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8篇

时间:2024-03-06 14:41:20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1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074--04

一、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

1  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

在一些书籍和报刊杂志中,往往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混为一谈,其实,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既有其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区别。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业态,它是生态捉业与旅游服务业的一个融合体,是农业功能从“一生”(生产功能)到“三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一种陌展,也是产业链的一种延伸(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将一产即农业、二产即农产品加工业、三产即旅游服务业打通合一了);而乡村旅游既是旅游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以乡村贤源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方式,其涵盖面比休闲观光农业更广、内容更为丰富。但不管是休闲观光农业还是乡村旅游,它们都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作为主体,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来达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目的。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城郊以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突出的一些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正是休闲观光农业驹一种模式,也是乡村旅游的低级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分属省农业厅、省旅游局和省农办管辖与扶持。目前,三个职能部门根瞎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资金方面拘支持,政策方面的优惠,产业方面的引导和市场方面的拓甓,还就这些产业发展连续召开了现场会、推介会、研讨会等多个会议,推动力度很大。但由于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是紧密相联,当前却分属三个职能部门管辖,难免产生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的弊端。所以,建议整合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省农办等多方面的力量,成立一个休闲农业(涵盖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休闲、观光、旅游形式)领导小组,共同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进行管辖与扶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便于形成合力,组成“集团军”,实现农村旅游资源更合理的统筹利用,使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得以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 休闲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内涵应该包括对旅游过程、旅游产业和旅游系统的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产业化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在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生态旅游中,当前做得比较好的首推农业生态旅游,而且已形成一定气候。而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应该加以培育、引导和规范,使其符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仅仅把休闲观光农业定位成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结合是不全面的,休闲观光农业应该是生态农业(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二产业)+旅游服务业(第三产业)。

同时,在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生态旅游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其中,使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更具有生态、景观、扶贫、教育、科研、科普、示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虽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乡土风味的保护,避免村落与旅游设施建设中的高档化与城市化,盲目的求洋、求大、求奢华,这样带来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城市居民之所以到农村来旅游,就是要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以放松紧张的神经、带来身心的愉悦。他们平时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面,看不到绿色,看不到蓝天、白云,所以他们一旦看到山里人认为很平常的一条山沟、一泓清泉、一片森林,就会兴奋不已。这就是特色性和差异性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和其他的旅游景点、景区一样,项目是否成功,在于是否能为游客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休闲旅游带给游客的快乐正是将身心融入到大自然的忘我感觉和体验。如果将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或景区搞成像城市里的那种公园,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旅游的原则。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需要突出五个要旨

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保护、教育、责任、社区参与、环境伦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关于保护

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和特色已众所周知。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有效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则是实现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样要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保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几年来,在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安徽等一些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省份,并发了不少与农业、乡村、生态相关的旅游景区或景点,这些景区或景点,他们的主要“卖点”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适当地结合了当地的人文景观。

但是,当前许多景区经营者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而只是机械地将“生态”一词作为前缀。他们非常清楚“生态”这个词用到旅游上面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游客以及更多的利润,所以他们不管是否真正的懂“生态”,都时时刻刻地把“生态”挂在嘴边,把生态作为招徕生意的摇钱树。而事实上,有不少景区或景点所做的事情并不一定“生态”,更有甚者,他们一边在贩卖“生态”,利用“生态”的名义大把赚钱,一边却在做破坏“生态”的事情。如在生态公益林区将大片的森林砍伐以后修筑一条与环境很不协调的盘山公路,在项目区采用全伐全垦的方法,破坏了很好的自然植被,种上了并不适合于本地种植的一些外来树种,以及任意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这是很要不得的。

上述经营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从旅游产业中剥离出来,认为两者是冲突、矛盾的,“是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保护的”。而事实上,只要坚持乡村生态旅游的根本宗旨,“走真正的生态旅游道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是一个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以浙江临安太湖源景区与白沙村农家乐为例,在太湖源 景区开发之前,白沙村村民以砍树为生,“山越砍越秃,人越活越穷”,后来自沙村村民依托太湖源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村民们也不再上山砍树,“山越来越绿,农家乐越办越富。”生态保护与农家乐旅游的和谐发展在白沙村与太湖源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应该让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等所有参与者,都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始终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和旅游过程当中,使旅游资源得以持续,景区或景点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2 关于教育

教育是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教育的方式包括对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给游客分发资料,利用影视设备播放生态科普宣传片。通过景区标牌系统和相应设施给游客提供即时解说,以及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寓教于乐,以增强旅游参与者的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的对象面很广,可以是管理者、服务人员、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甚至可以通过政府与商业运作上升到全社会的范围。浙江省绍兴县的夏履镇是全球环保“500佳”之一,该镇长期以来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的开发已成为夏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村容镇貌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同时,该镇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如夏履镇中心小学为了增强全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从娃娃开始抓起,使孩子们从小自觉养成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他们通过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读本》等乡土教材,开展课堂教育和一系列的兴趣小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的科普教育,并通过小学生将生态环境意识灌输给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省临安市的太湖源景区通过“给我一袋垃圾,送你一份礼物”和“给我五节废电池,送你一张景区门票”等活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广大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赞许。2006年,该景区更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关爱社会民工”为主题,联络了浙江16个城市的总工会,发动了4 000个民工来太湖源景区旅游,公司承担全部费用。这个活动不仅扩大了景区影响,还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官方媒体报导,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宣传与教育效果。

3 关于责任

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同时承担着帮困扶贫、改变传统观念、传承传统文化、引进先进文化、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责任。浙江的桐乡华庄、奉化滕头、中南百草原、萧山传化大地,四川成都的郫县友爱镇、锦江区三圣街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对于带动当地的科技进步、产业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原生态旅游区为例,该旅游区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同时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旅游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主要领导始终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该旅游区的建设不但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以及作为土特产品销售的山货等,基本上由当地农民提供。农民从农业旅游的发展中吃到了甜头。据统计,仅每年举办的杨梅节就为当地果农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当前,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时,应当强调上述责任,并在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上予以更多考虑。

4 关于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保持旅游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原真性、减少旅游区与社区矛盾、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政府部门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社区参与这个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旅游景区或景点经营的水平甚至成败。社区参与发展得好,当地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到旅游三产中,从而实现致富,而景区也可以因为社区参与而在乡土特色、环境保护、景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得到当地更多、更积极的支持。反之,当地农民将会游离于景区发展之外并引发各种纠纷。有不少旅游景区或景点因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最终导致无法正常经营或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浙江临安的太湖源景区是正确处理与当地社区关系的一个典范。由于经营者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该景区与当地社区白沙村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唇齿相依的关系,真正的达到了景区和社区的双赢。白沙村社区参与景区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参与管理和经营,如在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中有70%左右是当地居民;二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加公司分红;三是通过销售农产品;四是依托于景区的客源,经营农家乐。第一种与第二种参与方式使景区的经营业绩直接与当地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第三种和第四种参与方式使景区的游客数量与当地社区的农产品销售量和农家乐的客源数量直接挂钩。通过景区的开发,使当地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开发前的几千元上升到目前的15 000元以上。

5 关于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是规范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据之一。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景区中的一草一木、一只鸟、一只虫子、一只小动物,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和组成部分,我们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善待它们,与他们和平相处,而不能任意伤害他们,这是旅游环境伦理所倡导和要求的。

同时,环境伦理更注重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护,认为人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滥用资源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从小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习惯,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应该加以弘扬。环境伦理是指导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个理论基础,必需深刻领会其要旨。

不少管理者认为环境伦理是“故做姿态,没有真正的经济效益”,其实不然,作为生态旅游者,游客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置身的景区是一个“和谐自然、尊重生命”的世界。景区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在开发与维护中注重对生命的关爱,会在无形中唤起游客们对景区生态的认可与赞美,使景区得到游客们更高的评价。

三、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开发中亟待破解的若干难题

1 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在政策方面对商用土地特别是房地产土地以及固定建筑物的审批有所缩紧,从而部分地制约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土地和建筑物的审批问题一直是困扰投资者是否投资和是否扩大投资的一个大问题。再加上土地租赁时间的限制,使投资者在准备投资和扩大投资的时候总是心悬两头,犹豫不决,不敢贸然投入。还有一些投资者,希望通过地产与旅游业的结合,来降低旅游业投资量大和周期长的风险。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囿于政策所限而无法实行。

2 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在项目实际操作的时候,对于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往往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他们的行动,使管理者和经营者都感觉无所适从。如证照规费和前置条件问题(比如说,在办手续和收税的时候,是按旅游业还是按农业对待?两者差别非常之大,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与纯粹的旅游业相比,其盈利率有很大的差别)、贷款问题(是按农业企业还是按工商企业对待,情况也大不一样)等,使投资者望而生畏,或虽有好的想法,但由于前期投入成本太高或没有条件实施而只能放弃投资,这种半途而废的例子有很多。如金华婺城区有一个休闲观光项目,规划已经做好了,土地租赁问题也基本上谈妥了,但因为企业性质问题一直确定不下来,最后投资者损失了几十万元钱以后,还是全身而退了。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2

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休闲农业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其主要是应用于休闲活动上的各类农业资源,不论是传统农业生产,还是农村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农业设施等都可作为休闲农业资源被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也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是城郊或乡村地区能被旅游活动所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和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商品以及乡村意境景观。可见,休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休闲农业资源中农民生活特色资源、农村生活环境资源、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等资源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而乡村旅游资源中,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及乡村景观意境等资源中与农业相关的部分又可作为可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由此,笔者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进行整合作为统一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乡村生物景观资源和乡村生活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农民生活特色资源以及旅游商品资源。具体详细分类如下表所示。

腾冲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

1、发展的优势

腾冲县发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腾冲县位于中国旅游圈与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结合部,是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纽带,使得腾冲县在构建中国-东盟旅游圈、中国—南亚旅游圈中有巨大的衔接作用。同时,腾冲县有着丰富、齐全的资源。不仅拥有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等乡村旅游资源,还拥有独特的腾越文化,火山、热海等著名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腾冲县的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加强了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逐步增加,城市环境条件日益改善,逐渐具备一定的旅游供给条件和能力,腾冲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形象不断提升,接待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同时,腾冲旅游地处于腾冲、龙陵、瑞丽热点旅游线路上,距离龙陵、瑞丽较劲,随着该线路成为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线路,以及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千万人次的市场发展态势,为腾冲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再者,腾冲县最低海报535米,常年均温在16℃,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2%,适宜居住休闲,为附近的城市旅游者在忙绿之余来此体味农家生活、放松身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发展的劣势

腾冲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劣势。腾冲县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也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生了形象屏蔽。腾冲县火山、热海、古镇在游客感知度和形象宣传上,远远超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度,这就使得游客在旅游前的信息搜集和旅游过程中忽略腾冲的优美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屏蔽掉很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差异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薄弱且产业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且整体旅游氛围不高也使其缺乏市场竞争力。

腾冲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策

(一)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接待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在示范村、特色村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居民、游客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美观的环境。解决好“三农”问题,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使农民思想认识提高,有经济能力、有环境条件参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农民主观能动性出发,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农民在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中,经济条件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又能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旅游企业投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企业较为集中的力量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服务人员本身素质的提高。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腾冲县的具体发展情况,对无缘人员进行相应培训,组织经营者到其他示范地参观考察学习。

(二)丰富产品种类,加强体验型产品开发,留住“回头客”

腾冲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游客来源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内其他城市为主,一般集中于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维护游客资源,留住“回头客”是其能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的企业及个人应当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旅游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体验型产品,摆脱火山、热海等著名旅游景点带来的屏蔽影响。转变单一的以吃、住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合理、高效利用当地资源,构建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民俗风情体验、户外运动、美食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基地观光体验、自驾车营地、果园采摘、乡村温泉、古镇休闲、景观农业、山地运动、生态美食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提升现有产品档次,改善农家乐卫生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将粗放型产品逐步转变为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加大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开发成为旅游商品、纪念品,完善购物体系,使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不仅能被游客在当地体验,还能被游客带走,达到宣传目的。

(三)准确定位客源市场,打造、提升自有品牌

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内个城市游客为主,向周边各省辐射。要想提高竞争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的市场中后来居上,良性发展,就必须根据顾客的切身需求,自造自身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应加大其产品、形象在媒体的宣传力度,并引导企业及个体经营者依托腾冲县秀美的休闲农业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乡村历史文化古迹和特色建筑,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建立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名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和品牌形象,扩大和提升腾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行差异化战略,利用腾冲县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形成自有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保护生态环境,寻求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发展低碳经济,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政府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格限制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监督,共同保护”的生态文明氛围;同时持续对环境进行检测,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督促经营者处理好垃圾、废水等污染。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须进一步转变传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式,突出生态旅游业态,探索低碳旅游方式。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3

关键词:农村旅游资源;再认识;开发对策;新疆

一、引言

农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将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各地农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势头强劲,新疆地区也不例外,各种类型的主要由农民经营参与的农业观光及休闲旅游也迅速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作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成效斐然。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农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类型,在农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投资规模,经营者水平及农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农村旅游开发兼顾农民利益不够,市场营销缺乏等都影响了农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对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旅游开发就是农民、农村集体或企业的“农家乐”或“农业园区”;第二,认为农村旅游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而且广阔的农村地区有超强的环境自净能力;第三,对农村旅游的效用认识比较片面,即发展农村旅游就是让农民致富,与农村地区整体发展的关系不大,忽视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使农村旅游成为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新疆农村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农村旅游资源,从地域范围看应该是位于农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即分布在农村的环境范围中,包括已经被开发、待开发的及原生的、再生的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农村旅游资源既包括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还包括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也就是说包括了农村范围内的所有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和谐的乡村地域复合体。据此,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就包含了“标准”中旅游资源8大类中的所有类型,并拥有除岛礁和河口与海面亚类的29个亚类,占全部亚类的93.5%,农村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赋存丰富,遍布全疆各地(见表1)。

由此看出,新疆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旅游资源的所有类型,而且在新疆旅游资源总量中占绝大比重,其范畴不能仅限于农作景观和民俗。

三、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正是因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片面认识,导致农村旅游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使农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弱化,而其负面影响却日益突出。

(一)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直接受益者不是农村地区

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角度来看,真正以农民个人、农民集体及农民企业为主体开发的仅占较少数;而同时,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已经成为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目前,新疆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主体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类是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要经营管理如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资源价值高的高级别景区;第二类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企业,如中昆集团、宏景集团等,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及市场开发能力,取得了疆内许多有较好资源潜力的景区的开发经营权;第三类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农民个人、农民集体及农民企业,一般进行小规模的旅游景区开发或是有组织的农业旅游片区开发,从农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旅游产品数量比较有限,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比较依赖于经济较发展的大中城市或高级别景区,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就全疆而言,北疆的农村旅游发展优于南疆,而南疆地区也多集中于如吐鲁番,喀什等地,其它地区如哈密等地的农村旅游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这种开发经营格局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的直接受益水平。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农民利益兼顾不够

由于人们对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认识不清,把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认为是与农民不相干的事,农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安排的境地,目前比较突出的表现有,部分地区农民对旅游开发占用公共或私人土地由于补偿不利很不满意;在山区开发旅游对当地牧民的生活安置和就业指导与安排缺失也导致一些冲突的发生;另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也不理想,目前主要还是以从事个体摊点和被企业聘为底层员工为主,收入比较低。发展旅游对农民来讲毕竟还是新事物,他们在市场把握和投资实力上都处于劣势,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如果不在政策和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农民往往不能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获得受益,故而与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目的相背。

(三)农村旅游产品层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二元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发展农村旅游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这在新疆地区尤为突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实质性开发,行、游、住、食、娱、购等硬件基础薄弱,一些农村旅游景点浏览环境较差,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由于投资经营者素质较低,旅游开发存在盲目性,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在大多数地区,由于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模式几无区别,加之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开展导致竞争加剧,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甚至有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从行业管理上看,立法管理尚不健全,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无证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不重视卫生、环保的现象较为突出,欺客、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旅游开发引致的环境问题

对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往往是缺失的,而绝大多数农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包括农民)通常也“高估”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认识不清,以为环境问题就是卫生问题,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或者只开发不保护,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环境隐患。如旅游农业活动污染、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动污染等,开展农业旅游的地区一般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土壤、水体等的污染,生态恢复需要较长时期;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地区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经济、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环境破坏之后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到地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最终演变成适得其反的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四、新视野下的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农村地区的直接受益水平

由上所述,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有三类,而无论由谁开发,都应明确一点,即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应使农村地区成为最大受益者,但现实并非如此。因此要重新认识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责权关系,提高旅游收入的直接回馈比例,地区应通过一系列投资政策、就业政策、劳动力培训政策等政策措施保证农村地区的受益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

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农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农村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新疆特色的农村旅游实际上基于三大文化背景,即与新疆干旱区相适应的绿洲农业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开荒戍边的军垦文化,结合农村旅游强烈依托城市客源的特征,直接依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农村事项的旅游产品应主要发展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和民俗特色观光及参与型。另一方面,农村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要有整体营销的理念和方案,那些较低级别或知名度的旅游景区(点)应与高级别及高知名度景区“捆绑”销售,以此丰富游客旅游内容并提高农村旅游的整体收益水平。

(三)加速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是目前农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本文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制订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政府应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乡村旅游。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开发模式,在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形成“农家乐”和其它形式农业旅游点的点面式布局,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第二,制定行业规范。如成立基层农业旅游管理委员会、建立准入制度、制定行业服务标准等。

(四)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在目标、产品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第一,目标定位。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在目的地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旅游产业链、维护生态环境并为游客提供名副其实的多方位的快乐体验。第二,产品定位。要从农业旅游资源特点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定位,要有“绿色产品”的经营理念,还需要找准目标市场,项目开发应当以当地中等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为参照系。第三,文化定位。新疆农村旅游开发应体现“绿洲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只有这样,农业旅游才能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2).

2、龙良碧,邹盛贵.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园林景观设计;探索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建设中,农业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同时,农业与工业之间也越来越趋向于完美统一,推动了农业的轉型与升级。

1现代农业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1充分彰显园林设计特色

农业园林景观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在设计中要注意避免与城市景观的雷同,最大限度彰显地域特色,体现当地民俗习惯,展示独特的农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避开与城市景观的相互渗透。

1.2确保农业园林景观整体到细节的和谐性

众所周知,在设计农业园林景观时,需要涉及到的设计内容包括花、鸟、虫、鱼、水果、蔬菜等。不同的设计内容之间要有关联性,才能从整体上体现和谐统一。当然,不同的设计内容具有独立性,要确保园林景观设计细节中体现出设计内容的美感,做到局部布局合理。

1.3规划好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格局

农业园林景观设计的初衷是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原始生活的需求。因此,在整体格局设计方面,要尽量运用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例如,山水。在选址时,主要考虑山水资源,如果没有山水资源,再去挖掘其它可利用自然资源。

2现代农业园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2.1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农业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础性问题,从总体上来看,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主要的设计思路。目前,大多数园艺工作者采用生态规划法。所谓的生态规划法,顾名思义,把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考虑到农业园林景观设计中,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园林规划,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来讲,在农业园林建设中,要重点保护土地资源,采用环保的施工方式,保障土地使用得当,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既能节约土地资源,也能使得种植和生产更科学,充分展示农业园林的魅力与风采。

另外,农业园林景观设计要集生产和观光于一体,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习俗、农作物都有着一定的差别。结合不同的内容进行设计,充分彰显地方特色。

2.2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在农业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业园里拥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资源,而农作物的生产也体现了农业园的技术特色。园林景观:一方面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优美的观光体验,丰富了游客们的娱乐方式,使得游客们的身心得到愉悦,满足了人们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根据农业园的功能来看,既可以是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农业园,又可以是主题相对单一的农业园。但不论是哪一种农业园林,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因此,要把农业园农作物生产融入到农业园林景观设计中,以提升农业园经济收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科学合理地规划生产用地,以满足景观设计需求。

2.3秉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业园一般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山区,除了地理优势外,也充分发挥了农业园的生态效应。农业园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布局绿化面积,让自然景观与绿化带有机融合,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优化。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农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在设计农业园林景观时,充分体现出特色文化内容、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等要素,使得所设计的农业园更具文化内涵。游客在观光时,除了增长农业知识外,也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有利于保护以及传承地域文化,提升整个农业园的文化品位。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5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最早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在我国起步较晚,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9O年代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200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中国乡村游”旅游主题后,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乡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建成了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新时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近年来,“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总数的70%。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发展对于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农村、农业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但一些农村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往往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未经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就匆忙上马,盲目开发。致使许多旅游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食宿、娱乐、养殖、道路等设施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一般就地取材,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动物失去栖息环境,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在旅游景区(点)修建违章建筑,辟地摆设摊点,任意开辟索道以及工程建设时所产生的废渣、碎石、水泥、油漆等固体垃圾的随处堆放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2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重效益、轻保护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乡村旅游,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实施者在开发、经营旅游项目时,都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农村垃圾清理以及清扫外运、处理能力有限,填埋不规范,使乡村旅游景区(点)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此外,有些乡村在开发野炊、篝火、放烟花等旅游项目时所产生的污染以及以燃油为动力的游船或其他交通工具所造成的污染等,都是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景区(点)超规模接待游客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景区(点)环境的承载容量相适应,如果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容量,就势必会对景区(点)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与破坏,直接导致了景区(点)环境功能的减退和破坏。

3乡村旅游的环保机制建设

3.1加强乡村旅游监管机制建设①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内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对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估和监测,使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②实行乡村旅游经营准人与退出制度。必须对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对管理不善,整改效果不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景区(点),实行严厉的退出制度。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对景区(点)的旅游开发进行管理和指导,实行旅游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度。④严格控制相关设施建设。严禁在景区(点)内大兴土木,严格控制在景区(点)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餐饮服务设施。⑤建立兼职与义务相结合的环保监督员制度。该制度有效弥补了景区(点)监察力量的不足。⑥建立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户,其经济能力弱,经营方式也是在传统的生活习惯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原则上不需要像旅游企业一样付费,但应当适当缴纳保证金。如对其经营的可能污染环境的各种产品以及产生的各种食品垃圾收取押金,当这些物品被送到指定的回收地点或处理点时,再返还押金。⑦提高景区(点)的垃圾处理能力。在景区(点)设置足够的分类垃圾收集箱,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实行垃圾日清理制度,保证不让垃圾在景区(点)过夜;实行经营者卫生责任制度,做好重点区域的垃圾清理、处理工作。

3.2加强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建设

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是公众了解环境基本知识,提高环境意识,选择环保行为的关键。要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就要将之纳入景区(点)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之中。对于景区(点)的管理者、开发者和经营者,要建立定期学习机制,促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对于当地村民,要耐心向他们宣传国家的环保法规,协助他们逐步改变不科学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对于游客,要在其游览前,在门票、导游图、宣传册上采取直接教育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并在旅游线路中,要通过设立警示牌,悬挂提示标语,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3.3建立乡村旅游环境市场保护机制

3.3.1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清晰。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的前提下,将乡村旅游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拍卖给不同的产权主体。或者本着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使环境资源成为其经营者和维护者实实在在的“绿色资产”,从而构建起产权清晰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结构,确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建立环境资源价格评估制度。

3.3.2实现旅游资源保值增值。借助于市场,使旅游资源变为“绿色银行”,实现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①以环境资源所有者及使用者“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受益的分成,使乡村旅游环境资源能够真正为其带来“绿色实惠”;②依据景区(点)环境保护规划,由所有者或使用者筹措资金治理环境,并通过环境的改善,使环境资源保值增值,谋求多方共赢。

3.4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①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景区(点)的各项环境决策都要召开由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当地村民代表、旅游公司代表以及游客代表组成的圆桌会议,以征询各方意见,并将之纳入相关决策中。②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依据环境检测数据,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级,定期向社会公布景区(点)的环境质量状况,使不注意环境保护的景区(点)声誉受影响,经济受损失。③公众投诉及时处理、回复制度。本着使公众满意的原则,对于有关景区(点)的各类投诉,都要做到第一时间接诉、处理与回复。

3.5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①对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的农户进行经济补偿。②对于因乡村旅游而使原有的安宁生活受到影响的农户进行补偿。补偿数量主要是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农户代表与旅游经营者进行协商,由旅游经营者支付。

3.6建立环境保护奖惩机制

①实行“以奖促治”制度。对于绿色经营景区(点)的经营者,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高效、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②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对于投资景区(点)环境设施建设的经营者或农户,地方环保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要为其申请和争取一定的环保补贴,以示奖励。③推行环保处罚制度。对于造成污染、有群众投诉的旅游经营者及农户,旅游管理部门或环境监测部门在取证核实之后,给予其一定的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对于不遵守景区(点)环境保护规定的游客,也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

3.7建立景区(点)环境预警机制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6

【关键词】旅游总体规划;休闲农业;金源文化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一直以来是其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环境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再加上北方多民族的地域文化为黑龙江开展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成为国内旅游产品开发上的优势资源[1]。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开发顺应了时展需求,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托金源文化背景,本着突出黑龙江生态休闲农业的方向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1 旅游地点概况

1.1 自然概况

金满农家观光园位于历史名城双城市五家镇双井村附近,东侧靠金兀术运粮河,西面靠近五家镇双井村,北面临近哈大铁路专用线,南面靠近去京铁路专线。旅游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无霜期为140天,年降雨量为481.5mm,大于10℃以上的积温为2798℃,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220小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典型的黑钙土区,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

1.2 旅游资源概况

双城市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满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景观丰富。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来分析,本景区内目前具有如下旅游资源:金兀术运粮河、影视基地、地主大院、杨树林、农田、菜地、果树、垂钓池、冰雪资源等,景区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远离噪声,适合开展采摘、参与体验等活动,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场所。

2 客源市场分析

目前,金满农家观光园主要客源市场为国内游客,其中省内游客占了绝大部分。省内游客中有50% 来自哈尔滨市区,50%来自双城、阿城及周边地区。可见该景区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哈尔滨地区为主的近距离客源市场。

3 规划原则

3.1 坚持生态性原则。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要采取治理的措施;保证金兀术运粮河的水质;道路铺装采用砂石等天然材料;使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清洁能源。

3.2 坚持经济性原则。房屋的建造,要力求符合东北的实际。景区中的部分休闲度假建筑采用可移动、可拆装的木屋。不搞大量的人造景观和硬质铺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景观营造。

3.3 坚持参与性原则。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极具参与性特点。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亲手制作豆汁、果汁、果酱、烧烤、采摘及垂钓等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乡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氛围。

3.4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要明确金源文化和乡村生活体验的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本景区的旅游特色更加鲜明。

3.5 坚持多样性原则。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有多种方案可供游客选择,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2]。

3.6 坚持注重细节原则。景区在建筑材料、地面铺装、滨水风光、特色餐饮、参与体验等方面都要注重细节,使之与环境协调,宛如天然。同时,也要在细节上突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游人需求。

4 功能分区

4.1 管理服务区

占地面积约7.8公顷。资源依托:金源文化、防护林、百米瓜廊、现代建筑等。主要功能:展示景区形象、游客接待、停车、游人集散等。

4.2 疗养区

占地面积约7.6公顷。资源依托:现代建筑、防护林、菜园等。主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能住宿,能回味农家生活,有活动场地的休闲度假区域。

4.3 互动游乐区

占地面积约4.1公顷。资源依托:游乐设施、金兀术运粮河、健身器械等。主要功能:开展参与性娱乐活动、亲水休闲、水上娱乐、体育健身等项目。

4.4 木屋休闲度假区

占地面积约2.8公顷。资源依托:木屋、山林野趣等。主要功能:用于休闲度假、生态防护等。

4.5 棚室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4.7公顷。资源依托:温室大棚、仿古建筑、水渠等。主要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瓜果、蔬菜采摘、品尝,游憩休息的场所。

4.6 露地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11.7公顷。资源依托:瓜菜园、现代娱乐设施、水渠等。主要功能:用于水果采摘、蔬菜采摘、滨水体验、戏水等。

4.7 影视基地区

占地面积约3.3公顷。资源依托:影视拍摄、山林野趣、现代娱乐设施、地主大院等。主要功能:能为拍摄剧组提供一个摄录影、化妆拍照、住宿、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给游客提供一个回归大自然,与土地、阳光和水源亲密接触的休闲空间。

4.8 垂钓区

占地面积约2.7公顷。资源依托:养鱼池、湿地等。主要功能:用于冷水鱼养殖、垂钓、休闲、餐饮等。

4.9 戏雪区

资源依托:微地形。主要功能:为游人提供一个冬季戏雪的场所。

5 旅游形象定位与策划

5.1 旅游形象定位

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形象定位鲜明,主要体现为:回归自然、享受乡村原始风貌、金满特色、农事体验。就哈尔滨的整体旅游产品而言,生态旅游是时尚,乡村旅游方兴起,金满文化是内涵。

5.2 旅游形象策划

5.2.1 理念识别系统(MIS)策划。一级理念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餐饮:观光农业的胜地;二级理念为金满文明、民俗传统、回味乡村:文化体验之乐土。主打宣传口号:走进金满农业观光园,感受乡土气息,体验农家乐趣,找寻自然之美。

5.2.2 视觉形象系统(VIS)设计。在符合MIS的一、二级理念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系统[3]。景区标准色,以绿色为主调,象征自然生态;以天蓝色为背景,象征环境优雅;以浅灰色为配色,象征金兀术运粮河之水;以金色代表金源文化。

6 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环境容量测算主要有3 种方法:线路法、卡口法和面积法。本次测算主要采用面积法。测得结果显示,目前日旅游环境容量为562人次/日,年环境容量为67440人/年。旅游区环境容量远大于现在的游客规模,只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环境容量的调控,是能够保证环境质量的基本稳定和提高,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4]。

7 结论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作为一个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其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中,挖掘并开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民俗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顺应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时代大背景,使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刘敏,张序强.黑龙江省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及战略[J].北方论丛,2003(04):26~30.

[2]陈宇.论观光农业园规划的原则和手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98~300.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型态,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休闲农业悄然兴起,并逐步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该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还很大,尚不能完全胜任指导实践的重任。

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般特征

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从经济和社会、自然生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外部性体现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功能上,这种外部经济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会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可以直接产生生物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个体性,但是在其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前者,而且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目的是对其资源和环境效能的可持续利用,可视其为社会价值。三是生态敏感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特有的生境养育着珍稀动植物资源,是自然遗产存留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移对生态系统退化恢复意义重大。四公共物品属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侧重的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其生态和环境服务属于人类共有的公共财产,无法通过市场确定其经济价值。

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研究的意义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核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有利于旅游开发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资源与环境价值货币化核算的理论和评价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论、资源稀缺论、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国内对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将可供游憩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环境物品,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替代价值或间接评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资源的游憩价值研究较多,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货币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估核算理论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滞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并非独立存在的,确切地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具有的一种游憩功能,很难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中单独剥离出来。由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至少在形态上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以排他消费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传统的商业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的倡导以及世界性休闲农业旅游的潮流,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货币化核算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界定。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形态上与区域景观类型及其环境,是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综合体,从本质上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是其环境资源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时,无形中提供了环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包含了其游憩价值(经营性)和环境价值(非经营性)。非经营性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具有无排他险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过可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会资金维持发展。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为社会准公共财产,在提供公共生态功能同时,提供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观、无形的环境,具有无排他性。由于经营权一经营大众有偿分享使用权的权利可以分离,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进行旅游观光活动的试验区,国家、集体的经济林,农业用地、荒山的承包权等。无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否可经营,都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option value)。使用价值可理解为有差别,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务价值,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资源的实物生产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的是不消耗资源,间接使用资源的服务价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指为确保未来仍可使用的一种保险支出,意指消费者对某种游憩资源的未来需求不太确定。非使用价值,包括遗赠价值、存在价值。人们对于某一游憩资源,愿意支付若干代价以保护该资源,让未来世代也得享有资源所产生的各种劳务,则民众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价总和可称为遗赠价值;某些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景观,或为许多野生动物之庇护和栖息之所,或因该资源具有国际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义,所以,民众如果知道此一资源获得适当保护而存在,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民众因此心理的满足而愿意付出之代价总和称为存在价值。

第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并随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个人偏好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伦敦环境经济中心(LEE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CED)等为该领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一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论(Cost-Benefit Analysis,CBA),其思想来源于Julse Dupuit在《论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与环境冲突问题的日益严重,John Krutilla在《美国经济评论》(1967)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认为出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确定性等原因,需要对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观和生态等舒适性资源进行保护,在可再生限度内严格控制使用,特别是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这为后来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逐步形成理论体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TCA)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后,享乐定价法(hedonic price approach,HPA)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以来,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的冲击和责难,主要集中在CVM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评价法。它用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具体有旅行费用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享乐定价法等,主要适合无市场交换但有市场价格部分的评价。二是模拟市场技术评价法。它以支付意愿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目前主要是条件价值法。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被作为一种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一效益体系,避免对资源的无序开发、无偿使用和资源浪费。但无论是对生态资源的游憩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核算还是对基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核算,目前国内外其代表性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类:政策性评估、生产性评估、消费性评估、替代性评估、间接性评估、直接性评估。评估方法为实际市场评估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从本质上是通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影子价格、公众(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的,从方法上也是上述几种方法的变种或组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直接价值可以通过估计生物生产量计算得到,包括游憩价值环境享受价值在内的间接使用价值可以采用上述评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估算,非使用价值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如珍稀动植物生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永续等与其直接价值融合评估,因为,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不是独立的几部分,而是互有重叠的。以下是对游憩价值的两种主要评估方法:

第一,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是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的一个方法,旅行费用法是利用游客与旅行目的地之间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行为来评估风景区(旅行目的地)的旅游价值,同时考虑旅行时间的机会成本,建立需求函数测算消费者剩余。但是旅行费用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需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界定,费用是旅行总费用、区域费用还是游憩费用,由什么组成;二是时间的机会成本的比例选取,休闲农业旅游区别于大众化旅游,其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当前支付意愿与资源价值的关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资源价值的关系;四是对于没有游客的风景秀丽之地,就没有旅行费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该方法时需要变通;五是计算结果代表的消费者剩余,往往是旅游价值总量的一部分,造成实际价值偏低。一般适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评估。

第二,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价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条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投标等方式获得消费者的WTP(Willingness To Pay),通过数据处理综合得到所有消费者的WTP,即该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游憩值。常见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调查法(Survey Method)、直接询问法或假定价值法(Hypothetical Valuation Metho)。该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这一认识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确定所有游客或者潜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资源环境价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围如何确定;现在评估价值与未来评估价值、资源环境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等等;对CVM理论和应用的有效性问题,用个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调查法易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产品投票悖论现象,因为个人在无法影响他人意愿偏好的情况下,受决策退出自由和无须承担责任的影响,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有意夸大或减少对某种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难以显示整体的真实支付意愿,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也就难以评估。

综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种估价,多是通过支付意愿、心理价格、旅游费用、游客调查等基础数据实现的。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经济价值评价有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数据基础问题: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人口、资源、发展等在内的大量数据,数据的现实性、准确性、可用性甚至选用什么样的数据都会影响评价核算的结果;二是未来的价值的评价问题:采用未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核算可能比较准确;三是包括3S在内的新技术应用问题: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支撑,通过空间拓扑分析、属性分析可以较好的展示景点、景区、景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叠合社会经济生活等基础数据,利于大量游客各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随着计算机数理统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范例。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核算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核算与评价的准确度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构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军,郑进军.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J].旅游学刊,2004(1).

3、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

4、翟辅东,肖曾艳.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2004(6).

农业资源与环境前景篇8

休闲农业的背景:休闲观光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和南京等地相继效仿建立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园。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区域环境经济条件,民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对这些类型繁多、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分类分析和分类管理,可以深层剖析观光农业园的本质和特点,可为观光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避免出现型趋同和产业同构。

2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休闲农业区应重视农业资源应用、整体特色表现、产品创意与开发、市场区隔与定位、资源独特性、环保与保育措施及危机管理、联外交通与指针系统,即是应强化3项重要元素:休闲农业区核心资源、环境保育与交通质量。尽量不破坏休闲农业园原有农场的特殊景观、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保留浓厚的地方、时节、个人、地理自然等特性,满足游客知性与感性等需求,同时,讲究农庄强调设计应主题鲜明性,避免景观重复雷同。有学者认为应让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园的细节设计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注重休闲农业园文化的表现,运用当地的特色创造独特的文化,将其特质应用在景观设计的各方面,让观光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2.1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与保护在乡村农业景观的规划和保护方面,国内外设计经验主要有:控制城市蔓延、保护农用地,并提出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是其保护的关键。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要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农业只能在农业生产区的核心地带发展,耕作边缘区应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不论是综合的休闲农场还是单一的观光农园、教育农园、生态农园、市民农园、渡假农庄等,都应该积极运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农村文化资源,投入了休闲农业的经营活动。但是,同时要应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育,发展“三生”农业,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化发展。

2.2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原则

2.2.1整体性原则休闲农业园包括生产区、活动区、体验区、休息区、住宿区等多种功能分区,环境设计又包含多种不同的景观要素,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其地域文化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因而,在进行休闲农业园的环境设计时,应从整体出发,综合把握各类要素的功能和特性,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交融,形成有机整体。

2.2.2地域性原则休闲农业园根植于乡村,乡村本身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田园景观,因而对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加之农业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乡村地域景观千姿百态、魅力无穷。其独特的特色不仅能吸引近处城市的游客,甚至有可能吸引远方的游客。如果能将休闲农业园环境营造出地域特色,将更加吸引远方的游客,有利于休闲农业园的品牌塑造。

2.2.3文化性原则农业除了生产功能,还具有文化内涵,应将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与乡村历史、人文、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故事传说等有机结合,这样能提升农业休闲园的环境品位和感染力。

2.2.4生态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体系因受人工干预程度较小,因此生态系统与城市相比,较为复杂和稳定,应该保护。旅游开发必然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而休闲农业园的环境设计应防止开发对周边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3湖南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类型

湖南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湖湘历史文化和多民族聚居所带来的多彩多姿的风土民俗等资源,基于上章对湖南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和调查,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湖南休闲农业园的地域文化特色,参照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方法,结合湖南乡村休闲农业园特色分类调查,对湖南休闲农业园地域文化景观进行如下分类:

3.1地文景观型湖南地形地貌类型丰富,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农业生产的田地占两成,土壤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因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湖南乡村大多呈现出山地结合农田的田园景观风貌。农田主要分为水田、旱地和菜地景观。依照种植作物的种类不同,田园景观还包括稻田、油菜花、小麦、蔬菜地等。此外,湖南还有一批以独特地质地貌而著名的景区,如湖南的张家界、郴州苏仙岭、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邵阳新宁食山等,可以发展出一批依托景区特色资源的休闲农业形式。因而,丰富的地文资源可以成为塑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休闲农业园的一种主要类型之一。

3.2水域风光型水域风光是指以水体为主,在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配合下,形成不同类型水体景观的总称。湖南素有“三湘四水”的称号,境内水网布,水资源丰富,水面约占6.4%,休闲农业园的建设可以充分挖掘水资源优势湖南河流、溪流、湖泊、水塘数量较多,以湘、资、玩、澄四水为主,以洞庭为汇聚中心,径流丰富,丰富的水资源十分有利于湖南省的农业生产,八百里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并且,水体景观类型多样,与山地景观共同构成了名的“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景致如长沙白鹭湖、岳阳南洞庭湖湿地、永顺猛洞河、常德柳叶湖、宁乡灰汤温泉隆回金石桥热水井、来阳东湖汤泉等。这些丰富的水域资源为湖南休闲农业的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

3.3农业生产及物产型农业生产及物产型是指依托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工程、农业物产、地方土特产等开发建造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园的发展和建设,除了依靠乡村的然环境,还需要农业的支持,否则就脱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湖南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因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湖南东部、中部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耕文化区;西部及南部为山地,属立体垂直气候林、牧、农文化结合区;北部为平原水域,属农耕渔业区。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应根据本地农业生产方式做出合理的规划。

3.4古村聚落型主要是指依托古村落、乡村传统建筑等开发建设的一类休闲农业园。湖南拥有很多民族民俗风味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山寨、和民居群落等,例如德夯苗寨、江永上甘棠村、凤凰吊脚楼、通道芋头寨、岳阳张谷英村、侗寨鼓楼等。当前,湖南已有休闲农业园的开发依托此类资源,如通道县丰和山庄力求充分挖掘侗族古代建筑精髓,展现侗族建筑之艺术风格,整体以吊脚楼木质结构为主,统一规划,讲究风水灵气,注重布局与整体的搭配。标志性建筑物有寨门鼓楼、风雨桥、凉亭、街巷用本地青石板铺道,通过石板把凉亭、风雨桥、钓鱼台等景点有机地结为整体。总之,古村聚落型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应注重与传统建筑的风格统一,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和语言,延续当地聚落布局特点。

3.5风土民俗型依据乡村风土民俗开发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其通常与古村聚落景观结合在一起。主要包含乡村的人事记录、乡村艺术、风土民俗、节日庆典等内容。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省份,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边远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的风土民俗文化,例如:南岳庙会、瑶族哭嫁、湖南花鼓戏、常宁剪纸、土家织锦、苗家服饰、昆曲等。当前,湖南一些休闲农业园在结合风土民俗文化营造特色方面己经做了尝试,如邵阳神龙山庄开发了富有苗族情趣的敬酒歌、拦路酒的活动让客体验民俗。

4湖南休闲农业园发展的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