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8篇

时间:2024-03-06 16:21:57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1

1. 1地形复杂

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带,地形复杂。就山西而言,当前118个市县区,有50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34个,省级16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71 %以上。田不成块,路不成网,渠不相通,沟不相连,难以形成标准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即使农村有某些资源优势,也很难实现其经济价值。

1.2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热、土等资源不相匹配,尤其是水利设施的条件极差,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井水为生,水资源匮乏,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综合素质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制约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头脑和眼光。不懂得合作,不明白“双赢”效应。再加之一些土地政策的因素,农村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种植为主题,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低。

1.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率,尤其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2果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农村发展中的优势所在

2.1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果品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 %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发展果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

2.2农村发展果业的优势所在

1)我国是世界上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果树种类繁多,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农村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复杂,故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地适栽,因地制宜。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果品的生态条件。

2)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故产品的贮藏性、耐运性也是值得重视与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农村适宜发展果业,特别是干果类果品,例如:枣、核桃、板栗等,不像蔬菜采后短时间内品质就会急剧的下降或霉烂,而果品一方面较易贮藏,另一方面也便于加工利用,比如枣可加工为蜜枣、干枣;柿子可以加工为柿饼等。

3)果品生产的利润高,栽培管理技术又较易掌握,加之果品生产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一般农户均可承担。另外,欧李、枣树、酸枣等果树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在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农村较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果业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缺乏宏观指导,部分地区发展果树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体现在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搭配上,例如: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再者就是部分地区农民的盲目随从,看其他地区因种植某一树种、品种而致富,便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是否适宜,就盲目引进树种、苗木栽植,最后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传递信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

3.2缺乏商品意识,重数量轻质量,重鲜食轻采后加工

农民时常提到的是产量的多少而很少谈论品质的优劣,他们缺乏市场商品意识。农民的资金不充足,故在纸袋、肥料等投资方面“偷工减料”;农民由于欠缺专业文化知识,故对一系列优质栽培技术不能牢固掌握及熟练应用,由此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另外,有时果品不能及时销售,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经济意识,忽视了果品的采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措施,导致果品品质下降,以及霉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缺乏社会化、规模化生产理念

大部分农村还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有的土地甚至闲置,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这些都影响果树的规模化生产。另外,果品的产、供、销

一体化尚未形成,流通环节不畅。多年来果品主要靠农民自行销售,缺乏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引导,销售问题成为果品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在产区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

4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我们应尽可能加强和改善这些对发展果树不利的外界条件。例如:在缺水的农村应兴修水利工程,引进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要搞好土地的开发及充分有效的利用,增加有效耕地资源。搞好防御措施,预防早霜、晚霜、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

4.2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科学技术较薄弱的群体,而他们又是致富农村与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故应通过多方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应继续推进科技下乡、科技交流、科技示范、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也可以搞“包村到单位”的活动,即邻近贫困山村的科技单位或龙头企业应各负责邻近乡村有关果业发展或进行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科技指导及知识传播,几年后政府进行评优量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实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势头。

4.3建立一支能让农民信赖的领导团队

领导团队要有能力从外界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并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生产;要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有能力疏通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另外,该团队还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头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掌握信息,确保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所谓的“工业化”生产,在此过程中,他们应选准龙头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向生产者提供需求信息、物质供应、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结合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实施一切有利于发展农村果业发展的措施或方案。

4.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2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8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8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4

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等因素与邻国日本、欧美其他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相似,珠三角农村经济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以工业化为起点,带动服务业,同时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GDP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使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珠三角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区,珠三角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应朝着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及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工业导入农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起飞,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根据珠三角经济区农村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将来的经济发展对策主要如下。

一、从政策与措施上支持珠三角农村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求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差距

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农民创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重视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农村投资环境,引进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如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主干水渠等的投人都由政府承担,且工程建成后,不计入水成本,尽可能降低农业灌溉成本。不断改善农村电力、供水和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推进了区域城乡一体化。

在经营管理上予以指导,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成长,激活了珠三角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农业为社会提供新鲜、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使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

例如,美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自建国以来从未放弃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制定一个适应21世纪挑战的有效的农村发展政策,美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主要有四项原则:其一,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其二,联邦政府的职责是向农村进行投资建立新经济成功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技能等;其三,政府投资应该集中投放在那些增长潜力和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其四,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合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结构;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为战略目标

近年来,珠三角农村已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了,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污染企业,农业、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例如,2006年的珠三角某镇,面积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多人,非户籍人口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3亿元。工业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皮革、电子、化工、家具、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纺织业虽然对本镇的经济贡献较大,纺织业包含污染严重的漂染、印花、水洗等制造工序,对当地环境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是劳动力投放比重与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相匹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提高,农村工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落后于现代化建设。

例如,日本长野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日本有名威士忌酒厂,建在白州峡,利用当地的泉水供酿酒外,利用森林来净化酒厂产生的废气,使酒厂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成为环境美丽而舒适的标准工厂公园。第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建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劳动时间减少,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化中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当地的果树栽培观光业,引来游客观光、收获。

针对珠三角农村以上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通信、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环境建设。

三、利用珠三角发达的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珠三角农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农业是人类生存基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永恒性产业。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应,绿色农产品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这是城市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发挥本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蔬菜、水果、鱼、肉、禽、牛奶、园艺花卉为主要的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产品价值增值率,创造本地一定品牌农产品,提升本地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近年来,珠海市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幸福村居创建进程,更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先后培育了以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有机水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园艺业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产品。其中,海鲈、南美白对虾对鱼类、有机米以及西芹、莲藕等绿色蔬菜成为珠海农渔业主导名优产品。其中20个农业类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44亿元。2013年12月珠海市农业产业暨创建幸福村居项目招商会成功签约4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0多亿元,范围包含金湾区、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区、万山区水产品加工、物流、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万山镇深海网箱养殖、农科中心农业培训休闲基地等13个农业和鱼林村公租房、幸福村居招商项目。

四、以珠三角农村城镇化为载体,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

珠三角农业应建成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农业本身外需要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生产服务,形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经济产业链,保障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例如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雇员却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20%,达到2100万人。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需要属于不同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企业的7.6人为其服务。在这个产业链中,除了农产品生产外,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教学科研等环节都要借助城镇的要素集聚中心、加工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多种中心的功能为农业服务。这也可以实现城镇和农业的良性互动,农业既支持城镇化,城镇又引导和带动农业,实现了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五、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法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农业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法国政府管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到2009年年底,法国共有2900个农业合作社企业,社员50万个,雇员15万人,当年总营业额为824亿欧元。

因此,珠三角农村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技能、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作为社员参与农业合作社管理。

农业合作社应发挥如下效果:第一,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以团体的力量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通过议价的方式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第二,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避免农产品生产过剩或者短缺,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第三,农业合作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及国际联盟有关部门机构进行沟通,维护本地区农民的权益,并为本地区农民和农业生产争取补贴等国家财政支持。

六、当地政府可以引入农业保险补贴、市场保护机制等一定的保障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经济;农村;发展;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0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国家建设新农村提出的指导思想。新农村就是要农民致富。农民致富首先要做到农业产值的增长。要想真正地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要强硬地改变去该改变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淘汰的产业结构,真真正正地做到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能否合理地运用这个资源,既能保证农民致富,又能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新农村发展的目的。中国南北有差异,东西也是差距明显,不可能向70年代那样,农业学大寨。必须立足于本地农村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发展属于本地区特色的农村产业化经济。

新农村建设,从本世纪初就提到了发展日程上,农村,农业,农民是支持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纵观中国农村发展历史,中国的农业显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国际上看,中国农业的发展又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相比较非洲等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跟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又相对落后于这些国家。显然,我们不能因领先于其他国家而沾沾自喜,更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才会使中国的农村发展得到更快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是党与国家看到差距之后提出来的。

到底该如何把农村建设真正过度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而到底新农村建设该如何创新,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

首先,在政治思想上,建立和谐新农村,让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和谐社会是目前中国的社会改革目标。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和睦,协调,人人平等,以及诚信的社会。近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不安定因素,如云南昆明的砍人案,新疆乌鲁木齐的暴力事件等,这样就会有人发问了,这样的社会能安定吗?是和谐的吗?的确,这些因素的确是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所以更需要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到人心。农村占据了中国社会的大部分比重,农民更是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对比重。和谐的观念能否普及,农村的普及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诚信的建设是非常需要的,诚信是一种文化建设,诚信程度决定了农村建设的精神面貌,假设人人讲诚信,那和谐社会何尝建设不了?

第二,坚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新中国成立的中坚力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正是迎合以人为本而提出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从基本上解决某些地区的经济困难,而是让中国所有农村都能达到小康,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中国农村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农村之间的差距。

第三,给予农村经济上的扶持。经济上扶持不仅仅上经费上的支持,还可以是技术上的,人力上的支持。从新中国成立后,让土地回到农民自己手中,农民成为了土地的真正的主人。国家与社会也一直在探索一条属于中国自己农村发展的道路。中国与美国等一些国家不同,虽然占据了960万公里的领土,但也必须考虑到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中国也有大部分的沙漠,高原等不能进行种植,而真正能利用的土地分配到农民手中的土地也是屈指可数。种地种不出钱,是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让农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就这样也就只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想盈利,又是新的问题。所以国家逐渐在经济上为农村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对小麦种植每亩补贴费用,或者天灾后给予一定的损失赔偿,或者给予某些农村派遣科学人才,根据土地情况选择种植作物。国家也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农民的人居收入从3852元升到6000元。

第四,要致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交通能否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个村的经济状况。一个农村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进行运输疏导,那也只能坐拥好地势,而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也只能是一种空谈。国家在交通建设上也为农村提供了很多的经济支持。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国家也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建设设施,从而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上来,那农村的和谐建设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农村建设反应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新农村的建设程度能够反映中国基本经济状况。如果占据中国人口绝对比重的农民全部富裕了,那中国的经济生产总值也会有很大程度上提高,这也进一步代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新农村的发展,要综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三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进行着的。政治是上层建筑,只有在政治上达到和谐发展和民主发展,才能使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经济作为物质基础,对政治和文化发展也能起到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程度高低,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或抑制作用。要想真正做到文化的普及,农村素质教育的普及是首要的前提,保证农村青少年都能接受先进的科学教育。

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把农村的房屋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进一步的有所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农民的文化和科学等素质得到升华,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提高。这是构建新农村的要求范畴。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首要措施,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实现我国人口全面小康的要求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田荣.论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的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

[2]谭喜祥,杨佶.和谐社会与中国经济法的完善初探[J].沧桑,2007(05).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等教育状况,农村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现如今,中国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国民的大国中,农村人口占据8亿之多,可见农村劳动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又一个奇迹的主体,因此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掀起了政界及学界对于农村整体教育状况的广泛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范畴,而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能够为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向乡村振兴的美好目标努力。

二、研究现状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王德文(2003)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出发,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作了分析。许丽英、袁桂林(2006)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教师收入保障的缺失、农村教育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进程(孟庆瑜,2008)。王雪平等(2008)对全国各地的教育投入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因果关系,认为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应是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根本保证,从而真正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现阶段教育改革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张帆等,2015)。

三、指标评价与理论分析框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起至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农村教育或涉及农村教育的重大政策法规多达十几个,表明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建设重点放在初等教育领域。为对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到以下指标:

(一)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及专任教师数量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拥有的情况。多年来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出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状况。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反映了在农村地区接受并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数量的多少。农村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相比于城镇地区具有更高的辍学率,很多青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中小学招生数量对于反映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更具有代表性。

(三)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回馈情况。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支付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

(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经费及经费组成反映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一般地,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社会捐赠、学费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各部分教育经费的比重大小,能够反映各部分经费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由此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四、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83年—2017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年度统计数据。

(二)方法

本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作图显示所选数据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用Evies软件将进行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内在联系。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

图1、图2分别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趋势。1983年以来,农村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经历了先壮大后快速缩小的发展变化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起的十几年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量由1985年的139.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68.2万人,增加了20.57%。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2005年之前减少缓慢,呈现平稳的状态,在此之后,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减少速度加快,到2016年底仅有197.5万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也一直减少,在各图中表现为一条趋势向下的曲线。这说明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是近年来农村农村教育发展迟缓并依旧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

图3、圖4分别反映的是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和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都为减少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先缓慢增加后突然减少的变化情况,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在缓慢减少和增加之后有大幅度减少的态势。造成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选择到邻近的城镇中去接受教育,不在农村地区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二是农村教育资源数量的减少使得相应的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三)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教育资源数量,即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农村专任教师数量存在因果关系。将数据在Eviews软件中进行的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X1表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X2表示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数量:

上图的回归结果中,X1前的参数符号为负,表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实际的经济意义并不符合。当作Y与单个变量X1和X2的回归时,结果显示Y与X1和X2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2分别为0.5371和0.8924。经思考,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存在相关关系,认为模型出现了多重共线性。选择与Y相关系数较大的X2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后续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后,通过作出解释变量X2与残差的散点图初步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同时,B-P检验和Glejser检验均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修正。给予模型权重为resid的权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经检验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已经不存在异方差性,最终的模型结果如下:

Y=254.26+3.80X2+m

该结果说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相应地会增加或减少3.80个单位。

(四)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关系

将2002—2012年的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统计数据导入Evies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S表示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Z1表示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

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313,参数估计量的大小符合经济意义并且通过了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便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散点图以及其他相关检验显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严重的计量经济模型问题,说明模型的估计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受到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影响,随着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模型形式为:

S=-4795.095+10.45Z1+m

此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初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方向。

(五)农村教育贡献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很大,各组织团体都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从教育经费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教育问题。Eviews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X1、X2、X3、X4分别代表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生家庭以及其他组织团体对于农村教育所作的贡献: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中明显看出,X4变量前的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t检验。单独作Y与X4的回归后发现Y与X4的关系不显著,由此认为X4是无关变量,应该从原模型中除去。重新进行回归后,resid与resid(-1)的散点图和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的修正。通过D.W.值计算得ρ的值为0.6178,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后得到的最终模型为:

Y=124210+1.0060X1+0.7909X2+1.1017X3+m

结果表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學生家庭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都有贡献,其中国家政府和学生家庭的贡献尤为突出,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7

一、基本情况

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浪湖村是__市传统的奶牛养殖村,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廖桥村还是__奶牛养殖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廖桥村拥有土地2611亩,人口30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9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9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35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巴浪湖村拥有土地1830亩,人口25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7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50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700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二、在在的问题

这两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数急剧下降。由于牛奶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宰杀奶牛数量比较多,造成奶牛存栏数减少严重。在发展高峰期,廖桥村奶牛最多存栏数达到3500多头,现在减少到1000多头,巴浪湖村奶牛最多存栏达到5000多头,现在减少到1700多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奶牛减少5000多头,奶牛存栏数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不起。存在着多养多赔钱,少养少赔钱,不养不赔钱的问题。养殖奶牛多的,淘汰差的保存好的,或者淘汰大的保存小的;养殖奶牛少的,有的全部淘汰,有的仅留几头,等待时机。

二是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倒挂。由于玉米和油料饼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又下滑,目前挤奶站牛奶统一收购价每公斤1。6元,散户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4元,一涨一降,两项负担同时增加到农户身上。据了解,现在一头奶牛每月倒挂600元。过去,农户以每头1万元左右的高价买进,现在只能以每头5000元左右低价卖出,一进一出,两项损失又叠加到农户身上。据推算,一头牛在买卖当中就损失5000元-6000元左右。这样“一涨一降”、“一进一出”,导致奶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能忍痛割爱宰杀奶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廖桥村地下水位高,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为扶持奶产业发展,市物价局、经委、畜牧局制定出台了生鲜奶最低保护价政策,园区每公斤1。7元,巴浪湖村既无养殖园区,也没有挤奶站,只能按散户价收购,奶业经纪人转嫁危机,压价收购,散户收购价比园区收购价每公斤低0。3元左右,靠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

四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政策补贴又少,种地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能保吃饭,有的农民不愿种地,把土地摞荒。巴浪湖村由于受附近造纸厂排污影响,用污水灌溉,粮食产量只能达到正常地区的70%左右,企业每年给该村造成损失达100多万元,虽然经多方协商,但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五是村集体欠帐较多。这两个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近年来建村部、搞“两大工程”等,村上欠了很多帐,仅巴浪湖村负债就达7万多元,由于家底薄,收入低,银行贷款难,群众机耕、发展生产都没有资金扶持,发展缓慢。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两个村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村党支部和村委员,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想办法、谋发展,不能被田暂时的困难吓住,不能被客观条件捆住手脚,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养殖园区、小额贷款、政策补贴等方面积极大胆地争取市、区、乡的项目支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稳定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尽管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群众接受程度上看,奶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奶牛基本形成了农户+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奶牛的政策,为奶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两村奶牛养殖时间比较长,发展基础比较好,奶牛养殖也是农民主导产业。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稳定奶牛数量,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奶牛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有效应对危机和眼前的困难,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发展速度不减,生活水平不降,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技术培训班,从技术、技能、维权、劳动保护等方面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技能,在就业上把握更多的机会,不断增加收入。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8

1.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农村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2.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作为农村经济开发的重要物质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但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来看飞,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道路交通不够完善。

交通是实现农村经济对外的基础,是农村最主要的设施之一,当前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较为落后,承载量低且宽度不足,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运行,交通网络结构单一,质量较差,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第二,水、电、通讯网络不够健全。

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法,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自来水的网络情况来看,生活用水的治疗较差,电力也无法满足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设施不够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结构不够完善,严重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信息的发展,制约农村经济的进步。

2.2 经济发展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第一,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模式发展。

第二,农业的结构较为单一。

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植业仍然是最典型的生产方式,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渔业一体化的农业,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第三,农村市场不够规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市场的健全情况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同时网络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第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大量潜在的资源优势,但开发力度低且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无法促进资源优势的发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多数农村经济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

2.3 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

制度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前提,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性不够,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也不够完善,影响农村人才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较差。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

3.1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需求,也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管理。

第一,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水平。

要想提高农村道路交通水平,国家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道路交通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道路的利用率,打造现代化的乡村与城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第二,完善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水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后备力量,完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力度,完善通讯网络,实现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信息水平的提高。

3.2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推动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一,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

生产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善管理水平,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第二,加大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改造力度。

这是解决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的主要方法,实行立体化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渔一体化农业方式,建立独特的生产模式,科学合理的布局,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

第三,规范农村的经济市场。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并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体制,确定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完善农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推动农村市场的繁荣,强化各村与市场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第四,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资源的利用率。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到,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价值,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协调。

第五,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多,这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乡镇的发展力度,除了可以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外,还可接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