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8篇

时间:2022-11-25 10:11:13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1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公寓管理 三位一体三管理

高校公寓不仅是学生最集中的生活场所,还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各大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高校学生人数在迅速增加,公寓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国家教育部、各大高校都在摸索中不断创新公寓管理模式,许多高校辅导员开始“走进”公寓,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通过建设公寓文化、强化教育理念、拓宽理论学习领域等多种方式,研究创建新型公寓管理模式,寓管理与教育于服务中,以求在公寓管理中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服务的能力。

根据院校的独特性与环境条件创建理想的公寓管理模式,是每个高校不懈的追求,“三位一体三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想且有效的新型公寓管理模式。

一、公寓“三位一体三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三位一体三管理

“三位”是指公寓中的三股主要力量,即公寓辅导员、学院辅导员与住楼辅导员、学生,三股力量结合成一体成为公寓管理的中心力量;“三管理”是指三种管理方式,即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协助辅导员对公寓的管理,三种管理各有职责又相互交叉合作,使公寓管理的各项工作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三位一体三管理”是指在公寓辅导员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方法,有效整合公寓中的这三股主体力量,公寓内采取有组织、有层次的管理模式,同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公寓管理工作的同时实现自我管理,激发内在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

(二)主体力量的来源与管理中的组织结构

高校学生已经逐渐脱离初高中那种死板、教条、应试的学习模式,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创新,这些特点为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创作带来了灵感,但也加大了公寓管理难度。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独特性实现公寓自我管理是对公寓辅导员综合能力的考验呢?学校应根据公寓内所住学生的专业特性选择综合能力好且个性适合的老师担任公寓辅导员;学院辅导员是指本公寓内所有学生所属学院的辅导员(男、女辅导员均有),另外,学院辅导员均于自己所带学生公寓内有住宿房间,以便更好地完成值班工作,被称为住楼辅导员(只有与公寓所住学生同性别的辅导员);另一股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便是学生,学生是公寓的管理者,也是被管理的对象,要实现这双重身份的完美叠加,那些既有管理潜能又不失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无疑是最佳选择(可由学院推荐,也可自行筛选),这些学生在公寓辅导员的指导下成立宿管会。

公寓管理主体(如学工处)与各二级学院联合成立了公寓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公寓辅导员、各级学院辅导员、住楼辅导员及宿管会组成),公寓辅导员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在物业管理部门、总务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公寓管理工作。

二、公寓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三股力量的分工与结合

1.公寓辅导员

公寓辅导员是公寓管理的带头人,是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者,隶属学生工作处。公寓辅导员对公寓内的各项管理事务统筹安排,带领其他管理人员完成各项管理工作。公寓辅导员直属学生工作处,对公寓内的卫生、维修、安全等各项日常事务进行检查、汇总、上报,并及时与相关部门或人员(所属学院或辅导员、总务处、保卫处等)取得联系,督促各项事务的完成;公寓辅导员负有建设公寓文化、组建公寓学生组织、公寓资产核查、房间分配的任务;公寓辅导员是公寓管理团队的中心力量,除了完成既定的管理事项外,还要组织协调各股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挖掘管理人员的潜能,以实现对公寓的层次管理。

公寓辅导员是晚上公寓值班组的组长(大、小组长各一名),带领各值班人员(学院辅导员、住楼辅导员)对所有公寓及附近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排除可疑人物、宿舍走访、学生访谈及教育、处理突发事件等,同时做好值班记录。

2.学院辅导员与住楼辅导员

学院辅导员每星期对学生宿舍的检查不得少于三次,主要针对宿舍内务、安全隐患、学生教育、心理指导等方面,根据检查结果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对特殊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必要时与学工处或管理委员会主任取得联系,共同处理。

住楼辅导员是公寓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也是公寓管理中较特殊的一股力量,主要负责学生公寓晚上的安全工作。公寓是学校人员最密集的场所之一,也是最易出现突况的地方,因此成为学校的重点管理对象。晚上突发事件较多,如学生打架、酗酒等,但在公寓管理工作中,夜间管理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壮大公寓夜间管理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特为每栋学生公寓配备多名住楼辅导员(主要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组成),晚上轮流值班,主要负责晚上突发事件的处理。

住楼辅导员值班时应按时签到,并接受学工处的监督和检查,在以公寓辅导员为组长的带领下,对各公寓学生宿舍进行走访、检查或宣传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值班辅导员必须住于学生公寓内,除了保障学生安全外,遇紧急事件时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往现场,并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必要时及时通知学生所属辅导员、学院书记、学工处领导、保卫处等相关人员或部门协助处理。

住楼辅导员的安排无论对公寓管理、还是学生来说都切实地进一步增强了安全保障,为学生提供了更放心的生活环境。

3.宿管会

宿管会是公寓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是公寓中最主要的学生组织,也是公寓管理中非常得力的一支队伍。宿管会成员全部由仔细筛选的优秀学生组成,主要协助公寓辅导员完成公寓管理工作。宿管会进一步划分为纪检部、宣传部、生活部及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分工合作。在学工部的领导及公寓辅导员的指导下,由宿管会会长及副会长带领各部门完成公寓管理工作,如卫生检查与监督、公寓文化建设、公寓值班室值班、板报或海报宣传、爱心屋管理、特殊事件处理等,并将结果直接汇报于公寓辅导员,以便及时反馈给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

宿管会的成立不仅加强了公寓卫生及安全方面的管理,使公寓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更得心应手,而且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纽带;另外,学生直接参与学校工作,除了有助于发掘个人工作潜力外,还能拓宽交际范围、增强与人沟通能力、学会协调工作与个人关系、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等。

(二)各项管理事项的完成

1.卫生保洁方面

学校物业管理部门是公寓卫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公寓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专门的保洁员团队每日对公寓垃圾、墙壁、玻璃、电梯、楼道、楼梯扶手等区域进行整理和清洁;不定期地对蜘蛛网、消火栓等器材表面、消防安全通道等进行擦洗和清扫。公寓管理委员会(主要为公寓辅导员与宿管会)每日对公寓卫生进行巡查及定期检查,并将问题每周汇总,汇总结果直接与保洁员的工资挂钩。公寓管理委员会及物业部负责人加强对物业保洁员的监督,就是架起物业方与学工处及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保证学生住宿环境的干净整洁,切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宿舍内部卫生主要依靠学生自主打扫与维持。公寓管理委员会采用板报或海报宣传、班会、座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卫生保洁及防火安全意识,维护宿舍与公寓公共区域卫生、弃用违章电器。另外,公寓管理委员会还采用抽查、全查、定期或不定期查等多种方式检查宿舍卫生并查处违章电器(电热棒、电饭锅、大功率吹风机、电热毯等),检查结果直接反馈给学生工作处与所属二级学院,在加强对宿舍卫生的监督力度的同时及时消除宿舍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问题宿舍或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2.维修方面

公寓维修是高校公寓管理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是保证学生安心生活的重要保障。公寓内的所有维修项目均由校总务处负责,由公寓辅导员及自主管理人员(值班生)协助完成。

值班学生每日将学生的报修项目分类申报于学校总务处,并详细填写宿舍号、具体故障、报修人、可维修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遇紧急维修事项时,如突遇停电、停水、电梯故障等,及时上报于公寓老师或拨打总务处电话请求紧急修理。总务处专业维修人员持申报单对需维修项目进行维修,并由学生签字认证。值班学生根据学生签字对维修好的项目及时标注并对未维修的项目标注原因,这些都为每周的维修汇总及二次申报提供了准确信息。

公寓老师在值班学生的协助下,每周对未维修项进行汇总,并根据报修学生提供的可维修时间准备二次申报,若申报三次后仍未维修,遗留问题直接反馈于学生工作处。

3.学生自主管理

公寓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宿管会成员除了协助辅导员完成公寓管理工作外,还承担着自主管理的重任。宿管会成员在学工部及公寓管理辅导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自主完成公寓外门的值班工作,并按其劳动成果领取一定报酬。

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宿管会会长根据课表安排学生的值班时间。值班学生的主要职责包括禁止非本公寓人员进入、特殊外来人员(施工人员、网络维修人员等)的信息登记与核实、晚归与晚出学生的信息登记与核实、维修项目的申报、紧急事件的及时上报、值班教师的信息更新等工作。

值班学生是公寓安全的第一道门坎,是某些紧急或特殊事件的第一发现者。值班学生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直接汇报于公寓辅导员,遇紧急事件时第一时间上报于公寓辅导员或值班老师,必要时直接拨打保卫处或其他相关部门电话请求帮助,为这些特殊事件的及时处理争取时间。

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不仅加强了公寓安全,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后勤服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使学生的工作能力与思想都在实际锻炼中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成为学生服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之一。

学校根据各公寓的特殊性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全面量化。公寓管理委员会是公寓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学校根据委员会中不同人员(团队)的特点确定其管理责任,更准确地确定各类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各司其职且互相合作。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安全有力的住宿保障,而且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在切实参与中提高了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发掘了工作潜能,真正实现了高等院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立新,陈芳.高校公寓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0(10):74-75、92.

[2]顾添瑜.高校公寓管理模式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08):165-166、169.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2

关键词: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09-02

教辅图书是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和工具,起到检验知识、辅助练习、拓展应用等重要作用,与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延续性。教辅图书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智力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辅图书承载内容和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有其特殊性,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教材相适应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对各门课程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说明和要求,教材呈现的是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体系,教辅图书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教辅图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内容的选择必须与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相适应,即教辅类图书呈现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课标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入分析配套教材版的编写思路,优选内容,选题精炼,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基于分析相应学段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辅图书的内容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恰当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学生调整教学安排。这样编写出的教辅图书才能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些不仅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教辅图书的内容选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那些同步类教辅图书,必须吃透指导性文件和标准才能选出配合教学进程、与教材相吻合、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拓展性练习,否则,就会出现教辅内容相对于教学实际超前或滞后的现象,与教学不同步,限制了教辅图书的作用,降低了实际应用的效果。

二、内容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师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框架。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认识,教辅图书的内容编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总有一个层层递进、反复的过程,是呈螺旋上升的,因此,教辅图书中的内容呈现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编排内容时,可以将列举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相同题型、语法结构等集中练习,便于归纳总结,强化记忆;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安排相关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拓展知识应用,避免知识较快遗忘,形成较平稳的记忆曲线;在练习后,还应及时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内容组织反映学科知识结构

教辅图书除总结学科知识点外,绝大部分内容由练习题组成,练习题是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学习资源。当前的教辅图书都能提供足够的练习题,但是要注意练习题的质量,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学科的概念地图,对学科形成整体的把握。教辅图书在安排内容时应注意精选题目,所选题目应涵盖学科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解题过程中蕴涵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应通过多样化的题型、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避免题海战术。

四、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到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已有经验和契合点。在教学中,有一个“脚手架”理论,认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帮助学生迈向更高层次认知和思维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是认知和经验获得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辅图书中的内容编写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体验,创设真实的情景,注意材料的及时更新,练习的难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避免畏难情绪。而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运用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很快地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除了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外,还要注意图书装帧、版式设计符合青少年的审美特点;排版注意学生用眼卫生,排版不宜过密,字号不宜过小;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确保答案翔实、准确等一些基本要求。

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竞争激烈,针对性强、出版时效性强,又因其辅助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独特教育功能而有着重要的出版意义,这更说明只有强调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辅图书的教育功能,才不会误人子弟。教辅图书的作者、编辑要多在图书内容上下工夫,不断思索、总结经验,才能保证推出高品质的教辅图书,经受住读者和市场的双重检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我国基础教育和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晓.对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0,(8).

[2] 欧阳志荣.关于提高当前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J].出版广角,2011,(1).

[3] 王景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辅图书[J].编辑之友,2010,(8).

[4]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3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性

就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来看,有论及“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认为辅导员的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严重错位,存在所承担义务与应享受之权利严重失衡的现象,导致辅导员现实尴尬的地位。在辅导员制度方面,有人进行了“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研究”,认为必须“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体系,在发展完善中逐渐调整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人针对辅导员现实生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思考。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辅导员面临的困境更严峻,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客观上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大学生群体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不断推陈出新;高校一次性就业率的压力增大。而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先天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等等”。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否则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于两难境地。地方高校面临大众化教育趋势,自然会思考“质”的转换问题。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德育工作者(其中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培养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性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特殊性

1.辅导员的职责及其教育劳动具有特殊性

辅导员是学校任命或委派并负责组织、教育、管理学生班级的主任教师。组织、管理班级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教育劳动与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有区别的。班级的组织、管理是班务工作,组织管理班级具有教育性,但不是直接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本身。教育或直接的教育过程是文化、心理过程,是师生精神交往的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辅导员教育劳动主要的、内在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所有教师包括辅导员教师和非辅导员教师的职责,但辅导员作为班级教育的主任教师,他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的工作有着与非辅导员教师教学工作不同的特殊性,即除了负责组织、管理班级工作外,还必须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他是学校中主要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是辅导员;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精神生活、精神发展的也是辅导员。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教师。

2.辅导员专业化是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

辅导员是特殊类型的教师。辅导员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特殊方面。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与非辅导员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有共同的方面,同时又有其特殊的方面。共同的要求与内容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化,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含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等理论修养与教育艺术等,以及对辅导员道德的要求。关于任教学科的专业化,是所有辅导员都应当为之努力以求实现的目标,辅导员也不例外。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除传授与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其精神素养的提升,这是对每个教师专业化的共同要求,当然也是对辅导员的要求。对辅导员来说,学科教学更应当成为自己实施班级教育的一种方式,一种操作系统,但我们要探索的不是辅导员专业化中那些与一般任课教师专业化相同的方面,而是要探讨不同于一般教师专业化的那些特殊的方面。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应然性

1.不断接受专业引领

职前教师教育要加强《辅导员工作》等课程的教学,给予这类课程与学科教学法同样的重视,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辅导员工作理论与一定的技能基础,并激发师范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之情与研究志趣。职后教师,需不断接受新的专业引领,尤其在成长的关键期、高原期,专业引领是提升专业智慧、获得新突破、保持持续发展力的催化剂。辅导员专业培训应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2.有效开展同伴互助

在学习型辅导员组织中开展同伴互助,是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校本方式。学校应设立辅导员专业学习组织,让辅导员共享个体经验教训、互助解决问题、催生工作智慧。实践证明,从身边他人的教育实践中学习灵动的智慧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案例研讨是富有活力和效力,深受辅导员欢迎的。学校尤其应以“蓝青工程”等方式引导新辅导员制定专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尽早进入提升期。

3.坚持辅导员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只有在自身的实践中,理论的、间接的知识经验才能转化为个人的教育智慧。辅导员要将开展班集体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发展途径加以重视。建设班集体是辅导员应有的工作目标,其过程又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对班集体建设中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将大大有利于辅导员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增强专业智能、提升人格素养,逐渐成为能够自主发展的专业人员。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4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5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6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论文网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网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1.2研究意义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7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其社会关注度之高、负面影响之大、牵涉范围之广,给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特殊作用不容小觑,提升辅导员的应急能力已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特殊作用

1.事前的预防作用

辅导员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可以主动为学生讲解和教授应急常识,加强实训和演练,帮助他们养成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特别要强调处理突发事件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选择正确的避险措施。针对特殊时期和特殊对象,更应重点预防和特殊关照。辅导员在这些时间需格外用心,适时而动。针对特殊对象,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有障碍、迷恋网络无心向学者等,应密切注意其思想和行为动态。

2.事中的控制作用

突发事件的发生非常突然,学校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事件原因。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为学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赢得主动。当辅导员及时到场后,有利于及时控制事态,以免造成更坏的结果和影响,保证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当然,由于突发事件影响大、涉及面广,而辅导员职权、资源有限,所以要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汇报,争取得到上级的指导,不能自行其事、自行处理,更不能隐瞒实情。

3.事后的安抚作用

经过突发事件以后,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受到影响,学生心理安抚的工作需要辅导员配合心理部门落实。工作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团体辅导,另一种是个体辅导。要想方设法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相对脆弱,遇事容易步入极端化倾向。一旦遭受挫折,容易出现颓废、消沉、悲观甚至绝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种状况,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眼前发生的人与事,正确对待眼前的突发事件,让他们能够在这种突然失衡的状态下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与行为,从而增强遇事冷静、客观公正、正确选择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

1.细化管理,提高辅导员的预警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辅导员可以经常深入学生寝室、教室及活动场所,通过观察、谈话,直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异常情况要及时汇报。辅导员还应密切关注一些特殊群体,在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前提下,重点帮扶,必要时应通知家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再者,辅导员应该加强对敏感时期的防患,如国际国内敏感事件发生、重大节假日、复习考试、学生毕业离校等。此外,辅导员还要建立危机检测和预警机制,设立信息报告员,建立学生班级和寝室日志,建立寝室长、班干部、学生代表月会议制等制度,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

2.用心积累,提高辅导员的应对能力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其中的细节极端复杂且难以捉摸,需要娴熟的现场应对技巧。一是做好积累,摸索方法。突发事件不会经常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事件同样也有可能随时发生,这种不确定性更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摸索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锻炼问题处理能力。二是多做调查研究,增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调查研究有利于这种敏感性的形成,辅导员深入学生进行调研,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深层次信息,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源起因素,从而提出应对之策。这种用心积累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亦是辅导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过程。

3.组织再造,提高辅导员的内定力

处置突发事件,尤其是,成败取决于辅导员心理素质和有效的方法手段。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组织再造,促进辅导员组织的发展,优化辅导员的内定力。一是辅导员应强化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提升理论修养,善于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及把握方向,不出偏差;为适应新形势变化,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思政技巧,优化知识结构;参与实践锻炼,学习应急技巧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二是改善心智模式,鼓励辅导员学会克制忍让,顶得住压力,经得住冲击,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素质。三是组织辅导员团队学习,利用辅导员的集体力量分析和探讨疑难问题,提升整体协作能力。

4.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反思能力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既是危险也有机遇,关键是如何从中得到反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可启动适应突发事件需要的改革,这在突发事件没有发生时是没有办法开展的。如何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时间,让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变成辅导员学习的珍贵素材,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时间段,学校可以集中加强辅导员培训,请有关专家和教授来学校开办专题培训,分享突发事件处理经验和心得,并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通过集训,提升辅导员的反思力,让他们在总结中进步、学习中成长。

参考文献: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防范;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7-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政治工作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中的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的稳定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需具备超前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切实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一、辅导员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新时期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这一判断是对当前学生工作薄弱环节之一的概括,也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直接面向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往往是第一时间的介入者,需切实加强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政治辅导员职业定位的便利性和特殊性有助于他们在引导学生时发挥作用。高校中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群体,他们最了解学生,最能掌握学生心理及思想动向,同时与学生互动沟通较多,因而更能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及兴趣所在,并尽早预测学生的突发状况。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场进行处理。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整个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周密的思维能力,能够全面思考,妥善处理。同时开展良性的人际沟通和互动才能最大程度扭转事件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思想教育队伍的作用。其次,高校大学生是备受关注的群体,这一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介入,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在客观上会使危害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紧密,随着网络工具的普及应用,现代传媒的迅速反应,学生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波及面迅速扩大,因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很有可能导致局面一时难以控制,极有可能对学生、校方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受关注度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要求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得以处理,其紧迫性要求辅导员需具备相应的应急管理能力。最后,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的需要。由于课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等因素,高校中因心理问题而轻生、休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但很多高校尚未建立一个对学生危及个人或群体的偏激行为形成有效防控的预测和干预机制,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高校中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员等职务的现象非常普遍,只有具备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才能。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突发事件其特点之一就是突发性,前期难以预测,事件发生之后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直接影响者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并会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同时突发事件的发生还具有扩散性,在人员集中的高校迅速向周边高校或者社会传播。辅导员应具备在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运用多种能力,积极应对,有效落实,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1.防范能力。辅导员应具备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因学生突发事件的突发性质,辅导员应保持防范状态,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强预测能力,做好预案工作。这种状态的保持也有利于遏制和预防突发事件,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敏锐性。首先师生之间必须保证双向沟通的通畅性。信息沟通不仅是了解学生的近况或者需求,更要透过现象深刻分析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从而把握规律和特点。辅导员应从对个体的关注中适当抽离,从整体分析学生近况,将工作重心前移,才能将不良状况消除在萌芽状态。辅导员在了解本院、本校学生思想状况、关注焦点的同时也应了解周边高校的整体情况,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从分析来看,学生的安全意识缺乏是诱发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原因,辅导员应整合资源,调动力量,充分利用校园传媒和学生常用并喜闻乐见的通讯方式进行长期有效的安全教育。现今高校的安全教育具有重两头(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重特殊时期(甲型H1N1流感防控、特殊政治事件周年纪念等)等关键时间结点;重非法传教、非法组织的校园活动排摸;教育方式单一等特点。辅导员应积极听取同学意见、尝试摸索,进行点面结合的个别加集中安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重大场合或者特殊地点中对安全问题在心理上充分重视,技能上熟练掌握。科学准确的预测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关键。辅导员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时事环境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环境的微妙变化。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自身需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做到反应及时,确保落实,结合本校实际,防患于未然。

2.监控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往往是首先到达现场的教师,因而也更容易掌握现场情况,进行现场处理。若措施得当,则能及时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在事件发生后,辅导员首先需具备高效的危机处理能力。高校可以建立管理人员的立体防护网络,在这张网络中,辅导员必须全程跟踪,实时监督当事人和受影响的同学,细致观察,及时调控。平时,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较多,能够把握学生的心态,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此时必须发挥威信和亲和力,或疏导或制止,监督事态发展。此外,辅导员还应积极拓展信息传达渠道,保证在事发第一时间内妥善处理事件的同时与各级部门及时沟通,只有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突发事件必定会牵涉到学校各个部门,辅导员可以通过人事网络传达信息,也可以经由电子网络完成教师内部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当事人,需完成与当事人与波及学生的沟通,随后需告知学生家长详情。辅导员应在不同时段适时公布信息,稳定学生情绪,同时也利于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家长通常最关心自己的子女,特别在独生子女占学生比例越来越高的今天,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很容易引起家长心里的剧烈波动。及时向家长披露信息或者告知学生状况,诚恳、真实地让他们尽快获得信息,能够赢得家长的信任,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得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善后能力。突发事件之后,为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彻底杜绝后患,作为辅导员要完成大量的后继工作,不断提高善后能力。首先要借力对当事学生及波及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使学生尽快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也重新回归集体生活。其次,辅导员应该总结归纳学生突发事件的一般特点和特殊性,摸清各类突发事件的成因和主要诱导因素,把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思考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寻找应对措施。辅导员可以从实践反馈中获取信息,以实际经验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突发事预案的完善与更新,同时可以对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的方法与对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挖掘。再次,对于学生应建立个人与集体两套档案,跟踪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走出影响。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实践经验往往比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但理论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过程中第一手材料的支撑,因而经历突发事件往往是难得的学习契机。辅导员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才能从中获益。尽管在整个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群体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量,但不能将所有压力交由辅导员承担。学校各个部门应明确责任,进一步梳理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奖惩制度,不断采取控制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宽松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避免学校不必要的损失,使学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控制的拓展空间

应对突发事件,不仅要求辅导员在事件发生后积极处理,更要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下功夫,动脑筋,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形式,努力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1.培植学生的预警理念。辅导员要积极培植大学生的预警理念。现今学生中对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各种安全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辅导员需教育学生不断培养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学会判断分析,并逐渐从对已发生事务的分析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预测能力,客观分析情境,及时汇报情况。发生在学生当中的突发事件最容易为周围同学所掌握,他们也更容易觉察到异样状况。学生预警理念的成功培养有助于辅导员及早介入突发状况,并更为快速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

2.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在国外非常常见,但国内却并不普及,通常学校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演练,但学生积极性不高,态度散漫,行动随便,真正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辅导员可以综合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总结可能的隐患,并根据我国不同高校所处位置的地理特点、学生特点、实际情况等因素安排演习,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演习中要将实战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将演习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学习纳入学生学分的管理,将应对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3.转化危机,自我教育。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将突发事件转化为一次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契机。突发事件并不可怕,但学生往往在心理中存在一种本能的抗拒,认为这些事情大可敬而远之,否则等于引火上身。此时辅导员应利用专业知识和对学生心态的掌握教导学生转化危机,通过针对危机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发掘,从突发事件中学习经验,把握规律,洞悉原委,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辅导员自己也应从中客观分析,获得进步。

4.丰富校园文化。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和班团组织来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涵养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从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校园文化必须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同时与时俱进,丰富载体,以学校特点为基石,以专业特点为依托,以学生培养为最终目标,从思想修养、学风建设、身心健康、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多角度切入,全面铺展,重点突出,创品牌,树典型,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获得成长和提高,体会收获和快乐,更好地保证身心健康,学有所获。同时,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经验借鉴也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模块,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自救、他救的常识和能力。

5.分类引导,培养社会责任感。应对突发事件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突发事件无论发生在校内或者校外,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充分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并努力协助校方处理。大学是来自各地的学生云集之处,处理突发事件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分类引导,对贫困生、富家子弟、心理问题学生等分别指导,单独沟通,严格保密,让学生在感受温暖的同时获得教育。充分利用特殊时间点和特殊事件宣扬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团日活动,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带动创新创业,培植学生的回报意识;开展素质拓展,提升综合能力,强化服务他人的本领。这些都能较快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6.完善辅导员值班制度。通常情况下高校辅导员的住宿情况分为入住学生公寓、集中住宿或者通校。高校应合理安排住校和通校辅导员的比例和结构,让值班辅导员和入住公寓辅导员明确职责,建立合理的后勤、辅导员队伍的信息联络平台,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并施行合理的值班制度,确保辅导员能在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使住校辅导员和通校辅导员一起承担突发事件的责任,共同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理。

总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毫无规律,相反它可放可控,但只完成“防”、“控”两点还远远不够。“应急管理”是一门科学,尤其针对发生在高校中的或者波及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可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广泛。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掘更多的研究角度,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不断改进,努力完善,切实提高自身对于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