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个体经济的意思8篇

时间:2024-04-04 10:41:07

个体经济的意思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1

关键词: 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层面素质特点

一、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各个层面

(一)知识、信息――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

知识、信息本身并不是能力,也不是智力,但却为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写作者掌握了写作的基础知识,各种经济应用文体的性质特点,各种文体的规范要求等,这些知识就成为写作主体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依托。知识的储备越丰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就越深厚。知识、信息愈多愈广,写作主体的智力活动就愈见成效。

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中的知识、信息因素具有相对的规定性和一定的专业性。经济应用文的文体基础知识、文体格式、文体程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既定的,要求写作者要严格地遵守。这些知识掌握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写作的成效。专业性是由经济应用文的实用性所决定的,经济应用文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其文体在应用中的定向、定域的特点。相关的知识、信息必须与一定的专业知识相联系,写作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信息,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应用文写作。

(二)写作智力――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

文章的形成需要人类特定的活动――写作,而写作活动又是客观事物、作者、文章和读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写作主体即写作者非常重要。从微观的角度看,文章写作表现为作者特定的思维活动、语言活动、心理活动、实践活动等。如果说经济应用文写作活动是在写作主体反映写作客体基础上所实现的主客体的统一,那么,其写作能力即表现为外在的、可视的写作技术、技巧,同时还伴随着内在的、隐性的写作智力活动。

智力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因素构成的完整的、独特的综合心理结构,是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特别对写作活动的认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缺乏基本的智力因素,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等应用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进行。所以,智力因素是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发展的中间环节。

1.注意力和观察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把有关的线索区分开来,跟踪一个与己有意义的信息线索。经济应用文写作者要从纷繁的经济现象和书面材料中选择、跟踪有意义的信息线索,剥离与写作目的无关的信息材料,目光集中到与写作的文章有关的事实上,围绕一个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实际中去调查、收集、整理写作材料。观察力是通过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较系统细致地认识事物的知觉活动。经济应用文写作活动中,为了研究某一个经济问题,通过视觉触及经济客观事物获得感知,就是观察。经济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性很强,善于观察,是经济应用文写作者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意力和观察力主要在于积累各种感性材料,是认识过程的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活动中,注意力和观察力还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计划性。选择性指只选择与主旨有关的事物、事件、活动去观察。从选择的事实观察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点、寻找与观点的相互联系、验证观点的正确性等。这种观察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在观察事物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针对性指有明确的性质与任务,或解决工作中实际经济问题,或了解市场行情,或了解消费者心理,或解答某个经济问题等,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进行观察。计划性,即有预先准备的、系统周密的计划作为依据,其观察按事先安排的方法步骤、时间进行。

2.记忆力和想象力

记忆力是对经验的识记、保持与随后的再现,写作文章须调动记忆中众多或全部的知识信息构思酝酿。如经济合同的结构格式、常用的习惯用语、合同的主要条款等都是写作经济合同不可缺少的。大部分的知识信息需从头脑的记忆中提取,即使临时查阅的资料,也只是为了保证经济合同的正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而作者必须有记忆线索,才可能进行查询。记忆才能保持学过的知识、信息,使写作者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才能使文章更加全面深入。

心理学认为想象力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的形象的过程。加工改造必须在大量记忆材料基础上进行,它是作者进行文章定型构思中创造崭新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活动形式。广告、企业策划书等写作,其创意上创造性的想象是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占有了大量材料构思时,想象常表现出自由无拘束的特点,将材料根据需要“任意”进行“组装”。作者谋篇布局时,满意的文章结构并非一次构想成功的,往往要经过假象的阶段。先按主旨需要把材料排列在一起,构想出文章结构的雏形,再衡量这篇结构的效果,若不满意就重新构想,经过多次构想直到满意为止。这个反复构想的过程,须靠想象来完成。想象力在取材、立意、构思整个过程中亦不可缺,尤其是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多向性,从而获得丰富材料,想象力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可贵。

3.思维力

经济应用文写作大致为三个阶段:首先为思维问题的思考阶段,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其次是构思阶段,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是表达阶段,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思维贯穿于写作的自始至终。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材料,面对众多的感性材料信息,运用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得出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接着进入运思阶段,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对材料加以确认、复审、剪裁。最后,写作进入表达阶段,运用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方法。抽象是区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其他特征;概括则是将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推广到同类的事物上去。具体化和系统化是在写作过程中,依据文体形式和事物的联系,将内容安排得次序井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济应用文写作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模式思维与创造思维、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等无所不包。因为逻辑思维以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根本任务,在写作中占主导地位,作者将理论知识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就是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表现。写作每个阶段都要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每个环节都需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进行和表达。思维的方式也不完全排斥形象思维,特别在表达上有时还需有一定的形象性,以增强表达效果。因此经济应用文写作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去开拓新的领域,逻辑思维常常借助形象思维取得发现和突破,并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逻辑思维的内容,使之更广泛地传播和被人接受。

模式思维又称为再现性思维,或者对事物作出直观的再现与判断,或者对信息进行直接的反馈与反映,或者对经验加以模仿与借鉴。经济应用文写作中主要表现为直观、求同与定向。直观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认知和再现。如企业设计出新产品批量投入试销后进行市场调查,调查者写调查报告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因素:他需要直接观察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用户的反映,以及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形势;然后对反馈的信息直接加以认知和再现,归纳成效。求同指写作中强调意志的统一、思路的同一。许多经济应用文体并不反映个人意图,如公文、合同、决策、计划等写作过程,思维活动在于写作者如何运用国家的法令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志等,而各类文种又有着各自相近的思路。写作意图及文章思路的求同,使经济应用文写作更趋规范化和实用性。定向指一些文种写作只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展开思考并传达思维的结果。如商品说明书介绍商品概况、性能、用途、用法等内容时,思维活动多为定向的,直奔目标。

经济应用文写作逻辑地探求事物本质,特征上其写作内容相对固定,体式规范或大体规范,即经济应用文写作多用较为固定的格式、概括式的语言,表现较为固定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内容处理、结构安排、行文格式及语言用语等方面较为固定的模式,掌握这些模式,写作者就掌握了写作的各个部分、环节、文体的共性。

创造性思维指创造出新颖、独特、有价值思维成果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写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经济应用文写作中体现为独特、求异及多向。独特指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新颖而富有个性,求异指写作中对现有材料或对成定论的观点提出质疑或挑战,多向指思维进行着正向与逆向、纵向与横向以及辐射型的运动,通过多向拓展来寻求最佳的角度。

(三)写作技能――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发展的显现。

技能是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通过模仿、借鉴、练习,在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下获得的自动化的写作活动方式,体现在经济应用文写作活动的外在形式中,表现为立意、结构、表达、修改等技能。人的技能不断提高,便逐渐地形成技巧。写作者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写作技能,才能有效地完成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而写作能力中其他层面的因素,潜隐在技能背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技能的形成和运用。技能在应用写作能力结构中具有规范性和协调性,并要求技能之间准确、灵活、协调地配合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技能的全面形成并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意味着写作能力的形成,前者发展水平越高,后者水平越强。

二、经济应用写作者的应有素质

(一)具备一定的政策和理论水平。

经济应用文的大多数文体写作要以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为依据,不了解相关政策和有关法律,很难从事此类文章的写作。写作者应经常学习政策、法律,分析、掌握其实质,并以此指导经济应用文写作,否则,文章难免出现差错。经济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决定了要讲求实效,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指导。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是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的、突出的特点。

(二)熟悉掌握业务和专业知识。

大多数经济应用文的反映对象都是实际工作活动和实践,总结其经验和规律。缺乏经济专业知识,不熟悉业务就失去了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由,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只能人云亦云地发些无关痛痒的议论。如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完全不懂“市场”,怎么写?制定合同,若不懂建筑,就不能制定“建设工程合同”。写商品广告,写作者不仅要懂得广告的基本理论,而且要有市场学的知识,懂得商品在市场周期中的定位,以及消费心理学知识,等等。可以说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水平是经济应用写作的基础,为写作者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

(三)具有较强的信息灵敏度。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意产业 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在人类社会,虽说依然保留着群体性社会动物的本性,却不断地遭受文明的异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反思,社会发展不应该偏离其初衷。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被大机器生产吞噬了,不自由存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被机能化的物。社会化过程中,弗罗姆的“社会过滤器”藏起了大部分选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无从查考。农业经济是自在的直接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性受物性支配。工业经济是自为的间接经济,人的本质被对象化、商品化,人的存在与本质对立,如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操纵这些人为的需求的,但这种自由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创意产业统一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创意成为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汇合于同一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回归于存在之中,进入自为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创意产业

创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开创意义,也开拓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实现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擒获新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

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熊彼得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明确阐释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并对创意产业做出严格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创意产业的概念囊括了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和聚合体系。创意产业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问题,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知识和创造的原创力,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产品、知识或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催生产业革命、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等等,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创意产业可以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长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思维观念

创意产业使合目的生产达到最高境界,以此将人类推向了更高的生命存在。创意产业低消耗、无污染,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突破了大卫·李嘉图生产边际成本递增、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结论,使生产从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推入收益递增的社会。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综合的视角审视,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高增长经济。工业经济通过社会化创造价值,同时也在社会化的路径中耗费价值。当社会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创意产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消解,社会化耗费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自身又依托在创造性思维这种无限的资源之上。普遍化和总体化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共性理念逐渐崩溃,代之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理念,个体处于时空经验的改变和创造的可能性之中。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3

这一工作开展起来相当困难。这是因为“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也许无法获得结论性的和毫不含糊的解决”,[3](31)“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4](1)总体看来,国外许多文献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只理解为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如有人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偏见和假相本身”,[5](14)萨缪尔森则指出“卡尔・马克思认为它(指意识形态――引者注)代表阶级立场因而是虚幻的(荒谬意识)”。[6](37)国内学者中,有的基本赞成这种看法,如俞吾金、周宏,有的却认为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如杨生平。实际上,马克思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使用“意识形态”。其一是特殊的具体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它指的是“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最近的德国哲学和以其不同的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其二是一般的“意识形态”,它是指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把这种思想体系称作“观念上层建筑”,该思想经列宁合理发展后意识形态成为一个较为中性的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明显受到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因而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共识。[7](7)比如,两者都承认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强调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的协调与相容。尽管如此,二者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一、两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

诺思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的一整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意识形态上,我是指所有人在解释他们周围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观念(即模型和理论)。无论是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次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宏观层次上,它提供了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诸如共产主义信仰,,个人所建立的理论都具有根据世界应该是怎样组织的规范看法色彩”。[8](36)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或经济功能表现为:第一,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一致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减少信息费用与谈判费用,使决策过程简化。第二,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的交织着。意识形态能够克服“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动员激励整合功能。

马克思认为,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特征。其意识形态的根本含义: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它表现为社会意识,充当着人类文明发展载体的角色;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物质实践的变化,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就具有了阶级性和虚假性――即作为“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而存在,这是其本质的规定,此时的意识形态要担负双重功能: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和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9](48)

可以看出, 第一,诺思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它不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原始社会虽然存在各种社会意识,但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马克思还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集团关系。第二,诺思特别强调经济价值观(公平)且对其经济功能分析较为全面透彻,较少涉及政治和文化价值观。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完整包括了经济价值观(公平与效率)、政治价值观(民主与自由)和文化价值观(先进和多样)。第三,“市场意识”是诺思的重要价值取向。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文本里没有“市场意识”,后来邓小平开创了“阶级意识”与“市场意识”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二)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

在诺思看来,由于人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又总是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在交易中就会发生欺诈、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而意识形态就是防止机会主义而缔结的重要制度。可见,诺思是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来理解意识形态的,认为交易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然而,他又认为“每个人的意识形态的一个固有部分乃是关于制度的公平或公正的评判”,[10](55)带有“天赋公平观念”的神秘性质。诺思指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11](56)这总体上符合“实践――意识”的规律,但不同地理位置和职业对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机理诺思却并没有研究。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诺思也没能提供清楚的解释。难怪他承认“伦理规范也仍有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是什么使伦理演进或消失?”“我们没有一个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合理解释”。[12](59)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照相机中一样倒现着,那么这种现象也就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3](29-30)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真正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特别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实践,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变迁,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至于意识形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和分配中的地位决定了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处于不同阶级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制度变迁分为渐进式变迁与激进式变迁。诺思对渐进式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作了精彩的说明。他的制度变迁包括根本性变革和边际调整,正式制度偏离习惯所指示的风险的程度决定正式制度的“边际”的大小,在“边际”,人们是按“习惯”(意识形态)来行事的。改革只能从原有习惯的“边际”开始,意识形态为改革起了先导作用,制度在边际上连续的演变造成了正式制度的演变。若没有足够时间来改变“习惯”,新的正式制度成了没有基础的“金字塔”,改革者最终会因支付不起维持正式制度的成本而“破产”,新制度只能缓慢地从旧制度的孕育中产生。诺思指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制度初始选择的差别,并详细考察了其具体机制,是颇具洞察力的。但他进一步认为,“如果不认识主观偏好在正规制度约束逻辑下的重要作用,我们就不能理解历史(或当代经济),它使我们以零或非常低的成本表达我们的信念和思想,有组织的意识形态以及宗教狂热在决定社会和经济中起的重大作用”。[14](60)这里“观念决定历史”的历史观暴露无遗,而对后者的批判恰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

马克思也不否认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有重要影响,但这是以承认意识形态的受动性为前提的。他观察到,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观念统治着世界,把观念看作决定性的原则”,[15](16)“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16](739)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31)正是生产物质生活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全部人类历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实践及其所赖以进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另外,马克思从阶级斗争出发,合理地解释了激进式变迁或称革命式变迁。而诺思承认自己未能说明“常常是暴力和革命的结果”的“非连续性变迁”。[18](65)

综上所述,两种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存在着共识,但也存在着较大分歧。总体看来,诺思对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和连续性制度变迁进行了颇具洞察力的刻画,但他的分析框架对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变迁及未来发展的解释力明显不足,用意识形态充任连续性制度变迁的长期动力和激进式变迁解释的缺位更加引人诟病。比较而言,马克思虽没有对意识形态进行特别微观的分析,但它“提供了整体社会的视界”,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演进作了逻辑一致的说明,其“生产――产权――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二、意识形态理论分歧的根源

我们认为,导致两种制度经济学范式意识形态理论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因为方法论决定了概念和理论逻辑。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卢瑟福指出,“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关键假设可以概括为三项陈述:(1)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2)社会系统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3)所有大规模的社会学现象最终都应该根据只考虑个人,考虑他们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19](38)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论思路是,只有个体才进行选择和行动,而群体本身既不选择又不行动,社会总量只是个体所作的选择和采取行动的结果。运用个人主义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个人的主观动机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行为是考察问题的出发点。

如前文所述,新制度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引入意识形态范畴是为了克服个人之间市场交易行为的机会主义,服务于制度变迁模型。因此它采用的是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这给它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和认知结构等范畴纳入人类行为理论之中,本意是说明意识形态在人类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在其体系中,意识形态本身又是人类行为在动机驱使和认知结构的约束下的产物。因此,陷入“意识形态决定动机和认知结构,而动机和认知又决定意识形态”的无限循环论证和个人与社会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

在演进理性主义的代表哈耶克看来,人类社会只能是演进的,对人类活动起着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都是人类理性长期演化的产物,而不可能是人为设计的。诺思对此提出了批评,他反对将制度看作无目的的个体行动的集合,他不认为个体的目的在制度变迁中无所作为,甚至在很多历史场合,个人对制度的设计在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建构主义的思想本来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当把它与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容易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个人动机和观念决定历史”,滑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则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首先引入劳动实践确立历史前提和起点,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肯定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住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对社会生产有不同支配能力的各个集团的性质,并由集团的性质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去认识“现实”人的本质。这样,马克思利用制度整体主义方法清晰地阐述了具体个人动机和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作用的性质以及个体利益决定的机制。[20](59)显然,马克思把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性对个人活动的规定作用放在第一位,其观点和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当然,制度整体主义并没有完全否定个人自由意志的作用。马克思就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的运动是由个体的选择和行为汇合而成的。但是,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60)人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此也就不能自由选择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相反,从社会的整体变迁过程看,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中形成的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着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空间。

总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他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只不过在他那里制度整体主义高于制度个体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增刚.制度经济学的三大范式[A].邹东涛.经济中国之制度经济学与中国[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10][1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6]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A].温特劳布主编.当代经济思潮[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J.Larrain ,Maxism and Ideology,Macmillan Press, London , 1983.

[5] H.M.Drucker , 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London , 1974.

[7]程恩富.新制度经济学[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8][12][14]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9]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15][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林 岗.诺思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9]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 林岗等.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Ideology Theories in Two Paradigm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Disparity and Root

Sun FengyiAbstact: As the two paradigm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re are obviously disparities in the innate character of ideology, the function and source of ideology, the change of ideology, the relation of ideology with institutional change betwee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Maxism economics.Maxs analysis frame is still the most persuasive up to the present.The basic root that causes disparity is: Methodolog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lism and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ism, Maxs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ism and institutional holism, th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lism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ism.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deology; ideologytheory; disparity; root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4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意识形态;方法论;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0-02

一、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逐步加快,各类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壮大,主体之间的“所有制边界”越来越模糊,体制内的矛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经济主体的行为乃至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微观利益冲突的影响,人们对经济制度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下降。基于此,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不大量增加对体制与机制的解读,进而推演经济制度的量变与质变。尽管说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符合理论认知的一般逻辑,但是,过多的现象解读很可能误导或弱化学生对“经济制度”这一核心理论的掌握。比如,在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兴奋点大多集中在公司制度、社会保障、公平效率、价格机制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命题上,而对于这些体制机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热情。这种现象经常导致教学过程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先讲制度后讲体制,把体制看作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讲解体制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困境在地方高等院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受到课时量和教学效果的限制,大部分教师都安排了较多的课时解读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问题,相对而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与质变,以及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变化等重要理论命题则“没有足够的时间”予以解读。在一些经济学科排名较高的“211学校”中,由于课时充足,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稍显缓和,但是也同样面临着“体制重于制度,现象多于本质”的教学难题。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以及各高校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定位等,但是从教学角度看,最直接的问题还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面对“有限的课时、复杂的背景和庞大的理论体系”,讲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凝练教学目标,归纳内容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法,即确立“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确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意识形态定位

政治经济学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还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从学科地位来看,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对此目标,部分教师认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应归口于思想政治学科,而不应该放在经济学科。这种认识最主要的误区在于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界定过于狭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共同任务,这一界定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而且对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同样适用。以西方经济学为例,这些年来,中国学生和西方经济学的学者都很推崇西方经济学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西方经济学注重分析工具的运用,而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说教。其实,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效用价值论和功利主义哲学观的结合体,其解释力集中表现为:以稀缺性为基础,以资本要素配置为核心,进而说明按资分配的合理性。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确实没有意识形态教育的痕迹,但是整个理论体系无一不是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合理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本身并不排斥意识形态教育,正相反,社会科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科学地解释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这一点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学者应该借鉴和学习的。由此,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不仅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应该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地凝练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增强对劳动价值论、阶级性和经济制度的专业解读。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方法论定位

政治经济学是国内大部分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课。作为基础课,传授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于应该讲什么样的方法,各院校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有的教材版本来看,大部分教材倾向于对马克思科学抽想法的解读,而对其他研究方法采取一带而过的方式。科学抽想法固然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却不应该是政治经济学唯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其他研究方法在解释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都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课程的开篇增加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此外,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传授分析工具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育的重心。从根本上讲,这种理解没有错,但却忽视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整体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对分析工具)的解读必须联系整体认识局部,不能断章取义。这就要求在讲授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建立前后关联的整体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整个逻辑体系中了解局部分析工具的运用和作用。为此目的,在方法论教育方面,既要注意专业术语和分析工具的讲解,还要注意思维方法的传授。

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定位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理论知识教育。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理论知识教育,意识形态和方法论就是空中楼阁。同时,所谓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都要融于理论知识教育当中,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即便是课时安排最多的院校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通过精选凝练,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社会经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地解读马克思的部分理论内容以及部分重要的理论发展,这种方式已为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其主要的缺陷在于缺少经济思想的升华。马克思经济理论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除了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之外,还有其立意深远的经济思想,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升华经济思想,则很容易陷入“解释力困境”。可见,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还必须包括经济思想。

五、化解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1.内化意识形态教育。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对资本主义部分的解读基本贯彻了马克思的研究逻辑,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的解读则缺少对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基于此,解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特别是经济制度问题),有必要首先分析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分析公有制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及价值分配问题。进而突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凸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差别和创造性发展。

2.推动方法教育与理论体系的融合。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还应该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具有“通识”意义的认识方法。基于这样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强调“专业术语”、“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三位一体的方法论教育。为此目标,一方面必须强调政治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规范性,既要反映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又要反映相关应用学科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增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再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矛盾运动分析方法,更加清晰地解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3.强化理论知识教育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要求经济理论既来源于经济实践,又能够回到经济实践。这要求主讲教师:一方面把握历史资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经济理论,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另一方面紧跟经济时事,运用经济理论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并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理论创新。再一方面注意经济思想的解读,基于理论又不局限于理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从而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综上几个方面,意识形态、方法论于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法不仅对现有的教材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主讲教师提出新的任务。具体来说,一是主讲教师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二是教材内容在理论逻辑上要更加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规范,但在内容体系上要更加能够体现时代需要。三是统一规范各类高校和专业的课时安排。四是凸显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主流经济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3]笛卡尔.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5

关键词:主题公园;文化经济思维

文化经济思维分为三个部分:文化、济和思维。具体展开来说就是:文化内涵、经济模式和创意思维。所以,文化经济思维就是理解文化内涵、经济模式和创意思维之间的关系,只要学会了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学会了运用文化经济思维。将文化经济思维运用于主题公园的建设中,能够实现主体公园的特色展现,使主题公园在发展中获得更多力量的支持。

1 文化经济思维的运用

那如何使文化经济思维在主题公园建设中运用,首先要将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就是通过创意实现文化向经济的转变,最后以产业的形式出现。因此,文化经济思维中的文化是基础内容,也是转化为文化经济思维的重要因素。其次,创意是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文化元素转变为创意,引入新的创意思维和创意密码,赋予文化元素新的内涵,就会得到不一样的创意商品。所以创意思维是创意商品产生的前提。最后,经济模式是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主题公园只有文化内涵和创意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合适的经济运营模式和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文化经济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思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看待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不断的与时俱进。

2 文化经济思维视角下的主题公园

以文化经济思维的视角建设主题公园,抓住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运用创意思维构建主题特色,才能拥有良好的市场,只有这样独特的主题公园,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

2.1 注重文化品牌效益,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抓住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拥有良好的市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典神话传说,历史遗产等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主题公园应充分利这种独特的优势,来发展独具特色主题公园项目。只有创意的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使主题公园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在现代文化营销市场上,主题公园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创意商品也需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的传媒的工具来宣传主题公园,是一个必要且有效果手段。深圳建造的锦绣中华民俗村就蕴涵着自己独有的中国特色,它由锦绣中华和中华民俗村2部分组成,前者有众多中国著名景观的缩影,让你“一日畅游中国”。后者有24个村寨的建筑可以体验民俗风情,还可以看56个民族的民俗表演。正是凭借其鲜明的主题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主题公园一定要选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突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才更合乎中国游客的欣赏品位,同时也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

2.2 主题公园的创意密码必须鲜明,且不断创新

创意密码也就是文化创意商品的创新思维和主题,鲜明的创意密码更是主题公园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灵魂所在,而独特鲜明的主题和本身独有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主题公园立足的根本。作为一种营造特色氛围和特别体验的旅游休闲场所,其中的创意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6月开幕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是一个世界级家庭娱乐主题公园。以神奇王国风格打造的“上海迪士尼乐园”,由六大主题园区组成,富有自己的特色。或是以电影特效,3D体验为创意密码的环球影城,其中开设了小黄人、怪物史瑞克、变形金刚、哈利波特、木乃伊归来、灾难片等主题乐园,环球影城的创意密码鲜明,在全球各个区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这些主题公园都具有其主题无可替代的创意性,并通过这些原创的独特的主题和魅力,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益。

2.3 实现主题公园的经济模式多元化

经济模式也就是商业模式或者是盈利模式,国内主题公园想要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盈利的最大化,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项目,以此来不断扩充自己的产业链。有些主题公园只注重客流量,并不关心游客的感受和其他方面的需求。我国主题公园的延伸产业,如具有特色礼品、餐饮、住宿业等不但价格偏高,而且服务态度差,经常会出现“宰客”现象。这种现象不但破坏了旅游市场,还给游客带来了对在主题公园消费的恐惧心理。对此我国应该规范行业发展。另一方面,投资者如果想要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不能仅仅依靠门票收入。一些辅助的产业和项目也是必要的,如可以投资股票,酒店地产业,相关纪念品零售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给主题公园带来可观的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题公园资金的运转的问题。这种模式,把商业投资分散于各个领域,达到了风险的最小化,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我国主题公园商业模式单一,这意味着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来继续主题公园的日常运作,更无法更好的实现主题公园内部主题的不断循环和及时更新。以后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应该找对自己的方向,综合投资模式,尤其是在盈利模式上应该朝着多元化发展,以实现主题公园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 创新是主题公园生命力的源泉

在现在的经济模式之下,我国现存的主题公园一方面有着极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对着危机,当今社会物质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城市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体验经济的横空出世更大对主题乐园是一个挑战,游客希望有更佳深刻的体验,我国想要发展好的主题乐园,一定要不断创新游客的深度体验,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并且扩大市场经济模式和占据市场经济份额。

主题公园生命力的源泉是不断地创新,游客娱乐、欣赏、深度体验的精神满足层次是主题乐园发展的方向,从以前的静态景观展示、到后来的动态表演娱乐和动态活动参与的提升路线,到现在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入,不断创新和挑战新的文化产品,都是主题乐园必经的路。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于一个主题公园来说,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久而持续地投入精力和财力,否则一旦停滞,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后来者赶超,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4 结语

主题公园的建立包括很多方面的建设,要实现其发展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以文化经济思维的视角来实现主题园区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主题公园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创意建设中,必须充分运用文化经济思维,注重文化品牌效益,创意思维不断创新、实现主题公园的经济模式多元化,尤其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身,时刻保持先进的步伐,在文化经济的视角下,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顾城.上海主题公园开发与建设的问题与困扰[J]. 2000.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6

    从外在于漳州社会以及社会的主体(漳州人)去寻求滞后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传统的实证主义方式。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则与此不同,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存而不论,或悬置或加括号,现象学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也就是说,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深层地内在于漳州社会以及普通的漳州人。这些因素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需要现代哲学的素养和哲人的眼光才能穿透。如何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呢?胡塞尔认为,这个我们在清静时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总已经在哪儿了,先于我们的存在,而且是所有实践的基础,不管这些实践是理论的或超理论的。现象学哲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专门描写这个观念的生活世界的结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现象学哲学不再以庞大而严密的思辨体系来推演生活的逻辑,也不采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解释生活,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即具体的、严格的方法直观生活世界。从这种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来考量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实证经验归纳方法来解释漳州市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即面对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本身,我们融入进漳州人的生活世界,体验着、直观着这个特有的生活世界。体验与直观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现象学剩余。这种现象学剩余就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体验与直观的结果,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反思对象和反思方式确认后,更为重要的和艰难的、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是现象学的反思过程: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的还原。并且我纯粹直观地完成一般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的种类,现在个别性本身不再被意指,而是一般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直观它,它便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便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性质。这不是指这种个别单一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而是指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种类、程度本身是相似的;这种相似关系在这里正是一种总体的绝对被给予性,因而这种被给予性也是一种纯粹内在的被给予性,不是保持在个别意识范围之内这种错误意义上的内在。这里谈的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总本质以及在总的直观中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被给予性。在经过多重反思后,最终得出的反思成果(现象学剩余)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属于普遍而深刻其作用的文化深层次。具体说来: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内生变量或现象学剩余)是:①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②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③休闲第一的价值取向;④传统封闭的行为方式。其相应的对策理路是:①提升时空观;②推广普通话;③改变价值取向;④转换行为方式。现象学的反思是可以重复进行的,有时也是应该重复的,所以必须对反思结果进行再反思。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无论那一条因素,对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是内在地起作用(内生变量),无论那一条都不是针对某个或某些漳州人,甚至还可以不是针对某个时空的漳州人或事。

    因为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比如,这里的时间观念是一种“内在时间观”。对于时间的内在化理解,是由其现象学方法所要求的“明证性”所决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概念,是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设定的超越实存,不具备现象学思维所要求的“自身被给予性”,所以必须首先对其进行还原。漳州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像遗传基因一样内在于漳州社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它作为一种背景意识,伴随着所有意识行为,我们只有通过反思,将我们的目光从排列着的连续的感知对象回溯到感知对象的连续本身,才能以我们意识的意向功能将这种连续本身构造为一个内在的对象,通过这种构造行为,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内在时间意识”才得以与我们照面,我们才能由此得出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内在时间意识)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再比如,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在意识的深层次上有了一个假设:所有人都会讲漳州话。在这样的假设中,普通话不是普通话,闽南话才是普通话。这样就普遍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效率。如何言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社会实践问题。如何言说涉及观念的表达,涉及观念如何从理智的内在世界外显于一个公共的世界,涉及观念的传递和交流,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不利于观念的传递和交流,所以,它成为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对休闲第一的价值取向和传统封闭的行为方式这二者的反思与对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和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的反思类似。最后,需要对“对策理路”进行反思。显然,这四个对策理路都是对应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四个内在原因而提出的。

    如果是实证性课题,接下来要做的就应该是对如何提升时空观、如何推广普通话。如何改变价值取向以及如何转换行为方式等提出在实践层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但是,本文属于哲学课题,只提出对策理路而不是对策本身,对策的实施与展开是在对策理路的开启下进行的。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开启一个崭新的视域,为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智力支持。我们只需要对“对策理路”再反思即可。比如,“提升时空观”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增强时间观念,而是在意识的内在维度上反思内时间意识对人的始源性作用。或者说,内时间意识在深层中影响了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它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只有从哲学层面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提升漳州人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在漳州市推广普通话,绝对不是那种应付式的至上而下的行政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提升漳州人民的普通话水平,而是在现象学语言哲学的意义上根本改变漳州人的言语意识,普遍改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际交往方式,普遍提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际交往效率,普遍而深刻地内在性地作用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以这样说,用三年时间、花两千万元,在漳州市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像普法一样推广普通话,会极大地改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展态势,极大地提升漳州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总之,本文通过由对漳州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考虑转向对思想主体(漳州人)的现象学反思,寻求一种普遍合理的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的深层可能性。在漳州人的意识主观性中,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意向性地显现于反思主体的意识中。这是绝对的、客观有效的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的先验源泉。在这种意识主观性(时间、言语、价值、行为)中,而且只在这些主观性中,客观性的存在(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才是绝对的。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个体经济的意思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超级秘书网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