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8篇

时间:2022-07-24 02:24:02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1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1)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2)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6)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7)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9)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0)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1)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 对比,寓褒于贬 明褒实贬,欲擒故纵 言此意彼 意在言外 画龙点睛等手法。

参考文献: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2

一、直抒胸臆型

直抒胸臆是诗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中表现比较直接,通常有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词汇。例如,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怆然”“涕下”等词,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屡遭打击的无助心情,由于用词简单、情感强烈,因此更具有感染力。事实上,多数古诗词的写作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感情,或欢乐或悲伤或忧愁,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内容,都是对诗人情感的一种体现。

二、寓情于景型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文人性格多含蓄,因此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多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物,以此排遣个人心绪。例如,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被俘,在囚禁时面对眼前的自然景物,即兴抒发了对国家破亡、身处他乡的哀怨和感慨。我们初读这首词时,此种所提到的春花、秋月、小楼、春水,似乎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但是通过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表面事物,深刻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分析此类题型时,切忌停留于表层,而是要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作者信息、创作背景,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诗中的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白描

白描本义是美术专业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因以墨线勾勒为主,不施加各种绚丽色彩而得名。在文学创作领域,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要求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如实地刻画出人物、景物以及某种事件。白描手法虽然不加任何修饰,但是在给人以质朴、平实的基础上,更能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例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总共二十字,虽然从题目上看是叙述与友人间的情谊,但是整首诗中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或喜或悲的个人情感,仿佛友人就坐在诗人的对面,两者在进行普通的对话一样。我们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到,白居易的诗作中多以言语浅显、平易近人为主,因此,在许多白诗中都运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这与白居易的“闲适”思想有很大关系。

四、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因他的感慨主要是由周瑜而发。

五、欲扬先抑

在古诗词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诗人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在分析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时,要着重分析“扬”“抑”间的比例和分量,做到准确分析。

六、以小见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3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

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另外,这种类型的诗词一般是以写“静”为目的,读过一首诗整体感知之后,如果感到这首诗在营造一种宁静清幽高远的意境时,我们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以动衬静的手法。而一般营造这种意境的诗词表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热爱自然、醉心于田园生活,另一种一般是内心孤寂境遇凄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有一首诗或词有这样的主题,我们要研究一下其描写的景物是否有“静”的特点,如果有,就要判断一下是否存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是古人对虚实的概括。说白了,虚就是无、假,实就是有、真。具体到是诗歌中,实即是真实的叙述、描写和实在的景物,虚一般是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事物。

1. 实例解析。

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借梦境来写对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乡的妻儿,却偏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象远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乡的场景,表现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2. 解题示范。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词语是我们的重要依据,比如上文中的“梦”、“想”“思量”等等。这些词语点出了其统摄的诗句是梦境是想象,自然与前文或后文的实写形成对照,凸显主题。

无论从上文一些实例还是从人之常情推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之所以要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或者说在“实”的基础上写出“虚”来,是因为所写之“实”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从上文实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如思乡之怀人之情,当这种情感十分强烈之时,自然就会产生幻想、梦境,想回家自然会想象或梦见回家,思念亲人自然会想象或梦见相聚,与其说虚实结合是刻意而为之,还不如说是情感发展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在遇到一些诗歌有较强烈的思乡怀人(当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种比较急切的感情)情感时,我们要判别一下,是否有“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三、细描白描

细描也称“工笔细描”,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特点是细致、丰富,鉴于高考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篇幅一不会过长,所以,像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较长篇幅细致描写人物特征的细描很少出现。

我们重点说说“白描”,所谓白描主要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描写环境、事物,不修饰不渲染,重视原貌,只通过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来表情达意。

1. 实例解析。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画面中,并无浓艳的色彩,也无繁复的修辞,只是诗人眼中画面的真实再现,为诗人表达深刻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数笔就跃然纸上,至于其卖炭的辛劳、生活的艰苦在“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等直观的描写中已经被读者用自己的联想捕捉到了。

2. 解题示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关键要看形容词和其他的修辞格。如果用了比较多的形容词,或者已经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白描了。相反,当我们读到一首诗歌,发现它非常质朴,但这些质朴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征夫归家的见到的景象,却写出了家中的荒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兵役对百姓的伤害。

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诗歌,通常是将能够引起读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观的事物直接呈现出来,以达到“不修饰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画法中的白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颜色香气精神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了。遇到这种题目,应结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观的人物、画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四、正侧面描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这几句诗是正侧面描写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语来写天姥山的奇,“天姥连天向天横”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势拔五岳掩赤城”则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的比较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无匹。

描写按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中多见的是侧面描写或者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因为一般的正面描写很少能够引起注意,或者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点多数在侧面描写上,所以,我们的分析以侧面描写为主。

1. 实例解析。

李商隐有这样一首诗:“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诗要写的是吴宫生活的奢靡。但没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吴宫内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过日暮随水流出的残花,可以看出去宫内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过鱼龙听音乐的反应侧面来写音乐的美妙。

2. 解题示范。

山行杂诗四首(其一)

【清】赵执信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绝天低。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1)诗人是怎样描写旅途中的行路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写:通过写岭路盘旋曲折,使人几乎迷失方向表现行路之难;通过写霜霰凄凄、风卷林叶、道路泥泞来突出行路之难。②侧面描写:通过写马足怯步、空山悲鸟来从侧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难。

3. 思路指津。

从对象上来说,描写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现了描写的句子,我们一定要分析描写的内容是不是对象本身的性质特征,如果是即为正面描写,如果不是,而这些描写又起到了读描写对象的衬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注意,抓住侧面“写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两个关键点。

五、抑扬法

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多数的诗歌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扬的例子,比如王昌龄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意兴盎然地画好妆,登上翠楼看风景,“忽见陌头杨柳色”笔峰一转,对当初支持夫婿出征顿生悔意。这样的手法我们称作欲抑先扬。但出现在古诗词当中更多的还是欲扬先抑。

1. 实例解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先写游园不得,敲了很长时间门没有人应答,心情不佳,而下来终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红杏深处墙外,让诗人得以释怀。

2. 解题示范。

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答: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别此类手法的关键点是抑扬之间一定会有鲜明的转变。无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人物感情上还是景物描写上的变化都会很大。所以大凡诗歌前后部分有强烈反差的就可以断定其用了抑扬的手法。答题时也主要是把两部分内容分别叙述,再强调其反差,最后写出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

总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止上述几种,只是其它手法有些与修辞重合(如对比),有些可以归入表达方式中的抒情方式(如乐景衬哀情等),有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并未出现,因此本文只就以上五种手法进行了分析。诗歌鉴赏这一部分的关键还是读懂诗,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技巧都无用武之地。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4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诗歌鉴赏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诗歌鉴赏还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中,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

在诗歌鉴赏中,通常会有“艺术手法”这一概念,但是许多学生对这种考题不知所措。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表现手法指的是铺垫、象征、托物言志、扬抑、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方法、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只有扎实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这里,“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出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假如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法,则要考虑其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则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例如,在《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一诗中: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本诗采用了描写法,从小处入手,本诗采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凄凉感怀的情感。作者通过虚实衬托的方式,对潇湘山的水画意境进行虚写,实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之美景,反衬出作者在关外的凄苦生活,表达了一种忧郁无奈的情感。

二、对“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本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本诗中某字的表达作用和技巧”等题目,这些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程度。首先应该寻找诗的“诗眼”。一般来说,在整首诗中,“诗眼”是最传神生动的字,其使用精妙在内容上又极为关键,抓住“诗眼”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一般来说,诗歌的“诗眼”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因为一般情况下诗人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景再抒情,而抒情的内容往往是重点。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二、三、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三、四个字。而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主要分为“炼实字”和“炼虚字”。实字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一般包括副词和连词等。所以对于诗歌中以上词性的字,应该重点注意,应从中找出使用最生动、能形成意境的那个字,便是整首诗的“诗眼”。

三、通过诗中意象描写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在做这类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各个意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细致揣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描写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意象就是作者的心理情感与现实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在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要抓住诗歌的艺术气氛,并借助艺术气氛真正感受诗中此人、此景究竟为何。所以,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感染作用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象的组合,一般来说单独的意象并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把握,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状态;再现画面时,除了要抓住原诗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要在平时对景物营造进行概括,常用的描述词语有清新、旷远、雄伟、凄凉、萧瑟、振奋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才能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整体有所把握,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家海.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诗歌鉴赏教学 改进途径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语文教育界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新课改过程中,语文界积极呼吁进行诗歌教学改革,回归诗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做法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来说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诗歌鉴赏教学走上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提供了途径。

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仍然存在众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鉴赏教学趋利化

高考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学逐渐趋利化,由此而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也逐渐流于功利化。主要表现之一是诗歌鉴赏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以高考押题为主,二是一味灌输诗歌鉴赏技巧,忽略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2.教学表面化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重在对诗歌本身写景写情、行文特点等文字方面的解析,而不去深入挖掘诗人作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保护等,过于表面。

3.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单一化

就教学方法而言,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非常单一,高中语文老师主要是通过板书和个人讲解,对诗歌进行单一化的理性分析,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诗歌失去了原有的趣味。

二、改进诗歌鉴赏教学的途径

1.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

就诗歌鉴赏教学而言,在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尚未形成或者尚未成熟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给学生在语文诗歌鉴赏学习中提供诗歌鉴赏必备的线索、预备知识等相关内容,给予学生启发,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形成完善成熟的诗歌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2.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学生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照本宣科的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单纯的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诗歌,走入诗歌鉴赏学习的误区。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行为、性格、思想特点,以及学习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及预备知识,主动的进行诗歌鉴赏,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

(1)导入情境。所谓导入情境,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中,达到心神结合的境界。诗歌虽然是极短的文字,但其包含的情、景、物、思想、抱负却非常丰富,因此,每一首诗歌,即使再短,也可以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点,比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写作意图、个人魅力等等,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加上故事性的情节,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美读法。著名学者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诗歌讲究押韵断句,断句方法、语气有所差别,都会使得诗歌表现出来的感情有所差别。诗歌鉴赏教学中通常存在的朗诵,只是重在将诗歌一字一句的诵读出来,往往会忽略诗歌内涵,常常会错误表达诗人当时想要抒发的情绪,因此,朗诵与美读有很大的差别。美读法强调学习者要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透彻理解诗歌内涵,了解诗歌作者的内心感受,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置身在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中。

联想法。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境的再现,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还原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要表达的情境。但是,学生的想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想象源自于诗歌文字的描述,将诗歌中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就如同诗人一样,置身于诗人表达的场景中,见到诗人当时所见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见,联想法是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文文本本,要将文字所表达的画面想象出来,通过这层层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的审美再创造才能逐渐趋于完成。

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来完成情境再现,特别是时下利用最广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甚至动画,来制作诗歌要表达的情境,辅之以语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描述,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有助于学生利用联想法加强诗歌鉴赏能力。

归纳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完全全的透彻理解诗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诗歌只是体系,比如诗歌的格律、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体裁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们缺乏诗歌鉴赏经验。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就使得学生们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解决方案便是及时归纳诗歌鉴赏方法,深入学习诗歌相关知识,通过大量诵读诗歌,深入思考,积累经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和品味,丰富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配合,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并非完全应付应试教育,因此,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遵循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途径,才能走出原有的教学误区,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李晓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5年10月.

[3]王力.《诗词格律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江柳.《诗词美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6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歌鉴赏;诗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一种鉴赏状态,充分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从而进入诗歌作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古代诗歌要拥有厚实的文言文基础,鉴赏时运用文言储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即整首诗歌抒写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社会、生活的见解。

做到对古代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诗题。题目中交代诗歌所写对象以及诗歌的题材类型,分析诗题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倾向。二是诗眼或诗歌的关键词句。古人写诗歌讲究炼字,锤炼一个好字好句使全诗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凸显而出。三是注意诗歌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有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背景信息,背景信息是诗前小序或诗后的注解。这些交代诗人创作动机及创作经过。四是熟知传统意象及典故。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五是把握诗歌的结构及运用的手法。诗歌先写景后写情,把握诗歌的主旨要看最后议论抒情句。诗歌手法要了如指掌,它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新课标高考卷诗歌鉴赏题考查两项内容:一是鉴赏题,二是评价题。我们如何鉴赏和评价呢?下面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下:

一、诗歌鉴赏

(一)感知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事物、景物、人物。把握诗歌形象特征,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善于想象补充,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感知形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是角度,即注意从色彩、动静、虚实、远近、高低,各种感官角度分析意象。

(二)品味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义引中义即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品味语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炼字炼句,诗歌讲究精炼,一字千金,某个经锤炼后词语或句子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二是作者的风格,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烈奔放、古朴清纯、轻灵飘逸等。像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要了如指掌。

(三)领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方法。诗歌技巧它包括:一是修辞手法,经常使用的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二是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用典等。三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其中经常使用的有描写、抒情。描写分为白描、细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从以上三个方面拟题考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回答诗歌形象时要分三步答,即描绘诗歌图景(象)——概括意境特点(境)——剖析作者思想情感(情);回答诗歌语言题时,炼字炼句题要先答表层意思,然后再答深层意思,深层意思指诗歌意境、诗歌思想情感;回答诗歌表达技巧题时,回答出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及产生的艺术效果。注意当针对整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时,要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阐述,针对某个句子拟题时要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阐述。

二、诗歌评价

诗歌评价就是评价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内容。要能准确地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把握诗歌的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思想内容也不同。诗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咏物言志类。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咏物的目的为了言志,通过分析所咏之物的形状、色泽、特征,然后深入到对其神韵、品格的把握,最后上升到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道理的阐释。经常使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托物言志等。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般是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另外,鉴赏咏物言志诗要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

(二)边塞征战类。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的诗歌。鉴赏边塞诗歌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的生存年代。唐代,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豪迈奔放,希望建功立业的感情基调,是中晚唐的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悲壮、惋伤;宋代,写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边塞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是描写边塞生活、边塞苍茫雄奇的风光;二是表现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三是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给人民带来灾难,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的反战主题;四是表现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

(三)咏史怀古类。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或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歌。鉴赏诗歌要明史实、联现实。咏史怀古大多都是为了抒发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情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一是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疾苦;二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三是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四是对自然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咏史怀古诗的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以景衬情、正反对比、借古讽今、用典。

(四)即事感怀类。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内心感慨的诗歌,其中包括别离、贬谪、思乡怀人等。一是别离诗。多写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此外也有寄托深挚友谊,表达豁达胸襟以及自己的志向的。二是贬谪诗。写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以及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此外还有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三是思乡怀人。叙写羁旅之苦,抒写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悲怨愤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五)写景抒情诗。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借以表达情感的诗歌。鉴赏写景抒情诗要明确三步,即象——境——情。其具体方法是:寻找诗眼和主旨,最后议论和抒情;没有议论抒情句,景物特点要心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手法变化多;色彩角度和修辞,衬托动静和虚实;意境本由形象生,通过意境看心胸。写景抒情诗的思想内容: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三是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四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五是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诗歌,“面”指的是以上总结出的不同题材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点面结合”指在回答问题时既要从以上的不同题材类别诗的思想内容出发,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又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组织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诗歌鉴赏不外乎整体感受、鉴赏、评价这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法技巧,辅之以训练,就能大大提升鉴赏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毛秀敏:职高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11期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7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现谈谈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试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因此要首先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联想、想像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等。

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二、做到“四看”“两知”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类别、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要做到“四看”“两知”,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具体来说“四看”包括——看题目,初知类别(如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看作者,知人论世;看内容,做到“两知”,即知道本诗运用的手法、知道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看注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诗歌。

三、明确答题步骤

虽说文科不能像理科那样有公式可寻,但文科的解答也有一定的答题套路,要想每一题都拿高分,精心组织答案的答题公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遵循“谨慎下笔”的原则,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切忌涂涂改改。其次,答案要有理有据,要结合作品论述,简明扼要,切忌冗长而繁琐。再次,要适当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术语,平时要把握采分点,多多积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术语。最后,总结一些答题公式,分点答题,按点得分。具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

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8

关键词:信息;诗意;“踩点”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知识积累不够,读不懂诗歌的意思,无从下笔;另一方面,学生作答不规范,不知该如何有效组织语言作答。前者属于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后者则属于答题技巧上的问题,二者相加,造成了诗歌鉴赏上的尴尬。本文仅针对学生在备考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

1.标题。诗歌的标题,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因此,通过对诗歌标题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某种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2.作者。《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诗人的“心”与“情”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的笔下就有了不同内容、思想和风格的诗歌。因此,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释。在诗歌鉴赏中,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处作出注释。这些注释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间接地告诉作者的感情……被注释的字词往往就是鉴赏的“拦路虎”,如果我们能正确利用这些信息,那么诗歌鉴赏就迎刃而解了。

标题、作者、注释是帮助学生作答诗歌鉴赏题的三个重要信息。在备考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这些信息,有效作答。

二、研读诗意,整体把握

学生认为诗歌鉴赏题难做,就因为他们觉得面对考题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研读诗意的指导尤为重要。诗歌鉴赏题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不外乎考查三方面内容: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表现手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表达效果解决“什么作用”的问题。一般地,我采用以下的表格指导学生研读诗意,整体把握诗歌。

具体指导步骤如下:(1)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2)精心研读诗歌,品味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填表;(4)归纳作答。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1)请赏析“江风引雨入舟凉”这句诗。

(2)诗歌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就其表现手法方面作具体分析。

很明显,问题(1)是综合题,考查了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方面;问题(2)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为此,在学生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后,我要求他们用上面的表格形式把整首诗歌条理化:

从上面的表格,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上面两题的答案:

(1)“引”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的送别环境描写,烘托了送别的悲凉心境。同时“凉”字一语双关,既表现出自然气候的“凉”,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心境的“凉”。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开后的心有不舍、心感悲凉之意。

(2)三、四两句诗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而是以“忆”虚构了友人旅夜孤寂难眠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挂念。这拓展了诗歌表现空间,深化了主题,更突出双方的不舍、互相挂念的情谊,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用表格的形式把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快速整体地把握诗意,有效作答。只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训练,就能迅速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三、正确“踩点”,紧扣考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评改,历来都是“踩点给分”,因此,正确“踩点”很重要。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怎样正确“踩点”呢?

1.品味炼字。讲究炼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往往一字不同而境界迥异。中国古代诗人炼字多从动词、形容词、虚词等方面入手。了解诗歌的炼字艺术及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赏析能力。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炼字艺术进行赏析的表述规律,可以归纳为:“字义—意境—感情”。

2.探析意境。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体味意境就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把握诗中的意象,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主题。规范答题方法是:先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其次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两个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最后,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提炼观点。一般来说,古诗作者的态度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很多感情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某种手段含蓄地表达的。所以,在把握作者态度观点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的情感;分析诗句的隐晦意;辨析用典;分类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品味炼字—探析意境—提炼观点”是正确“踩点”的有效做法。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把这些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反复揣摩,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备考指导,教给他们方法,反复训练,诗歌鉴赏题成绩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仁波.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广西教育,2004(33).

[2]狄永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应对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