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8-05 04:31:48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旅游立市战略,以向社会提供安全、普遍、快捷、优质的银行卡服务为目标,通过加大银行卡产业扶持力度、完善用卡环境、加强持卡人权益保护和规范市场运作秩序,不断完善银行卡品种和功能,扩大受理范围,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从而推进我市银行卡产业良性发展,为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的新打造优良的金融服务环境。

(二)实施原则

政府推动、行业自律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自主发展和逐步规范相结合;加强银行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用卡习惯、促进刷卡消费相结合;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提高银行卡风险防范水平和加强持卡人安全教育、维护持卡人合法权益相结合。

二、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一)总体目标

自年起,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滚动发展的方式,市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市场专业化程度高、发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运转有序、受理市场完善、银行卡业务和科技水平不断创新的银行卡产业发展体系,向全社会提供安全、普遍、快捷、优质、多样的银行卡服务。年底,全市发卡数量新增150万张,总量达到500万,人均持卡量约为2张/人ATM机新增130台,总量达到580台人均机具占有量约为2台/万人;新增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4000台,总量达到9000台人均机具占有量达到30台/万人;银行卡特约商户新增4000家,总量达到8500家,全市商户普及率达60%重点商务区、主要商业街区、二星级以上酒店、3A级以上旅游景区、二级以上医院及周边地区的公路收费站、加油站等服务网点力争全部实现可刷卡消费。剔除房地产、批发类等大宗交易后,全市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要达到35%以上。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9%以上,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8%以上。同时将河区整体打造成为全国刷卡消费优秀示范区把1-2条特色商业街区建成全国刷卡消费无障碍优秀街区每个县区有一条以上街区(市场)建成全省刷卡消费无障碍示范街区(市场)市级示范街区、示范市场达到10条(个)左右。市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水平跃居省前三位,全国中小城市中位居前列。

(二)阶段目标

年,新增银行卡50万张,新增ATM机45台,新增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1200台,新增特约商户1200家,全市商户普及率达到40%全市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的宾馆、购物、餐饮类商户都能受理银行卡消费业务。新增1200家商户中,餐饮类新增450家,酒店宾馆类新增100家,商场类增加400家,旅游景点类增加10家,其他类型商户增加240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刷卡消费所占比例达到25%左右。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7%以上,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6%以上。

年,新增银行卡数量50万张,新增ATM机45台,新增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1300台,新增特约商户1300家,全市商户普及率达到50%全市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宾馆、购物、餐饮类商户都能受理银行卡消费业务。新增1300家商户中,餐饮类新增350家,酒店宾馆类新增150家,商场类新增300家,旅游景点增加20家,其他类型商户增加480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刷卡消费所占比例达到30%左右。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8%以上,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7%以上。

年,新增银行卡数量50万张,新增ATM机40台,新增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1500台,新增特约商户1500家,全市商户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全市重点商务区、主要商业街区、二星级以上酒店、3A级以上旅游景区、二级以上医院及周边地区的公路收费站、加油站等服务网点力争全部实现可刷卡消费。年营业额在30万元以上的宾馆、购物、餐饮类商户都能受理银行卡消费业务。新增1500家商户中,餐饮类新增400家,酒店宾馆类150家,商场类300家,旅游景点20家,其他类型商户630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刷卡消费所占比例达到35%左右。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9%以上,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8%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和银行卡业务发展需要,对年成立的市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和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行长任副组长,市人行、发改委、财政局、地税局、工商局、旅游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商务局、工信局、银监分局、交通局、卫生局、文广新局、教育局、文明办、广播电视台、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主管领导,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市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银行卡产业布局与发展,协调各成员单位积极落实各项责任,努力推动社会资源共享。领导小组在市人行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人行支付结算主管副行长担任,成员为市金融办、市人行主管科长,银联主管领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管行长(主任)及银联商务业务部总经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银行卡推广普及的具体工作,如制定银行卡产业发展实施细则;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推广情况和重大事项;对银行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同时建立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会,分析银行卡产业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制定出台产业激励扶持政策。以市场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指导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宾馆、餐饮等行业,水、电等公共事业以及烟草、批发等现金流量较大的领域全面受理银行卡。

1研究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市财政局、地税局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我市扶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部门予以支持和保障。自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要视财力状况安排资金,用于刷卡消费无障碍街区建设、银行卡宣传推广、外卡受理环境建设等。税务部门自年起,允许特约商户将受理银行卡所支付的手续费作为经营费用在税前列支,不再纳入计税基数。

2强化刷卡消费对商业经营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自年起,新开发建设或开业的特色景观街区、商业街、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商场等机构,应把承诺刷卡消费作为商户准入条件。各级工商、卫生、旅游、文化等管理部门应在颁发行政许可、登记、年检的同时,广泛宣传引导商户受理银行卡,培育刷卡消费意识。旅游局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餐饮娱乐等场所受理银行卡。市人行、工商局、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要将能够规范受理银行卡作为特约商户参加诚信商户、文明单位等各项评比的必备条件。

3对安放ATM机和设置ATM机广告标识的规划、城管等部门要给予支持,优先布点,免收占地费。开展银行卡宣传活动时,广电部门要对银行卡宣传费用进行减免,城管部门要减免活动场地费并允许在街头、固定场所外张贴悬挂必要的宣传标语。

4规划局、商务局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特色街区、商业网点建设和改造中,要充分考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要求,确定布放银行卡机具的场所和布线路由,并由电信运营企业负责铺设线路。市人行、银联等部门和单位要提前介入、主动对接、搞好配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大型的特色景观街区、商业街和批发零售市场,至少应当规划安装1台ATM机或设置一个金融服务网点。

5降低银行卡交易通信费。对安装POS机的商户,自年起,电信营运企业对每笔刷卡交易收取通讯费0.03元,以后视发展情况逐步有所降低。

6银联和各发卡(收单)行的省级管理机构要加大对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自至年,银联要对景区、农村等行业、地域实行优惠费率。各发卡(收单)行要积极争取省级管理机构降低对的银行卡受理机具考核指标,特别是对于特定旅游区要免除考核指标。

7实行奖励优惠政策。各发卡(收单)行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组织开展刷卡抽奖、积分兑奖等优惠活动,鼓励刷卡消费行为。政府对在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部门、金融企业和特约商户给予表彰。

8各收单机构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每年月份前对机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维修,至少对特约商户负责人和收银人员进行一次全面培训。

9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和宾馆饭店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

(三)加强银行卡市场管理监督。一是进一步规范银行卡受理市场。市人行要推动建立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公约,明确银联、各发卡(收单)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专业化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于违规设置商户扣率、不合理套用公益类MCC码等问题,由银联负责通知整改,未按期整改的由银联按照《省收单机构违规设置MCC商户手续费清算暂行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二是切实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市人行负责推动、构建我市银行卡风险防范机制;与市银监分局共同监督银行卡发行、使用和受理规则的执行情况;联合市公安局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预防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银行卡产业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各发卡机构要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银行卡案件的报备、预警、通报制度,坚决杜绝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卡,使发卡数量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各收单机构要完善受理终端管理,提升受理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严防犯罪分子利用终端机具开展伪卡盗刷、套现等不法活动。三是建立联合监管机制。1领导小组要组织市人行、工商局等相关成员单位,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市ATM机、POS机的使用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于机具故障问题,由市人行责令发卡(收单)收单机构限期整改;对于特约商户无正当理由或者编造理由拒绝刷卡消费、向消费者索要手续费等行为,视为不正当经营或欺诈,按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原则,由领导小组责成相关成员单位处理。2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招募50名持卡人和50名特约商户的收银员,作为义务监督员,及时反馈POS机具的运行情况。同时将工商局消费投诉热线(12315作为刷卡消费投诉电话,建立实用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和信息反馈渠道,切实保护银行卡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合法权益。

(四)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人总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和《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规划暨示范县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全面优化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环境。自年至年,选取昌黎、卢龙等县(区)特色批发市场作为试点。通过为批发市场安装ATM机和POS机,网点柜台开通银行卡跨行交易,使得批发市场60%以上交易使用银行卡进行结算。同时对条件成熟的乡镇安装ATM机和POS机,为广大农户日常交易和发放各种财政补贴提供便捷渠道。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行负责制定实施。

(五)努力改善外卡受理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我市外卡受理市场建设,为境外持卡人提供最广泛的外卡受理服务,不断提升我市国际旅游城市形象。财政、旅游、工商等部门要在费用补贴、景区建设、市场管理等方面对外卡受理环境建设提供支持。市人行负责外卡受理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并与市银监局、市公安局、银联共同监测和防范在受理外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在外卡受理市场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拓展外卡受理商户,促进外卡在旅游服务业的广泛使用。全市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各大旅行社、大型商场、超市以及外国游客较为集中的宾馆、餐饮、购物场所、银行网点,必须安装可受理外卡的ATM机和POS机,张贴中、英、俄三种语言的外卡受理标识。

争取到年末,市各收单机构全部完成EMV迁移改造,能够受理带有Visa维萨)MasterCard万事达)AmericanExpress美国运通)JBC等标识的国外银行卡。同时能够受理外卡的特约商户要达到商户总量的15%能够受理外卡的ATM机数量要达到ATM机总量的85%所有新布放的外卡受理终端要确保符合EMV标准和能够受理符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年版)标准的银行卡,使境外游客能够安全、放心、便捷地提取人民币现钞和进行刷卡消费。

(六)完善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一是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督促其管辖的水、电、天然气、暖气以及民航、铁路、公路售票、医院、学校、社保、加油站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或现金使用量较大的领域受理银行卡,彻底解决百姓缴费难问题。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城市一卡通建设。通过借鉴宁波、武汉、石家庄等成功试点经验,由政府牵头,市人行、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电业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煤气总公司、自来水总公司等部门共同配合发卡机构,市开发建设并推广城市一卡通卡。一卡通要在公共交通收费(公交、出租车等)公用事业收费(水、电、气、有线电视、电信)金融应用(消费、取现)旅游消费(代替门票、旅游积分)医疗、社保(五险管理、医保待遇、养老待遇)油气收费、税控管理等领域广泛使用,使得居民既可方便地持卡缴费,又能轻松实现身份验证、流动消费支付、存储各类信息等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二是积极推广公务用卡。按照市财政局与市人行于年月制定下发的市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政府机关要起带头作用,对于能够使用银行卡结算的公务支出,不得采用现金支付,否则不予报销。同时各预算单位要建立与银行卡支付相配套的财务报账制度以及检查通报制度,不断培养持卡人用卡习惯。力争到年底,基本实现市、县(区)各级政府及各行政机关日常办公费用支出,如:交通费、燃料费、差旅费等,均采用银行卡支付结算。

(七)积极开展刷卡消费无障碍区建设。为体现刷卡消费的示范效应,打造精品工程,要大力开展刷卡消费无障碍街区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整体提升我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环境。年,巩固提升河石塘路市场与保二路,重点建设海港区太阳城街区、金街购物广场;年,重点建设山海关古城明清一条街;年,重点建设海港区金三角商业街。各县(区)要确定本地区发展目标,完成刷卡消费无障碍街区建设工作。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2

社区银行的发展

从各方面的指标来看,最近,社区银行总的表现相当强劲。例如,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随着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曾有过下滑,但现在仍然比较稳定,而且有小幅上升趋势。总的来讲,社区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跟净资产收益率表现类似,已经稳稳地高于历史最好业绩时的基准。净利差仍然比大银行要高,甚至自2003年以来这一利差还在加大。从衡量贷款质量的各种指标来看,社区银行表现也不菲,鲜有社区银行倒闭的问题发生。而且,美联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系统(该系统利用统计模型来确定社区银行所暴露的问题)只监测到了少数几家社区银行有潜在问题。社区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是非常高,社区银行继续吸纳储蓄的空间还很大。

社区银行持续健康的一个有力指标是新社区银行持续创建的比率。例如,假如我们定义社区银行是总的实有资产总额10亿美元左右的银行或者储蓄机构,那么从2000年年初到2005年年底大约有700多家新社区银行建立,年均120家。显然,许多人仍然看好社区银行的未来发展前景。联储始终认为,社区银行将始终成为美国经济一个充满活力和勇于创新的行业。

同时,社区银行也面临着极大挑战。银行经营跨地区扩张,金融服务技术更新快,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化等因素正在改变着银行业。虽然许多变化革新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了银行的客户成本;但也应该承认,这些变化也是社区银行面临的新挑战,甚至说令人畏惧的挑战。

我们已经见识过了最近数十年来美国银行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按照刚才对社区银行的定义,社区银行拥有的银行业资产份额从1994年的20%下降到了2005年的12%左右。社区银行的总数从1994年的10000多家减少到2005年的7200家上下。按照社区银行的其他定义方法和其他的行业结构测量方法,比如总储蓄份额,最近也显示出了下滑趋势。

社区银行的集中趋势大部分因素可以归功于合并。联储员工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1994年至2003年之间有3500多家银行和储蓄机构合并。92%的合并案中,目标机构的总资产都不低于10亿美元。虽然银行合并案从90年代后期有所下降,但自2000年至2005年每年至少完成200件合并案。

关系金融的进展

我们联储员工和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社区银行不但在提供金融业务方面继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小企业的金融业务,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金融零售业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确,社区银行研究习惯地认为“社区银行的中心原则是‘关系金融’(Relationship finance)”。关系金融意味着金融服务的增值主要依赖银行家与客户不断的私人交往。私人交往会加快信息的流动,会考虑到较个性化的服务。关系金融通过有效提供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增强了本国经济。

但是,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许多社区银行家所说的:传统的关系金融概念随着社区银行―客户关系的本性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研究范式认为:小企业和居民户往往是信息不透明的,换句话说,获得这些潜在客户的信息的代价很高,这些信息也很难量化。据此,有效提供信贷给这些客户就需要通过亲密的交往来获得“软性”或者定性化的信息,如借款者的个人品质或者当地市场状况和投资机会等相关信息。这种研究范式认为,大银行在借款给相对透明的客户方面有比较优势,因为它们能从客户那里获得“硬性” 或者可以量化的信息,如标准化的会计数据;而社区银行在借款给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和居民户方面有比较优势。

然而,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这种劳动分工已开始模糊了。今天,银行从业者和研究者都深知,低成本的信息处理费,不断完善的信用打分制,较成熟的管理技术正日益减低许多小企业和居民户信息的不透明性。信用卡借款就是证明。技术和金融创新,包括信用打分、证券化和数据处理的规模经济,共同促使信用卡借款成为一种“硬性”信息、交易驱动的业务。它与传统无担保的个人借款差别很大,因为传统的无担保的个人借款严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私人关系。

来自美联储小企业融资调查的一些最新数据可能对市场和社区银行的作用正在怎样发生怎样的改变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联储每五年做一次这样的调查。最新的数据是截至2003年年底,这些只是初步的数据,今年晚些时候将会公布出来。这些数据是根据我们对全国范围内4200多家小企业所做的访问调查,这些企业代表了全美大约630万家小企业。调查表明小企业是金融服务的主要使用者。例如,小企业在一家银行或者储蓄机构做某种金融业务的份额从1998年的92%上升到2003年的96%。份额增加的金融业务种类很多,尤其是在“金融管理服务”领域。金融管理服务业务包括下列业务,如支票清算、现金管理、信用证和信用卡处理。

根据这些调查,社区银行虽然面临着日益竞争的压力,但仍然是这些服务的重要提供商。在2003年报告曾用过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小企业中,大约37%曾用过社区银行,这一数据比1998年的42%有所下降。同一时期,使用非存款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小企业的份额从1998年的40%迅速提高到了2003年的54%。

虽然调查表明,社区银行面临竞争日益增加,还面临来自非存款金融机构的竞争,但调查也强调社区银行传统强项的重要性,如在当地设立了分支机构。例如,2003年小企业的总部和它们的银行或者储蓄机构之间的中位距离是三英里,这与1998年的数据基本相同。非存款金融机构的成功的部分原因可能因为小企业客户与它们的非存款金融机构之间的中位距离从1998年的83英里迅速降到了2003年的37英里。大部分变化都因为客户和提供贷款的非存款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距离近和方便非常重要。

作为银行机构社区再投资法案(The Banking Agencies'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简称CRA 法案)活动的一部分而收集的数据也证明了离客户距离近的重要性。众所周知,CRA法案关注银行在当地社区内提供的金融服务和借款。根据CRA和其他数据,我们能大致估计出在当地市场内的存款金融机构借款给小企业的贷款份额。数据还表明在1996年(自该年起开始收集此类数据)至2004年之间,来自于市场之外的贷款者的竞争压力加大了。这一结论一点也引不起你们的惊奇。但是,从金额来看,来自市场外的小企业贷款份额在过去任何一年都没超过18%。绝大多数小企业主是向当地的贷款机构借款。

我们知道,社区银行很复杂。从金融角度来看,社区银行表现仍然相当强劲,还存在相当大的进入社区银行的空间。然而,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已近磨灭了一些传统关系金融在信息方面的优势,社区银行几经丧失了一些市场份额给了大银行和非存款金融机构。但是数据还表明许多客户想要当地的金融服务;他们看重距离近和方便程度。我认为,社区银行能提供强关系型和个性化金融服务仍然是他们持续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监管的调整

跟社区银行一样,银行的监管者也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了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以下我们讨论一些最近美国联储监管社区银行的方式,也想简单评论我们观察到的一些主要金融风险。

1990年代,银行监管者开始采取一种比较前瞻的、专注风险的监管方式。按照这种监管方式,监管者主要通过现场检查,对看来有可能造成最大风险的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同时,特别关注银行评价、监测和管理那些风险的程序。这种监管的目的是在金融业绩遭受重大损失前而不是事后解决管理和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联储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也要考虑到社区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导致社区银行为监管所付的成本成了一个大的问题。只要可能,我们已经简化了监管程序,努力取消不必要的监管措施。例如,基于行业的反馈来的信息和监管经验,联储最近修改了小银行控股公司政策报告条例(简称SBCPS条例),调高了符合监管条件公司的资产总额规模,从过去的1.5亿美元资产提高到5亿美元。这些修正适应了自1980年首次发行政策报告以来银行业和经济变化的环境。虽然受该修订影响的银行控股公司(简称BHCs)的资产只占所有银行控股公司的6%,但这一修正使得大约占银行控股公司总数85%的公司免除了向联储提供报告的义务,因此减轻了许多小公司的监管负担。这些公司还将免除提交统一的以风险为基础资本的指导方针,将允许提交简短的半年报来代替统一的季度财务预算。在这一修订条件下,免除条件将不会扩大到有大量的非银行业务或者有大量的表外业务、持有大量公共债务或者股票的银行控股公司。当然,我们和其他的银行监管机构将继续强化所有吸纳储蓄机构的审慎资本标准,包括那些处于免除之列的银行控股公司所属的吸纳储蓄的机构。

考虑到社区银行机构其他方面的需要,监管者已经调整了监管程序。众所周知,大银行必须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最低资本标准。与此相同,联邦银行监管者正在通盘考虑对目前现存的调整资本的指导方针进行一些修改,以便监管那些不适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修订条款监管的银行。对老巴塞尔协议这些可能的修改目的是提高该框架的风险敏感度,有助于消除由于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带来的任何不平等竞争。

最近对CRA规章的修订提供了另外一个佐证说明监管者考虑到了社区银行的独特性。去年,联储和其他联邦监管机构联合了最终的CRA规章。这一规章提出,资产在2.5亿美元与10亿美元之间银行称为中小银行,从而减少了全合规负担。现在,中小银行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数据和报告的次数减少了,它们只符合两套交叉的CRA检测――优化的借款检测和社区发展检测――而不是大银行才必须接受的三部分的CRA标准。这些变化目的是减少小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监管的弹性,但仍然达到了CRA的社区发展目标。

为了确定检测目标,限定现场检查的负担成本,联储也越来越依赖自动化的非现场检测工具。例如,自1990年代后期,联储监管已经利用一个非现场检测计划监管了许多小银行控股公司。我们支持这个计划。这个计划是建立一个目标检测系统,目的是识别入保存款类机构的母公司或非银行类机构中对其有负面影响的因素。这一计划可以促使我们限定现场检测那些可能对入保的存款类机构酿成风险的银行控股公司。我们也利用统计模型来检测州银行的状况,能快速解决两次常规预定的现场检测之间出现的任何问题。今年,我们充分地更新了这些模型,以提高它们的能力。由于这些努力,当今的监管者能执行更多的非现场监管活动,这有助于减少对像社区银行这样的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所伴随的负担成本。

除了这些改变,根据经济增长和减少监管文件工作法案(简称EGRPRA),联储正在参与正在进行的监管机构间联合对银行监管工作的评估。这项评估工作目的是择机简化检测程序和管制要求,但这些改变必须遵循维持银行安全性和稳健性的目标。联储也支持对减轻监管负担的各种法规进行修改。这些修改包括最近提议的允许监管者扩大两次现场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的修改。对经营良好、资本充足资达到在5亿美元的银行,两次现场检查之间的间隔可以达到18个月。这一修改使目前银行规模起点增加了两倍,使大约1200多家社区银行有可能符合现场检查间隔扩大提案。

关于风险的管理

我们探讨通过检测活动确认的一些主要金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银行业一直是承受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行业,但是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影响了可资利用的各种机会。最近几年,社区银行越来越增加商业房地产贷款,导致了越来越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风险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许多本地市场的商业房地产贷款经营得很好。借款标准普遍合理,与二十年前导致银行业危机的借款标准没有可比性。特别是,不动产评估办法也得到了完善。然而,最近又有迹象显示借款标准有所放松。商业房地产贷款相对于资本和资产的风险暴露的迅速增长,使得社区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适应不了房地产贷款越来越多的事实,同时在监督、政策、信息系统和压力测试等方面提出了升级换代的要求。

面对这种形势,联邦银行监管机构最近提出一指导方针,要求检查员注意那些特别容易受到不利的市场环境影响的贷款,即主要依靠卖、租赁商业地产或者商业地产的再融资作为还款资金来源的贷款。

监管者提出这一指导方针,目的不是阻碍银行进行稳健的商业房地产或者任何其他的贷款。而是,我们正在确信每家银行需要承认来自贷款集中的风险,需要有一套适合的风险管理办法和资本水平。

短期利率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所做的调整也可能是社区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社区银行净利差的相对稳定说明它们在最近市场利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在利率风险暴露管理方面的工作富有成效。重要的是,许多社区银行已经有效的控制了它们资产的期限结构,过去十年来在管理和衡量利率风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诚然,当今社区银行所用的程序比十年前所用的代表性程序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然而,我们还在不断发现,有小部分机构贷款正集中在长期资产。这种状况下,我们的检查人员鼓励银行评估这种中长期收益战略的风险。

社区银行的独特融资结构也支持了它们最近的强劲表现。社区银行有极大可能继续通过相对低成本和稳定的“核心”存款进行融资。然而,小部分社区银行愈加依靠批发业务进行融资。这将促使我们适当地衡量和管理流动风险。大部分社区银行对它们的流动风险头寸管理得很好,但与此同时,监管报告表明一些机构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银行体系有非常高的流动性,目前是所有公司评估管理流动性风险程序工作是否具有充分的有利时机。

总的来说,我们没有对社区银行进行广泛的监管,但是稳健风险管理对于社区银行的持续成功至关重要。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支付清算;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74-03

一、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现状

(一)农村牧区银行机构网点的设置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不仅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部级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典型的牧业旗。目前科右中旗辖内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联社为主体,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补充的农牧区支付结算组织体系。从银行机构网点设置看,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科右中旗均设有网点,全旗金融服务网点共25个,其中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共计18个,占网点总数的72%;农业银行机构网点共计4个,占网点总数的16%;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网点共计3个,占网点总数的12%。这些金融服务网点有56%设于旗政府驻地(县城),44%设于苏木(乡)镇。其中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均设置在县城,农村信用社有7个金融服务网点位于县城,11个金融服务网点位于苏木(乡)镇所在地和行政村。

(二)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建立

据统计,科右中旗辖区现接入到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网点共计3个,占网点总数的12%。全辖金融服务网点25家全部接入本行行内系统,其中县城15家,苏木(乡)镇10家,分别占到网点数的60%、40%。参加同城票据交换的只有县域3家旗县级机构。

(三)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目前,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呈现营业网点少、支付机具少,支付工具少,农牧业人口多,现金使用多的特点。同时,农牧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较低,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新型支付结算工具不会使用,现金交易习惯不易改变,造成农村牧区支付结算方式仍以现金结算为主,银行卡业务、支票结算业务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电子银行化的支付方式使用较少。

(四)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据调查,从2009年科右中旗辖区营业网点办理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情况来看,支票结算占47.08%,汇兑结算占24.80%,银行卡结算占27.9%,网上银行占0.22%。由此可见,银行卡、支票、汇兑是农牧区使用最为普遍的三种非现金支付工具。汇票和银行本票业务至今仍未开办,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转账电话等新兴支付工具还是空白。

统计显示,科右中旗各家金融网点银行卡业务以借记卡为主。截止2009年底,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320245张,其中借记卡占发卡总量的99.21%,贷记卡占0.55%,准贷记卡占0.24%。农村信用社发卡量占总量的26.04%,农业银行占发卡总量43.81%,邮政储蓄银行占发卡总量30.15%。在银行卡受理环境方面,全辖区发展特约商户40家;布放ATM机具5台,覆盖率20% ;布放POS机具40台,覆盖率8.49%。从ATM机和POS机的分布情况看,所有ATM和POS机均分布在县城,8个苏木(乡)镇均无相应设备。

二、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功能弱化

由于农村牧区结算业务相对较少,业务发展缓慢,办理业务成本高、收益低,农村信用社盲目增设网点、扩大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农村牧区金融机构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难以覆盖到地处偏远的乡村牧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分布现状难以适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居住分散对支付结算的要求,对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二)农牧区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制约支付结算业务发展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基于城乡机构经济效益比较,已经将网点从农村牧区退出,基本业务及发卡市场主要集中在县城,而面向广大农牧区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其基层网点的设置、软硬件环境的配置由于受其自身规模、科技力量等限制,进而导致其在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中的适应能力不强,乡镇以下网点根本不具备办理银行卡业务的能力,使得“惠农卡”等便民、惠民的银行卡无法在边远农牧区正常消费和使用。金融网点的萎缩及环境的制约限制了支付体系和银行卡等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也使银行支付结算网络、ATM机等自助设备向农村牧区发展缺少了依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三)自动服务机具缺失,银行卡市场建设缓慢

从现状看,科右中旗ATM、POS机都集中布放在县城,苏木(乡)镇的刷卡环境处于空白,受硬件设施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农牧民用卡困难,农牧民办卡的积极性不高,使银行卡在农牧区的发行量降低,造成农牧区银行卡市场搁置。POS机更是普及率极低,目前投入的POS机主要用于零售商店、品牌专卖店等一些零售行业,普及面较少。由于ATM机、POS机严重缺失,银行卡在苏木(乡)镇无用武之地。“空卡”和“睡眠卡”大量存在,现金结算居高不下。

(四)农牧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缺乏认识,现金交易习惯难以改变

由于地处偏远,现代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信息服务不发达,农牧民客观上难以接触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对银行卡等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了解较少,使用更少。同时,由于观念保守,对非现金支付结算接受积极性不高,操作流程不熟悉,主观上不愿意通过非现金方式进行结算,仍然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的交易方式。对使用转账、刷卡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结算方式,较难接受和使用。一些持卡人尽管申办了银行卡,有的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有的因不会使用而搁置一边,有的只将银行卡用于工资存取或储蓄,不习惯于刷卡消费。此外,边远地区广大农牧民收入较低,农村牧区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与城市相比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牧区的推广运用。

(五)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效率较低下

据调查,受网络、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加之苏木(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结算业务量小,难以消化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各家金融机构对苏木(乡)镇支付结算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较少,导致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牧区覆盖面较窄。科右中旗所有苏木(乡)镇金融机构网点既没有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也没有接入同城清算系统。普遍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没有接入支付系统的网点只能通过其行内系统由营业部支付系统业务,实现跨行、跨区域的资金汇划,增加了支付业务处理环节,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资金结算效率较低。

三、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和服务“三农”政策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应给予农村信用社税收优惠、农村网点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农信社在农牧区增设营业网点,扩大其在农牧区的覆盖面。将支付结算业务和结算工作逐步完全覆盖到苏木(乡)镇,以实现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有效改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完善基础设施,对农村牧区支付环境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政策倾斜

一方面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投入,对银行卡相关配套设施,可以采取国家政策扶持为主与金融机构投入为辅的方式。政府对金融机构在农村投放ATM机设备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或场地提供,以减轻金融机构高成本压力,增强金融机构投放终端设备的积极性,提高农牧区人均ATM机占有量。另一方面,采取用卡消费适当优惠的政策,对农村牧区商户开办银行卡业务给予优惠和补贴,对农牧民持卡在农畜产品销售、农产品收购等领域的使用给予适当的返利,以此调动提供结算者和持卡人消费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三)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构筑农村牧区支付清算网络

人民银行应注意引导服务农村牧区金融机构重点是合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小额支付系统,让农村所有网点以间接参与者的方式接入支付系统,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办理异地资金汇划业务,让农牧民真正享受到支付系统快捷、高效的好处,加快支付体系向农村牧区延伸的步伐。在解决农村牧区支付体系建设硬件设施投入资金方面,可积极建议采取国家投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行承担,地方政府税收优惠及向客户收取四个方面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清算网络,满足农村牧区经济对支付的需求。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4

美国社区银行的定义 在美国,社区银行通常是指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为当地居民、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存款、贷款和结算服务的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不是法律上的概念,美国没有在法律上对社区银行进行界定,而是在实践中由监管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所监管的部分银行机构划定为社区银行。 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对社区银行的定义各有不同,且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为规模较小的州立银行的监管机构,将资产规模10亿美元以下作为确定社区银行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若满足贷款在资产中占比超过33%、核心存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高于50%、在少于4个州设立机构等条件,也会列为社区银行;对于资产规模低于10亿美元的银行,如果没有贷款或核心存款、境外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于10%、特定领域资产占比超过50%,也不列为社区银行。货币监理署作为国民银行的监管机构,将所监管的银行分为三大类:资产规模在250亿美元以上的为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在250亿美元以下80亿美元以上的为中型银行,资产规模在80亿美元以下、主要从事传统业务的银行为社区银行。货币监理署采用的银行分类标准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如2004年以前,货币监理署将资产规模在25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界定为大型银行,50亿美元至250亿美元界定为中型银行,资产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界定为社区银行。美联储在不同时期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伯南克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和社区银行》演讲中,将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定义为社区银行;而在2012年的《展望社区银行的未来》演讲中,则将资产规模1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定义为社区银行。 美国监管机构区分社区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据此配置监管资源,确定监管标准、频率和深度。如货币监理署专门成立大型银行监管部负责大型银行的监管,成立中型银行和社区银行监管部负责中型银行和社区银行的监管。在监管实践中,根据银行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如《多德-弗兰克法案》基本不适用于社区银行。同时,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强度和频率也有所不同,对其实施更为简化的现场检查程序。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以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为基本标准,截至2011年年末,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700家,占银行机构总数的91%;资产总额1.42万亿美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0.2%;存款约为1.18万亿美元,占银行业存款总额的11.6%;贷款8740亿美元,占银行业总贷款的11.2%。不同规模银行机构的数量、资产、存款和贷款情况见表1。 值得注意的,美国国会通过的《社区再投资法》并不只是适用于社区银行,而是适用于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1977年,为解决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美国颁布了《社区再投资法》,要求享受联邦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包括所有商业银行和储贷机构)履行社区再投资的义务。监管机构从贷款、服务、投资三个维度,持续评估其为社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批准设立分支机构等市场准入事项的依据,评估结果将同时对外公布,以加大对银行社区服务的外部激励和约束。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与其历史上长期采取的单一银行制度密不可分。在单一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使其服务的客户和地域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为社区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同时,美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利率管制等其他金融管制措施,也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不断放松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高,社区银行的数量大幅下降,在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占比也不断降低,但其仍然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银行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和利率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这些管制措施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一是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1927年颁布的《麦克法登法》(McFaddenAct)禁止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一些州还限制银行在州内设立分支机构,使得当地金融市场很少受到来自外部的竞争,小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在利率管理制度上,1929年美联储颁布的利率管制Q条例规定,除了10万美元以上可转让定期存单外,所有的存款都应有利率上限,这使得区域外的银行不能以价格竞争的方式向区域内渗透,为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三是在业务范围上,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Act)明确规定除美联储规定的证券(如国债)外,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承销和投资业务,这有助于促使社区银行专注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并在区域存贷款业务领域中保持主导地位。在上述制度条件的支持下,截至1980年,美国有14078家社区银行,占商业银行机构总数97.51%;社区银行资产总额,在行业中占比为33.4%。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放松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和技术进步是这一阶段银行业经营环境的两大特征。社区银行的发展开始受到挑战。一是放松管制的政策使得社区银行面临更多的外部竞争。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利率突破上限以及后来出现的货币市场基金,使得受Q条例制约的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大量流失而面临经营困境。为此,1980年,美国颁布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废除了Q条例有关利率管制的规定。与此同时,尽管法律仍然限制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但一些州通过相互签订协议的方式允许银行控股公司跨州并购,使得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跨州经营,加大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压力。同期,美国还颁布了《高恩•圣洁曼法》(Garn-St.GermainDeposityInstitutionsAct),允许商业银行开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有限制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公司债券承销等业务,这扩大了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了社区银行的经营压力。同时,美国政府开始逐步放开对储贷协会的经营限制,允许储贷机构开展商业贷款业务,使社区银行在这一领域直接面临竞争。二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融资模式,提高了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进一步挤压了社区银行的生存空间。三是科技和金融技术创新改变了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进一步增大了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例如,信贷评分卡技术作为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得到广泛推行,改变了消费贷款和小额商业贷款的审批模式,大幅减少了小额贷款的审批成本,使得大型银行可以更容易进入这一市场。在上述因素作用下,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有所减少。截至1990年,美国共有11692家社区银行,占商业银行机构总数的95%,资产总额在行业中占比为33%左右。#p#分页标题#e#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是美国银行业进一步放松管制(尤其是废除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和大整合时期。第一,放松管制措施的进一步推行,使社区银行面临更多的外部竞争。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里格—尼尔法》(RiegleNealAct),废除了《麦克法登法》有关跨州设立分支机构限制条款,允许国民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这使得社区银行直接面临着大型银行跨州分支机构的竞争,同时也使其面临跨州并购的压力。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ServicesModernizationAct),修改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相关规定,在保留《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有关商业银行不得直接从事证券承销和投资规定的同时,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控股公司的方式从事证券承销和投资业务,这使得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第二,信息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给社区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如网络银行的出现给银行客户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同时,也使金融客户不再依赖于营业网点。由于大型银行往往能够更快采用新技术,进一步增加了其经营优势。第三,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脱媒”,改变了美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客户越来越多地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使间接融资比重不断降低,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居民总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下降。研究表明,金融脱媒对社区银行的影响大于大中型银行。其主要原因是社区银行更多依赖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金融脱媒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投融资模式,减少了社区银行存款来源和贷款投放,使其直接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经营空间进一步收窄。 上述因素使得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大幅减少,从1980年的14078家降至2011年的6700家,其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也从34%下降至10.2%左右。 然而,美国社区银行近年来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分析。尽管表面看来,社区银行的数量减少,资产份额下降。但是,社区银行仍然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美国银行体系中90%以上的银行仍然是社区银行。同时,社区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企业和农业发展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地域分布上看,社区银行仍然是社区、偏远地区或山区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从市场份额情况看,尽管社区银行总体市场份额下降,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按揭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等)仍旧占据着重要份额。进一步分析社区银行的数量变化也可以看到,其数量减少并非意味着大量社区银行难以持续经营而倒闭,而是并购和倒闭两种方式导致了社区银行数量的减少,其中并购导致的占社区银行总数的54%,倒闭的仅占社区银行总数的11%。这表明,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美国社区银行体系在分化整合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很强的生命力。 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以服务当地社区为总体市场定位。社区银行主要专注于为有限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区,也运用于当地。社区银行这种扎根当地、服务地方市场的特点,有利于其建立较为稳定的客户关系,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相对简单。与大型银行股权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相比,社区银行主要以当地投资者和该行管理人员为主要股东。同时,社区银行分支机构数量较少,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这有利于其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研究表明,运作良好的社区银行的非利息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0.57%~0.59%,而大型银行则平均为0.61%。 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盈利来源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社区银行主要从事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社区银行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例达64%,而大型银行为52%。社区银行较少从事高风险的复杂业务,基本不做衍生产品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到1%。据统计,82%的大型银行都向其客户销售共同基金,而从事该业务的社区银行比例低于53%。大多数社区银行也不从事网络银行业务,而是依靠传统的网点开展业务。社区银行主要经营传统业务的特征使其盈利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的比重较低。据统计,社区银行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比大型银行高出23个百分点,其中小型社区银行的比例更高,比大型银行高出85个百分点;其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为0.67%~1.05%,而大型银行的占比达2.49%。 负债以核心存款为主,资金来源较为稳定。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核心存款,而大型银行则主要依赖于发行商业票据、金融债和同业拆借等批发资金。据统计,社区银行核心存款(企业结算性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重达79%,而美国其他类型银行仅为50%。由于核心存款一般能享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其稳定性使得社区银行维持较好的流动性水平,也有利于社区银行和存款客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社区银行还可从存款及相关服务中获得一定的费用收入。 注重运用个性化的“软信息”,净息差水平相对较高。社区银行是1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的主要提供者。该类贷款占社区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达17%,而大型银行仅为5%。社区银行的审贷人员在标准化的信用记录和财务数据基础上,还会综合考虑各种个性化的“软信息”。与大型银行的贷款申请材料多由总行的审贷委员会集中审批不同的是,社区银行对相关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所以能够较快做出信贷决策。同时,社区银行极少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而倾向于将贷款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以与贷款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据统计,小型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而大型银行则达到23%。由于主要从事个性化的服务,社区银行净息差水平明显高于大型银行。据统计,大型银行的净息差一般为3.29%,而社区银行的净息差水平却往往在3.72%和3.96%之间。 资产质量整体较好,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社区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整体好于大中型银行。据统计,危机前,社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为0.6%~0.7%,而大型银行的平均水平为0.9%。社区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7.52%,而大型银行仅为12.61%。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弥补了社区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不足,有利于有效抵御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大中型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见表2。#p#分页标题#e# 社区银行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社区银行具有资金来源稳定、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较高等优势,但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时,其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对信息科技和金融工程技术运用较少,难以支持复杂金融产品的开发及风险管理需求;三是风险集中度相对高,由于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业务开展主要集中于相关社区,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客户,相关社区经济波动很容易给社区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冲击;四是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难以满足不断上升的资本要求。 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尽管社区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是美国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尤其是农村社区、小型城镇和城市社区的主要金融服务提供者,使其成为美国银行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执行主席MartinGruenberge在2012年2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尽管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仅占整个银行体系的14%左右,但其对农业和工商企业提供的小额贷款占全美小额贷款的40%。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的研究表明,每年都有新的社区银行设立,且这些社区银行运营状况良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1992年至2003年10余年间,其监管的银行中,有1250家为新设立的社区银行,除150家被兼并外,其余1100家仍然保持了独立的社区银行经营模式且运营良好。联储工作人员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上述新设银行往往是在本地银行被外地银行收购或两家以上的本地银行合并的情况下设立的,新设银行能填补银行收购或合并导致的对小企业和个人的服务空白。 社区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也表明其经营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尽管社区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整体表现却好于大型银行:一是财务表现好于大型银行。从2009年第三季度末的数据来看,社区银行的净息差、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等均高于大型银行。二是信贷违约率虽有所上升,但仍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资产规模1亿美元以下银行的信贷违约率为0.14%,1亿~10亿美元银行的信贷违约率为0.13%,虽然到2009年第三季度末分别上升为0.83%、1.23%,但仍低于同期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管的银行2.71%的平均违约率。三是虽然倒闭和亏损机构数量有所上升,但比例仍低于大型银行。2009年第三季度末,1亿美元以下银行的倒闭比例为0.51%,1亿~10亿美元银行的倒闭比例为1.42%,远低于100亿美元以上银行2.68%的倒闭比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危机中大型银行紧缩信贷,而社区银行贷款额度不降反升,社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逆周期信贷供给作用。据美联储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银行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从而避免了由于资本不足而导致的信贷紧缩。另一方面,社区银行对本地市场、企业客户的管理情况更为熟悉,并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能够迅速发挥替代作用,满足本地企业的贷款需求。此外,在资产证券化市场枯萎的情况下,原本依赖证券化提供资金来源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开始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资金优势替代其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 社区银行的上述表现表明,其经营模式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社区银行通过服务居民和小企业、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和注重加强运用各种“软信息”开展信贷评审的经营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社区企业和居民客户的需求,提供周全、灵活的金融服务,并在金融服务中获得较好的收益。对社区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业绩表现的深入分析表明,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能否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好坏。美国监管机构的研究表明,运营良好的社区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在16.14%~17.25%,高于大型银行15.45%的平均水平;资产回报率在1.28%~1.43%之间,高于大型银行1.25%的水平。 启示与借鉴 实践证明,社区银行在美国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经营模式。建议我国银行业充分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鼓励我国商业银行改变一味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动中小银行发挥贴近社区、层级简单、与客户关系更为持久等优势,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支持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我国当前的银行业状况和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与美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应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监管政策,加大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5

(一)美国合作金融模式

1、组织架构

第一层,美国中央信用联社;第二层,联邦合作银行、土地银行以及中期信贷银行三个相互独立、业务各不相同的地域性合作金融组织;第三层,各区域性合作金融组织中的基层组织。

2、监管机构

它是由全美信用社管理局以及各州政府所设立的信用社监管机构所组成的。全美信用社管理局的任务是对那些在联邦政府注过册的信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要负责并领导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以及农村私营商业性信贷银行,它们共同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机构提供融通资金。各州政府信用社的任务是对州政府注册过的信用社进行监督管理。行业管理机构是由三个没有制约关系、相对独立的行业协会所组成的。首先是全美信用社协会,它是美国全部信用社自由自愿组成的国家性行业协会组织;其次是联邦注册信用社协会,它是由在联邦政府注册过信用自由、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第三是各州注册信用社协会,它是由在各州政府注册过信用自由、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

3、运行机制

协会组织负责行使行业管理之职能,监管机构负责行使监管之职能。各个区域的合作金融机构分工各不相同,他们在自己的经营范围内按自己的经营进行动作。例如,联邦土地银行的具体分工是向农场主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之业务,联邦中信信贷银行的具体分工则是向农场主提供短期资金之业务,而合作银行的具体分工是首先对信用社和生产信贷会提供信用,然后再经过它们向个人放贷。最具美国特色的是中央信用联社,它是由各地区信用联社自发性入股所组成的,其职能是为美国全部地区信用联社提供资金调剂、资金清算、票据交换以及自动提款等方面的服务。另外,美国的合作金融机构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存款保险系统(全国信用社股金保险基金),参保信用社只要按存款总额百分之一交纳就可以获得高达10万美元的保险金额。

(二)法国合作金融模式

1、组织构架

第一层,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总行,它是一家具有公法机构性质的国家银行,不仅具有国家机关的基本特征――行政管理性质,而且拥有财政自;第二层,在各省市设立的94家地区银行,落实到各地的营业网点达10700多个,由它们具体办理业务;第三层,在全国各乡镇所设立的小型互助式合作社(地方性银行)达3000多个。

2、管理体制

财政部和农业部领导最高管理机关――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总行,监督和监护各地区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负责审查各省级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相关账表并监督其业务活动。而地区农业信贷互相银行负责监督和监护地方银行。农业信贷互相银行不仅要承担低利率的政策性贷款,而且还承担商业性质的贷款。总行乃是一级的核算单位,负责票据清算工作并对个别有亏损的地区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是低利率的贷款。

3、运行机制

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总行的主要任务是向各省合作银行提供办理结算、资金支持以及内部稽核等高级信贷业务,而一般的信贷业务不在服务范畴,因此属于一种商业性质的政府行政机关。在信贷资金的运营方面,资金筹集主要方式是地区行存款,活期存款要上交总行百分之五十,而长期存款则要全部上交总行,然后由总行分出一部分给地区行下放长期贷款。

(三)德国合作金融模式

1、组织架构

第一层,2500多家基层合作银行,它们直接从事信用合作事宜,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体私营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以及其他中小企业;第二层,三家地区性合作银行即SGZ银行、GZB银行和WSZ银行(地区性的管理机构);第三层,协调机关即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全国合作金融组织)。这三层呈金字塔状,持股顺序是自下而上。

2、监督机构

合作审计协会对信用合作社的资产、机构和业务活动进行定期的审计和监督,合作社一定要加入一个合作审计协会。而地区性合作银行负责协调和管理工作,为基层合作金融机构保存融通资金和准备金,并作“信使”。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负责协调处理地区行不能承担的付款业务。

3、运行机制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别进行资金融通和行资金上存。每一年,所有的基层合作银行都必须把固定比例的风险资金转存至特别的专项基金即“贷款担保基金”,该基金的用途就是当成员行出现突然的变故并难以独立承担之时由其进行全额的补偿。

(四)日本合作金融模式

1、组织架构

第一层,综合农协(基层机构),它包括三个组合:a、渔业协同组合,b、农业协同组合,c、森林协同组合;第二层,县信用农业协调组合联合会(中层机构);第三层,农林中央金库(中央级机构)。全国农业信用组合联合会负责行业组织协调工作,各都府县信用农业协调组合联合会和农林中央金库共同参与其中。

2、监督机构

全国农业信用组合联合会较为清闲,它只是负责为会员协调关系和提供情报,并不办理信用业务。大藏省负责监督农村合作金融。

3、运行机制

农林中央金库是农林渔系统的信用合作组织,可以直接办理存款、放款、汇兑、委托等业务,有权发行农林债券,并可开办外汇业务。县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负责调剂基层农协之间的资金余缺,并将剩余资金存入农林中央金库。综合农协直接对农户从事信用业务,兼营保险、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贩卖等多项业务。

二、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启示

(一)健全法规,完善体制

美、法、德、日的信用合作模式之所以会越来越成熟,是因为它们的政府按照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逐步健全了合作金融法和合作社法,并逐步完善了各项体制。因此我国也要加强管理手段,健全合作金融法规,以保证合作金融组织能积极地参与竞争。

(二)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支持和保护合作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美、法、德、日都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运用经济手段(并不行政干预)管理的财政税收政策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国家对合作金融的政策扶持是合作金融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完善服务,实行商业经营

美、法、德、日的信用合作组织对内的宗旨是服务社员,而对外则实行商业经营。事实所证,合作制原则与商业原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6

一、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有良好的支撑条件

(一)宏观政策导向支持。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明确提出: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2009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设立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对新设机构营业用房,在规划、购买和租用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优惠政策;对设立机构享受所得税、营业税、房产交易税、契税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今年起建立年均10亿元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组建柴达木地方银行,解决对配套和围绕核心企业发展的企业信贷支持不足等问题,满足试验区建设对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历来重视、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对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更是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审议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就海西辖内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组建进行部署,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在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筹措,稳定存款方面开绿灯、给政策,指导帮助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工作,打击逃废债行为和清收不良资产,为农村信用社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地方外部环境全力支撑。第一,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海西州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资源禀赋独特,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贵稀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之大、矿种之多、品位和组合利用价值之高,为国内独有。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其中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芒硝、石棉、锶、化工石灰岩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氯化钾储量占全国钾资源总储量的97%。盆地各类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16万亿元以上,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量的95%,占全国的13%。州内交通便利,青藏铁路横贯东西,青藏公路(国道109)、青新公路(国道315)、敦格公路(国道215)交叉穿梭。第二,循环发展潜力巨大。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青海省循环经济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柴达木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到2015年初步构建以盐湖化工为龙头,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特色生物、新能源开发六大产业主导的循环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关键领域科技瓶颈取得突破,建成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自柴达木地区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以来,海西州按照“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多园”的基本思路,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已基本形成了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格尔木工业园,以盐碱化工、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德令哈工业园,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煤炭清洁利用为特色的东部工业园,以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盐湖化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西部工业园等四大工业园,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建材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试验区与各园区间以若干支柱产业为支撑,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柱、先进工业为基础、效益农牧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体系。2010年海西地区生产总值达365.49亿元,增长18.3%,经济总量列全省第2位,列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第9位。

(四)信用社自身条件有效支撑。农村信用社具备深化改革的基础和优势,为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海西州辖内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以统一法人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搭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架构。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从完善和严密制度体系、内控体系入手,构建了风险防范的机制屏障。人力资源保障逐步充分,营业网点硬件建设逐步完备,科技和网络支撑、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态势良好,具备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条件。

(五)战略投资者投资意愿较强。海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内地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注意,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也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示出投资意向。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战略投资者的关注,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提供了保障。众多战略投资者参与,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带来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经营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建立起决策、管理与监督相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经济金融双赢发展

(一)有利于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求海西州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现状,海西州已确定“一年打好基础、3年重点推进、5年形成格局、8年基本实现”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力争到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1。通过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促进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有机融合,形成一批延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需要服务面广、方式灵活、符合实际需要的银行业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可有效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有利于发挥对柴达木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功能。海西州以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己任,构建“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模式,谋划了盐化、石化、煤化、冶金四个特色产业链和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已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带动青海藏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级。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开始由理论、实践探索阶段转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阶段,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经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试验区将实施重点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达2700亿元。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支持力度。

(三)有利于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中国银监会2010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过度的步伐。青海省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增强地方金融机构自我发展和服务能力,要把地方银行业机构的改革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对符合条件的法人社进行改革,争取设立15家以上的村镇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

(四)有利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海西州金融服务体系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2000年减少了38个,且66%的网点主要集中于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只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政策性金融机构方面,只有农业发展银行的两个分支机构,尚未成立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地方法人股份制金融机构,存在县域金融服务缺位、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可有效填补解决县域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

三、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途径

(一)制定结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是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选择在海西州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也符合当前海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鉴于目前海西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一是通过各级政府协调和动员战略投资者、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公职人员等积极参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增资扩股力度。二是通过政府协调,将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壮大资金实力。三是协调公检法等部门,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通过优质资产(包括现金)置换方式,集中解决部分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清收问题。

(二)地方党政重视是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保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地方党政重视的,改革进程就较为顺利,改革进展就较快,反之则相反。要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农村信用社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成立海西州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海西州政府、监管部门、人民银行、辖内农村信用社、公检法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领导、协调,要及时向地方党政领导反映改革的政策和要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予以解决。

(三)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督促、指导和扶持是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的推动力。银监局、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业管理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中央银行票据兑付等各项改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中应继续发挥银监局、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业管理部门的督促、指导和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联系机制,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顺利组建。

(四)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改革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村信用社自身是改革的主体,而自身的努力才是组建柴达木农村商业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海西辖内的5家市(县)联社应提高认识,统一谋划,加大对员工的动员教育,让广大员工知晓改革的政策、方法和步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改革工作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上下同心,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推行。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7

一、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辖区金融稳定,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州人民银行将正确处理好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支持地方发展的关系,依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更加关注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灵活动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切实履行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调控管理职责,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积极拓展其他融资,力争2012年全州银行业新增融资资金30亿元,着力支持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与控制物价上涨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货币信贷调节要求,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资金投放的力度、节奏和投向,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有利的货币条件;正确处理好金融改革发展与金融安全稳定的关系,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以推动深化金融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辖区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和风险防范水平,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着力推动农村产品服务创新,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机制,有效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力求在金融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2012年是我州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桥头堡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入实施,将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也为我州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州人民银行将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做大做强信贷总量;积极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辖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实现其他融资快速增长,着力优化融资结构,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力求在金融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促进我州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发挥金融整体功能,力求在更好地支持工业园区和实体经济发展上有突破

结合辖区实际,认真落实《云南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等相关配套制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培育、银企对接、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组织引导商业银行重点对落地园区的企业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使工业园区真正发挥带动、示范效应,支撑全州经济快速发展;围绕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突出政策导向,引导商业银行利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二)强化工作措施,力求在支持桥头堡主阵地建设上有新突破

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人民银行系统支持服务桥头堡垒建设指导意见》,结合辖区实际和基层人民银行职能职责制订《西双版纳州人民银行支持服务桥头堡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做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防范金融风险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金融支持服务桥头堡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制度,确保支持和服务桥头堡建设的各项金融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为支持和服务桥头堡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改善民生金融,力求在促进和谐社会上有新突破

积极发展民生金融,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推动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杠杆作用。继续做好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信贷支持,贯彻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妇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残疾人等群体创业促就业;进一步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商品房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继续发挥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

(四)深入推进“一创两建”,力求在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功能上有新突破

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即“一创两建”)是全省人民银行结合云南省“三农”发展需要,在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问题上的重大举措。2012年全州人民银行继续组织推动“一创两建”工作,抓住农村担保抵押物不足的关键环节,推动金融机构从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创新抵质押模式方面着手着力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2012年涉农贷款增量上不低于上年水平、在增速上要高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抓住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关键环节,要求金融机构从加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创新惠农支付服务方式方面着手着力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2012年要进一步扩大“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布局数量,显著提高惠农卡的发卡数量及交易量;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管理系统,扎实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新活动,着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012年农户信息采集面和入网农户要大幅增加。

社区银行工作总结篇8

(一)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为社区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

1.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含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这种形势下,本来就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信用社,如果不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坚定自己为社区经济服务的经营观念,不完善自己社区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这部分客户就有可能被实力比自己强得多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抢走,农村信用社就被剥夺了自己的唯一。到那时,农村信用社生存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发展了。所以,必须认识到为社区经济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立身之本。

2.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是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多,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必须主动融入社区生活,将人缘、地缘做透,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和组合化的超值金融服务,满足其生产、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增强社区居民客户的黏性。可见,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是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的需要。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社区经济服务水平

1.从战略的高度明确适合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各类社区银行业务。(1)适合农村信用社开展的贷款业务,贷款业务中特别适合农村信用社开展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种贷款,如满足社区居民住房需要的按揭贷款,解决社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困难的助学贷款,满足社区居民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个人消费贷款,等等。(2)适合农村信用社开展的中间业务,应大力开展代收代付、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其中的代客理财业务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营销力度,让社区居民尽快了解、熟悉社区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的主要内容;二是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控制各种理财产品的风险,坚持规避风险第一、获取收益第二,而不是相反。(3)互联网金融业务,应下大力气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又快又好的金融服务。在当今世界,互联网金融势不可挡,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会被客户所抛弃。

2.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如对信贷决策进行创新,设计出快速便捷的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对利率定价进行创新,设计出较低费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对风险控制机制进行创新,设计出“概念性抵押”;等等。所谓“概念性抵押”,是指将传统上只能抵押不动产的抵押方式,改变为不动产、动产、无形资产甚至私人财产都可以做抵押,极大地扩展了抵押品的范围。如农民向社区银行申请贷款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专利、存货和零售门店订单都可以做抵押,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申请贷款的可得性。

3.加大社区金融业务的宣传力度。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村信用社通过金融创新研发出来的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只有通过深入社区大力宣传,才能为社区居民所了解和购买。为此,农村信用社首先要取得所在地社区组织的大力支持,将社区组织的各种资源为己所用,如通过社区组织了解社区居民的信用状况和金融需求或推销自己的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等。当然,农村信用社要想获得这种支持,必须积极参与社区组织举办的各种社区活动,为其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次,农村信用社要在社区常年开办金融学校,向社区居民推介自己的金融产品,使之耳熟能详并进而使用和购买。尤其是在有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时,通过金融学校为社区居民进行现场演示、答疑,可大大提高社区居民对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使用率。

4.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强化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社区银行业务是一种基于人缘、地缘优势而非标准化开展的银行业务,所以,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尤需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村信用社充分了解客户各自不同的信用状况,进而拓展其中的优质客户,规避或化解高风险客户;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农村信用社充分了解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进而有的放矢地加以营销和满足。

5.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提高员工社区金融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根据管理学原理,人是任何组织中最关键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当然也不例外。农村信用社必须拥有一批不同于大中商业银行的、能够满足社区金融业务特殊需要的人才,即能够调查、分析社区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并据此不断开发、设计出满足这种个性化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型人才。此种人才可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培养和获得:一是通过录用高校毕业生或其他渠道积极从外部引进优秀的金融人才。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现有员工逐步培养成能胜任社区金融业务的人才。这里的“走出去”是指选送员工到浙江等社区金融业务比较发达的地区考察、学习;“请进来”则是指邀请金融专家对员工进行社区金融业务培训。三是经常举办或积极参加各种社区金融业务研讨会,与其他农村信用社同行交流切磋,从而使大家的社区金融业务水平都得到提高。

二、继续发展和完善村镇银行

(一)引导村镇银行深化支农服务工作

督促村镇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服务“三农”和小企业的广度和深度。为总结和推广村镇银行支农做法和经验,辽宁省在某村镇银行召开了支农工作现场会,选择省内5家村镇银行交流了支农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针对全省村镇银行支农支小工作参差不齐的状况,印发了《做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监管要求,推动村镇银行加大了支农支小工作力度。

(二)组织高管人员培训

辽宁省举办了以“立足支农、有效管理、合规经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村镇银行高管人员培训班,就村镇银行监管指引、合规管理和新资本管理办法进行了培训,村镇银行“三会一层”150多名高管人员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深化标杆行创建活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为推动省内村镇银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打造以“支农支小”为市场定位的精品银行,按照《辽宁银监局创建村镇银行标杆行示范点实施方案》,结合监管评级工作,评选了省内2家村镇银行为2013年度标杆行示范点,颁发了示范点牌匾,并安排其在全省村镇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推广标杆行示范点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发挥其在引领全省村镇银行实现稳健发展和改善支农服务中的正能量。

(四)促进村镇银行合规经营

制定2014~2016年全省村镇银行现场检查三年规划,分期分批完成对开业两年以上村镇银行的全面现场检查,同时结合日常的非现场监测,有针对性地确定专项检查项目。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据有关法规及时处理和纠正。

(五)引导村镇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深入开展支农服务

按照机构下沉、增加服务面的有关要求,继续推动分支机构的组建工作,且把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作为重点。同时,推动村镇银行进一步扩大支农支小贷款覆盖面,创新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体现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特色和优势。

三、将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近年来,随着对非正规金融利弊的深入分析,我国对非正规金融的态度越来越趋向理性、正确,由过去一味地对其进行取缔和封杀,到现在的“疏”、“堵”结合,趋利避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进步。但从目前我省非正规金融依然活跃的客观现实来看,这种“疏”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将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这样做,既强化了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原有的弥补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空白的积极作用,又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非正规金融机构引向正规化、合法化的发展道路而规避掉了它原有的消极作用。

四、继续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

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鼓励创新

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居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社区还有600多个存在银行服务覆盖不足问题,可见社区银行服务有客观需求,总体上也符合普惠金融的要求。监管部门应鼓励以便民惠民为宗旨的社区银行服务创新,但必须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必须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为社区居民带来真正的便利和实惠;必须在业务拓展中坚持规范经营各项要求,不能打着服务社区的旗号搞不正当竞争。

(二)坚持引导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银行服务应因地制宜、因行而异,要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契合,与风险偏好相适应,与核心信息系统支持和保障能力相匹配,要有利于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不能不考虑条件,盲目相互攀比。在我国当前银行业分类不够科学、全能银行牌照过多的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宜轻易打破扁平化管理结构,不顾基层管控能力增加机构层级,比照大型商业银行设置基层网点,导致进一步同质化。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社区银行在绩效考核上应摈弃一味追求规模指标不断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防止过度的业绩指标考核压力诱导社区银行员工采取不审慎的经营行为,应引导社区银行网点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对社区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深度发掘和有效满足方面,用于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业务联系、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等方面。在社区客户开发达到一定比例后,工作重点应放在存量维护、精耕细作上,更多考虑服务满意度等方面,业绩指标不能年年加码。

(四)推动持续服务于社区

一个社区内部和周边空间有限、金融需求也有限,不可能设立过多的社区银行网点,往往是一个社区只有一家社区银行网点为其提供服务。所以,社区银行网点一旦建立,就应立足于为目标社区提供长期持续服务。即使由于客观原因不得不搬迁,也应在原服务的目标社区附近重新选址,避免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和不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