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4-04-22 15:21: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国标苏教版 英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87-01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英语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升英语素养、发展英语能力的主要依据,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检测学生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国标苏教版牛津英语教材按“话题一功能一结构一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使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四个方面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从视、听、说入手,注重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笔者多年使用国标苏教版英语教材,现就该教材的特点,教材使用中的教学收获及存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1 国标苏教版牛津英语教材的特点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刻的体会到国标苏教版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牛津英语教材装帧更加美观大方,采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2)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情景真实,表达规范,词汇再现率高,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3)语法讲解形式新颖,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习得必要的语法知识。(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在语言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2 国标苏教版牛津英语教材带来的教学收获

2.1 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

通过几年的教材尝试与探索,教师们都已转变了以往英语教学中仅仅注重单词教学、句型操练和对话练习的纯语言教育观,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学法指导”作为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新理念;树立了英语学习是一个“学得”和“习得”的过程的新观念;并在教学中学会遵循“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

2.2 创设语境,更新教学方法

该教材对语境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开发电视、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听做、说唱、读写和玩演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通过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使学生获得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的热情。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2.3 培养了一批新型的英语教师

新的教材,造就了一批新型的教师。教师们在教材分析、教法演示、上先行课、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使用的过程就是培养的过程,让教师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后再实践。牛津英语教材的使用,也为年轻的教师搭建了自我展现舞台,通过各类教学活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逐渐地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2.4 提供英语实践机会,学生受益多

在几年的教材使用中,教师们注重教学内容由课堂向外延伸,把外界事物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的那份自信和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课内的如自编儿歌、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课外的如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小报等,校园英语文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 国标苏教版牛津英语教材使用中的存在的问题

短短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在研究和使用新教材的实践中,教师们通过不断的反思、深入的思考,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大家一起商讨:

3.1 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在牛津英语教学试用过程中教师们发现,教材的使用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确实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在笔头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年段要比以往教学来的更早。虽然,已经采取一些措施,但是校际差距、班际差距以及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如何克服牛津英语因条件、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学生间学习差异性,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3.2 教材中有些内容偏难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如C部分的插图就让学生难以理解,不知道该选用什么句式来表达。在C部分看图训练句式中,出现了一些生词,给句子训练带来一定的难度。后面的歌曲部分,有些歌曲调子复杂,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有的韵律诗句节奏感不是太好,生词多,缺少相应的音乐元素,不容易上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3 基于课时不足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2-01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以等级评定学生,忽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此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该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内容多维化,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评价指标与内容单一,偏向结果评价,也就是单纯地用学生完成的劳动作品或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难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学生具有多元智能,学生是各有所长的,仅仅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就对学生定高低、分优劣,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无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要实施发展性评价,使评价内容多维化,既要重视作品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突破单一作品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操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达成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纸工制作:水晶笔筒》后,教师可设计活动评价表,内容包括参与态度、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活动成果质量等,并整合教师总评、小组互评与学生自评,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其次,不再局限于定向测试,适当增加自选测试内容。定向测试限定了作品内容,忽略了学生在兴趣爱好、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在期末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自主命题,自选制作内容,创作个性化的劳动作品,将其纳入评价系统之中,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单一的测试或考试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予以一定的分数或等级,并以此定优劣,这是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制约了评价功能由甄别向导向与激励转变,也很难体现学生作品中的具体优点与不足。如有些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优”或“良”的等级,却不知好在哪里,有些学生作品的等级是“差”,也不知差在何处,评价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除学期考试外,还应该灵活运用日常观察、访谈评价、作品展示、技术活动报告、评语式评价、档案袋、“等级+特长”式评价等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对作品质量与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等级评定,还根据学生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优势与特征授予其一定的荣誉称号,如“进步之星”“智慧之星”“创造之星”等,以鼓舞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企鹅》时,学生掌握企鹅的制作方法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学生制作的企鹅虽然在外形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但能够发出音乐声。该学生为企鹅装上了“音乐集成电路”,这是比较有创意的做法。于是,笔者给这个学生“优”的等级,点出了其作品的优点,并推选他为本节课的“创造之星”,请全班学生为其鼓掌以示庆祝。该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激励与鼓舞,产生了大胆创造、制作独具匠心的作品的愿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单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家长等。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适时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立纸花》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品展示台,然后举办“作品推荐会”,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交流创作思路和经验教训,并填写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包括班级、姓名、作品名称等基础信息,还包括小组成员,任务分工,遭遇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等情况。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又如,学习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政烹饪”的第三课时《学做家常菜(凉拌黄瓜)》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凉拌菜,并给学生发放“学生学做家常菜信息反馈卡”,请家长配合填写信息反馈卡,使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篇3

(4)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蔡明

(5)乡土文化与美术课的人文素质培养——探孔望山石刻雕塑对美术课程的教育意义唐杰

(6)老师的微笑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剂闫淑芝

(7)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朱宝明

(8)谈谈我的班主任工作管理王小军杨柏林

(9)兴趣倾向灵动空间丁训琴

(10)怎样写好教学小记柯贤国

(1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王淑艳

(12)与时俱进,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张俊鹏

(13)扣关键字词,品语文浓香——《麋鹿》教学片段评析王玉婷

(14)班主任教育管理应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刘艳

(15)开启职校生心灵之门刘玉蒙

(16)未成曲调先有情张敏

(18)发掘课本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梁登山

(19)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初探徐文广

(20)小学生厌学的探源与对策赵锁庆

(21)用“新”为文出奇制胜——例谈话题作文新技法邱颖

(22)减负途径小议韩延刚

(2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陆常波

(24)新课改下,语文备课如何走出困局袁桃红

(25)地理复习中盲点的突破李喜童

(26)对症下药,让写作变得快乐起来陆其勇

(27)改变英语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刘琳

(28)发在《希望月报》上——快乐的本源——兴趣徐继娟

(29)老教材新理念——活用现行聋校教材让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气赵素芳

(30)如何处理好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现象徐乐

(31)论反思在政治备课中的运用施凯贤

(32)论小学数学苏教版新教材中“主题图”的运用张龙

(33)浅谈英语课文整体教学陈冼丽

(34)浅谈英语学习中的“亲其师,信其道”陈曦

(35)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丰富的情感李玉功

(36)如何提高数学中考复习的几点小策略陈红霞

(37)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董建兵

(38)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最喜欢张天斌倪玲羚

(39)小学英语课堂中语法教学之探讨张晓明

(4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张秀平

(41)乡土美术欣赏课程程序的探索邬孝娟

(42)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索张秀军

(43)《认识比》——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谈丽萍

(44)苏教版三上《动物名片》习作教学设计与分析周新霞

(45)关于算法多样化的几点思考刘敏

(46)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马凌云

(47)生物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刘志吉

(48)爱的奉献——一个辅导员老师的真实写照王克莉

(49)师生换位的实践与体会胡长华

(50)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胡玉洁

(51)在泥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谢卫平

(52)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李放

(53)以泥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王其志

(54)教与学关系的辨析尚德俊

(55)高中地理教育的困惑与对策——有感初中升学不考地理的弊端韩惠民

(56)关注音乐课堂中的“沉默者”——浅谈长尾理论与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刘景亮

(57)利用乡土资源实施品德教育张宝芳

(58)语文课堂流淌出的音乐王秀玲

(59)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初探宋亮

(60)“中奖”之后……郭玉晶

(61)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王玉华

(62)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习惯冯志勇

(63)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探析陈美和

(64)以情感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包淑芹

(65)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李刚

(66)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张雅静

(67)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四部曲”张亚芹

(68)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浅谈小组合作学郡德

(69)不批全改——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潘琴

(70)乘着创新的翅膀翱翔课堂乔善娟

(71)班主任要让学生信服王祥

(72)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体育课的几点思考姚立

(73)关于语文教师的几点思考夏春忠

(74)数学阅读——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华晔

(75)结合时事搞好考点讲析辛月明HttP://

(76)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李磊

(77)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刘海丽

(78)提高教学扬长避短——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探究田甲

(79)排列组合综合应用邵志强

(80)培养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探究石锋

(8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王慧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有其特殊之处,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经过幼儿园启蒙教育,基本上完成了幼儿期向童年期的过渡,幼儿期年龄特征已基本消失,显示出了童年期的年龄特征。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上仍然是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征。面对小学生在认知领域所具有的形象性、情境性特征,作为一名奋战在小学数学教育一线的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思考,认为在小学数学中采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借助图像展示、语言引导、运动情境、音乐伴奏等表现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被许多数学教师所接受,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接下来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来阐述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生动教学语言——情境教学的前提

情境教学中需要利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中。小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形象式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具体的情境,缩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与具体数学情境之间的差距。生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丰富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向师性,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小学生进入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数学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笔者看来,教师生动的语言是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前提。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真实的人民币,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第五套人民币的背景图案,如一百元的人民币背景是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五十元人民币的背景是历史悠久的布达拉宫,二十元人民币的背景是美丽的桂林山水等等。有了小学数学教师这些生动语言的点缀,小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二、有效的课堂组织——情境教学的保障

小学生活泼好动,不好管理,这是许多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公认的事实。当数学教师为了使小学生对某项数学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而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时,如果小学数学课堂秩序得不到有效的组织,那么数学教师会因为疲于维持纪律而把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讲得平淡无味,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笔者认为,上好开学第一堂数学课十分重要。小学数学课堂的纪律要求要在第一节课上就建立起来,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模拟情境时,小学生不能随意跑动;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许可后才能发言等等。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在第一堂数学课就牢记必要的课堂纪律,并且在以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强化课堂纪律。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当小学生们遵守纪律要求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赞扬,而当他们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及时纠正。刚开始的时候,也许需要经常纠正小学生的错误,当纠正提醒的次数多了之后,大多数小学生就能自觉遵守小学数学的课堂纪律,那时,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时就不用反反复复强调纪律了,教师就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顺利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说,有效的组织是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保障。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便能开展,也就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反感抵触,那么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如前文所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情境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这是情境教学的关键和目的所在。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年、月、日”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带着便携小音箱来到课堂,在小音箱中播放欢快的“生日快乐”音乐,教师和大家一起唱“生日快乐”的歌曲。过生日、唱生日快乐歌、吃生日蛋糕是小学生喜欢的情境,教师就在课堂上再现这一情境,通过短短的四五分钟时间,迅速引入讲课的主题——“年、月、日”,使得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教学的最佳状态,认真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校本培训

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将教师完成五年一周期360培训学时作为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一时间,各地掀起培训“大潮”,寒暑假对于教师不再是休息日,教师不断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充电。

实际上,各级培训活动中的专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通过培训的形式传播给每位教师的,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校本培训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农村初中负责全校教科研工作,认为要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就要扎实开展诸如教学反思一类的,切合农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如何培养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重视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反思基础

以前上苏教版九年级课文《热爱生命》的时候,总是认为课文很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了解情节,简单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旨就可以了。但是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人文教育理论后,我感觉课不能这样上了。我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在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图片:千手观音邰丽华、盲聋哑的海伦・凯勒、冰冷风雨中拾荒的残疾人、荒凉的沙漠上的千年不倒的胡杨……通过我的深情讲述,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纷纷讲述自己积累的或是见过的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女孩讲述了自己的爷爷在被确诊为癌症后,没有想拖累儿女,自己决意和老伴住在一边,并坦然开朗地面对生活,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积极面对治疗,结果癌症状况大有好转。她的讲述令我和全班同学非常感动。下课之前我顺势布置了作文――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批改时我发现学生此次作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用例典型,很多学生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一切大概就源于我受了陶行知先生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进行的教学反思。

二、把握反思内容,增强教学反思实效

1.反思教学成功的原因

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我们可以反思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变措施;某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对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以备业务提高之需。我在教授苏教版九年级的课文《乡愁》时,县教研室领导坐堂听课,听过后给了我很高评价。我在窃喜之余,也对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反思。其中的最大亮点是我设置的配乐朗读。首先,我在音乐的背景下深情朗诵诗歌;其次,在学生准备之后,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这样做一是突出了诗歌的情感效果,通过音乐和人声的力量点燃师生的情感火苗;二是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效果,为学生做了良好的引领。

2.反思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教学,发现不足改正错误可以帮助教师减少教学上的遗憾,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一次上《活板》,全校语文公开课,来人很多,我感觉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演砸了。结果课上得真不好。反思过程,我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握学生实际,结果上课时学生的反应迟缓,我不得不把教学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主导课堂,就这样还是拖堂完成教学任务。后来,我及时改变了教学设计。等到另外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我就变得从容多了,因为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结构更合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更实在了,教学效果也更好了。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真得很大。

三、总结反思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1.反思语文课堂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否统一

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机械式的工具化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能把知识及时、迅速、有效地“塞”给学生,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设计,整个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甚至面目可憎。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并不鲜见。只有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细致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过程中,我们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理想的课堂。

2.反思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适

关于语文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我以为,对于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来说,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串讲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讨论法、研究法)和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问答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根据课文、学生、课堂情况等不同因素而有所变化。其中,情境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突出语文教学情感美、画面美的特点,能创造诗意般的审美课堂,带给师生美的感受,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大部分语文老师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语文素养,多尝试情境教学法。

3.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设计是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核心。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可以进行。反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否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第三,要看教学设计有没有立足文本,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教师应学会教学反思.学知报,2011-11-14.

[2]张小建.实践+反思=进步: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学术研究,2012(02).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学习动机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当下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学习动机的心理层面,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二、文本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三、学习动机心理优化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目标预设,引起内部需要。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2.比较阅读,激感共鸣。“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 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高中诗歌教学,务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前提和基础,是诗歌教学的先觉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自然;爱

人类的文化是历史性的向前发展,在人类经历了自然文化时代、人文文化时代、科学文化时代后,生态文化正成为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意识,丰富的生态意识是衡量人类能否与生态文化相融合的标尺之一。它使我们意识到: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要考虑到其他事物和环境的共生共存关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下,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生态意识教育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在各个不同学科教育之中。语文学科在生态意识教育中也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体现其学科价值。

一、语文学科在生态意识教育中的地位

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协调了发展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意志、知觉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客观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反映,生态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它以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意识为核心,另外包含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忧患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应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须重视、挖掘、开发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当然在语文学科的生态教育因素中,包含着很浓的人文关怀。

二、新的语文课程内容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

1.在课文中体现

如人教版的《斑羚飞渡》,作者写了一群被猎人逼至绝境的斑羚群,以一半的牺牲,挽救了另一半的生命。我们用人之常情揣摩老斑羚的行为,它们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类”震撼、敬畏,也让人类汗颜。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我们不必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机会。人类自诩为高等动物,自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的主宰。人类拥有强劲的思维能力,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天换地,所以我们常提起的一句话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也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

无独有偶,人教版散文《那树》,写了一棵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大树,通过写它造福于人类却因城市的发展被人类伐倒的遭遇,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作者借写老树,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引发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以上两文启示我们要以平等之心善待自然界的动植物。我们人类只有保护它们的义务,而绝无虐杀它们的权利,因为有时它们甚至比我们人类更高贵。

而人教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也引发我们思考开发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本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也引发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人教版《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另外对这一生态奇迹,还应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大自然的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同时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在单元教学中体现

如苏教版七下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其单元引言是:“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本单元有漂亮、驯服、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多么神奇的动物世界啊!阅读这些课文,了解这些动物的特点、外形、习性,将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3.在专题研究中渗透

如苏教版七上,狼专题中,明确提出的探索题有:

A.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被作家赋予人的品格,如称“狼”“聪明”或“狡黠”;“勇敢”或“凶残”,用词的褒贬是由作者的立场、情感态度所决定的,你觉得科学家用怎样的词语来描述“狼”。

有的民族崇拜狼,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B. “从参考资料三” 、“狼和鹿”中看出,描绘了怎样一幅生存关系图,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这两题都牵涉到狼的生态地位及与人类的关系。渗透了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专题“荷”中也渗透了一些,在此不一一列举。

通过这些新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能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戕害动物。人、动物、自然须和谐发展,成为“共生的伙伴,互利的朋友”。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共生伙伴关系,获取“尊重自然界的其他生命”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三、开展语文活动,开发和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

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如苏教版七(下)《松鼠》后有一道探究习题:如果以松鼠为题材发行一组邮票,你觉得设计的邮票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生活,你能给每枚邮票定个名吗?

笔者班学生设计的有:

一只松鼠在枝间互相追逐、打闹,取名为《快乐家园》;

一只松鼠抓住树枝荡秋千,拟题为《我心悠悠》;

一只松鼠以树皮作船,以翘起的尾巴作舵,命名为《水手》;

一只松鼠坐在树枝上,托着腮帮看流星,命名为《心愿》;

多美好的想象!多新颖的创造!在学生眼里,这些松鼠是这样有情有味,人与松鼠这些动物是伙伴,是朋友,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之上,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生灵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才格外美好!

转贴于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生态意识

如上《狼》专题时,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有人认为:狼的肉食性、凶残性及对人类及家畜造成的伤害,应将它们斩尽杀绝;也有人认为:狼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加以保护,以维护生态平衡。你们认为是应该杀还是应该加以保护?就《护狼还是猎狼》展开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从中了解动物的生态价值,也让学生学会了辩证的分析和看待问题,并培养了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又如对生物入侵者,生物学和生态学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态度,你认为是干预还是不干预,就此展开辩论。

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如结合苏教版《荷》专题及人教版《莲文化的魅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池塘边,荷叶下,躲着一只小青蛙”。如今,宁国市难闻“蛙声一片”,“人面荷花相映红”更难一见,对此原因作深入调查,鼓励学生写《对池塘蛙群的生态调查报告》及《我市为何难觅荷花》。借此呼吁大家保护好荷塘、青蛙,呼吁政府重视莲藕、莲子的深加工和销售,提高荷农的生产积极性,重现天人合一的秀美宁国府。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

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文中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对此,笔者组织班级学生参加的具体活动有:

(1)调查我市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搜集资料图片;

(2)在饭馆或在家,碰到吃野生动物的,对此写短文劝其纠正;

(3)班级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专题的宣传活动;

(4)每个人选定一种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上网查找资料,说明保护它的重要性,写份建议书给有关部门。

又如,人教版七下“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组织开展的活动是:A.请从图书馆和网络中进一步搜集资料,召开一次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B.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黄河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又出现了严重的断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请针对这一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通过这些活动,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也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教育因素,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了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当然,生态教育因素如何与人文精神相渗透、融合,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宁国中学 24230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所谓问课,就是通过他人或自己,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音乐教师应该重视何种问课形式呢?我认为,“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都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区别于一般学科,音乐的“课后问”更具有实际价值。因为,音乐教师所教的班级,多数是同年级的平行班,也就是说,一课内容要在不同的班级上好几遍甚至十几遍,如果在第一个班级上下来,能及时总结反思并修正不足,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带给下一个班级,做到扬长避短,让后面的课堂更完善,更精彩。而且,这种问课带来的改变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无须等待教学的下一个轮回。

由此可见,“课后问”即课后反思,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音乐老师应该在哪些方面作课后的重点反思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属于首位,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定起着制约的作用。上完课后,教师要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作出补充甚至调整。

1.目标定位准确吗?

在反思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合理,不合理的目标带来的可能就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如苏教版《美丽的山谷》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我想通过欣赏乐曲《百鸟朝凤》、《高山流水》,以及学唱歌曲《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来感受山谷的美丽。心想:听着山谷中的鸟鸣和流水,再去歌唱美丽的山谷,一定会是很美的享受。所以,我把两个乐曲的欣赏目标定在了聆听乐曲描写的内容上,让学生通过聆听,用语言说出流水、鸣鸟的山水景象。但课堂的效果却出乎意料,我不仅没有看到学生的快乐与活力,教师的热情也随之消失,原本有的一幅美的画面始终未能出现,课堂显得被动、乏味。为什么精心准备的课不能如愿?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一连串的问题随即闪现。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百鸟朝凤》中的唢呐是北方乐器,跟南方人的欣赏口味有一定差异,而《高山流水》是一首古乐,和现代审美也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作品美的欣赏较为被动。于是,我重新调整,把乐曲欣赏的目标定在声音的描述和模仿上,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山谷中声音的种类和表达的方法。当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当我们走进美丽的山谷,可以听到哪些声音,音乐可以怎样去表现这些声音?”问题一出,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很有在音乐中寻找这些声音的欲望,接下来的欣赏,完全没了先前的状态,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而且专注、投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目标完成了吗?

目标的确立是课前应该多想的,但上完课后,仍要想一想,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么样?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中,使之成为课堂的灵魂。

例如,在课堂上教唱完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关注学生是否已经通过歌唱了解了内蒙民歌的旋律、节奏的特点,能不能区别长调与短调?通过这堂课,有没有激起学生对草原及内蒙古民族的热爱之情?这些都需要作认真的课后反思,让课堂教学更有目标性。

二、反思教学内容与结构

如果说内容是课堂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课堂的骨架,它们共同撑起立体的音乐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精心、恰当,能有统一的主题。结构则要自然流畅,使其相互融合,浑然天成。我们要常想这样的问题:我选择的内容是否是最佳的?这样的安排是否引人入胜?如果有遗憾,需要怎么修正?

1.内容最佳吗?

区别于其他学科,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老师都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课前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整合、扩充,选出最好的内容来教学,使之符合学生的情趣和认知水平。但课堂是充满变数的,教学内容有时会因多种原因而导致不相适应,影响教学效果。如时代感的差异,个人审美的差异,目标确立的差异等,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更改或补充。例如,在前面讲到的《美丽的山谷》一课,为了突出“声音”这一主题,我重新选择了教学内容,把歌曲《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改成了《回声》,并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承接:“山谷中的回声和鸟声、水声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歌曲可以通过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它的特点?”在第一遍的欣赏中,他们很容易找到了乐句的重复和力度的强弱对比,演唱时,也能积极模仿,把歌曲唱得有声有色。经过这样的反思和修改,课堂出现了生气和活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结构最优吗?

一堂课上下来顺不顺,教学有效性高不高,仅靠反思内容是不够的,教学结构的优劣在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是相对独立,但不能孤立存在,它们应在一定的结构中,以目标为灵魂统一在一起,形成有层次的、立体的课堂。在搭建结构的时候,既要注意大的框架,也要重视小的细节,如精彩的导入,恰到好处的提问形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情感体验顺序等。课堂结束后,要把成功的东西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经验加以积累。失败的地方则进行修改,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丝路驼铃》一课,可谓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果不注意课堂的教学结构,很容易变得杂乱无章。我把音乐按丝绸之路的路线由东向西设计了教学的路线图:西北高原花儿敦煌艺术阳关诗词新疆歌舞,并在各部分之间作了精心的连接,这样,不仅条理清晰,音乐的风格也较集中、统一。

三、反思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总会为教学设计一些方式方法,好的教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情感获得,不同的方法导致的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但设计过程往往会受老师主观经验的影响,有时对学生考虑并不周全。即使有考虑,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如果说教学方式方法的好坏在课前还做不到心中有数,那么,上完课就能一目了然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就要做认真的修改。

我有过这样一课的经历:苏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有一首特殊的教唱歌曲《那不勒斯舞曲》,它是一首舞曲,全曲除了音符写成的旋律外,没有任何歌词,歌唱时都用“啦”来哼唱。课前备课中,我想通过乐谱的视唱和旋律风格的分析来完成歌唱。课堂上,在作简单介绍后,便复习音符的唱名、音高,再让学生根据旋律风格分段视唱,最后用“啦”来哼唱歌曲。结果,一堂课下来依然没能唱好,而且出现学生不愿张嘴的尴尬场面。这个办法太被动了,我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在第二个班级作了如下更改——①故事导入:讲述《天鹅湖》的故事梗概,接着告诉学生,王子十八岁生日那天,皇宫里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期间跳了代表各个国家风格的舞蹈,《那不勒斯舞曲》就是其中一首表现意大利风格的舞蹈。②观看视频:播放舞剧中的这段舞蹈录像,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忆舞蹈的音乐,比比谁记得多。③模唱旋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钢琴上帮助他们回忆音乐中出现的旋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唱了曲谱,再在熟悉的基础上,填进音符视唱,并完成“啦”的哼唱。④歌曲欣赏:播放由此曲填词的歌曲《踏春》视频,加深旋律印象,体会风格特点。经过此番修改,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新奇,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