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声乐演唱及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3-03-08 18:12:21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多人口国家,声乐演唱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趣差异较大,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与各地声乐文化有着天然联系,在教研资料收集、民族声乐人才选拔方面独具优势。接下来,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3个方面对声乐演唱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 声乐 演唱 教学 实践 研究

声乐演唱及教学实践研究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近年来得到大幅提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议题。歌唱是人类最崇尚自然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以嗓音为乐器,立足于文化环境和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表现,用合适的演唱技法诠释作品,描绘社会发展的多彩画卷、人民的意气风发,是我国文化建设隽永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方兴未艾,在国家对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的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和发挥声乐演唱艺术蕴含的巨大能量,对于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具有重要而突出的意义。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高校美育工作将快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格局。同时,我国声乐艺术也将更加绚丽多彩、百花齐放。地方院校与乡土、传统声乐文化有着血肉联系,是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各地声乐教学平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地方院校的视角,研究声乐演唱艺术及声乐演唱教学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生存空间,既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地方院校全面、均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声乐演唱形式、题材、风格、类型多样,其在交流与沟通的直接性、可感性方面极具优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绮丽无比,千百年来,歌唱艺术传送人民心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音乐与情感的充分融合及情感与精神的高度共鸣。随着声乐艺术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及意大利、德、美等西洋唱法的流入,就声乐演唱而言,表现音乐文学语言的寓意和意境,塑造吸引人、打动人的听觉审美形象,并抒发出歌曲字里行间的细微感情,是其与其他艺术表现的明确不同之处。正是因为声乐演唱在情感联通、精神共鸣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所承载的文化振兴使命,广大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要狠抓声乐学科建设,力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声乐演唱教学之路,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声乐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是多民族、多人口国家,声乐演唱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趣差异较大,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与各地声乐文化有着天然联系,在教研资料收集、民族声乐人才选拔方面独具优势。接下来,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3个方面对声乐演唱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尝试性探索。

一、教学理念。声乐演唱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综合性艺术,地方院校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既要着眼于理论研究型、创作型和表演型人才的培养,也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培养更多知识、技能全面,了解、涉猎不同类型艺术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声乐教学既不能过分重视声乐理论的堆积,也不能单单强化“咬字吐字”“呼吸”“共鸣”等演唱技巧的平衡,而应立足不同审美表现、语言、风格、地域文化,建立对歌曲的独立审美思考,培养集创编、教学、演绎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在做到声乐表演更精炼、更地道诠释作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应用性。多年来,声乐教学理论研究已取得一些新的突破,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教学中存在的盲目性、改革思路未触及实质性的教学改进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地方院校应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及理论,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一方面,深入钻研声乐教学规律,制定涵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更新陈旧教学观念,探索声乐人才多元化、高素质发展之路,采用适用性、创新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回应形势变化对声乐演唱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一书的出版为例,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音乐院校分布地域广、教育辐射面宽,声乐演唱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之际,地方院校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宏观层面充分挖掘民风民俗、语言、声乐传统等地方特色的独特魅力,微观层面创新教学方案,定位教学理念。《声乐演唱与教学》一书直面地方院校声乐演唱教学发展瓶颈,紧跟学科教学改革创新方向,全书以新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新选曲模式为特色,以培养新师范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创新,为培养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声乐人才提供了有益思路,十分符合业界对新教学理念的期待。

二、教学内容。声乐艺术蕴含着“无声之乐”“至妙之声”的生灵共情之美,也承载着“万物一体”“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如蒙古族既有思长情长、高亢延绵的长调,也有崇尚自然、联通天地的呼麦唱法。因此,声乐演唱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秉持对艺术的敬畏和真诚,更应选材丰富、多元及全面,建构提升专业水准、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向主流价值靠拢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分阶段、模块化拓展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基本功的夯实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可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年的教学目标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纠正学生入学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为以后完成综合素养的高阶提升奠定基础。二是试图构建规范、合理、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科学构建过程,需要长期的理性训练和感性认知。教学内容体系应真正将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使学生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必要的演唱技法。内容设计应针对性地融入探究式学习课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审美表达,牢固专业知识体系。三是将地方民歌、优秀戏曲选段加入教学内容中。选曲无疑是教学内容矩阵排列中的重点,中外经典作品汇编可构成教学内容的基础部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民歌及颇具巧思的古诗词歌曲均可作为对词曲创作、音乐结构、情感处理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内容的有力补充,既能开阔学生的专业思路和视野,又能在审美情趣和音乐认知悄然改变的当下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如,上海音乐学院自建校以来十分注重对特色民歌资料的挖掘和民歌声乐人才的培养。2022年11月27日是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5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推动声乐演唱学科的建设和更为充分地挖掘整理民歌资料,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民族音乐系列学术活动,同时民族音乐系成立了民族乐队学院,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优秀的民间曲目被创编到教材中,出现在舞台上,也意味着声乐演唱教学实践将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发挥其在深层牢固民族情怀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模式。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和探索新模式,积极带动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结合,往往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独立审美思考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内外对声乐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更难以全身心投入文化底蕴、演唱技法、审美能力的培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主动地诵、创、演、唱,教师是引路人,辅助指导学生和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舞台实践就是其中一种。地方院校声乐专业毕业生最终能够成为专业演唱者的并不多,多数面临毕业后从事不同类型的与声乐相关的工作,因此不仅要在学习、练习过程中站稳舞台,还应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舞台实践能力。学校可举办深入社区的文艺演出,或与实景演出团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帮助他们直观地感受专业设备、场地、设施,切身体会作品的演绎,提升身体应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为他们后续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时代风气、展现时代风貌,声乐艺术的他律性与具象性使得音乐的音律美、文字的意蕴美、人声的技术美可感可知,其具备的号召力、感召力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到,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需以教育为基础。其中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突出,他们在我国声乐艺术教学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广泛参与到声乐演唱教学改革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敏锐洞察学科变革动向,扎实探索教学实践的改进创新,必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向着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作者:康少华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