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2-06-06 20:43:27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1

摘 要: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重要的精神文化组成部分,是民族思想觉醒和文化觉醒的号角,也是重要的战时文化资源。本文重点对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从作品、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传承价值。

关键词: 赣南苏区 红色音乐 传承途径

引言

赣南地区是革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因其产生的特殊性而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革命时期大量的红色歌曲在广大的士兵和平民中传唱,并赋予当地民间音乐革命内涵和战斗的意志,歌颂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歌曲的出现,是中国革命音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赣南苏维埃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种以民歌为载体,赋予红色内涵的歌曲成为当时革命的号角,刻画了一幅幅苏区战斗、生活画面,是推动革命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在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们党早期革命斗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战斗、发展的历史见证。赣南苏区红色歌曲具有易于传唱的艺术特点,蕴含着坚定的斗争意志和浅显易懂的革命道理。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特别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的兴起,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挑战。如何传承赣南红色音乐文化不仅是音乐文化选择的问题,而且是音乐文化价值传承的重大问题。

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的背景

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古代歌谣到今天的赣南客家山歌,是赣南客家儿女生活劳作的艺术再现,表达了客家儿女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生活在两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赣南人民逐渐产生了革命的萌芽,整体表现出了思想和文化的觉醒,为苏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1929年初,和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赣南、闽西并形成了赣南、闽西的武装割据,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特定的音乐题材。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广大赣南苏区军民以民歌为载体,并赋予革命生活的内涵,创作出数以万计的“红歌”,以此讴歌他们舍身追求的革命真理和火红的战斗岁月。这些“红歌”在形成时就融合了赣南客方言体系、文化风俗和人文情感,是赣南地域文化为母体的战地文化,因此,赣南红色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昂扬的斗争意志。

不同时代的歌曲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歌曲有不同的风味。客家先民在当地进行劳动的时候,会运用曾在中原时的民歌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当革命的种子在这里萌芽时,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加入当地的音乐元素,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具有思想积极、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艺术特点,为记录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培养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延续、丰富和发展。对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和民族凝聚力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的传承。

二、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

文化传承是一个庞杂的动态文明体系,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文明形态的同构。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传承的特殊因子,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基因――红色基因。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互动,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

(一)作品鞒

赣南红色音乐的核心作品主要创作于红色革命时期,但其音韵、节拍、曲调大多是从民间山歌小调等简单创作模式中衍生而来。“红军打来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千”。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当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著名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涵,兴国山歌从“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苏区音乐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剧成长壮大。

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苏区红色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33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革命与地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效应。1934年1月6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引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音乐更是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美声、民俗、通俗及少儿歌曲等都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红色音乐更现代化、艺术化。然而,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财富,苏区红色音乐历史并非断代史,其艺术形态并非红色革命年代所特有,传承痕迹鲜明。

(二)精神传承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距今已近一个世纪,这种特色艺术资源既有我国革命时期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又有浓郁的赣南民间艺术特色。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都融入了赣南客家儿女朴素的愿望和对革命理想执着的追求,是苏区人民革命情感的艺术化表达,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强烈的传承特征。传统音乐强调的是音乐和现实的联系,表达一定的政治意图,和平时期的音乐往往是安乐和谐的,多表现出生活的意愿。社会动荡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表现出悲怨和反抗。赣南苏区红色音乐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艰苦岁月中的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就具备了传承的精神内核。

在和平年代,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红色音乐则表现出生活化的一面,开始以一种轻松愉悦的面貌走进人们生活中,这与古代的儒家音乐思想不谋而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越发浓烈。而且在当代和平社会,红色文化不断地柔化它的斗争性,提升它的教育意义。红色音乐所孕育的爱国、执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则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到德育中,表现出红色音乐文化在不同v史时期不同的特殊意义。这种精神的传承是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

(三)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因为产生的时代、地域等人文环境不同而有别于传统的精神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红色苏维埃政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就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代表,这种先进文化与赣南苏区民间文化交汇融合,产生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以这种经过革命化改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为母体,孕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前提。因此,我们既要坚守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大力弘扬孕育红色文化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等精神的红色文化。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会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的话,那么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则是充满历史动感的特殊文化。中国“苏区音乐”与生俱来的政治学属性,天然地赋予了“苏区音乐”相得益彰的传播学义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有“苏区音乐”活动的存在,其传播形式就一定自上而下地开展,其传播效应一定是自下而上地反馈。虽然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已经消失,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结语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人民对那段艰苦岁月深刻描述和不屈战斗意志的表达,是当时文艺工作者和苏区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不仅有较高艺术价值,更蕴含人文价值和的现实教育价值。但因为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以赣南客家方言为母体,虽然特色鲜明,但广泛传播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形成“文化孤岛”现象。所以,对于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则需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从更高的角度对它进行诠释和弘扬,而不是将它看作完成历史使命的艺术存在。红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审美价值观选择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保障未来文化发展的先进性的重要历史积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传承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既要体现出作品、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又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和扬弃,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凌绍生.中央苏区音乐史话[J].中国音乐,1987(3).

[2]周少玲.浅谈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J].党史文苑,1995(1).

[3]余伯流.传承革命精神的艺术瑰宝――略论中国苏区音乐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J].声屏世界,2008(2).

[4]梅正强.闽浙赣苏区红色歌谣简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4(2).

[5]张俊山.土地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谈谈苏区的革命歌谣[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7(1).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英语传媒;红色文化传承;途径;人才培养

红色文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为了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感染力,同时,为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势在必行。英语国际地位的确立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英语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种信息流通的媒体,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共有共享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相互的。赣南是一块富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赣南人民在开创苏维埃革命运动实践中,留下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独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英语媒介作用,研究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途径,旨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促进人才培养,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长期以来,对红色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但近几年来,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界定更为明确。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可分为:物化文化层,表现为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纪念场所;制度文化层,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种决议、规定、命令等政策与法规中;精神文化层,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而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次,它是国家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思想阐释、道德规范及平衡社会等作用。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和创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第一,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要思考如何使中国下一代的历史责任感更强,人生目标更加明确,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使之成为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以其所蕴含的魅力、厚重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有助于培养下一代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红色文化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平台和新课堂,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我们在接受了红色文化洗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更明白所要担负的历史责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红色文化、素质教育与英语教育相结合必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的趋势。第二,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要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必须借助外语的媒介作用,有效传播赣州红色文化,这恰巧符合赣州市长冷新生提出的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即赣州将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目标。当今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下,红色文化俨然成为“中国梦”逐步实现的重要软实力。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有利于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三,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正如周运清部长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一文中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大学应该摆脱纯粹功利性,甚至是工具主义理性困惑,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同时,更牢记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同时,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这个历史责任,是不可能由大学某一个学科来完成的,大学里每一个学科都肩负着这个历史使命,当然,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在承担这个责任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更应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途径

(1)利用英语课堂,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一方面,随着“全民英语”时代到来,教育界从幼儿园到各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英语课程。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单词、语法和西方文化,更应该将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英语学习为学生传播红色文化奠定了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各个领域倡导学英语,从出租车司机到企业员工都不同程度地去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因此,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培训学校、辅导班等大量涌现,以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此外,学校要加强红色文化英语教育课程建设,各地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英文版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全面加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真正做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英语老师,将英文版赣南红色文化引入教学,让学生感性地体验并指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方针、路线、政策、目标以及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接受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来的这些理论,坚定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红色文化。

(2)利用旅游标志语,传承赣南红色文化。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形成,跨国旅游日益频繁。赣南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战场遗迹。客家文化地位独特,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最大的聚居地、发祥地、中转站,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宋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宋代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荟萃了以宋文化为特征的诸多文物古迹。自党的十七大以后,尤其是 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显重要。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毋庸置疑,有利于开发更加巨大的旅游市场,提升赣州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扩大赣州红色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依靠英语媒介,在旅游景点配以中英文标志语、中英文景点介绍、中英文宣传画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赣南红色文化,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使赣州走出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3)利用网络平台,传承赣南红色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网络,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和接收的时间,便于人们自主学习、交流信息以及传播文化。只要将赣南红色文化的中英文版本传入自己的QQ空间、博客、微信、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网友立刻就能看到相关信息,并转载转发,顷刻之间,该信息在上网一族之间广泛地传播开来。全国各地的网民都会利用此平台交流分享信息,各取所需。人们在网上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关键词,搜索一下,大量相关信息就会呈现眼前。只要网络上有关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各种语言版本,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可以在网上学习交流赣南红色文化,这有利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红色文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时展的需要,是赣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

2009.

[2]幸城.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运用[J].江西师

范大学学报,2010(6).

[3]张春丽,刘继斌,佟连军.中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

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红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主席强调指出,“要把握新形势下军队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在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作会议上,郭声琨部长强调指出,公安现役部队“要大力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切实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郭声琨部长的讲话要求,为新形势下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设定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如何搞活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官兵理想信念筑魂补钙,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传承红色基因,掌控理想信念“总开关”

红色资源是具有育人和激励人心作用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种资源会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用“红色资源”补足广大官兵精神上的“钙”,传承我党我军优良“红色基因”,对于铸牢部队生命线工程,掌控官兵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意义深远。

一是传承我党的先进理论。“古田会议永放光芒”这是这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传承红色血脉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党先进理论的集中体现。党的理论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容着丰富的知识营养,闪耀着思想智慧的光芒。譬如,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引导官兵充分认识学习党的理论的重要意义,把理论学习视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事业根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党的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到手、用起来,打牢对党忠诚、坚定信念的理论基础。

二是传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古田会议作为革故鼎新的分水岭,在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上矗立起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伟大丰碑。这样的例子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比比皆是,三湾改编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科学论断,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因此,我们一定要珍视和用好这些革命的“传家宝”,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因地制宜,教育引导每名官兵通过深入学习、了解和掌握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四有”革命军人。

二、挖掘红色资源,提升红色教育“渲染力”

在我国各地有一大批红色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这种红色教育资源与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官兵深受红色精神的启发与激励,对于凝聚强军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借助驻地红色资源教育官兵。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所特有的厚重文化和鲜明特征,对于提高教育渲染力效果显著。通过参观驻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促使广大官兵去认识驻地、奉献驻地。邀请革命老前辈来队讲英雄故事等教育活动,传承先辈的优良作风,凝聚警心,打牢官兵的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利用清明节、“五一”、“五四”、“七一”等重要节点联合地方开展道德讲堂、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方式,向官兵传授革命文化知识、进行形势政策分析、交流生活哲理等,让官兵切身感悟学习党的优良传统的当代价值,坚定爱党爱国爱军的政治信念。

二是利用内部红色资源引导官兵。将红色资源融入到警营文化建设之中,以文化长廊、红色书籍、荣誉室等为载体,建设凸显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为官兵提供持久有力、生动朴实的警营文化环境,使官兵时时受到红色文化感染和熏陶。例如建立流动图书室,专门设立的红色书柜,鼓励官兵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时间读红色书籍,观红色影片,用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官兵。

三、丰富传播载体,拓宽红色教育“主阵地”

传统“填鸭式”的红色教育方式与基层年轻官兵的实际需求已格格不入,变以往“集中式、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引导式”教育,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微载体”,开展小课堂、小活动等“微教育”,润物无声,点滴渗透,最终能实现由小到大,量变到质变的教育效果,拓宽红色教育的“主阵地”。

一是小课堂,提升红色教育趣味性。结合边防部队特点,将“小课堂”融入到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利用早操前后、饭前十分钟、睡前十分钟等闲暇时间,以“小课堂”形式向官兵传播当前时政热点、革命精神、英雄故事等,并让官兵积极进行讨论,将“小课堂”贯穿于一日生活制度中,在地点上灵活多变,在内容上化整为零,在时间上聚零为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4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体现着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历久弥新,引领未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范文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执着坚守。强调,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主席对红色故事如数家珍,强调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担当。

党的刚刚闭幕,主席便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基因伴随共产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而产生。正义的战场战斗中,铸就红色基因的鲜红血色;艰苦的长征路,锤炼了红色基因的顽强生命力;前进的革命道路上,强大了红色基因的抗御能力。不断成熟的革命历史过程中,红色基因得到了锤炼和强化。不论生存环境怎么险恶,不论前进的道路有多艰难。勇往直前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不断强大的精神气魄。

红色基因发源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弄清楚从哪儿来”需要重温红色经典,“弄清楚往哪儿去”需要勇于担当使命。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作为党员干部重温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年经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时俱进,提高判断形势、维护稳定的能力,在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奉献青春热血。

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个党员必须要做到的,讲忠诚,就要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砥砺奋进,从先辈手中接过的历史接力棒,肩负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范文

红色基因产生于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以及西柏坡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既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已经成为了激励近14亿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开创新时代各项工作新局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认真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原著悟原理,推动思想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通过红色教育重温历史,让思想接受先辈鲜血的洗礼,缅怀先烈,饮水思源,切实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引导党员干部发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红军长征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新气象,深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能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的优良作风,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变成现实的战略之举。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从光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圆复兴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红色文化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和精神主体。红色文化主要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积累形成了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又领导人民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充满活力且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并发展了红色文化的内涵。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若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将会使其在统一战线思想宣传工作更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从而聚人心,成合力,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5

一、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中央领导指出:必须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面对当今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学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种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顽强精神,去攻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种种"碉堡",解决改革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夺取改革的全面胜利。

二、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中央对反腐倡廉形势的判断是"三个依然":"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不良作风。中央领导指出,转变作风,最根本的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此,面对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不良作风问题,笔者认为,当今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学习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比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吃草根、啃树皮的艰苦奋斗精神,达到自我净化灵魂,提高廉洁自律、防腐防变、转变作风的自觉性。

三、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动摇、信念淡薄,甚至有的地方领导班子集体烧香下跪拜神,祈求地区平安和丰收;有的干部请来风水先生拆改办公大楼;有的高校学生听政治课,老师讲到"共产党"、"共产主义"就哄堂大笑,甚至起哄鼓倒掌。说明现阶段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笔者认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通过参观展览、阅读故事、观看影视,联系革命先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面对故人严刑拷打、威胁利诱,仍然"脸不改色,心不跳",含笑走向刑场等英雄事迹,对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无疑将发挥有力的正面启迪和深刻的感染作用。

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健康向上的良好势头。但有些地方仍存在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屡禁不止。群众迫切要求转变不良的社会风气。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所体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牺牲精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有力抵制、深刻批判那些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这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无疑将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引领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创造形成的极为珍贵的文明成果。同时,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党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她产生、发展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大众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笔者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这支中国特色的文化奇葩,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引领、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

六、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旅游产业是旅游文化的载体。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旅游文化,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宗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等。相比之下,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笔者认为,旅游产业这个载体,特别需要传承发展红色旅游、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特别需要广泛宣传无神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宣传革命先辈的理想境界、英雄气概、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精神,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正面引导社会思潮,激励人民奋发向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6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最终取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如学校教育,影视作品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国内旅游者对“革命圣地”慕名而来,在游览、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聆听导游员讲述英雄事迹、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按照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旅游载体的物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旧址”类载体文化内涵丰富且时间长,虽然分属全国各个根据地、解放区,但是正好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中国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多端、革命道路的曲折和环境条件的艰难,可以亲自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的奋斗历程。“遗址”类载体具有强烈的视觉直观性和心理震撼性,可以明显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祭奠”类载体文物资料丰富,适合观瞻,在这里能够净化心灵,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发图强。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其重要。在红色旅游的大潮流和背景下,作为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红色文化是以真实反映革命历史,向人们传递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所承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无疑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红色旅游是一项实施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伟大工程,红色旅游是一项抢救、挖掘、保护和展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遗产的品位,扩大红色文化遗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建设工程。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规律

红色旅游资源中凝结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着极其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掌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当前,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应运而生的红色文化,其价值是红色文化存在的根据,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标志,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作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在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党的自身建设。文化内涵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价值内核。

一个民族要想振兴,必须以文化觉醒为先导,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繁荣。政府主导是主流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和一种保障机制。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进行文化建设,都必须重视国家政权和政策的作用。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相伴相随,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选择了红色文化,继承了红色文化,创造了红色文化,创新了红色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阶级的先进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括成熟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要传承红色文化,因为它不仅会主导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决定着各个时期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族凝聚力和改革创新为鲜明特质的红色文化,更加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科学内涵和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红色文化可以各种方式将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传达给当代人,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社会教育的方式很多,红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让人们在革命纪念地现场或者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等,进行感官刺激,再由进行导游讲解,激发人们产生回忆或者联想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还有其他方式如红色经典影片、纪录片等,以高度的视觉、听觉刺激和情感触动,将人们置身其中共同感受和体验,从而发人深省产生认同。

当代,文化离不开媒介的助力。大众传播是大众文化的载体,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策划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为了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必须以主流媒介为主,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构建立体的红色文化优势媒体传播网络平台。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同时充分组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媒体,和大众传媒一起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要发展红色旅游,就必须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主题和目的。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红色旅游规划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红色文化传承强有力的支柱和动力。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展示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扩大红色文化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过程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结合游客心理、需求和审美,将凝聚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打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既有历史感、又贴近生活的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目的地更具有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感,从而激发人民奋发向上,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去。

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展现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在空间上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内容上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服务上强化红色文化元素,尊重、还原、活化红色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质量,方能达到有效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硬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不断创新展陈内容,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其次,要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的洗礼经历,红色旅游服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都有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传承红色文化。

要做好红色旅游营销就要掌握红色旅游市场的特点和知晓红色旅游者的需求,遵循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辅之以活性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让红色旅游者亲自去信服的事实面前感知,最终让旅游者达到情感共鸣,最终传承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超级秘书网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