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际政治形势8篇

时间:2024-04-03 14:35:10

国际政治形势

国际政治形势篇1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再造会计流程

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会计电算化和网络财务报告,并将千百万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了出来,但由于其从本质上仍然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财务信息化水平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等依然无法得到质的突破和提高。结合所在集团公司实施财务信息化的经验,笔者认为信息新时代下再造会计流程是财务信息化水平得到跨越性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会计流程特点及其对财务信息化的制约

传统会计流程(图1)体现劳动分工论下的顺序业务流程思想,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在一定会计期间(一般为月度、季度或年度)结束后才能按照固定格式提供一份反映公司在对应期间或期末有关资产、负债、销售、成本及费用等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现金流量信息。其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获取单一价值信息,无法充分满足决策所需全面信息需要。传统会计流程下,财务部门收到业务单据或信息时,首先必须按照会计原则和复式记账原理将其转换成价值信息登记入账。由于其只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资金流等价值信息,并不采集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大量非价值计量的信息被舍弃或遗漏。同一经济业务的资金流数据和物流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财会人员手中只有描述业务活动的子集数据,忽略了大量非货币性的管理信息,加上与其他系统数据没有交换,无法对财务信息做深度挖掘,提供的决策支持作用有限。同时,由于资金流数据和物流数据平台分离,相互之间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也无法相互核对和引用。

(二)信息获取、处理、报告时间滞后,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实时性要求。传统会计流程下,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采集,需要逐一经过整理、记账、汇总、对账、报表等若干环节,并在一定期间(一般为每月)结束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财务信息不能实时采集,财务报告更是无法体现当前时点的余额,导致其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信息的及时性大打折扣。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效性和控制力度,传统会计流程下财务信息的滞后性使管理者无法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得及时信息,失去了管理者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时控制和及时决策的应有价值。

(三)只能生成通用固定格式财务报告,无法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经济一体化下的全球竞争时代,企业利益攸关方包括企业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甚至工商、税务主管部门等由于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传统会计流程下,财务部门只是提供通用格式的会计报告和信息,一方面可能会造成信息的过剩,使用者面对这么多信息会无所适从或浪费大量时间从中摘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使用者又有可能在浩繁报告中却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二、会计流程再造的内容

会计流程再造就是借助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清理、简化、整理和自动化,进而改变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输出方式,建立起一种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和使用交互式的新型会计业务流程。

  (一)财务信息的获取——自动采集

传统会计流程中,由会计人员人工对原始凭证进行“识别”后将相关货币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中,以人工输入记账凭证为端点进行事后会计核算。会计流程再造后,由计算机通过RFID、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直接从企业实物资产或原始凭证中“感知”数据,并加以初步归类而不需人工干预。通过将数据采集方式自动化和前移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而且可以实时采集,与业务同步,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计算机自动收集的信息除了货币信息外,还包含大量的非货币信息,这些原始信息都以标准编码的源数据被存储于共享数据库中,共享数据库通过信息指令可以将相关信息同步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保证了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数出同源,不会出现人为的隔离,极大地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

(二)财务信息的处理——事件驱动

传统会计流程下的数据处理方式是功能驱动的,对各项会计核算业务按照账务处理的功能模块顺序完成。在业务活动发生后,各个模块在人工干预下遵循一般会计处理准则分别采用相应的会计方法进行事后处理,并输出最终结果。这种信息处理模式单一,信息反映状态滞后,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而且提供的只能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价值方面的信息。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则按照多种可供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程序存放了各种数据加工模型和报告生成器。企业执行业务事件的同时,实时触发多个事件驱动程序,业务事件信息将自动传递到财务模块中,会计部门从共享数据库中实时采集到相关数据形成原始凭证,通过实时生成的数据信息,在账务处理模

块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生成。财务部门的职能延伸到相关业务的发生、执行与解决问题上,可以利用实时信息核算并监督经济业务。 (三)财务信息的输出——随需而变

传统会计流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形式基本固定为财务报告,其只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模式相对固定的一般性信息,对于使用者随时变换的个性化数据信息不能够及时提供。由于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系统不可能预先生成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数据信息。基于事件驱动的财务信息处理方式,使再造后的会计流程在信息输出方式上既可做到一般通用性,又具有兼容互动性。会计流程再造后,当信息使用者想从系统中获取信息时,由信息使用者提出要求,报告生成器根据用户的选择,调用模型库中适合的会计处理程序,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信息,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信息使用者。如果输出的信息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则会计业务流程结束。如果不能满足需要,使用者可以重新发出其他指令,而会计信息系统也会重新进行“处理数据——输出信息”的流程。而且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一定的智能程序,对信息使用者的意图进行交互方式学习和记忆,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加工模型和输出数据进行自动修正,满足个性化的决策信息需求。

三、会计流程再造的实施

会计流程再造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企业特别是财务部门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行为,甚至要涉及利益和分工的重新分配,其成功实施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

会计流程再造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打破职能壁垒、部门壁垒;信息时代的会计流程再造,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遵循让财务信息的获取、处理、输出过程更加高效流畅的流程设计理念。会计流程再造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由以往对会计信息采集、处理、报告更多地转移到如获取信息用户的需求、参与业务流程的分析和优化、、建立有关的信息处理模型等非事务性工作上来。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将打破传统分工模式,部分原来由财务部门承担的工作可能要前移到一线具体业务人员,同时财务部门内部岗位设置也将大大减少,财务分工将趋于扁平化。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也将提出新的

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是基本的操作人员,只需基本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另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关注过去的财务信息,而且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并要求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不断提高。

二)合理规划

再造会计流程借助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财务信息的获取、处理、输出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满足企业管理者和内外利益攸关方千差万别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以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再造后的财务信息平台将是在一个开放和动态的平台,其在实施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足够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既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做好长远规划,又要结合企业当前财务管理实际,发挥实际效果;具体组织实施时,要成立专门项目组,加强现有业务流程的调研、分析与诊断,并在全面、细致、深入分析调研后,形成调研报告,并经过上下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沟通、碰撞和思考,最终沉淀出最切合企业实际的规划实施方案。

(三)组织保证

由于会计流程再造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理念、习惯的改变甚至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争取企业领导甚至是“一把手”的大力支持,避免项目在关键时刻产生徘徊。同时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培训工作,向全体员工宣传会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讲解新构造的会计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系统,并将培训贯彻整个实施过程,与项目实施相伴而行。

国际政治形势篇2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国际视野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27-02

所谓国际视野,是指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正确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国际视野是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有国际化的胸怀,即意识到参与国际合作时既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也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国的核心利益,积极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熟悉国际化规则和惯例,即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明白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能站在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加强自我文化修养,主动提高文化素质和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我国形象,理性面对国际纠纷和矛盾,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从而真正做到爱国。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上都面临着不少新课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致使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对国际形势及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中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日益成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

一、国际视野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析能力

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融合,不同价值观念碰撞更加猛烈;网络普及,深入生活,面对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接受新事物更加迅速,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但社会阅历浅,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甚至会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实践中应根据新形势和学生展现出来的新特点改进工作方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优势,就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广泛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际问题进行客观、科学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培养大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国际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辨别能力,从而建立和培养全面、辩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精神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交锋和融合更加广泛、深入,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强化。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发展,封闭只可能导致两种文化极端:夜郎自大和崇洋。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与外来文化的对话,广泛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营养,在交流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才能形成富有个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因此,应强调对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会使青年大学生丧失民族独立性,又能激励他们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综观当前和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环境、对象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工作环境上,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而是各领域、多方面与国际交流的开放环境;在教育对象上,不再是信息单一,容易教育灌输的大学生,而是个性多样,思想活跃复杂的群体;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要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必须要化“堵”为“疏”,变被动防御为积极应对。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世界交流,而且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拓宽视野,充实内容,提升国际化水平。这是人才培养上的国际竞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契机。

二、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的内容构成要素分析

(一)观念维度要素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正不断加速,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这要求个人在看待问题时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眼光,站在世界角度认识问题,而不能紧紧局限于本国、本地区以及本部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规则意识和开放心态,用一种宽阔的国际视野准确定位自我,主动发展自我,自觉关注全球性问题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历史与价值,认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时展趋势。

(二)知识维度要素

知识教育是培养国际视野的基础,大学生国际视野的知识储备应该包括:

1.基本国情。立足国情看世界,国际视野才不会显得空洞。近年来,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有很多被外界所误解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自身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且存在偏差,那么在国际交流中就只能增加外国对中国的误解。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处在什么方位”等基本状态的认知。一方面,让学生全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客观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正确理解当前国家基于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发展变化而采取的方针政策,增强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稳定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国际规则及惯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履行承诺,按世贸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信守规则,也受益于规则。中国要在世界上继续有所作为,就必须让本国国民树立起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而不能事事以本国的特色来回避国际规范和惯例。应通过加强国际规则和惯例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熟悉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国际经济贸易原则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国际规则和惯例。只有国民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和市场意识教育得到明显增强,才能使“人世效应”从经济贸易领域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

3.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在各国相互交往中,各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妥协的产物,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共同认同的基本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经济领域树立规则意识,与国际接轨,而且还要在交际往来中树立规则意识,与国际礼仪接轨。如果青年大学生了解国际礼仪并能应用得体,就能维护国家形象和自身形象,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对国际交流和交往产生积极意义。

(三)能力维度要素

国际视野不应仅是一种观念和知识,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主要包括:

1.交流能力。在国际交往中,交流能力是表达本国诉求和价值观,保证正确理解他人观点的同时又被他人理解的基础。只有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对本国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异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与交流技巧,才能够以一种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消除别国对我国的误解。

2.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当今世界信息量呈几何级别的增长,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人人类的生活。在此形势下,能否具有正确甄别、主动获取、有效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人们立足于社会、面向世界的重要能力和先决条件。如果不对海量信息的选择和分析方向加以引导,那么将无法与世界保持同步,甚至会引起思想的混乱与行为的失当。

3.专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未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能力尤其是国际化的专业能力培养对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4.创新能力。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国都在深度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7GZ330)

国际政治形势篇3

[关键词]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D3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2-0058-03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认为,自其召开以来,世界历史见证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是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直接后果,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国际金融资本。这场旷日持久的金融危机指明金融资本为导向的全球化的不可持续性。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抗议之声此起彼伏,反对新自由主义秩序及其造成的日渐恶化的不平等和不断上涨的失业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人民也在反对资本主义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会福利权利的侵害。面对这场持久的灾难,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正试图将危机的重担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并通过北约不断强化对西亚和其他地区的军事干预。另一方面,拉丁美洲的左翼政权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完全可以替代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地方合作趋势日渐浓厚,尤其是拉美地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制定替代新自由主义秩序的进步方案是当代世界左翼力量和进步人士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危机中的全球资本主义:原因、表现、影响

本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于2007年,由于金融资本无休止地借贷和投机而引发。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大公司和私人金融机构,美国政府出面救助他们,欧洲也投入了数以亿计的纳税人的钱去挽救他们。在得到挽救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开始主张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削减公共开支,将经济危机的重担转给广大工人群众,造成工人失业、无家可归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大量缩减。而与此同时,私人银行和金融机构再一次大发横财。联合国于2011年12月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4%下降到2.8%,并警告说还将有另一轮经济衰退的可能。报告指出2012年发达经济体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增长率将只有1.3%。

欧洲所爆发的债务危机对欧盟的继续存在构成了威胁。欧债危机是经济衰退、政府收入减少以及国库救助私人公司和银行而造成的结果。公司债务转化为债务。2007年以来,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骤升。人们普遍担心希腊会破产,将影响到几大国际银行和金融市场。其他国家,像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债务危机。这些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不是在试图解决问题,而是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增长和工人的就业前景。欧盟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已经同意签署一个财政统一协定,以重拾欧元的信心。这意味着许多国家将丧失自身的财政,将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和公共支出。欧洲的危机和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预示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斗争将进一步加剧。

2011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失业率是8.6%。自2009年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11年第1季度发达国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失业人员的待业时间已超过一年,这一人数大约是1500万。发达国家中青年人的失业率已从2008年的13%上升至2011年初的18%。随着当前公共支出的大量缩减,工人的就业环境还将进一步恶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已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点。一份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指出,在该组织国家中,最富裕的10%的人的平均收入大约是最贫穷的10%的人平均收入的9倍。在美国,最富裕的1%人的财产总额比最贫穷的90%人的财产总额还要多。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数以百万套的房子被提供房屋贷款的银行收回。

过去的四年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较快。由于八国集团无法解决新时期的问题,这些“新兴国家”被纳入二十国集团。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这些国家也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

“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增长预示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换。“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产生复杂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力图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尝试必将进一步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行径

(一)北约的干涉

伴随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与美国及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削弱的是无休止的侵略主义和军国主义。在此背景下,美帝国主义将更加顽固地维护其霸主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美国利用北约来作为统治全球的工具。联合国安理会也常常被美国所利用。

(二)混乱的阿富汗战略

大多数北约盟友已经从阿富汗撤军。美国也宣称到2014年撤军,但打算派2万5000名士兵驻军在其军事基地。美国希望阿富汗军队能够对抗。美国同时希望通过沙特等国家的干预来同进行谈判。美国试图促使巴基斯坦军队开往“反恐战”的前线,肃清巴边境省份的极端主义武装分子,但这种努力正经历曲折。在美国介入十年之后,该地区依然动荡,所谓的“反恐战”竟刺激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蔓延。

(三)对北非和西亚的入侵

在卡扎菲政权之后,利比亚实际处于西方国家控制之下。叙利亚是美国下一个目标。美国试图利用土耳其——以这个北约伙伴为基地——唆使叙利亚爆发内战,目的是为了实现叙利亚的“政权更迭”。美国最终目标是伊朗,这是该地区不受帝国主义集团控制的唯一具有丰富石油资源储存量的国家。除美国的经济制裁以外,欧盟也决定从2012年7月1日起禁止进口伊朗的石油。

在伊拉克,在结束对该国家长达八年的侵占和统治之后,美国从该国撤军,没能让伊拉克政府接受建立美军事基地的要求。但美国将维持其在科威特的军事基地,并加强美国海军在波斯湾的存在。

美国利用推动“政权更迭”的手段来实现其在非洲的利益,增强其军事存在和非洲司令部的力量。美国正希望在南苏丹国建立军事基地,使其处于非洲司令部的领导之下,该国是从非洲最大的国家——苏丹分裂出来的新成立的国家。

在亚太地区,美国正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唆使其盟友实施围堵中国的战略,它将中国视为未来几十年里主要的战略威胁。美国把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视为在该地区的合作伙伴。

奥巴马上台时一再宣称自己是一个和平促进者,然而不出所料的是,他是为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如向阿富汗派遣更多的军队、勾结法国和英国发动对利比亚的入侵、以核武器为借口激化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在奥巴马主政期间,唯一的变化是与欧洲的盟友一起干预西亚及全球事务。

三、全球范围内的反抗与抗议活动

在美国、欧洲和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漫长的资本主义危机以及所实行的财政紧缩政策导致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在欧洲,希腊成为这次信贷危机的“震中”,爆发了数次群众抗议和罢工运动。在西班牙,主要是青年人组织抗议活动。在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则爆发了工人罢工运动。在这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人走在了最前线,反对政府削减教育投入和增加学费的做法。

“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端于2011年9月的纽约,当时是为了反对银行欺诈、公司贪婪和华尔街不受约束的权力,这场运动后来得到大多数人的响应和支持。运动扩展至美国的70个城市,蔓延至全球82个国家。在美国,工会、学生和其它群体也加入到抗议大军中,提出了解决失业、无家可归、收入不平等以及大公司和金融精英破坏民主等问题。在许多城市中,警察采用暴力手段镇压抗议者,但运动仍在继续。

从近期来看,由于欧债危机并没有减弱的趋向,所以欧洲的反资本主义抗议活动仍将继续。欧洲的社会民主政府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紧缩政策而名誉扫地。随着这些群众运动的进行,右翼势力正凭借这场危机的影响,如失业人数的增加和社会支出的缩减,来利用群众的不满情绪,将矛头指向移民工人,激起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右翼极端势力的壮大是一种威胁。

阿拉伯世界所爆发的群众起义有着显著的进步意义。这些群众运动是由于物价飞涨、失业、腐败和暴君统治所引发的。突尼斯的群众运动最终了本阿里的极权统治。紧接着,埃及爆发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群众运动,最终了穆巴拉克长达30年的统治。由于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埃及群众运动爆发对美国在西亚地区的战略部署带来了现实的威胁,因为美国一直倚重埃及来控制西亚地区,关键是利用以色列与埃及的联盟关系。这些群众运动还威胁到由美国支持的所有暴君统治国家,如巴林和也门。

在俄罗斯,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断上涨,他们普遍反对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秩序,这种资本主义秩序是以依靠掠夺和出卖国家的油气资源而生存的。在2011年12月的议会选举和2012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政府采取一种不公平的手段来维护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地位,随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抗议运动。尽管存在这些不公平的手段和做法,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仍然获得19%的选票和92个议会席位,成为国内主要的反对党,昭显出其群众基础的增长。

当前抗议活动和群众斗争缺乏一支有效的政治替代力量,正是这种缺失使得统治阶级能够通过一种政策微调来转移压力。只有出现一支强力的左翼替代力量,才能保证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四、左翼替代的新道路:拉丁美洲

拉美地区左翼力量的发展和左翼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已经对新自由主义正统理论和美国在该区域的传统影响力构成了威胁。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已经走在最前线,它们致力于逆转私有化趋势、实现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实行广泛的、鼓励集体企业的发展,以及推进政治体系的民主化。它们随厄瓜多尔和尼加拉瓜一道,着重改善国家的医疗和教育状况、实行财富的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拉美地区左翼政府的存在是劳动人民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玻利维亚、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尼加拉瓜、秘鲁和萨尔瓦多等国左翼总统选举或再任反映了拉美地区的政治发展趋势,即替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是,2011年在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成立了包括33个国家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该组织将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明确地表明与美国的决裂。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中国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引人瞩目,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支出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和促进国内需求的方式来应对本次危机,这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的紧急救援措施截然不同。中国2009年和2010年的GDP增幅分别是8.7%和10.3%。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日趋严重的不公正现象——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地区和社会群众发展不平衡、腐败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紧张。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壮大,将遭到美国越来越多的外交、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压制。

(二)越南

越南的发展比较稳定,已经从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恢复过来,虽然目前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越南2010年GDP增长了6.78%。此外,越南在削减贫困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朝鲜

朝鲜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独立,加强了与中国、俄罗斯的经济联系,打破了美国及其盟友试图孤立它的野心。

(四)古巴

古巴成功地联合了一部分拉美国家来抵御美国的封锁和禁运,古巴成为最新成立的拉美及加勒比海国家共同体的一员就证明了这一点。古巴实行经济改革,允许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济形式的存在,并对市场关系进行了调整。此外,古巴还拥有最发达的公共教育和医疗体系。

国际政治形势篇4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是新时期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包含“形势”和“政策”两个部分,“形势”即国内外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来理解社会问题,同时要求青年人牢记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科学发展的推动者、和谐社会的构建者,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可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我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在高校的贯彻落实,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

二、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挑战

目前,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要解决以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等问题,还要紧紧跟随风云变幻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和动荡的国际格局,还要正确理解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社会问题,还要最大程度的削弱网络带给大学生们的消极影响。这些无疑给《形势与政策》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格局动荡,社会问题不断

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迹象,但全球经济仍未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大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多领域合作加深,利益汇合点在扩大和拓宽,但是,根据各自的核心利益,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新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依然是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此外,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化,各种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综合性、突发性和扩散性增强。中国奉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外交,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显露出勃勃生机,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不断提高,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社会腐败现象,食品安全问题等社会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会夸大它们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而得出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二)自我意识较强,政治意识薄弱

高校“两课”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看法或观点。

“90后”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的呵护,甚至溺爱,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自我意识较强,注重“个性”发展,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多样化,分辨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错误的腐朽思想的侵蚀,甚至对社会政治生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和拒绝,对国情、世情的复杂性缺少深刻的感受。《形势与政策》在高校教学大纲中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对考研、工作没有明显帮助,大学生通常缺乏兴趣,在上课过程中不能认真听讲,做其他作业、玩手机者不乏其人,教学实效性存在很大问题。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学校重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只是把该课程作为一门普通的理论课。从性质上说《形势与政策》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环节,涉及党委宣传、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个部门,教学过程需要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统筹安排,使课程建设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发挥该门课程的最大教育作用。从任课教师的构成来看,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没有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任教师。而大多数的兼职教师,来自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从时间和精力上都不能保证对课程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会出现备课不认真,授课缺乏激情,专业知识有所欠缺,育人效果不理想。总之,很多高校存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各种问题,缺乏长远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缺乏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缺乏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缺乏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监督机制。

(四)网络无处不在,冲击思想信念

“90后”大学生是同电视、电脑、网络等新的传播媒体一起成长、成熟起来的,尤其是现在手机与网络的结合,大大加深网络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丰富多彩的网络对于大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使他们沉溺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不能自拔。我国对于网路媒体的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同时,新闻娱乐化和网络庸俗化的氛围十分严重。据媒体称,目前美国对华展开文化冷战,组织职业写手专门针对我国编纂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段子,例如:《美国为什么没有腐败?》、《中国人在德国吃饭被训斥》、《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中国不敢公开的大数据》等等,这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精神毒品,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严重影响“90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 革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针对新时期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高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形势与政策》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区别,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形势变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征;另一方面,授课老师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方针和政策为依据。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对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关注的主体大部分集中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对将来就业和发展的影响。因此,任课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政治,跟踪社会发展变化,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紧密结合形势,及时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灵活有效的教育,充分满足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4]在课程中增加时事评述内容,结合社会形势或者国家政策加以评述,契合《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求,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社会局势。

(三)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目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都停留在“一言堂”、“满堂灌”等形式上,这种单调、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改变把大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探索出形象、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90后”大学生富有个性,自我参与的意识较强,他们愿意在朋辈中尽情展示自我能力。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问题”,在课堂上开展问题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资源丰富的高校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影象这样的特点,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中想办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完善师资培训,建立监督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从主体到客体、内容与形式各方面全面发展,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由于课程包括国际局势和国家政策,所以涉及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等多领域的知识,任课老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信仰,还要对其他知识了然于胸,才能清晰、透彻的讲授给学生;同时,对任课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都需要较高要求。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可以采取集中备课,商讨、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安排集中学习,聘请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教授解读国家最新政策、领导人讲话;举办讲课比赛,激发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真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听课、评教、教学资料检查都是监督环节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新世纪新[dylW.net专业提供毕业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阶段,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除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视野,让大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家大事,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更要引导大学生培养民族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真正成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社教政2004,13号文件.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社教政2005,5号文件.

[4]臧小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

国际政治形势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重要性;方法

《形势与政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答疑,满足其知识需求,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记光荣使命,珍惜宝贵机遇,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踊跃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然而,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着诸如重视程度不一、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等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起来。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使《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极大的机遇。当今社会,新闻娱乐化和网络庸俗化的风气甚嚣尘上。网络中充斥着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在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某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缺失、理想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和信奉享乐主义等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引导。假如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做好了,就有利于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下一代的思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假如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没有做好,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团结、学校的稳定以及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政治任务。

《形势与政策》教学不仅国家重视、学校重视,大学生也很感兴趣。《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做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所以,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推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势观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和政策导向性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也是学校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要真正在校园实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使得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把握

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针对性。要从宏观的角度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形势与政策》教学应系统地根据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和综述性专题来开展教学,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方法论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即基本国情和当前政策教育,综合性专题即当前形势与政策及热点问题教育(分为国内和国际两大部分)。

2.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形势与政策》教学应实现“三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思想实际相结合。课程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识,比如,“能对治国和战略起帮助作用的”地缘政治学说。哈·麦金德将欧亚大陆比喻为“世界岛”,进而指出中亚—中东地区就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提出“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全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围绕中东问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以及冷战后美国为控制这一地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197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中指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每个成员的生活;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因此我们看到,中东最具战略地位的石油资源,是大国争相夺取和支配的目标所在,也是导致冷战后该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国际关系经典著作,把它们看做是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方法和手段,还要使学生对其中的观点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判断。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使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3.讲究效果和方法的综合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联。要避免过去那种 “填鸭式”理论授课模式,可以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或者听取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点菜式”的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外,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可以将课堂授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座谈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讲学,或者带领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深入一线,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当然,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要去引导学生了解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还体现在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将个人的主观臆想过分夸大,切忌不要随意预测某一事件的发生及结果。在涉及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探讨时,我们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从个人、政党、社会、国家和国际等层次来分析问题,同时做到换位思考,使大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1.用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和认识世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相当严峻,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周边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有所抬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景气肯定会给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不断出现许多贸易纠纷和政治争端,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汇率之争、南海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学生用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世界。我们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全面分析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让学生坚信我们的党和政府有能力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让学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纠纷和领土争端分歧,继续同世界其他国家深化发展友好关系,通过互利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问题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表现为四个等级: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即核心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教育学生坚决维护包括国家与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在内的核心利益。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了解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我们总是强调、问题及领土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外国势力干涉和侵犯,因为这些核心利益关系到中国的领土安全和尊严,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局和发展方向。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其实就是要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形势,二是政策,让两者内容紧密结合,使课堂所讲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普遍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建设最感兴趣。就《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际而言,可以推荐或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调查》《世界周刊》《深度国际》等节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趋向。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到,相比课程讲授、专题报告及社会实践与考察,观看相关视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更为直接和形象。比如,在讲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时,通过放映中央电视台《深度国际》节目制作的《欧元的麻烦》这一视频片段,学生深入了解目前欧债危机下仍在发酵的美元与欧元之争以及中国和美国就美元地位与人民币升值展开的争论。经过教学意见回馈,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认为该节目制作精良、分析到位、很受启发。

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展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而又丰富多样、具有实效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每一位从事此项教学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我们要真正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努力做到大学生的同心人、知心人和贴心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引导、互动和沟通,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更好的结合,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5—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国际政治形势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者 修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改革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要在单位担负起塑魂育人的职责使命,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实胜任好职责使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势在必行。笔者试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1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重大意义

修养建设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社会和工作的实践中,主观能动地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进而不断坚定人生信仰和理想信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达到改进作风、提升素质、增强政治“免疫力”的目的。

新形势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他们凭借经济、科技、军事的优势,利用经济渗透、舆论传媒、军事遏制等手段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妄图打赢一场 “无硝烟战争”,以此全面阻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斗争,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平时不注重自身修养建设,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头脑不清醒,立场不坚定,导致工作中认识模糊、观念混淆、意志动摇,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宣传工作中牢骚多、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少;二是对国家暂时性困难抱怨多、客观分析少;三是对西方的东西片面赞美多、辩证批判少。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不但是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手段。

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而带来社会事物形态多元化发展,使得思想政治领域空前活跃,新思维、新事物、新技术不断涌现。同时,在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知识更新瞬息万变,整个社会迈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扩张作用下,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平时不注重自身修养建设,思维封闭,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导致工作中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方式单一、先进表率作用滞后,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组织学习时照本宣读多、追根溯源少;二是同职工交流时空洞说教多,换位思考、启发引导少;三是平时讲大道理多、办实事少。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不但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关键手段。

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品德和情操修养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无形的人格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人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一方面靠真理的力量,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另一方面靠人格的力量,以思想政治工作者模范表率作用感染人、引导人、激励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品德和情操修养,通过良好的自身形象和模范表率作用赢得职工的信赖和尊重。

2.2党性和信念修养

党性和信念修养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新形势下,加强党性和信念修养就是要认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揽大局,切实增强现实工作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

2.3理论和知识修养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钻研这些基本理论,同时要刻苦学习政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一切知识,以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政治鉴别力、健全知识储备,全力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2.4作风和能力修养

作风修养集中体现在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和清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它是我们党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能力修养集中体现在组织领导、团结协作、社会活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能力。

3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3.1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前提

常言道:“打铁先得自身硬、言教不如身教”。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前提。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时刻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政治敏锐、服务大局。二要不断更新观念。要积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日趋开放的大环境,主动地由“读书型”向“学习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开拓型”转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变能力。三要时刻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便是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时刻保持自身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切实以清政廉洁的形象增强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

3.2夯实理论功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基础

新形势下,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理论学习,导致实际工作中看得不远、讲得不深、说得不透,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所以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基础。为此,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学好理论的使命感、责任感,把提高理论素养作为修养建设的大事抓紧抓好。其次,要拓展学习范围。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时要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学习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政工专业知识,充分领会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达到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再次,要坚持良好的学风。要着眼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实践中提高。切不可盲目引经据典、断章取义,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3.3探寻有效的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关键

新形势下,各种传媒手段发达,信息传输渠道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快捷,职工文化水平、政策法制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一味务虚,而不积极探寻适合新形势特点的方式方法就会失去感染力、号召力。因此,探寻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关键。第一,要做好“两个结合”工作。一方面,要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国家政策的变化具体探求对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动形象。另一方面,要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维护职工民利,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人性化特点。第二,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新形势下,职工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群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原则。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尊重职工的人格和权利,给他们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要善于换位思考,真正站在职工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充分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说教式”、“号召式”向“引导式”、“启发式”转变。第三,要深入群众。要使政工人员可亲、思想政治工作可信,就必须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他们的心理、体察他们的需求。这既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新形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3.4大力解放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建设的重要环节

国际政治形势篇7

【关键词】复合型冲突 国际安全 国际社会 冲突治理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经历了从街头政治到武装冲突再到大规模战争,从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的政权更迭到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冲突,从美国建立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到俄罗斯空袭叙利亚极端组织等等,纷繁复杂的变化使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不仅外溢到整个欧亚大陆,而且影响到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对国际冲突的相关治理。

纵观近年来国际冲突的整体演变态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现实表现出复合化的趋势,不仅涉及直接对抗的显性冲突,还涉及间接对抗的隐性冲突。着眼于复合型冲突这一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评估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也对进一步理解国际社会的冲突及其治理进程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冲突的复合化特征

随着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的国内对抗升级为大与战争,特别是随着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与冲突的扩散,复合型冲突的特点得以在更多的区域显现。由此,国际社会对冲突概念本身的重新解析也开始出现。对于复合型冲突的理解,首先需要重新明确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冲突的概念界定。“冲突”一词通常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可认同的人群(不论是部落群体、种族群体、具有相同语言的群体、具有相同文化的群体、宗教群体、社会经济群体、政治群体还是其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其他可自我认同的人群,原因是它们追求的目标相互抵触或看上去相互抵触。①根据这一定义,大致可以对涉及冲突的相关认知做出一定的归纳:冲突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对,同时涉及不同的目标对冲。结合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及其扩散效应看,对于国际冲突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加以充实:

第一,冲突的实施出现更多形式,信息、法律、媒体等变量纷纷介入冲突,传统模式的冲突仍然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结合当前国际冲突现实,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和乌克兰东部的冲突模式仍然是相对传统的军事冲突。在“伊斯兰国”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体、信息正在得到更加明确的、有效的运用。因而,相对新颖的变量介入的新型冲突与相对传统的军事冲突,形成国际冲突模式复合化的新鲜场面。

第二,国际冲突的实施主体更加复合化,不仅国家在相关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伊斯兰国”、卡哈尼网络、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自由军和伊朗革命卫队等,凸显出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与地位。从当前国际冲突的基本态势看,整体上国家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冲突基本走向的控制方面。比如,自2015年9月俄罗斯开始针对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目标进行空中打击以后,叙利亚政府军随即从防御转入进攻。然而,随着冲突主体的复合化,多种冲突主体出现各种具有政府背景支持的非政府组织,正在各种国际冲突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们可以在避免政府之间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对抗而获取相应的利益或实现相应的目标。

第三,冲突的辐射范围更加深远。与冷战时期或冷战后初期相比,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国际冲突已然呈现出从西亚北非向整个欧亚大陆扩散的局面。2015年年初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等重大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在法国,前者被誉为自纳粹占领以来最严重的事件,是反对西方运动的里程碑。②后者直接触发了法国政坛的剧烈动荡,代表法国极右势力的“国民阵线”趁机发难,并试图争取更多支持。尽管国民阵线在第二轮选举中全面落败,但马丽娜・勒庞仍然是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的热门人选。复合型国际冲突的影响在地理或者地缘政治方面扩展的同时,其对国际秩序、国际制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目前从西亚北非到乌克兰再到东亚地区,各种国际冲突对于现有国际秩序、国际制度的冲击已然相当明显。除了“伊斯兰国”势力借助其针对叙利亚、伊拉克的冲突,冲破自近代以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之外,东亚的日本安倍政府正试图通过不断激化涉及日本周边的海洋权益争端,达到彻底颠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目标。

第四,显性国际冲突愈加明显,隐性国际冲突在暗自提升。南海地区的国际冲突呈现为显性与隐性并存,紧张程度不断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显性与隐性并存的国际冲突,正在海洋权益争端乃至大国关系的互动中日益显现。2016年年初随着俄罗斯进一步强化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造成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不得不顾忌来自俄罗斯的影响。同样,在乌克兰,北约的主要战略核心在于使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轨道而融入西方。③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规划,与北约密切相关的西方国家借助克里米亚危机与乌克兰东部的紧张局势,发起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面对西方的制裁,俄罗斯总理梅特韦杰夫指出,无限制的制裁所激化的反应不仅仅是经济的。上述事态说明,显性与隐性并存已经成为国际冲突的现实趋势,其带来的国际影响更加复杂。

第五,冲突的影响效果更加多元化,即复合型国际冲突不仅影响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区安全局势,更重要的是已经构成对很多国家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的冲击。换言之,国际冲突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影响扩大,甚至在影响更多国家的国内政治走向。以201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为例,随着法国政坛左翼政党式微,失去大批公众的支持,这次大选很可能成为右翼政党与极右政党之间的博弈,而一旦极右政党“国民阵线”执政,将带来法国整个国家从政治生活到社会管理的诸多变化。随着这种变化的深入,将进一步影响到欧洲穆斯林数量最多的国家法国在欧洲内部、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受到复合型冲突的影响

从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安全形势的现实可以看出,复合型国际冲突不仅在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中扩展其影响力,而且也正在深入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互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开展针对国际冲突治理的积极努力。尽管目前这种努力并未出现更为有效的协调,但这种积极努力的方向仍可以视为国际冲突治理的可以期待的选择之一。国际安全形势的表现是复合性的,而非单一性的,其根源恰恰在于国际冲突的复合性。如何既在复合型国际冲突的现实中寻找冲突相关方之间的对立焦点,又能在国际冲突的相关方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寻求可能的协调接点,是国际社会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受到复合型国际冲突影响的现实中,以下两个方面需要给予格外关注:一方面,在国际安全形势出现值得担忧的方向和进程中,大国间的相应协调与行动正受到来自内部的挑战。更具有现实意味的是,在中国等国家在为国际冲突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应的协调与支持的同时,美国等国家却在国际协调过程中暗中包裹对他国的遏制意图。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冲突所带来的种种现实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权势正在受到挑战。换言之,冷战终结以来,压倒一切的美国军队仍然被视为国际政治中心的现实存在。然而在三个决定性的区域―欧洲、中东与东亚,美国的对手已经开始检验其使用权力的决心。美国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主观的判断,即美国将中国、俄罗斯对地区安全的积极作为视为对美国的挑战,进而采取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形势的变数在不断增加,国际冲突治理的国际协调必要性也在进一步凸显。随着美国权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某些动摇与美国对他国参与国际冲突治理的种种怀疑乃至误判的深入,加之包括“伊斯兰国”势力、与“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的不断做大,从整体上出现了国际安全态势变数频生的局面。

一份以美国中东战略部署的利益视角来分析俄罗斯空袭叙利亚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开始实施在叙利亚对恐怖组织的空中打击这一事实意味着,在叙利亚的内战已经转变为美俄之间人战争并升级为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利害关系平衡的新舞台。这一局面使得美俄关系在经历乌克兰危机、美国发动对俄制裁后的变数更加凸显。无论是美国战略决策层还是美国国内的政客,不仅需要考虑是否坚持对正在打击极端组织的俄罗斯进行进一步制裁,还需要考虑是否与俄罗斯进行必要的合作与协调。美国也更需要明确在发动针对俄罗斯空袭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舆论战后如何收场以及如何协调美国与中东盟友在应对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变幻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沙特与伊朗的断交等。

在上述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针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所进行的国际关系互动正在呈现出更加不确定不明确的发展趋势。如在南海问题上,尽管中美两国存在着事实上的对峙事态,甚至存在来自美国军方的有意挑衅,但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形势分析,中美两国似乎并未做好在南海真正意义上兵戎相见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基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现实分析,中美两国因南海的海洋权益争端而出现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中国控制南海对美国来说仍是不小的挫折。虽然这并不构成对美国的实质性战略威胁,但美国借助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却无法掩饰。

国际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面对国际冲突所呈现出的复合型局面,西方国家正在开展争取更多的社会动员,不仅要“捍卫”所谓的政治价值观,而且要实现对国际冲突的有效治理。在西方学者看来,面对来自暴力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全球自由的衰退,世界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坚强的普世性自由价值。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呈现为更加全面的进程:首先,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更多地是出于对其基本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这种安全利益的维护不仅是维护西方国家的传统的国家安全,而且也是维护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积极推动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整合,这种内部整合突出地体现为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互动中,应对来自极右势力的渗透与影响的努力。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民族、宗教、经济等形势的影响,这一整合进程未必能顺利进行。再次,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积极推动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协调。而这种有效协调的实现,也将为西方国家参与国际冲突治理提供必要的、不可忽视的助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其针对国际冲突治理较为明显的倾向是,需要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应对现有的危机,无论是对待中国、俄罗斯还是对待来自“伊斯兰国”势力的威胁。比如针对南海地区出现的“中美对峙”的局面,有学者提出,当“北京持续改变整个地区的现状”时,如果美国再一次放弃自己的盟友,华盛顿将在全球范围内被怎样认知?任何人会再次相信美国的承诺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社会上述认识所立足的前提具有致命的缺陷。南海地区的国际形势演变中,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完全是其人为制造、干涉南海国际局势的伪命题。

在现实中,对于美国南海战略的持续变化,不仅需要关注其政策宣示层面所谓的美国在“争端”中“不选边站队”的立场,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美国在南海可能采取的更加冒险的行动。对此,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美国军方可能采取类似2001年南海撞机的冒险行动。美国持续实施对中国的抵近侦察等行动,仍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拉森”号与“兰州”号的对峙说明,中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对于美国可能投入的濒海战斗舰等新装备,仍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美国政府与军方的立场可能出现脱节。这种脱节很可能在为美国南海战略带来危险的同时,引发对中国南海地区乃至周边地区安全的新的冲击。第三,美国可能将更加充分地运用其在南海地区的盟友与伙伴关系,而强化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态势。从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在其重返亚洲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依旧会保持这样的立场与态势,即当中国试图“改变现状”时,美国必须“以坚定的决心维持现有的安全秩序”。④为了确保地区安全和阻遏中国采取威慑手段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美国需要维持其在亚洲的存在,建立与提升美国同地区伙伴之间更强的军事、外交与经济关系。尽管美国也在同时避免过于表现出旨在遏制中国的言论与实际行动,但作为其现实的选择来说,在中美关系的互动博弈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能也不可能终结。

在未来的国际冲突治理进程中,西方国家的冲突治理将可能采取以下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第一,将采取更加强硬的战略设计与言论攻势,包括进一步利用复合型冲突的诸多形式等,开展相对有效的国际冲突治理行动。第二,更加明确的军事行动,构成缓解乃至终止国际冲突的直接手段。第三,更加有效与全面的外交举措,构成推动国际冲突治理协调的有效保障。随着西方社会国际冲突治理进程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未来涉及国际安全形势的国际关系互动将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结论

对于复合型国际冲突特征下的国际安全形势演变,不单需要做出更加充分的分析、顾及更多的变量,还需要关注到复合型冲突影响下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复合型国际冲突与相关国际治理案例已经表明,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相关国际冲突治理的进程中,来自西方国家的种种举措,其背后所具有的隐晦含义或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国际安全形势演变的新形式新特点以及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安倍主义’与日本外交战略位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o.14BGJ005)

【注释】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小普法尔茨・格拉芙著:《争论年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译,2003年,第200页。

②Jytte Klausen, France on Fire--The Charlie Hebdo Attack and the Future of al Qaeda, http:///articles/142758/jytte-klausen/france-on-fire

③John J. Mearsheimer, Why the Ukraine Crisis Is the West's Fault,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14

国际政治形势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

现阶段,各国经济活动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即逐渐超越国界范围,即商品、技术和信息等均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流动,而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该种新趋势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各国多方面的变化,国际关系是变化的其中之一。因此,本次将深入探究两者之间新趋势的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20世纪末期,T丶莱维首次提出“经济全球化”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即从本国逐渐扩展至全球范围;从宏观层面理解而言,具体是指各国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范围并构建成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经济整体。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性地观点,但多数研究者一致认同起源的时间为20世纪,而具体年代时间并未达成一致,本文认同国外研究者塞拉斯丶比纳的观点,即将世界货币体系作为缘起的标志。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学术界观点也不够明确化,但大致划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发展趋势能够为各国发展带来持续性地动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该趋势影响各个国界均衡性地发展,致使贫富差距的拉大。笔者认为各国应客观性地看待以上两方面,通过调整本国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经济与国际关系发展的关系分析

从客观层面分析而言,国家关系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交通等,而发挥主要影响力的是经济。两者之间表现为同步性的关系,一方面,财富欲求促使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以及行为,通过向外扩展的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使得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各国国际关系的变化成为了不同国家对外做出经济活动的催化剂,使得国与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总体而言,虽然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各个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资源的流动使得竞争力不断增强,只有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实力,才能够把握发展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

过去,强权政治时代各国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妄图借以经济发展的渠道垄断国际事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政治霸权的趋势。但伴随着国与国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使得各国之间联系逐渐密切化,而且一国只有做出对外做出民主、自由的外交方针,才能够吸引更过国家生产要素流入本国,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仍保留过去强权政治的对外政策和意图,那么该国可能被排挤于全球化的趋势之外。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全球化能够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地平台和机会,同时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民主化。

2.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于各国生产要素流向国外其他国家内部,不同国家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入和流出促使其搭建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而且为了能够不断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多数国家制定出长期合作和沟通的对外方针和政策,而且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合作的主旋律。但从另一方面分析而言,由于对外市场的扩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个国家均希望通过扩大国外市场推进本国发展,但流入国需求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致使流出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另外,还有一些国际大国基于其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希望通过该形式以实现政治上的垄断和控制,于是出现了合作和竞争并存的现状。

3.国际关系呈现经济政治双化倾向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地发展促进了各国范围内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表现在经济中政治方面而言,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关系政治化加强,二是政治功能的经济化发展。一方面,各国在生产要素不断流入和流出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矛盾或者冲突,缓解这些冲突的根本在于各国政府的介入,即通过国家出台政策以及制定政治解决方案以解决该问题。于是在该趋势之下,为各国政治对话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于是出现了经济关系的政治化;另一方面,国家内部出台和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方案等往往需要依托于经济途径和手段得以实现,例如为了与其他各国进行政治上的合作,采取经济上合作的形式,即政治功能经济化发展。

4.各国外交关系呈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外交关系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其一,外交新目标逐渐形成。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是各个国家现阶段对外发展的根本,因此,目前各国制定的外交新目标大多为保持国家和平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等安全;其二,外交实施范围逐渐扩大。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地生产资源流入国,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往往从多边协调和合作方面制定政策;其三,逐步实现外交过程的民主化。各国公开透明化地外交使得一国内外交人员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人员更好地沟通,而且外交过程平等性地接受国民的监督。

5.国家间多极化发展趋势复杂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联系的经济联合体,同时也是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新时期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且在不断地变动和重组之中,合作和竞争仍未国家间发展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各国逐渐构建出“世界网络”,使得政治与经济朝着多重化、多极化、分散化地方向发展,一些国家出台和颁布了新的规定、制度等,国家之间以及本国内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新特点,使得国际新秩序逐渐构成,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变得复杂化。

总之,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新趋势,新型趋势为国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难题。一国要想在该趋势下更好地发展,需要客观看待当前的发展形势,顺应趋势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审时度势,同时尽量避免负面化因素的影响,以经济发展带动多方面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卿中思(1986~)女,本科,学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成都创源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J].北方论丛,2012(3):115-116.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