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浅析“本文召唤结构”对影视艺术创作的启迪

    "本文召唤结构"是由于文学作品存在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影视作品中蒙太奇层、声音层、光色影像层、画面构图层等各个层面的不确定性与空白都是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之问的"偏离效应",构成了影视作品的召唤结构。当前,观众对影视艺术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观众对影视作品"召唤结构"需求的...

  • 新时期电影改编思维的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影人创作思想的不断解放,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思维得到了拓宽,从而促进了电影改编的快速发展。"戏剧电影思维"已不再是电影改编惟一的思维定式。编导们对文学作品的利用越来越灵活自由,其个人创作思维在影片中体现得也越来越明显。新时期电影人改编思维的发展也代表着一种从电影出发,以电影为根本的电影思维的发展。

  • 夏衍对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贡献

    夏衍是中国进步电影事业的先驱,他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以加强党组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加强影评小组的左翼影评活动,成为中国左翼进步电影事实上的参与者与领导者:他还及时地对新出现的中卟影片进行评介,并参与了一系列的电影论争;作为一位优秀的电影剧作家,夏衍投身于影视创造,一生共创作电影剧本20多部,据此拍摄的电影,都是...

  • 动画电影:成人永恒的瑰丽梦想

    目前动画电影产业在全球颇为风行,世界范围内许多制片公司都对动画市场寄予了厚望。动画电影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动画电影的视觉性、虚幻性以及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整合,动画电影作品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成年人的青睐,对于成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和现代社会特征及大众文化的显现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也是在发展动画产业中应加以注意的。

  • 电影与文化传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影是最有效的传播文化的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电影具有大容量、高质量和快节奏的特点。各民族相互融合与交往的过程中,电影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它能让两个陌生的民族熟悉起来,让两种悬殊的文化彼此接近、逐步磨合。电影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存在弊端,也...

  • 沧海·蝴蝶——从华人女同性恋影视的角度看华人女性文学

    影视作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女同性恋的影视作品也是女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产生了一系列华人女同性恋影视作品,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华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女同性恋文学挑战传统,冲击主流文化,拓展了女性文化的视野,反映了少数女性之间的情感体验,然而其含义并不仅限于展现少数边缘的情感,相反,对女性这个整体的过...

  • 冲突·和解·升华——《我们俩》与《时尚女魔头》两部电影中的女性世界

    当今女性寻找着生活和事业之间的平衡点,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间转换和选择,《我们俩》和《时尚女魔头》就是这样的影片,从符号学、传播学的角度看两部影片,它们所体现出了当今社会中,老少两代女性日常交往中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在经历生活与社会的磨练之后青年女性对"自我"的逐渐认知。当今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中,女性社会角色的选择与转换方面...

  • 从道德角度看五四时期电影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元素——以《好兄弟》、《孤儿救祖记》和《玉梨魂》为例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而道德,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特色。从道德的角度去分析五四时期电影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元素,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并对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 洪荒·流年·真实影像面前的“残酷”——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兴起的语境浅析

    中国新纪录片运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形成一个密切相关艺术群体,其创作实践以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时间的《我毕业了》为标志。新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以一种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真实叙事,摒弃华美的外表与空旷的架构,却坦然回归纪录的本质。对新纪录片运动的语境解读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纪录片...

  • 论影视中服饰的影响与作用

    服饰作为表达影视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再是局限于传统外观审美和愉悦受众这一基本美学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及封建社会影响的影视服饰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影视中体现着传统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使之在表现剧情中人物地位、性格特征方面有着简单明了的直观效果,而服饰的制作品质精良可以提升影片的内涵。如何提升影视品...

  • 对民族电影与大学生审美选择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审美选择越来越"西化"与"后现代化",对美国好莱坞大片越来越青睐。我国当代优秀民族电影反映了民族个性与生活情趣,表达了民族理想与民族文化精神,探索了独特电影艺术之路。这些价值和意义,对于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审美意识、鉴赏能力、文化认知及国情教育都有积极作用。

  • 反叛中的成长——论“三权分立”的文化背景下第六代导演的身份找寻

    第六代电影通过冷静内省和激情呐喊的两种方式完成了对主流文化话语的反叛,其影片中主人公们的"身体反叛"和影片晦涩的叙事策略又成了第六代标明与大众文化话语泾渭分明的一种方式。由此,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第六代导演完成了一次找寻自我主体性身份的文化实践。

  • 重视情感力量 追求美好人性——新世纪武侠电影发展道路之探索

    综观新世纪武侠大片,大多追求形式的美感,而缺乏充实、深沉的人文关怀,缺失一种真实而厚重的情感,这是武侠电影的一大诟病。武侠电影应重视情感的力量,追求美好的人性.这是中国武侠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电影无可动摇的优势。

  • 浅谈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误区和对策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电影的形式和传播内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形式方面来讲,数字技术始终贯穿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我国数字时代电影审美存在着误区,形式上过于追求外在的华丽壮观,步入全盘西化的误区;在内容方面,格调更趋干庸俗化和平民化,将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审美模式,重视电影产业文化建设,为...

  • 贾樟柯电影及其文化身份——表达张力与人的自我反思

    毫无疑问,在中国的全球化热闹的氛围中,贾樟柯成了一个时髦的字眼。他的电影受到的国内票房"冷遇"和赢得的国际影展"热捧"体现着某种矛盾。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给人一种印象,这位导演的作品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而不顾本土观众的好恶。他的作品特质反映出了狭隘的二元对立文化论调。我们有必要对他的作品的文化身份问题展开具体的分...

  • 《一一》——最后的杨德昌

    杨德昌是重要的中国台湾电影人。《一一》是他真正意义上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运用多维的叙事理念,通过对中产阶级的家庭琐事的描写来展现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生活,从而表现出台湾真实生活。故事像结了冰的湖面,表面平静,却暗藏玄机。通过《一一》我们可以再次观察中国台湾电影,关注杨德昌。杨德昌走了,无论带走了台湾电影还是一个时代...

  • 论李安电影的内在审视

    作为惟一一位进入好莱坞主流电影界的华人导演,李安把好莱坞模式与东方情调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作。而其'心中有故事'的主题性也使影片充满强烈的现实指涉,这极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实现情感共享。而且在全球化语境下,李安以中国文化为立足之道,跨地区、跨国界、跨文化地整合各种资源,达到电影的最佳配置,这一切促成了作品的成功卖座。这对...

  • 暴力·静观·人生——论北野武叙事策略

    作为当代电影基本的叙事类型,今日暴力影像影视文法语言和艺术意识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叙事策略。日本暴力影像扛鼎者北野武,其作品延续了日本电影传统、赋予暴力影像以日本的独特风味感。其冷静的叙事策略赋予了暴力题材以深深的哲学意味,于喧嚣浮躁中似一阵清风拂面、引领着观众反观社会反观生活;其暴力叙述的异常隐忍冷静态度带...

  • 三部电影三个“疯子”——浅谈姜文电影的“疯子”形象

    姜文导演的三部电影,各有一个"疯子"形象。姜文的这三部电影中的"疯子"形象不似世界电影大师奇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里那个往垃圾箱里丢瓶子的老太太形象——具有同样的寓意,而是根据剧情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寓意。《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的疯子形象可以说是一个符号人物,而《太阳照常升起》里面的"疯妈"具有另外的含义。

  • 李安《色·戒》:一种文学批评式的电影改编

    李安的《色·戒》是一次文学批评式的电影改编,其中体现了李安对原作一种的解读。他挖掘出并在电影中澄清了张爱玲留在小说里的影子;通过还原被小说虚化的历史政治背景,勾画出中国人在特殊时期的命运轨迹,重新审视王佳芝的悲剧命运;李安一改张爱玲原作冷酷的基调,对原做中极受嘲讽的悲情作出充满温情的诠释。

  • 从苍凉到温情至清醒——论李安影片《色·戒》的二次创作

    文学名著改编为影像文本,兼具原著和自身双重的审美艺术空间,同时亦面临诸多难题。李安电影《色·戒》的改编拍摄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小说到电影的比较,文学改编为影像作品,以及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都能看到李安隐晦细腻的电影语言和影片深刻的思想内蕴。导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借助敏感题材,引发人们对人生本真本性的沉思,从而说明影片...

  • 电影《色·戒》反照的三重人性解读

    电影《色·戒》巨大成功,除去导演与演员的独特魅力外,剧中人物所揭示的深藏于人性中的情、欲、理的矛盾与冲突是该剧成功的关键。片中三个主角深刻反映了现实人性的三个不同侧面:易先生代表了理性的残忍,是对人性崇高的亵渎,是人性的耻辱;王佳芝反映了角色的错位所造成的人性的悲哀;邝裕民代表了信仰的迷狂对人的情、欲、理的伤害,表现了人性的...

  • 《色·戒》:欲望与责任的惘然

    李安改编自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的电影《色·戒》,加入了自己对情感和欲望的观点,以现代眼光和最新的电影技法还原了名著。王佳芝在关键时刻,左右摇摆,那是使命与身体直觉在搏斗,只是那一时刻,情欲直觉和女人的本能占了上风,促使王佳芝让身体决定大脑及其行动。这种超出理性,超出利益和政治责任的决断,当然只能是悲剧性的错误的决断。身体扭曲就成...

  • “走吧”与“快走”之间——电影《色·戒》对张爱玲原著的改编

    张爱玲小说《色·戒》,在暗杀老易就要成功时,王佳芝突然改变了主意,对老易说了一句"快走";电影《色·戒》改成"走吧",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的改编,却能起到让观影的心理感受与小说阅读的心理感受相契合,使电影剧情逻辑和银幕上展示的人性逻辑更吻合,使整部影片表达的情感与美学风格有机贯穿、协调一致。

  • 人性博弈:恶者胜——对电影《色·戒》的一种解读

    在电影《色·戒》中,李安通过一段男女乱世情缘的铺陈,讲述了一个令人绝望、震怖的人性博弈故事。在生死较量的最后一刻,人性至善的柔情使王佳芝将个人的情感高置于民族大义之上,结果换来的是情人无情地杀戮;而老易在处置情人时的冷酷、血腥也客观上将人比动物还令人可怖的一面张扬了出来。影片最终将最残忍的爱和最不忍的情呈现到观众眼前。

  • 虎与伥般终极占有——从张爱玲小说到李安电影在对比中谈《色·戒》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张氏小说由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注重王佳芝的心理渐变过程,而李安则通过巧妙构思几段精彩情爱场面,来展现王佳芝由身体感受变化导致思想变化的历程。以此说明王佳芝之所以会放弃暗杀易先生,是因为她发现了一种她期望获得的身体解放所带来的快感,她听从了本能的召唤。

  • 《色·戒》解读王佳芝

    电影中对王佳芝爱国动机没有前因交代,张爱玲小说中也没有明确提及。影片中她仅仅是被邝裕民的激愤和正义所感动,本身具有着表演的成分。即使王佳芝没有爱上易先生,她也注定会在刺杀的关键时刻失态的,影片在小说基础上增设的情节中暗示了这一点。沉迷于表演的王佳芝在表演的正式成功来临之前,自我的意识虽然在苏醒,但仍然保持着一个天才演员所应...

  • 试论电影《大话西游》的夸张语言艺术

    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喜剧电影,经典搞笑的台词是这部电影获得喜剧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语言修辞学的角度讲,夸张辞格在这部电影台词中有些具体的运用情况,构成似与不似的情态,创造含有主体情感的意象。通过这些情态和意象,便可生动形象地将事物内蕴的抽象的本质表达出来,让观众能够形象地感受。而研究修辞艺术与电影的表...

  • 当侏儒穿上巨人的盔甲——对当下影视创作的几点意见

    当下影视创作存在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对好莱坞经验的买椟还珠式的借鉴,二是对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泛身体化、爱情化的理解,三是对名著颠覆性、随意性的改编,四是对他人成果的抄袭剽窃。由于在思想深度上为人类精神的成长、技巧上为世界影视的进步和多样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甚少,导致一些影视作品投资巨大、制作华丽但又格调低下,精神猥琐,如同侏儒穿...

  • 漫谈影片《无极》彰显的神话精神

    尽本文通过对影片《无极》彰显的神话精神的学理性漫谈,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神话性类比,空间造型语言的神话性塑造,后现代文化对传统爱情叙事模式的神话性浸染三个方面的神话精神内涵,使影片的"命运"主题在神话精神层面得以合理阐释,以飨读者。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