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营企业的标准8篇

时间:2024-02-24 08:13:27

民营企业的标准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1

民营企业经过创立期后,产品市场份额开始扩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企业开始盈利,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但企业管理主要是传统的经验管理,其特点如下:

(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三、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四、结论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2

(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

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三、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

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

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四、结论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成长期;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2日

一、概述

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企业标准化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企业营销、设计、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的重复性事项为对象,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企业标准化管理是指企业在最高管理层(者)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由企业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对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过程。简而言之,企业标准化管理就是通过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从而实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建立最佳运营秩序,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目的。

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生命周期较短,破产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没有在成长期顺利成长,没有对企业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因此,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对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营企业成长初期的管理特点

民营企业经过创立期后,产品市场份额开始扩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企业开始盈利,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但企业管理主要是传统的经验管理,其特点如下:

(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 “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

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

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

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

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四、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五、结论

民营企业成长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民营企业经过创立期后,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经验管理,还没有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因此,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成标准编写小组,编制企业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顺利过渡到企业的成熟期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1.

[2]汪燕松.现代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实践[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0.1.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4

[关键词]民营快递;加盟模式;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54-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双11等高峰期快递企业忙得不可开交,此时快递往往变成慢递,包裹出现问题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即使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出现包裹丢失的状况,甚至出现“电脑变成石头”事件,这些所谓的“意外”情况频频发生,我们不得不思考快递企业服务的标准。快递企业必须通过制定一套标准的服务体制来提高服务水平,以此赢得顾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民营快递企业市场发展状况

21民营快递发展现状

首先,民营快递一般为同城快递,具有较低的市场进入门槛,管理也比较方便。同时,技术进入门槛也较低,这使得刚刚进入快递行业的民营小企业也能迅速攫取利润。其次,与EMS等相对比,民营快递有价格上的优势。总体来说,民营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三大优势:一是低成本扩张;二是贴近市场的运营模式;三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基于这三大优势,市场上快递小企业“数不胜数”,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并且缺乏行业自律,快递企业市场竞争很混乱,快递行业总体呈现出“散、小、弱、差、多”的现象。

2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快递企业已经超过了一万家,其中民营快递企业数量最为庞大。目前,中国快递国内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近几年随着快递行业的不断发展,国资背景的EMS统领市场的局面已经打破,民营快递力量不断增强,民营快递成为国内快递市场的中坚力量,并且部分企业已经朝国际快递发展。有数据显示民营快递企业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而民营快递中优势较大的主要是“四通一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不断扩增自己的网点数量,使得自己的网点能覆盖更多的城市,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

3民营快递的发展模式及问题

31民营快递发展模式

民营快递产生之初由于缺乏资金、缺少合法地位,采取以品牌为主导的加盟模式,形成了我国快递的一大特色。民营快递大多为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无专业的管理人员,并且进入门槛低。进入者往往缺乏快递行业的管理理念,没有一套成型的标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经营,在这种模式下发生丢件、错件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客户满意度低。这些缺乏管理的民营快递小企业拉低了快递行业的整体水平,造成快递行业投诉率大幅升高。

32加盟模式无统一标准的弊端

首先,利益多元化引发冲突。加盟商自负盈亏,不贯彻总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经常会出现包裹破损甚至丢失的现象。如果加盟企业的订单不多或者经营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现卷款逃跑的现象。其次,加盟模式无标准引发恶性竞争。众多的快递企业为了争夺包裹数量、占有市场,盲目地为顾客压低价格,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困扰。最后,影响企业形象。加盟店出现的丢件、错件情况造成顾客不满意时,会影响品牌的声誉。因此,无标准的加盟在出现问题时会让企业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4改善民营快递服务水平

41加盟模式标准化

411品牌及技术的使用方法

加盟店必须按照总部承诺的范围和方法使用公司品牌及经营技术资产,按照统一形象经营店铺。加盟店使用公司品牌和经营技术资产时不得有以下行为:

①破坏公司形象,损害公司品牌的行为。

②向第三者泄露公司经营技术,或传递经营资产。

③加盟店为第三人模仿公司品牌或经营技术。

412店址选择

总部不得在加盟店半径3000米范围内允许第三者经营本公司的店铺,其次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加盟店变更店铺地址时,必须向总部提出变更申请。通过控制服务范围,可以让加盟店有充分的顾客,避免因两店之间距离太近而出现竞争现象。总部对各加盟店位置有具体了解,便于掌控整体情况。

413经验技术指导

加盟店应做到持续经营,在正式运营前总部向加盟店传授相关知识及经营技术。在开业前派遣店主和两名可以代行承担责任的职工参加总部规定的教育研修。在开业后,加盟企业按照规定进行进修教育。在开业的前一周内,总部派人进行经营及技术指导。此外,总部不定期检查加盟店的经营情况,并且对加盟店的职工进行培训。

414加盟店经验事项

加盟店店铺设计必须符合总部的要求,总部在加盟店装修期间要派人进行监督。为了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加盟店要从总部指定处购买运营必需的设备、装置等,使得加盟店的布局和设备等符合总部规定的样式。

415加盟保证金

为了有效避免加盟店出现卷款逃跑、丢件等无人赔偿的现象,加盟店在加盟初期不仅要交加盟费,还要定期上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如果不按期限定时缴纳,还要对加盟店进行处罚,要求其上缴拖欠费用,直至付清为止。

416营业状况汇报及纠纷报告

虽然总部与加盟店自负盈亏,但是加盟店要定期向总部汇报自己的经营状况,与总部交流经验,以便出现经营上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在发生丢件、毁损等状况时也要上报总部,总部帮助想解决措施,这样既能给顾客一个交代,也维护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42加盟模式标准化的优势

421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加盟模式标准化之后改变了以往加盟模式混乱的局面,使得加盟店能够按照总部的标准规范运营,改变以往杂、乱的现象,让快递企业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提升了快递企业整体形象。

422有利于规范快递企业行为

制定加盟模式标准,新进入者将“有法可依”,按照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人员的培训、设施设备的应用等会提高快递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23有利于保证客户权益

通过对新加盟企业实施上缴保证金等措施,发生丢件、缺件等情况时,在加盟店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总部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可以帮助解决,给顾客一个交代,这样使顾客的利益在无形中多了保障。

5结论

我国快递行业呈现国营、外资和民营“三足鼎立”的局面,面对资金实力雄厚的国营快递和拥有成熟管理经验和跨国网络的外资企业,民营快递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思考。民营快递近几年通过加盟模式迅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追溯根源是因为加盟模式带来的问题。本文针对民营快递加盟模式存在的不规则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一些加盟模式标准化的具体建议,但是内容还不够深入,希望加盟模式标准化的问题能够尽早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志君特许加盟民营快递企业SWOT分析[J].中国储运,2010,1(1):112-114

[2]花永剑第三方物流服务加盟模式研究――以快递业加盟为例 [J].铁道经济研究,2009,1(2):35-38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5

按照“万通定义”,民营企业的原罪即在做企业第一天所犯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民营企业家在下海时没有钱去投资。没钱投资就得借钱。所以,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没钱去投资的时候,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错的。从第一天开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超过百分之百。这个财务上的结构就导致了后来所有的问题。

由于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出钱,就容易导致权利的合法性受到挑战。钱赚下来怎么分,在权利的合法性上就没有保证。于是,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变成江湖组织。江湖组织带来江湖上所必然有的问题就是拥兵自重,根据个人的资源控制局部,导致了企业进一步的加速扩张。这个时候债务问题又没有人管了。原罪带给民营企业的影响,第一是暴利化、高负债倾向,第二是造成了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第三是造成了多元化发展思路。

那么,民营企业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万通集团的做法非常简单,即缩小规模,把资产负债表做小,不要追求大,把那些该清理的东西都清掉,承认小买卖就是小买卖。民营企业家要战胜自己的虚荣心,用常识来战胜常情。真正认清楚自己的企业是个什么状况,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什么位置,面对报表,实事求是,然后把规模缩小,按照正常的民营企业的常识去做。把那些多余的动作、多余的资产、多余的想法全部都割舍掉,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接下来就会顺利地产生新的发展。

民营企业家要战胜自己的虚荣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财务负债表的问题,二是专业化的问题,三是治理结构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要逐步地变成一个商人,而不是一个江湖大哥,更不是一个媒体上的企业家,而应该变成报表上的企业家。民营企业组织的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主要就在于组织的江湖化、家族化。这种情况下公司内部的治理就没有办法,股东不像股东,CEO不像CEO,经理不像经理,所有公开的标准都不起作用,这样的公司组织就非常乱。民营企业可以江湖方式进入,商业方式退出,把原来最初按“水浒模式”建立的一种企业组织,最后变成一种公司制。

民营企业要做到持续、健康增长,首先要解决一个持续健康的标准问题。民营企业要做到持续健康一定是要改变原来的标准,不能用政府的标准,也不能有老板的标准,一定要用市场的标准,公开的标准。所谓市场的标准即中间机构的标准,如会计师、律师、咨询顾问等的标准,另外还包括投资人标准、股东标准等资本市场的标准。

其次,要遵循商业规则、商业伦理,同时要明白财富创造的规律。如果不建立公司内部公共的商业伦理,那么基本上内部的企业语言就是混乱的。民营企业应在专业化、持续发展上下工夫,要专注在一个领域里持续做好。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6

[关键词]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定位;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70-03

1标准化战略与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标准化战略亦可称技术标准化战略,指组织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武器,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略(叶林威,2003)。根据技术标准在不同层面上的运用,可划分为国家标准战略、行业标准战略和企业标准战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行业和企业标准战略。

现有研究表明,技术演进存在周期规律性,并存在两种形式的竞争:一个是巨变阶段不同技术之间竞争成为主导设计――技术标准竞争;一个是在渐变阶段不同企业在相同的设计框架、平台、标准内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竞争(Tushman and Anderson,1990)。可见,与产品竞争相比,技术标准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形式。在技术标准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可以在当前市场和未来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彦,2008)。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于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①标准化战略促使县域民营企业制定和执行适应企业产品特点的技术标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贸易谈判成本;②标准化战略推动县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实现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互促发展和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标准化战略形成的技术标准正反馈机(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和锁入效应(Locking effect),能够帮助县域民营企业构建基于技术标准的竞争优势。

2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环境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浏阳的烟花产业、宁乡的服饰产业、平江的卤制品产业、汨罗的循环经济产业以及湘阴的粮油食品产业等均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依然存在的经营分散、标准缺失这一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湖南县域民营经济的产业整合、升级。建立适应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标准化战略,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亟待突破的方向。

湖南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选择前提是对其标准战略环境进行分析。本文采用SWOT―PEST环境因素分析矩阵(见下表),把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机遇(O)、挑战(T)、优势(S)和劣势(W)四类因素集,通过对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和系统分析,进一步明晰湖南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定位和目标方向。

3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定位及路径选择31战略定位

上述战略环境因素分析表明:产业层次低、技术标准落后、人才匮乏的内在局限以及市场准入机制、融资渠道匮乏、标准化信息服务欠缺、跨国企业的“控制型”、“争夺型”标准化战略等环境挑战,深刻影响着湖南民营经济在现有的技术标准竞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同时,技术演进的周期性决定了标准竞争的周期性,而标准竞争的周期性赋予了落后的企业实现反超的机会(彦,2008)。因此,如果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尽量发挥自然资源、人力成本、区位条件、用户基础的既有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产业转移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等历史机遇,并结合技术标准竞争的周期规律(参见下图),在未来的市场标准竞争方面将有望迎头赶上。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与具有标准技术、标准人才、标准网络等先发优势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通常采用的“控制型”、“争夺型”标准化战略相比,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应在大力吸收先发优势企业的核心技术标准要素和特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采取步步紧跟、积极赶超的“紧跟―跨越”的标准化战略定位。

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环境因素SWOT-PEST分析矩阵SWOT政策P经济E社会S技术T内

S

W优

S《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为湖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省政府牵头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协调服务自然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生产大省。

处于东西部结合带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吸纳东部产业转移人口大省,劳动力丰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优势。

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创业阶段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劣

W没有建立标准政策、科技开发政策同步协调的机制。

没有建立统筹、协调、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专利保护力度不够,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低县域民营经济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

单一、封闭的产权制度缺陷,制约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技术标准和专利保护人才匮乏

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渠道不畅,企业标准的信息服务与利益分配不协调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核心关键技术标准处于跟踪模仿的阶段。

企业内部分工与共性标准研究不足,影响主导产品附加值的深度开发和规模企业的形成外

O

T机

O国务院颁布“非公经济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

党和政府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号召。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已列入国家科技部的工作议程国际产业的全球转移和中国东部部分产业向内陆省份转移。

中部崛起战略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实施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认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

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将极大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省科技文献资源网和中国中小企业湖南网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减少县域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挑

T在宏观调控、市场准入方面,县域民营经济仍未享有公平待遇,“惠民”政策难以落实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不畅,以自筹资金为主,外源性融资困难政府和中介组织标准馆藏少,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球跨国企业采取“控制型”、“争夺型”标准化战略,以实现技术标准垄断。

32战略路径

现有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是伴随产品的产生、进步、成熟和改进而不断进化和演变的。因此技术标准的运行也有其自身规律周期。通常,技术标准运行规律周期可分为科研探索期、技术开发和应用期、产品技术成熟期以及产品技术变革(淘汰或更新)四个阶段(胡培战,2006)。依据技术演进和标准竞争的周期规律性,并结合上述战略定位,本文认为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应采取“跟进―参与―挑战―主导”梯级推进的标准化战略路径(参见下图)。该战略路径的各阶段要点是:

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路径示意图

(1)跟进,即一种“全面跟踪、合理引进”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标准技术水平处于起步阶段(阶段①)、无力参与本区域或本行业的标准竞争的县域民营企业。此阶段的战略重点: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或专职岗位,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ISO、 IEC、ITU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国内、国外标准态势和行业主导企业的标准化战略,重点跟踪和掌握其核心动向;二是,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标准状况,合理引进通用标准,并与之兼容,从而分享该标准的市场潜量。

(2)参与,即一种“有效采用、重点参与”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于处于快速成长初期阶段的县域民营企业,其标准技术水平处于开发应用、快速积累阶段(阶段②)。此阶段的战略重点:一是,合理整合、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充分吸收其技术特征和要素。二是,重点参与事关企业长远利益的地区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或国际标准的审议,争取使上述标准能反映企业的核心技术或专有技术要求。

(3)挑战,即一种“大力推广、积极挑战”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处于快速成长后期阶段的县域民营企业,其标准技术水平处于日趋成熟阶段(阶段③)。此阶段的战略重点:一是,在现有通用标准基础上,通过研发替代将企业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大力推向市场,扩大市场用户基础;二是,通过渗透定价或战略结盟的形式,积极向现有标准发起挑战,使其专有技术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或与原标准并存,在并存中赢得市场竞争。如宁乡县的楚天科技,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原始资金积累,大手笔地进行研发投入,逐一通过国内GMP标准、欧盟CGMP标准的严格检验。10年间,该企业共申报国家专利近500项,发明专利上百项,起草制订了10项国家产品行业标准,目前被认定为中国制药机械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4)主导,即一种“技术输出、市场扩张”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于发展稳健、市场基础牢固阶段的县域民营企业,其标准技术水平处于比较成熟、完善阶段(阶段④)。此阶段的战略重点:利用标准技术处于变革期,企业积极向行业、市场开放和输出技术标准,扩张和巩固市场基础;同时,积极争取承担地区、行业、国家甚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领导职务,保证企业技术标准的实力主导地位。如:位于长沙县的三一重工集团,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土方机械、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起重机、专用汽车标委会组织的有关国家、行业、地方及协会多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极大地掌握了标准的主动权,形成标准与科技开发、专利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种标准竞争战略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跟进―参与―挑战―主导”的梯级标准化战略路径的四个关键阶段。该战略路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县域民营经济领域发展的需要。其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产业可由跟进战略向主导战略逐步实施,但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或产业则可依据自身技术标准的实际状况,选择更具竞争性的参与战略或挑战战略。

同时,上述标准战略路径的实施方向并非是单一的(即ABCDE),而是互为可逆的。即当某一处于挑战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标准竞争者,由于自身原因(如技术方案选择失误)、竞争对手的变化(如对关键的标准技术的掌握)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导致其标准技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其标准战略则亦应做相应调整,此时,标准战略路径则表现为一种可逆化操作趋势(如EDCBA)。

4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41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

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是产业标准战略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组织机制、政府主导机制和寡头垄断机制。作为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机制――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机制具有影响用户预期、加快市场渗透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率先建立起规模化的用户基础,在技术标准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领先优势。如:近两年在邵东县政府的协调下,邵东五金产业酝酿组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五金集团公司,整合行业资源,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形成“研”、“产”、“销”一体化完整的产业链,最终达到完成产业标准升级转型的目的。

42加大技术标准多元化应用,促进技术创新集群

企业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等标准多元化形式,可以缩短新产品开发的设计周期和试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创新集群。因此,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区域内优势企业承担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构建和完善标准化自主研发、专利转换、质量检测认证、标准信息等产业标准化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目前,湖南省已拥有烟花爆竹、混凝土工程机械、数控刀具、无铅焊料等十数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一重工、远大空调、株硬集团、湘潭电机等多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和修订200多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标准的多元化应用和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

43延伸产业标准链,抢占行业标准制定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产业分工逐步实现了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因此湖南县域民营经济的标准化战略应从全球产业标准链的视角出发,引导产业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通过合理有效的标准化分工协作来增强县域内、县域间产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进而抢占国内外标准制定权。特别是争取把各地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名品等(如浏阳烟花、平江酱干、醴陵陶瓷等)纳入国际标淮,推动行业标准向国际化靠拢,积极抢占行业标准的制定权。

参考文献:

[1]叶林威,戚昌文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中的运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2).

[2]彦企业技术标准竞争理论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9).

[3]胡培战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4]李四聪,等基于M-T组合模型的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1(13).

[5]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6]王金玉我国技术标准国际战略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2).

[7]浙江省委政研室,省质监局联合课题组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转型升级[J].政策望,2008(7).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7

一、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公平竞争与规范经营相结合、营造环境与科学管理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强服务,全面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我省科技创新、出口创汇、资本扩张的重要生力军。到2010年,全省超百亿元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集团)10家,超亿元的800家以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

二、鼓励各类机构和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校办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转制为民营科技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创办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工作,其在民营科技企业工作期间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可保留学籍3年。在境外取得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在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区工作期间取得的合法收入依法纳税后,可以全部购买外汇,按规定携带出境或者汇出境外。

以高新技术成果和专有技术投资兴办民营科技企业,其成果经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评估机构评估后,作价出资额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不受限制,由投资各方协商约定。

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经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企业名称可以冠省名。

三、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进入新市场领域

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允许民营科技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具备资质的民营科技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允许民营科技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四、规划建设好民营科技园

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园区通过整合提高,发展成为民营科技园。民营科技园要通过推进公共资源共享,提高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培育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以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重点支持省级民营科技园,促进民营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山区和东西两翼14个市要用好省财政3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民营科技园和民营企业园的发展。

五、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

民营科技企业享受《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6号)。

民营科技企业用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与技术转让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对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生产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和配套件、备件,按国家规定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自办或合办技术开发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省支持在年产值超亿元的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参加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竞标。省要再选择一批主要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能够做大做强的科技产业化项目,纳入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七、支持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以专业镇、民营科技园为依托,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推广先进标准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开放式信息和共性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有选择地在IC设计、生物技术、现代制造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研究等战略性领域或重点行业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为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

省财政从*年起5年内,在原来基础上每年再增加安排的5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主要用于扶持民营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中试,省级民营科技园的规划、论证,科技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省民营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级政府有条件的应安排相应资金,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八、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服务体系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外资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建综合或专业孵化器,经省科技行政部门认定,各类孵化器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中介等机构,要把培育和服务民营科技企业作为重要职能。

九、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支持民营科技企业

引导风险投资资金投向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核心技术开发,具有产业化背景的项目或企业,可优先列入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

十、加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担保机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有关优惠和扶持政策。担保机构对负连带责任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发生的担保损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允许在税前扣除。

十一、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省、市知识产权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单位或个人申请国内发明专利联合给予资助。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一批省民营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示范试点,支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十二、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助各地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以企业生产管理标准为基础、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检验检测标准为保证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主动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十三、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

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公司法》进行公司制改造。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民营企业的标准篇8

2012年1月,新标准正式实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2012年年初,在企业征信系统“借款人特征”一栏中新增了“微型企业”选项。同时为了适应国家统计局的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新标准,征信中心还对企业征信系统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进行了调整,以此来规范行业分类,促进企业划型准确、标准。

从行业划分条件指标看,新标准中各行业的条件指标有所简化,条件指标数从原标准的3个或2个简化为了新标准的2个或1个。如:农林牧渔业采用营业收入一个指标,工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及信息传输业等采用了从业人员数和营业收入两个指标;居民服务、金融企业等服务行业采用从业人员数一个指标等。从行业划型标准看,新标准有升也有降。新标准较原标准在从业人员数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营业收入指标上的要求大幅提高。如:工业大型企业营业收入的标准由原来的3亿元提高到4亿元,人数指标由原来的2000人下降为1000人等等。其中,变化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原来的1.5亿元上调至20亿元;信息传输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原来的3亿元上调至10亿元。

二、存在的影响

(一)征信系统存量数据大,人工短期全面更新信息有难度

征信系统数据要与新标准保持一致,征信系统存量数据中企业特征的更新工作是难点,据2012年征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达1809.2万个,其中,有贷款卡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个数为844.3万个,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为353.1万个。按照新标准执行,若通过手工对存量客户信息进行重新分类,这种重新分类工作量很大,并且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新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将会是一个挑战。

(二)划型标准调整使征信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受到影响

企业划型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影响着企业征信系统对企业特征的划型分类,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征信系统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在2012年以前,征信系统中各项企业信贷信息按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其他”企业类型,从2012年新增了“微型”企业类型后,对原来的大中小型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数据的连续性造成影响,使现有数据与历史数据缺乏可比性,导致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减弱。

(三)企业规模划分变化频率高,征信系统信息数据更新频率低

从划分指标看,新标准显得的更加灵活,企业规模划分则随条件指标数据的变化而按月变化。如:某“农林牧渔”企业,1月份其营业收入指标数据为502万元,在“中型”企业范围,而到2月份其营业收入则为480万元,其须归为“小型”企业;然而对于企业征信系统而言,目前企业的基本信息仅能通过一年一度的贷款卡年审工作进行更新或是在新标准执行后人民银行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批量修改更新,系统信息数据更新频率过低,会直接导致征信中心按月下发的企业征信系统立方体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出现较大的统计误差。

(四)对混业经营企业的特征界定比较难

新标准在企业划型方面对行业分类更加细化,行业种类与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相统一,如将原有的“住宿和餐饮业”拆分为“住宿业”和“餐饮业”,当存在以上两种行业混业经营的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由于各自所对应的“微型企业”特征分类标准不尽相同,新标准未对混业类企业划型做特殊规定,这就使得在对混业经营的企业特征界定时出现选择性难题。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利用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批量查询和批量修改功能,按照“企业行业、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条件进行限定,批量筛选出企业,并参照新标准对企业特征进行批量修改,以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相关基本信息的更新工作。

(二)改进数据报送模式、优化划分方式。一是建议修订金融机构报送企业征信系统数据模式、完善数据报送内容,要求各金融机构按月报送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当月有信贷余额的),信贷数据的报送方式仍然为“T+1”;二是目前企业规模的划分是通过手工进行分类,建议借助科技手段,根据行业分类、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四个基础数据字段,在系统中实现自动划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