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吕贻忠; 廉晓娟; 赵红; 刘武仁 农业工程学报 2010年第11期

摘要:以公主岭市长期(10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的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固碳效应的影响。共设4种耕作模式,即秋翻秋耙匀垄、秋灭茬匀垄、全面旋耕深松和宽窄行交替休闲(又叫松带、苗带交替休闲)(后3种视为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经过10a的耕作试验,不同的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表层0~20cm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深层30~50cm全面旋耕深松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13.49%~25.14%;0~50cm耕层中宽窄行交替休闲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33.58%。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松带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缓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高于其他模式8.06%~48.87%和0~33.83%。全面旋耕深松模式与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苗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秋翻秋耙10.95%、17.13%;〉20~50cm宽窄行苗带的活性有机碳密度及缓性有机碳密度分别高于其他耕作模式2.20%~18.85%和17.00%~29.19%,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秋翻秋耙的传统模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能够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宽窄行交替休闲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缓性有机碳密度来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东北地区固定土壤有机碳、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的有效耕作方式。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测试保护性耕作活性碳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100193; 天津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天津30019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长春130124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2020.00

关注 19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