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9-29 17:06:36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公立医院;薪酬结构;现状分析;策略建议

贯彻落实“两个允许”、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薪酬制度,对维护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起,国家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如何合理配置薪酬结构可以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保障与激励薪酬的最佳比例关系”等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着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在此背景下,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立医院现行工资政策

目前,对薪酬的研究范围多以经济性薪酬为主,即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雇佣关系为前提,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实质是薪酬与劳动的交换关系[1]。一般而言,“水平—结构—来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薪酬体系,薪酬结构是指薪酬体系中各具体项目构成及各自在薪酬体系中的比例[2],包括不同层次工作之间薪酬的相对差异和绝对额度,强调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不同等级之间级差的大小以及决定薪酬级差的标准。薪酬结构对整个薪酬分配起着骨架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岗位绩效工资制是公立医院执行的主要分配制度。医务人员工资由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4个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执行国家统一标准,每2年调整1次,每个岗级、薪级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津贴补贴的类型与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实绩和贡献。

2公立医院薪酬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体现保障作用的基本工资水平与占比偏低

基本工资执行统一的事业单位标准,即不同事业单位使用相同的基本工资标准。基本工资标准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基础之上,每一个等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且过于标准化。员工即便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也很强,但由于岗位级别较低,其基本工资水平相应偏低。根据调查,公立医院医务人员保障薪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下同)与激励薪酬(绩效工资+其他收入,下同)的比值近似为3∶7,基本工资占个人总收入的比重不足30%。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年,医院医生中,中级及以下职称占77.6%,工作10年以下的占36.9%,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3.1%。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普遍受教育时限高于其他行业(院校教育平均19.9年,是社会平均的2.05倍),进入医院工作后参加3~7年的相关医师培训。有调查显示,医院存在事业编制、备案制、合同制、派遣制等多种用工性质人员,出现了身份多元、社保、管理困难的现象,编外人员不论是基本工资还是绩效工资、津贴补贴、保险缴纳等均与编内人员存在差距,同岗不同待遇。总体来看,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不够,难以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和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薪酬最基本的保障作用难以体现,只能靠绩效部分来体现岗位固有属性和行业特点。

2.2体现激励作用的绩效工资总额管控严格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行总量管理,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分类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通过对各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统计,67.3%的地区通过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来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总量的核定由当地人社、财政等部门主导。根据调研,有的地区对医院绩效工资总量的确定是根据上年度12月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核定,体现不出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及医院的经济运行等情况。有的地区仅以实际在编在岗人员核定医院的绩效工资,实际分配又按全员(医院编外人员约占50%)。根据调查,52.8%的医院由相关部门核定了绩效工资总量,44.8%的医院绩效工资实际支出额度未超过核定标准,21.8%的医院实际支出与核定标准相同,普遍反映超发需退还。总体来看,相关部门对绩效工资总量的“管控”已成为制约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壁垒”,难以体现绩效工资“活性”。

2.3体现调节作用的特殊岗位津贴标准偏低

我国于1979年和1985年分别为医务人员建立了医疗卫生津贴和护龄津贴,体现对医务人员高风险岗位的关心和爱护。但是这两个津贴标准多年未调整,2004年又提出医疗卫生津贴由各单位通过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自行调整。按医院护士月均工资20233元计算,护龄津贴占全部工资收入的0.03%~0.10%,占基本工资收入的0.09%~0.29%,已远远低于初设时占工资的比例(3.1%~10.3%)[3]。有的地区甚至将两项特殊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发放或者不发放,已经发挥不到原有的调节作用,“弱化”了特殊岗位属性。

2.4保障与激励薪酬的合理比例关系较为模糊

薪酬水平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评价,如果薪酬结构不合理,即使总体薪酬水平比较高,也会造成人员薪酬结构不能体现出特殊贡献[4]。有研究提出通过变动薪酬与固定薪酬的相对值来衡量“薪酬组合”的程度[5]。一般来说,激励薪酬占比越高,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会越大,但会诱导员工过分注重绩效,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在医院业务量锐减时,受影响往往也最大。各地在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中,对薪酬结构“优化”更多的是围绕绩效工资的内部结构展开,而没有触及整体薪酬结构的“优化”,即薪酬结构如何能够在最大化对医务人员激励效果的同时,使医务人员与医院的目标保持一致。诚然,在现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下,如果基本工资标准不变,仅单纯提高保障性工资比例,无异于“拆了东墙补西墙”。

3关于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的建议

3.1优化薪酬结构,提高基本保障

把握行业特点是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在基于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炼薪酬要素、建立基于薪酬要素的薪酬决定机制,是薪酬制度改革的关键。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保障功能应该是工资制度的首要功能,提高保障部分的水平与占比,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激励。本文对薪酬要素的提炼主要从岗位特点和机构特点两个角度展开。其中,培养周期、职业风险、技术难度反映了岗位固有的特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则反映了当前阶段医务人员的劳动状况。在理论上,对于反映“岗位属性”的要素,应当通过薪酬构成中的“保障部分”来体现。对于反映“劳动属性”的要素,则应当通过薪酬构成中的“绩效部分”来体现。《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医疗行业人才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基于行业特点归纳提炼为反映“岗位属性”的知识和技能、责任和压力、难度和复杂性、职业风险等薪酬要素,反映“劳动属性”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薪酬要素,岗位属性与劳动属性的要素权重分别占69.24%、30.76%[6],即医务人员工资中保障与激励部分比例大致为7∶3。国内部分地区和医院进行了提高保障部分的探索。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新整合工资项目,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分别占70%、30%;深圳大学港大医院为每个岗位设立晋升薪级表,固定薪酬与绩效薪酬分别占70%、30%。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医院医务人员实行基本薪酬与变动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基本薪酬占主要部分(60%~80%),较为稳定且水平较高。例如,日本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和支付,保障部分约占65%。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在目前基本工资占比不到30%的基础上,先逐步提高至40%~50%,最终达到60%~70%,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主要有两种实现路径:一是提高保障性工资水平。继续沿用现有事业单位统一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档次,但提高各档次的标准,反映“培养周期长、职业准入高”的行业特点。根据课题组前期测算,公立医院医师的教育收益率仅为4.8%,低于中等发达国家(8%)和发达国家(9%)的水平。建议在现行基本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医生提高1~1.5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提高0.5~1倍。同时,根据受教育年限等因素,提高低年资医务人员起薪工资标准。按占基本工资的比例不低于当年设立时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动态提高医疗卫生津贴、护龄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445~1443元/月、191~634元/人月,以保证该项津贴持续发挥原有的调节和激励作用,体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充分考虑了医疗行业特点和分配要素在薪酬分配中的决定作用,也有利于与社会保险等相关制度衔接,并且有先例可循(护士10%的基本工资标准)。二是优化岗位设置、调整薪酬项目。以公立医院公益定位为前提,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岗位设置体系,通过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估,合理确定各类岗位工资的分级分档和工资标准。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确定薪酬总量,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设置体现行业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发放项目,建立以固定(保障)部分为主的薪酬结构(不低于60%)。同时,在加强内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各岗位之间的差距,力求“同工同酬”(同一医院相同工作条件下,相同工作量的岗位薪酬水平相当)。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对各类岗位的分级、分档,能较好体现行业内部、岗位之间的相对差距,符合岗位价值评估和薪酬设计的普遍要求。现有事业单位统一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的档次和标准,只是作为缴纳社会保险等制度衔接的“档案工资”。

3.2优先保障公益性任务,落实医院人员经费投入

目前,公立医院主要有财政补偿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收入渠道。根据薪酬监测调查,财政对医院人员支出的补偿不足20%,即80%的人员支出需要医院自筹,并且补偿力度与各地财政实力紧密相关,部分医院的医疗收入又受制于医院类型、所在地区、服务人群等客观因素。各级政府应对公立医院一些不收费的公共服务和一些由于低于成本的亏损项目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以确保医院不需要通过“创收”来弥补公共服务。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重点保障公益任务的人力消耗。目前,在补偿机制难以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应当优先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类任务、援助指导类任务、政府指令性任务、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公益性任务给予充分补偿,建议按“资源配备与支出等比例”的原则给予相应投入保障,并作为经常性补助之一,优先保障公益性任务的人力消耗。二是按照人员岗位编制总额,落实医院人员经费投入。在合理确定人员岗位数量的基础上,保障薪酬原则上应由同级财政全额或按定额(不低于保障薪酬的70%)承担,包括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缴费的单位承担部分。其中,基本工资反映了岗位价值以及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应予以全额保障,尤其对于县级医院、公共卫生任务重的传染病等专科医院以及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公立医院。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反映了岗位特有的劳动强度、风险等,也应予以全额保障。

3.3提高人员支出占比,弱化薪酬总额管控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2

山西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张建欣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卫小春宣读了《山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表彰2014年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市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进县的决定》,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巨宪华主持会议,省医改领导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各市分管副市长、83个试点县县长等参加会议。

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山西省于2012年、2013年分别在34个和49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3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改革总体方向明确,政策基本符合实际,基本路子逐步形成,以药补医机制开始破除,新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为深层次的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医改工作打下了基础。

张建欣在会上指出,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绩主要体现为“两个很有成效”“两个有所突破”“两个积极探索”。即在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办医责任方面很有成效;在取消药品加成、完善补偿机制方面很有成效。在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方面积极探索。 张建欣副省长发表讲话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2015年深化医改的‘重头戏’,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张建欣副省长强调。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跟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解忧。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的目标,2015年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省推开。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深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各项任务艰巨。我省将在119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参与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各地各部门今年重点要在6方面下功夫: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后增加的政府投入将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对中医的投入倾斜政策,推动建立科学、稳定、可持续的补偿机制。按照履行政府办医的职责,医改建机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和完善向供方、需方科学的双向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价格的调整机制,从而建立完整的补偿机制。

二是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医保付费总额控制与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推动建立医院有效控费机制。要同步抓好卫生计生部门的行动监管和医院内部的成本控制。要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保支付方式全覆盖和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医保资金的规模不断壮大。

三是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上求突破,推动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允许公立医院医生通过多点执业获取合理报酬。待遇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积极性。

四是借鉴基本药物招采经验,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推动建立县级医院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国家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让市场来决定药品的价格。县级公立医院要认真总结借鉴基本药物集中招采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医院药物招采办法。

五是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多策并举,全面推开住院按病种分级诊疗工作,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秩序。分级诊疗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治本之策。医疗机构要转变服务观念,打通转诊通道,明确转诊责任,在对口支援医联体、县乡一体化内部积极推行和率先实现双向转诊。发挥好医保、新农合的杠杆作用,推行新农合住院按病种分级诊疗工作,城镇医保要积极探索推开,要结合实际建立医保报销清单。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3

1.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财处,四川成都 610041;2.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

[摘要] 目的 为了解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分析其运行效率。方法 该研究对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2007—2013年总收入、总支出、收支结余、职工服务量、床位使用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公立医疗机构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24.93%)略快于总支出增长速度(20.76%);城市医院和城市中医院医疗服务收支平衡,其余各类机构医疗服务收不抵支。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每职工门急诊服务量高于城市机构,县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每职工住院服务量高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的平均病床使用率低于全国公立医院同期平均水平,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结论 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

关键词 ] 公立医院;运营;收支结余;病床使用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59-05

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如何促进其高效规范的运转,建立和完善投入补偿机制,保障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一直是相关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该研究以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了解2007年1月—2013年7年间其经济运行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机构运行效率的改变,从而为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提供政策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该研究所指的公立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城市医院,城市中医院,县医院,县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卫生统计年报和四川省卫生财务年报。

2 结果

2.1 公立医疗机构收入情况

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有5 197个,拥有床位286 782张,平均在职职工287 076人,固定资产413.43亿元,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871.16亿元,财政补助收入124.65亿元(14.31%),医疗收入432亿元(49.59%),药品收入297.05亿元(34.10%)。2007年到2013年7年间,除了上级补助收入外,各类收入绝对值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7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4.40%、21.59%、19.31%、18.08%。业务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下同)一直是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渠道,2007—2013年分别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7.79%,87.90%,86.72%,86.02%,83.97%、85.58%和85.48%。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开始微幅上升,2011年达到最大为15.75%,2012年后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新医改前各年,高于2013年全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94%[1]。各年药品收入构成均低于40.00%,且一直呈波动下降趋势。见表1。

2.2公立医疗机构支出情况

2013年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支出、药品支出、财政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的比例分别为56.79%、38.19%、3.90%和1.12%。近7年,各项支出均以医疗支出为主,药品支出次之,各类支出波动小幅变化。见表2。

2.3 收支结余情况

由表3可见,2007—2013年四川省所有的医疗机构总体处于收支平衡状况,总结余均为正值,除了2007年县级中医院和2010年城市中医院结余率高于同期其他机构,城市医院收支结余率各年都是最高。城市医院和城市中医院2009年及以后各年医疗支出结余开始出现正值,但结余率不高;其他机构各年的医疗支出结余均为负值,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收不抵支的情况最严重,结余率一度接近-40%,2011年后这种情况略有缓解。城市医院和城市中医院药品收支结余各年均为正值;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2009年后出现药品收入低于支出的情况,且情况逐年严重,乡镇卫生院在2011年出现负的药品收支结余,2012年扭转;与荷莲英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某基层医院的运营研究结果一致[2]。县中医院从2010年开始扭转了药品收不抵支的情况。

2.4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情况

2.4.1 每职工服务量由表4可见2013年各级医院的每职工平均门急诊人次数分别为523.94人次、535.73人次、1 128.69人次、1 011.71人次、559.52人次,591.06人次,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人均门急诊服务量远高于城市机构。7年来城市社区每职工平均门急诊人次数上升最为明显,平均增长速度为8.89%,其余机构均为波动中增长。2013年各类机构每职工平均住院床日分别为366.05床日,361.72床日,152.40床日,316.50床日,369.40床日和348.11床日,县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人均住院服务量高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过去7年城市医院、城市中医院每职工平均住院床日平均增长速度为4.35%和8.58%,其余医疗机构该指标呈波动增长。

2.4.2 每职工业务收入2013年四川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分别为43.89万,27.46万,13.30万,10.99万,39.42万和23.26万,城市机构业务收入明显其高于其他机构。该指标7年来在各类机构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除乡镇卫生院2009年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比2010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机构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9%、20.17%、14.90%、20.87%、17.95%,见表5。

2.4.3 病床使用率2013年四川省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分别为108.30%,88.76%,65.74%,70.66%,104.34%和92.59%,床位使用率最高的是城市医院,最低的是城市社区机构。过去7年,除了县级医院,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均是波动增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城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从2007年的89.93%和56.40%上升到2013年的104.34%和70.66%。 2013年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的平均病床使用率低于全国公立医院平均水平(91.6%),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均高于全国两类机构的平均水平(对应的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8.1%和64.8%)[3],见表6。

3 讨论

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财政收支情况有如下几个特点:公立医疗机构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24.93%)略快于总支出增长速度(20.76%);城市医院和城市中医院医疗服务收支平衡,其余机构收不抵支,县医院和县级中医院情况与陕西省类似[4]。公立医疗机构工作效率整体有所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人均门急诊服务量远高于城市机构;县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人均住院服务量高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虽然随着医改的开展国家财政增加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比重,但公立医院获得的财政投入额度相较于自身发展速度而言,财政补偿水平呈现下降趋势[5]。除了城市医院,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收入都低于支出,机构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药品收支差额和政府财政补助。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推进,医院药品收入出现亏损范围可能会更大,为弥补政策性原因出现的亏损,保持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转,体现服务的公益性,必须需要政府的支持[6]。这种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摸清收支缺口,科学确立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增加政府投入。二是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包括理顺医疗服务定价标准和定价策略,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充分弥补医疗技术劳务成本,从政策层面上扭转医院医疗服务收不抵支的情况;改革支付方式,促进医院增加成本意识,减少资源浪费,也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从机制层面上减少医院亏损情况的出现。也有国外学者提出,政府基于绩效的预算(PBB)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对医疗机构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7]。

3.2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2013年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与全国同类情况相比出现一低一高的情况,说明四川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机构的运行效率还需改善。四川省医疗机构面临着控制医疗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的双重压力,仅仅依靠加强政府投入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在新医改推进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背景下,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必有之路。首先要明确医院各层的职能、权力, 建立相应的制度规章,给予必要的管理投入(时间、精力和经济保障),强化监管及激励[8]。其次,医院需加强成本核算,特别是要做好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了解各医疗项目成本大小、成本构成、收费水平和收益情况,进而实现医院和科室的精细化管理;同时要做好医院运营绩效评价[9],深入分析医院的运营绩效节点。再次,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医院发展和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激励分配制度,按照岗位,贡献,工作风险,技术水平,劳动时间等原则进行收入的分配,充分承认员工劳务价值,使医院员工以提高技术水平为工作动力,最终促进工作效率提高。也可借鉴比较成熟的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医院绩效[10]。

[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2]何莲英.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某基层医院运营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房,2014,25(32):3063-30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服务情况,nhfpc.gov.cn/mohwsbwstjxxzx/s7967/201308/41d75f3a1a 7247b4a90ddacde4dc3705.shtml.

[4]郭成成,高建民,张小龙,等.陕西省县级医疗机构收支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0):68-70.

[5]刘洋希.四川省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35-36.

[6]周瑞,陈仲强,金昌晓.公益性原则主导下公立医院良性运营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4-6.

[7]Taryn Vian,William J,Bicknell. Good governance and budget reform in Lesotho Public Hospitals:performance, root causes and reality[J].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14,29(6):673-684.

[8]张冬慧,涂诗意,薛迪,等.上海市不同治理模式公立医院的运营状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9-12.

[9]徐琼花,张文斌.基于杜邦模型的公立医院运营绩效评价实践研究[J]. 医院院长论坛,2012(4):37-40.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医德医风 考评 建立

医德医风考评体系对于传染病医院而言,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和制约机制。尤其是《三级传染病医院评审标准与评审细则》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为力求达到“三级”标准的传染病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德医风管理方面,不仅要求传染病医院有相应的医德医风考评机制,更要有“考评方案和量化标准”,要“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医德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这使得努力晋升“三级”的传染病医院都要重新认识各自的医德医风管理工作,重新审视与梳理各自的医德医风考评体系,我院也不例外。

在重新建立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的过程中,我院通过结合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了《医德医风考评方案(试行)》,建立了专门的《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初步建立健全了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现将建立过程的心得总结如下:

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院、科两级管理组织

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工作,建立了医德医风考评体系,并为此成立了院、科两级的管理机构。院级医德医风管理机构即领导小组指导全院医德医风工作,负责全院在职职工的医德医风考核工作,兼任医德医风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对全院医德医风年度考评工作中的“医院评价”结果进行评定;科级管理机构是医院内部科室成立的科室考评小组,负责科室日常医德医风工作和年度考评中的“科室评价”工作。

医院同时设立了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的执行机构,负责全院医德医风工作的协调与执行及日常检查工作。

2 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晋级聘用等挂钩,使医德医风的考评更有力度

我院制定了《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德医风考评方案(试行)》,结合《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卫办发〔2007〕296号)、《卫生部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八项纪律》、《大连市卫生系统关于加强行风建设的八项规定》、《辽宁省卫生系统“诚信服务杯”竞赛活动考评验收标准》及卫生部《三级传染病医院评审标准》等文件,充分听取了职工的意见,制定了《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德医风考核标准(试行)》,这一标准与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挂钩,将医德医风考评内容进行了量化与分解,鼓励医务人员拒收商业贿赂、为患者做好事、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对于收受商业贿赂等行为,我院进行严肃处理,实行“一票否决”并对相应的科室负责人进行处罚。使医务人员的各种行为得到规范,做到了奖惩分明,有法可依。

医德医风考评结果将作为医院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及评比的重要依据,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医德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不合格,不得参加院内各科室负责人的竞聘。

3 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保证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的连续性

医德医风的日常考核由管理办公室执行,管理办公室按照《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德医风考核标准(试行)》对全院进行日常的医德医风考评工作,考评结果计入当月绩效考核的“精神文明组医德医风”成绩中,处罚结果以《医德医风处罚通知书》的方式下发;对于发现的问题,管理办公室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通知相关科室,并对解决结果进行督促整改并跟踪反馈。

年度考核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医院评价三个部分:

自我评价即在岗医务人员结合实际工作表现,如实填写《年度医德医风考核表》。

科室评价为科室考评小组对科室内部人员的自我评价进行审核,并结合日常考评的加分、减分项目进行加、减分,从而起到把关、监督的作用。

医院评价是评审委员会根据科室评价结果,结合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进行最终计分,并依此确定个人医德医风等级。

通过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保证了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的连续性,更好地监督与督促医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 做好公示,提高考评过程透明度

医德医风年度考评结果根据医德医风最终得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为保证医德医风考评结果的公平性,增加考评过程的透明度,医院设置了“公示”环节,将考评结果在医院内部进行公示。

对公示结果有异议的个人,应在公示期满之前以书面形式向评审委员会提出异议,评审委员会在公示期满结束之日起七日内做出最终决定。

5 几点注意事项

5.1 医德医风考评体系要结合医院的实际特点、在相应的文件的指导下进行建立,既应体现医院特点,又应符合文件要求。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72

1 引言

在我国当前阶段,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和卫生服务最主要的单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展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一些民营资本也开始进入到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这也对我国公立医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政府主管部门已逐渐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应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要求。如何能提高财务理念、尽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成为公立医院的首要任务。当前在企业中最常用的管理方式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其能较好较快地解决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2年初实施的新医疗会计制度对医院全面预算作了修改,其中明确提出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且在第二轮“三甲”医院评审细则中把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考评内容,基于制度设计和管理需求,各级各类医院均在不同程度地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及分析总结,但是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医院预算工作的经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在不同的医院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及差距,有的医院不够深入,有的医院流于形式,很多单位的预算脱离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发挥预算作为一种严格的资源定量配给机制的作用,降低了预算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中合理分配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预算管理的含义及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预算编制出发,从预算执行到预算考核及分析总结等方面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源与内涵

2.1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源

关于预算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国家的预算,直至19世纪末,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随之产生了全面预算及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当时是属于福利性质的,所以其实际成本要远远高于其收的费用,但并未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开始逐渐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模式及收费模式进行改革。1985年,国家提出了“对于现行不合理的收费制度要逐步进行改革”的号召,开始对城市卫生机进行改革,明确公立医院收费制度,调动了广大公立医院的积极性,满足了较大部分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988年,财政部和卫生部联手制定了《医院财务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的针对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文件。近些年,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等方面日趋精细化和科学化,作为一种被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办法,全面预算被逐渐应用到公立医院管理之中。卫生部于2005年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将预算管理纳入医院管理考核内容的一部分”。2012年,财政部和卫生部颁布了《医院财务制度》,其中明确指出“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预算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纳入到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之中,对公共财政和公立医院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都将有重大的意义。

2.2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利用预算对院内各部门的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全方位地管理和全方位地控制全体参与人员,在预算、执行、控制和考核等环节合理地分配资源,通过全面预算,合理、科学、高效地安排各项支出,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公立医院长期运营目标和短期利益不标的双赢。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显著特点:指导性、战略性、综合性、约束性和效益性。

3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公立医院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财务部员工和普通员工都存在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管理者都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普通员工更是如此,如果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的话,那么这个一样的预算管理就很难开展,就算开展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罢了。而较多的财务部工作人员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预算管理只是电脑里面和桌上的几个表格,并没有将它们和医院的实际状况紧密相连,更是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

3.2 预算编制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医院在预算编制的时候采取的是增量预算编制费,即在上一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简单的按比例调增调减,具有浓厚的会计色彩,同时也将上一年度不合理的开支不假思索的继承;与此同时参与编制的部门仅限于财务科,而没有使全院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没有考虑医院预算年度的特殊性及近期的战略发展方向,确实准确的预算目标,使预算编制脱离于实际工作,闭门造车。

3.3 预算管理执行效率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医院预算的执行效率低,随意性大,且对预算过程前、中、后的约束力度不够。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准确性低,而且对预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没有科学合理的复审机制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使得医院的预算难以严格的落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医院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没有相应的考核,预算的有效与否难以量化,且对以为年度预算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善于总结,缺乏对预算管理的积极主动性,仅仅将预算限制在中低层领导的审核范围,因而缺乏对高层领导决策分析,导致预算的执行力与约束力低。

3.4 全面预算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在整个预算管理系统中,预算编制属于计划部分,预算执行属于控制部分。在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一般要经历院长办公审核、职工代表会议审核等程序,但是在预算执行时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不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全面预算可能达不到最初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也不能最大发挥其作用。

4 改进我国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探析

4.1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及其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和保证。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院主要领导任负责人,作为医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院内成立以财务科为主,其他职能科室为辅的预算管理机构,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审核、平衡及确定医院预算草案,并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协调、监控和考核评价;在各具体的智能部门设预算专管员,具体负责预算的执行和监督考核。

4.2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管理与工作计划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工作计划是预算的基础。因此,各预算编制部门应该根据下一年度的计划来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严禁根据上一度的财务数据简单的调整,要求上报的预算,详细的列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及预算。

4.2.1 收入预算

主要是针对临床医技科室,我们可以根据预算的工作量指标,均次费用指标,床位周转指标等指标,结合设备投入、工作量、床位变化等来确定科室收入预算指标。进而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确定下一年度合理的收入规模。

4.2.2 支出预算

变动成本中的可变成本是支出预算需管理的重点对象,主要包括智能科室和后期管理部门,三类主要控制的支出为人员经费、非医疗性支出,预算外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应该控制在总收入的合理范围内,每月设定一个人员经费的发放上限,倒推绩效工资应发总额。对于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如差旅费、培训费、招待费等支出预算,应该实行总量控制,定额、定量管理。预算外支出应该通过规定的追加或者调整途径以后,方可开支,如无特殊情况,应尽量减少预算外开支,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4.2.3 采购预算

以医院计划为上限,按照科室计划确定下一年度的药品、耗材及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具体流程:科室上报―相关归口管理部门审核―上报采购管理委员会审核、汇总―形成年度采购计划。

4.3 建立监督考核体系,严肃预算执行及考核

预算一旦确定则不得随意更改和追加,医院应当以全面预算为手段,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纵向落实到医院各个科室和智能科室以及各个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此外,还应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将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分解为季度和月度数据。为了实现上面的目标,医院必须建立严格考的核制度的同时还还必须执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等。预算在期末时应对其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合理的程序进行考评,罚劣奖优,发挥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4.4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综合处理能力

为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求,必须将预算管理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其核心就是将预算管理的思想及方式用计算机系统准确的量化出来,在计算机财务系统中讲年度预算用预算项目表示出来。在年度计划分解到各个归口部门管理,使得会计核算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相衔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各种数据的机密集成及财务数据的共享。目前,很多一样已应用的众多信息系统和预算系统软件无法直接共享数据,这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据来源和整理的正确性上,而非数据分析和完善系统内容上。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软件之间数据的对接,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以为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我们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还很薄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医院应加强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加强预算考核。通过全员、全额、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越来越精细化,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显云.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3,(3):60-62.

[2]贾飞宇.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

[3]唐风.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5,(8):90-92.

[4]王兴玲.医院全员预算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经济研究,2015,(4):48-49.

[5]谢爱娟.医院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局限与展望[J].现在医院管理,2012,(2):4-8.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一、现行编制管理模式在某些行业领域的局限

机构编制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目前,编制管理方式主要是单一审批制模式,主要通过制定标准、核定总量、定编定员、定编定岗、分类管理、使用审批、按编制核拨经费等措施实现。现行的编制管理模式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控制人员规模、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加强人员管理等方面为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在一些行业领域或某些单位,单一审批制的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编制问题、身份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众矢之的,经常为一些改革难见成效和社会不公背锅。

(一)编制总量越来越捉襟见肘。由于实行严格的编制总量控制,按标准核算的编制数在一些地区难以落实。莱芜市在2012年便按照标准测算了中小学、公立医院的编制总量,比原有编制数超3000名,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年得不到落实。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的工作职能不断拓展,医疗业务快速增长,人力资源日益紧缺。2014年莱芜市调研显示,全市5家公立医院的人均床人比仅为1:1.0,编制配备明显不足,缺编严重。在此情况下,各单位超编配备情况较为普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人员超配达到29.7%、45.4%、131.8%。另外,各医院还聘用了大量的编外人员,如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聘用了846人、351人、405人,编制数量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

(二)限制了单位用人自。以计划配置为主的人员配置方式,限制了高校、公立医院等单位自由灵活地引进人才。在医疗行业,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医改不断深入,我国公立医院的任务、财政渠道、所有制结构以及医学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公立医院的发展需求。单位受制于编制,“需要的人才引不进、引进的人才用不上”,“职务能上难下,人员能进难出,优秀人才难进”,很多医院很难引进和储备人才,制约了单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行业,高校教师的招聘由人社部门承担,教师的工资待遇由财政单独核算拨付,学校没有约束力,对教师难以管理。

(三)编内编外人员待遇差别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编内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的福利待遇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如在工资、津贴、社会保障、采暖费报销、住房补贴、职称评聘、退休待遇等方面差别更大。编制还能够解决很多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户口等),“同工不同酬”,一直为业内诟病。

(四)良性市场竞争难以形成。以医院为例,正因为编制之上附加的种种好处,已经在公立医院拥有编制的医生不愿意离开,还未获得编制的医生则想进入编制群体,刚毕业的医学生在择业时,也更倾向于拥有编制的公立医院。在这一大环境下,民营医院无力与公立医院争抢人才,良性的医疗市场竞争格局无法形成,公共服务的提供受到影响。

二、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管理的必要性

2014年,中央编办印发《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意见的通知》,对申请设立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已制定编制标准的高等院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逐步创造条件,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近年来,部分中直事业单位和多个省市在教育、卫生系统启动了编制备案制试点工作。2016年,山东省在高校、公立医院推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管理,“高等院校根据类型特点、学生数等,公立医院根据业务水平、类型特点、床位数、门诊量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人员控制总量,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从实践中看,编制或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可以更好地强化分级管理与动态管理,由单位依据自身发展、工作需要确定组织机构的人员编制。它是政府职权下放的一种体现,也是编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随着十以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化、科学化,高校、医疗等事业单位对机构编制管理权进一步下放由被动适应变成了主动期盼,希望主管部门以推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为抓手,适当“松绑”对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管控,解决因编制管理僵化,以及编制与养老、社保等相挂钩引发的现实和长远问题。

(二)提高单位自。开展备案制管理试点,盘活用人制度,提升单位职工整体素质,为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医疗单位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医师多点执业,人才自由流动,医保全民开放,医疗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日渐紧张等,更加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灵活的用人环境和用人体制。实行备案制管理,是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有效措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激发人员活力。备案制管理是建立从身份管理逐渐走向岗位管理、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人事制度的重要一步,有利于逐渐让工作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有利于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给医生身份松绑,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保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自由流动。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兼职获得合法收入,发挥特长,服务社会,使科技创新及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使专业特长人员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吃饭。

(四)助力行业改革。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坚持政府监管和医院自主管理相结合,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机构编制备案制度,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实的机制保障。高校用人单位可以将财政资金和创收资金结合使用,通过更加合理的劳动收入分配,使具有人才吸引力的高等院校能够吸引到更好的人才,促进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形成动态化劳动力市场体系。

三、高校、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016年,莱芜市对高校和公立医院开展了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管理工作。其中,市直高校1所: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编制692名、实有706人,聘用6人,按照标准核定批复人员控制总量951名。公立医院5家,原核定编制数1293名,核定床位数178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2332张),在编人员1826人,聘用编外人员1646名,按照标准核定人员控制总量3353名。2016年9月份,5所公立医院在新核定的人员控制总量内,自主制定、执行新进人员计划,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短缺专业人才63名。通过座谈了解,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便。

(一)人员控制总量的性质尚未界定。人员控制总量是鼓励高校、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编制,还是一种新设名目的编制形式?若是前者,编制部门大可一放了之;若是后者,编制部门最终仍然会像对编制一样进行严格管控。对实行备案制管理后,编制部门是否需要对新进人员进行专项管理问题,目前各地看法并不一致。莱芜市将原在编人员、新聘用人员都包含在人员控制总量之内,对原在编人员继续实行实名统计,现有编内人员按“退休一个、核销一个”的办法逐步收回编制,对单位在人员控制总量内新聘用人员则不再纳入实名制管理。

(二)备案制的人员工资由谁负担。如果政府承担人员工资,那么备不备案有何区别?如果政府不承担人员工资,待在编人员全部退休后,员工工资将全部由单位承担,又将如何保证单位的公益性?目前,卫生主管部门和公立医院仍然希望编制部门对自己自主聘用的人员继续进行背书或认证,以便财政部门据此核拨“人头费”。

(三)控制财政供养人员难度加大。之前,编制使用审核制度,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管理机制,一直是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控制行政成本的重要制度。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以后,相关制度没有建立完善,同时也没有了编制总量“红线”要求,单位人员将不断增加,行政成本将提高。

(四)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控制总量备案人员的工资制度、岗位聘任、保险缴纳等政策不完善、不明确,存在不确定因素。2016年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工作实施后,市直卫生计生系统新录用63人已经办理报到手续,但按现备案工作标准,编制部门不再出具编制通知单。因不能提供编制条,人社部门不再接收人员档案,不核定工资基数,保险等相关手续尚未办理。

(五)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不畅。当前仍处于改革过渡时期,高校、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到编制、人社、财政、教育、卫生计生等多个部门,定期联席和沟通机制没有建立,在微观运作层面还有很多工作未研究、细化。

四、对完善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明确备案含义。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稳住存量、激活增量渐进式改革方法,最终会走向单轨制,而不是双轨并存。问题是在高校、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总量能否控得住,财政能否担得起,债务能否背得动。实质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公立医院和高校,但都不占主体地位,总量控制非常严;而占主体地位的私立高校和私立医院,这是完全放开的一块。就是说他们是稳住公立,放开私立。公立医院、高校控制人员总量是控不住的,也很难搞活。

(二)完善备案程序。目前有两种模式:一是备案制人员在财政供养范畴,人员控制总量包含在编人员、自主聘用人员,编制部门对医院在总量内自主聘用的人员部门继续办理认证手续,财政部门按照人员控制总量核拨经费。二是备案制人员不在财政供养范畴。高校、医院自主公开招聘的人员,包括从原自聘人员中重新聘用纳入总量备案内的人员,实行与单位正式编制人员享受同工同酬,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以合同考核结果续聘晋聘,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本级政府财政不承担供养义务,工资等发放一律由单位自己统筹安排。

(三)推进社会化改革。取消高校职员、公立医院编制等改革看起来牵一发动全身,但从中国改革这棵参天大树的角度来看,它仍然属于一处“枝节改革”,需要创造很多条件,同步推行社会化改革。只要不公不私的社会角色还在,社会抵触力量就会一直还在。而所谓“编制”,假如剔除其行政色彩,不过是一个单位的人员配置罢了,至于编制背后的待遇和福利,也是任何企业和机构人事管理的基本要素。那么,单位职工去编制之后,这些问题其实仍然存在。必须以更大的视野、更坚定的决心,推进高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使事业的发展管理更多遵循市场规律,倒逼单位的管理体制发生正向的变化。

(四)完善配套政策。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并非编制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事,它还涉及组织、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对总量备案管理人员在人事管理、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职称晋升与人才流动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备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部门工作协作机制,需要建立定期联席和沟通机制,协调进行。如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后,财政部门无法再利用之前的编制“六联单”办理核拨“人头费”手续,这就需要尽快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工作,也需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密切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作。

(五)制定好员额标准。目前,高校、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仍然按照两个行业原编制标准核算。核定标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是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和行政成本的重要抓手。制定标准应当全面考虑事业单位人员配备的关联要素,科学确定指标权重和计算方法,力求俗寄谌菘蒲Ш侠怼M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工作,要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根据单位承担职责情况、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结合各地财政实力,科学核定工作人员总量,并定期调整,特殊情况及时调整,以使人员控制总量真正接地气、有效率。

(六)制定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制度以后,一些事业单位又多了一类人员。对于控制政府组织机构人员结构的主管部门来说,加强编外人员管理,编制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完善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对于单位在编制外聘用的人员来说,同工同酬、各项管理向编制内人员看齐是一种基本权利的保障;从事业单位来看,这是改革的重要一步。在待遇相同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使编制内外人员能进能出、互为补充。实行人员控制总量以后,部分技术、后勤和特殊技能用工岗位,编外聘用人员也应控制在编制限额或人员控制总量限额以内。

(七)对备案制单位探索实行“经费包干”制度。积极探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与工资总额、人员经费脱钩的管理模式,增人不增工资总额;鼓励单位合理空编,采取编内聘用、占编不入编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逐步形成人员管理上的自我约束机制。特别是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后,对一些行业事业单位不再与人事编制挂钩,与企业一样自由定员,财政只按事业单位完成工作量相应拨款,实行‘经费包干、购买服务、人员自聘、合同管理’办法,鼓励购买服务,精工用工,从长远上节约财政支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

(八)健全临时编制制度。编制总量在2012年底的基础上只减不增,对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效果显著。但在一些地区、行业,亟需的人员编制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事业发展。因此,需要完善临时编制制度,作为编制管理和人员控制总量的一种有益补充。临时编制,指机构编制部门为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的机构下达的编制。临时编制要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在编制管理上相对比较灵活,既能有效地保障工作的进行,又便于转化或核销。临时编制应严格审批,不得自行突破,使用临时编制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使用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相同。临时性工作完成后,临时编制即行核销,选调参加临时工作的人员一般按照“哪来哪去”的原则由各相关部门安置解决。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浪人”为你整理了这篇医院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医院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充分保障广大患者和医院职工的民主权利,医院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医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推动医院改革深化和发展。现将我院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增强组织领导,政务公开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

为使政务公开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我院着眼于树立政务公开长效机制,使政务公开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加强对院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坚持把院务公开作为医院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工作,我们成立了由院长和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院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院院务公开工作。医院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明确一名副院长负责具体抓,推动院务公开工作开展,列入工作分工,并对外公布。明确专人负责政务公开信息上传工作,承办日常事务并全面负责推行政务公开的计划。医院将定期检查各项院务公开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科室整改,并通报各科室的整改情况。制定出《伊春市第五医院院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公开制度,使医院管理服务更加透明,更加方便患者就医,更便于社会公众监督。

二、形式多样,提升政务公开质量

从便民服务入手,面向社会公开医院改革、发展、管理和服务信息,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开展。

(一)通过对外院务公开,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一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开。具体包括重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情况;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药品、新建项目、医疗设备等采购招标标准、程序和中标单位、中标价格;医疗服务质量检查和评估结果等信息。二是大力推进便民措施信息公开。具体包括按规定应病人或其家属要求应当提供的医疗服务信息获取程序及咨询电话;医疗服务规定与流程;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各病房的设置、位置格局以及抵达路径;紧急情况的疏散通道。三是大力推进诊疗项目及药品价格信息公开。提供就诊者的具体诊疗项目、药品名称、数量、价格等费用清单。四是大力推进行风建设信息公开。具体包括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服务用语、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等;医疗服务投诉信箱和投诉咨询电话。

(二)通过对内院务公开,强化医院各项管理

强化医院内部公开工作,使每个职工都参与到医院管理中来,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强医院重大决策事项公开。公开医院发展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完成年度计划情况;重大决策、中层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信息。二是加强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公开。公开医院财务管理事项、绩效工资的核算和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重大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处理结果,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及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等规定应公开的内容等信息。三是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公开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程序和结果;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量化标准及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情况;护理人员的招聘标准、条件和程序及招聘情况;职能科室,业务科室负责人任前公示情况等信息。四是加强职工关注的信息公开。公开各级各类先进评选奖励的对象、条件、名额、程序,确定上报人选和评选结果;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和结果;对违法违纪职工及医疗事故责任人的处理等信息。

2020年,我院院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通过自检自查,我们的工作距离上级要求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公开不够及时、不够全面、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不断加大院务公开工作的力度,加快提高我院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水平,为林区人民的健康做出新贡献。

三、总结经验,做好2021年院务公开工作

2021年,我院要在市政务公开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进一步深化院务公开工作,重点主抓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医院办事公开工作。按要求精心编制医院办事公开目录和办事公开指南,并通过医院网站、微信平台及公示栏做好公开工作。

公立医院年度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收入分配

在财政部、卫生部新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应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有关规定并结合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工资总额和管理费用支出比率等控制指标。“本市医改方案”也明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因此公立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对公立医院试行工资总额核定管理,同时要求在公立医院内部实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这是通过借助预算管理这种管理控制工具,建立“以绩效为基础,以考核为依据”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在对市级医院工资总额进行适度调控的同时,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改善经营绩效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同时,这也是加强医院收入分配管理调控的客观要求,通过内部分配机制的转变,解决医院内部存在的不同职工群体工资结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医院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最终实现主管部门有效监管与公立医院按照正常机制自主分配工资珠联璧合。

一、工资总额的构成以及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含义

1.工资总额的构成及人员组成范围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人员经费定义为: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等。《医院会计制度》又进一步明确:人员经费明细科目下应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因此,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规定,医院工资总额的构成应为医院会计报表列示的所有工资福利支出,所核算的对象应为单位开支的在职职工和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含会计科目中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绩效工资、以及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加班工资、病假两个月以上期间的人员工资、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等)。

2.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含义

主管部门对市级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界定可以是指:医院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出资人调控的要求,根据医院运行绩效、劳动力市场现状和劳动技术价格,对医院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水平作出预算安排并进行规范管理(申报、执行、监控、清算和评价等)的活动。

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

对市级医院建立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绩效为基础、以考核为依据,将工资总额与医院实际运营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指导改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水平来加强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的执行力度。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内容如下:

1.财务管理考核指标

医院实施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应当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编制基础。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评价指标,包括预算管理指标(如预算执行率、政府采购执行率等)、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如业务收支结余率、资产负债率等)、资产运营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成本管理指标(如每门诊或住院人次支出及门诊或住院收入成本率等)、收支结构指标(如人员经费支出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比率等)及发展能力指标(如固定资产净值率等)等考核指标。

2.绩效考核指标

每年主管部门进行院长书记绩效考核,通过对医院绩效运行数据的月度监测、季度分析和年度考核,真实、客观、量化地了解医院的运行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指标的本院纵向比较、同类医院横向比较和专题分析。因此,每年绩效考核为客观反映医院运行情况、跟踪政策实施成效和持续改善绩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作为医院内部绩效管理成效的一个依据。院长书记绩效考核的定量指标分为社会满意、管理有效、资产运营、发展持续、职工认可等5个方面。

因此,主管部门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结合院长书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得出相应的权重,为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的调整核定提供合理的依据。

三、工资总额预算基数的核定

以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产出、科研产出为核定基数。

计算公式:P=Pw*A+Pr

P为绩效工资总额,是工作量绩点Pw和科研奖励Pr之和。

Pw为绩效工作量绩点。Pw=〔O*Io*质量系数+B*Ib*质量系数+S*Is*|量系数〕*绩点劳务价值。其中:O、B、S分别为门急诊、住院非手术和住院手术(含日间手术)的工作量点数,Io、Ib、Is为对应业务的工作量系数,为固定值;质量系数是根据各院疑难危重病种比例制定的校正系数;绩点劳务价值为服务量点数所对应的绩效奖金额度的前3年平均数。

Pr为科教奖励。Pr=上年获得纵向科研经费数*5%+获得部级科技奖励数*100(万)

A为院长绩效考核等级系数。考核结果中A、B、C等的系数均为固定值。

上述方案至少有7点好处:一是充分体现与医教研核心业务挂钩,与业务收入脱钩;二是凸显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为核心的绩效导向;三是与人员编制、职工总数脱钩,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四是以疑难危重疾病比例体现医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五是以绩点劳务价值兼顾历年收入分配水平;六是增设科研产出绩效奖励,以奖代补,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七是以院长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总额的调整依据,强化激励约束。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