合作的深入。为企业解决了廉价劳动力问题,学生、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对学校、学生、企业都是有益的。

5 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