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污染胁迫下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分子诊断技术

何康信; 周启星 农业工程学报 2013年第07期

摘要: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其特异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在近年来已经被广泛认可。传统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等,往往只能表征某类胁迫的程度,但却不能解释损伤和响应发生的分子机理,也不能精确地指示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新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酶联免疫法等)的发展提升了传统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了加深对分子毒理学机理,筛选和确定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一些新技术常着眼于提高筛选通量,提升可操作性和降低成本(如组学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报告生物体)。分子诊断的概念起初来源于临床诊断,转而被引入到环境科学研究中来,因为环境和人体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环境污染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系统的疾病。为了更快更有效地筛选合适的生物标志物,需要广泛开展对模式生物的组学研究和致毒分子机制的研究。同时,也应注意研究过程中的标准化(如谨慎选择暴露浓度和时间,代表物种和其特定的生活史阶段)。

关键词:污染检测生物技术环境监测生态毒理效应生物标志物

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过程与环境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7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2020.00

关注 19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