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亲子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9-13 10:59:32

亲子教育论文

亲子教育论文篇1

(1)亲子交流在心灵上的缺失。

家长总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任意描绘,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给孩子,不征求孩子意见,不听孩子辩解,很多时候存在揠苗助长的行为,超越了孩子的心灵和年龄阶段。孩子嘟囔几句,就指责孩子:“讲你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听,气死我了!”,至于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是对是错,则是不管不问了。有的家长极重面子,容不得孩子反对,更容不得孩子指出自己的缺点,即使自己有错误也死不向孩子低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心灵的交流。

(2)亲子交流在成长上的缺失。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做到:一是家长授“鱼”而不授“渔”,只定规矩,不提升思想,不提供方法,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家长不注重孩子自我的成长,怕孩子做错事、走弯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阻碍了孩子独立自主地自我发展;三是家长不善于吸收孩子的优点,也不善于发现、改进自己的不足,不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共同成长。

二、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的具体表现

(1)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回归。

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相互碰撞,孩子接触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猎取的思想、观念、知识也越来越新颖,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的家长有了互通有无的可能。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将传统的长期的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导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的深入心灵、触及灵魂的亲子交流。

(2)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地位上的回归。

长期以来,我们家长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忽略了孩子作为“人”的本质。孩子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对尊重、理解、信任和爱的要求的人,他们有实现自己、展示自己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陆芳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回归将自己置于和孩子同等的地位,平等地交流。

(3)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回归。

信任孩子,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允许他们做错事,让他们自行纠错、自行成长;理解孩子,不先行下结论,不预先“审判”,以一个孩子的视野,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听他们表述自己的目的、结果、教训、经验,重视和孩子眼神的交流、心灵的交汇、肢体的接触,做对了给孩子一个拥抱,做得不好有了教训也应该给孩子会心一笑;吸纳孩子的优点、闪光点,要鲜明地予以肯定,要表示向他们学习,并且落实在行动上,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升华。

(4)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平台上的回归。

亲子教育论文篇2

【摘要】单亲生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纵观所带的班级,单亲家庭呈上升趋势。凭借多年班级工作实践,我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及做法。

首先,是沉默寡言型。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家境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来往,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样的学生自卑感很强,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保持沉默,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

其次,是脆弱型:女孩居多。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学生边丽是跟父亲生活的,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在一次与她书面交谈中,她写到将来要报复父亲,理由是父亲对他不够关心。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因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

再次,是品行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对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故此,父亲或母亲、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孩子的压力过大,他们的自信心不够足,成功感会减少,抑郁又会袭击他们。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老师也要象家长一样,用多点细致的、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生活的路自己要走好。

对脆弱型的学生,要配合家长做学生的各方面工作,要求家长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试着把他当成一个很坚强的学生来看,派些工作给他做,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强,也让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百般依赖家长。性格、情感开始坚强了,挫折感会减弱,学习的毅力会开始加强,学习成绩就会比过去稳定。这种种变化自然就会使他们的自信力强化,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母亲)和同学、老师,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对品德不良型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往往觉得力不能达的地方是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班级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但不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亲子教育论文篇3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会与父母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渗透方法 亲子教育

一、学会理解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然后通过与孩子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语及行为,并在这一重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沟通,尽量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对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在人的个体发育这节分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时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同时反问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了,我们又做过什么呢?通过一系列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至少尝试理解父母。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从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帮助家长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总体上说,这个工作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

二、教会学生感恩

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身体力行,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热情回应每一个向你主动问好的学生,感谢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课堂上表扬积极答问、课后认真作业的学生,感谢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当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谢意,他们学会感恩老师,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还可以时常向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节内容,可以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这样开展的,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母体内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受精卵是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的结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几亿大军,是如何历经层层障碍,激烈竞争,最后只有一个与卵细胞成功结合的过程。学生看完视频后,都感慨万千,有的感慨旅程艰辛,有的感慨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人类胚胎发育到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很感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接着我追问学生:“试想一下,你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个体,你们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感谢父母呢?”同学们感人肺腑,频频点头。如此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鸣,学生才能学会感恩。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沟通是双方的交换交流,单方的只是沟没有通。有效沟通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轻的会产生不快心情,严重的导致离家出走,造成悲剧。关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有40.45%的家庭出现沟通障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我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这样设计的,展示班上某位学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接着提问:在这张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学生会回答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如学生发现该生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机对学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平时应该经常和父母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一般来说,经过指导,学生都能尝到不同的成功喜悦。

四、总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生物教师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者:朱娟 单位:扬中市同德中学

参考文献:

亲子教育论文篇4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摘自新华网“。丁克家庭”占上海家庭总数的12.4%[N]。中国青年报,2002-12-01.

[8]王艳红。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N]。现代教育报,2001-08-20.

亲子教育论文篇5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亲子教育论文篇6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亲子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父亲角色投入 结构 测量

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影响人物,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里,父亲是家庭教育研究的局外人,直至最近;家庭教育研究以压倒式的数量聚焦在母亲身上。即使父亲的影响被考虑,其重点更多的是讨论父亲的缺失,如离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一、本研究中父亲角色投入的操作性定义

本研究中的父亲角色是指家庭、社会对父亲身份所衍生的角色产生的期望,并由父亲行使与期望相符的角色行为。父亲角色投入包括动态与静态、内隐与外显的角色表现,指父亲直接或间接参与孩子的互动,即用于指称父亲有关行为态度和价值的文化期待系列,以及用角色行使、角色履行或角色行为来指称行使角色中的实际角色完成[1](苏国勋、刘小枫,2005)。

二、父亲角色投入与测量研究综述

与本研究中父亲角色投入的操作性定义有关的父亲研究,从所查阅文献显示,主要从以下三大结构去测量。

1?郾父亲身份与角色标准

社会的变迁及性别角色观念的改变使父亲身份发生转变,其角色内涵也从最初的养家者转为现今的新顾家好男人(Lamb,1986、1997、2000)。父亲原有的身份受到质疑,最早强调需要重新对父亲身份进行概念化的研究者之一是美国的保罗・阿玛托(Paul Amato)。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保罗・阿玛托提出了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即“父亲(家长)身份的五角星”。这个模型分析出由父亲提供的三种资源: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阿玛托运用路径分析模型显示父母的贡献对儿童发展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只对儿童的培养有预测价值,对那些被其界定为因变量的特定发展方面只产生间接影响,但若把社会资本加进去可以观察到对满意度、自我尊重、心理上的困境、亲属亲密关系的直接影响。德国学者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W.E.Fthenakis)以阿玛托的人力资源模式为理论基础,把对父亲身份的态度结构化为四个层面:社会作用(对孩子的问题和需要保持开放态度并提供帮助)、养家作用(赚钱养家、争取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工具作用(教孩子知识及进行全面的普通教育、了解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把自己的事业放在孩子利益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归纳出两种父亲身份概念类型:教育者型和养家者型。研究界定出影响或决定父亲较高参与度的四个因素:父亲特征、母亲特征、孩子的特征、环境因素。

我国关于父亲角色的结构与测量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研究者刘金花等于1993年对上海市与日本横滨市父母、子女角色标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父亲角色标准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关心孩子、多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尊重理解孩子、帮助妻子、以身作则、受孩子尊重。上海市父亲角色标准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事业心,父亲与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学习等,对孩子关爱和严格要求,教育方法上强调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台湾学者王连生认为子女对父亲角色有如下期望:他负责,不一定多赚钱,关心子女的生活与行为并给予良好的指导;他严中带慈,寓爱于教;他善解人意,与子女诚恳沟通,体察感受与需要并帮助满足;他是男子气概的榜样,保护子女,同时给子女自由的爱。

2?郾父亲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与测量

父亲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构比较相同,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Lamb(1986)[2]等提出父亲参与的三个组成成分:互动性(interaction)、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职责性(responsibility)。互动性指父亲与孩子直接的活动接触。可及性指不论直接的相互作用是否发生,只要父亲到场或者接近孩子,都能起到投入的作用。职责性指父亲对儿童的健康和照料方面负有责任。Pickard(1998)[3]在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在照顾或闲暇、可及性、有效性等方面有直接互动影响。父亲参与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双方希望增加父亲参与。对学龄儿童而言,积极的父亲参与对孩子积极影响直至成年,包括自我控制、自尊、生存技能、社会能力。罗斯・派克(Ross Parke,1981)认为影响父亲参与的决定性因素有五个:个体影响、家庭(双方或一方的)影响、家庭外影响(非正式的支持系统)、机构的影响、文化的影响。Doherty(1998)等人提出了影响负责任的父亲教养因素模式图。该模式是由父亲、孩子、母亲、父母关系及背景五大因素组成的,模式图的中心部分是父亲―孩子―母亲三者关系的互动[4]。Hawkins(2002)[5]等开发出父亲参与问卷(IFI,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指出父亲参与是个多维结构,涉及到情感、认知、道德成分,也包括看得见的行为成分及间接的参与形式(如提供、母亲支持)。问卷采用7点记分(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得分越多,意味着父亲参与教养越多。最后得出九个维度:给予表扬和情感表达、与孩子交流聊天、关注照料孩子日常生活、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提供、给母亲支持、纪律(管教)和教育责任、鼓励学业成就。

此外还有关于父亲―孩子关系的结构与测量。如保罗・阿玛托[6]对父亲积极参与5―18岁孩子的行为问题研究时,同时还增加了母亲的潜在变量,维度与父亲的测量相同。其使用三个维度的得分作为观测指标,反映父亲积极参与的潜在变量:父亲时间、父亲支持、父亲亲近。其中父亲时间共6个题项,1―6等级计分;父亲支持,共2个题项,1―4级计分;父亲亲近,包括父亲与孩子关系质量的等级级别。

3?郾父亲教养方式的结构与测量

Doherty等(1998)就Lamb(1986)他们提出的父亲参与的三个组成部分――互动、可及性和责任性,指出这三部分与有责任感的父亲教养密切相关[7]。对于父亲教养方式和在家庭教养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且与父亲参与的研究内容多为相似。如Palkovitz(1997)认为,父亲通过许多途径来参与对孩子的教养,包括为教养孩子提供经济支持、通过保护的形式、提供情感支持、教育、监护、情感表露和共同活动。Andrews(2004)等在对1010名成人的随机调查中证实:大多数父亲履行了抚养、经济支持、保护,以及与母亲之间合作的义务,还有对孩子道德和以宗教为基础方面的引导[8]。

在我国,单纯对父亲的教养与孩子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将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结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和教育模式,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不同侧面的影响。在其中再分别探讨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人格特征、个性发展、性别角色认同、认知发展、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将两者的影响力进行对比。研究工具基本套用1993年我国岳冬梅等人翻译和修订、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其分问卷父亲教养方式问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进行回答,设有六个因子:温暖与情感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

关注父亲的内在心理状态的研究不多,散见研究见桑标(2000)的幼儿父性意识的研究。研究提炼出反映幼儿父亲的父性意识因子9个:接纳感和责任感、控制感和困难感、功效感、宽容性、自我丧失感、亲子一体感、教养观念、对配偶的评价、育儿焦虑感。结果显示父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对其父性意识没有显著影响;家庭中由不同的人来承担抚养孩子的职责,对父性意识和母性意识均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父母有明显的不同;孩子的年龄对总体的父性意识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父性意识的某些构成因子;孩子的性别明显影响其父亲的父性意识。父子沟通方面的研究也是与母亲一起混合使用相同问卷,如刘宁等(2005)研究得出影响父子沟通得分的因素主要是沟通的时间和时机。经常与子女沟通的父亲不到20%。父亲在双方有需求时才沟通的比例高于母亲,感觉与孩子无法进行沟通的比例也高于母亲[9]。斯文(2003)通过调查,认为在读小学的孩子中,父亲高度参与其学校教育的可能性随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如果其母亲的工作是全日制而不是部分时间制的,则父亲也会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如果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而非公立学校,情况就更是如此[10]。

三、已有研究小结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对父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集中于叙述或通过访谈调查对家庭教育中的父亲问题进行描述性阐述;二是集中于借用或编制父亲参与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父亲分问卷,选取样本家庭作答。后者关于父亲的研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编制或修订父亲参与问卷,研究其现状及影响因素;二是把父亲与母亲的研究放在一起测量,研究父母对孩子人格、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的影响,在统计分析时无意识地分析出了父亲与母亲于孩子的区别和联系。就所查阅文献来看,我国关于父亲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多是借助于国外的研究理论与问卷进行的,而关于我国父亲角色的理论著作较少,至于父亲角色的结构与测量则更是处于零散状态。国外关于父亲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和深入,其研究具有全国性且有政策支持。如美国政府支持父亲研究并强调父亲研究的社会政策意义[11],政府还设立美国父亲与家庭研究中心、父亲、家庭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国父职研究中心等。其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均有成果展现。

综上所述,相对母亲研究的多样性与深入性,有关父亲角色的研究还不大成熟,我国对此的专门研究更是有待于发展。从已有研究的对象看,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学龄前婴幼儿;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看,更多的父亲角色研究是从父亲与孩子互动的外显行为、直接作用,而父亲与孩子的内隐的、间接作用的研究则显著较少。

参考文献:

[1]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6.

[2]Michaele Lamb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M]..John Wiley, Sons.Inc.,Hhboken,New Jersy.

[3]Mary J Pickard.Fatherhoo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J].Family Relations. Minneapolis: Apr 1998. Vol. 47,Iss. 2:205.

[4]Doherty,W. J.,Kouneski,E. F.,&Erickson,M. F.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8,60 ,(2):277-293.

[5]Bradford,Kay P.,Hawkins,Alan,Palkovitz,Rob,Christiansen,Shawn L.,Day,Randal D..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Harriman: Winter 2002. Vol. 10,Iss. 2:183.

[6]Amato P R,Rivera F. 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7][8]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

[9]刘宁等.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

[10]斯文.关于父亲参与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教育,2003,(3).

[11]William Marsiglio,Paul Amato,Randal D Day,Michael E Lamb. Scholarship on fatherhood in the 1990s and beyond[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Minneapolis: v 2000,11. Vol. 62,Iss. 4: 1173,19 pgs.

[12]陈建强.抚育婴儿:初为人父的境界(父亲角色之三)――核心家庭中年轻父亲的角色定位[J].家庭教育,2002.

[13]陈建强. 新父亲角色(之五) 恪尽父职的标尺――“父亲参与”的主要内涵、特点与影响要素[J]. 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05).

[14]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作用[J].中国卫生杂志,2006,(10).

[15]侯建芳,伍新春.双亲关于父亲角色的态度对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影响[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C].2007 .

[16]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17]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18]孟育群,宋学文.常与父亲接触的儿童社交能力强[J].少年儿童研究,1999(6).

[19]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J].教育科学,1998(4).

[20]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

[21]孙铃,王永丽.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7-199.

[22]桑标.父母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23]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2).

[24]岳峰.教育子女:父亲比母亲更有效[J]世界教育信息,2004,(Z2).

[25]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

[26]赵虎,于治森,杜友忠.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

[27]钟立新.父亲独有的作用[J].宁夏教育,2003,(10).

[28]张婷婷,李红,杨子.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6).

[29]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30]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J].1998,(2).

[31]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1).

[32]Moreta,Mickaella,Paternal absence and feminine development[J].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0.

亲子教育论文篇8

一、亲子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亲子教师需要全面的专业素养

1.亲子教育的活动结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笔者上述对亲子教育的概念界定,亲子教育活动涉及三方主体:幼儿(在幼儿园普遍的亲子教育实践中,主要针对0~3岁婴儿)、家长(孩子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教师。教师是双重指导者和示范者,一方面直接设计、组织、指导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对家长进行教养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家长同时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双重角色,作为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学习教养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者,在活动中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要求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活动;幼儿主要扮演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下积极活动,获得身心发展。这一复杂的活动要求亲子教师担负多方面的任务,在活动前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方案,在活动中则要不断变换角色,特别要注意对幼儿的指导语和对家长的指导语之间的差异,做到适时变换、准确使用。

除了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担当指导者外,亲子教师往往还需要扮演咨询者的角色,即对个别家长提出的关于某个孩子的特殊教养问题进行专业性的分析和解答,并提出积极的建议。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幼儿身体健康、饮食搭配、心理发展、体育锻炼等诸多方面。同时,为了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亲子教师还要善于在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分析家长的不同教养方式和特点,发现其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2.亲子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亲子教师的多重角色和复杂的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储备。亲子教师需要牢固掌握关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卫生保健、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实践中幼儿园亲子教育中涉及的主要是0~3岁婴儿,因此亲子教师需要特别掌握3岁前婴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熟悉每个阶段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并了解每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能力结构。亲子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幼儿和家长进行沟通,且其所面对的家长文化水平各异、职业种类不同,这要求亲子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时,由于面对的幼儿和家长各具特殊性,要求亲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在交流和活动中发现家长的教养问题和幼儿的特殊发展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技能要求。亲子教师需要具备夸张的情绪表达技能,如此才能吸引幼儿和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由于亲子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设计的亲子活动来实施的,因此活动中涉及的各种艺术技能如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也是亲子教师需要掌握的。

除此之外,基于一些幼儿园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性格开朗、活泼外向、善于交流的亲子教师更容易赢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因此具备这些个人特质,也有利于成为优秀的亲子教师。

二、幼儿教师与亲子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有异,但幼儿教师具有转型优势

1.幼儿教师与亲子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异

理论分析和实践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幼儿教师与亲子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是不尽一致的。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亲子教师,反之亦然。我们可以通过幼儿教师与亲子教师的不同工作要求和工作特点间接反映其专业素养方面的不同要求。首先,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幼儿,亲子教师在工作中的交流对象则同时包含幼儿和家长双方。其次,幼儿教师的工作目的主要是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亲子教师的主要工作目的则是提升家长的教养水平。再次,幼儿教师面对的主要是3~6岁的幼儿,亲子教师面对的主要是0~3岁的婴儿。最后,幼儿教师的每日工作周期往往比较长,通常是半天或一天,其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比较多,更有利于充分观察和了解幼儿的特点,亲子教师每日工作周期往往比较短,通常是一个亲子活动的时间(半小时左右),其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较短,不利于进行充分的观察和了解。

2.幼儿教师转型为亲子教师所具备的优势

虽然幼儿教师与亲子教师在专业素养要求方面存在差异,但仍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使得幼儿教师在转型为亲子教师时具备了更多优势。首先,幼儿教师学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课程,还学过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技能课程,而且通常有教育幼儿的经验,幼儿教师可以把与幼儿打交道的这些经验迁移到婴儿身上。其次,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教师与各种类型家长交流的经验也可以迁移到亲子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的交流方面。再次,幼儿教师在多年工作经历中,往往逐渐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善于表达、情感丰富,这些个人特质都有助于成为优秀的亲子教师。

三、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师资宜以内培为主,走专职化和专业化道路

从以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园要实施专门化的亲子教育,在现有幼儿教师中选拔培养亲子教师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道路。事实上,这条道路可能比外聘教师或录用应届毕业生更为经济、有效,且最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四川省直属机关东通顺幼儿园的经验就表明,外聘亲子教育机构教师不太好管理且往往由于教育理念不一致等原因,难以形成本幼儿园的亲子教育特色,而录用应届“亲子教育专业”及“早期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则感觉到他们明显缺乏实践经验,不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且培养周期较长。在内培亲子教师时,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力争走专职化道路

亲子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与幼儿教师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教师本人要完成专业化的过程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目前的幼儿教师一般工作琐碎而繁忙,如果采取兼职的办法顾及两头,往往难以在亲子教师的专业方面有所突破(至少也需要很长的周期,且使教师非常疲惫)。很多幼儿园的实践经验也表明,让部分幼儿教师兼职从事亲子教师工作,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安排教师专职担任亲子教师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专业发展表现出重大进步。可以说,专职化是专业化的基础条件。

2.严格选拔,加强培训,突出重点

亲子教师的工作要求与幼儿教师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教师本人有转型的意愿,并同时具备一定的素质基础和人格特质,选拔工作至关重要。可供参考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自愿报名;其次,按照亲子教师专业素养标准进行选拔,主要考虑教师的业务素质、人格特点、理论修养、学习潜力等,最终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师担任专职亲子教师。

选的教师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突出重点,特别关注亲子教师与幼儿教师不同的素质要求。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婴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与指导等。培训方式可采取自学和专门培训相结合,可聘请医院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到园培训,但外出交流培训并获得相关资质认证(如蒙氏教师资格证书、育婴师资格证书等)必不可少,其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专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而且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更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实践,充分交流,以研究促发展

优秀的亲子教师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将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特殊情景的实践智慧。教师作为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则是教师积累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可供参考的做法是:第一,鼓励教师对婴儿及其家长进行观察,并鼓励教师之间交流,以此来加强对婴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家长教养方式的认识;第二,简化亲子教师书面计划时间,将亲子教师案头工作重点放在对活动后婴儿个案记录和亲子教师教养行为分析上,探索适宜的婴儿教养方式;第三,积极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作为研究者,研究自己的工作。

四、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注意梯队化和多元化

如上所述,幼儿园亲子教育有着多种多样的实施途径,本文着重分析的只是在幼儿园中以亲子班或亲子园为载体的专门化亲子教育的师资问题,这乃是由于幼儿园附设亲子园已是一种普遍行为,因为其较好的社会效应,在部分地区已将此作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种教育发展规划,成都市便是例子。从研究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服务社区的职能,更好地提升家长的教养素质进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幼儿园在举办亲子园的同时,仍然应该重视其他多种多样的亲子教育形式,诸如幼儿园开放日、幼教专家进社区、亲子活动日、家长学校、妈妈俱乐部,甚至幼儿园网站和宣传栏以及每一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日常交流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亲子教师,都肩负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养知识和方法,以及现代教育观念的任务。因此,鼓励幼儿园教师不断学习,全面掌握0~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潮、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幼儿园可以构建起一个亲子教师梯队,专业的和专职的亲子教师是这个梯队当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而广大幼儿教师则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和补充力量。

另外,幼儿园亲子教师的多元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上述主要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对亲子教师进行分析的,实际上无论是狭义的专门化的亲子教育还是广义的多种形式的亲子教育,幼儿园需要的是一个亲子教师团队。在每一位亲子教师达到基本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无论是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还是从专业特长、研究倾向等方面,鼓励和引导教师团队的多元化,都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甚至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吸纳一些优秀的幼儿家长作为临时的亲子教师,也将是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

参考文献:

[1][3]胡育.试论亲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教育科学,2002(3).

[2]熊鸣婷,卢清.亲子教育精神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

[4]赵晶.开展亲子教育 创建和谐家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