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8篇

时间:2024-03-23 08:18:01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1

摘 要: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互联网冲击,“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有可能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在小学学科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渗透

广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由于地理环境、民俗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不具备统一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需要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筛选。同时教育界普遍认为,小学阶段是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受文化熏陶积极,同时也处于文化糟粕影响的重要年龄,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可以发挥双重功效。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1.有利于夯实传统文化的基石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社会,也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环境。相对而言,这种渗透并不是基于教育功能或传播功能的渗透,而是随着消费行为实现的渗透,如洋快餐、洋节日、洋明星等。相应的,消费行为本身就带有“趋利性”,在价值观层面的取向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而作为“洋文化”主要消费群体的青少年,大多处于人生观形成初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在成长关键时期造成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的混乱。

2.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当前,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小学生也是重要的用户之一。国内近年来也出现越来越多“崇洋”的文化势头,国外的文化糟粕进入国内被“视为珍宝”,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却被人为地弱化,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主流文化l展趋势,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要素,如一些商家为了吸引人眼球、突出新鲜感,会大量地引入一些国外文化要素,甚至是曲解文化形态。

3.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是民族情怀、国家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1.积极引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知识储备硬,文化学识丰富,才能言传身教,游刃有余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虽然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很重要,但提升教师个人文化素质更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及时充电,完善自我,与时俱进,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壮大教师团队,以更优秀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新思想和新知识。

2.改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吸引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再单纯地拘泥于教材教参,应该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思维,学会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法教学等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积极。

3.强化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社会与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道德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心力量,同时道德教育关乎文化教育的质量,肩负着文化的使命。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不仅要增加自己的知识,教师更应传授给学生更优秀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行为是主要的教育方向。

4.强化教材更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小学教材虽然都是一些初级知识,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优秀作品,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使得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讲授课堂知识之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拓展更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阐述了当前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渗透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体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技能,应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正如河南籍著名体育教育家沙瑞辰所说的那样:“良好的体育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道德观点。”然而,当前的小学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

一、德育渗透的若干不足

1.德育渗透的方式僵化。德育渗透方式的僵化,是当前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一个共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为明显。不少体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擅长并且应用的唯一德育方式就是口头说教。尽管说教的方式简单直接、可行性高,但是,单一的方式直接导向低下的成效。换句话说,僵化的德育渗透方式,存在庸俗化的弊端,学生的接受程度低,更谈不上入脑入心。

2.德育渗透的内容过于浅显化。一份权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百分之四十三的小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观点;另外有百分之三十七的教师,以吃苦耐劳等为主要德育内容;剩下约百分之二十的教师没有固定的德育内容与德育观点。显然,这样的结果与我们期待的德育效果相去甚远。要知道,教师渗透的德育内容缺乏时效性与更新性,直接影响我们德育渗透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句话,德育渗透的内容过于浅显化,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3.对德育的重视不够。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有言:“先启教师之责任意识,后言儿童之成长进步。”教师本身在德育上的责任意识如何、重视程度如何,毫无疑问对其整个德育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而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恰恰是当前现存的一个不足。直至今日,依旧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认为,德育与体育教学关系不大,并不是自身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因此,要么是在课堂上简单应付德育任务,要么是直接省略必要的德育教学,因而贻误了最佳德育时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德育渗透的有效改进

1.变换多样的德育渗透方式。比如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可以选择的德育渗透方式越来越多,其中,网络德育渗透就是可行性极高、且收效甚好的一个。一方面,网络德育渗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青睐;另一方面,网络德育渗透弥补了传统渗透方式的种种不足。再比如说,善用的说教方式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讲的道理。

2.尝试不断突破已有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深度。个别教师可能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力和理解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德育的内容与德育的深度同样不宜过深,过深只会将德育引向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反面。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尽管小学生在人生阅历上、判断甄别上远不及中学生与大学生,但是学生的德育习得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适时拔高德育内容与深度,给学生更加全方位的启发与引导。比如说,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渗透最多的德育观点就是吃苦耐劳、爱国守纪。那么,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德育观点之后,教师便可以将吃苦耐劳拔高为集体观念,启发学生建立集体意识、真正热爱集体,并且挖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此外,教师还应尝试将德育渗透深化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因为小学是学生树立三观的最佳时期。

3.改变自身的传统认知,切实重视德育渗透工作。哲人有云:“你的意识形态导向何处,你的世界就导向何处;你是什么样的,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言外之意,小学体育教师自身对待德育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德育实践的高度。所以,改变自身的传统认知和固化概念,踏踏实实在德育工作上耕耘,是我们将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三、德育渗透的其他思考

1.体育德育渗透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依托。体育德育渗透是整个德育渗透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体育德育渗透还需要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依托。这里的外部环境指的是其他学科的德育工作与学校良好道德风气的树立。

2.家校合作是不断推进德育渗透的关键。德育渗透的重点在学校,核心却在家庭。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德育,而忽略了与家长的合作配合,那么德育渗透的进程就很难不断向前推进。换言之,家长合作是改善当前德育现状,不断推进德育进程的关键所在。小学体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来可以跟家长多沟通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二来可以多切磋彼此的德育观点,以期找到契合点,从而更好地组织下一步的德育渗透工作。

3.德育渗透须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还在于德育渗透是零散的、随机的,未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与机制。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曾经写到:“既定的教育体系与完善的教育机制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都应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之一。”有了完整的德育渗透体系与机制,教师的德育渗透有章可循、有律可依,则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德育渗透机制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政教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构建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要逐步积累经验与教训、不可急于求成。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德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终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今天的教育决定明天的国民素质。”小学体育教师掌握扎实的德育本领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更是自身教学使命的召唤。尽管当前仍旧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会迎难而上、一往无前。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G623.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1.德育扎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德育内容广泛、深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管是雅典文明,还是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已经死去。而只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年来不曾中断,虽然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核心不曾丢失,而是在民族融合与冲突中愈l精致与悠久。因此,传承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中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学家们忽视。因此,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必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才能更适合新时期的需要。

2.小学生阶段的德育教学事半功倍,至关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强大的重任,可以说,小学六年,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时期,其思想极为纯洁,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最美的画作,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3.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地立足社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应该看到,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德育渗透,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主战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过讲解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那种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只要是将应该讲解的知识点让同学们记住了,在考试中能够答对了,就会认为是教学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很少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错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时,就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运用情感熏陶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具有丰富情感元素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烘托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教学的熏陶中,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再次,运用榜样学习的方法开展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单纯进行讲述式的说教是难以收到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让学生看到道德的榜样,才能够让小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才能够真正让小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样,让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学生,让这些榜样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而且要结合现实中一些先进人物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2.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较,有自身优势,课外活动教学的方式比较灵活,活动的内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德育培养的语文教学资源,通过一系列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将这些教学资源有效渗透进去。这些教学资源中的德育内涵,在一系列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很好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方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这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3.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更多关注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德育得到了怎样的熏陶则很少关注,这就让课外阅读沦为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小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可以砥砺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养顽强的意志品格,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尤其是选择那些学生欢迎的充满人文色彩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开展的重要方式。

结束语

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一关键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润物于无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5).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

0095-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课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文道合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德育并非班主任的专利,各科任教师都有义务依据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那么,如何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渗透德育

《传统文化》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名人长廊”单元中的“杰出人物”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杰出人物事迹的同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杰出人物事迹的感染和教育。再如“风土画卷”单元中的“传统节日”篇,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习俗的同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从中受到诚信教育、爱国教育等;“祖国大好河山”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懂得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教师均可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如通过“文艺园林”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密切相关,许多风景区都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织在一起等,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园林艺术中蕴涵的人文知识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用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德育

如果只在《传统文化》课堂上单调地讲授知识,很难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我在上课前总要做充分的准备。譬如,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曾经这样上了一堂课。上课前先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频,并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你从中看到了哪些传统文化?有何感受?除了视频上看到的事物外,还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交流,形象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谈完感受后,我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欣赏,学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借助传统节庆活动,渗透德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譬如:每年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我总是在节前利用《传统文化》课,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并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扫墓活动中,我还亲自陪同学生,一起感受这个特殊节日的特殊气氛,经历这个特殊节日独特的活动历程。活动结束后,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外,还借助邮箱、博客等沟通平台和学生交流活动感受。扫墓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悼念先烈,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学会感恩,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通过类似严肃、互动的集体活动,不知不觉就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适当拓展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词语、句子、故事数不胜数。借这些包含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词语、句子、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每接一届新学生,让他们搜集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词、句、故事,成了我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如:关于德治思想的“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关于人格品质方面的“自强不息”;关于爱国方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学生搜集到的这些材料,体现出了先贤哲人的智慧和情操。学生通过诵读讲述这些词、句、故事,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还可以使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传承光大。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5

关键词:语文;德育;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握德育时机,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德育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各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基础、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学科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落实思想教育的教学任务,即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德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可以通过巧设导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分析关键词句,解释思想内涵,自然进行德育渗透。

二、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悄然渗透德育

可以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悄然渗透德育。例如,可以精心设计口语训练进行德育渗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中,即席发言、访谈、演讲、辩论,无论进行何种训练,都要坚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指导,让学生们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训练有素的优良气质。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情趣、情感),都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阅读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使小学生学得情趣盎然。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别是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要使德育渗透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在教学中,要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小学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开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当,适可而止。要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讲究方法,不断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维刚.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陕西教育,2006(8).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6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7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作者简介:郎立文(真实姓名)北京市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研员,曾多篇论文获市、县奖项。思想意识超前,结合实际写出属实的文章。本文是为了实施“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组织我县职业学校教师进行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本次具有学科代表性、专业代表性的研讨会的成果有一定的推广性.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1 传统美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1 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2 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honest;assist”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3 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英语教师只能教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有丰富的有关本族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知识,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解答能力。外语决不是“崇洋”和传播“洋奴哲学”的T具。外语教育]_作者要时刻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凭借自己所学之长,利用各种方法,揭露西方社会的有悖人性的丑恶现象,适时、恰当地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进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对学生有意地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格,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闪

发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