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护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5-13 19:26:56

社区护理学论文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1

(一)产后访视发展起步晚

我国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发展的起步较晚,为了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吸收了国外的经验,经过近几年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一些中心城市已经意识到社区护理中产后访视的重要性,并将其建立成为社区产后访视服务中心,通过社区护理,实现一种综合性的社区产妇产后服务模式,为社区的产妇产后提供健康教育、康复和保健。

(二)发展水平不均衡

社区护理产后访视服务的开展预示了社区护理的发展,每个社区具有各自不同的社区护理产后访视模式和护理形式,部分大城市由于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的资金投入大,进而促进了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不发达的小城市,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导致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受到阻碍。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不同的城市之间,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三)组织管理不完善

关于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的具体文件,卫生部已经发展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文件,可是没有约束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促进发展的具体方案。对于这个新成立的社区护理机构,还没有完善的、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系统的管理。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专业性的社区护理产后访视教育,所以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培养需要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和中等学校通常不会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同时,社区护理产后访视需要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也和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不相符,这更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无法适应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工作内容,所以在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的大部分护士的专业性较低,素质也相对不高。

二、做好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己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做好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健康质量息息相关。根据我国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现状,笔者就如何做好社区护理产后访视提出几点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认知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产后访视起步较晚,因此,应加大对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尤其是产妇们认识到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质量。

(二)均衡护理水平

医院应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支援社区的需要,安排相关资历的护理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业务指导和知识培训,并定期接受社区护理人员到医院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方面政府应从待遇、编制、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对社区护理工作予以政策支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实行公开的全员招聘,竞争上岗,聘用理解并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专业水平、沟通技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员充实到社区护理队伍中,服务社区居民。

(三)健全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卫生的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的工作目标和详细的社区护理产后访视标准和管理规章,定职定岗,互相督促,健全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健康促进意识。

(四)重视访视方法

1、重视在职培训。

针对我国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定期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综合的医疗卫生知识结构,社区护理人员要与社区居民建立持久的服务关系,不因居民的疾病或转移而终止,提供主动性、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2、科学访视方法。

(1)床前访视

床前访视,只是给产妇和社区护理人员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护理人员需要在床前访视过程中,询问产妇的生产情况,收集相关的信息,记录需要帮助的事项、联系电话,建立个人档案。

(2)出院后家庭访视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1-02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21 世纪护理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将有大部分护士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随着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和内容的扩展,社区护士既要掌握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还需具备观察、交流、沟通技巧。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缺乏,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是目前面临的新课题[1]。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实践教学受到教学基地条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教学效果不尽如意。本文在总结我校《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目前《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严重缺乏社区护理实践基地 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的问题。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没有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及卫生保健工作,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是一个小型医院,所做的护理工作和医院没什么区别,社区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社区护士工作职责不明确。而学校对社区护理实践课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往往无固定的实践基地。仅仅在校内进行社区模拟实践,有时带学生去发宣传资料、宣传卫生知识、测量体重和血压;或到幼儿园为儿童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或干脆在校内进行社区模拟实践,均难以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1. 2 缺乏合格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师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大批能够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卫生技术骨干队伍。但是现在医学院校中讲授社区理论课的许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则普遍存在从业时间短、学历低、理论知识薄弱、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等问题[2]。更不能将先进的护理理念比如系统化整体护理,跨文化护理应用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因为缺乏实践教学教师,社区护理实践课时开设太少,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实用型人才。许多医学院社区护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约为4:1,有的甚至取消了实践课,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3 实践教学时间短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加强社区护理的实际应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实践相比,除了涉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护理,实践内容还包括社区调查、家庭访视、健康教育讲座、保健指导、社区科研等。实践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各医学院校《社区护理》课时安排48 学时~102 学时,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约为4∶1 至3∶2 ,甚者干脆将实践课取消,因而增加了教学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校课时为32学时,实践学时仅为6学时,甚至未达到普通学校的最低标准。

1.4 思想上重视不够 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对《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认为现在绝大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要去医院工作,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工作的影响不大。因此,在课时的安排、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的培养提高等方面均投入不足,在源头上制约了社区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此门课在大三下学期上,此阶段学生面临这实习找工作时期,更倾向于基础护理操作的实践,学生普遍的重视程度也欠缺。

2 对策

2.1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 国外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占有较大比例,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为1:1,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多采用交叉编排,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众多,包括卫生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目前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附属于学校, 因此在配合程度和带教质量上难以控制[3]。因此学校应选择适当的社区作为教学基地,但是这些机构大多并不能直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可以与社区服务开展得较好的社区及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发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街道居委会参与寻找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配合下为社区居民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建立健康档案,测量体重、血压,进行健康咨询和指导,健康教育等。也可以通过政府参与与支持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发实践基地,还可以利用学校自身及其附属医院的优势, 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同时,要开阔思路,多途径、多渠道开发实践基地。

2.1.1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实施教学 利用学校有附属医院的优势,通过医院的社区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以家庭病床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辖区家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为家庭病床病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全方位社区服务,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得到提高。

2.1.2 以学校为社区进行实践 可以对在校师生进行健康调查、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利用周围中小学以及幼儿园进行社区实践,可以测量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调查学生营养、视力状况以及龋齿的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

2.1.3 利用社会调查、社区养老机构等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可到工厂、机关、街道、村镇等调查性别比、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哪些,调查群众文化程度,健康调查、体格检查和卫生宣教等,让学生体验到如何与社区群众接触、交流,如何进行社区服务。还可到敬老院、福利院进行预防保健、康复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

2.1.4 改进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即课堂实践和社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情景教学、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社区、家庭环境, 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核心,按照问题解决模式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在复杂的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情景设计,将社区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社区健康检查等内容采用角色扮演法,培训标准化病人,由护生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各种不同角色,进行护患沟通及角色转换的实践体验,通过角色扮演,使其体验患者痛苦,感悟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扎实的基本功。社区老年护理、社区儿童保健采用问题式教学,教师引问激思,设疑解惑,以培养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实践教学:安排社区见习和社区实习(两周) 两阶段进行。通过两阶段社区护理实践, 有效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

2.1.5 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第二课堂 寒暑假前通过学校团委、学办宣传号召,让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将清楚社会调查的目的、任务与意义,指导学生拟好社会调查表格,到工厂、学校、医院、幼托机构、老人院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与群众接触、交流,如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并巩固了社区护理学有关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

2.2 加强社区护理带教师资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关键。社区护理教师在承担社区护理教学前多采用临床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从事社区护理教学后大多未接受正规的系统培训,难以准确把握社区护理教学的特点[4];如果教师不熟悉社区护理实践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就会陷入只重视过程,不重视质量,只顾形式,不顾实质的局面,这就要求必须对理论师资和实践带教师资进行培训。学校可定期派任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以了解社区实际工作情况;或根据学校情况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社区护理开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考察,了解社区护理新进展;参加社区护理的学术交流活动;选择―批从事社区护理多年、有一定理论功底的社区护士加强培训,可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更新、补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带教的参与意识与带教的责任感,提高带教水平,满足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需要。

2.3 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和时间 纵观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实践在总学时中均占有较大比例,如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社区护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一般为1:1,理论与实践学习多采取交叉编排[5];美国东北大学1991 年进行了课程改革,扩大课程设置中社区护理实践的比例,占全部临床实习的50%[6]。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可以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对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逐渐达到1:1。在实践时间安排上,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组成学生小组,进行社区相关健康知识调查,培养护生在实践中的合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思想上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紧跟卫生学发展的步伐,着力培养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此外,要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像学生讲清未来护理发展的趋势,从思想上清楚学习障碍。

社区护理是应用性较强学科之一,根据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在的问题,对现有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目前,为适应我国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和培养新型护士的需要,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区护士的培养[7]。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应加强学生的社区护理实践锻炼,让学生深入实际,促进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社区护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成为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荣.浅谈如何培养社区护理人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A):3537-3538.

[2] 陈正英,楚婷,向红.护理教学路径在社区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10B) :2613-2614.

[3] 陈军,姜黎平,蔡福满等.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护理研究,2007,21(4B):1023.

[4] 阎红,朱丹.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护理研究,2006,20(7A) :1700-1702.

[5] 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 (4):34-36.

[6] 孙宏玉.美国社区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4):37-39.

[7] 胡风英.社区护理实习带教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 (3C):560.

作者简介: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3

社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写作当中要注意什么呢?大家在写作中都考虑这些了吗?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社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坪.社区护理[j].北京;[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王爱红.社区护理学[j].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0.

[3]马文霞.社区护理的探讨[j].当代护士,1995年04期

[4]孙惠英,丁立坚,刘静.社区护理初探[j].云南医药,1997年06期

[5]毛惠芳,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7

[6]徐萍,海燕,张丽芳.音乐治疗产后抑郁症114例临床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5):211

[7]卢品梅,冯文,何海玲.家庭护理干预对减少早产母亲产后抑郁的研究,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7):129-131

社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彭成。抓社区护理实习。促进护理学习能力提高[J]。实用护理杂志,xxxx1,17(8):61

[2]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医学教育,xxxx1(5):11-13

[3]姜日平。访视护理现状与发展[J]。实用护理杂志,xxxx0,16(4):184

[4]施永兴,贺金仙。社区护理工作有效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xxxx2,37(11):887-877

[5]邝星弛。香港社区护理工作见闻[J]。xxxx护理,1999,:2137

[6]周莹。社区护理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xxxx4,8

社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孙红娥,杨静.加强社区冠心病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11(07).

[2]陈敬欢,李玉莲,钟慕贤,邓群好.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社区护理干预[j].北方药学.2011(06).

[3]闻荣,黄小明,蒋其武,肖翔.社区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2).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护生;综合素质;社区护理;教学

高技术医学的发展和老年人对医疗需求的增加,使医疗投入急剧增长,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通过开展社区护理服务,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加,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所以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必需的职业岗位。社区护士的培养问题尤为重要[1],目前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及综合素质,转变护理观念是当今社区护理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护理教育者要重视《社区护理》教学中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育现状,探讨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从而推进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1综合能力的培养

1.1专业能力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决定了社区护士岗位的职业要求需具备五种核心能力[2]:即人际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在“贴近学生,贴近社区,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下,注重专业培养,强化知识层次,贯穿社区护理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突出社区,体现社区”。 在日常教学中[3],采用项目教学法,并结合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领导组织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让护生在宏观上认识社区护理,接着根据社区护士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从轻到重、从易到难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例如,评估社区护理问题、解决家庭护理问题、建立和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新生儿和产妇家庭访视、处理社区紧急突发事件等,紧紧围绕社区护理这一主线,使学生总是站在社区这一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掌握社区护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加强护生社区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

1.2方法能力要求护生要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以及查找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中,让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讨论设计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方法能力。

1.3社会能力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教学活动中,护生通过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增强信念,热爱社区护理事业护生理论学习期间,不断加强社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为护生讲解国内外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使之对未来的职业充满自信和热爱,从而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

2.2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教学中巧妙的将职业道德与之融会贯通,专业与素质教育并行,使护生在学习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 得到职业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3体会

3.1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转变,改变教师角色让护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极大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她们能主动去查阅资料、开动脑筋、讨论时积极发言,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而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3.2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社区护理实践融会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护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联系不紧密的不足,开阔了学习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合作与独立自主的能力由于实际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协调合作与独立自主能力,这也是社区护士的岗位能力要求之一。比如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使护生必须动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发挥了个人独立钻研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

4小结

总之,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之中。作为护理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为华.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医学新知,2011,24(3):462.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 大学校园;社区健康教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幅提升;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健康教育是社区护士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必须在高校内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以调动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素质。很多高校内部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对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进行综述。

1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原因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课程,是护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且成为大学公共课程、护理临床专业课程,这为护理学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过程中偏重社区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性操作教学较少,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掌握社区健康护理技能相当不利,且不利于后期社区护理服务。因此,为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社区服务能力,落实社区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特征,教学中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计划与活动。

2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制定教学计划 社区护理学是专业必修课程,要求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参照《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同期平行课程,制定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方案。其教学目标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与社区需求相结合,学生技能掌握与能力提升、素质提升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展开前,教学研究组、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基础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优化,实现教材与学生相统一、教师力量与教学需求相统一,编写实践方案,保证方案可行、可靠。向学生简述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目的、方法,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以促使学生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

2.2 落实教学内容

2.2.1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行为相结合,主要内容有: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如肺炎、乙肝、结石、牙痛、感冒等;对大学生减肥的认识;大学生的就医认识,其包括对校内医务人员的工作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方式等评价;女大学生对女性疾病的认识,且关注女大学生保健、个人卫生等。

2.2.2 教学实施方法 ①展开小组教学,确定实践主体。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关注实践教学,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因此,以小组方式,让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知识普查,了解大学生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②进行问卷调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护理专业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对样本中对社区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样本人群特点、健康问题特点,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经老师指导后确定计划实施。③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全面评价实践结果。对特定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干预,一方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社区护理知识教育与培训,以全面提升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会、发放社区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提升样本人群的社区健康认识,并以演示操作传授样本人群日常护理技能。经社区健康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后,各个护理专业小组对健康教育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调查、统计、分析社区健康教育效果,与初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并总结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技能要求、服务要求等。④形成总结报告,反馈实践结果。护理专业学生在《社区护理学》课程结课前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报告总结,其内容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结果分析与总结、个人发展分析等方面,此后提交书面报告。待收集完小组报告后,由任课教师对报告进行批改、评定,将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

3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区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且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且对学生后期生活、工作起到积极性的指导作用。

3.1 激发学生兴趣 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转变了传统以知识教学为根本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发挥教学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将原来的“讲台授课”变为“学生实践”,直接要求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并在其中发挥个人力量,相对于枯燥、死板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设置的调查问题较多,且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如减肥、保健等,可直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3.2 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且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人文素养等,尤其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护理的目的在于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因此,教学实践必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校园中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并通过调查分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实现调查结果,必须以小组内部合作为前提,以与外界沟通为保障,因此,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3.3 其他作用 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群体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知识、医学知识,且利于提升大学生人群、社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认识等,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条件:在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中,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获得了一定社会经验,可为后期工作提供准备。

4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提升,因此,护理专业教学中,必须以综合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利用大学校园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帮助大学生和社区群体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年,由旭,郭岩.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2):24-26.

[2] 彭静媛,毛昌银.城市社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03):60-60.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6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9个社区的166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所有接受调查的护士分为中专组与大专本科组,分别有88人与78人。结果中专组和大专本科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健康教育现状

6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1-02

在社区之中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被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所重视。而通常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执行者为社区内的护士,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会对开展健康教育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我市的166名社区护士进行调查,以护士文化程度为核心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9个社区中的16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中专组护士88人,年龄21岁到33岁,平均年龄(24.7±4.5)岁,平均工作时间(4.8±2.2)年;大专本科组护士78人,年龄22岁到32岁,平均年龄(25.1±4.8)岁,平均工作时间(4.7±1.6)年。两组护士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与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对接受调查的护士进行问卷填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三个部分,三项的分数分别为40分、30分、30分,问卷的满分为一百分。通过比较社区护士的问卷得分,来反映其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χ±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专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0.4±4.2)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19.2±4.9)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0.6±5.7)分;大专本科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7.7±3.3)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26.9±4.0)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8.4±2.9)分。两组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当今社会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提高市民的生理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但目前在社区内进行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本文所重点讨论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就是阻碍健康教育在社区内得到普及的主要因素。通常如果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储备不足,或者对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就很难让社区内的健康教育达到很高的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护士文化程度的影响,和大专以及本科文化程度的社区护士相比,中专文化程度的护士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显然并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在当今的许多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文化程度有很大一部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因为这类护士往往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如果社区护士的文化程度过低,那么当居民对健康教育知识存在疑问的时候,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甚至会对社区健康教育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后续健康教育的开展。而要解决社区健康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可以从加强对中专护士的培训以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细化两方面入手。特别是在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社区护士的学历基本没有超过中专,提升这类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社区护士在对待健康教育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相比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为主。而要改善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中专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等.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9,9(7):20-21.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09―01

目前,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医院,少量在社区。在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与个体疾病有关的健康问题,体现个体化的特点;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更多侧重在疾病的康复、预防和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体现一定的普遍性。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虽未广泛开展,但这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种较好途径。

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社区护理教育更是十分欠缺,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护士没有接受过较系统、规范的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训练,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而采用的方法较简单,停留在一般性的卫生宣传上,且内容泛化,难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抓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使受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改变并逐步实现行为改变。

2.3 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护士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当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把保持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作为目标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其内容涉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而完成每一项服务内容都离不开健康教育。护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护士要根据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点而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将护理健康教育列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总之,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的应用性科学,社区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范围、组织、规划、运作和评价体系,健康教育处方的使用,有关的伦理、法规等,形成能真正指导护理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健康教育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朱晓芳;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1年31期

[2] 龚燕娟;翟惠敏;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8期

社区护理学论文篇8

一、相关国际法文献中的“社区”

如果重温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社区”一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这意味着“社区保护”、“社区参与”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国际法体系的一个基本理念。

早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于1989年通过了一个《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该《建议案》对“民间创作”(folklore)的定义,曾对后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cible cultural heritage)所下的定义,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该建议案的定义是:

民间创作(或口头与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传承。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上述定义,实际上认定并强调了所谓“民间创作”是以“文化社区”为基础的;而“民间创作”即便只是由社区里的“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来表达的,它也应该是符合“社区期望”,适宜用来表现该社区的文化或社会特性;进而,不言而喻地,“民间创作”通过多种形式表达的准则和价值,也主要是在社区内部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第155次会议,于1998年11月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其“宗旨”或目的开宗明义,就是要“鼓励各国政府、各非政府组织和各地方社区开展鉴别、保护和利用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条例》援引了此前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表述,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基本上是继承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对“民间创作”的解释,其中“来自某一文化社区”和“符合社区期待”等关键性表述得到复述,唯在有关的表现形式种类中增加了“传播与信息的传统形式””。此外,在列举了上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提出了“文化空间”的人类学概念。所谓“文化空间”,是指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也包括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季节等)为节律而举行特定文化活动的时间,显然,此种文化空间的存在取决于以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而所有这些文化活动也一样是以社区的存在为背景、为依托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还进一步规定,“希望被宣布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候选材料应经有关社区同意”,然后才可以由各会员国和准会员政府或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交申请”;而在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指南》评审“标准”里,“是否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是否能起到证明有关民族和文化群体的特性的作用,是否具有灵感和文化间交流之源泉以及密切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对有关社区是否有文化和社会影响””等,均把“社区”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提交申报候选材料时,《条例》还要求附上“关于为使有关社区参与保护和利用自己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而应采取之措施的说明”,以及“有关社区和(或)政府中负责保证使提交的候选材料中描述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状况今后不会改变的机构的名单”。《条例》还特别要求评审委员会在确定代表作的名录时,要充分考虑“为使有关社区的所有个人成员了解有关遗产的价值和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而采取的措施”,以及“该计划赋予有关社区的作用和该社区从中得到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保护和利用有关遗产而在地方社区内采取的措施”,也就成了评审委员会判断其是否具有代表作资格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履行其定期向会员国或事涉的任何一方寄发已经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清单(名录)的义务时,还必须“标明其来自哪些社区”。

与此同时,人们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也开始注重“民间文学艺术”的区域性保护。如1999年非洲知识产权保护组织(oapi)一改其1977年通过的《班吉协定》对“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的广义界定,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定义为:

由社区或满足社区愿望的个人创造或传承,体现传统艺术遗产特色要素的产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诗词、民歌和器乐、民间舞蹈、宗教仪式中具有艺术表达性质的庆典活动以及民间艺术产品。

上述界定突出了民间文学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区域性。由于保护层次以及保护手段的差异,有关“民间文学艺术”的“社区参与”保护理念,对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私权进行保护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法律文件等并无太大影响。

200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在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公报》(istanbul declaration)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文化多样性”的镜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历史和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表现形式,它“从主要方面体现了各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生动活泼以及实践、知识和表现可以不断再创造的整体,它可以使社会各层次的个人和社区都能够通过各种系统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在社会中产生归属感和连续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这份已于2006年生效的国际公约,是迄今为止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法文件。《公约》的第一章“总则”所规定的“宗旨”之一,便是“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的明确定义为: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上述定义虽然将群体、个人和“各社区”相提并论,但依然是将“各社区”放在首要的位置。以此定义为基础,这份国际法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上区分为五大类: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中国论文联盟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三章,题为“在国家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明确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应该有“各社区、群体和有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特别是“第十五条”,更是以“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参与”为题,规定缔约国“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社区保护”无疑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相关国际法文件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重视社区保护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体系得以形成,其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就是国际学术界的积极参与。正如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申报、登录和保护等工作,始终分别有“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各国专家所提供的专业支持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也始终得到了各国主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专家们所提供的学术支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起草的相关国际法文件,曾组织各国专家反复进行了研讨论证,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里所反映的有关“社区保护”的理念,其实是与国际民俗学界和文化人类学界对于“文化”的专业认知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重视“社区保护”乃是国内外有关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生效以来,由缔约国选举产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与会的各国专家根据《公约》第十五条的精神,深入讨论了社区参与的有关问题,反复强调了“社区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7年5月,该委员会在中国成都举行的第一届特别会议,通过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标准”,其中第四项就涉及了“社区、团体或有关个人的参与和同意”。委员会一致认为,有关社区、团体或个人的参与对于编写提名文件、制订和执行保护措施至关重要。这次特别会议重申了社区或其代表、执行人员、专家、专门知识中心和研究机构参与《公约》执行工作的重要意义。2007年9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政府间委员会第二届常会,大力呼吁各缔约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社区参与”。2008年2月,政府间委员会第二次特别会议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进一步就社区代表及专家和有关研究机构参与实施《公约》的指南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特别会议突出强调了社区、群体、个人和研究机构参与《公约》实施的重要性,认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发挥核心作用;会议还指出,缔约国有责任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社区充分参与各自国内的各项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工作的各种专家们看来,虽然社区和社区保护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立场,但仍需要向各国重申、强调和呼吁对“社区参与”的重视。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博士在2003年12月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发表的《致辞》中所指出的那样:“2001年通过的《全球文化多样性宣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实施的项目,鼓励了中国地方社区,利用中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契机,担负起遗产保护的责任。……表现形式和知识的传播对文化社区至关重要,社区的保护和推动将促进我们的未来发展,并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形成。政府的积极性、学者的研究和社区的努力,有助于受威胁的传统及生活方式积极地去顺应变化,或稳定自身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我国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社区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说也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的。曾经参加和见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国际立法进程及中国国内的批准程序,并多次出席政府间专家会议的法学家梁治平撰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属于特定的社区和群体甚至个人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除了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外,还应该特别重视社区或者社群、个人的参与。民俗学家周星主张,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基层社区”,因为基层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存续的“传承母体”。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生活在各种社区里的人们创造、享有并传承着的,地域社会或其内部的复数社区,可被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滋生、扎根和延续的社会土壤、基本条件和传承母体。因此,如何维系社区及其文化传承的机制,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保护工作的关键。另一位民俗学家贺学君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除了处于决策、组织和统筹之地位的政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社区民众。社区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享有者”,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利害相关、诉求最多的一方。此外,刘魁立先生主张的“整体性保护”和黄涛先生主张的“情景保护”,其实也都内含着社区保护的学术思想。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三、我国有关社区保护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非常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酝酿、起草、反复讨论及最后通过的全部立法过程;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第十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批准中国政府加入该《公约》,使中国成为第一批缔约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迅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公约批准书的国家(第6位)之一。为了履行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中国政府也进一步加速推动国内的相关立法进程。继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后,2003年11月便初步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草案拟定工作;为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表述与精神相接轨,该法律草案于2004年8月被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目前,它正在接受广泛的咨询、听证,处于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中国论文联盟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具有行政法规属性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也表现出对于社区保护理念的重视:

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在作为上述《意见》之“附件”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虽然没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畴中提及“社区”,但“第四条”指出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而且,在“第六条”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设定的评审标准中,第二款即为“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在“第七条”中也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措施”之一即为“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第十一条”还进一步为“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开辟了“联合申报”的路径。

国务院于2005年12月22日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并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增加了通过建立“文化生态区”实施保护的内容,指出“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应该说,这些要求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在社区或在基层地域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基本思路。

近10年来,中国政府在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包括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认定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登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文化遗产日”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并实践着以社区为背景、为基础的各种保护性的活动。与此同时,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在基层社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经验,例如,贵州省的西江干户苗寨,其重视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机制以及兼顾保护传统和市场发展的经验,就非常值得重视。

2003年10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并于2003年和2005年两次共认定了44个历史文化名镇和36个历史文化名村。虽然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主要是针对建筑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也涵盖在内,而且也都是要求在村镇这些基层社区进行全面或整体性的保护。正如青岛泰之博士在其另一段“致词”中指出的那样:“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物质形态和保护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当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在论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还应该提到文化部于2008年11月3日的《关于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决定》,同时公布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此次对963个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乡土艺术特征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认定,可以说既是对以往基层文化艺术工作的总结,同时又为进一步在基层社区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果能够将它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认定、管理、保护举措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奖励机制等相互结合起来,那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将切实地在基层社区得到很好的落实。

但毋庸讳言,由于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具有自上而下展开社会动员的特点,而且,也由于必须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部级、省级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于是,由文化行政强力主导的宣传、动员和申报工作紧锣密鼓,却也多少产生了某种只热衷于“申报”而忽视切实保护的倾向;此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出现了脱离基层社区,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享有者等“当事人不在场”等主体性缺失方面的问题。

笔者在本文中重温相关国际法文件里的“社区参与”原则,回顾国内法规的相关规定,总结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重视基层社区的经验,都是为了突出地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所属的社区以及广大基层民众和公民个人的积极参与,才是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终成功的关键。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 注释:

①该《建议案》本可直译为《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建议案》,由 于其中的folklore也被翻译为“民间创作”、“民间文学艺 术”等,且现已在中文文献中被广泛采用,故本文在涉及 《建议案》时使用“民间创作”、在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则使 用“民间文学艺术”,以表示同一个问题在公法(国际条约) 与私法(知识产权法)两个层面的保护。

②文化空间,又被译为“文化场所”,它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及其《申请指南》中多与“文化表达 形式”(forms 0f cultural expression)并列出现。参考文献:[1]unesco,第二十五届大会记录[eb/ouhttp://portal,unesco,org,2010-09-25,[2]unesco,proclamation 0/ masterpieces 0/ the oraland intangible heritage q/ human讧7:guide 扣rthe presentation 0/ candidature files[eb/ou,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46|124628eo,pdf,2010-09-25。[3]oapi。agreement revving the bangui agreement[eb/ou。http://www,wipo,int/wipolex/en/text,jspfile_id:12923 1p653_29778,2010-09-25。pl)unesco,third round table 0/ ministers 0/ culture-intangible

cuhural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