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教育特点8篇

时间:2024-03-29 11:44:12

社区教育特点

社区教育特点篇1

关键词:日本;社区教育;特点。

在日本,学者把社区教育看成是社会教育的同义词。说起日本的社区教育,我们不得不感叹它的发展速度。日本社区教育起步比欧美国家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整合了一套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终身教育的广泛流传,日本社区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社区教育也对国家的振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通俗教育和文化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日本社区教育十分重视立法化。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日本社区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等都有社区教育的相关表述。《教育基本法》中有这样的表述:“在家庭、劳动场所以及其他社会上所进行的教育,理应受到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鼓励。”此外,《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面向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十分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为了使社区教育得到良好有序的发展,相关法律的制定在提高社区成员自觉性的同时,也是国民懂得,发展社区教育史每个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由此,日本社区教育的开展获得了最根本的保证。

二、日本社区教育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设施。

教育设施是开展社区教育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使社区教育成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利用的方式,日本十分注重改善社区教育条件,在相邻的社区中建立服务网络和各种设施,如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综合社会教育设施、市民会馆、文化会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等等。其中,日本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就是公民馆。它属于群众自治、自由经营管理的机构;是社区教育的中心机关。公民馆定期开设市民讲座,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公民教育,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公民,加强国防。

在日本,社会教育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公办的(国立、公立)、民办的(私立)和公民合办的。据统计,日本全国的公民馆设置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以上。日本大量高水平的社会教育设施,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本社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三、日本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社区教育的对象是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以外,面向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它是以终身教育为宗旨,按成人前期、成人期和老年期这三个时期通过社会教育产生多种教育机能的渗透影响作用。例如,有针对年轻夫妇家庭教育和育儿教育;还有为充实社区内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而进行的青少年教育;更有为社区范围内所有成年人提供的适合其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成人教育;为社区内所有家庭主妇提供家政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教育;以及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所提供的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的老人教育等。

日本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整体上来看,日本社会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方法有:(1)讲座、讲演、座谈、展示等;(2)函授及利用视听教育;(3)学校开放;(4)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兴趣,通过不同形式,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训、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等目的。

由于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及全方位化,使全体国民的教育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仅自觉接受社会教育,而且逐渐兴起了志愿者活动,利用各自的特长,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人们把参与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活动视为教学相通(通过教育他人,同时提高自己)、个性展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它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强化社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又时刻反作用于教育,不断产生新的、强烈的教育要求。正是这种教育需求促使日本社区教育进入了体系化、综合化的新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日本教育概览[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社区教育特点篇2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社区教育。在所有的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具有持续性、适应性、教育形式多样化、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

21世纪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信息。信息在这里所指的是事实,知识,消息或资料等。“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把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就是信息化社区教育,在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最小粒度的信息形成社区教育,同时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在一些社区教育中,由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很多的社区教育活动中都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也满足了在信息时代人们日益挑剔的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社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如此一来不仅社会的各项学习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信息化社区教育还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因为它能够吸收和整合其他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社会。

1 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

信息化社区教育是将传统的社区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进行整合应用,所以信息社区教育相对传统的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共享。它的优点是:

①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和教学当中,教育资源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多彩,并且易于理解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依靠网络的开放共享和其快速方便的访问速度,社区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Internet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②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实现了教育公平。传统的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比较固定,但大多数社区学习者每天都要工作上班,不能进行脱产学习,因此在社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如果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化。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差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教授的学习内容等都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而在信息化社区教育中,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网络学习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与传统的网上教育相比,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优势

①信息化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更贴近于生活。通常来说,网络多媒体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质,一般都是一个专业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的。而信息化社区教育则不同,它是为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

社区教育特点篇3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教育 终身学习社会 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对其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很多的现代信息技术都被应用到了教育行业,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并且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区教育信息的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教育信息化提高了物质基础。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社区教育。在所有的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具有持续性、适应性、教育形式多样化、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

21世纪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信息。信息在这里所指的是事实,知识,消息或资料等。“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把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就是信息化社区教育,在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最小粒度的信息形成社区教育,同时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在一些社区教育中,由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很多的社区教育活动中都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也满足了在信息时代人们日益挑剔的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社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如此一来不仅社会的各项学习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信息化社区教育还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因为它能够吸收和整合其他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社会。

1 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

信息化社区教育是将传统的社区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进行整合应用,所以信息社区教育相对传统的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共享。它的优点是:

①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和教学当中,教育资源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多彩,并且易于理解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依靠网络的开放共享和其快速方便的访问速度,社区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Internet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②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实现了教育公平。传统的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比较固定,但大多数社区学习者每天都要工作上班,不能进行脱产学习,因此在社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如果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化。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差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教授的学习内容等都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而在信息化社区教育中,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网络学习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与传统的网上教育相比,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优势

①信息化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更贴近于生活。通常来说,网络多媒体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质,一般都是一个专业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的。而信息化社区教育则不同,它是为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

②教学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可以自愿参加。传统的网上教育教学一般都有着规范的步骤和流程,并且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内容所布置的作业,要提供一个测试数据库并记录在线测试学习者的结果,还要记录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信息化社区教育的进度安排是非常灵活的,它完全按照社区成员的需求,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是自主自愿进行的。

虽然我国社会的信息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但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各级信息技术水平,抓住信息化对我国信息化社区教育发展的时机。同时,在信息化社区教育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批次进行。最终构建成我国终身学习型社区,最大限度的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03).

[4]金辉.论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J].上海教育情报,1994(04).

社区教育特点篇4

摘要:社区化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载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路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三个方面阐释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实践,分析其办学理念与目标、办学主体与功能、办学管理与运行的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3]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

社区教育特点篇5

关键词:特色社区教育 幸福广东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6-01

作为将“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为目标的“幸福广东”建设,是新时期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十精神的重要手段。正如原广东省委书记所讲的那样,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社区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必然产物,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全民族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广东省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的同时促进幸福广东建设,无论对党委政府,还是对普通百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重要意义

1.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经济价值

广东省具有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其对于自身劳动技能提高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人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1.2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政治价值

社区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是对社区成员相关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训,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平台。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这一平台的积极作用对全体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将党的政策、政府的政策进行传播宣扬,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兴趣和能力,真正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这一重要方式的落实。

1.3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社区教育作为最为贴近群众生活的教育形式,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这里,社区群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社区也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广开门里,不拘形式地将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2 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

社区教育的特色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广东省而言,就是要针对社区人员结构特点,经济发展基础,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合理布局,优化组合,适应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2.1 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

针对社区人口组成结构相对复杂的特点,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能够充分认清这一形势,在教育内容选择、教育组织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如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要将技能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内容,提高其就业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分散灵活的方式,适应其日常生活工作的特点。而对于中老年人,则可以将健康培训、运动技巧等内容作为对象,提高中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

2.2 注重社会力量的介入

在管理方式、资金投入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按城乡居住人口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制度,给予社区教育以资金基础。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探索、鼓励、倡导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对社区教育的资助与参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时在管理方式上,采取政府引导、社区控制、群众自管的新路子,实现社区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3 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构建幸福广东是全体广东人民的愿望。在广东省不仅仅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着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因此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将协调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好,落实好。在下步的发展中要能够体现出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建立城乡社区教育联合体系,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3 提高特色社区教育发展之路的策略探讨

针对未来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在管理机制、教育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实现特色社区教育的健康高效发展。

3.1 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金投入

在管理方式上要突出广东省经济的特点,建立以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群众自管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主抓,就是要求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参与就是要求在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要逐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无论是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物质供应等方面加大社会力量的比重,通过积极宣讲社区教育的作用,使企业、社会组织发现社区教育的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群众自管,就是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更要主动加入到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中,积极出谋划策,发挥社区教育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2 体现教育特色,拓展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广东省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积极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挖掘高校教育资源,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广东省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这一优势使下步社区教育的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为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专业、及时的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广东省巨大的企业数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也是其重要的特点,政府、企业、社区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办法,发挥企业在市场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特长,促进广东省就业人员的就业,实现共同发展。三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立城乡互助发展机制,发挥城市教育的特点,突出乡村教育的优势,实现两者共同发展进步。

3.3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基础

一要抓好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要按照辖区总人口的适当比例,设置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编制,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教育工作能正常运转。二要抓好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要认真动员社区内具有热心教育工作的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教师、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三要抓好社区教育人员的横向交流工作。各个社区教育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教育优秀人才的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为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锐鸿.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探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4):70-74,90.

社区教育特点篇6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

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

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结束语

社区教育特点篇7

关键字: 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挑战 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动迁户农民转变为居民,进入社区生活和工作,过渡型社区即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构成的中间型社区,它既有农村社区的特性,又有城市社区的特征。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文明,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厘清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特点并阐明分析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利于澄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且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基本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

首先,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服务性。过渡型社区教育是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提高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培养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1] 其次,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和谐是过渡型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但和谐社区不是同一社区,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一个“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等各个层次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第三,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性。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扎根于现实实际,逐步规范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第四,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主要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对其他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积极来讲,一个过渡型社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好,组织的好,就会为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反之,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就会遇到阻力,甚至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第五,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传承性。就是说过渡型社区教育在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过程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据调查,过渡型社区中外来人口高达50%左右。[3] 因此,过渡型社区居民自然要承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冲击。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他们积极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在社区转型过程中传承、保存了传统文化。第六,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融合性。在过渡型社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撞击,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过渡型社区居民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对过渡型社区提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挑战。

1、 教学内容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多来自分散的农村,他们在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意愿与受教育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据调查,过渡型社区居民鼓励开展并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常识、法律知识、卫生保健以及家庭安全知识上。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并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的个人想法或是政府部门的硬性规定,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4] 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挑战。

2、 教学形式层面

过渡型社区大多是由农村动迁新建的,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居民呈现一定程度的文盲状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或是主题研讨对他们来说,听不懂、学不会,当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居民在选择教学形式时更倾向于直观性教学手段,如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以及文体活动等。换句话说就是多数居民希望通过新颖、生动、精彩的方式获取知识,这与当前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教学时间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在教育活动时间上呈现零散性要求。对过渡型社区居民来讲,有的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变成了无业人员――时间相对充裕;有的人在失去土地后找到了其他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虽然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愿意在白天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但也有四分之一左右愿意在周六、周日参加,还有一些居民由于工作关系只能选择在晚上参加社区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必须兼顾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它必须在协调好教育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

4、 教学成效层面

农民出身的过渡型社区居民职业技能水平差,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学一技之长,为再就业做准备。从这样的学习目的看来,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技能性,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他们也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个人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实用性的社区教育,只能是满足少数人的经济利益需求,不可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和激情。

5、 师资建设层面

目前看来,在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都缺乏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资金投入、人员保障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估;其次,教师本身素质不高。过渡型社区教育从教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可想而知,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或很多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其培训效果自然无法达到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三,过渡型社区的师资相关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年,过渡型社区更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所以没有可直接借鉴的过渡型社区教育相关的师资制度。管理、培训以及奖励等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造成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的不稳定。

三、过渡型社区教育的路径澄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过渡型社区顺利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进行路径澄明,以适应过渡型社区居民的教育多元化需求。

1、 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进行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建设的首先任务是开发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是指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地域性、乡土性的课程,它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资源,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课程化,另一方面又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有助于实现过渡型社区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其次,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还应认真分析社区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性教学的同时,进行特色化社区文化建设。如江苏省胜浦镇新盛社区结合社区内老人较多――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7.9%――的特点,开展的“阳光老人”工程,把其作为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再如江苏省胜浦镇最大的社区――浪花社区,根据其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约4500,外来居住人口已超过7000人――的特点,成功启动并坚持的“互动型”社区建设,不仅体现了社区的人性化管理,而且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

2、 建设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

要进行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全面完善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派专人负责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扶持并培养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培训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可以为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发掘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指社区内部人员;二是指过渡型社区附近的高校资源。对于前者,可以通过社区聘用、公考公招等形式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后者,则可以通过社区聘用,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压力,又能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社区建设。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还原教师上课的情境。录制下来的教学光盘,可以为不同时间段的社区居民提供同等的教学,便于社区居民灵活安排个人学习时间。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远程教学的实现,也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

4、 开展多类别、针对性教学活动,体现社区教育的实用性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整体的居民素质。然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形式都不尽相同。如,对老年人而言,重在休闲娱乐;对青少年而言,则以提升个人素质为主;对失业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一份工作,所以学习重点是一技之长,或是技能培训;对在业者而言,重点是从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对家庭主妇而言,目的在于获悉生活常识,掌握安全信息;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则重在学习地方法律法规,以及个人生理卫生知识等。结合社区的建设目标,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的教育,过渡型社区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3]、[5]郭彩琴, 丁立新主编. 过渡型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M].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0、18、95.

[4] 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社区教育特点篇8

摘 要:过渡型社区是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就是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还具有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特点。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安排、成效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为顺利开展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从特色化社区建设、师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针对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挑战。

关键字: 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挑战 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动迁户农民转变为居民,进入社区生活和工作,过渡型社区即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构成的中间型社区,它既有农村社区的特性,又有城市社区的特征。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文明,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厘清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特点并阐明分析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利于澄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且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基本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

首先,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服务性。过渡型社区教育是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提高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培养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1] 其次,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和谐是过渡型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但和谐社区不是同一社区,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一个“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等各个层次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第三,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性。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扎根于现实实际,逐步规范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第四,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主要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对其他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积极来讲,一个过渡型社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好,组织的好,就会为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反之,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就会遇到阻力,甚至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第五,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传承性。就是说过渡型社区教育在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过程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据调查,过渡型社区中外来人口高达50%左右。[3] 因此,过渡型社区居民自然要承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冲击。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他们积极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在社区转型过程中传承、保存了传统文化。第六,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融合性。在过渡型社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撞击,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过渡型社区居民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对过渡型社区提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挑战。

1、 教学内容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多来自分散的农村,他们在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意愿与受教育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据调查,过渡型社区居民鼓励开展并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常识、法律知识、卫生保健以及家庭安全知识上。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并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的个人想法或是政府部门的硬性规定,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4] 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挑战。

2、 教学形式层面

过渡型社区大多是由农村动迁新建的,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居民呈现一定程度的文盲状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或是主题研讨对他们来说,听不懂、学不会,当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居民在选择教学形式时更倾向于直观性教学手段,如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以及文体活动等。换句话说就是多数居民希望通过新颖、生动、精彩的方式获取知识,这与当前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教学时间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在教育活动时间上呈现零散性要求。对过渡型社区居民来讲,有的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变成了无业人员――时间相对充裕;有的人在失去土地后找到了其他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虽然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愿意在白天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但也有四分之一左右愿意在周六、周日参加,还有一些居民由于工作关系只能选择在晚上参加社区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必须兼顾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它必须在协调好教育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

4、 教学成效层面

农民出身的过渡型社区居民职业技能水平差,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学一技之长,为再就业做准备。从这样的学习目的看来,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技能性,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他们也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个人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实用性的社区教育,只能是满足少数人的经济利益需求,不可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和激情。

5、 师资建设层面

目前看来,在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都缺乏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资金投入、人员保障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估;其次,教师本身素质不高。过渡型社区教育从教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可想而知,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或很多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其培训效果自然无法达到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三,过渡型社区的师资相关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年,过渡型社区更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所以没有可直接借鉴的过渡型社区教育相关的师资制度。管理、培训以及奖励等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造成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的不稳定。

三、过渡型社区教育的路径澄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过渡型社区顺利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进行路径澄明,以适应过渡型社区居民的教育多元化需求。

1、 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进行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建设的首先任务是开发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是指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地域性、乡土性的课程,它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资源,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课程化,另一方面又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有助于实现过渡型社区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其次,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还应认真分析社区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性教学的同时,进行特色化社区文化建设。如江苏省胜浦镇新盛社区结合社区内老人较多――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7.9%――的特点,开展的“阳光老人”工程,把其作为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再如江苏省胜浦镇最大的社区――浪花社区,根据其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约4500,外来居住人口已超过7000人――的特点,成功启动并坚持的“互动型”社区建设,不仅体现了社区的人性化管理,而且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

2、 建设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

要进行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全面完善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派专人负责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扶持并培养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培训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可以为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发掘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指社区内部人员;二是指过渡型社区附近的高校资源。对于前者,可以通过社区聘用、公考公招等形式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后者,则可以通过社区聘用,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压力,又能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社区建设。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还原教师上课的情境。录制下来的教学光盘,可以为不同时间段的社区居民提供同等的教学,便于社区居民灵活安排个人学习时间。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远程教学的实现,也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

4、 开展多类别、针对性教学活动,体现社区教育的实用性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整体的居民素质。然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形式都不尽相同。如,对老年人而言,重在休闲娱乐;对青少年而言,则以提升个人素质为主;对失业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一份工作,所以学习重点是一技之长,或是技能培训;对在业者而言,重点是从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对家庭主妇而言,目的在于获悉生活常识,掌握安全信息;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则重在学习地方法律法规,以及个人生理卫生知识等。结合社区的建设目标,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的教育,过渡型社区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3]、[5]郭彩琴, 丁立新主编. 过渡型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M].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0、18、95.

[4] 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