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5-24 11:44:35
摘要:教育心理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注重研究并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改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信通过更多的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这种教学实践,高中英语的教学能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能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教育论文 教育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 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在计算机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原理,结合c语言的特点,探讨其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c语言;教学方法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来说,c语言灵活的表达,丰富的类型,不太严格的语法,自由的设计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的关键工作之一。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编程的动机,即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和认识的效果就不佳,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在学习c语言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之后,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和促进的效果。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所以,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作业难度,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人人熟知的。它由教师对学生寄予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倾注情感,爱心激励。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他学习某一门功课的热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已的天赋、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在教学中通过态度、表情、行为、方式将这种期盼传递给学生将有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如课堂上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手势,都能使我们的教学焕发夺目的光彩。

c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活动,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是伴随着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① 师生明确教学目的。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师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的进行教学。② 课堂教学注意直观性和趣味性。③ 多用启发式,多提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总之,教师要教书育人,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寓教于情,教与学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3 迁移心理的应用

在c语言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往往影响后续学习,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学生在c语言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然语言与c语言的比较,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对比分析在c语言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在c语言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所以做为c语言教师,要想让学生把c语言学好,应该把重视与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步进行。这是因为如果学生数学基础好,在描述程序算法时就会比较顺利,产生错误也比较有规律,纠正起来就十分容易。除此之处,利用先行学过的c语言基础知识促进后续学习的迁移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两种迁移相互结合必然对学生c语言学习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大量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当先学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材料效果更好。因为比较性组织者指出了新旧知识的异同,它增强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此外,当原有的知识本身已经巩固和清晰时,提高可辨性的唯一方法就是过度学习新知识。在概念的学习中,呈现一系列刺激,以便连续地比较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在讲解c语言基本数据类型及运算符的相关知识时,有较多的相似且琐碎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初学时,采用简化和对比性的教学,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个整体并有条理的初步认识,在后续的学习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运用的增多,逐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巩固和全面的理解。

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习的有关知识成正相关。例如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同掌握较差的学生相比,在新的学习中,前者比后者更好。同样,在学习c语言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若提供相同的例证太少,学习者就不能充分掌握概念和原理,迁移效果就很差。

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个结论符合许多一般观察得到的事实。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同样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实例,比如一个喜欢c语言并常常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的学生,在学新知识或拿到一个新的编程题时,可以不太费力的完成,而对于一个练习较少的学生来说,则在遇到新问题时常常会很困难,甚至无从下手。

在这方面的研究、观察及事实表明,不管学习什么,只要充分地学习好是最重要的。这也说明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学生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具体叙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表明了教师研究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将心理学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就是从具体的现实状况出发,用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具体理论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另外,本文以西安小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引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二、提出相关措施

具体做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变坏。这样不是说教师当时自己的看法对,而是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一个小孩的以后发展。所以说老师的期望对学生至关重要,尤其是未经世面的小学生。在这里作者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我带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红星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特别希望自己在班里当个班干部,因为班主任对班干部比较偏爱,比起普通的学生更加关心。这就是学生期望的得到老师的积极期望。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事,班主任未经班级体学生投票,就私自指认了一个学生做班干部。于是,这个小孩非常不服气,因为她觉得那小孩没自己学习好。在这指出的是这个班主任就这件事而言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这样以后,班级的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偏心,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起不好的形象。在这,我想说,老师是个良心活,小孩真的特别需要老师的信心、赞扬、鼓励。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二)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就这一点作者可以拿本人做个真实的例子。作者本人从小胆子小,性格比较内向,上课轻易不敢发言。有一次全县统考,本人拿了第三名。那个新来的班主任对本人格外好,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响,以后作者本人成绩一直表现很好,后来还做了班长,因为我知道老师欣赏本人,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待。试想,如果新来的班主任还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本人一定一直还是那个胆小的女孩。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这点。

(四)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下小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小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五)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六)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总的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指学生可以接受到愉快、开心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班主任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才会对班主任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认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爱与温暖,他们就会渐渐消除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这时,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使他们进步,可见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西安而言,大多家长格外关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学教育,辅导班就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放学后要上各种各类的辅导班,周末还要上奥数、奥语、英语补习班。所以说,小学生虽然在校压力小了,但是择校考试是他们不得不上越来越多的补习班,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虽然补习班的出现相对减轻了学校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在成绩等方面的压力,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学生主要思想与学习的教育者,可以说,如果在校老师可以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就可以在学校高效率地进行学习,这样以后就不用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了。所以说,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远。西安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5大名校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班主任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如何应用。

教育心理学论文:试论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范畴 贡献 局限性

论文摘要:归纳和分析了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范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对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教育,医学;心理学,教育;儿科学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各年龄时期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二级学科.由于儿童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生理、解剖、免疫、病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及预后等均与成年人有所不同,而初次接触临床医学的学生往往把它等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开始时不够重视,甚至对儿科学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到后续课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科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

1 明确学习目的与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是人从事活动的内驱力和诱因,是人积极的源泉,而中国大学生意识到的基本需要依次为求知、友情、建树和自尊自立等.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高等学校教师只有把国家要求及高等医学教育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才会产生内驱力而去行动.内部动机指儿科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会不断地追求知识的意义,并理解周围的事物.在儿科教学中应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产生根本性变化.临床儿科学是儿科诊断与治疗,所讲授的内容基本是以基础理论为主,即授课形式上以获得言语信息为主,但传统的儿科学教学是以学科分块的形式讲授的,往往造成知识分离,内容衔接差,学生难以把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难于在短时间内接受儿科学的临床知识,不能形成整体思维及临床思维特有的能力,从而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院校一般将儿科学课程开设在外科学及内科学之后,而儿科学有些疾病同内科学大同小异,造成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理,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并辅以真实病例及实习课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明,指导学生如何联系儿科病例进行思维,即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儿科学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如金钱及名誉等外部诱惑而激发的动力.学习活动是满足动机的手段,儿科学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儿科知识本身,而是儿科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利用外部动机鼓励学生学好儿科学,但必须注意外部动机并不出自学生本身的兴趣,故一旦消除,学生很可能放弃儿科学学习.兴趣是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而言,它则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1] ,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2 采取激励措施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人的快感及痛感均在大脑中形成,当人体某些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量的感觉细胞发生变化,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会在其中引起正面或负面性质的、具有一定强度特征的、纯生理性的情绪性反应,或称情绪状态.因此,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它构成心理活动的背景,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学生每天都经受不同的外界刺激而产生相应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既是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现象,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学习情绪的好坏是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学生内心体验,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转化为学生对外界认识活动的主要激活因素和调控因素,影响或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行为,所以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保证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采取激励措施.

2.1 影响激励 是指教学人员及教学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以调动其学习兴趣的方式.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品德、风度、能力、水平和实干精神等均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主要因素.这要求教学人员及教学管理者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2 情感激励 是指教师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式关系的方式.教师应做到生活上关心、心理上沟通且学习上指导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目标上有认同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认为,教师必须喜欢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使学生不但尊敬教师,而且从内心喜欢自己的教师,这种师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温暖,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和共鸣.延边大学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的教师年龄多数在45~55岁之间,而学生多数在23~25岁之间,因此师生之间较常存在沟通障碍,故教师应多想方法接触学生,了解其内心想 法,理解和关心他们,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包括教材的呈现、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讲演法仍是大规模集体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按照平均效果来设计教学 [2] .采用以讲演方式进行大规模授课的方式时首先教师用自己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相联系,从以课堂及教材为中心方法,逐渐过渡到以问题及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上,从而达到掌握重点,了解一般,少而精,使相关知识得以融合贯通的目的,还应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将启发式及讨论式的讲课模式带到课堂,做到自我学习,自觉提高.

4 记忆阶段

记忆阶段是指尽可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阶段.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逻辑记忆力显著提高,可充分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和实质,并对所学内容能进行主动分析综合,掌握内在联系,进行记忆.根据此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比较、综合及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强化记忆.在儿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此类例子,如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比较及各年龄段惊厥原因的比较等.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因素合为统一体加以考察的方法,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兴趣培养;教学方法;应用

论文摘要: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谐合作的教育过程。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会计学的教学为例,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分析教学方法、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学生及教师需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是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心理学,理应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有了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一、兴趣培养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同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平时对某种学科的兴趣,往往与任课老师的态度有关。他喜欢你,就会喜欢你教的课程,反之,他就会对你教的课程产生厌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师应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心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信心百倍地迎接学习任务。

1.情感酝酿。情感酝酿,精心准备,这是运用发挥教学情感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对教材加工提炼,达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方式,考虑课堂的感情气氛,分析自己和学生的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备课除备教材和学生外还要准备情感。教学情感的准备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忠诚热爱,对所授学科、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和对教材感情色彩的内化提炼糅合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感情激流,从而荡起教学相长的朵朵涟漪。

雪莱曾经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今天播下挚爱的种子,明天将会出现一片热爱人类的情感之花。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作为非班主任的任课老师,应经常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可以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进行情感交流,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辅助答疑,寓教于乐。师生有了情感作为背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一节课刚开始时,我说:“今天是月初,你们是不是又收到了家长寄来的生活费?那么,你们上个月的生活费是如何花的呢?”当学生听到老师的话,就会感到教师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注着他们的生活,这时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和自己更加贴近了,师生也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实我这段话是有意识地引出日记账的学习,这样使新知识的学习很自然地从亲切的问候中开始,又结合了班上同学的实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友好情感。学生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仅仅用来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再也不能使用填鸭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学生的情感力量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能量。要调动学生的能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热情,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就会焕发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师生间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2.进入角色。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需要教师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拉开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首先,走进课堂要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给学生留下“暖色”的印象,这样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心喜悦地准备学好新课。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基调是暖色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拉开了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其次,一开课就要启动真情实感。根据教学的内容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把课讲得形象逼真、声情并茂。例如:《会计学基础》的第一课,我用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好汉歌》做开场音乐,放映水浒传中的相关人物影像,利用同学们对水浒传人物的了解,提出水泊梁山是否有会计,并以此为引子,提出学习会计的必要性。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没有什么不自然的感觉,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去看、去听、去说。学生在看、说中得到很大的乐趣,增加了学会计的兴趣。

3.情感表达。通过语言、表情、手势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必须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具体来说,教学语言表达情感就是要做到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亲切和蔼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亲,达到心理相容;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讲解具有直观性;幽默风趣和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学生听起来愉快轻松,津津有味。与此同时,教师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配合语言表达感情。

4.情感调控。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学会酝酿情感、进入角色、情感表达,还要学会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和学生情绪的好坏。教师的情绪随时都会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情绪不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使学生惴惴不安,无法专心听课。为此教师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高兴时不得意忘形,悲伤时不垂头丧气;控制无益的激动,调节消极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5.以情引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怎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呢?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情引趣”的方法。即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趣、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稳定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趣。为此要做到:①教师要善于以鼓励赞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有位教育学家曾说:没有爱好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用鼓励、赞扬的态度对待学生比一味地批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漫漫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很单调、枯燥。比如练习课学生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这时应该尽力让学生打起精神,可以临时插入一个笑话以活跃气氛。这些活动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其实学生精力马上又可以集中起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所以首先要热爱这一学科、这门语言,认识到它的美、它的趣味,并化为学习的动力。兴趣和爱好会调动一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并发挥其潜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劲,越有劲就越出色,越出色就越学得有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科学指导分析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都是传统的沿袭。教育心理学常常对这些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认真地跟着思考。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提问,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间该轮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关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顺序轮流回答问题确实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这样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循环轮流提问能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可造就一个良好的整体成就感和优越感。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比集中听取别人的回答更重要。此外,轮回循环意味着教师并不偏心。

三、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

一个教师怎么看自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教育情绪,有人说:“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里。”教师如果把学生当成了烦恼,那一定是自己的“学生观”出了问题。对学生的错误和坏毛病要有足够的耐心。一节课45分钟,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去听课,对于老师来讲也是很累的,何况是青少年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课堂上多多提醒学生,尽力减少跟学生的“损耗”,无论是听课,还是讨论,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能够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默契,效果越好,效率也会越高。

四、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讲台上方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教师应不断学习、思索、更新,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才会有敏捷的职业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语言妙趣横生。当然,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地乱吹一气。“磨盘千转,不离轴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题,趣味性教学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更不是街头巷尾的野台戏,那种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讲课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害无益的。

总之,正确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心理学论文:探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 要: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概要地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及其对改进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并介绍了作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收获。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英语分级教学之教育心理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心理性行为 分级教学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单词、语法和句法结构单向传输,而是包含思维和情感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性行为。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质,划分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实现培养合格英语人才目标的行为。

英语分级教学,是大学阶段按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英语水平起点不平衡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这一状况,就必须认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若干拙见。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意志力、性格倾向、学习迁移以及情感因素的差异。从性格上讲,在分级教学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对教师、对课堂有一种抵触,普遍缺少对教师的信任感及与教师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意愿。动机是做好任何事情基础,而情感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二者缺失,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状况,不妨试试让这种变化在学生内部自发产生。

第一,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师生关系亦可成为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只有理解他们,融入他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管理他们,班级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兴趣。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教师更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一般不考虑和关注。误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是被动的。在这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研究的是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忽视了教学工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客观事实。在当今知识和信息多元化形势下,不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无法抓住他们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育。

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成功的教学应是一种积极情感的转移,即由教师本身对知识现象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向学生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乃至利用和创新的转变。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行为往往被扭曲为片面的感知和传达,即教师认为自己感知理解的,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传授的就应该是学生应感知到的,感兴趣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被忽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权被忽视。这一点在分级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学习意志的薄弱及教师过繁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甚至放弃该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期,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愉快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必不可少。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口,心理特征呈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身体机能渐趋成熟,智力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他们急于探索现实世界,又苦于知识能力不足,内心比较脆弱。把握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采用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实际用途,不是离他们太遥远的大道理和空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自信心,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给精神带来的愉悦。

心理学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刺激事物发展变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英语教学中外因主要表现为英语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及个性风格等方面。分级教学班是由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群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人格魅力来改善英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英语学科的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内容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语言知识和综合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言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时展的要求,熟悉新的形势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如此,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能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和备教具等;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能力状况,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课堂结构,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度、质三者的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帮助他们树立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其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授课过程才能顺利地进行。

充分认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外因,综合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实现英语分级教学的最终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促进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共同进步。

教育心理学论文:试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职教育教育 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自建立以来,学科体系便得到不断地发展,理论基础不断地深化,研究内容不断地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地创新。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起步较晚,在各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困难,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还是在其实践活动中都会涉及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就显得比较困难。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其学科归属。

1 明确学科归属的必要性

由于学科归属不明确,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简单拼凑;学科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队伍成员主要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队伍之中,缺乏社会人士的加入,这些问题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艰难进行。

由学科不明确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看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归属的重要性。

(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有利于这一学科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目前尚不成熟。学科归属的明确是学科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在学科归属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范畴等问题,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能够明确学科定位,保持学科的正确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它的学科归属,才能给这一学科以科学的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其方法,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

2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学科归属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与心理学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学科归属的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但又有学者认为它应归属于心理学这一学科。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心理学一样也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但是它主要是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不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研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组织活动,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①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借鉴了心理学的知觉、感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凡是涉及到人的就必然会涉及到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且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

从这方面来说,许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1)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成立的背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背景下创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③党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一些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下,通过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母系学科。

(2)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在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如武怀堂的以心理学为视角的著作《思想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思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④姜相志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⑤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⑥虽然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定义不同,但是在原则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效补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一般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而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研究不够。”⑦这样的结果就是灌输式教育,但是在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更加重视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

总之,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三、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法的改革原则

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努力发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一)主体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里,教师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严重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应用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出达到专业化标准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把学校的课程教学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重在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新性

富有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差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培养模式可以遵循。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症结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灵活地应用于所任教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希望借助于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替代性经验,通过对一个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因此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完整,难度要适宜,要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任务形式要多样化,具有一定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情境创设是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直观和形象,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以当前学习内容为指向,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体验到理论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过程帮助是保障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适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当然,学生也要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依靠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并适当借助他人帮助。这样的过程帮助,才能够保证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反馈是促进

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结果重点检测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避免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去应付考试。强调学习过程的主要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相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会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探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具体叙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表明了教师研究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将心理学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就是从具体的现实状况出发,用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具体理论适当地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另外,本文以西安小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学生教育

引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二、提出相关措施

具体做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变坏。这样不是说教师当时自己的看法对,而是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一个小孩的以后发展。所以说老师的期望对学生至关重要,尤其是未经世面的小学生。在这里作者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我带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红星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特别希望自己在班里当个班干部,因为班主任对班干部比较偏爱,比起普通的学生更加关心。这就是学生期望的得到老师的积极期望。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事,班主任未经班级体学生投票,就私自指认了一个学生做班干部。于是,这个小孩非常不服气,因为她觉得那小孩没自己学习好。在这指出的是这个班主任就这件事而言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这样以后,班级的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偏心,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起不好的形象。在这,我想说,老师是个良心活,小孩真的特别需要老师的信心、赞扬、鼓励。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二)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

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就这一点作者可以拿本人做个真实的例子。作者本人从小胆子小,性格比较内向,上课轻易不敢发言。有一次全县统考,本人拿了第三名。那个新来的班主任对本人格外好,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响,以后作者本人成绩一直表现很好,后来还做了班长,因为我知道老师欣赏本人,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待。试想,如果新来的班主任还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本人一定一直还是那个胆小的女孩。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这点。

(四)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下小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小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五)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六)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总的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指学生可以接受到愉快、开心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班主任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才会对班主任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认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爱与温暖,他们就会渐渐消除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这时,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使他们进步,可见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西安而言,大多家长格外关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学教育,辅导班就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放学后要上各种各类的辅导班,周末还要上奥数、奥语、英语补习班。所以说,小学生虽然在校压力小了,但是择校考试是他们不得不上越来越多的补习班,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虽然补习班的出现相对减轻了学校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在成绩等方面的压力,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学生主要思想与学习的教育者,可以说,如果在校老师可以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就可以在学校高效率地进行学习,这样以后就不用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了。所以说,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远。西安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5大名校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

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班主任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如何应用。

教育心理学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互动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互动教学

一、概述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因此,教学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二、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动式教学有那么多优点,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并且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你“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而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尤其应鼓励那些学有特色、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踊跃发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5.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6.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

7.充

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均可上网,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总之,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即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模与楷模。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从而使课堂走出沉闷,真正生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育心理学论文: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研究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要给予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全面地培养幼儿教育人才,包括在专业课教育、心理学教育、普通话教育等等方面。职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立,是国家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就提高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展开分析和研究,以便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增加职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理学;职高;课堂教学

1前言

职高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者的职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让学生感受心理学知识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增加自身的职业素养,利于日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良好发挥。

2从当下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学的教育,首先,教师要从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着手,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的幼儿园教学现状,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幼儿的心理产生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视频播放,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幼儿园进行实习活动,让学生身历其境地去感受幼儿园的氛围,发现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1]。

3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利用情境教学等形式,把不同的教学实例和心理学知识进行结合,增添教学知识的多样性,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户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视频的同时找出与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信息,并进行总结和分组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在视频中游玩时,幼儿摔倒了,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对于自尊心稍强的幼儿,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间接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对于在游戏活动中胆小的幼儿,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培养其勇敢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利于增加职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利于职高学生日后在教育工作生涯中,良好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在合理化的引导后,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言和互动,建立自主的学习观念[2]。

4增强职业能力和素养,鼓励问答活动

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要结合日后学生教育的实际应用出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过于重视成绩和形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尽管是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精髓,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变化,对于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实习活动,去幼儿园进行实际的调查,把心理学知识学与实际幼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当下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性[3]。

5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增加教学的效果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电脑、DVD等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知识趣味性。由于心理学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把心理学知识和多媒体的紧密结合,增添了知识讲解的形式,利于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上,对心理学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4]。例如,职高教师在讲授,大小班幼儿的不同情感发展阶段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出幼儿不同阶段的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视频活动中总结出幼儿的行为变化和规律,进而与课本进行总结对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进行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下进行网络信息的阅读,视频的观看,增加自身的心理学知识积累量,增加课堂学习效果。

6结论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职高教师要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情境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心理学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王芸芸 单位: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学前教育心理学教学对策探讨

【摘要】

心理学课程是县级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县级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幼师。一名优秀的幼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幼童的心理尤为重要,所以必须提高县级职业中专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心理学在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自从2012年县级中职教育扩招后,县级中职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

1.中职学生

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县级中职学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考不上大学这事。认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职业中专学校,一开始就对中职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抱着这样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极易自暴自弃,更不能端正学习心态,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家境贫困。县级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来中职就读,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职学杂费免费的优惠条件。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读书机会,内心其实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观条件,有些人还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费。打工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与体力,有些学生经常刚结束工作,就匆忙赶回来上课,这样很难深入学习知识。对专业认同度不高。一些学生虽然选择了教育学,但是对于教师职位没有太大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是被家长逼着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敌对情绪。端正学生心态,改善他们的客观环境,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从前人们认为认真学习,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问,多体验,尽量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各自的特长,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想象极其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再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提高。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较多,较枯燥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为县级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所以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养,胜任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学教学对策

1.端正学生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长。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别人,那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有可能强于别人。县级中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这里更适合的情况。况且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上的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没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为了不在以后的岗位上落后别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2.教学内容更新换代

首先,课程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幼师工作者。所以必须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随着时代变化,教育理念也要跟着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跟进时代潮流。内容设置上应该是理论与活动,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情景应该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把幼儿园的日常规定与活动和心理学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3.课堂技巧注重寓教于乐

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和实际案列结合起来,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投入中习得知识,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培养学生“问”的能力。知识是无涯的,实际情况也层出不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培养学生“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轻松应对难题。

4.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心理学课程本身非常理论化和抽象化。县级中职学生缺乏对幼儿研究的实践,所以上课时感觉异常枯燥。所以心理学教学过程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应该紧紧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模拟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而启发学生求得解决方案。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未来职业将面临的情况。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通过影像的方式具体地阐述一些枯燥的知识,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互联网中寻求知识,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也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因为互联网知识是相对于课本更有时效性。

6.作业形式也要紧跟潮流

一门完整的课程,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课外作业有效才能完整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过去教师布置任务时,限于学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记诵,抄写的作业。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后的作业也应该是有趣的,让人喜欢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布置些活动式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与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品评等。如此,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7.评价系统也要创新

过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通过具体的分数来体现,分数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分数不好就是差生。学习其实是个过程,不应该以结果的分数为导向,而是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创立一个鼓励与监测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也要兼顾差异性,有些人擅长语言,有些人擅长表演,有些人擅长理论……要根据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钻研,改进。本文强调通过增强学生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并且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能给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启发。

作者:田洪卫 单位:湖南省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