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维修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2-08-01 19:58:06

维修培训总结

维修培训总结篇1

————学习总结

在8月18日到9月1日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在**机电仪研修中心举办的集团公司“炼化企业机修维护操作骨干培训班”,集团公司下属的28家公司70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回顾这次培训,我们感觉受益匪浅。

**培训中心的老师们为学员精心编制了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包括:离心式、往复式压缩机的检修;高速泵、多级泵的拆装及维护;机械密封知识与维护技术;轴承安装、拆卸及维护保养知识;现场实际操作等,培训内容丰富,贴切工作实际,授课老师知识渊博,培训教材简而易懂。通过14天的学习,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得以提高,而且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眼界和思维得到了开阔,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帮助颇多。

本次培训老师都是设备检维修行业的精英,比如全国钳工技能竞赛比武状元高彦峰、密封专家赵林源,他们都是干我们这行标杆级和专家级人物,很有亲和力;还有一些设备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如沈鼓集团资深技术人员刘善老师、斯凯孚轴承技术专家,讲课内容都是大家最需要和最想听的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语言风趣通俗易懂,虽然讲课时间比较长,但是大家都能聚精会神的听讲。

高彦峰老师主要对大机组规范化检修这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告诉我们作业的前期准备非常重要,正所谓“七分准备三分干”,通过前期准备的出充不充分,就能看出你对这个检修项目的熟悉程度,面面俱到才能保证检修的质量和进度,这让我们深受启发。

对于机械密封和轴承,我们总认为很简单,而且现在好多机封都是集装式,大家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对于轴承的拆卸和安装操作也比较粗糙。在我们的日常工作量中,占据最多的就是机封的泄漏和轴承的损坏,我们也曾多次发生过同台设备多次检修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通过机封和轴承老师们的讲解,我们觉得一是重视不够,拆卸安装随意,作业粗糙;二是对机封和轴承的知识掌握和理解不够,三是对机封和轴承损坏和失效的原因分析的不够透彻、全面,同时介质、工艺、流程及其它参数对于机封、轴承的运行也会产生相应的印象,完善和掌握上述内容,才能选好用好,才能保证设备的长周期安全运行。

在最后三天的现场实际操作中,由辽化公司的专家组给我们授课,也是历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现场实物,加课件及PPT图片,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对于一些现场的操作内容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好几种解决办法,开阔了我们的工作思路,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局限。比如测量轴瓦间隙,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用抬轴法、压铅法、塞尺法、假轴法等;比如设备轴系对中找正,有单表法、双表法以及三表法。

测量转子平衡盘瓢偏

双表法测量轴系对中

假轴法测量并调整轴瓦间隙

维修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

一、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现状分析

以往,针对机修钳工所组织的高技能培训中,更多地是借鉴学历培训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授课,学生听讲,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同时由于机修钳工培训内容的抽象性强,很多学员反映,教学中有很多内体难以理解,捉摸不透,教学培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较为陈旧,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难以理解吃透的问题较多,因此,机修钳工的高技能人员培训活动需要实现改革与创新。

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现有教育培训体制受到工业社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效应的影响。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求所有的学员在同一时间需要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与任务,忽视了学员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员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区别。培训采用同一内容,统一的理论授课方式,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墨守成规的教育培训体制导致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是人力财力的浪费,培训效果不理想。新形势下,这种培训方式已不能适用于现代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要能够在满足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培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真正培养优秀的高技能钳工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二、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依据现实需要确定教材

要保障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的效果,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为保障。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能深入到工厂企业中开展调研活动,要积极了解现在企业生产维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机修钳工在维修过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要根据调研情况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写。所编写的教材内容,提纲要明确,理论要点要突出,实践性要强。相关人员要虚心向公司的相关工程师及相关专家请教,力图突出机修钳工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另外,相关人员要通过调研,把企业中的一些老工人在维修过程中所总结的维修经验总结出来,能够把这些经验有效地编写到教材中去,还需要能够设置一些案例,对相关重点理论内容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保障教材内容质量。教材编写要能够有感性材料,有维修实践经验内容,有理论深化内容和综合技能应用内容,要保障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能够把一些工程实例贯穿到理论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去,保障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内容与提高内容的合理配比。要能够遵循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内容的的升级,使内容体现出由浅入深,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来。要通过层次化的,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保障教材的质量,通过优秀的教材更好地服务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的培训活动。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的实践性差,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很多学员反映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是把握不准的,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样,教育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要实现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提升,创新培训教学,必须要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要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先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实际问题,然后,让学员学习有关知识的应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使学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的针对性强,对于提升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员有效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培训中可以先引入实例,大型压力机,其主液压缸柱塞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划伤问题,要求学员能够考虑柱塞材料成本等问题,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这种实际问题提出后,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各种修复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对学员所提供的各种修复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比较各种修复方法的优劣,从而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从实际,到理论分析,再回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实现统一,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突出互动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互动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能提升学员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培训中,教师要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中可以采用互教、互学、互研的方式授课,教师引导学员积极发现生产实际中,发现自己在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互相探讨研究的方式,通过多方积累资料,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些维修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维修专业素养与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维修常见丝杆弯曲的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维修方法,教师对不同的压力校正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选出最优方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吸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有效丰富学员的维修知识与技能。

(四)加强课程研发

加强课程研发也是有效提升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重要举措,在课程研发中,教师要要求学员能够结合自己的维修实践,总结维修经验,以论文的方式对机修课程进行总结研究。要求学员要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对零件修复实例进行阐述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员对零件损坏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对修复的各种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员的修复技能,丰富学员的修复经验。

总之,开展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活动,对于提升机修钳工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培训活动,学员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员可以把自己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展示出来。通过有效地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维修方式。通过培训,学员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了,并能够掌握各种机修技能,这种培训对于学员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维修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露天;设备运行;问题;改进措施

黑岱沟露天矿生产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进口设备,电气化程度高,对人员操作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操作人员的培养都采取师带徒形式,存在人员培养周期长,效率低的特点,高技能操作、检修人员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员需求,且出现新老交替脱节现象,年轻司机所占比例偏高。设备服务年限不均衡,故障时间也是参差不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具体存在问题如下:设备操作不规范,造成故障率高;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不彻底;各类记录不完整,总结分析不到位。因此,研究如何做好设备运行管理,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1. 当前露天矿机电设备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设备操作不规范

操作人员对设备参数性能及操作规程了解掌握深度不够,设备操作达不到规范化,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人员操作不当或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设备故障影响正常生产时间达72小时左右;年轻司机所占比例大,年轻司机操作水平不高,规范化操作意识不强;对设备突发故障处理能力不强,高技能人员少,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对设备的检查检修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制定其相应检修计划。

1.2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不彻底。

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维护级别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这需要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做好配合,设备操作人员注意观察记录设备运行的小时数,维修人员及时做好维护保养准备工作。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需要进行保养的设备不能及时得到保养,或延期保养,从而给设备运行造成了隐患。

1.3各类记录不完整,总结分析不到位

设备运行过程中,要求操作人员填写设备点检记录、运行记录等各种记录。但是,这些记录只停留于一种形式,很多司机对设备点检记录、运行记录填写的不详细,不能按要求认真点检设备,记录内容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没有组织相关检修人员对检修记录中的设备配件使用更换、设备故障处理过程进行讨论分析,有些总结分析很浅显,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总结分析不到位,对设备运行管理不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2.完善机电设备运行管理的几点对策

2.1人员规范化操作培训

2.1.1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操作人员规范化操作的理论基础,加强操作人员安全技术规程的培训,使其在操作人员头脑中固化,养成一种习惯。

例: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规范化操作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

根据生产生产情况,制定《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培训周期。培训计划可根据实际配套使用情况,临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培训时间及人员:

培训时间实行周期性培训,第一次培训在设备使用前,以后周期为每半年培训一次,被培训人员包括: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规范化监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培训内容:

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本质安全管理知识

培训要求:

(1)培训内容及培训人员、考试成绩应有详细记录并存档。

(2)被培训人员要认真听讲,严格执行考勤和请销假制定,必须做到被培训人员全部参与,不留死角。

(3)培训完毕后实行闭卷考试。不及格的人员不准上岗操作设备。

(4)培训老师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资质。

2.1.2操作人员现场实操培训

现场实操培训,请老师傅或经验丰富的员工,对设备实际操作,并对每一步操作步骤中是如何操作,且操作的目的意义进行讲解,保证员工清楚了解操作规范化的意义,让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2.1.3制定人员操作规范化监管措施

首先通过班前会、班委会、队务会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耳濡目染。

其次由于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突发性因素,有些员工在从事某项操作时易走捷径,随意跳过甚至更改某项操作规范。因此,应加强监督检查,对员工的不良作业行为及时制止,并从思想和经济双方面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规范化操作习惯。

再次对于习惯性出现不规范操作的员工,要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管理。不仅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而且要对其评价,是否需要调离本岗位。

最后通过技术比武或考试,寻找员工之间的差距,促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习别人的经验。

2.2科学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

设备的维护保养需要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相互配合进行,操作人员记录设备运行数据,真实反应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设备运行数据及时与维修人员沟通,维修人员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修人员应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按计划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同时做好设备点检工作。

点检维修制是一种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它是利用人的感官和各种仪表指示,按照预先制定的技术标准,定人、定点、定期地对设备进行检查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数据及时分析,可以有效防止“过维修”、“欠维修”,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故障发生率,减少设备维护检修费用。

2.3各类记录分析总结

2.3.1设备运行记录分析总结

各级机电技术人员定期总结设备运行状况,检修人员负责按照检修标准填好当次检修记录,若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影响运行,除组织人员安排应急检修外,追查分析设备故障原因。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设备进行监督检查,操作人员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故障的,根据影响程度对其操作人员相应处罚,并进行操作规范化培训。检修人员检修不到位,检修负责人没有对检修人员检修内容进行细致验收,根据影响程度对其检修人员及检修负责人相应处罚,并进行岗位职责培训。设备故障部位或配件已达到使用寿命,做好故障处理记录,以备后续数据分析,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

2.3.2设备配件使用跟踪记录分析总结

核算员以EAM系统为信息平台查询每台设备配件领用记录、检修人员必须做好设备配件使用方向、更换时间、原因及损坏程度记录,定期对设备配件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合理制定设备配件移库及采购计划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建立准确的设备配件安全库存量,保证设备正常生产运行中的备件储备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维修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能训练;方法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加之汽车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得汽车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其质优价廉得到更多人的亲睐。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汽车总量已经排在世界前三位,各种进口车的比重也达到了新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汽车维修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维修市场急需高素质的汽修人才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维修市场。所以,在总结前人技能训练的经验上,积极参考其他工种的教授方法,找出现代汽修的培养方向和技能训练是提升整个汽修行业质量和声誉的必由之路。

1.汽车维修技能的培养方向

1.1把准汽车市场的脉搏

中国加入世界世贸组织之前,中国的汽车主要以国产汽车品牌为主,例如长春一汽、武汉二汽、天津夏利、一汽大众和广州本田,这些汽车品牌占据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大量的进口汽车涌入了中国市场,一方面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汽车修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在进行汽车维修技能培训时,首先需要冷静的面对汽车市场,以主导产品为导向,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及时把维修的感性认识进行实践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制定主要车型的维修培训教材。与此同时,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购进现代化的培训器材和检测维修设备,把眼光放长远,瞄准国际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做到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1.2努力跟上汽车发展的脉搏

六十年代的汽车主要着重于动力性研究,七十年代的汽车主要着重于经济型研究,八十年代只要侧重于安全性研究,九十年代重点关注汽车的环保、舒适度以及美观性,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汽车已经成为高科技和高智慧的结合体,侧重于科技性的研究,汽车进入了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动力系统通常采用电控点火系统、电控尾气排放、电控故障诊断等;汽车的通信系统通常靠车在计算机、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手段;采用空气悬挂、自动座椅、中央控制门锁等技术来加强汽车的舒适度;采用先进的自动防抱死系统、轮胎监控以及安全气囊等手段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采用双燃料、电力为主要能源供给的方式来提升汽车的环保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汽车行业是在快速发展的,并且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汽修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汽车维修技能,而且还需要拥有过硬的电子、电工技术。在对汽修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加大对学员电子元件的维修技能的传授。

1.3适应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

1.3.1维修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主要为修车师傅“手艺修车”,所谓的“手艺修车”,就是以修车师傅的修车经验,靠“耳听、手摸、眼看”的方式来进行手工作业,通常使用大拆大解的解体方法去寻找故障原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传统的车辆维修,随着汽车质量的提升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这种方式已经不能解决车辆的故障,并逐渐被先进的汽修工艺所淘汰。

1.3.2维修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维修观念是“通过经验来诊断故障”,以零部件的修复为主要手段,是总成拆装调整工艺与零件修理工艺的总和,这种方式通常耗时长,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现代汽修。而现代汽修则是在科学仪器的帮助下,更换总成及零部件已达到恢复汽车各项性能的目的,在这种维修方式下,耗时短、效率高,质量也高。

1.3.3汽修技术人才的变化

传统的汽修人员只需凭借好手艺和丰富的经验便可以适应市场需要,但是现代汽修需要两个层次的人才:汽车维修工程师和普通修理人员。首先,汽车维修工程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汽车离乱基础知识,需要懂得计算机和电子技术,能操作新型的设备和仪器,是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型人才;其次,普通修理工,能够熟练地更换和拆卸零件。只有这两个层次的人才进行组合才能适应现代汽修行业的竞争,才能成为现代汽修维修企业中的中流砥柱。

2.汽车维修技能训练方法

2.1基本功训练

汽车维修的最重要的训练阶段就是基本功的训练。首先,可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将课题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训练课题,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操练,一个课题全组成员都达标之后再进行下个课题,如此反复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边讲边做,讲做结合,将技术要领、技术要求教授给学生,对易犯的错误多花时间讲解,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进度和不同的方法,争取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真技术。在这一阶段的训练完成之后,老师应及时进行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2.2技巧性训练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将第一阶段的课题扩展到不同的车型,使学生针对不同的车型、不同的车种使用不同的检测仪器和维修工具以达到最佳的维修效果,既经济又环保;同时,针对学生容易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实际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训练意识。

2.3综合性训练

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汽车通常的故障表现,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故障进行诊断和维修。这种训练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检测手法,同时还有机会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2.4强化训练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几个阶段的重复和延伸,学生重新将前面的课题操作几次,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并进行重点训练;老师总结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多花时间进行详细讲解和操作,如果学生出现个别的问题时,应给与该生私下辅导,进行重点照顾;最后,加强考查力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使学生不敢懈怠。

3.总结

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只有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才能被日益激烈的汽车维修行业所接纳,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维修培训总结篇5

一、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基本思路

1.数控维修实训设计的指导思想

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应该以“必须够用”为指导原则,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融合在一起,着重于提高数控维修实践操作能力,体现技工院校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

2.数控维修实训的总体方案设计

数控设备的型号繁多,数控机床结构和数控系统存在多样性。技工院校学生由于学校起点比较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数控维修技术存在不小的困难。想要有效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质量,就要结合技工教育特点,着重于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数控维修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数控维修实训教学总体方案可以设计为“三个层面训练”与“六个模块结构”。其中,三个层面训练指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六个模块结构包括电工操作模块、电气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钳工操作模块、电力拖动控制模块、卧式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和数控维修高级工考核鉴定模块。

二、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设计

笔者所在学院作为在江西省名列前茅的技工院校,数控专业是学院拳头专业,现拥有两个专业数控车间,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三个层面训练以及六大模块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学院设计开发出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每个模块之间留下端口,以便满足不同模块实训操作的需要。这套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具有生产型机床功能,学生通过操作本套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能够完成数控机床的拆装、数控机床结构与性能分析、数控机床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功能。

三、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

1.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教学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课程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求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都应该围绕培养数控技术专业人员为教学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要求制定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和实训教学内容,以满足技工院校培养企业生产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的数控维修实训课程标准应该贯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使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贯彻执行于实训日常教学活动中。

2.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因此,实训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要贴近生产管理一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在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必须根据技工教育规律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打破传统将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分隔式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分成六大模块,即电工操作模块、电气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钳工操作模块、电力拖动控制模块、卧式铣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和数控维修高级工考核鉴定模块,将专业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实训教学中,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安排模块教学活动。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新模式

维修培训总结篇6

一、优化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体系

构建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体系的总体思路:一要确定合理编制体制。建立总部、军区(军兵种)、部队三级饮食装备维修体系力量,并落实三级饮食装备维修体系力量的体制编制。总部级维修保障力量要和饮食装备厂家技术保障力量实施联合保障,可以组建维修保障旅,主要进行大修和中修,组织干部定期轮训,可进行战略支援维修保障。军区(军兵种)维修保障基地要和驻地大型企业密切组织配合,可组建维修保障团,进行中修、应急维修和支援维修保障,适时派出人员赴部队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培训。部队级维修力量可依托部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依靠驻地企业利用当地技术资源,组建饮食装备维修保障营,负责本部队饮食装备的平时维护保养以及小修工作。二要调配专业技术人员。适当调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增加专业技术干部数量,配备一定数量专业技术士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维修保障基地,要配有3到5名专业技术骨干,部队级应配有2到3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内容要以掌握维修技能为主,通过培训,力争使维修骨干达到"三会三熟"(会使用维修工具、会更换零配件、会发现和排除故障,熟练掌握操作要领、熟练掌握维修技术,熟练掌握保养知识)。三要制订相关配套法规。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作战饮食装备维修保障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证。要制订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野战化训练指导法规,规范训练内容、训练程序、训练组织方式、考核标准及训练保障条件等,为有效组织实施野战化实战化提供指导和依据。要对人员职责、专业训练、维修质量、设施设备操作,安全管理进行制订和完善,确保维修保障工作有章可循。四要不断强化"三个"结合。首先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饮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以及维修保障要以建制保障为主体,以区域保障为补充,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结合,充分发挥建制维修力量、区域维修力量和地方维修力量的作用。其次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相结合。军区(军兵种)维修力量既要坚持平时为部队饮食装备实施正常服务,也要做好突况下的应急维修服务,还要搞好战时维修保障任务,做到正常维修与应急维修、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的紧密结合。最后支援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小修主要以建制力量进行保障维修,中修以军区(军兵种)为主,大修以总部级维修力量为主。

二、完善零配件供应补充体制。

完善的零配件供应补充体制是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饮食装备应急维修需要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一是要制定供应标准。按照现代战争特点,依据平时训练使用情况、战时损失消耗情况,以及零配件的生产和供应以及经费条件,合理制定饮食装备零配件供应标准、储备标准和周转储备定额,为饮食装备维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合理布局储备。要分别建立总部、军区、部队三级储备。在总部建立战略储备,在军区建立战役储备,在军以下部队部队建立战术储备,部队应该包含军、师(旅)、团三级仓库储备用于部队平时周转和战时修理。要适时调整供应和储备重点,搞好原有的储备更新换代,对落后的零件要坚决淘汰,保证供应和储备质量高的零配件,对易丢失、损坏、特需、难筹措、不易加工的要多储。三是畅通供应渠道。在明确供应标准之后,建立总部统一筹措供应的主渠道,由军区饮食装备零配件仓库进行按区域保障组织实施。逐步完善零配件供应办法,简化零配件申请供应手续,减少供应流通环节,进行直达配送补给,方便快捷保障部队。

三、改进装备综合保障性设计。

现在外军在装备的研制阶段就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装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保障水平。因此,在我军饮食装备中运用全寿命保障做法将会大大增强维修保障能力。一是注重可靠性设计。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拥有可靠、有效的武器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是有可能设计和建造出固有可靠性达到0.95,甚至0.98的系统。因此,发展饮食装备注重可靠性设计,要制订饮食装备元器件大纲标准,通过采取降额设计、简化设计、余度设计、热度设计、防腐蚀设计、老化设计等方法,加强饮食装备的可靠新,使饮食装备能够降低保障费用和系统寿命周期费用,使得饮食装备有更好的可靠耐用性。二是注重维修性设计。装备的维修性设计始于论证阶段,贯穿于研制生产的全过程。这就需要饮食装备维修时具有良好的可通达性。因此,要合理布局装备各组成部分,保证足够操作空间,合理开设维修通道。另外还要采用权衡分析和迭代设计使系统功能划分和模块化组合最优化,提高组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和互换性。完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记,防止差错率,提高维修的安全性。三是注重测试性设计。随着饮食装备功能的多样化、结构的复杂化,采用故障检测诊断、性能测试已成为饮食装备维修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研制阶段实施测试性分析、设计和验证(含检测方式、检测系统、检测点配配置),通过设计使检测诊断更加简便、迅速、准确。研制和使用模块化、嵌入式的通用自动化检测设备,通过配备不同的软硬件模块自动对不同饮食装备进行故障监控和原位检测。

四、运用远程维修技术提升保障能力。

远程维修技术是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维修保障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下,美军已经采用远程维修支援系统作为维修受损装备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由视频辅助修理系统、士兵支援网络、可穿戴式计算机系统和感觉器官人工智能通信系统组成。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实施伴随保障的保障力量和保障条件有限,支援保障力量又由于受人员、时间、地理等因素限制,往往不能为饮食装备发生故障的单位提供及时的保障,而远程维修支援保障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间、空间、地形、气候等因素的限制,通过远程维修支援保障系统集中后方的保障力量为前方饮食装备故障单位提供维修保障支援。运用远程维修可以减少保障足迹、减小保障力量、减少保障规模、节约保障成本、提高保障速度和效益。现在饮食装备往往集多种高新技术、多种系统于一身,使装备维修保障的难度增大。因此,采用远程维修技术,让受损装备、人、信息平台的三位一体的结合利用达到最佳化,前方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得到后方许多技术专家的帮助和实时的指导,协助前方饮食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加快对受损饮食装备的维修过程,迅速准确地完成任务,以满足时效性要求,从而快速提升饮食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

维修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 高等职业教育 实训教学

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和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汽车维修行业人员重要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出能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是一个必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1.“双师型”实训教师匮乏

在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中,懂理论教学的教师无实践动手能力,有动手能力的教师不一定具备理论讲解能力。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大多是聘请的大学毕业生或者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教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时常存在一名教师同时指导20~30人的情况,教学效果不理想。

2.实训教学模式单一

实训教学采用“教师教着做,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不能有效拓展学生实训的创新操作能力,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汽车类专业课多数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为主,所用教材涉及新车型及实用新知识较少。实训所用车型往往单一而落后,使用的都是一些报废车及拆旧件,与目前汽车维修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设施脱轨,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还需要一段很长的适应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需求。

4.实训指导书缺少有效性

实训指导书不完善,对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步骤、实训效果缺少明确说明,指导操作图片太少,不够直观,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课前不清楚实训的意义,课后不会总结实训的收获,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探索

1.建设优质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应当像4S店企业内部培训员工一样定期举办,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使教师随时了解掌握新车型的新结构、新工艺,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状态有效对接。

2.构建企业工作环境实训教学场地

按照汽车4S维修厂标准,构建维修企业式的汽车总成维护和修理等工作流程的实训教学环境。不仅购置供学生拆装与检测需要的整车及总车件,包括各种电控台架、挂图等教学设备,还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工作台、工具车、常用的拆装工具、工量具、检测仪器设备等。在实训基地车间墙面体现汽车厂商的企业文化,张贴或悬挂汽车维修行业所规定的各工种或系统的拆装和检测操作流程,从而体现功能一体化实训室特点。整个场地布置要求符合汽车市场中各主流厂家的维护规范和要求。

3.实训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刚刚形成,在核心课程建设、实训资源共享、技术共享、评价标准制定、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刚进行尝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能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科技、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根据汽车行业岗位需求实施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结构,能对汽车进行正确和熟练的拆装和调整,培养学生基本的汽车维修能力和车辆故障与排除能力。对每一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可分解为项目式的形式融合到实训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操作训练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汽车维修企业需求。

4.实训效果考核改革

实训期间的考核是衡量学生在实训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构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考核可分为两个方式,一是学校的检验,通过考核,既能掌握学生整体实训情况,又能发现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二是社会的检验,由学校创造条件建立职业技术考核鉴定站或者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相应的职业岗位技术等级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获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5.校企合作对实训教学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模式,既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企业发展,也能有效地实现教学项目与汽车维修项目对接、教学过程与维修过程对接、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对接,最终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

总之,职业教育的教育和职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不可被忽视。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导向和企业需求等方面,都要求实训教学中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实习工作状态和课堂教学能融为一体,实现学校学习与实习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维修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任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装备维修保障是为保持、恢复军事装备完好技术状态和改善、提高军事装备性能,以便遂行作战、训练、执勤和其他任务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及组织实施的相应活动的统称[1],是保持和恢复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保证。随着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军事斗争装备准备稳步深入,部队装备维修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院校教育而言,把握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干部任职教育特点规律,进一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教学水平,对于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任职培训存在的不足

(一)培训体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军队院校是人才任职培训的主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院校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的一点就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院校而言,许多新型号武器装备已列装部队,但院校还没有配备相应的装备或教学设备,教员的讲解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这就导致学员想学的学不到,不能达到培训目的。因此,如何将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如何提供实践环节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依托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装备生产厂家进行培训还没有规章制度可依。总体来看,目前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的路子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培训指导理论亟需深入研究

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理论成果较少,相关学术成果尚不多见;研究的针对性不够,许多研究只是作为军事人才或者军事装备人才培训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共性研究成果多于个性研究成果;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专著;研究成果的转化不够,许多观点和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运用于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实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在实践中导致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理念滞后,培训目标不够清晰,培训模式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的成长。

(三)培训内容亟需调整改革

在培训的内容上,由于对部队急需、学员情况调研不足,课程设计环节重视不够,还没有形成设计、实施、跟踪、反馈、改进的闭环流程,从而导致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员给不同层次的学员讲课用同样的内容,没有根据学员层次进行调整;基础理论知识介绍过多,新理念、新技术比重较少;培训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培训过于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学员知识结构优化、知识面拓展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

二、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任职培训的需求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装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对加强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提出了迫切需求。

(一)满足新型装备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这些装备及配套的保障设施设备和仪器都无一例外地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高新技术,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本职业务,能熟练地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和手段,对所属部队及其保障设施、设备、物资器材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担负起对本专业、本单位装备维修建设的协调和统一管理责任,特别是能熟练地组织协调平战时的各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工作,能高效地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项装备维修活动的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科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军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存在着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偏低和经费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跟不上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工作。

(三)提高装备保障技术应用的迫切需要

目前,为了提高新装备的保障技术水平,装备保障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军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人才培训不足的问题,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制约了许多新的维修保障技术和理论的推广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基于高新知识与高新技术的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使部队尽快掌握装备维修保障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速提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三、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任职培训模式创新

为全面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质量,应在深入分析军队任职教育规律和特点以及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岗位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岗位牵引、多元一体、教学并重”的新模式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干部人才培训。

(一)岗位牵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要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任职培训水平,必须立足于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实用性强、与最新科技的进步和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2]。

1.科学梳理整合,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培训对象的特点,应当着眼于促进受训学员已有知识基础和一般任职能力向岗位任职能力提升的转化,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基础知识、任职能力、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基本思想、基础理论、法规条例等,目的是使受训学员了解装备维修基础理论,了解战时、平时装备维修保障的基本内容,掌握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与规律,熟悉装备维修保障的程序和方法。

二是任职能力类课程。主要包括重点问题研究、案例研讨、想定作业、装备维修保障计划与运筹、战时装备维修保障的组织与实施等相关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受训学员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运筹谋划、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的能力。

三是素质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维修保障新技术新方法、国内外维修动态与发展趋势、我军装备维修保障前沿知识讲座等,目的是开拓受训学员视野,启发受训学员的思路,为进一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支撑。

2.突出管理主线,构建核心课程

对于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培训而言,构建核心课程应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突出管理特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是一门管理学与维修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应以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理论、方法和评估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教学方向,重在提高受训学员的平时综合业务素质和战时装备维修保障组织能力;二是打牢技术基础,以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为依托,重点围绕装备“五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以智能化故障监测、诊断、分析等为重点,介绍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展受训学员的知识视野,打牢受训学员的技术基础;三是瞄准部队需求,针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岗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员平战时业务管理水平。

3.注重动态更新,不断创新培训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实践中的新经验层出不穷,需要不断关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一是要着眼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维修保障创新内容,增大联合作战装备维修保障的需求、特点、规律、方式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内容比重;二是要着眼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创新内容,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边境反击、岛屿攻防、联合防空、反恐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装备维修保障;三是要着眼装备维修管理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内容。跟踪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战场抢修技术、再制造技术等维修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装备维修中的推广应用,使受训学员能够了解前沿理论动态,掌握先进管理方法,指导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实践活动。

(二)多元一体,打造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

在实践中,仅仅依托一个教研室、一个系的教学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在个体能力上,无论在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上,还是在部队实践工作经验上,都难以满足任职培训的需求。因此,必须内强队伍,外引资源,在加强自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邀请总部机关、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进行授课,形成一支“机关、部队、院校”多元一体的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

1.适应对象需求,优化教员队伍结构

一是有计划选调部队、院校的优秀技术骨干充实师资队伍,扩大具有海、空等军兵种教学和部队有实践经历的教员,提高军兵种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教学力量;二是针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荐优秀教员攻读学位,不断提高教员学历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逐步扩大年轻教员的数量,提高教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员为骨干的年龄轻、后劲足、潜力大的师资队伍结构[3]。

2.着眼育人质量,提高教员授课能力

一是完善教员到部队任(代)职制度,拓宽教员参加部队演习、考核等重大军事活动的渠道;二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及时解决教学难题;三是逐人、逐课把关,强化教员授课能力。采取优秀教员示范和年轻教员反复试讲的方法,提升教学技能,使教员授课水平得到提高。

3.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利用外部教学资源

任职培训教学必须坚持开放办学,主动利用外部优质教学资源。一是从总部机关、部队、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使受训学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外装备维修管理发展动态,掌握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工作重点;二是聘请研究方向接近、造诣深厚的本校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利用代职教官充实教学师资队伍。教官全部是来自作战部队师、团职以上的优秀军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弥补教学力量的不足。

(三)教、学并重,采用灵活多样培训形式

任职教育培训必须改变以“教员”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的方法,树立以“受训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建设精品专题、增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受训学员潜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1.建设精品专题,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开展任职培训的主要形式,重在有系统、有重点地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但是,与学历教育相比较,应更加注重选择装备维修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作为教学专题,并发挥教员的“引导”而非“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互动,引导受训学员开展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是根据部队维修保障管理形势发展,做好相关专题建设,按照学院“教学出题目,成果进课堂”的指示,鼓励教员围绕培训教学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形成精品专题,实施课堂教学。

二是开展教学互动,采用自学辅导、对话交流、讨论启发等方法,注重启发引导、双向交流,激发受训学员的主导地位,发挥受训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进行问题探究,设置一个主题,组织受训学员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大会交流,提高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精心组织筹划,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任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任职教育培训除理论授课外,还应采取实验演示、想定作业、综合演练、现地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尤其是应注重赴军内外有关单位进行实地参观,与部队进行联教联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精心选择见学地点,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围绕培训内容,选择具有特色的装备维修保障单位,尽量满足陆、海、空各军兵种,管理、维修、仓储等各种岗位人员的需求。

3.加强基础建设,积极开发信息化教学手段

以野战化、实战化装备保障为背景,开展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想定作业、网上推演等实践性教学活动,除了利用现代教学必备的多媒体授课设施设备外,还应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软件、数字化实验室、网上推演平台等。任职教育培训应积极利用上述设施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四、结语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素质的强弱决定着先进武器装备效能保持和恢复程度的高低,对未来作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实现“打赢”目标,突出抓好高素质装备维修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因此,应当积极探索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重点,建立起能真正适应我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的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