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红色文化传播8篇

时间:2023-02-18 07:12:53

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传播篇1

【关键词】边境红色文化旅游 跨文化传播 意义 途径

红色文化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开展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①。红色旅游由于其经济价值及德育教育价值在国内日益获得肯定及青睐,“红色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游乐形式结合起来。”②一方面,红色旅游的开发将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给旅游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包含了众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及战斗历程,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③,这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教育素材。同时,红色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④。

国内红色旅游开发已有许多成功典范,例如江西井冈山红色文化旅游开发,重庆红岩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等。国内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200多处。许多地方政府根据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将革命圣地、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纪念设施的保护、建设、宣传,以及交通、接待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精心规划,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保障,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开发。⑤然而综观国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却较少有涉足边境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本文拟通过分析边境红色文化旅游的特点,探讨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及途径。

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向世界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是中国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斥与蔑视,在西方国家机器的宣传下,西方许多人谈“红”色变。边境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通过大量的革命文物及图文并茂的文字说明,向游客展示了真正的中国红色文化。直观可视的实物及图片展览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让参观者直面红色文化的精髓,给予中国红色文化公正的判断。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将把中国的红色文化推向世界。

加深边境各国人民情谊。边境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互相影响,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例如越南在历史上曾作为我国的一个郡存在,越南的文庙中甚至还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与我国一样尊崇儒家文化。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以旅游为契机,充分考虑两国文化,尊重两国文化差异及心理差异,在赏心悦目的旅途中共同缅怀两国先辈事迹,共同品味两国友好交往及并肩战斗的历史,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情谊,构建和谐安宁的和平环境。

实现旅游地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由于具有边陲优势,更利于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直接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为红色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渠道与便利,可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旅游客源,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吸引边境另一侧及其它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助推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以旅游为契机,还能带动旅游地其它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有助力于实现旅游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有利于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边境红色旅游由于地域特征,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异国特征,例如广西龙州不仅是国内领导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及龙州起义的革命圣地,也是越南共产党的海外基地,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黄文树、黎红风等40多人,在龙州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前后长达18年,在龙州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迹及革命传说。当地红色旅游如能充分利用这一极具特色的优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将大大提高当地红色旅游知名度,从而把边境红色旅游推向世界,树立起别具特色的边境红色旅游品牌。

边境红色文化旅游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西方传播学巨人麦克卢汉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文化传播途径大致经历了4个基本阶段,分别为口耳传播期(距今约两千年)、文字传播期(迄于16世纪)、印刷传播期(始于16世纪)和电子媒介传播期(起于20世纪60年代)。⑥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也要注重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综合运用。

放眼世界,开发立足两个市场。边境红色旅游要面向世界,在开发设计之初即考虑到其跨文化传播的需要。首先,展品及景观的介绍说明要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其次,边境红色旅游应重点突出其异国特色。在旅游景观的外形设计上,在旅游展品的设计收藏上,都应重点加入异国元素,这样既能满足国内游客的猎奇心理,又能增加边境另一侧游客的认同感,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壮大及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

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加强文化传播。游客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送者,既承载着自身所在地(即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文化价值观,也将传送旅游目的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文化价值观,以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如在目的地居留、游览等)作为桥梁,在两种地域文化碰撞中发生了跨文化传播⑦。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就是要把红色旅游地的各项服务设施做强做足,就是要把红色文化的内涵表露的淋漓尽致。因为游客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就是要针对游客做足充分的宣传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印制精美的宣传资料,它们将会随游客回到旅游出发地;也可以是在当地设置多媒体场馆介绍,以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方式强化游客的印象。

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品牌宣传。在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中,宣传极为重要。今天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发挥现代媒介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捷,受众多的特点。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媒体上制作精美的广告及资料,进行大力宣传,将红色旅游的相关信息散播全球。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还应利用传统媒介,积极参加甚至是组织各类艺术活动,提高企业及项目在民众心中的认可度。例如在中越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上,旅游企业既可以通过参加每年在广西南宁由官方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可以参加在龙州举行的非官方性质的“天琴艺术节”。通过这些艺术活动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加深民众对红色文化及企业的认识,通过口耳传播、文字传播等方式传播边境红色文化旅游信息,以使边境红色旅游吸引更多世人的关注。

面向未来,培养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人才。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人才是决定因素。边境红色旅游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是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与世界接轨,有利于将旅游产品推向世界。例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只有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会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从而在旅游开发设计上瞄准世界。在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上,企业可以跟高校合作,让高校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培养“订单式人才”。而各人才培养单位也应立足企业所需,转变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社会及企业真正需要的一专多能的跨文化复合型旅游人才。

结语

红色文化旅游由于其蕴含的物质价值与精神内涵日益受到重视和欢迎,边境红色旅游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使其具有别样的异国风情。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将能助推中国红色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进边境各国人民的情谊,有助于旅游地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其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在边境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上,可以通过“放眼世界,开发立足两个市场”,“充分利用游客媒介,加强文化传播”,“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宣传,”及“面向未来,大力培养红色文化传播人才”等途径进行。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中越边境红色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付修勇,李连璞,高岩:“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5页。

②⑤胡国铤:“红色旅游,大有可为”,《求是》,2005年第18期,第50页。

③霞,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理论学习》,2011年第7期,第52页。

④许静,罗素兰:“红色文化热的兴起价值功能”,《江西日报》,2008年10月13日。

⑥[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页。

⑦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95页。

红色文化传播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红色文化;优化方法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文化,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在长期受到文化保护下的红色文化,渐渐的失去了生命力。随着大众传播的改变,各种传播方式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大众传媒更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电视节目的增多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群众更加乐意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然而面对种种冲击下的红色文化,其影响范围大多为1980年之前的人,而面对青少年以及中年群体则影响甚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文化的发展缺失。

2、研究目标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成为鸡肋,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有且极具价值意义的主流文化之一不应该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在大众传媒中我们应当弘扬红色文化,使其在新世纪中孕发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型红色文化,本文研究红色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红色文法,发扬红色精神,能够找出红色文化失调的原因,逐条分析出应对方法,使其重新走入正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涵。对民族文化展开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对现实更有帮助,红色文化是我国的独有文化,就其理论而言,红色文化的研究可以丰富和拓展对我国文化形态的认识,为红色文化更有效率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红色文化可以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注入新的能量。

3、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各种文化食粮面前,群众自然而然会选择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例如民间小说,流行文化等。然而红色文化的特征之一便是政治性子浓厚,娱乐性匮乏,而大众所需求的则是能够使一家人欢笑快乐的,在红色文化的受众群体上,由中青年老年逐渐退化成老年人。在电视机面前中青年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从而影响下一代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从而造成新生代群体对红色文化仅限于课本读物。红色文化在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孕育了新中国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新世纪这种孕育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发挥作用不成,返成鸡肋,另人产生厌倦感,也从而对红色文化丧失了解。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分析

1、红色文化的起因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红色文化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

2、现阶段红色文化在大众传媒传播下的机制失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现阶段的红色文化面对种种文化的竞争,显得有些绵弱无力,在电影中,每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毁创造出大量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其歌颂和赞扬了我国人民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革命精神,然而这些电影在进入影片放映时,无论是上座率还是票房都是不如人意的,电影《的四个昼夜》作为八一制片厂主旋律电影的重头之作,在上映时却遇到无上座率的尴尬之事,而相比一些低俗的喜剧作品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是由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兴趣的丧失所影响的,现阶段红色文化机制失调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是红色文化宣扬过度,使原本就不平衡的文化生态更加倾斜。第二点是有关部门并未适应新形势,未调整好红色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策略。第三点是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文化生态系统。

三、对现行红色文化的优化思路

对于红色文化在现阶段的优化与调节,我们应当创新与挖掘相结合,丰富红色文化信息系统,在原有红色文化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更加具有魅力,将红色文化与现阶段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并重,重塑红色文化环境系统。在保护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不能开掘出新的红色文化而放弃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反之这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总结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种类,是党和人民在战争年代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使更多的人接触红色文化,去感染红色文化的魅力,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期迸发出新的光芒。在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上应坚持科学的方法。展望未来,让红色文化的优秀品质去感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使其摒弃掉自己的不良习惯,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魅力,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爆发出红色文化的功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青年文化,2011,12:76.

红色文化传播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问题与策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以及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产物,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源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英雄事迹与豪迈气概,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走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有助于走出国门之外的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向外输送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

1当前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内容等环节上存在着许多制约,主要制约因素如下。一是传播渠道的狭窄制约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力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开放,中文传统媒体和中文互联网媒体的国际化程度大为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文媒体相比西方媒体在国际化程度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有提高的空间。这种国际化程度不足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中文媒体上传播的红色文化对于国际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门槛,国际受众难以从中文传媒的内容中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实质;其二,中文媒体本身的国际化程度依然不足,潜在的红色文化国际受众更倾向于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媒体中收集和接收信息而非中文媒体,这就大大制约了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更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当今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秉持“冷战思维”,视我国的意识形态为洪水猛兽,人为限制我国在其控制的社交传媒传播信息,隔绝国际受众了解我国红色文化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2]。二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对外传播的动力依然显得不足。在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时期之内,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加速国家的发展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我国先后学习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和工业化的先进经验引为己用,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成就。然而,长时间以来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使得一部分国人形成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思维定式,只注重对外来科技和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忽略了本国优秀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因此,打开国门,面对日趋多元的文化潮流,显得自信不足,故而缺乏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精神动力,限制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传播力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播者逐渐富有文化自信,也拥有将红色文化推向国际的主观意愿,但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面对文化各异的国际红色文化受众,缺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及其精神内涵的业务能力,这也限制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传播深度,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动力[3]。三是国外部分传播受众存在被误导下的理解偏差。中国作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直敞开国门,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互鉴,但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长期以来,这些国家视我国的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文化为洪水猛兽,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极尽歪曲诋毁之能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长期在对我国的报道中“添油加醋”,使用“阴间滤镜”,对我国的新闻进行歪曲报道。在此影响下,部分西方国家的民众不自觉地戴上了看待我国国家形象以及红色文化的“有色眼镜”,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片面乃至于反面的,提及中国,许多民众竟依然认为中国依旧是清末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景象;提及红色,他们认为是中国政府“极权统治”的象征。“狼来了”的故事讲了千万遍,被信以为真。国际化传播受众被误导产生理解偏差,也在制约着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4]。四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形式老旧,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受众的特点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上,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需要随之与时俱进;在红色文化传播的终端,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红色文化的国内传播所面对的国内外受众拥有不同的特点,接受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需要加以因地制宜。当前,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囿于以往的以宏大叙事角度为主的传播内容,形式局限在定时定点的官方机构的宣传活动中,在红色文化的国际受众面前,难免显得“水土不服”[5]。

2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可行性策略

一是通过“立与破”的方式拓宽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传播渠道。“立”是指建立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渠道。通过建立一个乃至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进而使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拥有更便利的传播渠道和各国广阔的传播舞台,放大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破”是指突破西方国家在国际媒体以及舆论场上对我方宣传力量的封锁,我们可以将人民战争的概念应用于这一战线中[6]。不仅要动员官方当宣传力量讲好红色故事,民间的宣传力量也不容忽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水平显著提升,以“小粉红”为代表的爱国网民团体逐渐涌现,成了宣扬中国价值观、维护国家网络形象的重要力量。放手发动并加以适当引导爱国网民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突破西方国家的舆论封锁,实现宣传红色文化的目的[7]。二是做好“红色名片”,打造好红色国际化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到开放的中国参观游览,但国际游客的目的地多集中于长城、故宫、兵马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载内容的旅游景点,而各地具有浓重红色印记的红色旅游景点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外游客数量稀少。国际游客来到中国游览,感受到的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而不是具有现代中国独特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所留下的中国印象自然也与红色文化毫无关联。故而应当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高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国际化程度,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就业的同时,促进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三是培养打造一支擅长跨文化交流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目前,我国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多集中于国际政治经济交流层面,文化宣传方面尚缺乏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应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化、舆论宣传方面输送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进而打造一支专业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使“走出去”的国际文化接他乡的“地气”,增强国际化后的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四是传播真实的红色文化,唤起各国民众的情感共鸣。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动其宣传机器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及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恶意污蔑抹黑,加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其国内民众对我国的认识存在偏差。要消除这种负面影响,达成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目的,就要讲述好真实感人的红色文化故事,唤起各国民众对中国近现代史、红色文化创造者,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分子、中国人民的情感共鸣,通过讲述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正本清源,使受众认识到近现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悲惨的命运和处境,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获得了胜利,并在建立新中国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政治经济成就,中国绝非西方各国政府口中的所谓“极权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还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的道路,对于全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加大的参照意义。讲述真实的红色故事,让各国受众在一段段红色故事中领会红色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国际友谊。五是不断更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红色文化的国际受众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其文化特质与我国受众不同,因此红色文化国际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均应根据受众的特点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地的“文化水土”。在内容上,如一些国家的受众接受故事并无宏大叙事的传统,则应根据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特点从小处讲故事,进而传播故事的文化内核。在形式上,可以根据各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文化产品,如使用动漫、漫画、脱口秀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结语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便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古代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大量人员往来和文化交融,极大地增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儒家文化在东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与扩张,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使中华民族受益至今。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红色文化进行国际化传播,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朱世龙.促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7(4).

[2]罗志春.“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探究:以井冈山精神为例[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0,6(1):59-65.

[3]曹晨曦,胡逸恒,刘倩.浅谈河北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J].青年与社会,2019(16):1-2.

[4]姜富元,张效梅,杨梦溪.新时代河北省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9):22-23.

[5]谭文翰,卢燕梅.发展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策略[J].文史博览(理论),2012(8):28-31.

[6]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2011(3):72-73..

红色文化传播篇4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网络传播 问题 对策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民族存亡之际用鲜血和生命铸造、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时期开展资政育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为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形式。

一、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和优势

1、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信息展示的多样性。在传播红色文化时,网络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博客、播客、FLASH、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采用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等多种手段展示红色文化。如笔者所在学校主办的“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用滚动式的文字给人最直接的感官享受。站内包括人物传记和友情链接、新闻动态、新四军历史文献、新四军回忆与研究、网上祭奠区、革命烈士图片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信息。在音像资料栏目中,网民还可以点击视频按钮,观看视频红色文化信息。

2、红色文化网络信息的永久性、多样化。红色文化网络信息具有可存储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为红色网络信息保存的永久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信息可以做到永久性保存。在红色网络中,由于网络的可存储量大,信息交流面广,网络红色文化信息可以随时添加和补充,从而为红色文化网络的大量化提供了保证。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储存有25万烈士的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400多张烈士图片。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使得红色文化网络呈现多样化。如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设有英烈名录、英雄事迹、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本馆介绍、新闻动态、馆长信箱等多个栏目。

3、红色文化网络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界限、传播方式界限、互动界限和信息量限制。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网络向任何接收信息的任何人传播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的接收者方便、快捷、及时地关注、浏览网上的红色文化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另外,红色网站网络管理员可对新时代的网络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很快就在“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上看到关于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的信息。红色文化网络信息的及时传播,保证了广大师生的关怀及时送达灾区。

4、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绿色性。清明节期间,从各地辗转到烈士陵园的祭奠者们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烈士们烧纸、上香、献花等,以缅怀先烈。但缅怀的同时,祭奠者不知到处飞舞、烟雾缭绕的上香、烧纸不但影响空气质量而且还造成火灾隐患。随着红色文化网站的出现,网上祭奠英烈渐渐兴起,清明节也更加“清明”。“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开通之际,江西青年学生在清明节采用网上祭奠方式用鼠标点击自己要祭奠的人,通过留言表达自己的哀思。这种祭奠方式既避免了花重金购置祭奠物品的浪费行为,同时又让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吹遍了赣鄱大地。

二、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不足

1、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中前期投入大,网络技术水平有局限。根据社会和网民对一个优秀网站的标准评定,其必须具备九个特点:①页面下载速度快。②使用方便。③保持系统正常运行。④无错误链接。⑤联系信息方便多样。⑥保护个人信息。⑦不同浏览器兼容性。⑧符合网络伦理。⑨其他(根据不同的网站需求设定)。然而,在许多高校的网站建设中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在校园红色网站建设上,技术人员欠缺,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达到高标准。以“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的制作为例,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技术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遇到的问题也都是在边学边干中解决。这些要求不但需要过硬的技术,而且还需要先进设备支持。在红色网站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调查,华东交通大学“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仅曙光天阔4000服务器就需要60万元。此外,购买国际域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中网络法规不健全,红色文化品位被人为降低。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威胁。首先表现在网络法规的不健全。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导致我国网络事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此外,由于大多数思想教育者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网络法制相对滞后,低水平的网络管理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运用不相适应;红色网络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广泛、层次之复杂等原因导致一些虚假、低级、庸俗的“红色信息”流露于网络之中,严重地损毁了红色文化的高雅品质。

3、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程度低。由于宣传力度太小和红色文化引导教育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种漠视的态度。据对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学习生活中,只有10.14%的学生经常会在红色网站上浏览红色文化。在进红色文化网站的同学中,有53.62%的同学是为了查找论文资料,17.39%的同学是随意链接进入,只有10.14%是因为兴趣爱好进入红色文化网站。

4、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内容有局限。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内容局限表现在不能随着新时代和生活的发展而向网民呈现更加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只有2006年《“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简介》、《共青团江西省委祝贺网站开通》、《江西省民政厅祝贺网站开通》等五篇祝贺开通方面的相关新闻播报,对于一些日常工作中的红色文化活动未给予内容上的丰富,如高校学生到陵园祭奠、红色图片展、红歌会走进大学校园等未及时添加到红色网站中。另外,红色网站的网站宣传栏主题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除了英雄事迹、学术交流、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观众留言等栏目外,未能及时增加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主题,如红色风景区、红色经济、红色文物等。

三、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

1、开辟红色文化网传播资金来源的渠道,发挥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作用。红色文化网络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开发的初期阶段投入的资金较大。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方筹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格局。同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为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在高校红色文化网络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技术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2、健全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媒体诞生至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我国立法的力度还不够,多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上,缺乏一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媒体的根本大法,对社会生活中许多网络违法违纪现象很难得到制止惩罚的效果。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应该继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制度、网站建设制度,严肃网络法律法纪,加强网络法律执法力度,全面提高社会的网络法律意识,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拓展清理前进阻碍。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文化网络课堂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将红色文化纳入网络课堂,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更深层次、更广泛地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教育,对于思想上普遍具有叛逆性和主观武断性的80、90后大学生具有很好的重塑作用。红色文化网络课堂将红色文化的文字、图片等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图、文、声、像信息,增强了红色文化的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中。

4、结合网络开展各种红色文化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教育活动。在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红色文化网站的资源数据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网络媒介作用,将发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时代气息、最能把道理讲到大学生的心坎上的活动上升到网络世界中,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红色文化。如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课堂、实践和活动,用本校及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将红色文化活动图文并茂地上传于网络,让再现实践活动场景的鲜活网络画面与校园活动共同成为提升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载体,在形象生动的网络传播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方金珍.网络条件下英烈祭奠的创新[J].求索,2008,(12).

[2]林燕,陈玉民.探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05).

红色文化传播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 对外传播

近年来,随着以唱红歌、看红色影视剧、游红色之旅、发红色短信、读红色经典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文化热的兴起,红色文化研究也日渐被纳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尚显不足,随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

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是我们在其对外传播前应有的冷思考。

对于红色文化的科学定义,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意见纷呈。

曾喜云认为,红色文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在党与人民的创建到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解放战争各个时期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以及在取得功绩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伟大人格、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

赖宏、刘浩林认为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互联网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凝结的崇高精神,革命传统,人格魅力。它与社会上有些人狭义的把红色文化局限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不同,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是一种永不过时,充满朝气和人性光辉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红色文化传播是指红色文化传播者有意识地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播红色文化精神,以帮助受播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

基于红色文化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局限于国内,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人类所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展现我国革命斗争历史,宣扬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也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七部分第五小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指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推广与交流。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语言,文化,历史,投资,宣传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原因,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总体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三、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红色文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当红色文化传播的受播者为外国友人或西方民众时,其传播有其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来中国参加红色之旅的外国游客来访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们大多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所了解,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事迹也是耳熟能详。游客多集中于亚非拉国家。最近几年,红色旅游在美国人和欧洲人中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来访游客多是以政府之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展开,游客也多以政府公务人员,记者为主,散客,或者通过报旅行团方式来访的较少。

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否了解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外国受播者了解并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同时语言障碍也是阻碍红色文化传播的一大难题,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欠缺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基本因素。

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

扩大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主要对策如下:

增强红色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一个人民拥戴爱护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吸引世界目光的最根本的因素。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应变能力,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追根溯源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共产党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和社会形式,继续引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在深入挖掘传统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针对多样化的世界民族文化,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利用传统媒体,如境外的各类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有针对性地宣传。打造一批外国观众能理解,欣赏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如文学作品,歌曲,舞蹈,影视等,使一些经典人物造型,事迹家喻户晓。通过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国际性论坛,研讨会,或旅游文化交流节等形式,主动与国外媒体沟通,邀请来访,加强合作,共同搞好红色文化的开发,提升红色文化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利 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的特点,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国际化,电子化。电子网络技术为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积极跟上科技发展潮流,丰富红色文化传播表现形式,建设好红色网站的英文以及其它语言版本。开发具有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游戏,软件等,寓教于乐,增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与效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通过参观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唱红歌等形式,以更直接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接受理想教育。

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红色文化基地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是提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和吸引力最直接的途径。这就要求红色文化基地加强基地场馆建设,创新陈列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红色基地,了解红色文化;同时,红色文化基地需要培养壮大一批精通外语,眼界开阔,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2]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N].南昌航空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彭宗健,陈远跃.对提升当前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8).

[4]祝乃荣.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比较[J].科技资讯,2011(10).

红色文化传播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 对外传播

近年来,随着以唱红歌、看红色影视剧、游红色之旅、发红色短信、读红色经典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文化热的兴起,红色文化研究也日渐被纳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尚显不足,随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

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是我们在其对外传播前应有的冷思考。

对于红色文化的科学定义,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意见纷呈。

曾喜云认为,红色文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在党与人民的创建到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解放战争各个时期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以及在取得功绩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伟大人格、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

赖宏、刘浩林认为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互联网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凝结的崇高精神,革命传统,人格魅力。它与社会上有些人狭义的把红色文化局限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不同,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是一种永不过时,充满朝气和人性光辉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红色文化传播是指红色文化传播者有意识地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播红色文化精神,以帮助受播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

基于红色文化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局限于国内,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人类所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展现我国革命斗争历史,宣扬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也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七部分第五小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指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推广与交流。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语言,文化,历史,投资,宣传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原因,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总体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三、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红色文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当红色文化传播的受播者为外国友人或西方民众时,其传播有其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来中国参加红色之旅的外国游客来访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们大多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所了解,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事迹也是耳熟能详。游客多集中于亚非拉国家。最近几年,红色旅游在美国人和欧洲人中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来访游客多是以政府之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展开,游客也多以政府公务人员,记者为主,散客,或者通过报旅行团方式来访的较少。

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否了解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外国受播者了解并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同时语言障碍也是阻碍红色文化传播的一大难题,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欠缺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基本因素。

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

扩大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主要对策如下:

增强红色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一个人民拥戴爱护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吸引世界目光的最根本的因素。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应变能力,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追根溯源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共产党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和社会形式,继续引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在深入挖掘传统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针对多样化的世界民族文化,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利用传统媒体,如境外的各类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有针对性地宣传。打造一批外国观众能理解,欣赏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如文学作品,歌曲,舞蹈,影视等,使一些经典人物造型,事迹家喻户晓。通过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国际性论坛,研讨会,或旅游文化交流节等形式,主动与国外媒体沟通,邀请来访,加强合作,共同搞好红色文化的开发,提升红色文化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的特点,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国际化,电子化。电子网络技术为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积极跟上科技发展潮流,丰富红色文化传播表现形式,建设好红色网站的英文以及其它语言版本。开发具有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游戏,软件等,寓教于乐,增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与效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通过参观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唱红歌等形式,以更直接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接受理想教育。

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红色文化基地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是提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和吸引力最直接的途径。这就要求红色文化基地加强基地场馆建设,创新陈列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红色基地,了解红色文化;同时,红色文化基地需要培养壮大一批精通外语,眼界开阔,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2]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N].南昌航空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彭宗健,陈远跃.对提升当前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8).

[4]祝乃荣.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比较[J].科技资讯,2011(10).

红色文化传播篇7

    人类传播的历史由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传播学中所谓的符号是指抽象信息等的传播得以实现的可被感知的对象。要将抽象的信息通过传播的手段向公众传播,就必须使具有确切意义但又显得抽象的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②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红船精神就是南湖革命纪念馆传播的符号信息,它的基本展陈信息可以符号化地概括为红船精神。因此,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地确定红船精神这一符号信息的确切意义。红船精神是在2005年全党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的诞生地之一浙江嘉兴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大讨论时首先提出,经领导和专家概括并正式提出来的。它的深刻内涵可符号化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③。由于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辉煌革命业绩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宣传,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家喻户晓。红船精神则由于提出较晚,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系统和深入的发掘研究与宣传还较为缺乏,因此世人所知不多。南湖革命纪念馆守护着红船,掌握着相关的史料和文物,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搜集有关红船史料和展开历史研究的使命。我们从发掘有关红船精神的史学内涵着手,梳理体现红船精神的史实并加以科学阐发,并从红船精神的命名特点,从历史外延角度窥探其修辞效果和历史方位,将之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进行比较研究,阐发其内涵的科学性,把握好这一信息符号的确切内涵。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内在的联系可以理解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灵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根本”①。三者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红船精神的完整科学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伟大的发端。“20世纪,特别是其上叶,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救国救民,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多少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之不懈努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了成功。因此可以说,中国革命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船精神’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践,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和实践,对列宁建党学说的学习和运用,以工人运动为主要形式,包括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革命斗争等许多的历史史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全面完整的投身革命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肯定。”②此外,要从红船精神的提出过程研究其时代价值,特别是要从嘉兴、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弘扬红船精神的大量生动实践中概括展示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用于诠释红船精神对于推动当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好符号信息的时代价值。另外,要充分搜集各级党委及其部门、有关高校、学术团体自觉开展红船精神研究活动的成果,注意集大成,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有关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系列成果,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符号信息传达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系统性意义。

    二、根据时代要求,自觉接应现实党建

    在传播实践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红色文化传播当然也必须关注时代的要求,根据现实党的建设需要而开展工作。近年来,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嘉兴市委提出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把嘉兴作为建党圣地而建设成为“党建高地”①。南湖革命纪念馆十分关注当地党委对于党建工作的这一要求,从纪念馆馆藏的实际、展陈的特色和优势出发自觉接应于把嘉兴建设成为党建高地的现实感召,自觉接应于浙江省委、嘉兴市委对于党建文化品牌建设的时代要求。第一,突出“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红色宣传主题。参与好“党的生日,党员的节日”相关活动,利用馆内红船纪念船、七一广场、新馆展厅、宣誓广场、红色影厅等设施自觉配合搞好“七一”红船节等特色党建文化活动,努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激发传播的对象———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奋发创先争优的热情。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优秀党员看嘉兴、向困难党员献爱心、新党员游嘉兴等。第二,积极配合各基层党组织,新经济、新社会党组织开展“红色堡垒”建设和“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争先”活动。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专项行动,促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扩面、提质与增效。充分利用纪念馆服务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配合各级党组织来馆开展观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举行一次重温入党宣誓、开展一次党员服务系列活动,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员双岗”活动,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团帮扶水平,让纪念馆真正成为升华广大党员思想境界的圣地,努力使传播的符号信息———红船精神通过活动互动达到内化,积极提升传播的实际效果,不断进行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树立党员时代先锋新形象。第三,充分发挥纪念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作用。主动承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党的廉洁历史教育,举办廉政专项展览,特别是用革命先烈的廉洁历史故事教育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如2012年5月,中共嘉兴市纪委与中共南湖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传承红色廉政文化”征文教育活动。活动参与者包括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的专家学者,主题为“红色文化中的廉洁思想研讨、不同时期红色廉政文化历史特点和价值内涵、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精神与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新时期廉政文化传承与发扬等”。获奖者可参加在嘉兴举办的“南湖?红色”论坛并获表彰奖励。②活动主题鲜明,对红色文化挖掘有深度。南湖革命纪念馆利用2012年全国文博系统天津培训班的机会及时配合发起,并提供本馆和兄弟纪念馆相关研究成果,自觉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借助共建互动,致力双向提升效果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①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已和50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中小学建立了广泛的共建关系,这是一项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这些单位与学校大多是位于省域内或近域,来往方便,联系便捷,我们将这些共建单位结成有机的红色文化传播共同体,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综合系统,在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中,在各种纪念日、学校寒暑假时,自觉联系这些单位,主动走进这些单位,根据它们的各自需求,根据它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与它们一起共同探讨、共同策划共建活动,活动年年搞,年年出新意,致力于活动的“适销对路”,积极提升活动效果。根据传播学的原理,我们通过纪念馆讲解员的党史知识、红船精神的人内传播,努力提高讲解员的党史知识水平和传播水平,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参观者学习体会信息的人际交流传播举行各种座谈会或沙龙;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群体传播,党团队活动的组织传播,讲究方法,严格纪律,提升活动效果;通过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精心策划、广泛发动、入耳入脑、心灵震撼等,在共建群体中构成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播体系,在长年开展共建活动中不断互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此过程中我们还适时融进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群众“红船之友”等纪念馆各种组织建设,在与他们一起计划与活动中不断提升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把共建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制度化,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共建活动中将革命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不断结出新硕果。

红色文化传播篇8

人类传播的历史由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传播学中所谓的符号是指抽象信息等的传播得以实现的可被感知的对象。要将抽象的信息通过传播的手段向公众传播,就必须使具有确切意义但又显得抽象的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②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红船精神就是南湖革命纪念馆传播的符号信息,它的基本展陈信息可以符号化地概括为红船精神。因此,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地确定红船精神这一符号信息的确切意义。红船精神是在2005年全党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的诞生地之一浙江嘉兴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大讨论时首先提出,经领导和专家概括并正式提出来的。它的深刻内涵可符号化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③。由于对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辉煌革命业绩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宣传,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家喻户晓。红船精神则由于提出较晚,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系统和深入的发掘研究与宣传还较为缺乏,因此世人所知不多。南湖革命纪念馆守护着红船,掌握着相关的史料和文物,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搜集有关红船史料和展开历史研究的使命。我们从发掘有关红船精神的史学内涵着手,梳理体现红船精神的史实并加以科学阐发,并从红船精神的命名特点,从历史外延角度窥探其修辞效果和历史方位,将之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进行比较研究,阐发其内涵的科学性,把握好这一信息符号的确切内涵。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内在的联系可以理解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灵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根本”①。三者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红船精神的完整科学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伟大的发端。“20世纪,特别是其上叶,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救国救民,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多少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之不懈努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了成功。因此可以说,中国革命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船精神’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践,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和实践,对列宁建党学说的学习和运用,以工人运动为主要形式,包括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革命斗争等许多的历史史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全面完整的投身革命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肯定。”②此外,要从红船精神的提出过程研究其时代价值,特别是要从嘉兴、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弘扬红船精神的大量生动实践中概括展示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用于诠释红船精神对于推动当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好符号信息的时代价值。另外,要充分搜集各级党委及其部门、有关高校、学术团体自觉开展红船精神研究活动的成果,注意集大成,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有关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系列成果,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符号信息传达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系统性意义。

二、根据时代要求,自觉接应现实党建

在传播实践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红色文化传播当然也必须关注时代的要求,根据现实党的建设需要而开展工作。近年来,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嘉兴市委提出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把嘉兴作为建党圣地而建设成为“党建高地”①。南湖革命纪念馆十分关注当地党委对于党建工作的这一要求,从纪念馆馆藏的实际、展陈的特色和优势出发自觉接应于把嘉兴建设成为党建高地的现实感召,自觉接应于浙江省委、嘉兴市委对于党建文化品牌建设的时代要求。第一,突出“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红色宣传主题。参与好“党的生日,党员的节日”相关活动,利用馆内红船纪念船、七一广场、新馆展厅、宣誓广场、红色影厅等设施自觉配合搞好“七一”红船节等特色党建文化活动,努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激发传播的对象———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奋发创先争优的热情。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优秀党员看嘉兴、向困难党员献爱心、新党员游嘉兴等。第二,积极配合各基层党组织,新经济、新社会党组织开展“红色堡垒”建设和“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争先”活动。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专项行动,促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扩面、提质与增效。充分利用纪念馆服务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配合各级党组织来馆开展观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举行一次重温入党宣誓、开展一次党员服务系列活动,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员双岗”活动,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团帮扶水平,让纪念馆真正成为升华广大党员思想境界的圣地,努力使传播的符号信息———红船精神通过活动互动达到内化,积极提升传播的实际效果,不断进行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树立党员时代先锋新形象。第三,充分发挥纪念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作用。主动承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党的廉洁历史教育,举办廉政专项展览,特别是用革命先烈的廉洁历史故事教育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如2012年5月,中共嘉兴市纪委与中共南湖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传承红色廉政文化”征文教育活动。活动参与者包括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的专家学者,主题为“红色文化中的廉洁思想研讨、不同时期红色廉政文化历史特点和价值内涵、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精神与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新时期廉政文化传承与发扬等”。获奖者可参加在嘉兴举办的“南湖?红色”论坛并获表彰奖励。②活动主题鲜明,对红色文化挖掘有深度。南湖革命纪念馆利用2012年全国文博系统天津培训班的机会及时配合发起,并提供本馆和兄弟纪念馆相关研究成果,自觉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 、借助共建互动,致力双向提升效果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①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已和50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中小学建立了广泛的共建关系,这是一项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这些单位与学校大多是位于省域内或近域,来往方便,联系便捷,我们将这些共建单位结成有机的红色文化传播共同体,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综合系统,在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中,在各种纪念日、学校寒暑假时,自觉联系这些单位,主动走进这些单位,根据它们的各自需求,根据它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与它们一起共同探讨、共同策划共建活动,活动年年搞,年年出新意,致力于活动的“适销对路”,积极提升活动效果。根据传播学的原理,我们通过纪念馆讲解员的党史知识、红船精神的人内传播,努力提高讲解员的党史知识水平和传播水平,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参观者学习体会信息的人际交流传播举行各种座谈会或沙龙;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群体传播,党团队活动的组织传播,讲究方法,严格纪律,提升活动效果;通过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精心策划、广泛发动、入耳入脑、心灵震撼等,在共建群体中构成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播体系,在长年开展共建活动中不断互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此过程中我们还适时融进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群众“红船之友”等纪念馆各种组织建设,在与他们一起计划与活动中不断提升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把共建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制度化,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共建活动中将革命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不断结出新硕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