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8篇

时间:2024-04-02 10:14:24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分担;信用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4

[中图分类号]F276.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力量。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将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支柱,韩国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小型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缴纳的税金超过50%,是解决从村剩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机会和舞台。

但是,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判别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形势变化,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规模限制和所有权性质的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导致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短,死亡率居高不下,破产与替代风险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等,但是融资难、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多管齐下,各方参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

2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结构理论(也称作资本结构理论)方面。David Durand提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Miller提出的MM理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兴起,产生了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戴小平、陈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防范融资风险。程仲鸣、夏银桂认为要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信用环境保证、制度安排和中小企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出发。鲁丹、肖华荣通过对我国银行市场结构、竞争变化等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即在短期内应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竞争,长期则应依靠发展中小银行市场。罗孝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融资地位显著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且未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框架:融资者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者。江红艳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相应提出融资资金需求方的风险防范、融资资金供给方的风险防范以及完善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施郁梅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从基本原则、控制机制、执行力度三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谷丽通过对沪深两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并从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反馈三个角度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政策意见。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和方法。但从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信用担保体系、信用共同体等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创业孵化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市场的诸多限制、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所有权性质的歧视,我国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难度大、融资难也成为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如果不合理有效地解决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问题,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3.1 融资渠道单一

从资金来源来说,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见表1)。内部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占其总融资比例的比例较高,甚至高达8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对企业内部融资,特别是小企业,产品的单一企业是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即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追求内部融资,我国中小企业是被迫从外部融资转向内部融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自筹资金,但数额小,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融资渠道很多,如国家金融支持、发行股票、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等。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基本取消了对非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由于发行门槛高、股票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已经基本被拒之门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成本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紧缩”“申贷”现象普遍存在。在目前既没有资金支持,而且市场“涨”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民间借贷是从外部自由的金融监管,类似于资金借由地下黑市,属于非法集资,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是严格禁止的。

3.2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其借贷成本要高得多,贷款利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同时银行发放给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草根型”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手续繁琐,且需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资格审查费、年审费等诸多费用,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条件严苛,手续繁杂且审批时间长,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等待成本。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满足资金需求,投向另一种替代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但由于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非法”性质,风险大、成本高。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筹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等。如果不加以合理规避和控制,势必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阻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从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和信用共同体三个角度“三管齐下”。

4.1 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债权人约定的担保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担保时(中小型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保证人赔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缺乏担保、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和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为政府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策,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2 实施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为增强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偿政策性措施,如向银行贴息的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等,政府参与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风险,构建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不失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尝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向银行提供利息补偿,根本目的是在不增加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银行的贷款收益,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而向互助担保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双管齐下,多方参与,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构建信用共同体

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由中小企业构成,共同体内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联合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提高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是由各成员分别出一部分保证金,组建成专业的担保机构,从而为成员企业贷款提供相应的担保,减少违约风险,降低银行损失,如图2所示。

图2 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

注:①信用评级;②申请贷款;③提供担保;④发放贷款;⑤监控;⑥还款,若中小企业违约,由信用共同体代偿并向企业追索

互助联保即团体贷款,即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以团体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分散了单个企业贷款的风险,实现风险分担的内部化。

5 结 语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共同努力,三位一体,建立健全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和化解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2]程仲鸣,夏银桂.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09(24).

[3]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

[4]罗孝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

[5]江红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2

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企业经营活动更合理、合法、规范化,从制度上监督和管控企业的管理人与负责人,充分保障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目前大型企业的现状,对大型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加强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大型企业;风险控制;追究机制

一、建立大型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大型企业乃至超大型企业都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面前。从国内500强到世界500强,可以这么说,大型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可代替的贡献。有学者称,大型企业(包括国家控资和民营企业)的成败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随着对于国家各项领域提出的改革要求,大型企业如今也面临着改革的深水区,大型企业的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对于公司治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资产体制改革的成败。为了使得大型企业资产监督和经营拥有更好的模式运作,保值增值有更高效的增长机制。国家也不断通过立法等法律程序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更需加以重视,加快推进内部的风险控制与问责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攻坚任务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正处于民商法学习阶段,对于国内大型企业做了一定研究后,发现国内大型企业在将近20年来,已经由懵懂的小孩逐渐变得成熟到一个成年人。大型企业最怕的并不是没有合作伙伴,也不是没有投资来源,更不是担心失去国家支持。而是害怕承担巨大的风险,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型企业倒闭也往往是在一夕之间。国内外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企业如成人一样已定型,随之而来年龄增长的不善变通和惰性也显而易见。换而言之,尽管大型企业已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资本和规模也逐渐庞大。在国内经济总额占比也十分客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类公司法人结构普遍建立。[1]但不能忽视的是有些企业存在着决策机制不规范、运转不畅、制衡不灵的问题,有些大型企业既缺乏长效激励机制,也缺乏长效约束机制,缺乏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而管理人员也缺乏对法治的信仰与敬畏,或者对于业务的审慎严谨的态度,从而导致大型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诸多的棘手问题,而这些都是导致企业发生风险乃至破产清零的潜在因素。

二、浅谈国外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参考与启示

(一)国外大型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概况

外国企业的构建制度与我国存在很多的不同,但也不能否认其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普通企业或者股份公司与我们要讨论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尽相同,但是其中一些基本制度和规则是可以进行参考借鉴。

1.英美国家公司治理中的风险控制机制:

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采用的是独权问责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董事会对管理层拥有控制权,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并且分管人事调动。此外,并不设立监事会。所以,其公司问责职能就交由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行使。问责的机构较为单一,体系比较单薄,所以在英美国家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逐渐弱化的趋势。

2.德国公司治理中的问责机制:

德企的问责机制是双层制结构,公司内部设置和我国的公司一样,设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但是在德国,监事会高于董事会,其可直接监督董事会及董事的行为。不仅从高层开始治理,他们也注重底层的视角进行风险控制,例如:监事会成员中,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的多少和比例,选拔出一定的的职工代表,参与公司治理中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问责作用。

3.日本公司治理中的监督问责机制日本的公司在风险控制领域,以往的做法也是由董事会和监事会构成。

日本的公司监事对董事管理公司事务的行为负有监督职责。但是,逐渐成为过去的模式。那么目前日本企业的主流做法,并不是在法律层面继续申明要求更换新董事会制度,而是在管理实践层面上引入美国那种独立董事及相关做法。可以说,日本学习此方面较为到位,在董事会设置薪酬、提名委员会,而将审计委员会职能放到监事会中。

4.韩国独特的外部董事推荐制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风险控制机制。

韩国有个叫做“人民团结参与民主组织”的民间组织,由成员数为200个会员协商发起的。其宗旨是为了让人民参与到公司运营中去,用人民最广大的视角进行监督和规避风险。他们较为团结的维护弱势股东权益活动,主要通过法律和舆论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以改变其不适当的管理政策,并率领一小群激进股东迫使企业对公司治理进行改进,对于韩国企业的法人治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国外大型风险控制机制参考与启示

1.完善国有公司人事管理机制。

首先了解国家所有制政策的实践,制定明确的所有权政策,从而确定国有公司内部的监管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分别的定性与定位。还有监管机构和金融部门、业内投资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机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沟通,需要进一步强化联系。同时需要保持对外的及时公布与通报,保证出资人和委托人享有收益、知悉程序和进度的权利。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优化风险问责机制行使机构(总部风险管理部)的权力与权利(这也是一个关键)以及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监事会在公司的监管作用。

2.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对风险问责机构也应该适度限制其权力。

过于膨胀的权力会使得风险问责机构在追责过程中,凸显出矫枉过正或者有失公允的弊端。企业治理讲究权利平衡和权力制衡,作为一个时刻保持公平公正的机构,其职能就是使有错必纠,有责必究得以实现。风险问责机构行使追责权利,不能损害本公司独立法律人格,也不能干涉公司正常的投资经营,而是要促进公司更安全规范行使其权利,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

三、大型企业风险控制之我见

一般来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需要进行责任追究,而追责可分为外部追责和内部追责。前文也提到,目前我国大型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并不十分理想,这些外部治理机制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成效。外部的监督没有办法百分百的扣住问题关键,而对管理者和相关负责人进行有效的追究。在我国,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他们的内部追责制度中,首先有公司章程进行约束,然后不仅有股东大会的监督,也设置董事会和监事会,甚至还有独立董事。[2]这些制度的出现对公司的大股东、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追责是立体而严谨的,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监督问责体系,为公司的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对方当事人的利益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此看出,大型企业在风险体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监督责任的主体及方式。

首先,是社会公众具有主体资格,包括公民、社会团体、媒体舆论等。他们主要方式是书面问责和网络曝光,其行为应该大家均已知晓。其次,大型企业的监事局应该负担大部分责任。再者,需要设立风险监控机构,由董事局或者其他该监管部门的上级机关,进行管理和调控。该监督机构平时进行巡视和测试风险程度,核准下级处于风险风口的主体是否违规操作,并且判定风险出现的类型和级别,从而出具相应处罚方案。

(二)追究责任的主体的多元化。

追究和监督是两码事,众多的监管主体均参与到企业的风险规避和问责的监管当中,出现工作纰漏时,希望仅一个主体就可以覆盖所有监管职能,是非常不现实的。

(三)公司内部监管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

各个监管主体一旦出现监管不力的现象,事后的追责机制常常导致权限的交叉,而且在从重或者从轻的罚度上难以把握,从而难以显示公平公正。一个公平合理并且高效的风险问责机制可以使公司更加良好地发展,还可以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风险,从而更大地提升公司效益。学者郎咸平前两年一直呼吁政府和社会应着重关注“国退民进”的问题,甚至掀起了大论战。笔者认为实际要谈的,如何防范资本外逃、投资失败、监管失控、风险恶化等实际问题。这是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任何制度设计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实际操作上带来的偏差。[3]建立一个高效、合理、公正的风险控制机制,需要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才能达到大型企业所背负的重担所赋予的高标准。如同一棵大树能够参天,是与阳光雨露、土壤气候分不开的。所以建立一个良好风险控制机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应优先注重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战略、企业的奋斗目标,这影响到企业内部的上行下效,企业策略的实施和执行。

2.定时进行综合全面风险评估,它是提高风险问责机制效率和命中率的关键设置。

对于风险问责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建设,不能忽视各种内部风险因素的存在,必须定期有效的分析全面的内部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企业对发展过程中的战略目标加以分析,才能达到一个客观的内部风险把控的最低限度。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操作人是有着警示和提醒的功能,从而可以判断出操作人在业务处理上是否尽到注意义务,直接导致风险问责时选择是否对其适用加重或者从轻处罚。

3.加强建设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不仅要处理企业内部的人事组织信息,而且还要处理与外部活动有关的事项。优质的企业管理应该拥有良好的信息系统,以帮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并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业务的形式进行识别,获取相应的信息,使负责人顺利完成任务。

4.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一个长期的管理体系流程的实施和评价,可以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也可通过单独的评价,或两者相结合来实现。风险问责机制的根本目的并非是要设立一个处罚和追究责任的程序,这只是一个不得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警戒和告诫。大型企业在面临当前创业浪潮,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崛起,是时候提高警惕作出相应对策。大型企业固然有其绝对的优势,但是客观来说,其竞争力慢慢势弱,而其早先抢占的市场,也逐渐被新兴企业瓜分掉。[4]所以如何完善优化大型企业的制度,在势头逐渐弱化的颓势中,如何提升自我是当前企业管理者、股东董事们以及学者都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是应该大刀阔斧还是步步为营,是应该自上而下还是从基本着眼,都是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较为突出的是公司治理上对于风险控制及追责的问题,如同刑法的职责之一就是惩戒与预防。这个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更应该将大型企业的内部风险问责机制放在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者:黄笑天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窦靖伟.论我国公司法律形态的改革[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178-181.

[2]姜荣吉.内部控制体制的设置与董事义务———以日本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判例考察为线索[J].北方法学,2012(1):163-164.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3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会计在内控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对风险控制的效果。结合我国企业当前会计内控的现状,分析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找出当前会计内控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改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会计;内部控制;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企业在生存经营中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为了更好地在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地位,企业不断建立与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而企业的会计内控在整个内控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位置,没有任何控制可以代替会计内控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实施会计内控,一方面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另一方面,会计控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给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提升了企业风险控制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在风险控制中实施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一)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要求与挑战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是科学技术的世界,在二者以较快速度发展的同时,既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同样增加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对外越来越开放,为国内的企业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机会与条件,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想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运营,则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会计控制体系,并对该体系适时完善,这样,企业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优势,才会更有信息与能力来应对国际化的要求与挑战。

(二)企业自身进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各个企业处在一个十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因而面临的选择与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一个超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要适时满足变化的要求,进行深刻变革,对企业内部进行变革与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自身内部的管理水平。

二、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一)合理防范企业的控制风险

企业在经营与运行的过程当中,会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何将控制风险降到合理范围以内,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点。企业的控制风险随时都会发生,控制风险一旦发生了,企业将蒙受着非常大的损失,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在企业中建立内控制度的话,则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控制风险,将各种风险都进行合理的预测与估计,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合理预估,做出分析。通过会计内控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风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对风险进行评估的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意识,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心中都深深建立控制风险的目标,尽早的发现风险,适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做出各种决策的过程,会计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建立在企业会计内控的基础之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执行,要遵守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在会计内控的推动下,会计工作会有秩序、有步骤的开展,进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也可以最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会计内控,可以发现会计信息资料中存在的错误,这样可以及时的纠正错误,避免后期错误的发生,减少工作中的损失。

(三)合理控制风险,保全财产安全、完整

企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企业的运营不仅仅关注自身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而且非常重视自身积累财富的多少以及财产是否安全、完整。将会计内控贯穿企业管理的整个环节,可以在很多的环节降低对财产的损耗,将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或损失降到最低。例如:将会计内控用到采购上,将入库单与出库单进行核对,只有二者达到一致,才允许付款,这样就可以避免资金的多付与浪费。

三、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会计内控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在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会计内控的重要性被忽视。在企业中,有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控的本质,甚至一度认为只有企业的财务工作才和会计内控相关,其他部门与会计内控没有任何关系,恰恰出于这种不恰当的认识,才导致会计内控在企业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为企业制定一些财务方面的战略的时候,并未考虑会计内控的作用,短时间来看,企业的战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在长时间范围内,财务战略方面的弊端便会日益凸显出来。在有弊端的战略的指导下,企业的发展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成本问题、操作问题等等,长时间内累计会造成会计内控的混乱,使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控制风险,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会计内控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

会计内控工作的好坏依靠实践的检验才会得出结果,而对会计内控进行检验的标准主要依靠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会计内控是否明确划分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并且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会计内控是否充分发挥了监督的作用,决策是否正确、执行度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对企业工作是否进行了内部审计,并且采取的审计方法是否明确。会计内控只有符合这两方面的内容,才称得上是科学、有效的,才会凸显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但是,在真正落实到会计内控的过程中,会计内控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例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均有一个人兼任,这样不同岗位之间彼此监督的作用就消失了,容易造成以权滥用的行为,会对企业产生不好的行为,此外,企业的资金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的地方,这样,会计内控的实施便受到了限制。

四、完善会计内控对企业风险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对会计内控进行完善

企业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会计内控体系,对企业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监督与控制。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职责,杜绝各种兼职现象的产生,减少财务方面舞弊行为的发生,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审批工作,实行审批、执行业务相分离。

(二)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内控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情况下,会计内控的建设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主体的关注,特别是政府。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会计内控方面的法律制度,为了促进会计内控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一些法律法规并没有被执行,也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一些与和谐相悖的画面,一些违法现象、有法不依等屡禁不止,企业高管中忽视会计内控的人大有人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扭转管理者对会计内控的认识,遵守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内控有序执行与完善。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深入了解会计内控在企业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会计内控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适时解决,促进多方主体对会计内控的重视,为会计内控的良好实施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张镇锋 单位:普宁市天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凤丽.企业常见会计内控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宁平.内控——企业的“防火墙”[J].中国农业会计,2012

[3]金英惠.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

[4]郭飞.浅谈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5]高敬.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内控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4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控制在企业内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风险控制制度的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风险控制;机制;趋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4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3- 02

1 企业风险控制论述

企业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风险控制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确保生产活动顺利完成,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控制等功能,通过规划,识别风险的形成,量化,评价,管理,和监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合风险管理原则,成本效益结合,以反映风险的影响,优化系统效能,以合理地达到最佳效果,科学规避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2 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

企业面对的风险类型有很多种,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2.1 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有很多种,主要分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本文主要从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入手进行分析。

2.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完全或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也指企业因一国政府或人民的举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可以把政治风险进一步分为宏观政治风险和微观政治风险两类。国家政策风险常常代表整个国家地区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只能适应而不能改变这种宏观的经济环境。

2.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因素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供求形势变化,企业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市场性质、市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而导致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市场风险因素内还包含许多相关因素,其中,潜在的市场容量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风险因素。潜在的市场容量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问题,市场测不准原理说明决策者往往乐于对产品潜在的市场容量做出过高估计而做出错误决策。

2.2 内部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战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方面来分析。

2.2.1 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调整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各种战略风险也伴随在各个流程环节当中。企业战略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战略环境、战略资源、竞争能力这几个方面构成。

2.2.2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营规模扩大,市场化进程突飞猛进在环境下财务风险膨胀,而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风险控制阶段,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观念。加强对资金管理技术性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企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活动和业务风险的管理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

3 风险应对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抗风险能力,但是,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者已经研究出多种对策来应对我国企业的风险。

3.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风险管理首当其冲就需要建立风险识别,只有全面了解各种风险后,才可以预测与评价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应对风险。然后由风险管理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确定风险的处理办法。

3.2 增强企业风险管控的理念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并未真正了解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企业的整个高层领导者由于缺乏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理念与文化,认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多余的工作,更是企业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风险管理理念只有得到企业不同岗位不同级别职员的共同认同,企业才有可能站在整体层面上,宏观把握评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环境,微观引导员工及时应对各个环节上可能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防止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失。

3.3 加强企业监督管理

监督环节作为企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能及时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检测到有安全隐患的漏洞,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对于企业的监督工作来讲,必须要把风险作为导向,把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作为评估的重点。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应该有专门的部门科室进行负责,不定期的对企业制度的实施情况和金融业务进行审计检查,尤其是企业的资产处理、关联交易、财务报告、资金使用等容易产生问题的业务。审计监督检查完成后,针对检查结果, 形成针对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以后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4 结 语

我国对于风险控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未来应该把L险管理的研究内容由某些单一、局部或分离性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到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企业要实现风险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应该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正确传达相关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子平.企业风险的分类控制[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4):28-32.

[2]覃展辉.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J]. 财务监督, 2013(20):40-41.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5

【关键词】预算风险 风险管理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研究预算风险管理,能够将预算的理论研究范围加宽,对预算风险的研究成果深入强化。现如今,我国企业对于预算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强化,实施预算的力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下文中从企业预算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切入点,全面分析了预算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加深了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与范围。

二、企业预算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一)企业预算的基本定义

1.基本概念。企业预算指得是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作用之下,企业把他的各种目标以及资源配置依靠货币与数量的形式呈现出来。企业预算管理是把预算当成是操纵工具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管理活动当中的具体概念。全面预算管理实行的是将职能分散,完成统一监控,从而促进企业当中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1]。

2.具体特点。分析了企业预算的基本概念之后,简单的归纳了三点企业预算的基本特点。(1)工具和媒介。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不是预算,而是企业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工具,并将其当作操作媒介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运行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预算其实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一个分解,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就是预算目标,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成绩通过预算的数据进行调控,能够达成企业的基本预算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2)以战略作为引导方。预算如果单单看重一长串的数字,是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经济需求的,外部的经营环境不断的变化,要求着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必须和外界的变化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才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着经营市场。如果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一些和实际情况相背离的预算是没有办法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会拖慢企业的发展脚步,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现代企业预算需要做到的就是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把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当成引导方向,才能够实现管理的需求所以,企业在进行预算操作时需要从整体进行考虑,整合一系列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统一的企业操作系统。(3)整体性特点。预算不单单是企业预算部门的工作,其是需要企业全体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关系着企业整体操纵体系的业务。预算对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有要求,需要全体工作人员都有算账的概念,共同参与进预算的计划和编制工作当中[2]。相反,预算当成一种明确各个成员操作责任和义务的控制工具,指导着企业当中全体的工作人员开展各项日常的操作行为。

(二)企业预算风险的基本管理过程

在管理预算风险时,有一个基本的流程需要遵循。当中包括的主要阶段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范。详见下图(图1)。

图1 预算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

三、企业预算风险的辨别

准确全面的辨别企业预算风险,是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与预防的重要操作手段,是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

(一)企业预算风险辨别的前提

对于企业的预算操作系统,需要从全面整体的对其进行分析,才能够良好的实现企业对预算风险的整体辨别。所以,需要对预算风险进行整体有效的辨别,第一个需要了解的就是企业的预算操作系统。详见下图(图2)。预算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对预算进行执行操作,在执行预算的过程当中,伴有信息和沟通;预算体制、预算的组织结构形式、预算的参与人员和企业的品牌文化共同组成了预算业务的基本操作环境。预算的过程只是爱环境的制约条件下以及相互作用条件下才可能良好的运行,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图2 企业预算体系结构

企业风险预算是把之前经营的数据以及现如今经营的数据作为参考基础,并且根据未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将来一段时间当中的经营活动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和计算,是一个不断跟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着的操作体系。在图2当中就能够有明确的体现,这个操作体系不但有环境方面的风险,也有人力自身操作方面的风险。从内部操控这方面进行研究,这些风险要素当中包括了内部操控当中的环境操控、活动操控、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控等等[3]。以内部操控作为基础,将其控制因素进行分类,当中包括了预算环境、预算活动以及信息和沟通这样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预算风险的辨别手段

现如今在进行风险辨别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现场调查法、专家调查法、风险清单分析法、财务情况分析法、组织结构分析法、流程图法以及可行性研究等等各类方法。这些方法存在着各自的适应性特征,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企业在辨别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奉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操作原则,但是一般情况下,结合好几种方法才能够让调查形式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三)企业预算风险的研究简析

对预算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识别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是预算风险辨别开展的最初过程。

1.信息和沟通分析的简单分析。信息之间不协调以及不完整,或者是信息之间的交流以及反馈过程存在着漏洞形式,就被称为信息风险。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在企业的预算操作当中充当着核心操作的地位。研究制定一个预算操作计划以及开展执行一个预算计划,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信息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的过程,需要操作者与管理者进行良好有效的管理沟通。因为预算编制的过程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相互结合的过程,首先,下层人员将各项操作数据上报上去,保证上级工作人员之间的数据信息统一对称,如果相互之间的数据无法对应上的话,很可能造成上级下发的各项指标下级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毫无压力,这样不利于促进下级员工的进步,也不利于实现上级员工对下级员工的管理和评估。信息之间交流的渠道不完善,会造成预算业务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及时有效的反馈上去,预算在执行的过程当中环境的变化和造成的预算与实际的差别没有办法得到实现,造成预算调整步伐及时更替,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严重的影响。

2.预算过程风险简析。企业预算的过程当中包含的内容有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察等三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在预算计划的过程当中都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个阶段出现的风险是最多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要有清楚的认识,并且相应的制定操作解决办法,才能够帮助企业良好正确的实现预算操作。

第一,预算编制风险。预算实施开始的阶段就是预算编制,所以,辨别这个阶段当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算编制的过程包含了预算目标的制定和分配、预算编制和上呈、预算审核和协调、预算审议准则等等。在这个操作环节当中,存在的主要奉献爱你包括:预算目标不达标;预算编制不科学完善;整体预算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以及错误性。

第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在预算执行的过程当中,包含了三个基本操作程序,分别是预算的执行和调控、预算的分析和反应、预算协调等等。在这个阶段当中,包含的主要风险有:预算的执行和操控能力不强,效果不高;预算的分析片面单一;预算在执行过程当中没有清楚了解目标的准确特性。

第三,预算考核风险。在预算考核的阶段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为:预算考察表现为形式意义;存在着业绩操纵的特点;预算考核单一片面等[4]。

(四)以要素为前提的企业预算风险辨别

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以及企业在过去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的数据资料能够分辨出企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形成风险之后,需要对每一个风险因素有可能发生的影响深度进行判断,从而促进企业了解各种风险产生之后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并且根据当中的重要性特点,对预算风险管理进行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在分析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出现的结果之后,曾有学者将风险的概率与结果通过一张表进行分析表达,在这张图当中,不但能够让最突出的风险拥有最密切的关注,还指出了降低风险的形式就是把概率与结果之间的结合形式产生的严重后果降低。在这个风险图当中,分析判断了预算风险的基本层次。在这项坐标图当中,风险层次越明显,体现的严重程度越高,那么就会距离坐标原点越远。描述每个级别当中的判断准则详见下表(表1)。

表1 预算风险的评判准则

四、企业预算风险判定

在判断预算风险的过程当中,评测工作人员需要仔细研究并且准确预测预算环境和预算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分析判断这些预见性的事物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否吻合,以及这个可能出现的后果的严重破坏程度以及可能被管理人员能够接受的具体程度,由此判断能够进行管理与控制的风险以及当中需要使用哪种操作办法而进行的防范操作。风险的判定工作是以风险辨别作为操作基础开展的,是企业预算风险管理工作当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判定标准的建立

建设出一个完整有效的预算风险判定标准操作体系,在预算的判定过程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判定的指标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既定的,需要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原则开展相关的操作办法,才能够保证期有效完整的特点。

在建立判定标准时,需要遵循基本的四项原则,也就是科学性原则、敏捷度原则、重要性原则以及相对独立性原则。

(二)判定方式的组成

模糊综合评价法思想最先提出的是美国一位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使用的范围就是评价那些不清不楚、没有办法用确定的数值描述的行为和活动。这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初次使用在风险管理当中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将其和风险预警机制联系在一起[5]。之后,关于此项研究的工作不断深入。在最近几年,模糊评价的方法在模糊问题的研究当中是用范围广泛,并且慢慢的形成的一整套的科学有序的用来进行风险预警的中心性的操作管理办法。企业的预算风险种类比较多,这都是因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当中出现了狠很多复杂的原因引起的,但是人们认识的水平有限,造成当中很多的风险无法使用具体的数据判定,无法准确的描述出风险的程度。预算风险当中的模糊性造成模糊综合判定成为了预算风险进行判定的做有效的操作办法。

使用模糊综合判定的操作办法,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判定的标准、确定标准的侧重点以及各项操作标准的归属范围、组成判定的矩阵、计算出判定的原则,对计算的原则进行统一性的操作办法,在这当中,对于标准当中的侧重点是确定判定形式的前提,需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确定当中的侧重点。而分析指标侧重点的一种做有效的办法就是层次分析法,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各个不同的能够反映出问题本质的相关构成要素,并且把这些要素根据支配的关系组成有顺序的阶梯层次组织,按照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比对以及相关的专家进行综合性的判定形式当成各种确定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操作办法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德尔菲法是用到人为主观要素当中,但是当中的关键部分是确定矩阵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协调性改成统一性时,存在着一些相对棘手的问题。为了把这些问题解决,模糊一致矩阵诞生。

五、企业预算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预算风险防控的基本管理系统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对预算风险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密切关注预算业务的发展情况,分析预算风险预警情况,以及一旦出现危机时该如何应对解决,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都要建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起由上至下的全员风险管理操作体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当中,需要把企业整体的风险操作管理概念加入到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培训的方法从重点攻克转变成局部交流,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并且把这项理念当成是平常工作的核心任务完成。在组织结构操作体系当中,建设一个自律组织,当中包含的层级有决策层、管理层以及操作层。

(二)建立预算业务操作过程的风险控制系统

在企业各项的预算操作活动当中,预算业务是一项系统化的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了预算业务当中的每一项操作活动,所以,其也是能够准确反映预算业务当中风险的操作要素。对这些操作过程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分析,能够从整体将其有效性提升,达到企业事先预计的效果[6]。

企业预算编制过程,是企业进行整体性预算的开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主要的风险进行操控是最重要的。在确定预算操作目标之前,企业需要先清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企业过去发展的具体资料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情况,再结合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从整体性出发,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素以及变化情况进行整体性分析,在整年度的预算开展进行之前,编制出和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预算方案。

六、结语

现在的发展现状是,大多数的企业在预算工作当中都存在着风险。风险是现在企业发展当中最关心的问题,但是预算风险管理在研究的工作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风险管理需要对预算体系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建立起预算风险的管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瑞芳.企业预算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许学娜,刘金兰.价值导向下的企业预算风险管理[J].统计与决策,2011,03(30).

[3]黄锦亮.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4]张英.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风险规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6

摘要 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近几年来税务界和企业风险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已经颁布,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势在必行。本文从大企业建立税务风险控制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建设思路、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以一拖公司为例阐述了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实施的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 大企业 税务风险控制 制度建设

一、大企业建立税务风险控制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这些风险的存在或者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或者影响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发展所不能容忍的。

国家税务总局关注到大型企业有合规经营、遵从税法的主观意愿,税务风险更多地来源于管理层的对税务管理认识的偏差和误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大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

因此,为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及纳税服务工作,指导大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专门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各省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处。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税发[2009]90号文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要求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提前防范税务风险,变发现型控制为预防型控制。

对于大企业来讲,建立完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迫在眉睫。一是税收法规的发展和征管制度的改革对企业的税收遵从和自律要求越来越严格;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税负和所涉及的税种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越来越大;三是社会和资本市场对企业及管理层的社会责任和诚信的期望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上市公司,公众的关注度会更高。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引”,大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基本思路是: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对企业税收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税收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和监督与改进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打造完整的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涉税风险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应包括总则、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督和改进等内容。每一项内容应根据“指引”要求进行细化。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要点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因而企业是这项工作的主体力量。同时,它又有其特殊性,如税收的强制性、惩罚性,需要税务机关正确引导和支持才能实现。

1.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单位行政“一把手”应是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统一部署建立本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的组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分工,保证业务管理与税务风险防范同步。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2.要做到人员保证

税务管理的专业性、政策性和复杂性非常强,“指引”中明确提出,“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配备合格的人员负责涉税业务”。大型集团企业总部应设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集团税法宣传、税务管理制度建设、纳税辅导、税收筹划等工作。子公司要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税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深刻理解税收法规,而且要熟悉公司财务、会计处理方法,还要熟悉公司业务以及整体经营战略,发挥税务的事前筹划、规划和事后的监督作用。

3.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

公司税务管理不仅仅是税务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事情,它涉及到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取得管理层的重视支持以及全员的广泛参与。一些税务风险的出现,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税务部门自身的失责,更多的是业务部门对规范纳税处理缺乏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税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业务部门了解税法基本知识,搜集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涉税信息,对及时发现和应对税务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完善制度、流程,做好日常风险处置预案

风险的控制要有规范的制度和流程做支撑,财务部门要按照各税种的法律规定,建立制度流程。在制度流程中,不仅要明确各税种应交税金的计算、申报和缴纳,还要明确具体工作流程以及不同部门的职责。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同时制度流程要随着公司业务、税收法规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企业财务部门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5.加强税务人员在重大经营决策的参与度

税务风险管理重在事前防范,这不仅有利于控制风险,也为公司经营提供了通过税务筹划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和空间。为此,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要在战略制定和经营决策中引入“税务思维”,关注“税负因素”。税务管理人员应深度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与重组、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使经营决策从一开始就能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同时实现税负的最优化。

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应牢固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和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紧紧盯住世界税收发展趋势和潮流,与大企业开展平等对话,继续探索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管理,制定和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大企业纳税服务工作,引导企业自觉遵从,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税务风险,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好的税收环境。

四、一拖公司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

1.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情况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公司)是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国有企业,随着公司体制改革和业务发展,股权结构和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增强了活力,同时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带了难度。近年来,一拖公司以降低税务风险为目的,积极探索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010年,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召开了全省定点联系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会议。会议选择一拖公司作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示范单位。按照工作安排,2010年至2011年5月一拖公司建立并完善了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方案。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引”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对企业税收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税收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和监督与改进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打造完整的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控制体系。

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一拖公司下属30多家主要生产经营单位开始对方案进行实施,由企业进行自查、自纠、自建。方案实施后,一拖公司聘请中介机构对一拖集团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为:一拖公司税务风险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税务风险处于低水平。

2.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的效果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 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一、引言

当今社会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再加上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企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已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这些综合实力、竞争能力都离不开企业优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支撑,贯穿在企业整个管理流程,可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对企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受国家政策和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十分明显,房地产业具有开发工程量大、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风险管理成为其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风险导向下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很有必要。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资金周转风险

房地产企业行业特点比较突出,其中最明显的是具有高价值性,该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资金运作,这就容易造成资金周转风险。一般资金运作的流程为:融资-开发-还款-再融资-再开发-再还款-……该过程需要每个环节都要顺利实现,这样才能确保房地产企业资金正常运转,各项业务有序开展,从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致使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中,从而引发其他一些“并发症”出现。

(二)融资风险

房地产业资金运作的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业运作过程中必须经历“融资”阶段,需要从外部寻找资金投入,从而确保项目能顺利完成。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运作时,其项目周期比较长、工程量大,资金周转期也相对较长,资金需求量也较大,若是未及时得到融资,项目被迫被搁置,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十分严重。此外,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方式众多,如果没有经过缜密地分析和甄别,选择的融资方式不符合房地产企业的要求,将会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影响到资金的正常周转,给房地产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成本风险

房地产企业一般存在同时投建多个项目的现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行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房地产企业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方式,否则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风险,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项目利润。同时,许多房地产企业采用“长期银行贷款”的方式,其利率相对较高,增加运行成本,降低企业效益。

三、风险导向下房地产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资金周转监控,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资金周转风险值得人们重视,房地产企业要保证自身的资金正常运作,确保所有项目的正常开展,满足所有项目的资金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周转风险。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决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缜密地分析和甄别,对项目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纠正,降低偏差,同时也需要及时监控资源的消耗和各项目的收支情况。房地产应立足企业自身特点,防范潜在风险,做好前期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在紧密结合业务授权的基础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合理规划和监督各项成本的支出情况,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二)采取融资风险的内控措施

为了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内控策略,具体为:一是融资风险回避法,房地产企业可以采用长期债务的方式降低房地产市场不可控因素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同时还应该选择投资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房地产企业规避各种融资风险。二是融资风险分散法,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为了防止多部门、多领域同时受到风险冲击,需要采用风险分散方法进行控制。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分散方法主要从资金来源渠道进行控制,采用多渠道融资、多元化发展方式,优化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流动负债的比例,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强化成本控制

房地产企业要规避各种成本风险,需要不断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具体为:一是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创建符合房地产企业实际状况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规范、有力的内部控制文化,有效提高所有人员的内部风险控制意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帮助企业规避各种成本风险。二是强化项目成本控制机制,要加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建设,做好设计成本规划、工程成本控制,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成本开支、资源消耗等进行全面调控、监督和指导,及时纠偏,帮助企业规避各种风险,降低预算外支出,控制运行成本,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众多风险,如资金周转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成本风险等,如果不及时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加强资金周转监控,采取各种融资风险内控措施,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造成的影响,为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新.论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应采取的措施[J].现代商业,2010,(5):268-269

[2]姜东亮.关于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9):152-152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篇8

[关键词]风险内部控制;Z模型;风险评级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54-02

1 引 言

2007 年7 月以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美国经济以致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场大危机中,中国也未能幸免于难,很多企业破产,城市失业率增加;几年过去了,但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进行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在风险爆发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并控制风险的发生。

2 风险的内部控制

2.1 房地产企业风险分类

结合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我们主要考虑房地产开发中的自然灾害风险(ZRZH)、政策风险(ZCFX)、国际经济环境风险(JJHJ)、营运风险(YYFX)、管理风险(GLFX)、融资风险(RZFX)、人员处置风险(RYCZ)和技术风险(JSFX)。

2.2 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风险意识,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制定有效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风险应对机制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科学的论证、评估有效防范决策的盲目性。

采用Z模型建立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评级模型,如下式所示:

Z=a1ZRZH+a2ZCFX+a3JJHJ+a4YYFX+a5GLFX+a6RZFX+a7RYCZ+a8JSFX

其中,ai为赋予各个指标的权重,由专家打分决定,每项指标的满分都是100分,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危害越低,风险的内部控制做的越好。其中RZFX(融资风险)结合企业以往的信用级别和资产负债率打分,ZRZH(自然灾害风险)结合该地区灾害的历史发生频度评分。

2.3 结合评级结果,进行风险的内部控制

根据Z值的评值大小进行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如下表所示。

2.完善治理结构,通过股权主体多元化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3.优化组织内部环境,明确各方的权益与职责,并增设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加强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

4.提高管理者素质,在管理者的重视下,整个企业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

5.总结企业的潜在的风险和以前企业出现的问题及教训[BG)F]

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的不同评级结果,实施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2.4 优化内部控制,增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

在5级的风险控制体系中,统一都需要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进行多元化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这三点。此三点对于风险控制的良好执行具有战略性意义。

(1)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虽然我国自古就有“生于忧患”的防患意识,但由于风险的爆发是不确定性的,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当下很多企业并未很好地贯彻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对于企业管理埋下了隐患。一旦埋藏的风险爆发出来,企业又没有采取良好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便会传导并扩散开来,以致产生巨大的经营损失。即使在企业风险管理已经相当成熟的美国,也因为信用危机的无限放大而使风险大面积的爆发,大量企业破产。可见,风险管理意识的建设对于企业的良好经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是进行有效风险控制的前提条件。

(2)进行多元化改革。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案便是加强风险管理的监督,而多元化改革便是加强监督十分有效的方法。将企业的股份在企业内部适当的分出一部分,使企业的股权主体多元化。这样有利于避免单主体决策,加强风险控制的监督,并且可以得到各方对风险控制意见和建议,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提高员工进行风险控制的积极性。

(3)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不但有利于组织管理,同样会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执行效力。可以采取扁平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加快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减少信息失真度(信息的传递效率对风险控制效率的影响很大)。同时,上级主管对下属的控制也不会太呆板,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1-6.

[2]王建.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8):136-137.

[3]张超,金明哲.房地产风险及其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32.

[4]谢恒,周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析及方案构建――以某民营钢铁企业为例[J].管理纵横,2010(20):91-92.

[5]于德成,杜才超.仓单质押贷款中的风险评级与“囚徒困境”研究[J].经济纵横,2010(4):97-9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