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

时间:2022-10-17 15:51:53
摘要: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要想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法,促使学生产生深度交流、思维碰撞,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知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积极探索科学理论知识,实现科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让科学教学真正回归于实际生活。
关键词: 生活化 教学法 小学科学 课堂应用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天性,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讲述科学理论知识,并且要给予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知、探索科学知识的意义,提高科学课程活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

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不够明确

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意识到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但是,在具体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期间,存在生活化教学观念不够明确的问题。首先,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的认知不够全面,认为生活化教学能够活跃科学教学氛围,没有利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导致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较为形式化,无法取得理想的科学教学效果。其次,教师缺少对于生活化教学理论的了解、学习,主要是因为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压力比较大,没有闲暇时间去阅读有关生活化教学的书籍。

(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够合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待调整,无法提高科学实践活动质量。首先,教师对于科学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只是围绕科学教材知识来创设生活情境,没有围绕学生的喜好、身心特征,灵活设计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形式,存在“照搬科学教材事例”问题,无法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法时较为传统,依然是采用口头讲解的形式来演示生活情境,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具来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无法增强科学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科学课堂活动效率有待提高。

(三)生活化教学环境欠佳

通过实际调研、分析能够发现,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实践活动中,存在生活化教学环境欠佳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了构建良好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意义,只是关注如何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探究、实践的空间,无法深层次地剖析生活中蕴含的科学理论知识,缺乏参与科学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同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在科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可行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缺乏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自主性,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独立探索、学习、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从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经验、实际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形式,借用生活元素、生活案例、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度理解科学理论知识,实现科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另外,应用生活化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创新,不再为了记忆知识而去学习,而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去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

三、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展现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在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展现生活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课堂活动效率、质量。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引领学生从多层面、多方位去分析问题。教师要围绕科学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和社会实际生活、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挖掘隐性生活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感知到科学知识处处存在于实际生活中,自主构建科学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中融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选择一些易于观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生活元素解释科学知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把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地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探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比如,在“植物的花”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观察植物的花的雌蕊、雄蕊、花冠、花萼,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植物的花的图片、视频,鼓励学生用放大镜来近距离观察花,对花的构造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把自然资源融入到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科学课堂活动质量。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在小学科学课堂活动中,要想展示出生活化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就要善于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具备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活力,让学生感知到探索、应用、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环境属于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教师要展示出课堂环境的德育价值,通过创设环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挖掘科学知识和生活现象间的关联性。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手抄报、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思考、设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比如,在“蚂蚁”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蚂蚁的构造了解昆虫的特征。在正式开展科学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把真实的蚂蚁带入到教室中,在保护蚂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去观察蚂蚁,鼓励学生去制作手抄报,并且用谜语来提示学生“有时候搬粮食,有时候挖地道;团结又勤劳、身小力不小”,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时候,有导向、有目的地探索教材知识,以放松的状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昆虫知识”小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温馨、有趣的氛围,或者让学生用橡皮泥来制作昆虫的模型,对生活中的动植物、现象有更多的了解,全面掌握昆虫的构造。另外,在创设科学教学环境、营造教学氛围期间,要围绕实际学情,灵活制订科学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科学活动的效率。

(三)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凸显生活化教学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把挖掘生活素材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如在讲解“食物”单元知识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单元内容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家庭中最常吃的食物。“食物”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生活物品,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少做家务,对于食物的营养问题了解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调查家庭食物期间,制作“一周营养食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午餐我们需要吃些什么?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何益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成为一个“小小营养家”。其次,在小学科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产生挖掘生活素材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科学材料、实验材料,如饮料盒、废旧可乐瓶、泡沫等,这样既能够实现废物利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比如,在探索“生活中的静电”科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表演“用梳子梳头”,并且提出问题:“学生们,你们发现老师的头发有何种变化吗?”学生会发现教师的头发飞起来了,从而引出静电现象。接下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素材。有的学生提出:“在触摸电视机的时候,会出现触电的感觉;在脱毛衣期间,会出现呲呲的声音。”这都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较为抽象、复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又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科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尺子、纸张,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发出声音,围绕已知生活经验来探索科学知识。

(四)布置生活化的科学作业,提升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科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科学作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强化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比如,在讲解“种子的萌发”科学知识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种子发育成植物”,并且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种植种子,积极验证种子萌芽的条件。学生通过生活化实践,设定了如下假设条件:在不存在空气情况下,把种子放置在水中;在不存在水的情况下,把种子暴露在空气之中;在存在空气的情况下,把种子放置在温润、温度适宜的环境之中;在存在空气情况下,把种子放置在寒冷、温润的环境之中。学生认真观察种子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做好记录工作,最终能够明白“要想让种子顺利发芽,温度、空气、水是重要的前提”。又如,在探索“水和空气很重要”科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录家庭、学校的用水量,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水污染与空气污染现状,并且结合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同时,教师要布置课外实践活动类型的科学作业,实现课内素材和课外素材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比如,在讲解“放大镜下的昆虫”科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放大镜来观察、对比不同种类的昆虫,激发学生观察昆虫的探究欲、积极性,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又如,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科学课程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庭中,观察食盐、蔗糖的溶解情况,结合生活经历来思考如下问题:基于水量一定的情形下,可以溶解无限的食盐吗?蔗糖与食盐基于同等条件下,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学生在生活化科学作业的引导之下,能够强化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五)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生活化教学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生活化教学效果,改变以往科学课堂中教学评价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形式,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更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表现,差异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让学生感知到探索科学知识的快乐。其次,教师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评价过程的情况,要让学生、家长都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对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提升综合素质。比如,在“滑轮”科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技术和工程领域来讲解知识,让学生对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与工作原理有深刻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即时性评价的形式来鼓励、支持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创设“升国旗”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去深度思考升国旗的具体原理,围绕生活现象去探索动滑轮与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安装滑轮组,并且对学生展开评价,鼓励学生间积极分享劳动成果,营造温馨的课堂活动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综合素质。另外,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在实际生活中多引导、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四、结语

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要想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法,促使学生产生深度交流、思维碰撞,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知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积极探索科学理论知识,实现科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让科学教学真正回归于实际生活。同时,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趣味生活情境,增强科学实验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更为生动化、形象化地呈现科学原理,用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来获讲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参考文献:

[1]白玉珍.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0(3):77—78+87.

[2]林令玲.“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20(7):72—73.

[3]武文晓.信息时代浅谈生活化教学巧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策略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3):121—122.

[4]刘如意.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21—122.

作者:贺婵婵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