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代教育方法8篇

时间:2024-02-07 14:41:54

古代教育方法

古代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当代价值

我国古代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当代有所不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其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工具,因此一般谈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为主体。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法,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本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历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建设和强化,而伦理道德也在论证和巩固这种政治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中国古代从统治阶级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内容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为外在的教化方法和内在的修身方法两大类。“教”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指统治阶级的“教育、训诲”;“化”指“具体化、感化”等。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动,因而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原始社会教化主要表现为由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通过耳口相传、观察模仿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进入奴隶社会后,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孔子是古代教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者,明确指出“上化”“下习”这两种具体教化方法的主要途径。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如思维自律修养的自省方法、言行自律修养的克己方法、习惯自律修养的慎独方法等。

二、两种教育方法的确立依据及其关系:

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教化方法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本质是使人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之后,明智自觉地进行社会规范的选择。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人性的认识和灌输理论是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在方法途径上,修身方法强调的是内心思想的转化,其实质是一种内化方法,其确立依据主要包括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化方法与修身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化方法强调教育主体从外部对于教育客体进行正确思想意识的灌输,是一种外化方法;而修身方法更注重强调教育客体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化,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是内因,教化方法是外因,两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修身方法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变化发展的根据,教化方法通过修身方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变化发展起作用,两者护卫条件,同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两种教育方法的功能及其特点:

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宣扬统治阶级思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服务的,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影响,两者又都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消极作用。教化方法是一种注重外在思想灌输的外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使青年人掌握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对百姓进行政治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的顺民。因此,教化方法的功能是通过强调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教育方式,将本社会、本阶级的思想意识由外向内地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使人们的思想统一,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目的。而修身方法以教育客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注重其内心思想转化;本质是强调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从而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推行这种方法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自觉用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检查自己约束自己,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统治;同时,统治阶级还将修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治国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受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其具有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相结合、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方法途径选择具有内在性、方法使用过程具有强制性和浓厚的渗透力这五个特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属于政治伦理,是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产物,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这既是等级制度的基本要求,又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巧妙地将伦理和政治结合在一起,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以忠孝为基本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导致了伦理专制。伦理专制是政治独裁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独裁专制则是伦理专制的前提和保证,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

四、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

古代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杜秀娟(1964- ),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畅(1977- ),男,辽宁大石桥人,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66-02

过去我国虽没有明确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方法实质上也就是思想教育方法。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教化”的方法、“修养”的方法以及环境陶冶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超越历史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一、中国古代教育者施教方法的当代价值

1.因材施教法的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心工程”,根本任务在于科学解决教育人和教人做人这两大问题,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人”是活生生的、具有思维和社会属性的、禀赋不尽相同的个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做到入脑、入心,才能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但中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又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实施。过于统一的教育目标,即以智力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造成了优生得不到优教、差生得不到补教的两耽误现象,使因材施教失去了可能性;师生比例过于悬殊,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采取一位教师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上大课的方式,这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谈。因此,大胆借鉴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法,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有必要。

2.身教示范法的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与敬佩,一些深受感染的受教育者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育者的言行,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注重身教示范。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育者的身教示范是最有说服力、最具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李瑞环同志曾经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坚持以身作则,这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密切联系群众,领导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切实克服脱离群众的种种弊端。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党的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就抓住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①李瑞环同志的这一论述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身教示范法,在今天仍未过时,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大力推广。

3.教学相长法的当代价值。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因此,倡导教学相长法,尤其是提倡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学习,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育者“闻道在先”,有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较之受教育者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如果教育者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经验”,甚至据此拒绝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这种优势就会转化成劣势。在新知识、新问题面前,反倒是没有“经验”,没有偏见的青年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教师更快,适应新情况的能力比教育者更强,解决新问题的办法比教育者更有效。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者只有打破陈旧的观念,以能者为师,不耻下问,虚心向受教育者学习,才能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增加知识占有量,也才能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

4.循序渐进法的当代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法,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符合人的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这是由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未能很好地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往往是大道理讲得多,待人接物的小道理讲得少;远大理想讲得多,行为规范讲得少;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讲得多,具体的现实性内容讲得少;统一性标准讲得多,层次性要求讲得少,以至于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这样的内容倒错现象。因此,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先秦诸子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法,既要反对急于求成、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急性病”,又要克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等弊端,还要反对“一刀切”“齐步走”等简单化、统一化的做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教育和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引导受教育者,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品行。

5.启示引导法的当代价值。传统的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无视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采取规劝、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等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受教育者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这种强制性、灌输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窒息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的,首先是思想政治的启蒙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知善知恶、扬善抑恶、明辨是非,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实际状况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注重启示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自觉性和潜能,而决不能实施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方式。

二、中国古代受教育者自教方法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受教育者“自教育”方法,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加强和改进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们思想品德的完善。

1.志道与弘毅的当代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志道与弘毅,一方面强调立志,要求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守志,要求人们为实现远大志向而艰苦拼搏。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高尚道德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既有人认为共产主义可望而不可即,对党缺乏信心,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也有人精神空虚,意志薄弱,动力不足,经不起挫折,经不住诱惑;还有人一味追求享乐,或沉迷于花前月下,或安于现状,等等。这些现象都与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志向有关。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志道与弘毅,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尤其重要。

2.自我反省法的当代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自我反省法的核心是要求人们严格自律,遇事多反躬自问。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严于律己的高尚道德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诱惑多了许多,人们更难免沾染各种灰尘,更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正因如此,自我反省对于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就显得更为必要。现时代的自我反省,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和反思,肯定和发扬长处,发现并克服缺点。

3.“慎独”法的当代价值。“慎独”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入德之方”,是反省内求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我国传统修身理论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它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不仅为人们指明了修养的入手处,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真诚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对于一个认真自我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②刘少奇在这里讲的“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时,也照样能注意操行,表里如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独处的机会增多了;网络化时代,由于网络主体的可匿名性、隐蔽性,使得道德自觉和自律成为规范个体网络行为、维系健康网络道德的主要保障;“慎独”可以使人们从喧嚣的尘世搅扰、利益之争和现实矛盾的旋涡中跳出来,获得一种内在的超越性和内心的宁静感。凡此种种都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慎独”法对于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环境陶冶法的当代价值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④当前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幅滑坡,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又对其开展构成一定的限制。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心认同和自觉践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等于人的主观愿望,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并在这种认识和改造中日渐获得自由,但现存的环境总是他们的出发点,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受教育者具有隐性教育功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借鉴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环境陶冶法的合理因素,重视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着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智慧,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德治”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培养中国国民特有的勤劳善良和爱国情怀的民族性格中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既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文化起点,也是其发展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注释]

①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50.

②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4.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④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参考文献]

[1]何婉平.论传统教化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启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刘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90845.

古代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启示

中国古代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并且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之一。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最为深远,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尤其是随着原始的公有制解体,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原始氏族内部的平等观念被阶级压迫所取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逐渐形成了一些思想来规范社会行为,以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并得以发展起来。

1.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社会初期,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人类的意识正在形成阶级,在这个时期还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个体很难生存,于是生产资料公有,人们过着原始的共产主义的生活,逐渐形成了氏族成员的原始义务感、责任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的思想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这个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教导人们安于本分,切勿犯上作乱,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3.思想教育的成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线,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以儒家为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从内容上已浓缩为“三纲五常”,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模式。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叙述如下:

1.教育灌输。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传播、灌输儒家思想,尽力推崇儒家学说的四书五经,统治者还兴办学校,加强对各阶级民众的教育灌输。正如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所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历代名臣奏议·治道》)

2.言传身教。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育者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3.改过迁善。“改过迁善”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庸》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箭没有射到靶子上,怪什么呢?怪射箭的人没有射正,应当先从射者身上纠正。射得正了,自然就会射中。因此,错误往往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要检察自己的错误,这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很重要。孔子提倡的“闻过则喜,有过必改”的精神至今犹有活力。

4.学思并重。孔子强调既要“学”,又要“思”。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包括对于行为的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用于对行为的分析思考。

5.省察克治。儒家十分强调“克己”、“省察”、“正心”,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省察”即是指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克己”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省察克治”,是道德的自我教育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指遇到道德品质优秀的人要主动学习,努力赶上,遇到不贤的人和过失的行为,要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

6.因人施教。孔子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曾经就同一事情分析子路和冉有,说:“子路这个人胆子大,敢作敢为,冒冒失失,容易把事情做坏,所以教育他遇事不妨先退一步,至少先去请示父兄,然后再去动手干。而冉胆小,做事缩手缩脚,少有闯劲,所以教育他遇到事情得抓紧些,一听说马上就去做。”这是孔子根据掌握的学生的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施教。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方法篇4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莹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古代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六艺;尚礼好古

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组合,还没有独立,是含于提高文化教养,成就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之中。其美术教育思想史以“尚礼好古”为主要思想的经典教育思想。

一、“六艺”与百工

礼、乐是“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礼记》曲礼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尊卑亲疏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情感,以通伦理。“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同时也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味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作用。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六艺”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天文、历算、医术、匠造等技艺、技术,则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由从事相应职业者,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并且世代继承。《礼记》王制称:“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这些“执技以事上者”,社会名誉不高,“不贰事”即不能迁业,“不移官”即不能入仕,“出乡不与士齿”,与“士”相比,他们没有地位。由此,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三千年大体不变。在先秦礼仪典章制度规范之下、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在整个先秦社会教育体制中,处于边缘位置。

《考工记》篇首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中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中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后面的两句话,显然是告诫百工要安守本分,有明显的正名定份的教育意义。随后,指出了工艺精良的最高境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部分总论文字,从百工的身份本职和专门技艺两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要求,体现了明显的进行专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总论之后,《考工记》划定出六类共三十个工种。分工的详细,反映出很高的专门化程度,为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规定了界线。

这样一来,美术教育就相应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踞于社会阶级上层的贵族的教育,重在教育艺术鉴赏力,一种是对工匠,艺人等百工的教育,重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这两种美术教育方式中,不管是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靠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都要遵循典章仪轨,通过不同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反映“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二、“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尚礼好古”、以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教育思想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的教育历史,成为我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无论百工、宫廷画师或是贵族、文人,莫不以此为入门手法。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诗》大雅蒸民曰:“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正义云:“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凡古训、古典、古雅、古道、古义、古意、古风之谓,不惟在时间上追溯仰慕古人,更重要是强调其典则、经典、肃正、典雅、雅正的品格,并归乎于礼。孔子“信而好古”其所谓古者,要义在此。这一“信而好古”、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又表现为对“为人师表”的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儒效曰:“有师法,人之大宝也。无师法,人之大殃也。”《荀子》大略曰:“言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师云亦云”是基本的要求,未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诋讦。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孟子.离娄上》曰“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规”;《荀子.劝学》中说“其曲中规”。做人的“礼”在美术教育中转化为一种“中规”的要求。要合乎规范,就必然要求崇尚古代的范本,也就是“好古”。《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后世论画论书,凡所鉴评,高古、古雅、古邈、古香、古风、古意,俱为上品。无论百工伎匠,宫廷画师,或是轩冕贵胄,士子文人,莫不以模范经典为入手法门,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与最普遍的观念。

三、“六艺”与“尚礼好古”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始终贯穿“尚礼好古”的基本教育原则。对整个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美术教育也有深刻的启发。东晋顾恺之“以古求人”以及中国绘画讲究“古意”的传统,追求画面的“神韵”,书法方面也始终以《兰亭序》《多宝塔》等为范本,绘画方面《介子园画谱》等的流传都与先秦时期尊崇的“尚礼好古”原则有着深厚的渊源。而“六艺”教育所强调的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则是对现代美术教育中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礼”是外在的规定,即德育;“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的情感,以通伦理。“礼”着重于社会规范的设定和教育,而“乐”着重于社会统一性的心理感化和培养,礼乐分工,但又相辅相成。“六艺”中的“乐”和“书”是一种艺术的教育,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位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礼、乐是古代六艺中代表了德育的教育形式。?“六艺”中的射、御、数是我们现今认识当中的体育和智育。儒家用“六艺”概括,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不管这种六艺之知曾经合理与否,至少提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修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总之,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所启发的。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古代教育方法篇6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其对现代中国人人格的塑造、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生活习俗中,更体现在古代文学中,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在我国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的范畴是十分宽广的,其与中国大历史以及文化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其具有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等特征。古代的文学教育途径与整个古代教育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而现代中国人的教育途径也包括这些方面。教育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后代人受教育的程度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而其中文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重点。无论在什么时候,古代文学中的思想和内涵都影响着人们的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特点

从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其旨在培养伦理性的人才,教育目标具有政治性和伦理性的明显特点。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官本位文化,所以古代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统治性的人才。其次,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的伦理性文化为核心,在教育上强调的是伦理性[1]。而西方的传统文化相比古代中国的教育而言,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其教育目的也是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从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内容来看,其旨在传授人文知识,具有包容性和宽泛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不利于文学教育的独立发展以及全面开展,但是它却切合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论语・子张》篇记载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流传,“博学于文”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成为培养“中国式”通才学者的必由之路。这种通才教育,直至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⑹疽庖濉

从古代中国文学教育方法来看,其旨在发挥个人学习的动能性,教法具有多样性和学习自主性的特点。古代中国文学的教育方法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法以及受教者的学法。教育者的教法包括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等,受教者的学法包括发现式、接受式这两种。

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

(一)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计其数的文人智者为了国家的繁荣付出了生命,他们为祖国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为祖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们为祖国殚精竭虑。历史上他们的事迹被文学体载记录并流传至今,这些令人敬畏的爱国作品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成为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2]。后代国人通过阅读了解了那些文人智者的光荣事迹,他们的精神振奋人心,也使得国人的爱国意识更加强烈。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爱国意识,并且树立新一代的爱国情怀,这也是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

(二)提高国人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千年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中国文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创作的,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磨难艰辛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红楼梦》[3]。无论是中国名著《红楼梦》,还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中国文学都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了解和探究,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古代人的思想,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国人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其不仅丰富了国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国人对历史的了解,也在国人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价值观一直影响至今,并且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三)促进情感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其在亲情、友情、爱情的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就亲情而言,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中国民族几千年以来都有重视亲情、重视孝道的传统。重视亲情的思想在古代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比如《游子吟》这首诗中,就充分的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再比如《孟母三迁》这个历史故事,充分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疼爱。这些表达亲情古代文学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使得后人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爱护家人。就友情而言,中国有兄弟如手足这一说,这句话中的兄弟意指的是关系好到似亲生兄弟的朋友。在古代文学中对友情的歌颂也是不计其数的,比如《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所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故事充分的表达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这段友谊被传为了千古佳话。现代人们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并且也从中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大量赞美爱情的作品,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是可以对爱情有健康美好的认识。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含我国古代的历史、传统、习俗等,更是我国时展的剪影,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等,对于现代人而言,中国古代文学是尤为重要的教育教材。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以说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学的掌握中,更是体现在对国家精髓的理解和感悟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J].现代交际,2014,03:75.

古代教育方法篇7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WWW.133229.COm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古代教育方法篇8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