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8篇

时间:2024-03-26 14:45:32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1

关键词:康复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5-01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围绕培养目标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启发学生临床康复思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双重训练,将中国传统医学和康复医学理论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良好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2.1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系统性,重视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交融互补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运用。临床课程减少病理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基础学、神经病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疗法(ST)、中医传统康复、临床康复等必修课程。注重中医传统康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康复实践技能培训,强化学生针灸推拿的理论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凸显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

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达到1∶1-1.5,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并重。结合康复治疗技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学生讲授能够满足毕业后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内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开展相关实践操作培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又能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2.2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适当删减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增加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增加典型病例讨论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康复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如观看图片、影像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课程教学的优化:实践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由1名教师示教,2-3位教师分别指导实践,确保实践的效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增加病例讨论内容,让学生理解临床康复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前往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增加见习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形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教师尽己所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贯穿其中。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视频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及师生互动平台,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等相关内容上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预习、练习和复习内容,进一步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地弥补实验条件不足、课时量少等方面的缺陷。

4教材建设和改革

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了解情况看,高水平的教材相对缺乏,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非常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卫版的康复医学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包括《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评定学》、《运动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物理因子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社区康复学》等。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考核机制的改革

在考核机制的改革中,应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取消以单纯期末考试闭卷的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制,重视和突出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将平时测试(课堂提问、作业评分等)、实践考试、笔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依据教学大纲课时分布比例,综合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等计算出总评成绩。在操作考试中,应该体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试中,从题库中抽取考题,实施教考分离,尽量避免人为命题出现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使考核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6结语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的医学学科,既要重视引进现代康复技术,也要重视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加强中医传统特色康复,推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目前,中医传统康复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也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特点。

我校作为陕西省较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已经积累了一些康复专业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方面,充分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相结合,着重康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特色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中医特色康复成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任重而道远。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2

【关键词】

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临床科学思维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人体伤、残、疾病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后遗功能障碍,其内在要求与新医学模式是一致,因为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器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一的生理功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这就使得在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培训计划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目前的康复心理学课程,基本满足了专业培训的要求,提升了学生对现代康复和健康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技巧,拓展了临床思维,为将来更好的服务临床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学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为了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对康复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根据康复心理学特点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力,重新回归社会,同时,康复心理学还探索残疾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心理与躯体在残疾时的相互影响[1]。我院现在康复心理学使用的教材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康复心理方面的本科教材,这本教材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治疗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是包含多个学科,所以突出的特点是学科领域范围广,难点重点分散,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造成教师无法就难点、重点问题深入讲授和探讨。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内容上有一定交叉和重复,比如同时安排有精神病学和康复心理学,据笔者初步调查,不少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也存在类似状况。从教材内容的重叠到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不同教研室之间经常需要调整、协调,不能很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太少,内容太多、太杂,存在重复教学,造成学生记忆、理解困难。理论教学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和时间,解决问题还是要立足现有教材,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或者自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同时可以在教学安排上多做工作,由于康复心理学其中的心理学部分是基础,以往相当多的学时被心理学占用的,而疾病、伤残后以及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变化和治疗特点,这些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所剩学时少而无法深入讲授,有些内容只能进行压缩和删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特点,除了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适当增加学时,同时增加学生的见习、实习课次数,必要时可调整教学内容,将康复心理学中涉及的医学心理学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并剔除康复心理学中有关精神病学的内容,从而释放教学时间给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加强心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科历史观,增强学科认同感

从2001年开始,我国将康复治疗学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以来,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观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因素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对非心理专业学生来说,特别是医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理性思维培训容易造成重实证轻推理与逻辑的思维模式。心理学是逐渐脱胎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的心理过程又较为复杂,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是尚未验证的假设,加之心理学专业概念、术语相对比较抽象,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对许多学生而言,缺少实证的心理学还很难同“科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存在轻视本课程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少部分同学对心理学热情很大,但又难于把握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有时片面夸大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医学的严谨与客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以及历史的角度介绍心理学,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学科历史观,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使得“康复”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教材和课时的限制,康复心理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与心理等方面,教师讲授的多是心理理论、治疗技巧、实践操作等较微观较具体的问题,教学大纲也没有心理学发展史方面的要求。这种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其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心理学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无法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个总体和宏观的把握,没有了历史性思维,学生对学科就缺乏认同,也就容易造成偏见和排斥。具体到临床应用中就会形成同学只会教条的理解理论,只知道心理学的各个流派,而不知道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加强心理学史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历史观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3 加强临床实验以及实习、见习学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培养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

康复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治疗师的基本素质。思维是人们对实践对象的能动反映、主体构建和自主反思的心理性操作过程[2],思维或思维方式的品质,决定着我们认识实践对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是在医学认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追寻客观真理,掌握规律,解决疾病和健康之间联系、变化和发展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还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具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调动和启发他们的能动性,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也成为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由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客观介绍心理学目前面临的困境,注意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既认识到心理对人的作用,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看到目前神经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学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社会心理测试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心理康复的疗效变化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课以及实习、见习课学习。在实验课中,重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训练徒手心理测量技巧以及测量结果评估;分组练习心理治疗与咨询技巧;模仿残障患者的特点,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伤残患者心理状况的理解。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敢于接触患者,敢于实践,走出教材,最后再对各个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分析每一个病案的经验得失,以疾病为中心,分析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病”到“患者”,从生物学到社会心理,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康复医学中,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康复医学的内容;同时,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认知理论、心理生理学、人本理论的发展也使得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不断渗透,推动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而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重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统筹兼顾好教材和相关内容的安排,重视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康复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贺丹军.康复心理学.华夏出版社,2005,10.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3

关键词:康复医学 中医 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29-01

1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及特点

1.1 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由理疗学和物理医学发展形成的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残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促成残疾者重新回到社会并成为社会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员。总的说来,康复医学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

1.2 康复医学的手段及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帮助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手段。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康复医学的着眼点在于不仅要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还要恢复其功能,让其从并且过有实际意义的新生活。

1.3 康复医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复医学,笔者对康复医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①服务对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躯体残疾者;②康复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③最终目的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⑤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2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2.1 中医康复学基本内涵。中医康复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对病残、老年病证、伤残诸证等疾病进行辨证康复的中医应用学科。其主张辨证康复,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创造出中药、按摩、针灸、食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指导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很多中医文献中都存在关于康复医学思想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十问》、《黄帝内经》、《五脏所宜食法》、《外台秘要》、《寿亲养老书》、《寿世保元》、《随息居饮食谱》、《老老恒言》、《庄子?刻意篇》、《吕氏春秋》、《管子?入国》、《本草纲目》等等。自然疗养康复法是中医康复学的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因素促进神形兼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2.2 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中医中药本身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康复学的许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六个结合:首先是中医康复学强辨证康复和调整体康复相结合;第二是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第三是临床康复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第四是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第五是药物康复和自然康复相结合;最后是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不仅重视整体上的协调,还不疏忽个体上的纠偏,这个特点极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2.3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点。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主要是“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人体康复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的康复,而是指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必须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必须相统一,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也必须统一。“辨证康复观”则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症状必须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症状就应该采取相同的康复方法。

3 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

3.1 康复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的传统优势之一便是养生与康复,然而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医学。所以中西医康复医学创造性的结合中医的传统优势和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康复医学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中西医康复医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研究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规律,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很好地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养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康复”。

3.2 中西医康复学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应规范诊断,量化疗效评估。中医评价必须在诊断领域内进行,但是通过中医诊断很难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以康复医学的评价过程是量化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过程。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例,中医能够诊断出气虚血瘀,但是很难反映偏瘫的程度。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弥补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对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亚健康”状态。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就成了养生学的热点。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全世界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残疾人是很难得到较好的康复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愿意进行保健消费的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参考文献

[1] 丁辉.运动康复学科在康复医疗机构的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2] 张慧敏,唐强.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J].中国针灸,2011年第6期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4

1我军疗养康复医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医学科学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推动新世纪我军疗养康复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1我军疗养康复医学面临的机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1.1从历史沿革看,疗养康复医学是最富底蕴的医学分支学科疗养康复医学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是二战后军队和民众伤病残急剧增多需求康复和回归社会所致;50年代苏联将疗养与康复有机结合,以期更好地为英雄劳模和领导人的健康服务;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受现代文明疾病的困扰,在风景优美的疗养胜地建立了以健康生活方式为“新起点”的疗养康复机构,为众多的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患者寻找到新的希望[1]。我国的疗养康复医学,从50年代学习苏联开始,到80年代汲取西方现代先进医学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渐强的过程,虽然目前还没有进入一、二级主流学科,却是最富底蕴的医学分支学科之一,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1.1.2从学科交叉看,疗养康复医学是最具希望的医学边缘学科疗养康复医学,是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医学边缘学科[2]。它把疗养医学的整体医疗理念和非药物治疗手段与康复医学的恢复和替代障碍、回归家庭社会理念及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工程技术等工程化治疗手段相互交叉渗透,把治未病与治已病有机结合,成为受益人群最多、适应范围最广、治疗方法最灵活、社会效益最好的最具希望的医学边缘学科之一,有着厚实的发展前途。

1.1.3从面临困境看,疗养康复医学是最有活力的医学发展学科在所有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展进程中,疗养康复医学在中国,因国家经济和国民富裕程度还不够发达,人们的医疗水平还停留在仅仅满足治病救命上,以及疗养康复医学的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等多种原因,略显弱小,而处于难以快速发展的困境。但正是由于困境和弱小所带来的诸多发展空间,才使得疗养康复医学与其他成熟医学相比,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是最有活力的医学发展学科之一,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

1.1.4从社会需求看,疗养康复医学是最具魅力的医学创新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进步,当今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单纯的生物医学变为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单靠临床医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疗养康复医学把自然、物理治疗、社会心理、工程、艺术等完美结合,把预防、保健、康复、治疗有序结合,创造出绿色生态医学[3],是最具魅力的医学创新学科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底蕴、有希望、有活力、有魅力是疗养康复医学面临的发展机遇。

1.2我军疗养康复医学面临的挑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2.1疗养康复医学从疗养医学裂变中面临的痛苦,是开创中的挑战传统的疗养医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人享有健康”的高质量生活需求,现代疗养医学,从传统疗养医学中裂变出来,与康复医学相结合,重新冶炼成新的疗养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旧的传统模式中分离,从旧的医学理念中脱变,是要经历痛苦的,就像凤凰涅,但这种痛苦,是开创中的挑战,更是不断创新的机遇。

1.2.2疗养康复医学与康复医学整合中面临的困顿,是发展中的挑战由于治疗的节奏和远期目标趋同,疗养医学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其最相宜的整合对象就是康复医学。但在整合成新的拳头学术品牌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困惑与困顿,而这些困难、困惑与困顿,是发展中的挑战,更是激流勇进的机遇。

1.2.3疗养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边缘中面临的尴尬,是进步中的挑战疗养康复医学由于起步晚,面孔新,成果少,仍然处于非主流学科的边缘状态,在根深叶茂的医学学术之林中,显得有些许尴尬。但这种尴尬的局面,逼迫我们窘则思变,穷则思变,是进步中的挑战,更是发奋图强的机遇。

1.2.4疗养康复医学于国防医学地位中面临的滞后,是前进中的挑战疗养康复医学在国防医学领域中与外科手术学、创伤医学等学科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但正是这种滞后,开拓了疗养康复医学的新途径,那就是不与临床外科学争锋,扬长避短,发展优势,转而成为军队休养生息、康体健身、恢复战斗力的重要基地,是前进中的挑战,更是弃旧图新的机遇。

痛苦、困顿、尴尬、滞后是疗养康复医学面临的严重挑战。而不断创新、激流勇进、发奋图强、弃旧图新是疗养康复医学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势。

2我军疗养康复医学的发展与策略

2.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疗养康复医学的学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在疗养康复医学中牢牢扭住“发展”这个要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军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疗养康复医学的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疗养康复医学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军疗养康复医学发展的灵魂和指导。国际著名的医学家Willianm Osler曾说过,一个新兴学科的成长和发展,要靠办三件事:成立专科学会,出版专科杂志,举办学术活动。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及其疗养康复分会已经成立,疗养康复医学的专科杂志目前主要依托《中国疗养医学》和《保健医学》杂志,剩下的主要任务就是举办好疗养康复学术活动。学会将会在这方面下力气、想办法,也希望所有从事疗养康复医学工作的同志们群策群力,力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全军疗养系统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术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2.2用军事斗争观确保疗养康复医学的学科发展军事斗争是军队职能的永恒主题。作为军队国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军队疗养康复医学的发展步伐,使之适应军事斗争发展的需要,确保部队在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健康化建设,确保疗养康复医学的含“军” 成分和含“金”成分,确保军队战斗力。军事斗争观是我军疗养康复医学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及其疗养康复分会将大力支持以军事题材为特色的疗养康复医学临床和业务发展,为各疗养院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推荐、引导。

2.3用服务大众观强化疗养康复医学的学科进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服务大众,医学工作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来自于人民、依赖于人民,更要服务人民、造福人类。服务大众观是疗养康复医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疗养康复分会将大力推广为全体军民服务的绿色通道服务和医疗开发服务,力争在服务大众中不断提高疗养康复专业技术水平,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加快疗养康复医学向主流学科迈进的步伐。

2.4用自主创新观铸造疗养康复医学的学科成就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疗养康复医学发展和提高综合实力的核心与关键。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和军队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疗养康复医学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疗养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学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制、激励机制、法制保障,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环境,努力造就疗养康复领域的一流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疗养康复医学界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自主创新观是我军疗养康复医学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疗养康复分会将大力加强各疗养院之间的疗养康复医学的科研协作,为构筑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和交流平台,不断为各疗养院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今后,疗养院应当以疗养为基础,以康复为特色,用自主创新观闯出一条疗养院中有鲜明特色的康复医疗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景藻,主编.疗养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4.1-10

2赵曦光,杜玉奎,主编.疗养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2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5

记者还了解到,沈玉芹教授曾执笔起草了不久前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而且在OCC2016大会上,沈玉芹教授还以《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与病例实践》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共识的核心内容和实施方法,并进行了拓展性讨论,发表了创新性观点:只有对慢性心衰综合管理――包括实施五大处方、正确处理五大处方关系、建立完善的随访系统,才能实现慢性心衰的真正心脏康复。

针对上述话题和OCC2016心脏康复论坛的会议议题,本刊记者对沈玉芹教授做了系统采访。

运动康复的关键取决于

患者的依从性

沈玉芹教授首先介绍说,以前,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在临床上被列为运动康复的禁忌证,到了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 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ⅠA推荐,这说明,只要有可能,运动康复将成为稳定性CHF患者必须接受的治疗。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又经过多次专家委员会讨论并加以修改后公布。这份《专家共识》共包括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国内外研究现状、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评估、运动处方制定及效果判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CHF患者运动康复医师培养要求、科室和医院条件要求6方面内容,其中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评估、运动处方制定方法为核心内容。

谈及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具体问题,沈玉芹教授说,平时,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处方往往是患者被动地由医师开具的,医师却要求患者主动地去执行。针对这种情况,沈玉芹认为:“让一个具有乏力、气短等症状的心衰患者去积极主动地执行运动处方,的确存在很大的难度,有的患者根本不执行,有的患者执行不到位,有的患者虽然起初执行得很好,但是不能持续长期时间。因此,依从性差是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她进一步阐述道:“以HF-ACTION研究为例,1年随访完全依从的患者仅有38%,部分依从者14%。依从性差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效果的首要因素。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差的原因:除心衰乏力、气短症状限制之外,还有年龄大、体弱、合并症较多、文化教育程度、认知障碍、抑郁情绪――心衰患者抑郁患病率达30%、经济条件、地域交通限制、家庭成员支持等诸多因素。提高依从性的方法:加强宣教――可利用心脏康复俱乐部、心脏康复门诊及社区俱乐部实现面对面的宣教,也可以依靠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平台及报刊宣传运动效益与方法,去促进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信心、促进实现患者预期结果、改善设施条件以减少障碍、借助移动医疗设施发展远程监护以利于家庭运动康复。”

沈玉芹教授表示:“影响运动康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从运动处方的四大要素来看,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关系到运动的效果和安全。”

沈玉芹教授详细解释说,对慢性心衰患者而言,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强度与运动效果成正比关系。高强度间歇运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据Wisloff等学者报道,心衰患者经过12周的HIIT训练(10分钟50%~60% peak VO2的热身运动,相当于60%~70% peak HR,4分钟90%~95% peak HR高强度有氧运动-3分钟70%~75% peak HR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分钟50%~70% peak HR整理运动),较中等强度连续运动(Moderate continuous training, MCT),心衰患者(70% peak HR)显著性改善peak VO2,HIIT较MCT增加peak VO2达32%;仅HIIT可显著性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容量及左心室收缩末容量分别达18%和25%;HIIT可增加LVEF达30%、降低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改善内皮功能及线粒体功能。HIIT还可降低E/Ea,增加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而MCT未发现此作用效果;而Tschentscher等学者研究发现,HIIT和中等强度连续运动作用效果相当,HIIT并不优于MCT,过高的强度对慢性心衰患者而言,执行起来反而更有难度及增加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注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结果。运动形式是运动处方的另一要素。有氧运动是慢性心衰运动的主要形式,抗阻运动是有效的辅助运动形式。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加运动康复效果。柔韧性运动与平衡运动有利于慢性心衰患者关节的柔韧性训练及平衡能力的训练。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整体运动能力,要注意降低关节损伤、肌肉损伤及跌倒的风险。

沈玉芹教授还强调说:“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运动形式,也很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如果把这些中医特色的运动形式糅合到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处方中,必然增加趣味性、提高依从性;不过,难以定量是其一大弱点,目前倾向于推荐为每次30~60分钟,每周5次以上……”

心衰康复应重视人文医学价值

在采访中沈玉芹教授还强调,在临床上,心衰及心衰运动康复的的治疗管理,还应注重人文医学,这往往是很多医生忽略的问题。

她首先阐述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滞后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果医生因为自身拥有的科学技术而变得盛气凌人,失去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那么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观是道,人文医学是术。要想做一个好医生,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那么,人文医学在心衰患者康复中如何能得以体现?”沈玉芹教授继续阐述说,首先从心衰及心衰运动康复的发展史来看,人文医学正在不断得到体现。众所周知,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特点,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心衰可划分为前心衰、前临床心衰、临床心衰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4个阶段。在过去,治疗心衰的策略主要是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通过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使用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达到长期修复的目的。心衰的阶段划分和治疗策略的改变,更多地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这个转变得益于人们认识的提高。”

沈玉芹教授接着介绍说:“说到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在临床中,我们其实经常遇到患者提出疑义,因为其他医院的医生禁止他们运动,因此中断了我们给其制定的运动康复计划。我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重新对该患者进行教育,打消他们的疑虑,恢复运动方案。由此可见,理念的传播和推广至关重要。当然,教育对象并非仅仅针对心衰患者,还包括心衰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以及广大医护群体。心衰患者的心脏康复,引导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最终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心脏康复理念的推广,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涉及医患理念、文化教育背景、国家政策等,必然是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我们必须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努力推动心脏康复这一阳光工程的发展。”

沈玉芹教授还强调说:“慢性心衰心脏康复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这是另一个挑战。其宗旨是改善临床终点、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开支。中西医结合模式是心衰心脏康复新模式,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可以恰到好处地把中医的整体、全局观与西医的微观、局部结合起来,做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比如在药物治疗中加入中医药元素,运动康复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等,饮食可辅以药膳等,针灸也是有效的改善情绪及睡眠的方式等;同时必须重视人文医学在心衰康复中的作用,坚持以患者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实现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文思想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她归结说:“总而言之,只有对心衰患者给予多学科的共同管理,在包括药物、营养、运动、心理、危险因素的协同干预下,正确处理五大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心脏康复。”

国内外专家

多角度解析心脏康复问题

谈到刚闭幕的OCC2016心脏康复论坛的背景,沈玉芹教授介绍说,这个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承办,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蒋金法教授出任坛主。论坛的宗旨是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传播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我国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慢病防控事业的发展。

沈玉芹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本次论坛的亮点是将心脏康复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理论和实践,二是指南共识和实践,三是心脏康复技术和实践;旨在加强心脏康复基础理论的培训和实践技能的指导,使广大心血管医生对心脏康复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心脏康复技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沈玉芹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在这次论坛上交流了各自的临床研究成果。其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王乐民教授做了《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现状》的精彩报告。他介绍了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现状及面临的严峻形势,阐明了中国医疗的根本出路在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三联动。论坛坛主蒋金法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心脏康复现状与未来》。其主要观点是,当前心脏康复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实现全程关爱的综合性康复方式。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除了为患者带来诸多获益外,还可以促进医患和谐,有利于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因此需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参考数据及临床研究证据,最终将使心脏康复从辅助治疗上升到整个医疗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第一医院周明成教授带来了《移动医疗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的报告,他提到,智能手机、APP等技术结合健康管理助手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热情,必将促进社会对心脏康复事业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助力心脏康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此外还有来自美国的Matthew N.Bartels教授带来了《美国心脏康复现状与进展》的讲题;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刘遂心教授带来了《心脏康复前临床综合评价及策略制定》,并与现场专家分享临床是如何操作的;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孟晓萍教授作了有关《冠心病合并CKD患者康复策略》的精彩发言。在本次论坛上,还有邹云增、郭新贵、孙兴国、郭兰、孔永梅、范志清、王磊等众多著名专家作了心脏康复基础理论与实践、指南与实践、心脏康复技术与实践等的专题讲座。

沈玉芹教授着重介绍说,这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脏器康复中心在王乐民教授的带领下,曾于2005年引进日本心脏康复技术,开始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下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有氧运动康复,2007年开始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下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氧运动康复;此后,又相继开展了稳定性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肺栓塞及肺高压、2型糖尿病、CKD等相关疾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效果喜人。目前开展的心脏康复技术齐全,包括优化药物治疗,运动前评估(心肺运动试验进行有氧运动能力的评估),运动治疗(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平衡运动),心理评估及心理治疗,营养评估及营养处方制定,危险因素干预,睡眠管理等;此外,还有中医元素方法(针灸、中药、太极拳)及体外反搏等。目前,该中心获批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脏康复培训基地及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教育培训基地,并为国内培训了大量的心脏康复人才。经过10年的探索研究,这一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的支持,目前初步形成从基础-临床-开发-转化的同济医院心脏康复体系。在未来,他们将积极探索心脏康复新模式、新方法、新理论。

身为秘书长的沈玉芹教授欣慰地说:“本次论坛名家云集,内容精彩纷呈,充分探讨了大家所关心的心脏康复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打造中国心脏康复领域的特色品牌。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所展示的最前沿讯息,最专业知识使学者们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6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7

本文作者:张雯陈文华阚世锋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需要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疾病急性期开始的所有医疗内容都含有康复的意义,承担医疗第一线任务的综合医院是康复的最佳场所,以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康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现阶段的医疗思想仍以“治病救命”为主,临床医师对康复的观念较为匮乏。

21世纪临床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应用于康复领域,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结合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针对本学科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疾病康复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现阶段康复医学教学对象为临床医学生,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操作技能,致力于使学生能够结合临床知识,充分理解康复医学的重要性,以便在将来的医学实践中综合应用,康复医学是迫切需要整合教学的,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尚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且根据大纲的要求现有的课时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功能上应该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向上转换。在教学中引进PBL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强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增强同学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新时期素质全面的优秀的临床医学生。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8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后,康复医学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康复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生生源等条件的限制,至今我国仍严重缺乏合格的康复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儿童专科康复师。因为缺乏完整系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神经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等基础知识,也缺乏基本的儿科医学和护理专科常识,大多数儿童康复师不能透切理解儿童康复技术原理、治疗目的和意义,不能有效地指导家长参与训练,不能从容面对重症患儿,业务素质较差,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只能机械地按康复医师的医嘱执行训练,影响康复疗效,有的甚至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如脑瘫儿的骨折等,不能正确应对训练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如胃食道返流引起误吸等,导致医疗纠纷。

2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与训练目标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儿童康复的特点,我们希望培养出一批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有自己发展专长的儿童康复师。作为儿童康复治疗小组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康复师通过一对一地为孩子执行治疗,能以自己的“妙手”和“仁心”获取家长的信任并鼓励家长树立治疗信心,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最好疗效。

3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与训练方法

3.1制定统完整系并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计划

在注重康复师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积极利用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内外资深康复师来院讲学并示范指导康复操作。加深对Bobath等在校已接受过教育的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并积极扩大知识面,引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感觉统合理论”、“言语治疗”、“言语前口腔功能评估及干预”等,丰富和完善康复学知识结构。对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康复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包括NICU中新生儿的多感觉输入)、语言治疗(包括言语前口腔感觉运动功能评估及训练),而三年以下工作经历的要在康复组长的严格引导下进行各专业组间轮转工作。康复师之间,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轮流主持康复小讲座,温习提高康复基础知识。

3.2基础理论知识讲授

组织高级康复医师、儿童发育医生、NICU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座,除了康复医学外,还进行与康复有关的一些儿科常识的教育,如新生儿吸吮吞咽呼吸功能的发育,新生儿生命体征的观察,癫痫的发作诱因、症状、意外伤害的预防,婴幼儿视觉发育,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紧急应对措施如早产儿呼吸暂停、胃食道反流、误吸窒息的第一救治等等。在早产儿的多感觉输入中,感觉刺激的强度、剂量是否合适极为重要,若输入过多过强极易产生疲劳并很快导致生命体征变化,因此必须学会细心观察患儿肤色、精神状态的细小变化以防刺激过度。康复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急救能力才能进入NICU为患儿服务。感觉统合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断被大家所认识,感觉统合训练已渗透到各年龄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如新生儿、脑损伤患儿早期训练),但因为康复专业尚未开设本课程,所有儿童康复技术都不了解感觉统合理论,因此,我们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系统地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

3.3教学查房和病例计论的运用

每周定期举行一次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参加人员包括高级康复医师、儿童发育医师、各级康复师、家长或生活照顾者。由康复师汇报病史、训练目标、康复计划、疗效、训练中存在的困难等,高级康复医师现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生物力学分析,现场解答康复师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康复训练计划,纠正康复师训练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必要时由高级康复师示范操作过程。在病例讨论中,康复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康复医师从功能评定和训练角度进行阐述,儿童发育医师则从病因、病理、神经学角度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教学查房和病例计论,康复师既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患儿病情,又可以更系统、扎实地掌握康复治疗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同步提高,促进了独立操作能力的发展。

3.4外国专家的操作示范和现场指导

充分利用国外儿童康复专家,包括香港专家来访机会,为康复师现场操作示范和指导,如Bobath理论技术的使用,感觉统合理论在脑瘫患儿及NICU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口腔感觉运动功能缺陷的理解及处理等。仔细聆听专家分析,身临其境地感受专家的一招一式,同时将整个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反复观摩学习,用心体会专家的手法、动作力度,包括跟患儿交流时说话语气、表情等,学习如何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5资深康复师的传帮带

康复师不仅依靠技术,还要有热心爱心才能获取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完成康复训练,达到最佳训练效果。选取基础较扎实、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勤恳、品德高尚的资深康复师为组长,在日常工作中指导操作手法、与家长沟通技巧,掌握年轻康复师的思想动态,以其娴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人道主义精神传、帮、带年轻康复师。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儿科
    刊号:62-117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