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8篇

时间:2024-03-09 17:11:30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1

1.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推动力

中国现代教育的模式发源于近代的新式学堂,在现代教育中总还能隐约感受到近代的韵味,但是社会的进步注定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需求。对于艺术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我们对传统艺术照搬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而此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更加对艺术教育提出了要求,告诉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下,高校艺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教学改革,将对传统文化的照搬模式摒弃,开始寻求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所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最大的推动力。

2.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艺术教育前进的发动机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兴起到蓬勃发展,这一路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创新”,“创意”等新型的词汇。而这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也要求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所以在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必须适应这样的工作大环境,基于这样的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前进的步伐,紧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市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制度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开始意识到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担起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我们首先知道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专业的人才,并且还建设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这在一系列的实验下,我们高校艺术教育开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市场导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据可依,还在一个自行探索的阶段,那么我们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作出很多的改变,首先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学科,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是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影响,让文化创意意识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时刻保持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在考核制度上,我们也可以利用传统的考试模式来促进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学习,并且设立相关的基地或者与相关的企业合作进行,对学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性的提高。这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市场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能够快速的融入产业的发展。

2.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发展高校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要在思维上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也是核心,所以创新型的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这些创新型的人才通常具有充满个性,年轻气盛,勇于创作的共性,所以高校要抓住这些共性,然后寻找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让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能够独立于原有的作品之外自己进行独立的创作。这样在以创新为灵魂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立足于日新月异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知识结合实践,培养综合型人才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扎实的,但是具体在工作过程中所展现的才能并不能与之掌握的文化知识相匹配,这样的现象一直是

中国教育的弱点,也是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一样,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太弱,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大力为学生构建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顺利操作又能快速的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行新的创新.这样高效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扛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为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真正的人才方面的贡献。

三、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2

摘要:本

>> 发展创意产业 建设创意重庆 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 重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借鉴韩国成功经验 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探讨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 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的合力及桎梏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趋势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访问时间:2010.11.16)/group/topic/4699660/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2010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推动重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编号:KJ101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琦(1960-)男,汉族,沈阳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学、文化产业、心理学。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3

关键词:广西新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战略选择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广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站在时展的新起点,认真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发展优势以及发展措施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广西新发展战略体系中,知识经济是实现发展总目标应选择的战略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广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缩短乃至赶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重要契机的观点。

一、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深入认识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的延伸、向民族地区的拓展,也是创意产业追求文化异质性的必然结果。

从20世纪末创意产业的概念面世起,人们就将其视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随着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发现,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产业概念、产业属性和产业分类。它既有为消费者生产休闲娱乐等精神产品的一面,也有与生产、管理和服务耦合导致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等同概念加以理解,或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产业范围、产业运行状态和驱动力基础。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由产业链来决定的,而是由价值链定律来完成。在价值链的连接中,创意产业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借助于新技术分配利润的特权参与利润分配,而不是通过生产来获取更多利润的特权。对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及属性之认识的突破,有助于我们在广西新发展中,以新的理念去建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寻找着力点。

二、从时代背景的特点看广西新发展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后工业时代。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些时代背景,对广西构建经济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后工业时代的广西新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一个与传统的工业文明不同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在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成分。创意人力资本代替传统的劳动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目标从无限制的开掘自然资源转向文化资源。文化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崭新课题。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新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山地特色文化和海洋新文化资源变成巨大的文化资本。以此为竞争基础,高起点构建经济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二)科学发展语境下的广西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新发展,必须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以及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通过14+4产业的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不失时机地抢占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发展的高地,未雨绸缪、捷足先登,不失为扭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广西经济之战略举措。从另一角度看,目前广西工业结构中,很多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较大。而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对环境危害小、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关键。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有赖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增强、平衡发展。文化创意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兴驱动力,在提高区域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前锋作用。广西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旋律中的广西新发展

现代经济理论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走向小康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就会强烈凸显。2009年,我国人均GDP仍达到3600美元左右。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有“钱”和有“闲”追求高质量生活。在消费中,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比重肯定会逐步加大。而能够满足人们这种消费的,只能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开始,距离2020年只有十年的时间。广西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就应在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这样才能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品牌,以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的市场拓展优势。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依山而居、临海而生,以壮族为首的12个民族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山地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海洋新文化。可以说,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山江海三位一体、多根、多源、与时俱进、包容汇合的山与海结合的新型文化态式。这些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以及异质性、植根性是广西文化创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基础。

(二)成功的产业范例及知名品牌

近年来,广西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实力的文化品牌,有的品牌甚至成为我国创意产业的旗帜。

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会展文化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演出文化品牌,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文化品牌,以乐满地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品牌。特别是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不仅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以《印象·刘三姐》创意理念的相似演出已在全国形成了“印象系列”,并首度输出国外。

(三)市场拓展的优势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定位应是“立足华南、面向东盟、辐射大西南”。

广西是华南、西南与东盟交汇处,是中华文化圈和东 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广西壮、侗语民族有与东南亚国家泰、岱族、侬族、老族、掸族等20多个“同源异族”的民族关系;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的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越族)更是跨境而居的同源民族。东南亚地区有着对广西民族文化内在的认同性。同时,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作为中国的窗口与东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期。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只有为区域之外的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并与其它地域文化竞争,才能降低“文化折扣”、凸显文化的软实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创意产业,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优势,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广西分别与云南、贵州两省接壤,北部湾是大西南唯一的出海通道。随着北部湾港口经济的发展,以及西南地区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广西与西南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经济合作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大西南有着广袤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培育大西南市场,是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从创造性产业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出发,广西应着力从以下诸方面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一)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经实践证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其代表形式创意基地或产业园区是创意企业发展的更高组织形式。目前,国内外已建立了许多文化创意园区,而广西仅有桂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俯拾即是的局面实不相称。所以,根据民族文化的区域根植性,广西应有规划、有重点地创办创意产业园区。比如,在北部湾地区建立以海洋文化为重点、面向东盟的产业园区;在桂西、桂西北建立以少数民族山地文化为重点,面向东盟、辐射西南的产业园区。

第二,创建辐射式发展模式,实现集聚效应向其他产业的辐射和渗透。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已经是一种趋势。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是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渗透于一、二、三产业或依托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实现的。产业的“集群效应”也会带来很多的溢出效应。集群效应及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使得产业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创意、知识、技术、信息及资金的集聚区。利用创意产业园区的优势,打破围墙界限,将创新意识、创意理念向整个社会辐射和扩散,实现民族文化创意与其它产业的耦合,其作用和意义不亚于创意园区本身。集聚发展模式与辐射式发展模式相结合,使创意向整个经济活动渗透,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意经济,更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更加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广西在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利用园区的集聚优势,将注入民族文化因子的创意向全社会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辐射,通过产业耦合,打造民族品牌,提升社会经济的量与质。创意产业融入农业,使农业的产业属性发生转化,淡化农业的种植功能,增强观光、旅游、生态功能,形成复合型农业新业态、新型创意旅游农业;创意与旅游业耦合,形成民族旅游创意产业;创意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可形成衍生创意产品。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从学科专业的关联性来看,广西高等教育对发展创意类专业有一定基础,但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更没有构建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因此,广西应鼓励各高校大胆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建构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新兴学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应创造条件率先设立培养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学科专业,如“文化创意学”等,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三)建立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的企业运作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综合的。但在所有这些人才中,能够在相应领域、相应题材中创造出巅峰文化产品的巅峰人才最为难能可贵。这种特殊人才固然在本土培养是上策,但运用利益原则将其引进,或引进其“创意”也不能视为下策。毕竟,这种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广西要加速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跳出传统思维,大胆利用区内外人力、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大有作为。政府和企业应更新人才观念,对特殊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不来人才,可以引进“创意”;就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引进“创意”。

国内外几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模式值得借鉴。

一是好莱坞的运作模式。美国的好莱坞是现代电影工业的典型。它并不拥有自己的编导演人员,但有一个核心团队负责管理和创意项目策划,再根据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金和人员来拍摄,这样既避免了过重的负担,又能采用世界最优秀的创作人员。二是《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印象·刘三姐》是公认的民族文化创意精品。然而,在项目的主创团队中,多数精英人才并不来自广西本土。引入这些国内乃至国际名家、大师以及他们的创意,就使得项目从一开始就在高水平、高层次上运作,为出名品、出精品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是实现广西新发展总目标的战略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广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知名品牌,以及市场拓展优势。广西只有发展彰显“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体现文化的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从而缩短乃至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应突出创新思维,着力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引“资”与引“智”结合的企业运作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时展要求、具有广西特点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2007,(6)

[2]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

[3]梅瓶,英国创意阶层形成和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

[4]叶舒宪,迎接文化产业的新时代需要文化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6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12-11],http://china.com.cn

[6]徐仲伟,周兴茂,谈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发展在广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9]丁智才,滕志朋,文化创新与北部湾经济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J],今日南国,2009,(11)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4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与范畴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1998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出创意产业是依靠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的范畴,划分为包括广告建筑、设计、电视电影、音乐、表演、版权等十三个行业。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则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并且将知识产权划分为四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意产业的概念与范畴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世界各国对创意产业都有着自己的相应定义。但总体上,可以看出创意产业是以人类智慧和文化创意作为核心,通过知识产权这样一个形式,来创造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经济实力的提升。虽然各国划分的范畴不太相同,但是创意产业中的绝大多数,与文化和艺术息息相关,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创意产业成了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词汇。

(二)创意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作为一种新兴的智力密集型、高产出和高增长速度的产业,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呈现蓬勃旺盛的发展态势,一片繁荣的景象。虽然起步比较晚,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且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指导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十二五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全国的许多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地方政府等都充分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希望能够不断地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二、 创意产业对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影响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指引着专业的未来方向

作为新兴的、增长迅速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不仅范围广泛,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多元化的特征使得这种动态化发展显得更为复杂,这也带来了专业方向的动态变化和学科的不断迅速变化与发展。在这一点上文化创意类学科相比较其他学科,其变化和发展的动态化显得更为突出。

(二)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的提升与融合

创意产业的概念范畴大,涉及的学科和行业门类多,其对艺术类、文化创意类专业既有着深度也有着广度上的影响。一方面,创意产业下的各行业在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细化和提升。比如:广告行业,其发展速度就空前加快而且呈现出新的趋势,网络广告、互动广告、游戏广告等新形式的出现,广告表现和手法的不断创新,广告理念和营销策略的更新,需要专业人才及时掌握行业新动态,更新思路和创新手法,也为广告设计与策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业的提升和专业化程度的细化、加深,无疑都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类各专业的内涵和深度。另一方面,随着“大设计”时代的到来,设计行业、艺术行业的相关专业,由原来的分工细致到相互协作,很多设计项目,必须依靠多个专业的协同才能完成。同时,诸如会展设计、吉祥物设计、庆典设计、交互设计、艺术管理这些专业或研究方向,都属于学科专业交叉而产生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文化创意设计类各专业的不断融合与交叉,会有更多的新兴方向、新兴专业产生。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设计服务业等,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间、产业间也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就在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宏观层面上再次诠释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广泛渗透与融合性。因此,如何密切注意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的这种融合发展态势,开设好专业方向,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的提升值得高职院校认真研究。

(三)创意产业的发展改变着专业教学与课程

由于创意产业更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和创新思维的生产力价值,因此,突出的表现在于对文化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与专业教学也相应地要倾向于思维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点上,传统的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类等相关的专业教学比较偏向于技法、表现效果一类的能力培养。尤其是高职院校,由于“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工、蓝领摇篮”一贯的思维与提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更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技法、操作、软件、效果图表现、模型制作等一类的课程上,忽视了创意产业创意为本的核心内涵,早早地将学生定位在了产业行业的最底层,舍本逐末。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旺盛发展,创意、创造力的重要性不断得到体现,好的创意、好的文化挖掘带来的是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职院校也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则需要更多地突出创意构思与提炼的能力。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上多强调创意构思方面,鼓励学生创新,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思路,不以表现和技法来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对学生文化资源观察与再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不可缺少。文化底蕴、人文知识的熏陶,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开设,诸如传统戏曲赏析、民间艺术考察一类的课程、训练项目;也可以拓展像博物馆、古建筑、民间手工艺作坊、民间非遗一类的校外课堂,通过参观、交流和学习,来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甚至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流行的文化和亚文化展开专题研究和实践。

(四)创意产业为专业群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带来了对创意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数还很低,远不及欧美、日本等一些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预计十二五期间,创意产业人才的缺口将会达到五千万,仅动漫专业,其人才需求缺口就达到大约15万人左右,预计3年―5年缺口将达到60万人。文化创意设计类岗位也成为近几年来各大人才招聘会中需求量较多的职位。前两年的一次上海大型夏季人才招聘会上,创意设计人才首次登上了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三甲,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也是社会对文化创意的认可。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教育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广泛的行业范围不仅能为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充足的就业岗位,而且其深入发展还会使得相关各行业的岗位更加细化:专业创意与设计人员、专业项目管理、市场与文化背景研究、操作技师等,都会有着相应的不同岗位,这也使得文化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分工和培养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专业学生能够有着不同的就业层次和未来发展空间,也为高职院校精确定位,培养对口、对岗位人才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因此,创意产业提供的广阔就业平台为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创意背景下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类院校专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才开始活跃起来的。以往,从国家到民众都十分重视以研究为导向的本科类高等教育,孩子上大学是许多家庭的梦想。高职类教育虽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一直被视为底层和低层次。新世纪伴随着国家对于从事行业基础性工作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高职类院校发展迅速。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为高职类院校发展艺术创意设计专业,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发展契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范畴比较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和人文、软件、版权等领域的专业,这就为高职类院校开拓新专业、迅速发展提供了舞台。

(二)问题与挑战

1. 办学定位不清晰

兴起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首先的问题,就是办学定位的模糊。创意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智慧和创造劳动力,这当然包括从事基础和技术型的劳动力。原本高职院校有着培养时间短、紧密联系产业和市场的特点与优势,但是,一拥而上的办学浪潮和学科贪大求全的功利想法,使得许多高职院校连最基本的办学定位,都处于尚不清晰的状态就仓促上马,开设各类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其教学质量、培养结果可想而知。即使一些有着比较清晰培养方案的高职院校,也基本是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减版,结果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的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要求。

2. 核心技能不明确

除了办学定位的不清晰,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大多数的高职类院校,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界定。究竟什么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同样,学生还是不能适应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岗位要求。有一些院校将核心技能简单的定义为:软件操作、效果图绘制、材料工艺加工等一些动手方面的技能,这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要求的片面理解。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根植于文化、产出于创意,所以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而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知识储备,这些都不是仅仅靠熟练的软件操作和动手能力就可以完成的。

3. 院校专业同质化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5

近年,在国家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但真正叫得响的不多,因此业界很多专家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到了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应该选择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那么当下建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立足本土,挖掘当地文化、环境、资源等潜力?对此,笔者采访了各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产业园区管理者,总结观点以飨读者。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各大城市包括地区、县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热潮。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多达上万个。总体来看,已经初步发挥了集聚功能:首先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大量中小企业入园,之后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金融、投资、会计、法律、技术等服务,并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集聚,初步促成上下游的产业链。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生院秘书长张成源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最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已在全国上下铺天盖地了,大部分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与文化创意产业无关。”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园遍地开花,但是真正名号响亮的总是那么几个,大多数普遍存在问题。

由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没有整体规划和明确的分类,招商时不是主动寻找企业,而是被动接受任何公司的申请,结果是支柱企业没有,却引来一些毫不相关的企业,有的甚至还有酒吧街;主要是发挥了比如展示、孵化、交易等一般平台作用,而诸如版权服务、融资服务、教育培训、交易创汇等更为专业的功能发挥较弱;没有建立或健全行业自律组织,造成行业发展秩序混乱;有些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套用了较为成形的传统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人文色彩不够突出。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投资回报期长,见效较慢,因此与传统产业园不同,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首先要找准定位,找准本土文化发展亮点和核心竞争力,这是打造园区的基本保障。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是基于无锡的两个优势条件,一是央视无锡影视基地20多年来的成功运营,二是无锡雄厚的数字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还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这个产业园引来国内外影视和相关企业超过100家,拍摄制作和签约的影视作品超过了180部。清华大学新经济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文产(北京)规划设计院院长李季认为,园区定位决定着商业模式是否具有持续生命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打造跨界平台,才能降低文化企业的运营风险,以实现持续发展。

横向做跨界、深度做体验、纵向做平台。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旗下的鼎盛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打造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上进行了有益尝试。2011年6月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正式公演,但是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气候和季节影响,冬季游客较少。鼎盛文化创意产业园主动出击,就在2013年底每年推出北方最大的鼎盛皇家灯会,包括了中华名吃、民俗手工艺品和民俗特色表演,皇家围猎射箭大赛等,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刻体验,为园区带来更多品牌价值。总裁梅红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经营必须兼顾三个方向:横向做跨界、深度做体验、纵向做平台。横向做跨界,文化创意产业园需要把旅游、金融、科技等资源进行嫁接和整合;深度做体验,一定要让游客参与其中,满足从观光游到休闲游再到深度体验游的需求;纵向做平台,即有能力把多个平台整合成为一个更大更丰富的平台,发起组织的中国第一个旅游演艺联盟,在一年多时间里,聚集了包括万达、港中旅、印象、山水等国内最优质的机构。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管理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大体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高级阶段,应该根据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初期阶段的重点是改善创业环境、培育市场、提供一般公共服务;中期阶段重点是培育产业链、促进企业间合作、提供专业服务平台。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数处于中期阶段,比如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通过增加内容原创单位和媒体播出资源使产业链不断丰富;高级阶段,重点是推进国际化合作,引入外国文化企业或先进技术。比如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如果引入一些外国知名设计公司,必将提振北京整个工业设计行业。

运用互联网打造平台,寻求突破。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盈利模式也应该尝试突破传统的招商、物业服务等模式,利用互联网去寻求更多突破,从而改变过去的地产化模式。就如清华大学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季所说:“内容的生产商是为渠道和平台的建造者做辅助服务的,实体经济远远比不过虚拟经济,最好的模式是利用虚拟平台赚钱。”园区在培育市场、控制租金等方面,可通过互联网加强专业化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6

关键词: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创意旅游;融合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一、产业发展背景

1.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就曾经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可称之为“创意资本”。人们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这些就是“创意资本”。经济要发展、繁荣,那么各种类型的组织(个人、公司、城市、州乃至国家)都必须培育、推动、激发和投资于创意。创意思维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创意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创意产业的出现可谓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而且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可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全球竞争中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被我国许多部门和地区提到了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旅游产业发展步入瓶颈,亟待升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因此,旅游业态创新会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谓旅游业态创新即通过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会展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会展旅游业、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工农观光业、文化休闲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等。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可以预见,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创意产业对深化旅游发展凸显的作用

1.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我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将原本不被视作旅游资源的转化为时尚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很多的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现今已经成为城市的旅游新地标,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一条价值链,即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因此,延伸旅游产业链成为近年来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表现在横向上,创意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突破旅游产业链条原有的“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促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表现在纵向上,创意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7

那么创意产业是什么样性质的产业呢?

1.创意产业不再简单的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甚至软件设计、手既增值文化产品,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已经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设计。

2.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需要特别注意到是,创意产业一方面是在过去总体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过去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三产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通过越界,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的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创造性,那为什么还要提出创意产业呢?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如过去我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说,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4.二产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如比尔•盖茨,如陈天桥。

5.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它在不断关注市场中,创造消费惯例、涵养消费人群、引导消费时尚潮流。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它的活力在于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有风险,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竞争也面对失败,每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面对生存挑战。这就是创意社会的主旋律和大逻辑。

创意理论、创意经济的产业浪潮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其先驱是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在他逝世40多年后,他当年率先创用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三个关键词,已成了美国、甚至全球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经济学家发扬光大,写成著作《创造性破坏──市场攻击者与长青企业的竞争》,对观察当代企业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熊彼得创始的创造性破坏或创意破坏性技术是指那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破坏了既有技术的根基的技术。例如,电话的产生就是一个创意破坏性的技术,它破坏了原有的电报技术。现在,许多的大公司常常是基于理性的经营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政策,这样那些在短期之内经不起考验的产品就不会得到推广,创意破坏性技术就难以产生。但是实践表明,创意破坏性技术能够为公司赢得市场,而对创意破坏性技术的搁置往往造成既有市场的丧失。

出身哈佛的美国联储主席葛林斯潘经常把熊彼得的名字和观念挂在嘴上。他曾说:“美国的经济,比起其它国家更明显的反映出从前哈佛著名教授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它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兴的科技赶走了老科技,当使用老科技的生产设备变得陈旧,金融市场即会支持使用新科技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已明显地在加速,伴随着这种扩大的创新,也反映在资本由老科技往新科技的移动上”。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就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总是围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展开的,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会不间断地推动生产力的改革或完善。

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业)产业这样表述:

创意产业是指雇佣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产业内所占的比例确定,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

(注:这个研究的附件一列明了一系列产业及其艺术、传媒、体育相关雇佣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这里,创意(创新)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

1.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

那么,综合起来,创意产业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呢?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等三方面来探索。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也可能遭遇风险。即使是十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同一个著名导演,他也无法保证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能成功。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文化的精神的特质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仍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

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是与消费社会的架构方式相表里的。比如,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就十分强调创意群体的团队组合;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如软、硬广告、签名售书、见面会、媒体曝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创意产品消费者的培育、涵养、组织(歌友会、影迷会、社区团体、俱乐部)则是供奉“上帝”的必修功课。

创意产业的文化性、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创意产业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它既要求创意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感的追求。

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这只要看看一部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参与创作的人员就一目了然了。

因而,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创意产品的所有创造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上的熟练水平,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功能。在这种可增值的生产关系中,“如果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个生产投入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行为至少达到精通或是超出精通水平。零的倍数仍然是零。这就是迈克•科米尔称之为关联性生产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第7页。

创意产品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既包含纵向区别,也包含横向区别。所谓纵向区别,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在产品水平、等级或质量的区别,它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或艺术境界的评价。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剧作家的好坏有一致的评价,能断定谁应属“一流”剧作家,谁应属“二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创意型的产品在纵向上(或本质上)是又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将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同时播放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中,一个观众就会选取这一部作品观看,而不是选择那一部。因为在尝试了两个产品之后,买方认为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好,如果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就没有人会买乙种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8

[关键词]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2008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我国出口重创,虽然目前有所缓和,但对外贸易发展仍急需新的突破口,打破原本出口方式,改变简单的纺织品加工产业、低价值的附加产业转向我国目前十分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从2004 年提出到2006 年国家十分重视,并提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但内在需求增大,国际化程度也在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将我国优势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发展到国外,强调我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从而扩大出口,发展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体现资源节约型、创新驱动型和服务主导型的科学发展理念。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本身存在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因此北京一直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风向标,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带动我国文化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北京是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方面,北京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北京文化资源丰富,出版机构、出版图书、电影产量等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市场上的优势体现在北京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发展经济速度快于国家平均水平,人们消费习惯已经从物质需求转向对文化的更大需求,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日趋扩大。2011 年北京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307元,同比增长14%,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幅的10.3%,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亦会跟随北京的发展趋势[1]。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提出,北京要以国际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为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并且要求大力抓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文化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竞争中,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形象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就是要汇聚我国的智慧资本,发挥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本以及吸纳国际国内的经济资本,全力打造中国文化特色和魅力,整体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力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并取得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绩,但是在国际化发展上还刚刚起步,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新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等智力因素为核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升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新型产业。作为一个依赖于文化深度、创新创意和科技手段的新兴行业,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之路,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北京仍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资本。

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尚难满足社会需求,创意人才特别是高端原创人才、管理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缺少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这极大的制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此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较广,但高校培养人才还相对较集中在影视、动漫等方面,存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上的不匹配,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还存在人才缺失,没有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3]。国际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这样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北京高校的培养模式中还未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普遍存在学生专业不精的现象,必须加大力度实现校企结合的模式,以市场为培养人才的方向,满足社会未来的巨大需求。

(二)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品牌。

2004- 2011 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9.5%,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2%)4.3 个百分点,保持强劲的增长潜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发展较快,增长势头强劲,在这样的大发展时期,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对比分析,比如美国以《哈利波特》为品牌扩大影响力的图书出版业,韩国以培养娱乐明星为品牌的文化输出产业,日本主打动漫产业风靡全世界二十余载,甚至像印度的宝莱坞在全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北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必须清楚品牌在任何市场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发展国际化道路必须以先导品牌为突破口,依托北京悠久的文化历史,或在艺术品交易上或在北京非物质保护遗产上打开北京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打造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创意品牌。

(三)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目前北京市有一批在全国较有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其中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从规模水平、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看,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11 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和企业法人单位中,收入在亿元以上法人单位有900余家,收入在50 亿元以上的法人单位仅10 余家。而像时代华纳和迪斯尼公司这样的全球性传媒巨头年销售额早已突破200 亿美元,与之相比,北京市收入超过百亿元的跨行业、跨区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则凤毛麟角[4]。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政府主导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与扶持。为巩固提升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推动首都文化产业大繁荣,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京政办发[2013]52 号),鼓励民营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在设计未来国际化发展方向上,《政策》指出:“加大国际市场拓展资金扶持和文化产品出口奖励,支持民营资本收购国际战略性投资项目,购置海外文化资产、经营资质和品牌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一方面需要地区给予一定的资助,尤其是幼小且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企业,加大在民营企业上的投资;另一方面还要给予相应税收的减免优惠,扩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既开源也节流,真正做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同时,《政策》还鼓励民营文化创意机构在国内外开展文化交流,尤其是能在国外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型展会及文化推广活动。

(二)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

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积极建设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集聚区为依托的集聚扩散型发展格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在规划建设聚集区时,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的意愿和需求;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加强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决策辅助等各种服务,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专业服务网络。[5].

(三)培养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1.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决不是简单的通过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是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质量。事实上,就北京电影学院而言,每年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在就业中仍存在大量毕业学生转行现象,可见在文化领域就业机会较有限,对人才要求亦比较高。又如动漫产业,虽然各高校开设此类专业,并进行规范全面的人才培养,但动漫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开拓的创新思维,更好的综合素质。北京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这是基础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非仅是数量。

2. 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和培养可以“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要引进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而引领并带动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高素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人才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还包括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才,掌握文化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实现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也要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懂得营销文化产业产品的人才分派到海外,开发、拓展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3.高校培养人才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开展校企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之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真正做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

(四)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品牌。

1.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不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更是少之又少,培育文化创意企业需要从发展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自身注重管理、培养人才以及抓住市场机遇,这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以及确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国际角色,真正参与到国际产业文化分工之中。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时亦要注意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到注重资本的扩张、品牌的推广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多元输出方式。

3.强调文化创意品牌意识。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实质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输出,弘扬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民族的博大精神,用民族品牌开阔国际化道路。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带到国际,推动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通过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提升城市形象,培养国际文化创意品牌,成为创造和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强都。

[参考文献]

[1]林子毅,蒋莹。浅谈北京文化创意的发展[J].产业经济,2013(4)。

[2]刘牧雨,李建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3]黄侃。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北京文化创意创业发展[J].北京教育,2012(6)。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