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养老的方式8篇

时间:2024-03-26 14:45:32

社区养老的方式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1

一、对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非常满意

依据老年人生活居住形式可分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接受问卷调查的100名老年人在回答“你希望哪种方式养老? ”这一问题时, 92人选择了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比率达到了92%;在回答“你对家中现在的养老方式满意吗?”选择“非常满意”达到99%。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高度认可和赞同完全取决于社区为老年人精心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各种即时的热心服务。该社区在2006年9月就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了大家庭食堂、老年接待室、日托休息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棋牌室、谈心室、练舞房、老年电大教室等。为营造关爱老年人,构建和谐社区的宣传氛围,还新建了宣传长廊99米,制作了相关宣传标语牌。现在服务中心每天要接待大约200名老年人,其中大合唱队老人有72名,戏曲队有43名,戏曲队特意聘请了越剧老师现场辅导。棋牌室每天接待40多位老年人参加活动,阅览室里有30多种杂志、报刊、书籍,每天有50多位老年人定时前来读书阅报,乒乓球室每天接待10多位乒乓球爱好老人,大家庭食堂有20多户老年家庭享受就餐,为改善他们的饮食习惯,大家庭食堂里有专业人员制作菜饭、豆浆、馒头、包子和丰盛的午餐,并对老人实行优惠价格供餐,使他们既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又能聚集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在欢声笑语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另外,老人们聚在一起就餐、娱乐,找回了以前“老街坊”的感觉。国贸街128号的离休老人李玉淑几乎每天都在大家庭食堂用餐,他亲切而感慨地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真是邻里相聚一家亲”。

二、高度认同、依赖社区的各项服务

100名受访的老年人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生活与社区的关系”时,94老人选择了“非常大”,比率达到了94%;在回答“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你希望有哪些服务”时,其中选择了助医需求39人、助急23人、助洁需求20人、助餐需求10人、购需求4人、助行需求3人、助陪需求1人。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南苑社区开展了各项服务活动。

1.开展“黄丝带”助老帮困活动

根据“独居老人多”的实际情况,开展远亲不如近邻、老人需要关心的“黄丝带”活动。社区将52名独居老人按不同情况分类建册,针对老年人有需要社区提供帮助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卡一带”联系制。“一卡”就是友情联动卡;分为A卡和B卡,针对人员和老人各自保存其中的一张卡,卡上注明社区居委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报警、火警以及邻居、卡片联系干部及老人子女的电话号码,有事可随时打电话联系。“一带”就是黄丝带,由社区统一对独居老人发放,当他们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求助时,只要将黄丝带挂在门窗上,左邻右舍及过往居民就可马上与社区取得联系。社区还向居民群众发出提倡书,辖区党员和热心居民积极主动与独居老人结对,增加他们与外界接触交往的机会,切实解决独居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全体党员积极带头开展为民服务,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特别为社区独居老人开展“黄丝带”结对帮扶活动。一天,西3幢3单元602组长周金英的来电反映,该楼道201的独居老人方绍生已经一天没看到开门了,也没什么声音,好像有异常现象。社区365服务窗口接到来电后立即赶往现场,一边报警,一边找来开锁师傅强制把门打开,发现方绍生老人在地上爬不起来,身上多处皮肤破烂已发臭,他本人说跌在地上已一天。我们立即一边通知120急救车陪同他到金华中心医院抢救,一边通知远在深圳的子女,最后医生告诉我们,如果再迟送医院方绍生就有生命危险。晚上12点方绍生的女儿方正赶回金华,对我们社区干部及楼道长的助人为乐深表感谢,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2.开展各种专业服务活动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一支专业服务队伍,兼职人员中有家政服务员3名、水电维修工3名、律师1名、医务人员2名、理发师1名;其它专职服务人员3名。这些服务人员者是社区有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和辖区愿意从事社区服务的业务骨干,他们都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具备了专业服务技能,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种方面的专业服务。

3.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以社区党员和热心老年事业的志愿者为骨干组成的这支队伍,主要是帮助特殊群体的老年人,以低偿和无偿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上门陪老年人聊天、表演节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应急救助和帮扶等事项。

三、提供了真实、典型的活的教育素材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2

【关键词】智慧;居家养老;质性研究

我国已于2000年步入老年社会,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8%,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会推进到30%以上,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及关注老年人民生需求是政府、社会和百姓关注的焦点。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考虑,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模式,因此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本项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绍兴市居家养老现状及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14年5-7月选取绍兴市范围内的6个行政区所属的10个社区年龄满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不再出现新的主题为止。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居住所在社区满一年;思路清楚,语言表达流畅。本研究31位受访者中21位男性、10位女性,年龄为71~92岁,平均79.29±4.38岁。研究者向访谈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为指导,通过面对面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同期录音。访谈前,研究者通过电话与上门的方式与受访者约定时间和地点。访谈时,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就录音问题征得同意[1],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同步进行。本研究的访谈问题根据文献资料与自制调查问卷结果制订,并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先后对3位社区老年人进行初步访谈,并进行相应的补充与修改。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您家庭养老的形式;②您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③您平时使用的信息设备有哪些;④您所期望的智慧化服务是什么样的。通过深入访谈获取社区老年人对智慧化服务需求的信息,及时记录受访者的内心感受。当没有新信息出现时,认为资料达到饱和,收集结束,每个受访者访谈时间约30min至1h[2]。

1.2.2 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受访信息收集、提取与最后提炼由两位访谈人员共同完成,按照N1-N31的序号依次为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进行编辑并建立独立的文档,经过编码、归类,利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整理,最后提炼出主题。必要时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实信息的准确性,提高资料的可信程度。

2 结果

通过认真对比访谈记录和访谈录音,汇总社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的三大主题:居家养老的现状、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期望。

2.1 主题1:居家养老的现状

2.1.1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访谈中很多老年人都提到子女忙碌而无暇顾及自己与自身的孤独感提升。随着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模式,1人户和2人户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的子女本身又成为核心家庭的核心,大家族的生活模式逐渐减少,老年人的子女、孙子、孙女因为工作、家庭、学习等各种原因与老年人接触的时间逐渐缩短,因此老年人的孤独感也日益增加。N4提到:“我现在是一个人生活,周末我儿子偶尔能带着孩子来看看我,但大家都很忙,我不想打扰他们,但也希望他们能经常来和我聊聊天。”我们所提到的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的结合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3]。

2.1.2 信息资源获取匮乏

调查对象中64.5%是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很多人不能完整的读报纸及看懂普通话新闻。在问及体重、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时,N1、N9、N21表现出一脸茫然或者直接说没有测量过,肯定健康的等等;问及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状态时,N13、N20、N25都笑称爱吃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问及遇到疾病及健康问题如何解决时,有22.6%的老年人说会去看医生,而绝大多数老年人说自己会吃药或者弄些偏方;问及老年人知道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预约就诊么,有12.9%的老年人说听说过,但不知道怎么用;问及是否知道一些超市和餐馆可以电话或网络接受购物到家和外卖服务时,老年人均摇头或者直接说从来没用过。

2.2 主题2: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水平不断推进,老年人内部年龄结构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主要呈现在五个方面:高龄老年人继续增长;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而从居家照顾来讲,尚存在居家养老安全隐患、居家养老不匹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居家养老的社会保障难以落实等问题。N17提到:“平时我一个人生活,每天有阿姨来帮忙打扫做饭,但3年中我换了7、8个阿姨,每个阿姨开始工作的时候都还好,慢慢的就出现各种问题,有一次地上的水没有擦干,我还滑倒导致大腿骨折。”

2.3 主题3: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期望

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政务咨询、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导购、旅游指南、法律服务等内容,是老年人较为完善的生活与安全保障[4]。在访谈中,93.5%的老年人都可以独立使用手机和电脑等通讯设备,对智能化养老模式充满期待,认为它可以在健康、安全、生活、信息以及医疗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帮助。N29提到:“如果真能实现智能化那就太好了,儿子、女儿也会非常安心的让我一个人在家,不会时刻担心我。”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养老格局呈现“9073”状态,即90%的老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7%的老年人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机构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而智慧居家养老是集智能养老与虚拟养老院的功能于一体,既兼顾了日常生活照顾又能紧急处理意外事件,是老年人较为完善的生活与安全保障。智慧居家养老从对老年人的监控角度应包含三个分系统,即老年人健康智能监控系统、老年人智能家居监控系统以及老年人外出智能监控系统,满足老年人日常安全监护、老年人日常生活物资供应、老年人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以及老年人精神慰藉等5个层次的需求[5]。未来依托新媒体手段,以政府主导,社区监管,企业服务,老年人收益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晶,贺茜,刘戈,等.护士岗位流失人员临床工作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650-653.

[2]王薇,赵小萍,殷晓红,等.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库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42-744.

[3]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2-74.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3

关键词:威海市 社区养老 养老模式 发展出路

一 、威海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威海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根据2012年底威海市民政局的调查统计,威海市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远远高出全国的13.7%和全省的15.3%的人口比例,养老问题成为威海市构建“和谐威海”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由老人的子女、老伴作为主要赡养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家中生活,安享晚年。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以养老机构为载体,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作为主要赡养行为履行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养老院中进行文化及生活等各种活动。

3.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被广泛应用于现实问题的逻辑分析与定位的一种分析方法。借助对威海市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我们将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取长补短。

优势(strength):

家庭养老: 情感孝道纽带,生活照料细致,人身安全保障

机构养老: 健康保障及时,同龄沟通方便,机构娱乐安排

劣势(weakness):

家庭养老: 人力资源不足,家庭人口外迁,住房压力增大

机构养老: 制度法规缺乏,传染疾病风险,硬件设施较差

机遇(opportunity):

家庭养老:传统孝道推广,子女尽孝体现,老人内心慰藉

机构养老: 政府财政补贴,服务对象多元,市场经济背景

威胁(threat):

家庭养老: 小结构家庭增多,中青年工作压力,健康保障风险大

机构养老: 专业人才匮乏,传统理念阻力,社会资金缺乏

综合上述分析,从优势(strength)的角度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长处,家庭养老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传统的情感、孝道观念为纽带,老年人可以得到精神的慰藉,在熟悉的家庭便于日常生活。而机构养老的突出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配置情况较好,可满足老年人保健医疗的需求。但是现阶段,从其劣势(weakness)的角度看,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中青年工作压力大,因而物质、精力耗费较大不利于家庭养老的推广。而机构养老中部分养老院硬件设施较差,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使老人对养老院有所抵触。

二、威海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1 .社区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载体,由社会力量(社区养老机构、家庭等)作为主要履行赡养行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相结合,辅有托老所服务。

2 .威海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威海市作为全省甚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市之一,截至去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养老保障与服务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客观分析威海市面临的巨大的养老压力,笔者认为集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两者优点的社区养老模式是威海市未来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而对于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开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制约:

囿于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制约,老年人对于社区机构养老的扶持有所排斥,心态上对于社会养老机构的短期的赡养行为较难接受。

专业人才缺乏:

威海市现有的老年公寓、社区工作室等社区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较少,甚至部分活动室工作人员以临时社区工作志愿者为主,社区的专业人才极具匮乏。

资金缺乏: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的两家民办老年公寓,多个街道和社区,部分负责人表示资金缺乏是制约其规模扩大,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资金问题使上述养老机构难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体制不完善: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市的部分社区老年活动室,发现其中部分的老年社区管理机构已经成为社区工作的办公室,由于工作范围的扩大,社区负责机构对于老年群体关注率相对较低。

地区发展程度不均:

学术界对于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个案选取多以社区养老发展先进地区为例,难以具有普遍性推广意义。在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工作推广也有此类弊端,部分试点地区例顶社区设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发展较快,但环翠区的其他社区,由于经济圈辐射的微弱差异,发展较慢。

三、威海市社区养老发展出路探究

通过实地调研和上述分析,结合国内外社区养老发展模式开展方面的经验及缺陷分析,针对社区养老发展出路,笔者对威海市日后社区养老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亲情管理,提升社区养老机构公信力

据威海市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六成以上老人在养老方面首选居家养老。故而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时要加强亲情管理。针对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居委会、社区管理者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针对老人恋家、不愿离开子女的特点要做好日间照料站的活动策划工作,提升社区养老机构的公信力。

2. 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培养优质志愿者

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较少。因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对大学对口人才实行竞争上岗。同时政府、文化宣传机构要广泛宣传,对志愿者实行定期培训,对其进行心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知识讲解,提升其服务水准。

3.着力解决社区养老模式推广的资金问题

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行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市场化社会化制度。政府应明确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提升财政拨款支持力度、加大公益基金发放数量等。同时社区自身同时应善于从多方筹募资金,以达到收支平衡的效果。

4.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制,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从政府层面完善社区内部的分工制度,从法规方面加以引导,高度关注国家地方法规的落实情况。同时在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推广工作的跟进,利用成熟社区模式的基础,结合地区差异,进行深层次的有益探索。

总之,社区养老模式在威海地区推广虽有一定阻力,但是结合威海地区实际情况,社区养老在威海仍将成为养老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区医疗服务,2005,8(3).

[2] 詹秀娟.加快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_推进养老服务功能多样化[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3(1).

[3] 李洪心,李 巍.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2).

[4] 刘立清 金美荣.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及发展建议———以丰台区新村街道育芳园社区调查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2).

[5] 徐鹏 张辛梓.浅谈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4

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

[1] [2] [3] 

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万元左右,一个、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5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承德;新型养老;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D669.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快、人口流动增强、社会结构改变、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与此同时,老人的赡养压力增大、需求增多,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造成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1],另一方面是时代变化,价值观念不同所导致。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力支撑起养老的重担。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方向[2]。据“北京市、天津市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3%;天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8.6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6%,京津的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养老问题将给京津两地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北京、天津等地积极响应“十三五”养老规划,分别提出了“9064”、“9073”计划。其中,2015年底,天津市依据自身情况,在各区县、各街道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相对天津,北京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展也在进行中。2016年,北京市将在16个区建设区级养老指导中心已建成街乡养老照料中心154个[3]。截止至2016年4月,承德市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个,覆盖率达到82%。京津承三地社区养老模式的顺利开展,为三地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打下了基础。

本文以京冀承地区的社区养老模式为基点,创新性地提出以承德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承接京津老人,运用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京津承三地人群对养老模式的态度、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看法。最后,文中探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具体内容、指出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京津承地区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达到缓解严峻的养老形势,加快三地的发展进程的目的。

二、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

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产业,目前它迫切需要的就是规划的养老服务、社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针对这种状况,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从社区工作入手[4]。潘屹等学者提出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是指在社区平台,形成多方主管部门参与,配置整合公共、社会和个人各方资源,有效连接机构与居家,形成有机的服务体系,提供综合养老服务。它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性,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的协同性[5]。社区是城市中最小的居住单位。同时,它也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在社区中,村委会、居委会以及志愿者都可以加入到社区的管理中。再者,社区是老人的生活场所,老人对社区的环境十分熟悉,从照顾老人情感的方面考虑,社区是老人养老的首选。在社区周边,建立养老机构或提供基础服务设施、服务输送方面都是十分便捷,与此同时,还降低了养老的成本。综合养老则扩大了养老服务的种类,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通过政府的调控、市场的选择,养老市场中的养老产品以及养老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充满人性化。

(二)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

该模式立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交换与互助理论,将社会人文学与医学相结合,充分考虑老年所需要的养老服务。

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三大内容:1.京津承地区独立的社区养老服务。京津承三地老人x择居家社区综合养老模式,各自在家中的社区居住;2.京津承地区联合的社区养老服务,健康老人可选择移动社区综合养老模式,待到炎热气候,可入住承德社区,享受在家般的社区养老服务;3.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所具备的服务:(1)家政服务:在社区居住的老人,可以联系社区附近的家政人员为他们进行服务。(2)定位救助服务: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老人可以运用手机发送自己的消息,社区内的管理人员可以定位老人的位置并给予及时的帮助。(3)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内的老人,可以得到定期的社区内或社区外志愿者服务,排解老人的生活忧愁,给老人带去欢乐。

三、调研数据

(一)数据来源与调研方式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的方法,调研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养老意愿、养老需求、养老方式以及政府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团队是由培训过的大学生所组成,2015年-2016年,团队随机选取京津承三地24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20份。

(二)调研结果

在养老模式选择中,京津承三地分别有43%、32%、37%的人选择了居家养老,18%、21%、20%的人选择了机构养老,27%、31%、34%的人选择了社区养老,而选择旅游养老的人分别占27%、31%、34%。见表1。

在社区养老服务供需调查项中,生活照料一项,代购与助餐的所占比例较大;卫生保健中,卫生服务和健康咨询所占比例较大;休闲娱乐中,文化中心和旅游所占比例较大;而在精神慰藉上,老年大学和法律咨询所占比例较大。见表2。

(二)结果分析

1.老人对社区养老的接受程度高

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更受老人欢迎,这代表老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生活,可能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交际网以及熟悉的人群。

2.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差距大

从数据中,我们了解到社区提供给老人的服务与老人所预期的服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由此可见,社区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难点与对策

(一)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难点

1.社区服务水平低

(1)服务供需比例失衡

社区虽然为老人提供了服务项目,但主要是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展开的力度并不大,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6]。

(2)活动场地有限

现在所提倡的社区养老是拥有老人们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有些社区连基本的健身器材都没有配备。更不用提,设立单独的场所供老人们活动。有些社区养老场地有限,规模较小[7],基础设施不全,档次偏低,医疗网点条件差[8],不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2.资金严重短缺

社区是一个在政府领导下的自治组织,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据我们了解,各社区开展活动的主要依靠财政给予的补贴,社区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也想为老人举办一些不错的活动,但由于资金短缺,只好作罢。

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社区养老方面的法律条款不详细,没有从根本上保障老人的生活。对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是不利。尽管现在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却不是具体化的。社区老人的养老方式,需要多部门联合起来进行有效合作。

4.服务人员匮乏

从当前的养老形势来看,服务人员的匮乏成为了制约养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仅有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9],服务意识淡薄,直接降低了社区老人的综合生活质量。

(二)推进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策略选择

1.明确政府的统筹地位

(1)加强政策支持

针对当前老龄化加快的局面,政府应在解决当前养老问题中承担积极角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0]。,并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社区居住老人们权益,为他们提供法律武器。另一方面,政府应起带头作用,联合卫生部门、社区的力量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2)丰富筹资的渠道

丰富社区的养老服务资金,增加筹资的渠道[11]。首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筹措资金,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保证筹资的正常来源[12]。最后,要最大化的利用社区本身的资源,可以将一些硬件设施、资源等进行有偿的收回,从而筹集一部分资金,使用在为老人服务方面。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能力

(1)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中的居委会应发挥作用,组织老人在老年活动室里进行一些活动,既避免长时间坐着,又可以让老人得到锻炼[13]。增加老人的娱乐生活,让老人之间多些交流。并且,社区居委会可制定相关制度,为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定点维护。

(2)利用社区人力资源

社区居委会可以成立老年服务委员通过组织养老敬老宣传活动发动社区内的居民自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带头成立志愿服务小组来提供养老支持[14]。也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服务,社区内的志愿者为指定的老人进行服务,当老人有急事时,可以首先联系志愿者,这样不仅促进了社区之间的和谐,还保障了老人的生活。

3发挥京津冀协同l展的优势作用

(1)使用京津承三地流通服务券

现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在全国推广[15]。将养老服务券应用于京津承三地,并且在三地流通起来,将三地的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当京津老人来承德养老时,依旧可以使用养老服务券,获得相应的服务。

(2)建立京津冀三地网络档案

京津冀三地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大数据库,将老人基本的信息录入,建立档案。当老人到三地的任一城市,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医生可以了解到老人的基本医疗信息,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徐恬恬.从“两腿蹒跚前行”到“一体两翼腾飞”――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3,(04):39-44.

[2]王武林,杨晶晶.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53-4056.

[3]民政部:北京今年将在城六区建150家养老驿站-新华网.

[4]潘屹.优化整合城乡资源,完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上海、甘肃、云南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30-39.

[5]潘屹.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2015,(04):70-80+2.

[6]温海红,张永春,文成.陕西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基于西安市的调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05):134-139.

[7]王盛,白雨晨.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03):101-112.

[8]武永花,薛倩.完善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6,(09):77-78.

[9]翟清岩,陈磊.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6,(42):190-191.

[10]朱火云,魏丹.我国养老方式选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6):46-55.

[11]王翻,武国荣.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3):38-39.

[12]房春娟.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6,(21):74-75.

[13]李珍妮,秦晓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学理论,2015,(04):136-138.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6

随着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在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少子化也在伴随。从成都市的“六普”数据可以显示,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6.43万人,占9.71%,高于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8.87%),而同期成都市0-14岁人口为153.69万人,占IO.94%。未来成都市的养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将难以负担。探索新型的“老有颐养”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也能够让老年人通过社会多元的养老方式,使其健康养老,快乐养老。这不仅是落实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

2.养老模式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西方,由于生活传统习俗的影响,老人普遍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转向社会化的服务: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尤其是社区有必要在照顾老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较,主流观点认为社区养老更具成本效益,而且方便。Sharfstein和Nafziger通过对接受医院机构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的慢性病人的照护费用和实际效果的比较发现,在社区接受养老照护的老年人开支更低,而且其病情更加好转。Challis和Davies,Walker也发现,社区养老照护能够提供比机构养老照护更好的服务,而且还没有增加成本。此外,Skellie、Mobley和Coan,Capitman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以上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接受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的其费用的,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居住机构和社区的老年人可能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可能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而花费较大。为了消除接受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差异性,Chappell等选择在机构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中有着相同照料需求和相同状态的老年人群,比较其支出的费用,发现接受机构养老照护的老年人的支出远高于接受社区养老照护的老年人,不仅体现在政府支付的费用方面,还包括正式养老照护和非正式养老照护的所有费用,前者均高于后者。Hollander和Chappell用1988年到1997年十个财政年度的数据,比较政府用于家庭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的支出,研究发现,社区养老照护更省钱。

对于社区养老的便利也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同。Weis sert研究发现,社区养老并不一定更省钱。他认为,不管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不同的养老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选择。比如,针对高龄或是身体较差的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的费用将更低。如果在社区中,会造成很高的养老成本,使得很少人能够享受这样的服务。Gordon指出对于需要密集照料的老人,在机构中进行集中养老照护比在社区中进行分散照护的成本效益更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本身的不断扩展会导致服务支出的不断增长。

3.我国现有养老模式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国外,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家庭的小型化,要想依靠家庭养老是难以推广的,重点比较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后,发现,更多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更加经济有效。但是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可能更加有效。比如养老需求越高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的成本效益就越低,尤其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念人,接受机构照护将比社区养老照护更具成本效益。

相比国外老年人照护模式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养老模式目前还相对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补充。国内对于老年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也有很多,但大多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经验、阐述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分析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张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层面上,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主要研究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以成都市为例来进行分析论证,以期为在全国全面推广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提供有力的证据和说明。

各级政府虽然已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多数是属于被动完成的,缺少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的动机和举措。在养老经费投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各地陆续建起了大型老年服务中心。本文认为应以切实解决居家老人的急迫困难为宗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社区+机构+家庭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的培训和为高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服务等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上,而不是建设这样华而不实、只能炫耀自己政绩的工程。

目前对养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方式,或是主张家庭养老,或是主张社区养老、或是主张机构养老,很少将家庭、社区、机构三个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致使这三个方面在为老年人养老方面存在孤立脱节的现象。而本文集中现有养老模式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构建家庭+机构+社区的综合养老模式,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优质服务。

4.成都市“老有颐养”养老新模式探索

针对当下的养老问题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家庭养老和子女工作的冲突,家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缺失心理关心,照护老年人的子女心理压力较大等。创新社会养老模式,并成功推广,这不仅是家人期待的,也是政府普惠民生的一项实际工程。因此,对人民,对国家都是有利。

通过成都市养老机构模式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成都市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的养老机构。第一种就是政府全资助的养老机构,没有别的资本注入,国家财政拨款。这类型的机构资金比较充裕,在其发展过程中无需考虑资金的断裂。并且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得条件和设施都比较完备,在所有的养老机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很多老年人选择的因素。但是这类型的养老机构缺乏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动力,管理上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巩固其地位。第二种就是国家与机构本身合资的模式。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模式的养老机构所出现的问题,加入了机构本身的投资方式,旨在加强其竞争意识,不断改进其管理方式,避免工作人员工作的不积极性,这种模式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也是福利社会化的体现。第三种模式就是完全由个人出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制约其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到位,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就没有办法改善其条件和设施的简陋,就不利于提高老年人养老的更高需求。但是由于是自负盈亏,这种模式的管理人总能想到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来发展自己的养老事业。

综上所述,从成都市实际情况出发,笔者确定了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养老的基本思路,构建成都市养老人“老有颐养”的新模式一一老年综合养老模式。第一、成都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在税收、金融政策、水电管理、交通设施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照顾,力争为地方民营养老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其中,最终实现促进全市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成都市各级民政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在养老机构的建立和运营环节积极实行多元化,力争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促进全市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第二、在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坚持走“民办公助”的发展路线,即以社会投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加速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第三、在养老机构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主要采用的是“公办民营”模式,既由政府出资兴办养老机构,然后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养老机构的经营权委托于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只是负责监督管理工作,不直接参与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社区机构养老是成都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成都市发展社区机构养老的最终目标不是要用社区机构养老取代其他养老模式而独自承担全市社会养老需求,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成都市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建立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以社区照料为主要依托、以社区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层次分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绝大多数老人社会养老需求老龄化背景下成都市社区机构养老问题探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将其中少数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且又不满足家庭养老条件的老年人划定为社区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长期为其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坚决避免出现盲目将社区机构养老作为庭养老模式以及社区照料完全替代品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成都市政府在发展社区机构养老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体现自身的服务者角色职能,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弱化管理者身份,强化服务职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办事作风为全市养老社区机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服务。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7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社区养老的方式篇8

关键词:社区 养老保障 必要性 优势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管理体制中一直没有“社区”的概念和位置,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单位管理体制的淡化,社区凸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在社会转型期新出现的社会存在,社区可以以及应该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区应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作用的局限性、家庭在养老保障功能上的相对弱化、养老院养老的经济制约性和社会排斥性这三方面的挤压,使社区性养老保障安排得以填补其空间,必然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在养老保障中存在局限性

   从国家对养老保障所提供的保障内容来看,政府只为农村的“五保户”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城镇的退休人员提供一定的现金待遇。而事实上,老年人退出劳动活动后,老人生活中的经济保障需求大大加深,同时,随着年龄的上升,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完全生活自理和半自理的比重逐步降低,尤其是高龄化老人,他们的生活照料需求也大大增强了。此外,老年人还有精神安慰的需求。相对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这三大常规需求或包含更多的其他需求而言,国家所提供的养老金保障在内容上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此外,由于国力所限,应该说,国家为养老保障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

2.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相对弱化

我国的养老保障应该说,主要是建立在家庭照顾的基础上的,即通常所说的养儿防老。随着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造成子女数量和家庭规模减少,相伴生的另一个现象则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增加以及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这一切都造成家庭的保障能力相对弱化,一般家庭夫妇2人,一方面要抚养一个孩子,同时要赡养双方4位老人,家庭养老保障从时间、精力和经济安排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再考虑到现代社会中面广量大、代际间不同地域内的社会流动以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和机会或愿意搬迁到子女身边,因此子女与父母家庭不在一地的现象为数不少,这类家庭的子女对父母根本是鞭长莫及,他们孝敬父母的最普遍的方式也是资金资助,而钱,并不能解决养老的所有问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相对弱化呼唤一种新的社会性保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已突出地表现出来。

二、社区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性分析

   社区具体地说,居住于一定地区的、具有共同联系并彼此交往的人们,就构成一个社区。

1.社区参与养老保障的可行性

从需求方面来看,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应该说是多元的,除了物质性福利外,还有制度性福利和服务性福利。如孤寡、患病的老人,养老金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而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孤独烦闷、心理焦虑、渴望交流和安抚等问题通过物质性福利并不能解决。如有社会自愿者组织或社区内熟悉成员来提供帮助,对陷入困境的老人和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利。

2.社区参与养老保障的两种方式

社区参与养老保障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社区提供的养老保障”,一是“在社区进行的养老保障”。“由社区提供的养老保障”是指在某个社区内,社区本身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对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服务,该安排往往是地方性的,在整个社区范围内加以推行,如给社区范围内的所有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保障金,或在社区内建家庭式小养老院(一般将6—12位需照顾的老人组成一个小养老院),让老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内,由社区和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等。而“在社区进行的养老保障”,则是指由以家庭为基础,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社会性团体构成的社区内部关系网络来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养老资源和服务,并且这种支援往往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一种养老保障方式。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方式可由老年人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3.社区参与养老保障的优势性

首先,社区参与养老保障将受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是比较人性化的养老保障方式。任何一种文化都肯定家庭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家庭应该是老年人生活场所的第一选择。社区参与养老,其实质是重塑家庭养老的方式,让社区和家庭一起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这样,老年人将可以尽可能舒适地长久住在自己家中或熟悉的社区里,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下得到适当的照顾;生活得以正常化和常态化,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得到了重视。因而社区参与养老保障,可以认为是以人为本的、重视被服务对象心理需求的解决方案,比较人性化。

其次,社区参与养老保障依托社区内资源,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养老保障方式。社区性养老保障依托紧密互动的人际网络,能动用更多的社区资源提供对年老者的养老照顾,包括社区内各个机构和个人的援助。这些社区内部资源不仅包括经济资源,也包括社会成员的劳务。对于资源提供者而言,这些成本可能是微不足道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资源聚在一起却能使平常并没有多少效用的资金和服务发挥最大化的效果。

第三,社区参与养老保障,注重激发居民的互助与参与精神,有助于建立关怀性的社区,这是一种具有高外部效益的社会保障方式。社区参与养老保障,可使社区成员为了一个共同事业紧密频繁互动,增加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使社区整体具有互助的气象。同时通过对社区成员的教育、鼓励和培养,使社区成员互助互帮,通过对社区内老年人的共同援助,使社区成员形成共同参与的合作精神,社区整体因此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温情脉脉的功能体系。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中,任何一个社区成员都受益非浅。

三、推动和发展社区性养老保障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动、发展和完善社区性养老保障,从而使社区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呢?笔者以为,从认识和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必要的:

1.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真正认识社区性养老保障是家庭养老保障、国家养老保障之外的又一个必要、可行和具有独特优势性的养老保障方式,从而积极地创造条件,使社区性养老保障在养老保障管理体制中占应有的位置。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