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策略3篇

时间:2022-12-23 11:10:32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一直以来都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不仅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并成功支持部分产业融资活动向低碳转型,为推进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并结合外部环境状况,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 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策略3篇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篇1

1政策背景

国家各部委针对“双碳”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召开了生态部门中国环境记协“环境茶座”、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等,出台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修订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级方案》。针对总体目标各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部署项目开发、建设、投资的同时,对二氧化碳总量排放进行管理并注重碳排放企业信息披露,以及综合评价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的开展情况,适度扩大使用场景,探索实施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鼓励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2]。随着我国对“双碳”目标实施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前景逐步明朗,对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逐步显现,尤其对银行应对绿色金融业务建设内部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2“双碳”目标下重点行业分析

从各行业来看,电力行业居于首位,其他行业也将面临产业升级,预测可能率先达峰的行业有钢铁、水泥等,工业部门预计于2025年前后达峰,交通行业计划于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建筑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达峰。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传统发电行业,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未来产业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核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比重将逐步加大。在“双碳”目标能实现的情况下,可带动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在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需增长约110GW/年;制造业新一轮的压降高耗能会带动行业的设备更新,根据数据推测未来“双碳”目标的实现可带来5500亿元/年设备需求;未来我国要实现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在这个过程中预计新建绿色建筑的投资规模会达到4.3万亿元;中国需要在绿色交通上的投资规模预计为20万亿元左右;据清华大学相关预测,碳中和目标下,未来中国需要通过技术固碳来处理的二氧化碳量预计在5.1亿t~8.8亿t。基于以上数据,多个研究机构及学者认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衍生出数百万亿级别的投资需求[3]。

3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现状

3.1资金总量需求巨大

各类市场主体在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的发言中可以知道:通过不同机构的测算,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需求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小部分靠政府来解决,更大的缺口要靠市场资金来补充。面临上述巨大需求,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银行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国家发改委有关研究成果显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资金需求量约为3.1万亿元/年~3.6万亿元/年,而目前资金供给量仅为5256亿元/年,缺口超过2.5万亿元/年。

3.2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自2016年以来,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关于开展银行存款类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等各类政策文件,搭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构建相对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因此,我国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多个领域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服务绿色金融。3.3绿色信贷占据绝对主体从目前的存量看,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近12万亿元,约占中国总贷款余额的6.9%,如图1所示。从目前增量看,据中诚信2018年—2020年的统计,全国新增绿色融资中,绿色信贷占90%,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分别占比7%和3%(如图2所示)。剔除政府债券口径的新增社会融资,信贷占比80.7%,企业债券占16%,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5%,其他融资占比0.8%。4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宣布,绿色金融领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既有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4.1发展机遇日趋成熟

4.1.1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业务发展,丰富融资工具、支持发展绿色金融、防范金融风险等”具体举措,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被提出。之后又出台了《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等文件,这些文件为规范具体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尤其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中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审慎管理工具,同时鼓励各地银行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4]。

4.1.2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初步搭建。由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三部委联合修订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对绿色项目首次提出了科学的界定标准,绿色目录与国际主流绿色标准一致,同时明确了碳排放高的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行业范围,并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标准。为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制定了六大绿色金融标准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为绿色金融通用基础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信用评级评估标准、统计与共享标准、产品服务标准、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绿色金融产品框架体系不断丰富,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探索,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金融等系列产品提供了相关指导[5]。

4.1.3绿色金融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居世界第二,分别为约12万亿元和8132亿元。绿色金融资产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金融质量表现良好。2021年3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约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120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累计发行656亿元[6]。

4.2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4.2.1信息不对称。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单纯的行业的转型,还是一项经济社会变革的系统工程,跨界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为加强资源、信息共享,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合作。目前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因此,要打通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合作搭建信息数据平台,以为银行决策提供精准支持。绿色金融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业务体系复杂,业务底层逻辑和架构需重新梳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有效结合政策、产业、金融等多方面信息,建立系统性长效保障机制。

4.2.2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为了达到“双碳目标”,企业须摒弃原有的高碳排放传统盈利模式,向低排放、高产出、高利用转变,逐步转化的过程,需要运用碳捕集、封存与吸收技术,进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目前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明细不足,具体表现为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直接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占比中明细不足,主要仍以传统信贷为主,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与未来绿色产业升级融资需求之间仍存供需失衡。

4.2.3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执行不规范。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在对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时,应注重以指导为前提,在不影响具体绿色项目实现其目标的同时,如何不触碰银行风险以及监管机构对银行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标准的监管目标是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各地方政府部门需提升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管理能力,避免因相关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而影响绿色融资项目无法高效获取金融资源,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推动建立跨领域、市场化、可推行内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全业务流程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遵循“全国统一”的原则,加快构建可落地实施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5]。

4.2.4绿色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有待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需要审慎评估,做好科学应对。绿色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将逐步退出,以减轻存量信贷资产质量承受劣变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为达到绿色融资的要求将绿色绩效作为短期激励,实际上却未将可利用资源投入环保治理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端发放的绿色信贷、在负债端发行的绿色金融债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资金是否用于绿色资产投资,针对相应业务需要审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规程和系统。

5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策略建议

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的主力军,需要积极研究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绿色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将成为银行重点发力方向。当前“双碳”目标下,向绿色转型的任务愈加迫切,银行应积极应对即将来临的绿色经济发展契机,创新绿色金融领域业务模式,建立起绿色金融专业管理部门以及风险防控体系。

5.1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对污染型企业和项目压降信贷规模,倒逼其加快转型。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对不达标的企业和重大环境事故的项目,暂停给予金融支持。运用供应链金融、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强资金对环境信用评价高的企业支持力度,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创新推出特色金融产品,鼓励企业向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生态有机领域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的金融需求得以实现。

5.2加强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的投融资需求,主要围绕传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形式开展服务。然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视为碳金融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目前机构和个人仍不能参与直接交易,但随着期货交易所的建立和制度、产品的逐渐完善和丰富,金融机构在碳交易市场中会承担更多角色,比如提供碳交易衍生品、开展碳交易市场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交易效率。商业银行应做好参与这类金融交易的准备,将这些产品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创新信贷产品。

5.3强化信息披露

当前银行已经按照要求将绿色金融债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商业银行强化信息披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①共性信息披露。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或开展同类相关业务,作为发行企业需要定期向公众、监管部门披露该资金的募集用途,具体投资了哪些行业、哪些企业,投资效果和项目减排效益如何,与传统金融业务信息披露比较接近。②差异化信息披露。银行开展绿色投资业务,除了以上提到的定期披露的相关资金具体流向和成效之外,还需要披露环境信息、节能减排效益等信息,这是与传统金融业务最大的差异,同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也是全新的、专业的领域,是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必须要具备的能力[7]。

5.4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双碳”目标下,加速了碳排放指标的收紧,对于高碳资产价值减损和低碳资产价值都需要进行重新估值,在这个环节中市场参与主体的盈利模式和商业布局会进行新一轮调整。同时绿色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将面临资产价格下行、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局面。面对复杂的局面,商业银行需要合理处置绿色贷款违约风险,合理调整自身资产业务结构,建立以碳资产价值为基础的信贷风险防控体系,实现绿色金融与企业降碳双赢的局面。为高碳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时间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研究利用贷款展期、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等手段来实现。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逐步扩大风险补偿机制在绿色低碳信贷业务中的适用范围,以及增加信贷业务风险补偿额度,以强化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处置和化解能力。

5.5针对不同行业做好客户储备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减少碳排放会增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涉及环保工作不达标的企业需要购买配额提升成本,生产流程改善、生产设备升级提升成本,碳价格波动带来成本风险,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压力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参与主体约2200家电力企业,按照与客户一起“碳中和”的原则,了解客户目前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和潜在融资需求,以备后续准入放开,商业银行可以第一时间参与提供金融服务。针对未来碳排放的重点行业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造纸和民航等,商业银行也要相应做好这些行业客户和项目的储备工作。

5.6加强业务端资源储备和能力建设

绿色金融业务代表未来的金融业务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的形象有良好的宣传价值,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做好有关包括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研发、财务、风控、交易等方面的制度和人才储备,提早准备进行科技开发和系统测试等工作。在“双碳”目标下,银行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业务的下一个增长点。商业银行在达到“双碳”目标的前提下,需紧跟国家政策指引,利用区域优势,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王志远 赵丽佳 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 锦州银行沈阳分行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篇2

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确立,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方向也逐渐向可持续绿色发展转型,金融业的发展向绿色靠拢已然成为我国未来新发展理念的大势所趋。文章将对“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梳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一些措施,同时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商业银行进行绿色金融需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针对商业银行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一、引言

“双碳”目标是中国关于碳减排提出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我国要争取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且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这是在新发展格局下,为实现经济发展下的生态可持续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目前环境资源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践行“双碳”目标以来,金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绿色金融体系,深入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投融资业务向绿色低碳转型,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积极的充当着引领者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金融规模在近年来可谓是发展迅速,商业银行纷纷投入到绿色创新业务中来,积极开展绿色信贷投融资业务。如今,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仍然是以绿色信贷为核心,以绿色债券、绿色理财产品等作为辅助推动的,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将绿色金融作为基础性业务,积极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以下为部分商业银行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的措施。

(一)绿色信贷

如图所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由2015年末的7.007万亿元增长到15.9万亿元,绿色信贷作为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体部分,自“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持续保持一个高增长的速度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二)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第二大载体,债券市场产生的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地升高,《绿色债券支持目录2021》发布了新增持续建筑绿色农业、水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建筑等产业领域,该文件的发布拓宽了绿色项目的支持范围,有利于引导更多的发行人通过绿色债券来获得融资需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不断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使得金融市场持有绿色债券需求整体上升。下图为我国境内每年新增绿色债券规模,自2015年我国关于绿色债券发行提出明确指引,近几年绿色债券发展迅速,尤其是“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的2021年,新增发行规模已达到6499.19亿元,同比增长了121%。

三、“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挑战和机遇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挑战

1.环境气候风险对绿色金融发展产生影响。我国面临的气候环境风险主要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即因极端天气事件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企业、家庭、银行资产的风险,以及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当中,气候环境政策、社会情况等变化导致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一系列的减污降碳政策,短时间内容易对企业经营形成较大的压力,使得存量信贷资产可能发生劣变,高碳行业的资产在短期内陷入搁置的风险,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情况。

2.绿色金融主导体系尚不明确。要构建实现“双碳”目标,就需要明确以绿色金融体系为主导地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将碳市场很好的融入到金融服务体系当中,而我国的碳金融仍然是服务于低碳产业的市场工具,依旧是围绕着碳排放的控制来进行的。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刚起步,碳金融支持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商业银行、证券机构等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支持远远不够,不能停留在以控制碳排放为目标的阶段,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绿色金融为主导的体系,碳金融市场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探索。

3.缺乏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我国的碳市场金融化整体偏低,尽管近几年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排放权等产品都有一定程度创新和规模的提升,但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集中在以控制碳排放为目的项目融资和绿色信贷为主要业务,有关碳金融远期、期货、指数等衍生金融产品工具仍有待开发。商业银行尚不完善的绿色金融产品,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建立规范的绿色金融体系,限制了商业银行在配置绿色金融资源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新机遇

1.全球绿色金融氛围日益浓厚。当今国际环境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契机,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成为了世界百年大变局的新变量,如今各个国家都在逐步开展经济复苏,相比于传统的重工业生产技术,各种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在此次经济复苏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并且绿色低碳从长远来看也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商业银行一方面在绿色经济复苏中充当着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合理的引导着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的产业,鼓励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和发展实体绿色产业。

2.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得绿色金融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当前的能源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导致我们必须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传统的高耗能能源产业需要逐步的向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转型,伴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就必然会在社会中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推动能源转型便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资金融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引导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绿色低碳行业,并且商业银行还能对这些资金进行合理的管控和引导,同时对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

3.企业碳排信息的强制披露。我国企业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此前一直实行的是自愿性的原则,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2022年1月,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文件中指出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包括环境管理信息、污染物治理排放等环境信息,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重点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等更是被要求进行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风险评估时,以及政府在对绿色项目进行投资时,便更容易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助力绿色企业融资。

四、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商业银行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一直以来都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不仅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并成功支持部分产业融资活动向低碳转型,为推进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并结合外部环境状况,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外部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1.加强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支持。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明确自己的投融资责任义务,并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各省市依据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配合商业银行量化环境状况。其次,应当同时推进绿色发展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创新,配合商业银行完善为企业提供低碳项目融资需求的贷款机制,从而推动碳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2.加快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不断的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绿色金融市场建立充当中介,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专业服务。2021年7月,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这也表明全国的统一碳市场交易体系的确立,但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仍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配合不断改善,在碳交易市场建立初期,商业银行应当发挥自己的中介作用,积极的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成交。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1.加强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应对气候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压力测试、气候风险准备金、风险监测等手段,持续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强化风险抵补能力,减缓气候变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2.加强绿色经营服务和ESG理念。商业银行应当秉承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的探索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商业银行应构建合理的ESG银行生态体系,完善ESG管理的组织架构,强化ESG信息披露机制,进而提升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社会责任。

3.完善绿色资源配置和风险评估机制。商业银行在发放绿色信贷时,应当严格做好贷前审核工作和贷后管理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升信贷融资效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商业银行应当完善信贷风险评估机制,实时跟踪企业环境和经营状况等信息,避免商业银行由于风险防控不到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产生不良资产。

4.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上同样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我国碳交易市场中的碳远期、碳指数等衍生绿色金融产品仍有待开发,不断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仍是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

作者:柳胜星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篇3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绿色供应链成了国内各行各业全新的发展方向,在产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下,聚焦“绿色”,不仅可以推动小微企业内部创业的升级发展,也能够促进整个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提升。“绿色供应链金融”正成为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双循环的提出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的经济都因此受挫。中国能够对疫情精准防控,严密防控,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强调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步伐。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金融对双循环的支持作用就更加突出。构建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必须要有金融来支持。金融主要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本质是跨时空、跨领域的一种合理的资源配置,它可以提高我们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效率。金融本身的服务效率就会促进经济快速地向高质量发展,金融能否助力双循环,还是由双循环的基本要求来决定的。

1“双碳”概述

“双碳”的提出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的经济都因此受挫。中国能够对疫情精准防控,严密防控,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强调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步伐。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金融对双循环的支持作用就更加突出。构建“双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必须要有金融来支持。金融主要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它可以提高我们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效率。金融本身的服务效率就会促进经济快速地向高质量发展,金融能否助力双循环,还是由双循环的基本要求来决定的。2021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创建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在发放重点领域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60%的比例,按1.75%的利率对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贷款期限为一年,可以续借两次。2021年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建立的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设立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形成政策尺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此背景下,碳减排、节能降耗、生态环境保护必将是明年基建的热点,受到政策的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一定需要将其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整合在一起。金融机构不仅自身面临气候风险,如气候变化对其开展业务的阻碍和绿色金融政策的变化,还承受着其客户的气候风险带来的信用方面风险、基层市场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发展战略风险、运营过程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如由于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导致客户盈利减少或资产贬值而无法还贷带来的信用风险、由于未能及时应对政策、监管、技术等变化而对客户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带来的信用风险。因此,很多银行在应对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都会将气候变化充分地考虑在其中,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意义上的风险评估方式无法预估这种全新的气候威胁,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需要在中央银行的配合条件之下,积极的应对挑战。除此之外,还需要以商业银行,也就是高端的金融机构作为基础持续推动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整个行业的低碳转型和持续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将自身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各种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展开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多生化能源和相关行业的改革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体系机制,充分地将各种各样的融资形式的作用呈现出来。

2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2.1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引导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主体在业务开展中具有重抵押资产的特性,导致部分金融资源向重资产、高能耗、高产值的重点行业和热门领域集中。这一“金融错配”现象将推动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发展,加剧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而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及监督管理的措施,评估方式都手段不断地引导整个行业中的各项资源向绿色项目下倾斜。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促进高质量的绿色经济发展,尽可能在为社会、为市场有所贡献。

2.2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

绿色金融是将金融服务纳入绿色发展框架中,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金融服务业态之中,进而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发展的新服务、新工具和新模式。目前,绿色金融已经上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政策。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绿色金融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助推我国绿色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在经济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是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作用,通过贯彻落实绿色金融政策,把宝贵稀缺的资金资本,向低碳、绿色的产业配置;第二大功能是将资金配置到未来能够助推绿色发展的新兴产业中,行业动能会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

2.3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为生态产品合理定价,支持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一方面,绿色金融通过推动建立生态产品直接交易平台,通过引导和激励利益相关方对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指标进行交易,为该类新型生态产品合理定价。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也可通过设计信贷、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将生态资源改造为生态资产,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与资源溢价。

3“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先行先试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目前已走在国际前列,并具有广阔发展空间。(1)绿色金融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初步形成了三方功能、五大支柱、ESG投资理念与绿色金融标准双轮驱动发展的“3+5+2”格局。其中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及国际合作机制的“五大支柱”基本框架均已建立,内容不断充实丰富。(2)绿色金融产品市场初具规模。在绿色信贷方面,2013-2021年间,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上升至12.5万亿元,年平均增速12.1%,存量规模世界第一。在绿色债券方面,2020年境内绿色债券共计发行217只,发行规模2242.74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12.99%;2016-2020年境内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3万亿元,继续位居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我国绿色产业基金同样发展迅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数量已超过700只,总设立规模已达数千亿元。(3)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广阔。绿色产业涵盖范围广,覆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以上产业大多属于新兴产业,有着巨大投融资需求。仅低碳转型领域,未来四十年的绿色投资需求就达140万亿元。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需要更多金融力量与社会资本参与,而这也将给金融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

3.2“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经过对标央行与银保监会等部门要求及先进同业等具体数据后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架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绿色金融由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工作范围局限于中台的贷款认定与监测统计。但对于发展绿色金融尤为关键的产品研发、营销调查等前端业务则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口负责,影响了绿色理念传导、绿色要求前置等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还未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考评体系,仅对绿色信贷进行考核,且考核权重较小,激励效果有限,影响扩展绿色业务的积极性。同时,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建立,其绿色资产与棕色资产的分类统计、贷款项目与客户在各流程中ESG情况、气候压力测试、自身能耗和排放等数据无法直观评估和展示。三是绿色金融业务较为单一。目前,绿色金融业务主要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部分,由于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行业大多数为新兴行业,存在资金需求的许多公司均为发展起步不久的中小型公司,相比而言,股权投资比贷款更为其当下所需。很多银行还未设立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专门基金。其他类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ABS,绿色基础设施REITs、碳金融服务尚未具备成熟的服务能力,不能有效满足绿色发展需要。四是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很多银行尚未为绿色环保行业研发设计出专门的贷款品种。绿色信贷规模虽然处于同行前列,但实际上业务发展仍基于已有的贷款产品和模式。另外,现有绿色信贷担保方式仍较为传统,与其他类型信贷业务区别不大,没有体现出绿色项目特色,没有对当下发展火热的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交易作出相应的业务模式创新,对绿色资源的挖掘仍需加强。

4“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策略

4.1强化组织领导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商业银行要想提高绿洲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首先需要强化组织的领导,助力经济的转型升级,全方位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地参与目标实现的具体研究,不断地统筹加快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转型的目标,有针对性提供特殊服务的强化运营,树立大局观念,明确商业银行的责任担当,自觉主动地健全内部的能源管理体系制度,借助金融科学技术的能量促进运营的体系的完整,推动产业运营的过程能够符合国家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和实施的连续性。

4.2强化产品创新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地鼓励内部的员工,展开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模式的创新,可以针对“双碳”目标的,展开一些绿色产品的创新技术,探索碳资产的信托业务,创新研发多款绿色保险的产品,提供绿色能源服务,积极主动地拓展绿色产业和相关技术的投资。

4.3强化服务延伸打造绿色低碳生活

商业银行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延伸所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争取可以在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大众所应用的过程中,创造一种绿色的低碳生活。无论是项目融资还是资金贷款,甚至是并购贷款、订单融资、资产管理都可以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进去,带动绿色产业及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整个资源的整合,创造国内金融产业的绿色持续发展。

5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金融业板块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努力建成一个能够支撑产业生态圈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系统。围绕总目标,建设以下四个体系:一是构建绿色金融专业团队,逐步提升绿色信贷组织管理和能力建设体系,深入探索产业基金、绿色债券、投贷联动等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部门相关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担当作为,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企业贡献力量。三是以现代科技赋能,产业金融和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构建助力产业生态圈智能化发展的金融科技体系。四是以“双碳”约束为前提,支持低碳技术为核心,构建为产业生态圈集群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绿色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课题组.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21,(4).

[2]中国人民银行党校第38期学员绿色金融课题组.碳中和目标与绿色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21,(1).

[3]张弛.“双碳”目标对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提出新要求[N].金融时报,2021-09-29.

作者:刘芳 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东城区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