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8篇

时间:2022-05-30 00:37:01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1

关键词:餐饮业;烹饪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年均增长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餐饮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

《2012年中国餐饮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研究表明,餐饮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多年以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看,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实现4692.9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1%。第二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实现4753.4亿元,同比增长16.8%。第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实现5031.1亿元,同比增长17.2%,1~10月,全国餐饮收入共实现164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总体来看,全年餐饮收入达到20000多亿元。

另据中国烹饪协会的《2011年中国餐饮百强经营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额为1605.2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年社会餐饮收入的比重为8.1%。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为15.7%,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增速。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餐饮业呈现新发展趋势: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连锁经营成为未来发展方向;餐饮品牌发展速度加快,餐饮企业上市提速;饭店产品及营销彰显文化特色;餐饮行业发展层次呈多样化。因此餐饮业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对餐饮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为急迫。

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烹饪人才,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分阶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完善“分阶段能力递进、分方向证书融通、以比赛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德才兼备烹饪人才为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专业课程与专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分阶段能力递进、分方向证书融通、以比赛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烹饪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烹饪行业协会、餐饮企业紧密合作,突出烹饪专业重技能、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完善、优化“工作过程导向”的烹饪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新模式和新体系的贯彻实施,在烹饪职业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和甄选典型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原料采购、粗加工、切配、烹调、成品的工作过程设置专业课程,使学生专业能力随着课程的推进得到不断拓展和提升。

将《烹饪原料知识》《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美术》《厨房管理》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中式烹调技艺》《中式面点技艺》则分别以烹调方法和四大面团为主线,大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烹饪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实践课程《冷菜冷拼》《食品雕刻》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为各级烹饪技能比赛打好基础。《西餐制作》《西点制作》作为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特色选修课程则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平台。

三、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1.优化学生实习运行机制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把原来学生1年的实习期分成0.5(年)+0.5(年),前半年为教学的轮岗实习,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各个岗位,后半年为定向的顶岗实习,让学生依据个人能力和企业需求意向顶岗实习,为就业做好准备。完善学生校外实习管理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实习课程标准,编写实习指导手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加强校外实习过程和结果考核。

2.优化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优化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在前两学年中,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践周,学校配备指导教师,企业为每位学生配备师傅,在全真环境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制定和完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和实际可行的实践周课程标准,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案和考核方案。

四、建设学生创业平台

依托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业平台。通过配套实训基地的生产设备,扩大教学规模,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扩大经营品种,培养学生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学生独立经营和管理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8.

[2]2012―2016年中国餐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2-01.

[3]2011年中国餐饮百强经营情况分析报告[J].餐饮世界, 2012(8).

作者简介: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2

【关键词】素食烹饪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素食是指用各种可食植物制成供人们直接使用或加工使用的食品,比如说用植物油、豆制品、面、竹笋、菌藻和瓜果蔬菜等植物性原料,经加工烹调而成的美味佳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素食可以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文化。当今世界,食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成为个人品位高雅和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素食餐饮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素食烹饪人才需求将日益旺盛,但培养素食烹饪人才的职业学校几乎没有。根据素食企业的反馈信息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现有的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大众化的培养,很多学生进入素食企业后不能立即满足企业的需要,有时还比不上学徒工。因此,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

一、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内涵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素食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又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2.理论基础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该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

3.必要性

高端素食经营企业经营推崇的是健康绿色环保理念,选用的食材是经精心挑选的无公害有机食品,或地方特色优质食材,食材价格不菲。素食烹饪技能人才培养采用现代学徒制,校企优势互补,能有效解决学校专业学生在校教学实训材料不足和素食烹饪师资短缺的实际问题,能有效提高素食烹饪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校从2010开始与素食餐饮企业合作培养素食烹饪技能人才,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多家高端素食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协议,为现代学徒制工作所要求的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五个对接”奠定了基础,为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1.校企共同组建素食烹饪学徒班

刚入职校的学生不了解素食,为此,组建素食学徒班,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岗位体验,让学生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二是校企挑选优秀生源。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吸引广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配合企业做好联合审查工作。由于素食企业需要的学生必须理解认同素食文化,具备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企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向企业推荐,企业笔试与面试筛选,进而产生素食烹饪学徒班。

2.校企共同制定素食烹饪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素食餐饮行业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严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让学生了解素食及素食企业文化,然后根据素食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与能力,重点把企业素食文化和素食烹饪技能融合到培养方案中。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由校方选派骨干教师,重点对学徒制班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企业则定期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素食烹饪岗位能手来校教学,传授素食文化与素食烹饪技能。同时,共同开发企业岗位课程与编写素食烹饪特色教材。

3. 构建基于素食企业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经素食行业企业工作调研,邀请素食行业企业一线师傅、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融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素食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烹饪能力核心课+素食烹饪技能课”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烹饪能力核心课可根据合作企业需求适当增减,素食烹饪课程是完全按照素食企业需求,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

4.实施“1.5+0.5+1”三阶段学习形式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校内学习与企业中实训相互融合和渗透,素食学徒班学生的学习采取“1.5+0.5+1”的三阶段学习形式,即第一学年半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素食文化、烹饪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后半年到素食企业岗位学习素食制作,第三学年在素食企业顶岗实习。

5.在校期间灌输素食企业文化

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举行素食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素食企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接触素食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岗位活动,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素食企业,走进素食企业,深入了解素食企业文化和“绿色营养、健康和谐”的素食文化理念, 使学生对素食文化和素食企业产生认同感。我校每年组织素食学徒班的学生代表由老师带队前往上海素食企业实地考察和岗位体验一周,费用全部由合作企业支付。

6.采用学徒制授业模式

为了让学生学到素食企业特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缩短顶岗实习适应期,教学上采用学徒制授业模式。即把第四学期的教学搬到企业中实施,以企业工作岗位作为教学场景,以师带徒的形式,采取企业师傅和我校教师在企业中教,学生在企业中学,学生必修的学科内容融入企业培训、企业岗位训练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迁移。由于学习内容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时间性及机动性,使技能的完善与社会的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操作中的练习、质疑、总结、反思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7.素食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

学生在学徒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学校教师经常与企业师傅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在企学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我校实施素食烹饪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校企共同创建考核晋升的激励机制,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快速提升

为使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校企共同创建了《新进同仁基础培训》、《岗位技能特训》、《学徒制教学实施方案》和《学徒制教学考核办法》等学徒制管理机制,规定学生岗位学习内容、师傅岗位教学效果考核办法与激励措施。通过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与实习生一对一岗位教学,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创建“上岗如上课”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技能与职业素养快速提升,多数学生提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到实用技能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师生和学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生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体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强和最优。此外,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任务情境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师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即时沟通与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真正学到了实用技能。

3.学生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实现“零距离上岗”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徒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4.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得到善待,实习就业稳定率高

素食作为宗教慈悲思想的一种体现方式,合作企业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对员工(学徒)秉承――在生活上善尽照顾、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在命运里共同成长的“三在精神”,让学生忠诚企业,热爱岗位,学习实习就业稳定率高。

5.学生性格变得温和乐观,懂得宽容感恩

通过素食企业一年多的岗位技能学习和企业素食文化的熏陶,众多学生的性格变得温和、积极乐观,呈现一种正能量。暴躁脾气、抽烟等不良性格习惯得到修正,懂得宽容感恩,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餐饮职业行为习惯。

四、反思与建议

1.需要找到共同利益诉求点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教育和企业需求实现提早的、更专业的、更基础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但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需要素食企业、学生、行业、学校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

2.加强师傅的选拔培养

素食烹饪师傅是实施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师傅的选拔,要通过餐饮行业主管部门引导、素食企业推荐、学校遴选、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将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纳入到师傅资源库。要制定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去激励师傅努力工作;要加强师傅之间、专任教师和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学徒制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3. 探索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尝试,需要在行业、学校及企业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努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更好的为素食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培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2(79).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 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主要是面向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尝试构建新的高职教育模式,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实施校企合作是高职餐饮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根据湖南省示范专业要求,餐饮类专业更是要达60%以上,这也是省示范验收的指标要求。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如师资、资金、场地等,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么多的实践环节实属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校企合作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精神,重视服务技能,重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塑造,让学生学习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了行业的职业道德与技能,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前适应了企业的生活。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还能促进学校餐饮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专业教师在全方位跟踪学生的培训学习和管理过程中,也参与了餐饮企业部分服务与管理工作,并且从中受益了解到了餐饮企业的优势和缺点,并且在不断更新餐饮企业服务与管理知识,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调整内容,知道“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二、实施工学结合是高职餐饮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餐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餐饮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产业并与之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目标。“边教、边学、边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师把教学课堂搬到餐饮企业去,让学生边教学边实践,掌握服务与工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就教学计划来说,餐饮类专业教学计划的产生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应充分听取各层次企业的意见,结合主要就业企业类型,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餐饮行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来共同参与,避免闭门造车。就教学方法来说,尽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来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走出去”即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行业企业中去认知、实训和实习,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在企业中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引进来”即将企业人员请到学校来,给学生讲课、讲座,或将企业的某种工作情境或者项目、案例分析再现给学生。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到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提前培养和选拔人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具有近五十年历史。学院的前身长沙市商业学校和长沙市商业职业中专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开办了烹饪专业。2006年开办了高职(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湖南省唯一一所开设(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高职院校。学院依托湖南商贸旅游职教集团,通过政行企校共建湖南湘菜学院,探索和完善“双向嵌入、三证融通、五位一体、六技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基于湘菜职业岗位层次的“模块化、岗位能力课程为主体”课程体系基础上,围绕“十个一”推进专业建设:建设好一所理事会制湘菜学院;打造一个全国一流的湘菜烹饪及餐饮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一支“大师+名师+双师”教师团队;构建一个湘菜烹饪与餐饮信息化空间教学平台;办好一个湘菜文化研究所;创立一批湘菜大师工作室;创办一个菜品研发中心;拍摄一套湘菜教学片;开发一套湘菜技能职业标准;落成一座湘菜博物馆。以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操作技能高和创新力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的,引领湘菜产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果

(一)打造了政行企校共建的湖南湘菜学院。利用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深化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湘菜企业和学校合作,建设理事会制湖南湘菜学院,大胆创新了政、行、企、校合作模式,承担育人和服务、引领产业发展责任,实现一体化运作,成功探索“四方合作、公司化管理、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双赢新机制。深化了体制改革,实行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在创新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的机制中取得更加丰厚的成果,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共建共赢共享。

(二)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构建了基于湘菜职业岗位层次的“模块化、岗位能力课程为主体”课程体系。建立了由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初步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湘菜制作、中国名菜制作、湘式点心制作、冷菜工艺、烹饪工艺等课程标准。初步完成了湘菜制作、烹饪工艺两门网络课程。开发建设1门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和3门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开发了特色教材,以文化引领湘菜品牌。与湘菜大师许菊云共同开发《湘菜精品》教材,于2009年6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与湘菜大师王墨泉共同开发《湘菜本色》,于2013年3月由湖南出版社出版;湘菜名师冯智雄和韩燕平开发《湘菜美食旅游》,于2012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与湘菜大师许菊云共同开发《他改变了湘菜――一代名师许菊云》已付梓将于年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建设“专兼结合、大师+名师+双师”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部级专业教学团队。在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争取尽快打造成国内知名的部级教学团队。培养学校和企业省级专业带头人各1名和院级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双师素质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从。湘菜行业企业聘请技术精湛的中国烹饪大师、中国湘菜大师及湘菜高级厨师16名,使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数量比例达到1:1。

(四)构建设备先进、功能完备、工位足够的校内校外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烹饪实习基地、营养实习基地、酒店管理实习基地三大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知名酒店餐饮公司合作共建烹饪实习基地、营养实习基地、酒店管理实习基地三类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开出率达到100%,实践教学时间达到专业课总时间的60%。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投入,在校内扩建和新建了烹饪实习实训基地,建有示范教学、实践操作、基本功训练、实验分析、生产经营多个功能区。形成了能进行学生基本功训练、专项能力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集实训、科研、生产、经营、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如学院湘菜实训大楼建筑面积为19900平方米,总投资为4500万,共分为8层。1-4层为湘菜餐饮实训基地,5-8层为酒店管理实训。实训基地在充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课堂训练、课后开放自主练习、行业名师表演示范,显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五)建设了优质共享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了湘菜特库,促进了资源共享。由学院图书馆牵头与广州汉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湘菜特库,第一期投资15万元。内容包括:“湘菜简介”、“新闻”、“湘菜制作视频”、“创新湘菜”“湘菜名店”、“湘菜名师”、“湘菜论坛”、“湘菜研究”、“经典湘菜”、“营养配膳”等十个内容栏目。湘菜特库与2009年11月正式开通使用,为湘菜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开发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了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管理与质量监控软件系统性强,分学生模块、指导教师(任课教师)模块、班主任(辅导员)模块、企业指导教师模块、企业负责人模块和系部负责人模块等六大模块来进行管理;过程化管理特点明显,从学校到企业按照实习动员、入职培训、实习日志与指导老师交流、中期检查考核、后期检查与完成和总结提升六个环节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是先进的管理软件。

(六)形成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工学交替,三阶段,递进式,七学期”教学组织模式,特别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综合模拟实习,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管理上,采用开发式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设“全员、全程、全面”三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七)发挥了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全力打造“二基地(湘菜人才培养基地、湘菜餐饮酒店实习实训基地)、四中心(湘菜产学中心、湘菜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湘菜文化研究中心和湘菜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专业全日制学生达到1500人。每年社会培训人次达到3000人次以上。每年技术服务项目达到15项,横向到账经费达到50万元。

参考文献:

[1]赵云霞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合作学报,2007,1.

[2]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5.

[3]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12.7

作者简介: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4

摘要:中职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面对当前的生源质量,应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烹饪;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路径方法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下简称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烹调操作技术和营养膳食组配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满足餐饮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烹饪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技能特色明显、就业率高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对饮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攀升。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在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如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企业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针对当前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性、整体素质,进一步开展专业规划,通过那些路径和方法来培养造就适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让毕业生实现专业和职业发展无缝对接。通过我们与广东省梅州市内外的餐饮行业、企业的座谈、交流,认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技能、踏实肯干与沟通协作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何谓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如图

其中,职业伦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职业伦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在人的一生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就I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前提,是关系着职业教育规范、有序、有质发展的重要改革思想。办职业教育不转变这个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

三、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盼

(一)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美食导报》报道:2015年,在北上广深,每天新增的餐厅数量超过150家,一年就增加近60000多家餐饮企业。根据餐饮行业资深媒体―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餐饮企业用工荒断崖式需求明显,用工缺口迅速扩大。以北上广深为例,厨师缺口达到1:8,即一个厨师8家餐饮企业抢着要。

厨师需求大,目前大多数通过内部介绍为主,故而求职的活跃度不高。根据市场规律,稀缺的物品价格会上涨。餐饮用工紧张,其稀缺性则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根据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公布的数据(以北上广深为标本),2014年餐饮行业平均月薪为4200元/月,2015年为4600元/月,2016年上半年为5030元/月。厨师的月薪平均为6590元左右,厨师长、店长的平均薪酬则在6000-9000元的区间。

由此可以看出,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大,而且后续发展空间大。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按照《美食导报》的上述数据说明:烹饪专业毕业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必将终生受益。然而,近几年来,好大一部分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走得更远,一部分毕业生仍然碌碌无为,一部分则转到其他行业另谋出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有些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对专业、职业不忠诚。好大一部分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成绩相对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选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同学选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或者是听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选这个专业。盲目选专业的结果,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不想学,知识能力匮乏。

2、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在当前这些学生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家悠闲自在惯了,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工作无质量或者是工作过程中产生失误而受到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失误中查找原因,而是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立马“炒老板”、抑或是立马辞工走人。

3、基本功、技能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讲多做少。在理论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普遍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在实操课中,也是凭自己的好恶有选择的学习;对实操课程学习也不上心、不认真、不虚心,特别是对于烹饪基本功的学习,毫不在乎。

4、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而在工作上则要求多,一上岗就要上锅炒菜、做大厨,根本不愿意从水台等基本岗位做起,或者是干基层岗位没几天就不干了。

5、学习缺乏原动力,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感恩思想,等等。

(三)餐饮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

1、对职业有较高忠诚度

面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易产生跳槽、工作懒散、挑三拣四、缺乏进取心等现象,很多企业都认为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行业的业务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应如何应对社会、企业,自己在企业中应怎样准确定位。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创造财富的根本。所谓腰缠万贯,不如薄技一身。在校期间,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爱上专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所谓正确的职业态度就是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与善于沟通协作。餐饮行业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在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沟通,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正确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学会感恩。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工作中除了要具有好的态度,还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善于向同行学习,虚心向师父请教,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打破传统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应采用“0.5+0.5+0.5+0.5+1”以就I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在校学习的2年,按4个学期划分即4个0.5,每一学期保证学生有8―10周的企业实习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专业氛围、职业氛围。每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围绕“在校学习10周企业教学实习8―9周期末总结考核”这样一个螺旋上升式专业学习循环开展,确保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整个周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岗位标准。最后一个“1”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保证此种模式的学习成效,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细化在校专业学习过程,细化企业教学实习的每一个岗位的时间、要求和应达到的目标、效果。

(2)要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带好学生,管好学生;

(3)改革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2、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方针指导下,增加专业技能的课时比重,突出抓好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外引内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提升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即“内提素质”;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能人参与学校教学,即“外引人才”。通过外引内提,学校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4、完善实训场室设备设施。

成功的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主动聘请企业能人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来,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让实训室就是五星厨房。

5、多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

中职烹饪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多轮驱动,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好的榜样。

2、行业管理精英、名师、名厨引导作用。聘请业界精英、名师名厨定期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故事分享、成功典型案例教育,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成人、成才、成功。

3、成功毕业生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教育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学有榜样。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职业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吸引烹饪大师、名师进校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企业,双向培养学生技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5

关键词: 中职 中餐烹饪专业 基本功 课程体系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中餐烹饪基本功的学习亦然。各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师必须尽快完善《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按照合理的《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烹饪基础。

1.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发展现状

1.1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潮汕地区具代表性的中职烹饪专业,我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36分,收回问卷136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潮汕地区烹饪专业92.65%的为男同学,5%的为女同学。由于自己兴趣学习烹饪的有88.24%,服从父母安排的有1.47%,学习基础差、高中考不上的占7.35%,为了就业的占2.94%。

1.2烹饪专业师资力量。

烹饪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教师的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潮菜烹饪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1]。

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来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在烹饪专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第二类型就是技工学校烹饪专业毕业后,又修读了烹饪工艺与营养的大专课程,在没有接受师范教育的情况下,担任烹饪专业的教师;第三种类型就是从社会中来,他们在餐饮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凭较高的烹饪技能和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职业学校任教,他们是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有部分通过函授途径取得了专科学历。从上述三种师资类型来看,双师型人才比较缺乏。

1.3中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餐饮企业需求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等全面发展,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继续学习能力和行动导向能力,具有实践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烹饪技能人才。在学校期间,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取得中级烹调师或中级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式烹调、中式面点制作、营养配餐及厨政管理等岗位。成绩优秀者毕业后能继续学习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阶段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甚至本科阶段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

1.4潮汕地区烹饪专业中餐基本功课程的设置。

通过潮阳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表1)和汕头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表2),了解潮汕地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中餐基本功课程的设置情况。

表1 潮阳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①

表2 汕头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②

从表1和表2潮汕地区两所中职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两所中职的烹饪基本功训练(实操+理论)课程只设置了一个学期、一周6个学时的教学。从上表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学校对烹饪基本功的学习不够重视,有待进一步改善。

烹饪专业的《中餐烹饪基本功》包括刀工技能训练、翻锅技能训练、烹饪原料初加工训练、调味技能训练、火候技能训练等。中餐烹饪基本功训练是烹饪教学的基础,内容较多,行业上的师傅一般要花3~4年的时间才能打好扎实的烹饪基本功,所以中职烹饪专业烹饪基本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贯穿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

1.5中餐烹饪基本功教材的使用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潮汕地区各中职烹饪专业《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尚未有一本专门针对潮菜的中餐烹饪基本功教材。

1.6烹饪专业基本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烹饪基本功训练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刀工技能训练、翻锅技能训练、烹饪原料初加工训练、调味技能训练、火候技能训练等[2]。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的学习一般只有刀工技能训练和翻锅技能训练,对夯实学生的中餐烹饪基本功没有起到全方位的训练作用。

潮汕地区大部分中职因学校经费紧缺、学校实验室建设落后,很多老师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刀工技能训练和翻锅技能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演示教学―实践操作”,对于刚接触烹饪的中职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没有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增强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中餐烹饪基本功》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课程设置、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培养“四维”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各中职学校必须给任课老师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平台,组织各学科专家对科任老师进行“四维师资”的培训,并组织大家考取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四维师资”分别指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职业素养师、职业指导师。希望通过此途径的培训,学校烹饪专业的老师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更深一层的提高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而且能为他们的实习与就业指明方向,所以培养“四维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2优化课程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学习有如下几个表现:①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陌生的烹饪学习与探究思路比较混乱。②通过初中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有一定的化生知识,但基础仍然很薄弱。③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一般,对需要思考想象的问题认识不清。④学生对实践操作课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态度较好。

课程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行动导向、学习导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就业时才能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对学生的职业成长才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专业老师要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2.3开展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中餐基本功是成为优秀潮菜厨师的关键,我们应该如何优化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基本功教学方法?据调查,潮汕地区各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都有其自己的教学模式。“酒店厨房一体化”是把烹饪实验室建成酒店厨房的模式,模拟酒店厨房进行系统的烹饪实践。目前在教学中,只有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的烹饪专业有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实验室,其他学校因资金原因没能建设成此种教学实验室。

以韩山师范学院烹饪专业烹饪教学餐厅作为一个实际案例。韩师2005年9月开始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餐厅的经营范围主要面向学校老师和学生,烹饪专业的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学习,韩师烹饪教学餐厅的组织架构如图1。

图1 韩师烹饪教学餐厅的组织架构图

整个餐厅由一个负责人统筹,下面设置前厅部、厨房、财务和采购四个部门,部门所有岗位都由烹饪专业的学生负责。每个岗位都由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并教会他们做此项任务,老师会对操作中的错误进行培训和指导。部门岗位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轮岗,对于学生来说,每个岗位都有学习的机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烹饪基本功,从而一到酒店实习能很快适应大规模厨房的生产模式。实践证明,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韩师烹饪专业学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其实是德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优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奔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是集中几个工作过程,按照一个工作工程循序渐进地完成,得到最终成果。我们建议烹饪老师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的教学观,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合理增加一些教学模式辅助教学,例如:“多媒体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演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讨论”的教学模式。

2.4运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中餐烹饪基本功。

“工学结合”其实就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烹饪专业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一年半主要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理论、专业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基本功技能;第四学期以“企业实践”为主,其专业基本功要求和实训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合作的酒店进行顶岗实习[3]。

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为加强学生的中餐烹饪基本功,可以利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其实就是把学校的教学实践转移到餐饮企业,学生的成长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烹饪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技艺,学生必须熟能生巧,才能掌握扎实的烹饪基本功。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体会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指能在本专业当前职业岗位中“行动”,能在本专业升级后职业岗位中“行动”,能在其他专业的职业岗位中行动。它包含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行动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

图2 行动能力结构分析图

3.构建潮汕地区烹饪专业中餐基本功课程体系

3.1根据行业需要编写适合本学校的校本教材。

任何学校烹饪专业的开办,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有与自己长期合作的优秀餐饮企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餐饮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和企业共同商讨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各学校教师要根据烹饪专业的情况,组织编写实习教材,把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编辑成册,为今后实习教学提供宝贵的借鉴,使实习教学改变以往的随意性,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4]。

烹饪教研科组要对各老师进行分工安排,促其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烹饪老师的专业才能。每位老师要结合本学校的情况和企业的人才需要,认真编写符合自己学校的烹饪基本功教材。例如: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教材、翻锅基本功技能训练教材、原料初加工基本技能训练教材、调味基本功技能训练教材、火候基本功技能训练教材等。

3.2分模块进行合理的基本功练习。

术业有专攻,中餐烹饪基本功的学习亦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任课老师一定要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把《中餐烹饪基本功》的教学分模块进行练习。在学生基本功技能实践中,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姿势等,有利于标准方法的掌握,学生烹饪基本功技能才能快速提高。只有分模块训练,老师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才能打好扎实的中餐烹饪基本功。

3.3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烹饪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技能性非常强的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餐饮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学徒制”其实是校企双赢的教学模式。新生在入学时,学校就和企业签订协议,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资深师傅的权利,实施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会和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把学校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与企业脱节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和师傅进行交流与探讨,在工学结合期间,有专门的师傅教自己,学生觉得企业有归属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潜移默化中提高,日积月累后升华”。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烹饪教学的一个好的选择,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教学的种种优势,又符合当今高速发展的餐饮企业的需要和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的革新,会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3.4《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的评价。

对于中餐烹饪基本功的学习,学校要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评价体系,如表4、表5,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掌握中餐烹饪基本功的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不足进行有效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更刻苦地训练[5]。

表4 《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考核成绩汇总表

表5 《烹饪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考评

4.结语

《中餐烹饪基本功》是烹饪专业的基础课,在烹饪专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少年来,这一基本功训练一直是烹饪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尤其对新入门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其进入烹饪领域必须迈过的“门槛”。《中餐烹饪基本功》的教学内容很多,就是行业上的师傅一般也要3~5年才能基本掌握,所以学生不是通过几十个课时甚至上百个课时的教学,就能够掌握这些技能的。我认为构建合理的《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中餐烹饪的各种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

注释:

①来源于潮阳职业技术学校教导处.

②来源于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教导处.

参考文献:

[1]陈少俊.提高潮菜烹饪教学质量的思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6):56-57.

[2]薛党辰.烹饪基本功训练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施胜胜,张卫平.中职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8):192.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6

关键词: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烹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19-04

我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烹饪专业是该校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的建设方案获得了教育部5个A考核评价,经过近半年的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建设总体目标

从2011年到2012年,通过专业建设中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烹饪专业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烹饪专业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专业、提高质量的示范专业和办出特色的示范专业,在全国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做到专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专业建设模式独特新颖,专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服务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强专业战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迈出新步伐,专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2011年争创江苏省品牌专业,2012年冲击江苏省特色专业,为今后创部级示范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内容

在建设过程中,立足专业基础,紧扣建设目标,从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几方面入手,从而确保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统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全面的餐饮市场调研,对餐饮业宏观形势、餐饮业未来形势、餐饮业人才需求三方面进行分析,以调研分析结果作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秋去春回”人才方案,其具体执行方法为: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三学期下店实习,第四学期回校学习,第五学期下店实习,第六学期回校学习。此方案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践和优化“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展对烹饪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厨房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用。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体系,按《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分课题进行教学。学生实习的分组率根据课题和设备条件确定。分红案和白案,原料切配和原料烹制。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理实结合;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练中有讲,讲中有练;利用示范室,引导学生先看后听,先动手后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动手动脑,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

(2)主干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对原料知识、菜肴制作、宴席设计与制作等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将三门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将与三门课程相关的教案、学案、课件、试题库、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全部上传至网上。建设《菜肴制作》、《西式烹调工艺》、《面点制作》等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完善《主题宴席设计与制作》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以《主题宴席设计与制作》为例,该课程是针对某一个主题(如国宴、迎春宴、农家宴、水乡宴等)设计出宴席菜单,再根据设计的菜单,从宴席原料的采购、加工制作,到宴席菜点的组装、上菜的整个制作过程,涉及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原料学、营养卫生学、成本核算、餐饮管理及烹饪工艺实践操作;还涉及人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等相关知识。《宴席》课程体现了烹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处理好了传统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能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能做好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该课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存,特别是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7

关键词: 烹饪专业 校企合作 模式比较

一、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

1.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为此,国务院相继推出台了一系列决定和纲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鼓励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不断增强,依靠行业举办职业教育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政府购买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

3.在教育部上报给国务院领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和职业需求。

4.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加快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

1.全国各职业院校,为了进一步发展,都在进行校企合作方面的各种尝试,下面介绍省内外几所职业院校在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方面的具体做法。

(1)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与扬州市食品工业园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北京民族饭店、国宏宾馆、苏州南园宾馆等大酒店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就业关系。

(2)青岛市烹饪学校,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香格里拉大饭店等九十多个饭店作为实习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

(3)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餐饮旅游学院,以沈记靓汤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武陵山珍集团、重庆布农阿努食品有限公司、人民银行机关食堂等餐饮单位作为实习基地。2011年8月,两毕业生晏静、潘宇财同学正式拜重庆市烹饪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沈明辉老师为师,翌年实习结束之后,两名同学升为主管,验证了师带徒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2012年5月,该学院还依托行业,强化了科学研究,与重庆市烹饪协会共同创办了渝菜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菜品研发部、对外培训部和创业发展部。其中菜品研发部广泛与企业沟通,合作研发,并向市场推出新菜品。

(4)四川旅游学院的烹饪系,建有四层烹饪实训楼,以龙庭大酒店等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其中与大连亚惠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已有八年,交流方式更广、层次更高。集团除了接受实习生外,还专门开办“亚惠定向班”,亚惠为学生提供了特色发展道路:技术晋升,技能员工厨师长产品助理产品主管品牌经理;管理晋升,技能员领班分店经理区域经理事业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实现创业,内部员工加盟创业,实现自己做老板的梦想。

(5)杭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烹饪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杭州市餐饮旅店协会和杭州市多所中等职院校及多家餐饮企业共同参与。指导委员会的核心事务包括:指导专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培养专业教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实习与就业体系。委员会将向职业学校提供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规模和规格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和职前职后培训需求信息。通过这个平台,学校将在第一时间知道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为烹饪专业教学的校企合作搭建新平台。

(6)上海市徐汇职业高级中学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校与四季酒店、希尔顿大酒店等多家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其成为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另外,由上海市教委、徐汇区教育局及职校本身投资建设了上海烹饪开放实训中心,建筑面积四千六百多平方米,建有刀工实训室、中餐、西餐、西点、中点、家庭厨艺、冷盆与雕刻等多个实训室和中西烹饪演示室、烹饪电子演示厅等,设备齐全、功能完善,为学生操作练习提供了最佳场所。

(7)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旅游烹饪学院,投资兴建了一万八千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酒店,作为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在酒店的实习实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探索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8)大连市烹饪学校近些年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方面,学校与大连市各大知名酒店和高端社会餐饮企业建立了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逐渐拓展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港澳地区乃至国外。学生在校经过两年的理论和操作课的学习后,第三年到各个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为了使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学习,同时还不定期地请大师名师到校讲课、演示,把酒店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技术带进学校、带进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烹饪的兴趣,增强了老师的教学动力。

2.综合以上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与酒店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双方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二是自建酒店,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形成“前店后校,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这两种合作模式的共同点是力求在教学中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对接;不同点是实训基地的所有权不同,前者属于酒店,后者属于学校。所有权的不同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显然是所有权在学校更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更有利于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终将成为培养烹饪人才和烹饪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好钢是炼出来的”,厨师的培养更是如此,“黑板上炒不出来菜”,烹调技艺必须通过真材实料的反复训练才能习得。校企合作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烹饪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助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肩负重要使命。纵观各个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校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对话,不仅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而且让职业学校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办学规律。相信不远的将来,校企合作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制度,探索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将变得迫切而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辉.论高职机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实施路径.职教论坛,2013-29.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8

创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三个目标

创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烹饪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职业学校、认识职业教育、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企业再依据学生的能力,做好进一步的培养工作,满足企业的长远需求。

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真实岗位的实践操作,使二者达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劳动意识得到全面的加强;最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注重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可以快速地融入社会,用最短的时间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模式一理念”特色教学

烹饪专业破除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与实施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企业走访、调研,召开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会议论证,调整了教学计划,将原来的2年在校学习、1年外出实习的安排,调整为“1.25(在校学习)+0.5(学训交替)+0.75(在校学习)+0.5(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开创了“三模式一理念”的特色教学。

“春秋轮换,工学交替”模式

根据烹饪专业学生多、班级多、校外基地多的特点,烹饪专业实行了紧密协作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春秋不同班级轮换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带着困扰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带着问题回学校找老师讲解。既变通地满足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解决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无处解答的困境。

通过烹饪协会与20多家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依托真实职业环境,实践和优化“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同步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开展烹饪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厨房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用。

“顶岗实习,联动就业”模式

除完成校内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外,学校全面实行“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安排学生不少于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联动,实习企业往往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在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也对企业进行选择,在双方满意的情况下,实习结束就签订就业协议,留任企业工作。近几年,实习、就业联动率达90%以上。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点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双方签订的《冠名班协议书》,授课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既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职业学校试行企业冠名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学训交替制度,以企业冠名班等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提出“突出德育教育,强化技能训练”的办学理念,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为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烹饪专业全面实施“德育工程”,提出了“德高、艺精、守纪、创新”的系训,即在教育中抓好两个侧重点,一是表象的能力,通过市场调研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理论课“必须、够用”原则的前提下,加大了一体化教学课的比例,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了1:3,实训课程比例的提高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兴趣及专业技术能力;二是隐性的素质,包括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人格特质等情感智力部分,主要从行为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

校、企、家三方合力保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学院、学生、家长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各企业均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书》的要求,安排了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专业技能,传授自己在行业多年以来所得到的经验,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对这一职业、这一行业的认知及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因为在实践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对下一步的回校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

学院各级领导同样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策上为其大开绿灯,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企业沟通,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工学结合单位,对工学结合期间表现优异以及通过工学结合后进步明显的学生,以奖学金的形式进行奖励。

学生与家长对工学结合也非常支持,在签订工学结合相关协议的时候需要家长来校当面协商签订。烹饪专业所有学生家长到场,全员到校签订协议,包括很多家住外地的学生家长都来到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热情很高。

学生素质提高,实现三重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热情的提高。由于笔者学校学生年龄较小,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非常懒散,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半年的岗位实习,学生们普遍对这一职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人生的发展找好了定位,工作上刻苦努力,学习上也积极主动。学生们通常是在实践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到学校后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到了企业后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碰到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再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建立,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专业水平。在与社会和企业员工接触的同时,学生素质也得到快速提升。

通过这段时间的尝试,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重转变:从与单个企业合作,到与企业群合作;由简单推荐就业,到“订单式”培养;由校企合作,到校企合一。在半年的时间里,这一教学模式快速发展起来,目前,烹饪系已有青岛北大荒人餐饮集团、大连三寰酒店、世贸假日酒店和万嘉集团四个企业冠名班,合作企业基本覆盖了牡丹江所有地区。

两大举措解决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半年以来,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显而易见。但是学校在摸索中前进,客观地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的不足,主要来自企业和学校两方面。

首先,企业方面。影响企业培养人才的因素较多。如《协议》本身不具有刚性,制度上缺乏保障;部分企业担心培养后人才会流失,在教学上,尤其是特色项目上留有后手;由于学生年龄小,技术不熟练,企业培养学生的难度较大,担心投入过大影响其正常运营;该阶段教学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指导教师(师傅),能力水平及工作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企业不愿意承担实习中的安全责任,管理上存在漏洞。

其次,学校方面。由于这一教学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各项制度及运作办法均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磨合。同时,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也给学校指导、检查、监督学生实习带来较大困难。

针对以上不足,烹饪系领导带领各科室教师认真思考、分析、总结,为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工作,也为拓宽冠名班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在明确责权的前提下,尽量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减少企业用工成本,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引入专业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及管理。

继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尤其是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制定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制约机制,以保证学生的实习纪律、时间及效果;学校要作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加强沟通,减小摩擦,化解矛盾。

冠名班

融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元素。在班级、寝室的布置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学生活动的安排等方面,校企双方要共同协作,将该企业特有的文化融入进来,既能营造真实的职场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