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0.18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电影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新锐视点
  • 电影史料
  • 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
  • 风格与特色
  • 电影剧本
  • 浅析美国独立电影发展之动力引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独立电影以其在艺术与商业上的双重成功形成与好莱坞分庭抗礼之势。除了自身美学素质的特异外,独立电影的繁荣也离不开其相关组织的积极推动和扶持。本文主要通过对独立电影项目、圣丹斯电影节等机构的研究和分析,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独立电影发展的动力引擎。

  • 在电影中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百年来,中国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道路向前发展,然而却鲜有人能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打造出具有中华传统和东方特色的电影文化潮流。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的张艺谋,在《菊豆》等片饱受"伪民俗"的争议之后,转向了《黄金甲》等商业片的拍摄;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冯小刚,交出进军世界电影市场的第一张"出师表"——《夜宴》之后,却被认为...

  • 影视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聚变”效应

    当下文学因多元传媒格局中影视等强势传媒的主宰而发生向强势传媒聚合、靠拢的鲜明变化。这一变化可称之为影视等强势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聚变"效应。具体说来,这一"聚"变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的纸媒文学从整体上向影视传媒看齐,汲取影视传媒的某些优点做出适时适当的改变;二是当下文学的作家、作品、读者等要素向影视传媒靠拢,借...

  • 眷恋山林、热爱自然的鄂伦春人的心灵之歌——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人物形象塑造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通过细腻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了鄂伦春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一个民族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成功塑造了孟金福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了解鄂伦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关注。

  • 电影画面之研究

    电影是借助声、光、电等技术进行拍摄,并通过合成、剪辑等环节最终形成反映一定主题的艺术作品。画面、声音、情节构成了一部电影。本文对电影画面的方向性、画面的景别和视觉传达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希望为电影工作者提供帮助。

  • 影视动画广告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影视动画广告要求在有限的播出时间里展现产品特点并达到影响消费者心理产生购买行为的目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赋予影视广告更多不可预测性,增加了广告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 “理性”的教育与“感性”的传播——电视公益广告创作探析

    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具有教育社会大众、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感化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情感的作用,成为传达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途径。本文在探讨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功能和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创作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策略,使得电视公益广告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传播效...

  • 电影与何去何从的女性主义

    自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将理论与电影创作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中国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理论建构。本文通过解读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史,指出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不仅批评过程中缺乏激进的批判姿态,批评对象(女性电影作品)也迷失了方向,从而试图阐释中国女性主义电影及其批评的出路。

  • 《冰雪长春》的视听构成——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导演构思

    在奥林匹克精神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精神引领下,遵循"和平、友谊、创新、发展"的赛会宗旨,围绕着《冰雪长春》这个主旨,突出亚洲、中国及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实现体育与艺术从内涵到形式的完美融合,展示大学理念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进而完成本场表演从实质到品位风格上的提升。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庸影视剧的改编历程初探

    金庸小说自搬上银幕(荧屏)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历经无数的电影、电视剧版本,使得"金庸热"笑傲江湖数十年不衰。金庸影视剧的改编过程是对原著的修改、发挥,不仅丰富了原著内涵,拓宽了原著视野,也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提供了新的理解原著的角度。

  • 影片《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风格

    电影《八月迷情》的故事和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影片在海外上映时被称做21世纪的《雾都孤儿》。二者在情节安排、人物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艺术风格、受众设计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电影还是从小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充裕其中的爱的力量,二者都可谓是充满爱的作品。

  • 论电影《边走边唱》与小说《命若琴弦》的结合

    第五代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20世纪中国文坛先锋史铁生的中篇小说《命若琴弦》。陈凯歌用电影语言从救赎人性的角度对原著进行了一次宗教式的解读,盲师傅和小瞎子这两个主人公在契合了原著精髓的同时也带着浓重的陈氏表达的印记。本文即以此生发,希图找出那根连接小说与电影的"琴弦"。

  • 论从小说《灵与肉》到电影《牧马人》的改编艺术

    众所周知,世界电影诞生之初,并不存在对文学名著的改编问题。然而,由于后来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同的叙事单元和表意单元。根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它既体现了编导者的审美理想,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既忠实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充分体现了剧作者高超的改编艺术。

  • 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的责任与权力

    电影作为一种表现的艺术,由于表演性和演出的流动性,电影的戏剧效果可能比文字作品流传得更广,更为人们所熟悉。法律电影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多年来,好莱坞法律电影工作者通过对法律个案的通俗分析,对美国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阐释,而本文主要通过《十二怒汉》对其司法制度中的陪审团制度进行说明和论述。

  • 浅谈电视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关系

    随着《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学术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传统的精英知识分子开始走出象牙塔,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当代知识分子与电视也呈现出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地利用电视完成自己的文化传播的使命,保持自己作为大众良心的责任感意识,以一个"精英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的姿态独立于世。

  • 体育题材电影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表达

    体育题材类电影激烈的场面往往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但里面所蕴涵的奥林匹克精神,如:"更快、更高、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强烈的爱国主义,致力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等,更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彰显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进程的愿望和宗旨,将奥林匹克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确立一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

  • 遮蔽的人性——十七年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再思考

    十七年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表现了时代洪流中不同人物的复杂人性特点,新颖而有生命力。通过对三部影片的再思考,发掘其中的人性关怀,反思其在20世纪60年代人性被遮蔽的原因和现代启示意义。

  • 从电影《高考1977》看制度伦理化的意义

    电影《高考1977》,以一群插队到黑龙江农场的上海知青为主人公,再现了这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从电影里各个人物命运的演绎,最终表达了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为伟大这一主题。而这正表明了制度伦理化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就是说一个让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一个具有人性的制度才是一个好制度,才是一个可以推广的制度,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阐述。

  • 演绎民生史诗 彰显人性光辉——影片《高考1977》艺术成就探析

    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高考1977》以宏大的史诗性题材、平民化的视点,带我们重温了上世纪那段苦难与激情交融的历史岁月,歌颂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民族风骨和纯真善良的美好人性。其新颖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复调式主题是对献礼式大片传统拍摄手法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 体育励志电影的生命精神解读——电影《隐形的翅膀》评析

    《隐形的翅膀》(2007),集残疾人题材、体育题材、农村题材、励志题材、女性题材等多个题材于一身,通过表现双臂残疾的少女志华与自己的不幸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生命处于极端艰难状况下释放出的无穷潜力和人性光辉以及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

  • 鬼性与人性:关于“鬼子叙事”的检讨

    《南京!南京!》采用的是多视角的散点叙事法,散点叙事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加电影的叙事容量,便于处理繁复的事件性题材。与此前抗战影片比较,《南京!南京!》的突破表现在它的"鬼子叙事"。它揭示了鬼子于鬼性、兽性之外人性的觉醒,但它却仅仅止步于"鬼子也有人性"的层次,对鬼子的人性困境缺乏有深意的反思。

  • 探析影片《李米的猜想》中的节奏表述

    电影节奏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在任何一部电影中,对于节奏的把握都是整部影片至关重要的因素。《李米的猜想》正是由于导演曹保平对电影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的合理把握,综合运用了线索、悬念、剪辑、影调、音乐等因素,使得该片在情节上更加紧凑、流畅,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品质,体现出中国电影可贵的叙事品格。

  • 析影片《海角七号》中的性别意识差异

    《海角七号》继拿下日本亚洲海洋影展首奖后,再度荣获第28届夏威夷影展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性别意识差异包括同性之间、异性之间以及男女个人自身意识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影片《海角七号》中的人物行动和话语来分析该影片体现出的性别意识差异。

  • 《卧虎藏龙》的视觉文化解读

    自《卧虎藏龙》以来,中国的武侠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声誉,许多西方商业电影也开始热衷于借鉴和使用武侠的元素。但是武侠片的艺术表现形式负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必然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这种不同的解读一方面与文化多样性有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与权力有关,可能生产更多意识上的分歧和不平等。

  • 梦想和现实的碰撞——评电影《立春》

    顾长卫导演的新作《立春》以分段与交叉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细腻温婉的叙事风格,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西北小城中几个不甘庸常生活的艺术青年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诉说着大时代背景下小城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深层苦衷。电影人物形象塑造典型而丰满,情节设计细腻深刻颇具质感。但美中不足的是故事叙述略显拥挤,情节发展上缺少必要的铺垫和...

  • 张扬与极致——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的“作者印记”

    本文将姜文定义为一个"电影作者",并从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来解读姜文电影中显著的个性化特征。通过对《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形式、主题表现等方面的解析,笔者试图探索姜文的"作者印记"与他自身成长经历及独特历史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最终得出结论:像谜一样难解、像梦一样虚幻的《太阳照常升起》在开拓国产电影的丰富性方面...

  • 中国电影的绝唱——追忆《霸王别姬》

    本文从服装、音乐、对白、人物等多种电影要素来解读《霸王别姬》,让读者重新忆起它、分析它、以它为视角,进而分析整个中国电影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电影市场,相信中国电影一定能在国际电影节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从人生视角看《一一》

    电影《一一》在看似平淡琐碎的叙事过程中道出了人生的困境与惶惑。作品表现了人们失去"自我"时的不安、恐惧和痛苦以及找寻、认识"自我"所面临的困境。简洋洋以孩子的纯真眼光和富有哲学寓意的话语和行动暗示了惯常生活世界中人们对于"另一半""自我"的漠视和忽略。作品截取了一个平凡的生活片段,诠释了生存于世界"之中"的人们永远无...

  • 目之所及悲喜生——从《活着》谈电影美术的情感感召力

    作为借助情节、语言、影像为表现形式的电影艺术,中国当代电影更加注重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入自身艺术的特质中,以造型艺术、置景艺术为手段,表现影视情节的内外张力,传达人类情感的全部内在生命力。电影美术是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利用电影美术,极巧妙地塑造了银幕形象,呼唤了观众情感,传达了电影张力,升华了电影主题...

  • 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浓缩——解读电影《时时刻刻》

    本文以细读方法为主,间以"阅读场面调度"及"故事与说故事的方式"等电影批评方法,展开对电影《时时刻刻》的解读。借助于跨越与延续的结构、繁密亦简洁的细节,使电影开阔与深邃的主题得以彰显。通过三个女性间的精神承传,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中女性的生存真实,以有限的镜头语言诠释着无限丰沛的人生迷思与生命延续,实现电影跨越时空的"浓缩...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