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3-03-22 11:07:23
摘要:本研究根据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刘淑媛提出的“基于工作幸福指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大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就业环境质量维度、就业岗位质量维度和人职匹配度三个维度,16个指标,9个权重来评价就业质量(见表1)[5],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毕业1~5年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就业质量及在校期间相关因素展开调研,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 医学 毕业生就业 质量

医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性研究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探索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2]。医学生是医疗行业未来的主力军,刚入职的医学毕业生常常担任着维护人类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人民的健康安全服务,工作是否拥有幸福感、就业满意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医疗环境,也与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关系。就业满意度是一种愉快的工作状态,它来自对工作或者工作经历的评价,能反映一个人对其工作或工作环境的想法与情感,是通过自身对工作经历的认知表现出来的内心状态[3]。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就业满意度更高的毕业生能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进而提高个人在工作中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4]。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已经毕业1~5年的本科生、七年制、硕士和博士生为研究对象,从2013届开始到2017届,共384人参加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星进行,学生需完成所有问卷题目后才能保存提交。

1.2.2调查内容

根据刘淑媛的“基于工作幸福指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将大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就业环境质量维度、就业岗位质量维度和人职匹配度三个维度,16个指标,9个权重,将工作幸福指数设定为100分,并调研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因素、个性特点、在校表现、就业准备5个方面,研究医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五者的相关性,找出影响因素,分析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的路径。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3种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剔除定向生填写的问卷1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74份,总有效率为97.40%。其中男生132名(35.29%),女生242名(64.71%);本科生47名(12.57%),七年制70名(18.72%),硕士207名(55.35%),博士50名(13.37%)。2013—2017年毕业学生数分别为61人(16.31%)、58人(15.51%)、81人(21.66%)、95人(25.4%)和79人(21.12%)。

2.2毕业生就业质量

步入社会1~5年的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平均分为75.17分(满分100分),其中≥80分174人,占46.52%;性别、家庭、部分在校表现与就业满意度具有相关性;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就业准备和规划与就业满意度具有正线性相关;年龄、学历、性格及当年度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满意度无相关性。

2.3基于就业质量与其影响因素分析

2.3.1个人基本情况与就业质量分析

此次研究中,男生132名(35.29%),女生242名(64.71%),男性工作幸福指数均值为71.82,女性为77.00,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样本对于工作幸福指数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女性工作幸福指数高于男性。学历中本科生47名(12.57%),七年制70名(18.72%),硕士207名(55.35%),博士50名(13.37%),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样本对于工作幸福指数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我院学生年龄呈现博士>硕士>七年制>本科生,也反映了工作幸福指数与年龄无关,同时,研究也发现不同工作年限毕业生工作幸福指数无差异(P>0.05)。

2.3.2家庭因素与就业质量分析

家庭情况研究发现,医学生中出生农民家庭最多,为149人(占39.84%),其他依次为工人119人(占31.82%)、知识分子57人(占15.42%)、个体29人(占7.75%)、干部18人(占4.81%)和军人2人(占0.53%),不同家庭背景对工作幸福指数没有影响(P>0.05),但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工作幸福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明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对工作幸福与否有影响。家中兄弟姐妹人数不同与毕业生的幸福指数存在差异(P<0.05),幸福指数均数排序依次为,独生子女(77.59)>两个孩子(74.02)>多个孩子(69.96)。

2.3.3个性特点与就业质量分析

根据古希腊著名医生和学者希波克拉底提出并由巴甫洛夫从神经心理学角度得到解释的气质体液说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将人的气质分为4种,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多血质具有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不稳定、不安于循规蹈矩的工作的特点;抑郁质具有工作积极肯干、求稳不求快、但耐受性低、性格较孤僻的特点;黏液质具有兴奋性低、安静沉稳、能埋头苦干、不易分心、但过于谨慎的特点;胆汁质具有精力充沛、热情直率、暴躁易兴奋、但性急缺少耐性、情绪忽高忽低的特点[6]。此次研究中多血质81人,胆汁质79人,黏液质176人,抑郁质38人,方差分析4种性格特征对应的工作幸福指数无差异(P>0.05)。方差检验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幸福指数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具有差异性(P<0.05),兴趣爱好广泛者就业后的工作幸福指数最高,均数为76.70,而较少者为68.39。

2.3.4在校表现与就业质量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者162人,占43.32%,其就业幸福指数较未担任者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后发现,时间对幸福指数未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对毕业生的幸福指数没有影响。将在读期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分为非常积极、积极、一般和不关心四级,结果显示,幸福指数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包括各类学术活动)没有相关性(P>0.05),比较奖学金/荣誉是否与工作幸福指数存在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对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看法进行分析发现,对专业满意者257人,一般者106人,不满意者11人,方差分析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工作幸福指数辨证差异(P<0.01)。见图1。说明在读期间对所学专业的满意与否影响工作幸福指数,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值为9.394(t=5.498,P<0.01),说明在校期间对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与工作幸福指数产生显著的正相关,专业越满意,工作后幸福感越强。对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进行分析后发现,掌握很好的36人,掌握好的181人,掌握一般的149人,掌握差的8人,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不同对工作幸福指数存在差异(P<0.01)。见图2。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回归系数值为4.629(t=3.371,P<0.01),表明在校期间个人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对工作幸福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越好,工作后幸福感越强。

2.3.5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时职业规划非常明确的58人,明确的211人,不明确的105人,方差分析显示就业时的职业规划不同影响就业后的工作幸福指数(P<0.01)。见图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系数值为5.931(t=4.153,P<0.01),说明职业规划与工作幸福指数具有正相关性,职业规划越明确,就业后的幸福指数越高。调查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显示,准备充分的39人,准备一般的246人,准备较差的89人,方差分析显示F=2.120,P=0.121。见图4。就业准备与就业后幸福指数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系数值为3.406(t=2.061,P<0.05),说明就业前的准备情况会对就业后工作幸福指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就业前的准备越充分,就业后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分析毕业当年的就业形势,认为很严峻的为111人,严峻的142人,一般的104人,乐观的17人,提示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与工作幸福指数不存在差异(P>0.05)。

3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质量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就业幸福指数普遍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工作后开始养家糊口,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相关,男性在家庭经济支撑中起着主要作用,故而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更高有关;年龄、学历层次和工作年限均与工作幸福感没有相关性。在家庭背景中,父母的身份对子女工作后的就业质量没有影响,但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工作幸福指数存在显著影响。家境良好者,工作幸福指数更高,均分达到85.19;而特困生则为75.54。家中子女的人数与幸福指数具有相关性,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最高,可能与独生子女能获得父母更多的支援,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有关。从个人性格特点分析,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幸福指数与性格特点并没有相关性。但个人兴趣爱好较多的人工作幸福指数最高,可能是由于兴趣广泛的人拥有更丰富的业余生活,能不断从其他事物中获得幸福感。工作幸福指数与在校期间表现和就业前的准备相关,有学生干部经历者的工作幸福指数更高,专业满意度、专业知识掌握度、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和职业规划清晰度与工作幸福指数呈正相关,专业满意度越高、专业知识掌握越好、职业规划越清晰、就业准备越充分则工作幸福指数更高。

4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心前移到学生在读期间,通过个人、家庭和学校三个维度,共同努力,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前找准个人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并加强个人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其就业满意度,为健康中国助力。

4.1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工作幸福感

家校合力,为医学生撑起一片天。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家庭出身、环境、经济能力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但家长可以改变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拥有更敏捷的思维、更自信的人格、更从容的心态。

4.2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提升知识储备

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第一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医学实践,将教学、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加强课程管理,形成分流机制,对多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予以降级或退学处理,让学生一开始就端正心态,认真学习。同时,将理论宣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从见习、实习、带教实践中获得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服务。

4.3早干预,早实践,找准就业突破口

学校应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更早地明确个人发展定位,及早规划未来,并着手就业准备。在毕业季,不仅要关注困难生群体,还要关注家庭经济一般的群体,为更多的毕业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将就业工作落实、落小、落细,不仅关注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岗位,还要关注不同生源地的就业需求,实现区域化对接、专业化对接、精准化对接。

4.4加强社会实践,充分挖掘潜力

学校应开设多个学生实践平台,包括班级、学生会、社团等,由学校统一管理,引领方向,形成一年一换届的固有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历练。通过担任学生干部,使学生学会担当和负责,入职后能够尽快适应角色,在医疗实践中感知大医精诚的使命,获得更好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职业态度。

作者:孙巧丽 徐丽 孟梅华 吴晓莉 刘萍 顾晔斌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