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述评

时间:2022-11-21 11:57:00
摘要:如怀疑或者过度崇拜大数据的价值、缺乏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成熟技术、大数据运用的伦理问题等。由此进一步提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策略,包括整体方案的规划、大数据思维的确立、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研发等。
关键词: 高校思政 教学评价 研究述评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述评

思政课评价工作从思政课教学开始就同时进行了,相关研究也随即展开。而就其引起比较普遍关注和集中研究的角度而言,思政课评价研究可以回溯到21世纪初。2000年的头十年,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基本状况在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论》的“导论”部分和骆郁廷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中有较详细的撰述。近十年,相关研究又有很大进展,主要体现为研究领域的扩展和研究程度的深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此前著述中列举的思政课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学性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到研究的全面性等都有进步,反映了研究的规范化和学理化。

一、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存在问题梳理

思政课考核评价存在的实践问题是研究者始终普遍关注的,也正因此,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一)关于思政课教学评价较早的研究是比较松散的

其主要是对现实评价方法存在问题的,如崔丹总结思政课考核评价的问题是:理论研究滞后,内容定位不清,方法重量化轻质性评价等。王咏梅通过对沈阳大学的调研梳理思政课学业评价的问题,主要有:现有学业目标评价的目的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任务有所偏离、现有学业评价主体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学业评价的方式及内容单一、学业评价成绩计算不够科学等。

(二)运用全新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学评价问题进行诠释

罗昌勤、张亚倩分别从生态学视域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存在问题。在他们眼中,思政课不过只是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总和。其中涉及教材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以及教学内外环境等要素,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评价问题在于:评价目的出现本末倒置的生态缺位、评价指标设计缺乏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评价信息来源存在不确定因素等。纵观近十年关于思政课评价问题的研究,基本呈现出逐步具体深入的发展趋向,同时也体现思政课评价实践发展中新问题的出现及思考。前者如学界有关研究开始是“思政课考核评价”的粗疏,逐步过渡到“思政课教学评价”“思政课学业评价”等比较具体的方面;后者如“学生评教”这一新的教学评价实践引起的反思。而在此过程中,新的理论视角引入也带来研究的新进展,如生态学视域对思政课教学评教系统问题的观照。

二、构建有效的思政课理论体系

思政课评价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理念层面的探索和实践策略的设计,这两方面在有关研究中都有体现。

(一)新的理念指导下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的具体探索

肖映胜等提出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建构思政课评价的新理念,这也导致了评价主体的转变,不再是以需求者为主体,而是以供求者为主体。评价时更加看重学生当前的学习效果,甚至以学习效果为主要出发点。从教育学视域梳理课程评价的理论更迭,李蕉概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性评价”的演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评价即学习”的“学习性评价”新视野。魏崇辉等立足于课堂教学评价,以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评价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理论为基地,分析现实评价中两者的分离,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的路径:以评价内容为导向丰富师生素质素养,以评价目标为指引提升教学质量,以评价形式为载体增强师生互动。

(二)这一时期最大的认识进步是,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

教学实效性需要系统内因素协同作用由此可见,在开展思政课的相关评价时,必须要构建有针对性的体系。从而关于思政课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开始广泛讨论。如崔丹就提出思政课评价体系,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关注元评价,“创新考核考评理念,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王咏梅的解决策略是,首先可以提前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学生的具体学习成绩和评价成绩之间确定一个具体的比例。其次,必须要不断扩大评价范围,不能只对课内进行评价,更要做好课后的评价工作。最后,也要不断拓展评价的途径,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注重学生的最后学习结果。在思政课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思政课质量评价体系也在“需求者本位”的视角下得到阐释。黄元全认为以学生的需求角度,思政课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是,知识要与科学、思想、政治做好统一的工作,在工作中也要做好系统评判和有针对性的评估,硬指标与软约束相统一”。由此,思政课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导向系统、教学操作规范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课程效果考核系统。白双翎就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提出“建设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思政的教学反馈体系既要体现出政治化,同样也要做到科学化,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化评估。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既要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也要有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更要做好教学结果的反馈工作。孔萍从高校思政课责任评价指标的构建出发,提出思政课责任制度建设,具体包括组织领导责任的评估指标、制度建设责任的评估指标、学科建设责任的评估指标、教学改革责任的评估指标、队伍建设责任的评估体系等。该研究就不仅仅着眼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也不是从思政课本身进行评价,而是从宏观出发,反映了思政课评价研究的拓展。

(三)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也逐步开展

周万全以武昌工学院的实践展示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督导队伍包括行政人员、教师督导员、学生信息员等”,“督导评价指标主要有教学大纲指标、教学进度指标、教师教案指标、课堂教学指标、课程考核指标等”。姜玉梅就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进行思考,“当前思政教学中移动终端化教学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当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促使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变化”,这些应该在评价体系中表现出来。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肯定教师的付出和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体现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工作量的内容和指标的合理考核和认定。覃秋燕则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指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方法还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不能单一地看待,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估”,并进行具体设计,包括考核评价基本程序,细化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占比等。高校思政课各类评价体系实践研究的深入,引出思政课评价机制这一新的问题。邱晓霞、周旺东结合高职学生工学结合的特征提出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创新。他们认为,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教学评价要体现的特征是,基于实践与理论的综合化评价、基于新时代思政教学基本内涵、基于新时代思政教师基本要求、基于信息化教学评价本质要求、基于灵活化教学评价本质要求。由此,新的评价机制必须是基于学生发展、企业要求和学校追求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施俊亦就评价机制的优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现有的思政教师评价机制并不能满足当前新时展的需要,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导向性发挥不够,对评价改革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不足。就此提出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优化的政治素养要求、专业化发展目标和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系统的三大方向。刘云华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模块化设置的建议,按照师德师风评价模块、教学过程评价模块、科研成果评价模块、学生评价模块、教研室评价模块和竞赛评价模块等建构完整的评价体系。

(四)新的思想理念下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首先,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引起学者的重视,姜冬乐、郭晓佳分析“大思政”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知能结合、知思结合、知行结合、德行结合,以此“要求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实践能力考试评价模式改革”“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考试改革”,增加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下,思政课一体化评价即被提上研究日程,徐奉法、张肖阐述了一体化评价的五维向度:目标向度、功能向度、原则向度、主体向度、内容向度,并根据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总体内容,对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研究,提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评价体系变革的因应措施。大数据推动了当前思政教学评价理念的发展。于春玲、汪晶晶就以大数据的应用对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促进展开探讨,指出了大数据对思政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大数据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提供机遇,所有具体的数据交由机器分析,使数据的分析结果变得更加准确、客观;同样通过大数据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搜索,使调查更加全面,也保证评价对象的全面性;数据处理由“滞后”变为“及时”,提高评价反馈的价值性。同时还提出大数据对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挑战,如怀疑或者过度崇拜大数据的价值、缺乏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成熟技术、大数据运用的伦理问题等。由此进一步提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策略,包括整体方案的规划、大数据思维的确立、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研发等。这一时期,针对思政课评价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提出解决办法,反映学界对于问题的认识水平。从思政课评价体系到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思政课学业评价体系、思政课质量评价体系乃至评价机制研究等,相关研究的具体深入是有目共睹的。

三、小结

思政课教学评价问题归根结底是个实践问题,“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对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到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就此而言,思政课教学评价系统的提出,解决了传统思政教学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了原先把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责任简单归结到思政课教师、管理机构、学生等身上的片面性问题。从而立足于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既充分进行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评估,又从整体上总结经验教训,把思政课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各个环节的功能完成分析,从中得出宏观的结论。这是目前研究的进步。思政课程评价的特殊性也对研究提出特殊的要求,它的评价目标依据于社会意识形态对思政课程的要求来设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来确定,因此也要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检验其科学性。研究者必须要拓宽视野,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角度来评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方向下观照思政课程教学评价。这也是目前大思政理论提出的必然要求。但综述有关成果,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就宏观上来说,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的视野局限在围绕着思政课开展的一系列环节还是不够的,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学系统,不同的区域环境差别对于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是不一样的。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观照思政课教学及其评价,是有必要的。就微观而言,思政课教学体系不同环节的功能作用差别也欠缺调研论证,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设置中很难对应。搞清楚系统中各个环节功能的差别及其地位,有助于更好地设置教学评价系统指标。大思政理论的投射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宏观视野和技术条件,从而也带来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开拓发展的机遇。

作者:衡朝阳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