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植物园考察报告8篇

时间:2022-11-10 16:28:27

植物园考察报告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园林植物》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园林用途等,培养学生对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园林植物育苗及栽培养护等工作的基础,同时为考取花卉工、绿化工、景观设计员等职业资格考试服务。因此,学生能否扎实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园林专业工作。如何对园林植物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和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已迫在眉睫。本文拟通过对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议,以期为今后园林植物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园林植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落后,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园林植物》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更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再者部分实践教学,由于受时间、地域、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不能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部分教师及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甚至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只要应付规定的课时就可以,因此实践教学走过场,教学效果一般。

1.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少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一味地讲解和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记、背,师生间缺乏互动,易使多数学生养成“不观察、不分析、不归纳”的不良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知识的掌握也就大打折扣。

1.3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全国各地由国内外引种或自主栽培的园林植物新品种数量激增,园林植物的快速更新,是对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挑战,只有不断地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目前不少高校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偏慢,跟不上园林植物新品种的更新速度,这不但会影响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校内实训室的设备和条件还有待改善,存在投入资金少,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室管理落后等现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模小,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是私人企业,有些单位觉得作为企业没有义务培养学生,还要保证学生安全,所以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业务提高存在漠不关心的现象。

1.5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依此评定成绩。然而,单从实践报告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此考核方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参与实践动手的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

2.1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听取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建议,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也懂得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标本等获得所需信息,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植物鉴别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2成立园林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园林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周期长、季相变化明显,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园林植物的特点及园林应用,不能仅靠有限的实践教学,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尤为重要,应开展园林植物实践活动。例如:可通过建立园林协会,组织园林植物识别比赛、植物摄影比赛等,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及周围的景点认识新植物,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在园林中的应用,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兴趣,增强专业技能。同时也可开展网上论坛,促进交流。

2.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现有的教材更新速度慢,课本上的内容难以满足园林绿化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或强化了在园林绿化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植物,如:在教学中强化了金叶女贞、金叶槐等一批彩叶树种,在花卉学教学中增加了室内观叶植物等,并将其作为重点讲述。另一方面,对各门专业课的重叠部分,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都相应做了调整或删减,使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4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及配套设施。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大类,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校内实践基地可建设大型连栋温室,相应的配套设备要完善,植物种类要多。同时,可考虑让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建设,既绿化美化了校园,又可以使学生在课余休闲时,从中识别和了解这些园林植物的习性及特点,能充分利用校园内资源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

2.5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为此,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在园林植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每位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组成比例6:4。平时成绩包括实践态度(20% )、实践过程的学习与操作(40%)和实践报告(40%),平时单个实践累积记分,每个实践按一定的权重计分,最后累加。期末成绩包括笔试(50%)和技能考核(50%),笔试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基本知识、实践中的问题等。技能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实物的识别能力(包括植物的部分及整体的识别及常见的园林应用等)。

参考文献: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312(2010)16-0116-0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园林营造和管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相比,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植物病害和农业昆虫等的了解和认识都要肤浅得多,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普及植物病害和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重点讲授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材看,其内容也非常多,主要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块,对每种病害、虫害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实行学分制后,该课程的课时数被削减,因此要在规定的时间将教材上所列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已经显得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课程组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进行了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夯实基础、着眼应用;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辨识能力,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课程改革的总体的方向是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一)强化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内容众多,而且实行学分制后该门课程的课时数被削减,因此要将该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我们采取了课堂随机考核的办法加强对学生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情况。具体做法是:每次课结束后,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后阅读材料,在下次上课前进行检查,以促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对所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在本次课结束之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下次授课内容,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进行随机点名提问。学生在课堂的这种考核中的回答将会被记录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之中。

(二)调整内容结构,突出教学重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所涉及的病害和虫害众多,如果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不但会让学生心生厌烦,而且还会使得各种病虫害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课程组根据四川及西部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对教材内容作了优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具体而言,我们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将相关病虫害划分为三个等级:即重症病虫害、中度病虫害和轻度病虫害。对于重症病虫害,我们以专题的方式重点讲授,对于中度病虫害则用一般的课时数进行讲授,对于轻度病虫害则用较少的课时,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外自学完成。对于相关知识我们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病害和虫害的基本知识,一是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方法。对这两个部分,我们在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将授课重点放在防治方法上。基础知识主要依靠课堂教授和实验课的复习相结合完成,而课堂授课则重点讲防治。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并通过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测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董宇艳等的研究指出,多媒体教学图文声色并茂、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把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最大潜能,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而这种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则可大大提高其教学效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正确识别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防治策略,因此对各种病虫害进行识别和判断就是基础。由于实验室标本陈旧褪色,又不可能每次都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因此课程组老师在平常就经常用相机将相关的病害、虫害拍摄为图片,用图像处理软件将重点的识别特征标志出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在屏幕上。

二、实验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识别各种病虫害的能力,这是进行防治的基础。所以,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对于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以下方面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强化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独立开展实验、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现场指导下,每个学生按实验要求动手操作,如掌握徒手切片、制作临时玻片,使用显微镜等基本技能等。如通过采集回有病害症状的苗木并借助显微镜等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病原菌形态识别及其所致病害特点的认识,而且可以掌握病原菌观察方法及常规鉴定技术的操作。

(二)课堂实验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并完成的,课堂实验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便于控制实验的进程,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结果等基本上都能够处于教师的掌握之中。同时,课堂实验教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供基础和条件。但课堂实验教学的缺点在于缺乏现场感,每次实验的场景都基本相似,这极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感,觉得实验内容与园林营造管理实际并不非常相关,从而挫伤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课程组探索出了课堂实验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并着重强化现场实践教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进行,有效地提升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我们以校内园林实习基地和南充市附近的几个园林建立了教学实践合作关系,在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后,组织学生到以上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现场的观摩和现场实践教学。

(三)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对实验教学的进行考核的传统方式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根据实验情况撰写实验报告,一般情况下,实验报告是第二天由学习委员收齐后上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一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验技能;二是纵容了一部分学生偷懒取巧的心理。在评改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比较马虎,但是其实验报告却做得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实验,但其实验报告也相当不错。这说明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作假与抄袭的行为。

我们改变了过去课后才上交实验报告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当堂上交实验报告的方法。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将实验课往后延长20分钟,要求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仔细观察,并根据观察所得写出实验报告。我们对实验报告的要求比较详尽,不仅要绘图,而且要根据观察的情况将图中的各个部位用铅笔标示出来。要求在实验结束后的20分钟内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情况还可以抽取部分实验报告进行当场提问。这一方式较为有效地杜绝了学生混水摸鱼、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同时也较为真实地考评出了学生实验技能,有效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3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借鉴思考——以美国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策略为例

瞄准世界城市对接休闲需求

浅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生态袋技术在湖岸修复中的应用

颐和园山体护坡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

极端气候与北京地区植物引种

种植点形式对银杏行道树焦叶的影响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生长季树苗裸根移植保护材料实验研究

浅谈郊区公路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

冷季型草坪越夏养护管理措施

几种沙生植物在北京植物园的引种种植

北京市园林学会召开赴美考察专题汇报会

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分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北京园林学会团体会员——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

北京园林学会团体会员——北京泽升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龙潭西湖公园

地坛中医药文化养生园

人工山体的生态景观设计——浅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山绿化工程

城市道路花卉布置——以北京西城区为例

北京园林绿化工程技术60年

北京城市绿化与生态安全探讨

北方地区蕨类植物造景应用

石楠硬枝水培生根初试

华北野生葱属植物资源及观赏应用

白皮松针枯病研究Ⅰ.发病规律及化学防治

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古树树洞修补技术的探讨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北京常见落叶树种的冬态识别

北京园林学会举办报告会

关于举办“北京园林绿化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活动征文的通知

春花扮京城

浅析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的发展及应用

浅谈公路绿化设计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海淀——海淀区绿化生态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议

北京小菊夏花品种的育种与推广

寄生性天敌蒲螨对隐蔽性害虫的控制作用

无公害植物保护防治技术的应用

保水剂在万寿菊育苗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从碧云寺保护修缮工程浅谈白蚁对古建筑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北京园林学会组团赴日本国考察学习

北京园林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会

北京园林学会植物专业委员会组织委员、专家参观奥运绿化

北京园林学会召开学术工作会议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北京园林学会共同组织召开城八区郊区、县新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座谈会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4

以前,尽管因求学等原因在美国生活过5年之多,曾到访过20多个州,2010年应邀参加了在德克萨斯州举行的国际睡莲及水景园艺协会(IWGS)年会,因此对美国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今年这次美国之行,独自一人要同时完成两件重要任务,特别是要在4个州5个地点开展野外美洲黄莲的多样性调查,时间跨度较长,地点跨度大,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和美方的帮助就很难保证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因此,出差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因公护照和签证的申请,野外考察地点和路线的选择,同美方联系人联络和机票预订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8月4日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国际机场,接着连夜赶往圣地亚哥,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当地第二天(8月5日)凌晨00:30(美国西部时间)。第二天准备去参观著名的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也叫San Diego Zoo SafariPark)

(图1)。

类似上海,圣地亚哥同时拥有一个野生动物园和动物园(San Diego Zoo)(图2),两个园在全美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气,与圣地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the San Diego Zoo Institutefor Conservation Research)一同挂在全球最大的动物协会组织“San Diego Zoo Global”旗下。其实,对我这个植物工作者来说,更确切地说是带着“在动物园中寻找植物和景观美”的念头而去,更想看看这两个动物园的植物情况,动物和植物是如何体现和谐、融为一体的。参观野生动物园后才发现,该园面积很大,总面积为730多公顷(约11000亩),不仅仅圈养了一大批珍稀保护动物,约300种2600多只,还以收集丰富的植物而盛名,共有植物3500多种,这一规模甚至超过国内一些植物园的收集。随处可见许多观赏植物和优美的造景,体现了一种人工生态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图3),还有一些观赏植物标价销售。在园中发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树芦荟(图5),5米多高,以及漂亮的佛肚树(Brachychiton sp)(图6)算是该动物园中植物亮点之一。

8月6日,离会议注册报道还有一天,设法挤点时间看看圣地亚哥动物园。该动物园不仅有更多的动物,约3700多R650多种珍稀濒危种类,而且收集70多万株外来植物,整个动物园完全被一片绿色罩着,俨然更像一个植物园,如果不亲自走进去看看,还有真一种被误导的感觉。因此,我这个植物爱好者当然不会轻易错过。结果花了整个上午参观,与其是看动物,还不如说是在做植物调查,看看这个动物园究竟栽培有哪些植物种类,植物有何特色。参观后收获和感想颇多,的确看到了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的东西。如专门建有一条蕨类植物峡谷小道(Fern Canyon Trail)(图7),收集栽培了各式各样的蕨类植物,长势很好,景观十分美丽,简直就是一个蕨类专类园(图4);有一捕虫植物栽培点,旁边立有劝告牌,很人性化的写着:“请不要往展示区扔东西,那将会使我们生病,就像动物一样”(图8,9)。动物园的珍稀濒危动物就太多了,如身着鲜艳衣裳的火烈鸟(Flamingo)(图10),憨态可掬的非洲沼狸(Meerkat)(图11)。当然还有中国的大熊猫,该园的熊猫馆以及熊猫保育研究在全世界也非常有名。参加了几个科普教育节目,特别是一个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解动物的多样性和保护,双方积极互动,活动十分有趣,起到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很值得国内动植物园科普教育工作者借鉴。

美国秋海棠协会(ABS)诞生于大萧条时期(the GreatDepression),起源于1932年,由Herbert P.Dyckman在加州的Long Beach创立的加州秋海棠协会(California BegoniaSociety)。目前,全美拥有45个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两个州,会员则遍布全球。ABS还是国际秋海棠属栽培品种登录权威机构,每年都召开全国性大会和秋海棠品种展示评比。今年适逢美国秋海棠协会成立80周年,共有来自美、中、日、加拿大等国140多人参会,参与评奖的秋海棠品种和质量均创历史之最。会议期间,除了学术交流和品种展示、评比及销售外,大会还组织参观了当地一些秋海棠栽培和生产企业。

年会在8月8-11日连续4天召开,除了10号留给评委们给展示品种和艺术品打分评比外,其余3天日程基本上都是白天参观考察(图12、13),晚上进行报告交流,这样充分利用了时间。考察期间,分别参观学习了A&G Nurseries Inc,Kartuz Greenhouses等秋海棠观赏植物生产批发企业,位于圣地亚哥Balboa公园内的植物建筑(Botanic Building)

(图14),Marston House,一些私人个体收集栽培秋海棠情况和一个2006年刚成立的私立秋海棠研究中心(KOLZ BegoniaResearch Center)。会议报告除了涉及秋海棠产业和协会自身事务外,我作了题为“History,resources,scientific researchand industry of Begonia in China”(中国秋海棠植物的历史、资源、研究及产业现状)的报告。此外,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彭镜毅博士(博物馆馆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 University)的Mark Tebbitt博士,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Rekha Morris博士等世界著名秋海棠学者也分别作了题为“Expedition of Begonia in Asia:peninsular Malaysia&the Philippines”

(亚洲秋海棠考察:马来亚、菲律宾半岛),“Bolivia:a land of extremes”(玻利维亚:极端之地),和“Begonias from eastern Himalayas:some new and some not so new”(喜马拉雅秋海棠:新的和不怎么新的)的精彩报告,同大家一道分享了他们分别在东南亚。玻利维亚、印度等国开展秋海棠资源调查的新发现和感想。各自发现了一批新种,充分表明世界秋海棠资源家底还远没被摸清,基础研究还任重道远。秋海棠协会年会参加者大部分人年事已高,经历丰富,其中一位叫ThelmaO'Reilly的女士今年即将年满95岁,还积极参加并大会发言,精神可嘉,这充分表明美国人对植物热爱程度之高以及对秋海棠事业的执着追求。

8月10日是参赛评比时间,品种展示区谢绝参观,但我不想浪费宝贵时间和机会,早早地准备好相机,在征得组委会同意和不干扰评委们工作的情况下,花了整个上午对所有展品――不漏进行拍照记录(图15、1 6),以备回去后继续学习和参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几种十分漂亮的球茎海棠,花大而艳丽,有一个品种花径竟然达到24厘米(图17),算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秋海棠花了。还有一个品种内层花瓣还连成一个喇叭形杯状(图18),甚是奇特,在秋海棠中极为罕见。原产中国和越南边境的Begonia sizemorea(原来一直误定为大王秋海棠B.rex)也获得了本次参会竞赛栽培金奖(图19)。可我不明白,好几个漂亮的大花型球茎海棠并没获得好评,只得大会提名奖。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西方人并不像国人那样喜欢大,更追求的是新颖奇特。也或许因为加州盛产大花型球茎秋海棠,久而久之导致美国人审美疲劳的缘故。除单纯品种外,栽培灯饰和其它秋海棠相关工艺品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图20)。会议结束当天上午和前一天,秋海棠植物公开对外销售,我也借此机会选购了部分特别中意的种类(图21)。尽管每株才5美元左右,价格便宜,但由于担心东西多了,恐怕海关查扣,最终只买了20个左右品种。

8月11日下午会议休息期间偷闲去了一下附近海边。来到海滨后发现来这休闲的人很多,动物也多,海鸥、海狮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动物、人、自然环境竟相处十分和谐,还有一对新婚夫妇正在举行浪漫的海滨婚礼。

8月12日开始了美洲黄莲野外考察之旅,途中转了很多种交通工具终于在晚上11点多(美中部时间)才到达奥本大学的宾馆。第二天上午访问了一下母校,并同奥本大学园艺系主任David William教授进行了短暂会面,简单介绍了上海辰山植物园、我这次的出差目的和当前研究工作情况,以及今后双方单位可能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机会。8月14日清早7:30,在伯明翰植物园园长Spicer先生的带领下,花了2小时快速地参观了该园(图22)。接着再向北开车2小时,到达田纳西河开始考察第一个野生美洲黄莲群落点(图23)。

由于发现黄莲都长在河的中央小岛两侧浅水区,离河两岸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因水中长有水草影响机动船的螺旋桨运转而无法开进而改乘充气橡皮船,我和Tilt教授二人同时划桨过去,费了些功夫才到达长有黄莲的区域。第一次看到正在开花的野生黄莲兴奋不已,顾不上天气炎热,迅速采集了一些数据,诸如植株高度、叶片大小、水深、花的大小、被片等。只可惜几乎不见成熟的莲蓬和种子,也许是对于此处黄莲来说,季节还早了点,或许因为河流水位不稳定影响了荷花的正常生长。结果只好采摘部分花蕾、花朵和叶片分子材料后划回岸边,算是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点的调查任务。

到达奥本大学稍作停顿,查看了一下以前的植物研究材料,然后接着南下直奔第二个考察地点:位于阿拉巴马州Eufaula的湖点公园(Lakepoint Park),到达公园宾馆时已是晚上20:30。第二天(8月15)早上考察了一下就近湖里的野生黄莲。宾馆后面的湖里长满荷花,触手可及,十分方便调查取材,但发现荷花丛中不时有鳄鱼出没,当心受攻击,不敢冒然下水,只好转移到离鳄鱼远一点的地方,利用橡皮船做水上交通和掩护工具调查数据和采集种子。此处美洲黄莲开花已经很少了(图24),大部分是成熟的莲蓬,看来同田纳西的居群在物候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将近中午,我们又驱车前往下一个目标,位于阿拉巴马南部Dothan的十里溪园艺公司(Ten Miles Creek Nursery),这次来这里算是第三次故地重游,发现这家苗圃发展很快,荷花生长很好(图25)。交流一会后,又驱车直奔今天的终极落脚点:佛罗尼达大学所在城市Gainesville。一路上看到入侵植物一种野葡萄(Vitis rotundifolia)的壮观景象,没想到该种在美国南部生长极为旺盛,入侵性之强,沿公路两侧灌木或大树上随处可见其攀援或覆盖于上(图26)。

到达Gainesville市已是晚上8点半。第二天(8.16)上午,由于日程安排太紧,直奔迈阿密,即第3个美洲黄莲考察的落脚点。

8月17上午去佛罗尼达大学在迈阿密的一个研究中心(Fort Laurerdal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参观,并同该中心Gettys博士进行了交流,下午在她的带领下一道参观了北美最大的水生植物园艺生产企业Florida AquaticNurseries。该企业建于1957年,拥有3个大型苗圃,收集水生湿地植物品种300多个,仅睡莲就有160多个品种供销售,产品远销全球,在睡莲的新品种培育方面非常有名,世界上许多优良睡莲品种就诞生于这里(图27)。

8月18日,来到位于迈阿密北部,号称佛罗尼达州最大、美国第七大淡水湖Lake Okeechobee考察野生美洲黄莲。我们乘坐气船,该船烧柴油,开动时噪音特大,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每个人耳朵都必须要带防噪音设备,否则容易导致听力损害。随着船开动,先经过一段引导水渠,一路上可见各种水鸟受惊起飞,不一会儿,迎面扑来的是一片黄色的海洋:美洲黄莲盛开的鲜花(图28)。没想到这里的美洲黄莲生长如此之好、面积如此之大,是我所见最好的美洲黄莲风景。于是,照相机、摄像机双双派上用场,大家都好好地过了一把风景捕捉瘾。乘着气船在荷花莲蓬中穿梭,看着莲蓬、荷花和荷叶被船击打折腰,真还有点破坏美景的负罪感。但迫于研究需要,不得不穿行其中,开展多点抽样调查,让植物为科学做出一点牺牲。实际上,湖中黄莲生长面积大,长势猛,见到几处管理人员曾经喷施过除草剂控制其规模和扩展范围的痕迹,以维持整个湿地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和谐。这里的黄莲不仅成熟莲蓬多,开花也多,好像处在第二个开花高峰期(图29)。显然,物候又同前面调查的两个地点有些区别了。

接下来8月19日是星期六,鉴于原来的植物材料还有许多数据需要进一步采集,于是计划全天闭门工作一天(图30、31、32)。8月20日去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了解一下美国的航天高科技和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辉煌历史。肯尼迪航天中心面积非常大,达570平方公里,工作人员13000多人。航天中心分综合参观设施、博物馆、指挥中心、装配检验大楼、航天发射场、飞船跟踪及数据网络站等。自1968年以来,美国所有的宇宙飞船都从这里发射升空。今年正值美国航天局成立50周年,来此观光的人很多。参观之后,不得不为美国人的创新、冒险精神和高科技能力所折服,深感国人必须继续发奋图强,谦虚学习,奋起直追,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超越。

8月21日,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密苏里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栽培有51000多种(品种)植物。8月22日上午计划参观园区,刚接近大门,迎面是一条巨大而十分漂亮的人造中国龙,原来这里刚刚为英文版《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巨著的完成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典:中国龙灯节(Lantern Festival)。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早到几天就能赶上,现在只能凭剩余的一些装饰设施想象一下当时的热闹场面。在植物园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该园的温室区和各个专类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是的日本园的景观,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有一池潭栽有荷花,看到原产中国满树挂着漂亮红色果实的四照花(Cornuskousa)

(图33),更因为其东方园林风格和美景让我格外感觉到一种亲近感。该园的一些特色植物收集量很大,如兰科植物,萱草品种,百合品种,月季等,每类植物都是数百甚至上千品种。下午去标本馆查阅秋海棠和荷花等植物的腊叶标本。密苏里植物园标本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标本馆之一,位居全美第二、世界第六,馆藏标本630万余份。每年都有来自全球的许多植物学家前来光顾该标本馆,或短暂工作。标本馆分开在两栋建筑物中,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部分双子叶植物标本位于Lehmann楼,而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科位于孟山都研究中心(图34),两者相距1公里多。步行穿梭两栋建筑还真有点费时,幸好得益于标本馆的一位年长研究人员,十分热情地用他连车门都无法关紧的旧破车给我提供了方便,使我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时间,把所有亚洲产的秋海棠标本和所有荷花标本都查看了一遍,并进行了照相记录(图35)。

密苏里植物园还有一个很大的礼品店,销售植物及园林相关书籍,以及植物园相关的工艺品,作为来访专业人员,购买书籍时还享受到了25%的折扣。

8月23日,经标本馆馆长James Solomon博士的介绍,在George Yatskievych教授的带领下上午去圣路易斯的郊区的一个叫Creve Coeur Lake的湖泊调查美洲黄莲。开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发现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给原来的湿地生态造成了破坏,加上今年又遭遇美国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有一个湖泊已干燥没有一点水了,荷花生长不良,大部分干枯,没有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甚至整个湖都被一种牵牛花属植物白星薯(Impomoea lacunosa)霸占覆盖,荷花已经被压迫的十分狼狈不堪了。幸好,另外一侧小湖中还有积水,美洲黄莲生长良好,为我的调查提供了花和果实等材料。

匆匆解决了一顿简单的晚餐,又得赶紧记录数据和收拾行李了。于是,弄得满桌子都是荷花和种子等植物材料,到凌晨1点钟多总算忙完,设置好闹钟后匆匆入睡,第二天又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8月24日清晨6点钟出发,到达马里兰州的Baltimore已经是下午2点,水生植物界的美国朋友Kelly Billing开车来接。一小时后到达她的公司基地,位于Jarrettsville的MarylandAquatic Nurseries,接着参观了水生植物苗木种类和生产情况。该公司除了主要生产销售睡莲苗等种类,还销售一些荷花。用塑料篮栽培睡莲后置于水池中,不仅利于植物生长和管理,同时也便于销售时起苗。该公司还有一个强项就是利用浮岛栽培技术,美化水体和清除污染,在美国应用较广,小有名气。

8月25日上午,大致驱车2个小时,到达马里兰州东北部的一个叫Mount Harmon的地方,附近McGill Creek河流有一处长有野生美洲黄莲,大约100多亩的面积,还是旅游亮点之一。这次,我们用较小的单人塑料舟划入湖中采集相关材料和数据。也许是地处偏北,湖水又较深,此处荷花正处于盛花期,却没有发现一个成熟莲蓬。因此,也就没有采集到成熟莲子。接着,在附近的湖边发现了一种锦葵科(Hlibiscusmoscheutos)植物,开有少量美丽的白花(图36),由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于是采集了一些成熟种子。

8月26日早上不到6:50起床,7:40从Kelly家出发,开车去Baltimore机场赶乘10:05飞往纽约的飞机,下午15:35再搭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8航班飞往上海,27日下午18:40到达浦东机场。至此,整个美国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次考察十分顺利、圆满,共拍摄照片17G,6800多张。不仅第一次参加了美国秋海棠协会年会,同国际秋海棠植物研究者、爱好者开展了密切交流,还引种了一批秋海棠优良品种。顺利地考察了5个地点的美洲黄莲,对该种在美国的生境及多样性有了更直接了解;采集了一批实验材料,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参观了美国主要的水生植物园艺企业和著名的密苏里植物园,对美国的水生植物产业有了进一步了解。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5

关键词: 《园艺植物病理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如何有效增强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1]。笔者作为长江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负责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下就近几年来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心得与体会作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改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性“满堂灌”,寄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往往忽略台下学生的反应,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十分疲劳,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重难点、有争议性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为主,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题目。

笔者已尝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跟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每次上课之前由两个小组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讨论。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发现学生的参与性很高,课外查阅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课堂上很少有学生逃课,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与创新性的问题。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知觉、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所需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比重,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2∶1调整为1.5∶1,原来固定的实验课时间调整为根据生长季节期间作物发病情况安排实验。另外,增加与调整教学实习时间,根据田间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组织学生亲临现场进行病害的识别与诊断。通过上述调整,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加深了学生们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教师提前告诉学生作物病害名称,学生只需通过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观察认识病害。由于许多作物病害症状及病原形态十分相似,学生普遍感觉乏味,容易混淆,不能实质性地掌握。基于此,在实验内容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室内实验课上,给出病害症状明显的豇豆材料,叶片变色,局部坏死,上面布满许多锈状物,但不提前告诉学生病害名称,学生通过病害症状观察、显微镜镜检、资料查阅等诊断为豇豆锈病,并在实验报告上绘制病原菌冬孢子形态图。

在室外实习中,将学生带到梨锈病发生的梨园中,同样不提前告诉病害名称,让学生观察症状,采集症状明显的梨锈病叶片并带回实验室镜检。学生很轻松地诊断出梨锈病,并将梨锈病与豇豆锈病的冬孢子进行比较,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差别。接着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与梨锈病发生相关的所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开放性实验室管理

鼓励与引导本科生提前走进实验室,培养科研素质与能力。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部分学生还可以申请到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指导老师或研究生的带领下开展科学研究。这样学生既能提高科研动手能力,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又能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多年来,本教研室一直接收和培养优秀的在校本科生,有些从大二开始就进入实验室。通过学习与指导,每年都有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多篇,毕业时部分学生成功考取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重点农业研究院所。

五、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考试是促进学生对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3]。《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为20学时,另外还有一周的实践教学,足以看出实验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因此,要求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相应增加实践考核环节,建立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

笔者改革后的考核体系将闭卷成绩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80%减少到60%,增加小组讨论汇报成绩和课程试验设计成绩两项新的考核指标,即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课堂出勤率、提问成绩、实验课程成绩及结业考试成绩4项,增加到6项。通过上述考核体系的调整,学生由原来考前的机械式记忆备考,逐渐转向注意平时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鉴定、病原形态图的绘制与描述、小组课件的制作与汇报等。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技能的骨干课程,该课程的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4]。在新形势下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全面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5]。今后,教师还应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进展,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精心准备每堂课,言传身教,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作刚,王建明,高俊明.《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3-4.

[2]袁红旭,朱红,于莉等.课程—实践—网络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9:55-56.

[3]朱丽梅.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98-100.

[4]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38-241.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6

关键词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93-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ornamental plants.Through practice,a good teaching effect was gained and a referential system was resulted for the experiments teaching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ornamental plants in the other forestry colleges.

Key words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Ornamental Plants;experimental course;teaching system;reform measures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和该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的问题,多采用“授予式”教学法,教师注重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实验,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样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将各实验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进行全面改革,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园林专业特点,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陈旧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大多设置验证性的实验,偏重于对理论课程中某个知识点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还是和理论课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药瓶,学生大多按部就班,“按程序办事”,完全按照教师讲述或教材上的实验方法步骤,机械性地操作,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3-7]。这样的实验课程设计导致学生缺少对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深入思考,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依赖教师及教材的习惯,丧失了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验课程枯燥无味,失去了培养独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8]。

1.2 实验内容与专业特点脱节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必须紧密结合园林专业背景以及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然而,目前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上,一些高校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自身单位的实验条件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忽略了结合园林专业特点,从而导致实验内容和园林学科的专业特色产生了偏离。

1.3 实验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合理

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综合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独立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3]。然而,目前大多高校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还是仅通过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和出勤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无论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按时参加实验课,就能获得较高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无法科学全面地判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抹杀了一些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突出综合创新能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坚持既要覆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的常规知识,又要突出园林专业特色这一原则。结合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中学习的内容,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且在园林中经常应用的植物材料,结合实际生产应用,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上,由以往的机械操作式改为开放问题式。例如“园林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实验,实验材料选择学生们很熟悉的在校园中和园林中常见常用的草本植物羽衣甘蓝和二月兰,以及木本植物桃、梨和白玉兰,提出问题:“常用的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对所有植物的花粉都适用吗?哪些方法适合哪些植物?”;再比如“园林植物优良单株的选择”的实验内容,同样选择校园中常见的樟树、桂花和乐昌含笑为材料,提出问题:“如何选择对这些园林植物的优良单株?适合他们的评分标准是什么?”这样的内容设计与学生前期学习的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的内容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课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自助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教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一些新发展的实验技术,向学生传递一种创新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技术发展的迅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2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中以“提出问题”为主导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式” 学习,从实验预习、课堂上教师做好演示与讲解和教师对实验操作过程的个别指导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从实验准备开始,全程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学生提前进行实验预习,查询相关资料,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最终确定方案,并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此外,结合风景园林学院申请的卓悦风景园林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践课程与企业进行合作,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到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园林花卉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或生产第一线了解有关育种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减少学生学习盲目性,提高学习针对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掘一部分有进一步读研深造倾向的学生,参与到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前学习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思维。

2.3 构建客观的评价体系

客观评定学生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成绩,不仅是对学生对实验课程掌握程度的客观判定,更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实验课程和自觉自主探寻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改变以往只通过实习报告和出勤率作为评价标准的老方法,客观公正地给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的成绩,将前期的实验方案设计纳入考评的内容之一,占总成绩的30%,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评定以下2个方面:一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实验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占总分的比例应在60%以上。其中,考核的重点内容是对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具体操作步骤的掌握;为了保证考核的细致与全面,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回答情况、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讨论情况等也都要作为考核依据。通过这种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还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二是实验教学成绩的评定过程要设置一些加分的项目占总分的10%左右,以鼓励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操作并且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学生。由于实验课程通常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个组都有动手操作和在旁观察、帮忙的学生。因此,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能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操作,另一方面在考核的过程中要给动手操作的学生适当加分,以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在实验失败时,要让学生积极总结失败教训,如实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在成绩评定中也可以适当加分[9]。通过这样综合全面的成绩评定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从实验课程进行和课程结束后与学生的交流来看,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中采用提前实验方案设计,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入“主动式”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更深入了解。这种教学模式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提供了更多的学生与教师探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并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生积极申报学生的创新项目,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4 参考文献

[1] 余小林,曹家树,黄鹂,等.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6,1(1):72-75.

[2] 邵辉,葛秀坤,赵庆贤,等.启发与讨论式课程教学的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06-109.

[3] 任如意,国会艳,宗宪春.《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800-14820.

[4] 马彦军,苏世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5):24-26.

[5] 陈华.《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98-5799.

[6] 孙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2-93.

[7] 顾翠花,王守先.关于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9):133-135.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树木学;实践教学

一、传统树木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树木学实习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在现场引导学生识别植物叶部、花部、果实特征。由于实地树木种类很零散,现场教学往往很艰辛,学生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持续性较差。受到经费的限制,实习场地主要以校园及校内基地为主,这虽然能部分满足实习的要求,但其营建模式多为人工绿地,植被群落仍与天然次生林有较大差别,而且实习地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以植物识别和实习报告的形式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存在部分学生不认真实习,最后东拼西凑完成实习报告的情况。学生实习结束后知识点遗忘率高,难以与后续的相关专业形成联系。

二、树木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一)确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应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化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科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在野外实践教学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野外实习的安全问题,强调纪律、团队精神;布置研究内容,划分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应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野外实习不是去游山玩水,要做到团结互助,不畏艰苦,这是野外实践教学顺利展开的保证。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调整

1.树木学的理论知识往往较枯燥,而树木的特征需经反复练习巩固才能熟记,如脱离现场教学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知识的遗忘率会相当高。针对该情况,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5人,以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植物专科或专属树种标本的采集,并利用课余时间拍摄校园周边该专科或专属植物的照片,制作成PPT或彩色展板,在课堂上讲解,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所拍摄到的质量较高的植物素材,也可充实到网络植物图片库中,为日后的信息平台建设添砖加瓦。2.由于课时的安排,以往的教学实践课与理论课的间隔时间较长,这造成学生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因此,树木学课调整为4节连上,2节理论课后立刻安排2节的校园实习课,理论知识和校园现场教学顺利衔接,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配合其他课程教学,树木学的教学实践课往往集中在夏末或冬初进行,这时野外植物不处于理想的物候期,很多树种的花果都无法观察到。因此,我们缩短了期末集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在春季和秋季树木花果盛期尽量安排学生到植物园、郊野公园进行短途的实习。另外,树木的生长往往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极端气候往往会对树木造成灾害性的损害,但也为树木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实践教学中也可根据气候的异常变化调整实习计划,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2008年南方地区发生严重的冰雪灾害,广东地区树木受损严重。灾后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在校园、广州市区以及粤北山区进行树木受灾情况的调查,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亚热带地区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应用和选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3.树木学是很多理科和农科课程的基础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可与1-2门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在这类综合实践教学里学生可以了解树木学在这些应用学科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能更系统地了解树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更深入地对森林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森林经营方案。这样既节省了实习的经费开支,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4.在野外植物识别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研究生的植物学分类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掌握了初步的科研方法,且都有一定的野外森林群落调查经验。因此,在野外实地讲解过程中,他们除能讲授各种树木的名称、树木种群的特征、优势种等知识以外,也能向本科生传授树木调查方法和科研经验,并引导他们注意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让本科生从中了解植物物种资源的状况、环境干扰对森林群落各方面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拓展本科生的科研思维。此外,研究生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很好地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热情。5.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以往有问必答的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树木的根、茎、叶、花、果特征,碰到关键的识别特征,如有无特殊的气味、叶是否对生、有无乳汁等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让他们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植物是属于哪些科,通过适当的提示再让他们鉴定到种,在提示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相似特征的科。或者通过不同植物间的比较,让学生归纳出环境因子和气候因子对植物形态的影响,如高海拔植物与低海拔植物特征的异同;或归纳不同植物科间的进化关系,如豆目三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习活动开展前先安排好研究小课题,如某地资源植物的调查,然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应的研究课题到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科技文献,并利用植物志等工具书,针对所研究植物类群的生存环境、习性、分布和应用价值进行思考,并撰写初步的研究计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以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或根据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向,给学生提出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去完成,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有植物标本室(CANT)、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园艺基地、中草药园和杀虫植物园等专类园区,学校附近有华南植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等科普场所,具有丰富的观赏、药用、用材、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这些资源能较充分满足树木学实践教学的安排。另外,我校与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这两处实习基地交通便利,有丰富的次生天然植被,生境类型多样,这也为我院开辟了多条实习线路,还为野外实习在食宿、教学场地使用和植物标本的采集提供了便利,能保障1周的野外实习能顺利进行。目前,广州市多所农业、中医药院校都在此两地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编写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

近年来,我们针对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汇编了《华南地区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针对校园树木的实践教学,与兄弟院系合编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木本植物图鉴》。这两本书对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树种的生长习性、识别特征、应用特性等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植株、叶片、花、果实的高质量图片,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好评。近年来,《广东植物名录》《广州野生植物》《广东植物志》《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工具书的逐步出版,为华南地区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应用性很高的参考资料,这些书都能很方便地在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为学生检索植物、撰写实习报告提供了便利。

(五)实习考核方式的改变

1.教学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课程,期末的植物认知考试只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平时成绩的比例占60%,包括教学PPT或电子彩图展板制作10%、标本制作20%、实习报告20%以及实习表现10%。2.植物识别考试内容除了考核识别野外植物鲜标本外,还可以在野外进行现场识别考核或以一道没有具体科学答案的综合论述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让学生根据树木学的思维去探索结果,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突击应试。3.在实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有代表性的标本、照片以及实结制成展板作为实习汇报展览的内容,也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方式,并对有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或加分。

三、结语

教学实践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树木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新型的教学实践课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科研活动打下基础。另外,该教学实践模式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要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2-23.

[2]袁俊琦.高职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18-20.

[3]杨晓杰,王斌,刘敏,王昌河,于天飞.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0(4):111-113.

[4]张秀华.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4):47-48.

植物园考察报告篇8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05-03

“园林树木学”是本科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基于目前对园林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野外教学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授课经验和实习体会,对“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野外教学实习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1]。由于园林树木丰富的物种数量和单调枯燥的专业术语给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小的阻力,多数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归纳总结,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烦琐,知识点难记、易忘,尤其在实践环节上难以快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颇高,要在树种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树种生长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特性,以实现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的目的。

二、“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现状

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但是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户外,重讲诉、轻讨论,重课本、轻扩展和重语言、轻感触的“五重五轻”现象[2],学生因为缺少实践,对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和配植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模糊,流于表面,从而很难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总的说来,当前“园林树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难以达到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实习过程中往往以研究生代替教师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由于人数较多,实习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拥挤无法靠近树木进行细节观察,或者因为听课效果不好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3],甚至有学生因为排斥研究生指导、认为遭到教师忽视而削弱学习兴趣。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时间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习是“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也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感性验证与丰富。但实际上,目前园林专业的实践和实习学时极少,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室外讲授和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和室外讲授部分,共计80学时,分为两学期(48+32),其中实践学时32(24+8)学时,较原来有所增加,但教学实习却由最初的三周改为两周,最后改为目前的一周,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秋季,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树木形态特征在不同时期的直观认识,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掌握,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合理应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习方式单一,老师讲,学生记,缺乏观察思考。传统的教学实习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教师采下标本向学生逐一介绍物种的种名、科属、主要识别特征等,学生一味地听、记,对植物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零碎化,很少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甚至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也大多只是为应付实习考试,难以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掌握的效果。

4.考核体系简单,对能力培养体现不足。“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考核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主,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为辅的方式。实习报告所占比重通常较大,多为实习期间所学习的树种的总结和个人的收获感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的内容有所总结,但多属“流水账式”的记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而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一般在教学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对植物近距离实物感知不充分,也没有仔细地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消化,离开实习的特定环境后遗忘速率和比率非常高。同时,由于实习过程中,对靠死记硬背获得的间接知识不如对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获得的直接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牢固,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措施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在树种资源比较丰富地域的集中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园林树木野外调查的方法,熟悉标本的野外采集与记录和标本的制作处理过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检索表独立鉴定和识别树种的能力;并对我国丰富的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不同生态环境的树种构成,以及自然群落物种组成的丰富性、合理性做初步了解,为实际应用中建构多样的人工群落做铺垫。为此,对“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调整教学实习目标,加强野外实践。在以往的“园林树木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往往放在认识的植物种类数量上,野外实习成了单纯的认“种”比赛[4]。然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量优良的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应用到城市园林中,树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实习已经难以提供充足信息,因此必须适当调整实习目标,增加野外实习的时间,把以单纯认种作为单一目标的野外实习逐步改变为以增强植物识别能力、提高个人应用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以树种的识别特征和生长习性为基础,强化系统分类知识,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结合实际生境分析植物群落配植模式,具备基本植物景观设计和分析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使野外教学实习成为奠定园林应用基础的实践过程。

2.改革教学实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单纯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因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教学由“灌输式”改为“启发式”和“引导式”[5],通过对树种的观察、描述和鉴定,拍摄植物细节特征和景观图片等来分析树种的特性和应用方式,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加强前期的预习了解和后期的复习巩固,逐步由简单的认树形成系统的科属概念,拓展树种的认知潜力。在具体方法上还可以结合情景教学[5,6]和歌诀[7]等手段,充分应用多种教学实践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结合科研创新,加强学习兴趣。随着科研任务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比重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地区的特点、实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集中实习讲解之后利用自由实习时间加入小型科研任务,或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行拟题,如“自然群落层次结构的组成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树木类群的变化”、“自然种群对人工群落设计的作用”等等,通过实际观察、对比,加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了解不同树种的生态需求,获得对树种应用、景观特色的深层次理解,构建植物景观设计的独特思维,提高学生园林树木的综合认知和创新运用能力。

4.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习内容,团队合作贯穿始终,不仅需要合理的分工协作,也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无形中相互促进,提高个人能力。因此,最终的考核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基础,结合个人成绩,体现团体协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考核评价通过计分方式实现(表1),小组集体协作成绩占40%,其中小组标本的采集制作10%,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报告20%和小组成员互评成绩10%组成;个人成绩占60%,包括个人实习报告10%,植物识别考试40%和带队教师评价10%。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钻空子、投机取巧的行为,以保证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

四、“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成效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措施在不改变教学实习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目标的调整和实习及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对野外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都有明显加深。学生野外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出工不出力”、“混实习”的现象明显减少,实习考核成绩及课程考试成绩都有提高。甚至在实习及课程结束后,日常参与植物景观拍摄和物种鉴定的人数也明显增加,讨论、提问的内容也从过去单纯的问“种”逐步转变到具体种类的生态适应特性、景观配植及功能应用上来。可见,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课程、自觉提高个人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野外教学实习作为“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验证和补充环节,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对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和探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貌掌握,还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成出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促进、提高发展,为“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臧德奎.“园林树木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3):43-45.

[3]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02):62-64.

[4]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1):102-104.

[5]陈昕.“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30-32.

[6]王四川.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4-25.

[7]刘振林.歌诀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03):73-75.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Field Practice of Landscape Dendrology

CHEN Lin1,2,LI Long-na3

(1.Co-Innovation Center for the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China;2.College of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China;3.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Agricultural Biolog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