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8篇

时间:2022-02-26 18:03:53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1

关键词: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法律 内容提要: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用法律规范来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要求通过法律对企业产权的确认调动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及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创造企业活力。因而,构建国有企业法律体系以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着眼企业增量利益的调整,确认劳动者、企业家、技术人员产权以激发企业活力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立法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关企业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由于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具有其固有的优势,有利于使国有资产决策和利用分散化、民主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正规化的惟一途径。问题是目前的企业法、公司法和民法以及劳动法都只是从把国有企业重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市场主体这一层面来规范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偏重于明确企业的民事或商事主体地位。也就是在没有把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调整好(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之前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去与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具有“狼”性的非国有企业去竞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徒具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是政府的执行机构,要么“内部人控制”,无法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我国企业立法不完善性有关。笔者认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立法应该: 1.在法律体系上应以投资责任作为分类标准,体现企业主体平等性。我国企业立法单从体系上看是较为完备的,以所有制为标准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等;以投资者责任为标准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但是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同一企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调整而且其规定相互矛盾。例如: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公司法之间、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法之间都存在这种问题。二是法律条文在各企业立法之间重复较多,浪费了立法资源。三是各企业主体地位不平等。有的企业享有较多优惠政策,造成企业之间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基于此,现阶段做好企业立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梳理。理清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漆多俊教授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即把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分为并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而对《公司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之间的关系、《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间关系、《合伙企业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民法通则》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析的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框架中最为关键的一般法与特别法、普通企业法律形态与特殊企业法律形态的划分标准并不容易掌握。且这两种关系是否一定是在效力等级相同情况下才能使用,由于其提供的例子全部是同一效力等级,又没有作出说明。如果是,那末这种分析框架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是则如何建立这种分析框架。只有在对现行的企业立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十分明晰的了解才能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界限分明、覆盖全面的企业法体系。第二是设立法制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设立法制是以交易安全为价值取向而牺牲了经济效率。企业设立的特许主义与核准主义还是主要的准则,程序繁琐,耗时费财;立法内容多有重复且规定严格的法定资本及其交付期限,实行实缴资本和资本维持制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范围严格限制;企业设立主体的法律责任偏重。在注重交易安全的同时失去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效率。而且过分地注重交易的安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因为只有效率法则才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法则。谁没有效率谁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立法应该效率与交易安全并重,让企业的设立主体有多种选择,既能灵活的设立,同时又能顺利的退出;把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设立准则主义结合起来;合理分配企业设立主体与中介机构及国家主管机关的设立法律责任,真正提高企业交易安全。 针对国有企业立法有的学者主张采用特殊形态企业立法,名称可以为公营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或国有企业改制法;有的学者则主张只按投资者责任立法,不单独针对国有企业立法。笔者认为既应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有很多国有企业要承担国家的战略和社会责任,不能采用公司制,只能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又要考虑到我国已加入了WTO,对国内外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需要平等对待企业、 实行无歧视立法。因此,将外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分解整合到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国有国营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中,再辅之以国有资产管理法及特殊行业准入立法。基本上可以既保证了立法的统一性,又体现了企业的平等性。目前,国有企业在许多方面难以与非国有企业实质上平等,非国有企业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占有了先发的优势(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依据《公司法》第21条规定,国务院应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办法作出统一规定,如不能作出统一规定则应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性意见。其原则是体现平等性。这是国有企业在第一层面上重构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才能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者。只要存在特权就很难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企业立法在理论上着眼于企业增量利益 调整。目前我国企业立法受民法理论影响较大,重点是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立法是主流,就是1993年出台的以投资者责任形式的企业立法《公司法》也主要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股权)与企业经营权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虽然涉及了股息的分配,它只是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没有涉及投资者、投劳者、管理者(严格意义也是投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民法理论对增量利益的调整采取理论逻辑是:确定物权所有者物权产生法定孳息(民法上把企业经营利润作为法定孳息)物权所有者享有法定孳息的收取权。但这种调整方法只能适用于农业社会时期工厂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生产者三者合一的时代,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产的社会化和信息化,以这种调整方法来调整企业利益的分配根本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一是忽视了增量利益产生的劳动的存在。物是不能自行增值的,资产只有投入运营,在生产环节产生增量利益。而活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是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二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二是知识工人在职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跟企业中知识工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密切相关。而我国企业法并没有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性质(有的学者以人力资本的概念来代替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否认其参加利润分配的权利。就是对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也是采取限制的态度。公司法对专利、工业产权、信誉(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0%,高新企业不超过30%。第三是否认了按劳分配,实质是按资分配。目前,我国企业法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还是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利润、工人得工资。 (2)企业法理论应该是着眼于增量利益的调整(但并不否认对存量利益的界定),通对企业内部增量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投资者和投劳者的积极性来注入企业的活力。这是企业立法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通过法律界定投资者以决策劳动和资本所有者两重身份取得利息和部分利润,管理者以管理劳动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技术人员以其科技劳动和技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普通劳动者以其生产劳动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职工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多种途径:一是利润分享制。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普遍实行:在法国,199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人数达到140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有15%的公司实行了利润分享制,参加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2%;英国政府1978年制定了利润分享法规,198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职工达到51万人 而且这部分收入可以享受法律的税收优惠。二是企业价值分享制,即采取股票期权方式对企业的价值的增值分享的制度,199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3%的公司授予全部职工股票期权, 80年代英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 三是企业所有权分享,即职工持股计划(ESOP)。四是管理权分享制。职工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主要在德国普及,1976年德国颁布的《共同决定法》规定,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比例为各占50%。 企业职工通过参与利润的分配使企业的所有者与职工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以各自的贡献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社会主义法律也应该给予明确的 确认,确认其劳动力所有权(包括企业家产权)同资本、技术、信息共享利润分配。 3.在法律制度上应通过企业家产权制度、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制度、技术产权制度的确认及对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引导企业进行各种形式按劳分配制度和按要素分配制度,施行投资者、投劳者的利益制衡的各种公司法律制度,重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1)企业家产权制度。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主体。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是解决我国企业家资源稀缺和国有企业企业家行为失范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要条件。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确认企业家阶层的法律地位。法律上有阶级划分,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有职业划分,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但没有根据所有权和经济职能进行的阶层划分。如雇主和雇员,董事、经理和雇员的划分。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就谈不上权利与地位及法律上的保障,鲍莫尔(Baumol)提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主要不是处决于该社会企业家资源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制度机制对企业家资源 的引导和发挥。并提出三条定理:各时代各社会间,决定企业家资源各种用途酬劳的游戏规则;各个社会企业家资源应用的方向因上述游戏规则的不同而不同;企业家资源在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的应用配置。即用法律确认适合企业家资源向生产领域配置和应用的游戏规则是社会发挥企业家生产力作用的首要的制度条件。因此,明确确认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并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是企业家产权制度的确认的首要条件。二是企业家产权的内容包括经营权、管理创新所有权、信息所有权、企业家以自己的经营形成的无形产权。法律确认企业家产权内容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法律制度设计上,是以企业家产权可以作为出资的形式-产权股份化方式参与剩余索取还是在公司章程中以契约(合同)方式参与剩余索取;是以强制性条款规定企业家产权还是用任意性条款来确认企业家产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欧美公司法对此规定也不尽一致。三是企业家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家产权的界定和定价。国有企业的企业家90%以上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任命的。对企业家的评价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而政府对企业家的评价实际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务员考核,不能体现企业家的产权价值。 目前,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以及“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控股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实际就是对企业家产权取得剩余索取权的承认。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形成企业家与所有者和企业利益的长期相关和一致性。使企业家剩余控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成果,发挥其创新、开拓精神,塑造企业的活力机制。 (2)劳动者产权制度。劳动者的劳动包括投资者的决策劳动、经营管理者的指导与协调及监管劳动、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已包含在企业家产权中,技术人中的脑力劳动分两部分进行确认,一部分是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的结果: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法律上已给予确认。另一部分内化于技术人员劳动中科技劳动在法律上也应给予确认(将在下面技术产权中予以阐述)。因此,这里需要法律确认的劳动者产权制度主要是指投资者决策劳动与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劳动产权因为与投资者的资本所有权的合一而容易被忽略,认为投资者仅仅以资本所有权而享有剩余索取权,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纯粹的生产劳动或服务劳动对商品价值创造的影响越来越少而容易被忽略。另外“英雄史观”的深刻影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 总认为企业的活力只是来源于企业家经营管理才能,殊不知,没有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企业是不可能搞好的,一个好的企业家最根本的作用只不过起到了激发全体职工的职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凝聚了企业职工的意志,上下同心、共担风险和利益的作用。知识经理也从监督劳动转变为亲自参加劳动;从加强工作方案和方法转变为理解工人。 台湾《天下》杂志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经理与工人间相互理解,便能撑起企业大厦。”因此,劳动者产权制度的合法化是劳动者提升自己产权价值的催化剂,将极大地促进劳动者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关心企业利益。因而它是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是劳动者产权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典型结合,在公司制中引入劳动者产权制度也应是个很好的尝试。《股份有 限公司规范意见》,《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制定了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法规,上海、北京、深圳等十几个省市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组建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目前,我国实行职工持股的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根据国家体改委原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在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内部职工股。二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职工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三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职工个人股;四是组建职工持股会向公司投资。严格地说,职工持股(ESOP)并没有真正体现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法律化。它还是以投资方式取得股权。没有体现以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取得股权产权制度,与职工持股收购(EBO。EmployeeBuy-outs)一样,还只是一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式。 (3)技术产权制度。知识技术的载体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知识技术创造的价值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另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形成合力,在创造新使用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相应地,知识技术产权制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产权,它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生产资料中形成物化劳动,是物权的一种形式。另一部分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科技劳动者上的活劳动。这种活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简单劳动,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内物权”。“内物权”的股权化,是体现知识技术产权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的结合,基于知识技术在企业利润中的贡献,在公司法中应对技术产权出资比例给予适当的提高,当然,这与技术市场和评估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但不能因市场的不成熟而限制技术产权的价值。这里有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到目前生产力水平的不够发达,资本还具有稀缺性,对技术产权在公司法中的规范还是以任意性条款予以规定,但在税收方面应有优惠的法律规定予以引导。 注释: 史际春.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法律问题[DB/OL].http//www.civilaw.cn.2001—04—26。 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企业、市场、国家与法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 陈乃新.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生产和分析法[J].法商研究,2000,(2):12。 韩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51。 NCEO.Employee stock options fact sheet.http://www.nceo.org/。 Lesley Baddon,People's capital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ofitsharing and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Roatledge,London,(1989).31~32。 李永杰.国外股份制经济100年[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161~168。 丁栋虹.企业家产权制度建设及在中国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00,(1)。 白津夫.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1999,(10)。 [美]辛西亚.瓦格.知识经理的兴起[J].未来学家,2002,(3)。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2

关键词: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法律 内容提要: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用法律规范来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要求通过法律对企业产权的确认调动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及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创造企业活力。因而,构建国有企业法律体系以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着眼企业增量利益的调整,确认劳动者、企业家、技术人员产权以激发企业活力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立法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关企业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由于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具有其固有的优势,有利于使国有资产决策和利用分散化、民主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正规化的惟一途径。问题是目前的企业法、公司法和民法以及劳动法都只是从把国有企业重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市场主体这一层面来规范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偏重于明确企业的民事或商事主体地位。也就是在没有把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调整好(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之前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去与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具有“狼”性的非国有企业去竞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徒具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是政府的执行机构,要么“内部人控制”,无法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我国企业立法不完善性有关。笔者认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立法应该: 1.在法律体系上应以投资责任作为分类标准,体现企业主体平等性。我国企业立法单从体系上看是较为完备的,以所有制为标准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等;以投资者责任为标准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但是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同一企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调整而且其规定相互矛盾。例如: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公司法之间、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法之间都存在这种问题。二是法律条文在各企业立法之间重复较多,浪费了立法资源。三是各企业主体地位不平等。有的企业享有较多优惠政策,造成企业之间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基于此,现阶段做好企业立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梳理。理清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漆多俊教授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即把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分为并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而对《公司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之间的关系、《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间关系、《合伙企业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民法通则》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析的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框架中最为关键的一般法与特别法、普通企业法律形态与特殊企业法律形态的划分标准并不容易掌握。且这两种关系是否一定是在效力等级相同情况下才能使用,由于其提供的例子全部是同一效力等级,又没有作出说明。如果是,那末这种分析框架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是则如何建立这种分析框架。只有在对现行的企业立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十分明晰的了解才能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界限分明、覆盖全面的企业法体系。第二是设立法制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设立法制是以交易安全为价值取向而牺牲了经济效率。企业设立的特许主义与核准主义还是主要的准则,程序繁琐,耗时费财;立法内容多有重复且规定严格的法定资本及其交付期限,实行实缴资本和资本维持制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范围严格限制;企业设立主体的法律责任偏重。在注重交易安全的同时失去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效率。而且过分地注重交易的安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因为只有效率法则才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法则。谁没有效率谁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立法应该效率与交易安全并重,让企业的设立主体有多种选择,既能灵活的设立,同时又能顺利的退出;把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设立准则主义结合起来;合理分配企业设立主体与中介机构及国家主管机关的设立法律责任,真正提高企业交易安全。 针对国有企业立法有的学者主张采用特殊形态企业立法,名称可以为公营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或国有企业改制法;有的学者则主张只按投资者责任立法,不单独针对国有企业立法。笔者认为既应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有很多国有企业要承担国家的战略和社会责任,不能采用公司制,只能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又要考虑到我国已加入了WTO,对国内外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需要平等对待企业、 实行无歧视立法。因此,将外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分解整合到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国有国营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中,再辅之以国有资产管理法及特殊行业准入立法。基本上可以既保证了立法的统一性,又体现了企业的平等性。目前,国有企业在许多方面难以与非国有企业实质上平等,非国有企业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占有了先发的优势(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依据《公司法》第21条规定,国务院应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办法作出统一规定,如不能作出统一规定则应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性意见。其原则是体现平等性。这是国有企业在第一层面上重构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才能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者。只要存在特权就很难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企业立法在理论上着眼于企业增量利益 调整。目前我国企业立法受民法理论影响较大,重点是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立法是主流,就是1993年出台的以投资者责任形式的企业立法《公司法》也主要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股权)与企业经营权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虽然涉及了股息的分配,它只是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没有涉及投资者、投劳者、管理者(严格意义也是投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民法理论对增量利益的调整采取理论逻辑是:确定物权所有者物权产生法定孳息(民法上把企业经营利润作为法定孳息)物权所有者享有法定孳息的收取权。但这种调整方法只能适用于农业社会时期工厂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生产者三者合一的时代,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产的社会化和信息化,以这种调整方法来调整企业利益的分配根本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一是忽视了增量利益产生的劳动的存在。物是不能自行增值的,资产只有投入运营,在生产环节产生增量利益。而活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是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二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二是知识工人在职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跟企业中知识工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密切相关。而我国企业法并没有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性质(有的学者以人力资本的概念来代替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否认其参加利润分配的权利。就是对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也是采取限制的态度。公司法对专利、工业产权、信誉(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0%,高新企业不超过30%。第三是否认了按劳分配,实质是按资分配。目前,我国企业法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还是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利润、工人得工资。 (2)企业法理论应该是着眼于增量利益的调整(但并不否认对存量利益的界定),通对企业内部增量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投资者和投劳者的积极性来注入企业的活力。这是企业立法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通过法律界定投资者以决策劳动和资本所有者两重身份取得利息和部分利润,管理者以管理劳动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技术人员以其科技劳动和技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普通劳动者以其生产劳动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职工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多种途径:一是利润分享制。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普遍实行:在法国,199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人数达到140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有15%的公司实行了利润分享制,参加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2%;英国政府1978年制定了利润分享法规,198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职工达到51万人 而且这部分收入可以享受法律的税收优惠。二是企业价值分享制,即采取股票期权方式对企业的价值的增值分享的制度,199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3%的公司授予全部职工股票期权, 80年代英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 三是企业所有权分享,即职工持股计划(ESOP)。四是管理权分享制。职工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主要在德国普及,1976年德国颁布的《共同决定法》规定,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比例为各占50%。 企业职工通过参与利润的分配使企业的所有者与职工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以各自的贡献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社会主义法律也应该给予明确的 确认,确认其劳动力所有权(包括企业家产权)同资本、技术、信息共享利润分配。 3.在法律制度上应通过企业家产权制度、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制度、技术产权制度的确认及对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引导企业进行各种形式按劳分配制度和按要素分配制度,施行投资者、投劳者的利益制衡的各种公司法律制度,重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1)企业家产权制度。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主体。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是解决我国企业家资源稀缺和国有企业企业家行为失范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要条件。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确认企业家阶层的法律地位。法律上有阶级划分,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有职业划分,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但没有根据所有权和经济职能进行的阶层划分。如雇主和雇员,董事、经理和雇员的划分。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就谈不上权利与地位及法律上的保障,鲍莫尔(Baumol)提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主要不是处决于该社会企业家资源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制度机制对企业家资源 的引导和发挥。并提出三条定理:各时代各社会间,决定企业家资源各种用途酬劳的游戏规则;各个社会企业家资源应用的方向因上述游戏规则的不同而不同;企业家资源在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的应用配置。即用法律确认适合企业家资源向生产领域配置和应用的游戏规则是社会发挥企业家生产力作用的首要的制度条件。因此,明确确认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并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是企业家产权制度的确认的首要条件。二是企业家产权的内容包括经营权、管理创新所有权、信息所有权、企业家以自己的经营形成的无形产权。法律确认企业家产权内容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法律制度设计上,是以企业家产权可以作为出资的形式-产权股份化方式参与剩余索取还是在公司章程中以契约(合同)方式参与剩余索取;是以强制性条款规定企业家产权还是用任意性条款来确认企业家产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欧美公司法对此规定也不尽一致。三是企业家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家产权的界定和定价。国有企业的企业家90%以上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任命的。对企业家的评价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而政府对企业家的评价实际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务员考核,不能体现企业家的产权价值。 目前,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以及“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控股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实际就是对企业家产权取得剩余索取权的承认。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形成企业家与所有者和企业利益的长期相关和一致性。使企业家剩余控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成果,发挥其创新、开拓精神,塑造企业的活力机制。 (2)劳动者产权制度。劳动者的劳动包括投资者的决策劳动、经营管理者的指导与协调及监管劳动、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已包含在企业家产权中,技术人中的脑力劳动分两部分进行确认,一部分是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的结果: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法律上已给予确认。另一部分内化于技术人员劳动中科技劳动在法律上也应给予确认(将在下面技术产权中予以阐述)。因此,这里需要法律确认的劳动者产权制度主要是指投资者决策劳动与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劳动产权因为与投资者的资本所有权的合一而容易被忽略,认为投资者仅仅以资本所有权而享有剩余索取权,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纯粹的生产劳动或服务劳动对商品价值创造的影响越来越少而容易被忽略。另外“英雄史观”的深刻影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 总认为企业的活力只是来源于企业家经营管理才能,殊不知,没有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企业是不可能搞好的,一个好的企业家最根本的作用只不过起到了激发全体职工的职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凝聚了企业职工的意志,上下同心、共担风险和利益的作用。知识经理也从监督劳动转变为亲自参加劳动;从加强工作方案和方法转变为理解工人。 台湾《天下》杂志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经理与工人间相互理解,便能撑起企业大厦。”因此,劳动者产权制度的合法化是劳动者提升自己产权价值的催化剂,将极大地促进劳动者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关心企业利益。因而它是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是劳动者产权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典型结合,在公司制中引入劳动者产权制度也应是个很好的尝试。《股份有 限公司规范意见》,《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制定了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法规,上海、北京、深圳等十几个省市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组建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目前,我国实行职工持股的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根据国家体改委原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在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内部职工股。二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职工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三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职工个人股;四是组建职工持股会向公司投资。严格地说,职工持股(ESOP)并没有真正体现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法律化。它还是以投资方式取得股权。没有体现以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取得股权产权制度,与职工持股收购(EBO。EmployeeBuy-outs)一样,还只是一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式。 (3)技术产权制度。知识技术的载体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知识技术创造的价值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另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形成合力,在创造新使用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相应地,知识技术产权制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产权,它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生产资料中形成物化劳动,是物权的一种形式。另一部分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科技劳动者上的活劳动。这种活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简单劳动,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内物权”。“内物权”的股权化,是体现知识技术产权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的结合,基于知识技术在企业利润中的贡献,在公司法中应对技术产权出资比例给予适当的提高,当然,这与技术市场和评估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但不能因市场的不成熟而限制技术产权的价值。这里有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到目前生产力水平的不够发达,资本还具有稀缺性,对技术产权在公司法中的规范还是以任意性条款予以规定,但在税收方面应有优惠的法律规定予以引导。 注释: 史际春.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法律问题[DB/OL].http//www.civilaw.cn.2001—04—26。 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企业、市场、国家与法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 陈乃新.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生产和分析法[J].法商研究,2000,(2):12。 韩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51。 NCEO.Employee stock options fact sheet.http://www.nceo.org/。 Lesley Baddon,People's capital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ofitsharing and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Roatledge,London,(1989).31~32。 李永杰.国外股份制经济100年[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161~168。 丁栋虹.企业家产权制度建设及在中国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00,(1)。 白津夫.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1999,(10)。 [美]辛西亚.瓦格.知识经理的兴起[J].未来学家,2002,(3)。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4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为我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迫切需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确保企业管理科学、权责明确、产权明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者必须准确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做出决策;而会计能够为经营者提供其所需的相关信息,即财务部门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向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导致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所缺失,必须加强会计监督、整顿财务秩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会计监督,是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对策。

2会计监督的内涵以及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其狭义的理解主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对其预算执行或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记录、计算以及检查等工作,旨在通过上述活动对各经济组织进行监察和督促,保证组织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广义的会计监督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兼具两者的性质。会计监督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监督体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改造的完成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得以逐步确立,而为处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企业的经济利益至为重要,这与我国的会计记录工作等也较为相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成为企业现代制度建立的必然;其次,会计监督能够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内外部监督有利于企业对内部经营进行优化,也能保证企业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剧变,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监督工作,为相关干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更大程度地维护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会计监督能够切实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避免企业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如文字叙述有误、数字不实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3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3.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来讲,相关干系人包括企业股东、董事会以及企业经营者等,其责权利是模糊的,同时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对企业来说,其拥有者与人经营企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企业所有者关心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人则是关注自身的利益等,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受到人为的干预或操纵,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无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存在,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虚报费用等手段实现“转亏为盈”,会计监管的不力,造成信息失真。就外部治理结构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使得企业可以钻很多空子,而且应对竞争能力的缺乏,同样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体现。

3.2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机制在企业现实管理中,企业或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或内部监督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主要源于企业的会计、审计部门是接受企业管理者的委托开展内部监督工作,从管理者到监督工作执行者这样自上而下的监督顺序,无法遏制企业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财务造假活动,因此需要引入外部会计监督机制来完善企业的监管。但就目前来看,社会审计的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步,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仍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无法发挥财政监督的主导作用。内外监督的不力,造成我国企业存在监督漏洞,无法规范其市场行为。

3.3我国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员工的素质亟需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职业道德观念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尽管我国经济在近些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其中人才梯队建设与国际水平相差较远,改革开放政策虽使我国接触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技术,但是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企业管理者工作不负责,注重自身利益,从而忽略会计工作的事前控制以及事中监督。

4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探讨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为企业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当前阶段的我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设计组织结构,使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基础员工相互制约,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企业制度还能够提供制度基础对市场交易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实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企业的相关干系人即股东、董事以及经理的职责加以明确,建立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优化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以及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来完善我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加大法律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运作的市场透明度。

4.2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机制,导致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监管。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会计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两者之间关系愈发密切、不可分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的会计监督体系息息相关,即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对会计监督进行发展和完善。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企业强化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企业不仅要加强对企业的各类资产的监督,还要加强对于对外投资的监督,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有力地控制资产损失。作为对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补充,外部会计监督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协调政府监督机制以及强化社会审计来提高外部监督的力度。

4.3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需要有人作为活动的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因此,对企业而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工作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来执行。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受到很多要素的限制,而人的作用尤为关键。掌握会计相关理论,拥有丰富会计从业经验,并且定期接受会计培训的员工,能够加强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并积极在企业内开展会计方面的培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为会计人才的培养、选拔提供支持;管理层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开拓管理视野,确保会计监督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5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5

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加强对成本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而且有些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对成本信息不够重视,工作较为粗心不够严谨。企业的成本信息大部分是以往的旧的信息,就算采集了对企业的用处也是十分有限的。由于上述原因,企业得到的成本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成本信息不符,不利于企业根据有效的成本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而且,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较弱,没有对原材料的采购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该过程存在灰色地带,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措施

针对上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完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措施。

1.提高企业的综合价值

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的竞争中总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就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这样才能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机会奠定基础。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价值,一个是硬件价值,另一个是软件价值。所谓硬件价值就是指企业的基础设施,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具等,包括企业的厂房和机器等,这些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和设施,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企业要提高综合价值,就要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要跟上国际的脚步,为企业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条件。软件价值就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源的素质等方面,企业的软件价值较高,可以充分发挥硬件价值的作用,企业的软件价值代表着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能力,软件价值也代表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潜力。企业要充分提高自身的软件价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水平。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企业加强对硬件价值和软件价值的管理,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对企业成本的管理系统进行更改和完善,以便为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2.多元化生产产品,创新企业的业务

现代企业要想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就要多元化的生产产品,对企业现有业务进行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代表着企业竞争实力的高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及时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进行更新,对企业的人才进行筛选,要积极主动的对人才进行培养,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量,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提供条件。在业务的管理方面,企业要设立专业化的部门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管理,企业要注意保持工业化时代所特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并要对自己的业务进行评估,将自己的业务按照对企业贡献的多少进行分级,以便企业能够将不太重要的业务进行虚拟化的处理,可以将企业不太重要而且生产不具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生产该业务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企业,从而发挥两个企业的最大优势,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企业间的比较优势,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缩短生产的时间并压缩人力成本,减少企业的投入。

3.要对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

企业的成本信息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信息途径有两个,一是外部经营反馈给企业的信息,另一个事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和生存,就不得不对外经营,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成本管理要关注外部反映的信息,要注重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要根据销售情况和生产情况来及时调整企业的内部库存,防止由于库存货物的积压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同时企业要及时关注外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获取有效的信息,及时对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更新和改革,及时调整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案。再者,企业还要提高对内部信息的重视程度,内部管理通常会反映出人才素质的高低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反映出企业在成本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是要求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系统的重要警示,也是企业完善成本管理系统的重点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对成本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根据该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更,以便解决问题。

三、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机构;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管理体系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7

关键词:公文管理 管理制度 保密工作 现状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98-02

引言

公文是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形成的,作为一种可供日后查找、翻阅的重要文字材料,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用来记录企业中的日常情况、联系工作、信息传递的重要文字依据,是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助手。所以,科学地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有利于及时解决企业内部的相关问题,加强企业内部上级领导与下级员工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企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分析当前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现状,针对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有效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一、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概述、重要性及特点

1.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概述和重要性

公文主要是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工作中形成的一种文字材料,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是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用来传达命令、表达意图、联系工作、处理问题的重要的文字依据,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个公文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发挥着企业章程的规范作用,在书面形式上具有极强的领导作用,能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有效地传达信息,是企业相关规范的重要凭证和记载工具。因此,企业及文书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不断完善该环节,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特点

第一,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对于企业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必须要有法定的权威和效用,所做出的文书必须有明确的签章,符合文书特有的结构。从文书的机密性质来讲,企业公文分为保密文件、内部文件和对外公布的文件,针对不同的文件类型,应该制定不同的保密措施,严格遵循企业公文的等级划分类型,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

第二,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广泛的使用性。由于公文管理工作和保密工作是企业日常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成立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第三,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对于公务管理来讲,必须形成严格的规范体系。首先对于公文撰写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要准确地把握实际,简明扼要地传达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收发,而且要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在撰写完毕后,要进行严格规范的备案、传阅、归档以及检阅和收发等工作。对于保密工作来讲,更要求要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由于公文工作的环节众多,因此,泄密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强,因此,保密工作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做好每一个环节的保密工作,防止企业的机密信息流失,造成企业损失。

第四,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企业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状态,因此,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能有拖拉和积压的现象出现,造成文件传达出现滞后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降低。

二、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现状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然而,当前在一些企业中,在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以某企业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1.职责划分不清

由于在公文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过多,造成了公文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责混乱的现象,造成职责滥用,有的环节多个人负责,有的环节则出现无人监管,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严重降低。例如,在该企业中,相关的检查和监督体系人员安排较少,造成员工可以随意查阅文件,对公文的保密环节的人员安排不合理,存在泄密的潜在危险。

2.公文管理体系不健全

公文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相互配合和连接,在文书的拟制和管理的工作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该企业中,主要包括了文件的收发、分送以及相关的登记,文件的拟办和承办,以及相关的催办,会议电话的记录和整理工作,文件材料的归卷、调阅和整理工作。但是,在该企业中,缺少了文件的制作和核对检查阶段,使一些文件资料的记载出现错误,对之后的查阅造成巨大的困扰,在会议电话的记录和整理环节常出现缺失的现象,或者对有关内容记录不准确,造成关键信息的丢失,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些都属于公文管理体制的内容,因此,当前的公文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3.保密力度不够

在企业内部,不同的文件资料的保密性质不同,其中的绝密公文、机密公文和秘密公文都属于严格保密的范围,可以阅读的群体属于公司内部中极少数的人员。在这些秘密公文中,大多涉及企业的机密和核心,一旦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但在该企业中,对该类文件资料的保密力度不够,对文件阅读群体的范围把握不清楚,常会出现机密文件被普通人员所阅读的现象。其他还有三类公文类型,分别为内部公文、国内公文和公开公文。对于内部公文,所阅读的群体范围只能是本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对于国内公文和公开公文,所相关的保密力度就有所降低。该企业对各类公文的保密力度不够,是企业发展潜在的巨大隐患,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国内发生过的巨大信息泄露案,直接导致国家机密大量流失。最后,经过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发展,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是因为该国家机关保密措施不严密,保密力度不够,最终导致机密外泄,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案例应该引起各大企业的足够重视。

4.公文归档制度不完善

通过公文归档制度,能够方便企业在日后进行查找和翻阅。有效的公文归档制度,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在大量的不同文件资料中迅速查找到所要找的公文。然而在当前的企业内,对于归档制度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对文件的标记不准确,造成有的公文无法归类,公文关键信息的缺失。

5.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存在问题

公文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求公文必须及时、迅速的制作和传达,坚决反对拖拉和积压现象。对于公文制作必须准确、周密,坚决不收发质量不合格的公文。然而,在当前的企业中,很多公文都无法按照该标准来制作和收发,大量的公文格式不合格,严重降低企业的工作质量。

三、如何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实施有效措施,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下文将通过对某企业在该方面的有力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重要性

首先,必须使企业与相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强调和宣传工作,增强员工对该类工作的意识,从而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工作中。在该企业中,开设了相关的宣传课程,在课程中加大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管理与保密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促进企业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2.提高公文管理与保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对于如何提高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该企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方面,加强该类人员的选拔,严格选拔程序和相关规范,对该类人才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在该企业中,当前想要报考该类工作的人员要求,必须要进行过系统的公文管理专业的学习,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具有优先录用的资格。同时,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对人才个人素养的考察,要求相关的人员能够保证文件的保密性。另一方面,该企业注重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完善他们在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修养,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不断的优化发展。

3.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

在该企业中,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体包括:第一,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完善的分工体制,加强企业的总体领导,在总的领导下,建立严格明确的分工体制,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实现领导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进各个环节能够合理分配、严格分工。第二,不断规范整个业务的流程,从文件的收发、登记和分送开始,到文件的拟办和催办,再到文件的制作和检查核对,以及对文件资料进行归卷、调阅和整理工作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保证每个环节的明确分工,使得各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第三,保证企业不断给该项领域投入资金,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检查系统,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例如,在企业中给相关员工办理查阅卡和指纹解锁阅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来高效地进行身份的确认。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保证该类工作能够快速、高效的积极开展。

4.做好公文归档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是文书学和档案学的结合,公文工作是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形成和使用的文字材料,是对企业的各类情况的记录的文字依据。作为一种稳定的文字资料,对日后的查找和翻阅中起到巨大作用,因此为方便日后的工作,必须做好公文的归档工作。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通过完善公文的标记措施,对各类公文的标记都要求有严格的规范格式,确切做好该类工作。具体如下:在发文字号方面,应该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要求制作,同时,确定该类公文属于何种密级等级,根据不同的密级等级进行归纳整理,在大的方面归类后,再根据各个文件的序号进行有效的编排,标注好公文的时效,包括:急件、紧急件、特急件和限时送达的公文,来突出文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5.正确对待不同公文的保密工作

在加强保密工作力度的同时,应该正确区分不同的公文保密级别,根据不同的公文采取不同的保密措施,实现保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该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密级保密措施,具体包括:对于绝密公文,因为其具有较高绝密性,因此只有企业的董事会可以阅读查看,是属于企业内部最高的保密公文。对于机密公文,也具有较高的保密性,相对于绝密公文所阅读的群体稍有扩大,也属于企业内部严格保密的公文。对于秘密公文,可以阅读的群体属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在流通范围上采取切实的控制和把握。对于内部公文,可阅读的群体范围更广,只要保证内部公文不向外部流通即可。对于国内公文,应该保证该类公文不向国外流通,防止信息泄露。对于公开公文,则没有任何的限制,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行阅读和查看,因此对于该类文件只要做好文件的归案即可。

6.建立及时的报告考核制度

在该企业中,建立了及时的报告考核制度。通过对公文资料进行定期的查看和翻阅,及时进行相应的汇总,组织报告会,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促进该类工作的优化发展,能够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工作。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对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人员的考核,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督促工作人员不断进步,认真严谨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7.建立有效的公文利用监督体制

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公文查找和翻阅的资格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信息的泄密现象,在公文流通的范围内,建立可靠的监督体制,防止秘密文件、机密文件和绝密文件的信息丢失,建立有效的公文利用监督体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必要。此外,应注重有大量的资金做支撑,加强引入高科技设备,采用实名制阅读,通过给每个员工配备一卡通等高科技设备,对阅读对象有要求的公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文的机密性。

四、结论

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本文中通过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如何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做好相关的归档工作,建立健全的监督体制等,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绪霞.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保密工作[J].保密科学技术,2013-01-10.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篇8

引言

公文是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形成的,作为一种可供日后查找、翻阅的重要文字材料,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用来记录企业中的日常情况、联系工作、信息传递的重要文字依据,是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助手。所以,科学地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有利于及时解决企业内部的相关问题,加强企业内部上级领导与下级员工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企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分析当前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现状,针对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有效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一、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概述、重要性及特点

1.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概述和重要性

公文主要是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工作中形成的一种文字材料,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是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用来传达命令、表达意图、联系工作、处理问题的重要的文字依据,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个公文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发挥着企业章程的规范作用,在书面形式上具有极强的领导作用,能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有效地传达信息,是企业相关规范的重要凭证和记载工具。因此,企业及文书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不断完善该环节,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特点

第一,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对于企业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必须要有法定的权威和效用,所做出的文书必须有明确的签章,符合文书特有的结构。从文书的机密性质来讲,企业公文分为保密文件、内部文件和对外公布的文件,针对不同的文件类型,应该制定不同的保密措施,严格遵循企业公文的等级划分类型,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

第二,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广泛的使用性。由于公文管理工作和保密工作是企业日常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成立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第三,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对于公务管理来讲,必须形成严格的规范体系。首先对于公文撰写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要准确地把握实际,简明扼要地传达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收发,而且要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在撰写完毕后,要进行严格规范的备案、传阅、归档以及检阅和收发等工作。对于保密工作来讲,更要求要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由于公文工作的环节众多,因此,泄密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强,因此,保密工作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做好每一个环节的保密工作,防止企业的机密信息流失,造成企业损失。

第四,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企业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状态,因此,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能有拖拉和积压的现象出现,造成文件传达出现滞后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降低。

二、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现状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然而,当前在一些企业中,在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以某企业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1.职责划分不清

由于在公文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过多,造成了公文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责混乱的现象,造成职责滥用,有的环节多个人负责,有的环节则出现无人监管,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严重降低。例如,在该企业中,相关的检查和监督体系人员安排较少,造成员工可以随意查阅文件,对公文的保密环节的人员安排不合理,存在泄密的潜在危险。

2.公文管理体系不健全

公文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相互配合和连接,在文书的拟制和管理的工作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该企业中,主要包括了文件的收发、分送以及相关的登记,文件的拟办和承办,以及相关的催办,会议电话的记录和整理工作,文件材料的归卷、调阅和整理工作。但是,在该企业中,缺少了文件的制作和核对检查阶段,使一些文件资料的记载出现错误,对之后的查阅造成巨大的困扰,在会议电话的记录和整理环节常出现缺失的现象,或者对有关内容记录不准确,造成关键信息的丢失,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些都属于公文管理体制的内容,因此,当前的公文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3.保密力度不够

在企业内部,不同的文件资料的保密性质不同,其中的绝密公文、机密公文和秘密公文都属于严格保密的范围,可以阅读的群体属于公司内部中极少数的人员。在这些秘密公文中,大多涉及企业的机密和核心,一旦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但在该企业中,对该类文件资料的保密力度不够,对文件阅读群体的范围把握不清楚,常会出现机密文件被普通人员所阅读的现象。其他还有三类公文类型,分别为内部公文、国内公文和公开公文。对于内部公文,所阅读的群体范围只能是本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对于国内公文和公开公文,所相关的保密力度就有所降低。该企业对各类公文的保密力度不够,是企业发展潜在的巨大隐患,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国内发生过的巨大信息泄露案,直接导致国家机密大量流失。最后,经过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发展,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是因为该国家机关保密措施不严密,保密力度不够,最终导致机密外泄,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案例应该引起各大企业的足够重视。

4.公文归档制度不完善

通过公文归档制度,能够方便企业在日后进行查找和翻阅。有效的公文归档制度,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在大量的不同文件资料中迅速查找到所要找的公文。然而在当前的企业内,对于归档制度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对文件的标记不准确,造成有的公文无法归类,公文关键信息的缺失。

5.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存在问题

公文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求公文必须及时、迅速的制作和传达,坚决反对拖拉和积压现象。对于公文制作必须准确、周密,坚决不收发质量不合格的公文。然而,在当前的企业中,很多公文都无法按照该标准来制作和收发,大量的公文格式不合格,严重降低企业的工作质量。

三、如何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实施有效措施,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下文将通过对某企业在该方面的有力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重要性

首先,必须使企业与相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强调和宣传工作,增强员工对该类工作的意识,从而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工作中。在该企业中,开设了相关的宣传课程,在课程中加大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管理与保密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促进企业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2.提高公文管理与保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对于如何提高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该企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方面,加强该类人员的选拔,严格选拔程序和相关规范,对该类人才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在该企业中,当前想要报考该类工作的人员要求,必须要进行过系统的公文管理专业的学习,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具有优先录用的资格。同时,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对人才个人素养的考察,要求相关的人员能够保证文件的保密性。另一方面,该企业注重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完善他们在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修养,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不断的优化发展。

3.完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

在该企业中,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体系,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体包括:第一,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完善的分工体制,加强企业的总体领导,在总的领导下,建立严格明确的分工体制,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实现领导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进各个环节能够合理分配、严格分工。第二,不断规范整个业务的流程,从文件的收发、登记和分送开始,到文件的拟办和催办,再到文件的制作和检查核对,以及对文件资料进行归卷、调阅和整理工作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保证每个环节的明确分工,使得各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第三,保证企业不断给该项领域投入资金,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检查系统,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例如,在企业中给相关员工办理查阅卡和指纹解锁阅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来高效地进行身份的确认。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保证该类工作能够快速、高效的积极开展。

4.做好公文归档工作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是文书学和档案学的结合,公文工作是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形成和使用的文字材料,是对企业的各类情况的记录的文字依据。作为一种稳定的文字资料,对日后的查找和翻阅中起到巨大作用,因此为方便日后的工作,必须做好公文的归档工作。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通过完善公文的标记措施,对各类公文的标记都要求有严格的规范格式,确切做好该类工作。具体如下:在发文字号方面,应该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要求制作,同时,确定该类公文属于何种密级等级,根据不同的密级等级进行归纳整理,在大的方面归类后,再根据各个文件的序号进行有效的编排,标注好公文的时效,包括:急件、紧急件、特急件和限时送达的公文,来突出文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5.正确对待不同公文的保密工作

在加强保密工作力度的同时,应该正确区分不同的公文保密级别,根据不同的公文采取不同的保密措施,实现保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该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密级保密措施,具体包括:对于绝密公文,因为其具有较高绝密性,因此只有企业的董事会可以阅读查看,是属于企业内部最高的保密公文。对于机密公文,也具有较高的保密性,相对于绝密公文所阅读的群体稍有扩大,也属于企业内部严格保密的公文。对于秘密公文,可以阅读的群体属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在流通范围上采取切实的控制和把握。对于内部公文,可阅读的群体范围更广,只要保证内部公文不向外部流通即可。对于国内公文,应该保证该类公文不向国外流通,防止信息泄露。对于公开公文,则没有任何的限制,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行阅读和查看,因此对于该类文件只要做好文件的归案即可。

6.建立及时的报告考核制度

在该企业中,建立了及时的报告考核制度。通过对公文资料进行定期的查看和翻阅,及时进行相应的汇总,组织报告会,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促进该类工作的优化发展,能够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工作。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对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人员的考核,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督促工作人员不断进步,认真严谨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7.建立有效的公文利用监督体制

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公文查找和翻阅的资格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信息的泄密现象,在公文流通的范围内,建立可靠的监督体制,防止秘密文件、机密文件和绝密文件的信息丢失,建立有效的公文利用监督体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必要。此外,应注重有大量的资金做支撑,加强引入高科技设备,采用实名制阅读,通过给每个员工配备一卡通等高科技设备,对阅读对象有要求的公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文的机密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