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影像技术8篇

时间:2022-05-27 18:15:19

数字影像技术

数字影像技术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像修辞;影响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经历了蒙太奇理论、声音、色彩的运用以及长镜头的运用等几个阶段。数字技术改变了影像中最基本的镜头,影像从以胶片形式存储渐渐转变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影像中的声音、色彩都可以随意改变。数字技术在形式上并没有对蒙太奇、长镜头等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内容上却对电影的语言影响巨大,这些影响体现在影视的各个元素中。

1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夸张

在传统影像中,夸张的修辞方法经常被采用,然而更多的夸张手法运用在演员的表演中,例如表现喜悦,演员可以通过不断地大笑来体现;表现事物味道好,我们通过吃食物的演员的面部表情来体现。传统意义上的夸张通过事物内部的表现来突出要夸张的内容;而在数字技术下影像的夸张则通过画面语言来体现。

在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功夫》中,夸张的手法被大量使用,无论是风格还是展现形式,夸张都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从打斗的激烈程度来看,高手们出招轻则桌椅不全,重则残垣断壁,而这种“真实”的打斗效果是在传统影像拍摄中无法获取到的。在《功夫》中运用大量的数字技术对虚拟的场景进行重构,和真实拍摄的内容合成,从而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影片中火云邪神在被斧头帮救出后,为了向斧头帮证明自己的武功,当梁小龙将腿抬起后片中出现了另一组画面,即桌子、墙壁及其门窗都被冲击波打碎,这些画面都是在电脑中设计制作的。

2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对比

2.1 色彩对比

色彩在对比的修辞方式中也经常被运用。有些导演采用黑白的形式来描述影片的内容,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采用黑白色以纪录片式的形式进行创作,影片的开头即将红色的蜡烛转换成黑白的画面,预示着事物从美好向灾难的转变。在影片的结尾,一群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画面逐渐从黑白向彩色过渡,气氛由压抑转为明亮,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形象地描述了人们逃离死亡,重获自由的愉快的心情。这种色彩的处理方式在数字影像处理中已经非常普遍。通过色彩的过滤提起影像中的具体的颜色,然后将这种颜色保留下来,这种简单的数字处理方式却让视觉对比效果非常的明显,寓意非常深刻。

2.2 大小对比

物体的大小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强弱,烘托出影像需要的气氛,电影《侏罗纪公园》也曾使用大量的恐龙模型进行拍摄,而在数字技术下,影像大小比例的变换已不是难事。在《指环王》中,当各路英雄结成指环同盟的时候,所有重要的人物站到了一起,镜头看上去非常的简单,然而里面既有巫师、精灵等正常比例的人,也有比较矮的哈比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上去,画面就不再简单,而这一场景中,制作人员用分层的方式将需要不同高度的演员分层拍摄,当然在拍摄的前要预先设计好每个演员需要站立的位置,然后将每一层按照比例进行缩放,以此来达到协调的效果。通常把大小的对比运用到科幻、童话故事中,通过比例的缩放,人们能看到小人国或者巨人世界,通过大小的对比让人有一种奇幻般的感受。

3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虚实

3.1 场景的虚实结合

影像的虚实,指的是画面中既有真实拍摄的场景,又有用数字技术合成的场景。影像中的虚实结合因技术成熟、视觉效果突出而应用得非常广泛。例如,影片《孔子》中的齐鲁结盟的场景,为渲染两军对峙场景的壮观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建党伟业》中也采用过同样的技术和方法,如在苏联演讲的画面中,实际拍摄的人物非常的少,其采用不同区域拍摄的方式然后合成,这种方法既减少了人力又加快了影片的制作速度。虚实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在数字技术下已经逐渐成熟,数字技术下影像可以由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技术带来的变革影响着影像信息的表达。

3.2 人物的虚实结合

人物的虚实结合,是指在科幻电影中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真人的动作、表情赋予到虚幻的演员中,利用人物的虚实结合可以大大地改善虚拟人物的动作真实程度,缩短制作的周期。在电影《金刚》、《阿凡达》、《猩球崛起》中,都广泛地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减少了制作的成本,缩短了制作的时间,因为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传统动画调节的时间被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不仅如此,捕捉的动作可以被赋予到任何的角色中。动画师可以将这些数据重新组合,编辑创作出更多的运动数据。影像人物的虚实结合将人的情感赋予虚拟角色,从而让冷冰冰的虚拟角色活了起来。

画面重构即对内容的重新编排再现。从基本的内涵来说,影像即是对现实的再现,而影像的外在则包涵了一切客观的事物,包括现实的与非现实的影像内容。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往往通过场景的重新构造、人物对话场景的重新编排来实现画面重构,而现在数字技术使得影像的画面重构变得简单。

纪录片对影像画面的重构要求较高。在纪录片中,为了增加表现效果,历史故事发生的环境、季节、历史的画面大都需要在影像中体现出来。例如,纪录片《故宫》、《大国崛起》等纪录片都曾使用数字技术对历史进行还原再现。《大国崛起》中对郑和下西洋宏大的舰队的勾勒渲染,让人们不仅在解说中感受到了大明王朝当时的兴盛,更在脑海中对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船只大小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

归根究底,影像的重构就是为了增强观众对影视内容的直观感受,以实现从文字信息到文字信息所包含的视觉信息的转变。影像的重构不仅是对影像内容中所处环境的一次虚拟再现,更是对影像内容的情感负载,这种对表现的事物的褒贬即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画面内涵来体现。

影像画面的重构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而有突破,早期的影像重构部分依赖于实际设计的模型。而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场景的重构大多数在电脑中合成就可以了。2010年《阿凡达》制作完成,人们从影片中既感受到了与地球相类似而又不是地球植物的自然环境,由于引力减少而生长巨大的树木,晚间发光的植物所带来的梦幻般的感受,巨型的魔鬼鸟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影像的重构基础之上的。

画面重构对于影像信息表达来说,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通过画面的重构来再现具体的景象,它把在人脑中的景物、画面具体地体现在景象中,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用传统方式绘图、创建模型,还是用数字技术进行合成,其本质都没有得到改变。

修辞是语言中常用的方法,影像语言中的修辞与传统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传统语言通过文字的不同组合来表现修辞;影像语言则通过画面符号来表现,影像的修辞通过相似的画面符号来构成,通过画面的艺术处理来达到某一种艺术效果。以上我们探讨了数字技术下的影像修辞语言,这些修辞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在数字技术下产生的,尤其是三维虚拟技术在特效的运用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数字技术对于影像画面的效果表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数字影像技术篇2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像修辞;影响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经历了蒙太奇理论、声音、色彩的运用以及长镜头的运用等几个阶段。数字技术改变了影像中最基本的镜头,影像从以胶片形式存储渐渐转变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影像中的声音、色彩都可以随意改变。数字技术在形式上并没有对蒙太奇、长镜头等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内容上却对电影的语言影响巨大,这些影响体现在影视的各个元素中。

1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夸张

在传统影像中,夸张的修辞方法经常被采用,然而更多的夸张手法运用在演员的表演中,例如表现喜悦,演员可以通过不断地大笑来体现;表现事物味道好,我们通过吃食物的演员的面部表情来体现。传统意义上的夸张通过事物内部的表现来突出要夸张的内容;而在数字技术下影像的夸张则通过画面语言来体现。

在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功夫》中,夸张的手法被大量使用,无论是风格还是展现形式,夸张都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从打斗的激烈程度来看,高手们出招轻则桌椅不全,重则残垣断壁,而这种“真实”的打斗效果是在传统影像拍摄中无法获取到的。在《功夫》中运用大量的数字技术对虚拟的场景进行重构,和真实拍摄的内容合成,从而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影片中火云邪神在被斧头帮救出后,为了向斧头帮证明自己的武功,当梁小龙将腿抬起后片中出现了另一组画面,即桌子、墙壁及其门窗都被冲击波打碎,这些画面都是在电脑中设计制作的。

2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对比

2.1 色彩对比

色彩在对比的修辞方式中也经常被运用。有些导演采用黑白的形式来描述影片的内容,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采用黑白色以纪录片式的形式进行创作,影片的开头即将红色的蜡烛转换成黑白的画面,预示着事物从美好向灾难的转变。在影片的结尾,一群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画面逐渐从黑白向彩色过渡,气氛由压抑转为明亮,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形象地描述了人们逃离死亡,重获自由的愉快的心情。这种色彩的处理方式在数字影像处理中已经非常普遍。通过色彩的过滤提起影像中的具体的颜色,然后将这种颜色保留下来,这种简单的数字处理方式却让视觉对比效果非常的明显,寓意非常深刻。

2.2 大小对比

物体的大小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强弱,烘托出影像需要的气氛,电影《侏罗纪公园》也曾使用大量的恐龙模型进行拍摄,而在数字技术下,影像大小比例的变换已不是难事。在《指环王》中,当各路英雄结成指环同盟的时候,所有重要的人物站到了一起,镜头看上去非常的简单,然而里面既有巫师、精灵等正常比例的人,也有比较矮的哈比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上去,画面就不再简单,而这一场景中,制作人员用分层的方式将需要不同高度的演员分层拍摄,当然在拍摄的前要预先设计好每个演员需要站立的位置,然后将每一层按照比例进行缩放,以此来达到协调的效果。通常把大小的对比运用到科幻、童话故事中,通过比例的缩放,人们能看到小人国或者巨人世界,通过大小的对比让人有一种奇幻般的感受。

3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虚实

3.1 场景的虚实结合

影像的虚实,指的是画面中既有真实拍摄的场景,又有用数字技术合成的场景。影像中的虚实结合因技术成熟、视觉效果突出而应用得非常广泛。例如,影片《孔子》中的齐鲁结盟的场景,为渲染两军对峙场景的壮观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建党伟业》中也采用过同样的技术和方法,如在苏联演讲的画面中,实际拍摄的人物非常的少,其采用不同区域拍摄的方式然后合成,这种方法既减少了人力又加快了影片的制作速度。虚实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在数字技术下已经逐渐成熟,数字技术下影像可以由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技术带来的变革影响着影像信息的表达。

3.2 人物的虚实结合

人物的虚实结合,是指在科幻电影中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真人的动作、表情赋予到虚幻的演员中,利用人物的虚实结合可以大大地改善虚拟人物的动作真实程度,缩短制作的周期。在电影《金刚》、《阿凡达》、《猩球崛起》中,都广泛地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减少了制作的成本,缩短了制作的时间,因为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传统动画调节的时间被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不仅如此,捕捉的动作可以被赋予到任何的角色中。动画师可以将这些数据重新组合,编辑创作出更多的运动数据。影像人物的虚实结合将人的情感赋予虚拟角色,从而让冷冰冰的虚拟角色活了起来。

画面重构即对内容的重新编排再现。从基本的内涵来说,影像即是对现实的再现,而影像的外在则包涵了一切客观的事物,包括现实的与非现实的影像内容。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往往通过场景的重新构造、人物对话场景的重新编排来实现画面重构,而现在数字技术使得影像的画面重构变得简单。

纪录片对影像画面的重构要求较高。在纪录片中,为了增加表现效果,历史故事发生的环境、季节、历史的画面大都需要在影像中体现出来。例如,纪录片《故宫》、《大国崛起》等纪录片都曾使用数字技术对历史进行还原再现。《大国崛起》中对郑和下西洋宏大的舰队的勾勒渲染,让人们不仅在解说中感受到了大明王朝当时的兴盛,更在脑海中对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船只大小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

归根究底,影像的重构就是为了增强观众对影视内容的直观感受,以实现从文字信息到文字信息所包含的视觉信息的转变。影像的重构不仅是对影像内容中所处环境的一次虚拟再现,更是对影像内容的情感负载,这种对表现的事物的褒贬即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画面内涵来体现。

影像画面的重构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而有突破,早期的影像重构部分依赖于实际设计的模型。而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场景的重构大多数在电脑中合成就可以了。2010年《阿凡达》制作完成,人们从影片中既感受到了与地球相类似而又不是地球植物的自然环境,由于引力减少而生长巨大的树木,晚间发光的植物所带来的梦幻般的感受,巨型的魔鬼鸟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影像的重构基础之上的。

画面重构对于影像信息表达来说,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通过画面的重构来再现具体的景象,它把在人脑中的景物、画面具体地体现在景象中,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用传统方式绘图、创建模型,还是用数字技术进行合成,其本质都没有得到改变。

修辞是语言中常用的方法,影像语言中的修辞与传统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传统语言通过文字的不同组合来表现修辞;影像语言则通过画面符号来表现,影像的修辞通过相似的画面符号来构成,通过画面的艺术处理来达到某一种艺术效果。以上我们探讨了数字技术下的影像修辞语言,这些修辞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在数字技术下产生的,尤其是三维虚拟技术在特效的运用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数字技术对于影像画面的效果表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数字影像技术篇3

一、创作空间的延展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入,导致了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创作的时侯,人们关注的总是数字影像的快速性,获取影像的便利性。把传统手工获取影像的方式形容的如何如何复杂,要将传统技术就此抛弃。其实摄影的创作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拍摄的结果,它包括了影像的制作和后期的加工,它是可以变换各种方式方法得到不同影像味道和趣味的过程。在传统感光涂布涂层影像中,我们创作的承载物是感光材料,首先我们所获取的图像必然与客观存在的景物所联系,是对客观场景的复制或异化。其次我们在后期暗房加工中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对图像做某些变化与加工,但是其限制性和技术上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影像结合数字化首先使得前期拍摄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传统获取图像的方式结合数字化处理,也可以直接通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获取图像。在获得图像时,载体本身的特性、摄影视点的丰富性、观看形式的变化等等给图像以更为丰富的呈现空间。在感光涂布涂层影像的制作中,图形工作站和后期处理软件的介入极大丰富了其表现的手段与空间。数字后期的图像软件中对于后期效果的视觉模拟都是来源于传统暗室技术,但是数字化后,图形工作站使得这些特殊效果的获取从暗室推向了明室,由繁琐、偶然性走向了简便和直接化。数字影像可以通图像工作站处理轻松的得到虚拟的时空以及梦幻般的影像。此外,还能使用图像软件生成的虚拟影像加入到我们的影像中。

二、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传播

感光涂布涂层影像经过数字化后在网络中传播具有了互动性。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图像的来源或者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单项的关系,观众很可能只是在不停地被动的接受作者的影像,观众参与的机会是有限的,观众对影像信息的反馈很难被作者掌握。而在数字时代,由于网络的出现,数字影像可以快速传播,观众也能即时的做出评价。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单向的信息传播,使之变为双向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流。这时传统的影像也能和数字影像一样传播,观众对影像的接受不再像传统媒介一样是被动的,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作者也能及时得到观众对作品的反馈信息,这时的观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众,他们也能转变成作品的传播者。就感光涂布涂层技术而言,由于原作本身已经和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的形式生成,作为图像信息的接受者—观众既可以快速方便的欣赏到“原作”,评价作品;还可以利用这些影像进行第二次创作,提升了传统影像的价值。传统影像数字化后在网络中传播表现出一种虚拟性。首先数字化后的图像自身就有别于传统摄影原作的概念,作品本来就处于一种虚拟的语境空间中。在传统媒体中作品的展示可以较为容易知道其来源,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传播和演变使得作品的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原作”自身的影像也处于不可控制中。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影像控制的特权。之前的影像传播只能是借助展览杂志等纸质媒介,创作者的作品话语权受到限制。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后,很多限制逐渐消失了。捷克艺术摄影家迈克•马库,自己发明感光液“Gellage”创作作品《撕裂人体》获得2005年获得法国阿尔勒(Arles)摄影节的“新发现奖”。作品迅速在网上传播,让人们认识了马库和其发明的感光液体。2009年我国的“蜂鸟摄影网”也对马库作品进行了介绍。让中国摄影人对感光涂布涂层技术有了更新的认识。总的来说,以前大量繁杂的暗房制作由图像工作站在明室中来进行,使得影像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而且新技术的发展成就了背景不同、庞大数量的影像消费者,感光涂布涂层技术有史以来向大众敞开了大门。同时在图像的创作中,数码技术使感光涂布涂层的影像创作空间和创作观念以及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作者:黎田田 单位:广州大学

数字影像技术篇4

“城市影像地图集”结合了传统线划地图与正射影像的优点,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能详尽地反映出现实中的细节,使读图者不需经过太多的抽象思维就能从图面上获取所需信息,大大增强了读图者对图的认同和使用兴趣。

综合性城市影像地图集制图工程是随着遥感技术、数字制图新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地图应用工程,是基于城市遥感的数字城市战略构架中建立完善城市基础空间数据集和城市GIS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适合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工程,该工程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关键词:卫星影像纠正地图集DEM及地貌晕暄制作

一、《图集》编制的背景及意义

为加快实施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基础上,整合周边农村地区,设立萝岗区,管辖面积达393平方公里。萝岗区位于广州市的东部,是穗港澳黄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位处珠江三角洲交通枢纽中心,到珠三角所有主要城市的道路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化;夏园货运编组站位于区内,从区内黄埔集装箱码头出发的货运铁路连接夏园铁路货运站直至全国铁路干线。萝岗区紧邻全球前10大港口之一的广州港,香港货运码头、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等大型货运码头满布周围。规划地铁线路将有若干条到达或通过萝岗区。

目前,广州市萝岗区按行政区划划分辖有夏港、东区、永和、联和、萝岗、5个街道和九龙镇。区内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和广州保税区都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部级经济功能区,是广州市改革开放的窗口。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是广州开发区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除工业外,西区集中了广州开发区大部分的商业、服务业与房地产,依托保税区物流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开发区东区则以化工、食品、电子等轻工为主体,兼有重工业性质的工业区。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区位于增城市境内,为台商投资区,对台商投资给于一定优惠。其功能定位为重点发展汽车配套、 电子产品制造、 食品、精细化工、轻加工业等工业行业。

全区(萝岗区)总人口约31.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5.8万人,登记外来居住人口约15.55万人。全区共有生产型企业632家,其中规模以上394家。

萝岗区属山地丘陵地带,山色清秀,涧水长流,风景名胜众多:天鹿湖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萝岗香雪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坐落其中。

建区以来,全区工业、科技、农业、人文齐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正大步向前迈进。

为了更好地反映萝岗风貌,为了即将到来的亚运会,为了展示萝岗区近年来的规划建设成果,也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充满活力的萝岗,使萝岗区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内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测绘成果,编制一本《广州开发区萝岗区数字影像与规划图集》(以下简称《图集》)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广大市民和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萝岗、热爱萝岗。

二、《图集》编制的总体目标

受广州开发区城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委托,编制《广州开发区萝岗区数字影像与规划图集》。《图集》的目标定位,编制一本方便实用、内容丰富的地图集,既通过卫星影像直观地反映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又通过单独提取的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各级道路网络、主要单位和公共设施分布、住宅小区、停车场、行车交通等信息,并且结合翔实准确的地名信息,使之真正成为广州开发区的城市空间信息库,成为了解萝岗、出行办事、行车及了解广州开发区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前景的必备工具。其使用对象主要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如:城市规划部门、公安消防、环境监测、电力电信、勘测单位、国土管理部门、交通监控、民政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等单位使用,满足相关部门对测绘数据准确性、现势性、直观性的要求,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向社会提供使用。

三、制图区域地理环境概况及制图基本数据简要分析

(一)制图区域地理环境概况

萝岗地区位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由南北两块区域组成,东连增城市,西邻白云、天河两区,北靠从化市,南接番禺区、东莞市,中间夹着黄埔区,开发大道、开创大道等主干道连接南北。境内有丘陵和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本图集的制图区域包括整个萝岗区,区域范围的形状为中部宽,而南、北两头尖。

(二)制图资料分析

此次《图集》所采用的地图数据具有如下特点:

制图基本数据主要为数字形式的电子地形图数据;

制图数据内容丰富,作为主要制图数据的影像数据现势性较好(2006年11月的卫星影像);

制图数据的数据量大,包含多种数据格式,数据的分析加工的预处理工作量非常巨大。

1.制图基本数据

1).以萝岗区2006年11月的彩色数字正射卫星影像图(0.6米分辨率)作为分幅影像地图和萝岗区各辖区(街镇、经济功能区)卫星影像的影像数据源。

2).2007版广州市行政区划挂图(1:8.5万),作为分幅设计、制作序图组中的广州行政区划图和分区线划图的基本数据。

3).萝岗区1:500、1:2000地形图,作为分幅影像地图向量要素标描和地名注记标注的主要资料。

4).广州市2005-2006年行政区划勘界成果,作为标描萝岗区行政区划界线的主要资料。

5).萝岗区2007年镇级行政区划界线、街级管辖范围线测绘成果资料,作为标描萝岗区街镇级行政区划界线(管辖范围线)的主要数据。

6).《萝岗区地图》和《广州市地名册》,作为地名注记标注的主要依据资料。

7).已经通过审批的城市道路规划的图件,如:规划道路、地铁的线路规划图等,作为城市规划道路的标描资料来源。

8).萝岗区城市亮点规划图、图片及文字说明数据。

2.补充资料

(1)最新的行政区划手册和行政界线资料;

(2)典型照片和文字说明;

(3)其它可供参考的数据。

总之,用于本《图集》编制的各种资料做到完备性、现势性良好,尽量丰富。

四应用总结

数字影像技术篇5

关键词:数字技术;视觉影像;应用

1 数字技术的研究实质和应用

数字技术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通信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综合,并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数字技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体平台正在不断地涌现,而数字技术与各种传统媒体相结合正成为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改造和影响着各种媒体。这种迅猛发展的情况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不断突破的引领和支持。信息化时代中,数字技术的产物几乎遍布都市的整个视野中。无论是鸿篇巨制的科幻电影或是平凡无奇的电视剧,互联网娱乐或是手机广告,无一能够脱离数字技术。而依附于数字技术而兴起的新型媒体更是为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展示平台。

1.1 影视中的数字技术

当今图像视频与图形处理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的影像创作领域,改变了原来人们对影视创作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影视制作的技术手段。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介入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特性,也使影视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影视制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无论是在在后期剪辑制作方面还是特效方面,数字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它可以使电影制作人员更富有创造力,并且使电影制作工作更加轻松。

1.2 动画中的数字技术

动画领域中,数字技术在广泛的层面上远远优于传统动画的制作。以制作的角度而言:应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大大简化了制作流程缩短了制作周期。动画的制作不再倾向于需要庞大的专业团队和繁琐的部门分工,个人或者很小的团队也完全可以制作出完整的作品,既降低了制作者技术上的门槛,同样能在“精简”的制作流程中保持创作者的本身意图。以成片效果而言:应用数字技术处理的二维动画更加精准,流畅,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不准确性。并且可以达到传统动画制作中不可能的达到的效果。而应用三维数字技术制作的作品则可以达到超真实的效果,这点是传统动画所不及的。并且三维技术强大的模拟仿真性能同样可以轻易的制作出传统风格(水墨,皮影,黏土,剪纸)动画。

2 数字技术在影视动画制作中的使用

2.1 实拍与虚拟的结合

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影像合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特效混合处理的过程。实拍与虚拟的合成更是近年来热门的制作手段。

2.1.1 摄影与虚拟的合成

从1988年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开始,《金刚》、《骇客帝国》、《魔戒》、《哈利波特》等到2009年震撼全球的《2012》《阿凡达》。这些备受瞩目的大片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虚拟的场景或是角色与实拍进行合成的技术。强大的数字技术在电影的剧情占了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影片的成功也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影视合成的手段和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专门的采集设备数字化,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素材合成为最终作品,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其画面效果远比传统的光学合成方式精彩。例如曾轰动一时的影片《泰坦尼克》,就以数字化的合成技术实现了诸多惊人的视觉效果,其中最为经典的男主人公教女主人公在甲板上飞翔的镜头观众仍然记忆犹新。它就是通过在绿色背景下运用运动控制捕捉技术进行原始素材的拍摄,然后用三维软件制作“泰坦尼克”号,通过虚拟摄像机拍摄一段轮船以及海水运动的画面,最后在合成软件中进行最终的效果合成。这些数字化的制作和合成手段及方式,都为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影视工作者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合成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合成技术的便利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合成的作品比传统的合成效果更加精美,更加不可思议。这成为了推动数字合成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2.1.2 合成的手段与方式

影视后期主要包括三维场景或角色的制作,抠像,跟踪,合成几大部分。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于影视后期的制作,三维部分在合成中占非常大的比例。动画影视制作中主流的三维制作软件有3dsMAX、MAYA、Softimage等等。相对于早期DOS下运行的三维软件来说,如今软件技术更新的智能程度大大提高,对于从业人员得要求也相对降低,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对技术的限制,使创作者更容易表达其创作的本意。“抠像技术”与三维技术的思路则有本质上的差别。“抠像技术”主要是在软件中利用色度的区别,把单色背景去掉,以达到获取独立的素材的目的。“跟踪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求点跟踪技术”在动态视频文件中获取摄影机运动路径,并将三维物体以所得摄影机路径为参照合成至原视频文件中的技术。而“合成”则是将所有素材文件,包括实拍素材,三维素材,音效素材等等整合为一个整体,并进行后期处理的过程。

2.2 二维三维的有效结合

2.2.1 二维、三维结合的作品分析

二三维结合的手法多用于动画的制作中。日本动画一直以高产著称,其工作流程可谓机械化流程。近年来,日本动画中的三维元素在逐渐出现并丰富。其三维技术多应用于场景的部分,尤其是近景的动态镜头中。在影院版的《恶童》中,其场景制作中的三维技术的应用尤佳。高动态的运动镜头的场景完全以三维简模结构进行搭建,其模型的表面赋以二维贴图。使镜头中的运动感于景深感真实的呈现在荧幕上,并且保留了二维动画的质感与风格。而在影视场景中则恰恰相反,以《魔戒》系列的史诗类影片为例,此类影片特点在于场景宏大、角色众多、气氛感强的特点。而夸张的场景与众多的虚拟角色必须又三维技术进行制作,从而能够达到逼真的效果。而二维技术则多用于极远处景物的绘制,利用二维绘制技术对硬件性能要求低,出效果快等优势既省去了远景对象在三维软件中制作的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2.2 多种手段结合的优势

从近年来面世作品中不难发现,新兴数字技术不断的出现为影视动画的制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同样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技术从来都是服务于创作的,而创作却经常会被技术所限制。实拍技术、三维技术、二维技术、合成技术等技术的结合使用势必会减少制作上的难度,缩短制作周期,节省制作成本,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作品的创作。

3 数字技术在新媒体中的扩展应用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媒体需求和媒体的传播特性都发生了质变。数字化的革命让媒体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个选择权利已经从媒体的手中转到新一代具有选择性的年轻消费者手中。这样的转变对于传统媒体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网络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平台,对受众群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新鲜的信息刺激对于即将成为主流受众群的新一点年轻人对于更具有诱惑力。所以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则是必然趋势。而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影视动画等娱乐设施则既能够依托于新媒体这个平台又能够服务于新型媒体,从而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趋势。

作者简介:瞿颖健(1988―),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关于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传达研究

李 科

(长江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摄影的瞬间,往往只在几百至几十分之一秒之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必须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完整体现,它是生活本质和事物发展完美结合的瞬间,摄影师的任务就是不带任何修饰的抓住这重要性的瞬间。摄影师睁开眼睛观察,闭上眼睛思考,眼睛和心灵之间构成密切的联系,是决定性的关键抉择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就是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内涵体现。

关键词: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瞬间性;摄影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大多是作为一门技术而存在和发展的,布列松使摄影成为了具有自觉性的艺术形式。他提出了摄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性瞬间”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事物在时间的发展中都有其自己的决定性瞬间。布列松一生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念捕捉世间万物,用决定性的快门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记录他们成为永恒。

1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产生

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名称来源于1952年出版的布列松摄影作品集《决定性瞬间》。这本作品集也树立了布列松摄影艺术一代大师的地位,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57年布列松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他说:“摄影与绘画是不同的,拍摄的那一秒钟是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而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什么时候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是那一瞬间,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永不再来。”布列松认为抓住决定性瞬间是摄影的关键所在,他总是能在最佳时间抓住最完美的一瞬间。布列松认为事物的发生过程都是生命的体现。对于布列松来说,摄影是一种认识的发生过程,在一个时间的瞬间里,事物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发生理想的组合,以此作出完美的构图表现,他们是完整的生命体,是不能分割开来的。摄影者的思维和观察同时在其中得到体现,摄影是两者之间反复认知的过程,是思维和观察的完美结合。摄影中的思维和观察通过视觉表现,摄影是一种视觉化的直觉。布列松协调整个时间的运动过程,这种协调是事物生命体发展的过程预知。在这种运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事物元素均衡的瞬间。摄影师如果能抓住这个瞬间,就抓住了时间和事物的完美结合,这是对《决定性瞬间》一书的完美瞬间的最佳诠释。布列松在拍摄中,尽可能的接近被拍摄人群,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但从来不去干涉和影响他们,所以他将自己和相机进行无形的隐藏,拍摄中常常用黑色胶带对相机进行包裹。他的拍摄以决定性瞬间为理论基础,用镜头化的视觉语言,创造性的截取生活中的时间画面。布列松在生活中随时准备好相机记录时间和生活的碎片,记录下富有美学理念的时间生命体。布列松坚持使用自然光线进行摄影,不使用闪光灯,不使用暗房里的各种特技。作品现场构图,后期构图不剪裁,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性,把事物在时间里的关键瞬间完整的展现给观众。布列松所摄取的决定性瞬间,不仅是正在发生的关键瞬间,更是事物在整个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视觉化高峰。

2 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解析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自己的决定性瞬间,当这个瞬间到来的时候,事物的各种因素正好组合成完美的构图状态,记录这个构图状态能够完整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决定性的时间状态是转瞬即逝的,摄影师必须捕捉到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完美的记录事物发展中的这个完美状态。摄影的瞬间,往往只在几百至几十分之一秒之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必须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完整体现,它是生活本质和事物发展完美结合的瞬间,摄影师的任务就是不带任何修饰的抓住这重要性的瞬间。摄影师睁开眼睛观察,闭上眼睛思考,眼睛和心灵之间构成密切的联系,是决定性的关键抉择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就是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内涵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性瞬间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理想结果,客观在于观察,主观在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决定性瞬间的关键结合点。同时观察和思考是洞悉事物本质规律的必经途径,这种看和想其实就是摄影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通过其激发摄影的创作直觉。决定性瞬间中除了观察和思考之外,捕捉也是非常重要的,瞬间是短暂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将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定格到画面上,这需要摄影师有敏锐的直觉和又快又准的熟练摄影技术。布列松认为在拍摄中,摄影者的理性思考、敏锐观察、内心表现都是重要因素。拍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在最佳状态,并且摄影者和事物也处于最理想组合的一瞬间记录下来,这最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和摄影者的内心情感,也最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的灵魂所在,他认为在决定性瞬间按下相机快门,画面就会本能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决定性瞬间的选择决定了摄影的本质,决定了摄影的灵魂,也决定了摄影的瞬间性美学理念。

3 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与摄影传达

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是摄影基本特征的表达,也是摄影基本规律的体现。瞬间性的本质来自摄影艺术独特的记录方式,相机通过取景器捕捉画面,通过快门留住瞬间,通过胶片记录影像。一张照片的快门往往只在几百到几十分之一秒,他不能反映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时间过程,摄影的瞬间性只在记录某个关键性的时间画面,这是摄影的本质,也是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我们以此规律去探索摄影表现的基本规律,使瞬间性的特点更好的发挥表达,形成独特的决定性瞬间摄影作品。在现代传播媒介中,瞬间性的优势也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摄影将生活压缩在平面的照片上,瞬间性将时间进行截取。摄影的瞬间性和视频媒介的流动性相对应比较,具有更好的传播、选择以及艺术表现的诸多优势。摄影的决定性瞬间必须把握时间的流动性、环境的空间性、事物的瞬间性、表现的艺术性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形象和逻辑思维的集中表现,是对客观事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他融合着摄影师对摄影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和理解。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摄影表达,充满了对人类关怀的情绪。他不屑于经过精心安排的摄影,认为真实是摄影应该必备的因素。他只用莱卡135相机、标准镜头和黑白照片拍摄,很精确的还原生活的状态。他只使用现场自然光线,不破坏现实环境里的环境和气氛。他反对后期对照片的剪切,剪切必定破坏现场构图传递的完整意义。决定性瞬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摄影创作理论,他尊重生活、力求现实、抒感、把握现在,使得摄影真实、偶发、即兴,经过时间的积淀,更具艺术魅力,对世界现代摄影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摄影师在拍摄中必须要综合各种因素,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发展过程,体会事物不同瞬间的不同内涵,过滤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太重要的过渡性瞬间,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性的决定性瞬间。记录下这个瞬间,准确、完整、真实的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中心,同时也表达出摄影师的主观性理念和摄影的艺术性魅力。布列松是摄影艺术的伟大创造者和见证者,随着时间的发展,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已经在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里程碑式的结构体系,摄影的瞬间性成为摄影艺术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莉.珍藏布列松[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0.

[3] 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4] 孙京涛.时代的眼睛[M].工人出版社,2008.

[5] 布列松(法).电影书写札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7] 林路.大师的纪实摄影[M].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

数字影像技术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像本体;接受心理;奇观

电影的发展历程是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前进历程,在浩瀚的电影发展史中,每一次电影技术的革新都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鲜的元素和观念。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当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观众眼前的电影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形式与内容。数字影像技术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全面变革,在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艺术传统的制作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提出了严肃的思考命题。安德烈・巴赞曾经严肃地提出了“电影是什么”的命题,而今天,数字影像技术将带领我们再次探讨电影到底是什么。

一、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任何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电影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门类,通过源源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革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数字技术作为继声音、色彩之后的第三次电影技术革命,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世界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1976年的影片《星球大战》成功地使用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摄影运动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处理将电影的影响展现在银幕上,开启了现代电影技术的新时期序幕。1989年摄制的电影《深渊》中出现了由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水中生物形象,宣告数字电影影像时代的到来。直至2001年,电影《指环王》成功地采用了计算机智能动画技术,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时代的发展契机。“虚拟现实”这一新兴名词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影创作中。这种新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影像特性是指“它在视觉表象上具有客观世界物质现实的外观,但实际上却是人工合成的。它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全新版本,一个假的现实,一个虚拟的非现实。”由于数字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了“虚拟现实主义”,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影像不再是现实物质,影片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影像不再是摄影机拍摄出来的,而是由计算机生成或者数字影像的合成产物。这样,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电影美学的重要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势必产生重大的革命性改变,电影到底是什么?

二、巴赞与电影影像本体论

在电影发展史中,除却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电影的每一步发展也都伴随着电影理论的鞭策与思考。其中,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理论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性的关键作用。继苏联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成为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电影影像本体论从电影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摄影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把电影界定为一种“照相现实主义”的艺术,摄影机通过自身的运动和胶片的光化学反应捕捉住经验世界中物体的运动,在银幕上复制出运动物体的图像。同时,巴赞指出“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这也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同时,巴赞在其本体论中,对于观众的心理分析从本体引申到了原始心理情结。他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木乃伊“情意结”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而总体来说,摄影比绘画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因为摄影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电影摄影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真实理所应当地包括视听真实与时空真实。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开始出现了动摇与颠覆,电影银幕上呈现出来的光怪陆离的影像或者情节,都不再是通过电影摄影镜头拍摄而成的,观众沉溺于这些影像的心理初衷也不再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向往。所以,电影影像本体论的这种动摇与颠覆不仅体现在影像本体论的物质基础上,同时还体现于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的重构中。

三、数字技术对影像本体论的冲击

(一)影像真实的物质本体改变

自1898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部电影短片开始,电影艺术便与“真实”紧密相随。由于电影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使得逼真性成为影视艺术基本且重要的美学特性。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就像指纹一样逼真地反映着现实,影像与现实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但数字技术下“虚拟现实”的介入,使得电影影像本体论的核心基础――物质现实变得土崩瓦解。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泰坦尼克号》中的冰河沉船,还是《玩具总动员》中的全三维动画,这些在电影银幕上所展现的一幕幕光怪陆离、远古未来的场景已不再是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同一,也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由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影像真实”。而这些影像也由客观的物质现实通过人脑想象变身为计算机处理系统中的数字指令。

“随着数字技术对影像生成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影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摹本,而是在电脑与人脑的直接关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动力。”电影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即可为未来影像提供摹本。2007年的《我是传奇》中,孤身一人的救世英雄要时刻面对恐怖凶残的吃人魔鬼,寻找破解人类消亡的神秘解药。2008年的《水啸雾都》采用了三维数字技术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未来时空内,地球环境恶化,洪水泛滥给英国市民带来的恐慌与灾难。这些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物质本体的,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产物。电影也不再需要把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摆放于镜头之前来力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本体。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瓦解后,关于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点便被动摇和改变了。尽管巴赞在后期 也意识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再现,因此他又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巴赞力图说明电影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与实现,但应该不断地向现实靠拢。然而这种以物质现实为主要基础的“渐近线”理论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而备受挑战。

数字化影像产物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摹本的“真实再现”,影像的物质本体没有真实的依托,但是,电影却好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了。这说明,在电影影像真实的接受过程中,观众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重构。

(二)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重构

巴赞认为,电影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内心固有的“木乃伊”情结,人类内心要求镜头保留时间的真实与空间的真实。巴赞提出用长镜头摄影与景深镜头来取代和对抗传统的蒙太奇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主要来源于一种心理的真实,或者说主要是一种感知的真实。“我们用现实的幻想取代了客观现实……这是一种必然性的幻想,但是,它会很快使人迷惑,失去对现实本身的知觉,在观众的脑海中,真实的现实与它在电影中的表象合二为一。”但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蓬勃,数字电影为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观众明知眼前的星球战役、自然灾难等种种奇观是虚拟生成,却还是乐于沉迷其中,啧啧称赞。这就说明,数字时代不仅造就了新的电影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从未有过的数字时代的观众。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发现观众接受心理的改变对影像本体论的心理基础也造成了巨大的重构,即对现实理念的重构。

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数字影像,可以做到与原型分毫不差,许多从未企及的图景可以表现为可视形象。有专家学者为这些可视现象重新命名为电影奇观,他们认为电影奇观是指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数字影像充实了抽象世界的框架,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意念的变为现实的。不止如此,数字影像还以极为形象的形式虚拟出一些不复存在于现实的场景。我们不禁感叹:数字影像的确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实,它增加了我们对真实的把握,又削弱了我们对真实的不懈苛求。虚拟真实就是对利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类的感觉世界,同时对感官与神经进行刺激。从受众美学的角度分析,数字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符合观众对视听效果的需求,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创作者自然地选择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也相应地刺激了观众对视听效果更高层次的要求。

数字影像技术篇7

关键词: 数字影像技术 排球教学 应用研究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推动了视听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产生了数字影像技术,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手段。教育的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把现代教育推向崭新的阶段。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兴起的重要标志,代表了教育信息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数字影像技术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将加快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提高练习效果。

为了深化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改革,我校体育组依靠自身力量,运用计算机集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影像资料,完成了一系列课件的创作与实践,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学校04、05、06级各两个班,共245人(实验组)。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实践之前,查阅了近几年来大量的有关资料。

实验法:先制作排球垫球、传球、扣球三个项目的数字影像资料,对实验班级进行辅助教学,在同样的时间内与传统教学班级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有测试法、调查问卷法。

3 实验过程

3.1查阅有关资料,掌握数字影像技术制作方法。

为达到创作高质量数字影像技术的需要,我们的运行环境以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为本体多媒体软件环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了Broad-WAY动态视频图像采集与编辑软件,编辑软件Premiere、图镶编辑软件Photoshop、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Max和多媒体创作集中软件Authorware。

3.2确定排球的主要技术动作,制作相应的数字影像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内容,以及排球项目动作的难易程度,先制作排球垫球、传球、扣球三个项目的数字影像资料,然后对各项运用文字、动画、图片或实例录相显示说明。实例录像需通过Broad-way软件制作动态视频,动画制作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Max。

导入:播放比赛录像片段和优秀运动员精彩动作画面,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练习的欲望。

基本技术:这一项是重点。第一步通过动画,完整示范。第二步慢放各个分解动作技术,并配音简要说明。第三步对单个技术动作或通过实例录像,或运用图片,或三维动画,或者几个手段综合起来再予以配音和文字显示,具体说明。如垫球位置,传球手型,运用图片和文字,扣球连贯动作用动画和录像。

练习方法:每个技术动作都配有练习方法,练习方法一般都用图片说明,特殊方法也可配以动画。

纠正方法:采用平时教学时拍摄下来的错误动作镜头显示。

竞赛规则:以文字显示说明为主。

3.3教学过程。

所要传授的技术内容,按教学计划分几次完成,如垫球,计划用4次完成,每次为45分钟,每次设定具体的目标,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在教学不同阶段分别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进行辅助教学。

3.4测试。

在完成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后,分别进行技评和成绩测试,与同等素质、用同样时间进行传统教学的班级(常规组)相比较,得出结论。

4 结果与分析

4.1实验组和常规组身体基本素质的分析

实验组是各年级中模具和财会1班的学生,常规组是各年级中模具和财会2班的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年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进行分析比较,可比性合理。

4.2实验组与常规组教学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与常规组教学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运用常规组相同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技评和测试次数。结果表明,实验组技评成绩明显好于常规组,同时实验组测试次数的均值也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实验组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常规组。

4.3数字影像技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学生绝大多数对数字影像资料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持肯定积极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影像技术运用于体育教育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采用动态视频图像进行完整演示、分解慢放、重新回放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直观的、规范化的技术动作示范,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 结论

5.1在排球教学中使用数字影像技术,解决了在学习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问题。

5.2数字影像技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5.3数字影像技术需要体育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收集大量的知识和教学信息资料,同时还要及时更新充实进一步完善。

5.4数字影像技术必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训练手段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应国良:电视媒体与现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数字影像技术篇8

关键词: DMC数字影像 地籍 测绘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01

1 DMC数字影像技术的运用特点

由于可以直接获取数字影像,DMC数字摄影技术在对中间作业环节减少的同时,又大大的提高了作业速率和成图精度。因此,在地区地籍的测绘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下面笔者将对DMC数字摄像的运用特点做简单的描述。(1)DMC数字摄像技术在具体的操作中,只需通过一次拍摄,便会获得黑白数据和全色数据,同时还能够获得RGB多光谱红外数据。数据多元性的获取,使一次拍摄获取数据的效率大大的提高。(2)DMC数字摄像技术获取的信息,比传统相机获取的信息价值更高,用途更广。(3)DMC数字摄像技术获取的成图精度比传统的扫描仪更高。可直接略去对胶片进行冲洗等环节。且分辨率高达12u。(4)自动化作业程度高,在作业中几乎不会出现漏洞,同时由于在数字获取上对中间环节进行有效的减少,使运作成本也大大的降低。

2 DMC数字影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具体运用

(1)地籍测绘中,采用DMC数字相机时,要将航线的重叠比例控制在60%~65%左右。最小数据也要大于53%。通常一条航线的最大最小行高最大不能超过30 m。最适宜的旁向重叠率数据在30%左右。最适宜的像片倾角要低于2 °,即使有些需要大一点,最大的也必须小于4 °,旋偏角的连续相片要少于3张。但航线的偏曲度要大于3%。地籍测绘区域测绘中,高程全野外方案和平面区域网是最经常采用的方法。运用GPSRTK 对像控点的位置进行获取,可以用直接水准的方式对点位高程进行获取。(2)DMC数字摄影技术的作业流程图(图1)。(3)DMC数字摄影技术的空三加密。想要将DMC航拍的原始影像投入使用,必须要经历的程序是影像处理。这一程序通过了,才能使其真正的投入使用。Photoshop是DMC航拍图像处理的主要应用软讲。航拍影像的色阶需要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还原所拍影像色彩,并将这一过程设置成动作。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才能对其他影像进行批处理。计算机在空闲的时间段里自行对上述过程进行处理。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劳动力。DMC数字摄像技术与传统的胶片使用的不同在于,扫面影像的四角是否会出现框标。在对空三进行加密前,需建立一个空白文件夹,这个文件夹的位置处在测绘地区目录下。然后对其进行“测区名 ccd”命名。之后内定向工作任务的完成则不需要逐片的测框标。其中,很多环节的直接减少,能够将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4)空三加密的任务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建立立体模型。采集数字高程模型,并制作数字正摄像图。在此之前,先进行航测内页的判断,初步的编辑工作要做好。野外的调绘和补测是通过线画图来完成的。最后再对DLG图形进行编辑。其次,在质量检验方面,进行时间是在数字线划图完成之后,对成图的精度等方面进行检查和巡视。当检测的数据在仪器内记录之后,还要对测绘图及地形图上的图读进行整理。更加准确精确地统计成图。总的来说,DMV技术以其数据源的种类多,影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更高等优势,为成图精度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源。这是未来航测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同时由于DMC数字摄像的数据量大,像幅小这一特征,使地籍测绘更加的方便快捷。

3 结语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技术的使用和改进上通过了模拟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解析等阶段之后,直至今日,全数字的摄影测量,其日渐完善的技术,为我国的地籍测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图周期短、运用成本费用低、高精度是它的主要优点,成为逐步取代传统的摄影测量的主要原因。该文通过对DMC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运用特点的概括,及简单的对其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进一步说明了DMC摄影测绘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高效性。在我国投入使用的DMC技术以其直接获取数字影像、最大限度的减少作业环节、作业效率高、成图精度高等特点,深受有关单位的欢迎,也使得DNC摄像测绘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地形测绘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贾亚红,白洁,贾亚敬,等.数字高程模型的制作及应用[J].西部资源,2011(1).

[2] 石立山,张翼飞.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8).

[3] 石伟朋.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方面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