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程考核方式8篇

时间:2022-05-12 12:06:07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篇1

关键词:工程机械管理;考核方式;教学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用一份期末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另外也可以通过考核督促学生加强课程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考核也基本达到了考核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病。为了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企业需求,适应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考核改革更加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有了职教云课堂,为考核方式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传统考核方式的利弊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的一个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主要是通过一份考卷来检测学生对课程所涵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其权重占总成绩的70%。这种成绩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差距较大,学生对平时成绩重视程度不够,然而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需要重视教学过程考核;②学生考前疯狂突击复习,知识掌握属于短暂性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所学知识技能淡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③考试时间的短暂限制了考核内容不能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达到全覆盖,因此卷面成绩不能准确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④教学过程中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而卷面成绩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传统考核方式的利弊分析,结合职教云课堂的利用,本文以《工程机械管理》课程为例,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力求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改革的思路如下:(1)注重过程性考核成绩:首先,增加平时成绩的组成,除了考勤、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外,增加线上学习互动时间的考核,激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主动学习,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次,在课上加强线上学习效果的抽查考核,使线上学习真实有效。(2)增加过程性考核次数:把课程内容按项目分为八个项目,进行八次项目考核。通过八次考核,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持续积累,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现象;将一次期末考核变成了八次项目考核,考核知识点覆盖更加全面;通过每个项目的权重不同,体现内容的主次及重要程度;通过项目考核成绩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薄弱环节,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通过以上改革,基本解决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病。(3)去掉期末考核。具体方案如下:①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70%;②平时成绩=(考勤成绩+课堂表现+作业+线上学习)÷4;③过程性考核成绩=Σ(项目成绩×项目权重)分八个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成绩权重按照课时比例进行赋值,详见表1.

3考核改革实践总结

通过对两届学生的考核改革实践,发现:(1)因为去掉了期末考试,所以学生学习感觉少了一个潜在压力,所以学习时心情比较轻松,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控制和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教学过程的要求和过程考核。(2)过程考核次数多,考核知识点几乎全面覆盖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目标,每次过程考核对学生所学知识起到了及时巩固的作用。(3)学生对大量知识点的学习不再是集中在期末考试前,而是分散在了平时,所以掌握效果较好。(4)分项目考核,便于教师从宏观上了解每个项目的教学效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

课程考核方式篇2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法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29-04

一、法学类课程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意义

法律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但在方法上的改革却只经历了苏格拉底讲授式、哈佛大学郎得尔案例式和诊所法律教育方式,而后两者的出现只是在所有改革的尾声出现的。然而,即使在改革的最前沿美国法学院的教育视野中,三种教学方式也是平分秋色、相互借鉴。今天,法学学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一方面源于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的锐减和法学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源于法学学科本身较为枯燥并较难理解,加之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学生素质的下降,这些都使法学教育工作者们陷入了对法学教学状态的担忧。很多学科都面临着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的普遍局面,法学则在这种趋势中更为明显。法学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法学课程的学习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法学教育是一种价值与理性教育,休谟说,我们的理性覆盖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什么结论。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1]。在法学学科的性质上到底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还是本科阶段的确也是一个值得仔细思索的大问题,孰是孰非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法律与法学的学习是否适合在豆蔻年华的人群中开展。在全世界范围法律课程分为在本科阶段开设和在本科阶段后开设两种,我国属于前者。在本科阶段现有的大方向改革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法学教育脱离现实的困境,可以依赖于师资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很多因素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或许是一根有用的救命稻草。

法学教学的通病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和学严重脱离。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失去了对上课的浓厚兴趣,而教师则在严重的科研压力下脱离钻研具有吸引力的讲课策略和内容。较为古板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加之法学课程本身较其他学科更为枯燥乏味,学生表现出对课堂教学的冷漠。在严酷的社会就业现实的压迫下,这种状况还表现在对毕业实习的虚化和对考试成绩的漠不关心。第二,学生普遍对读书失去浓厚的兴趣,在所有的学科中没有哪个学科表现出学生对本学科书籍更大的厌倦。根据平时的教学经历可见,很多学生的兴趣宁愿放在文学、社会和娱乐上。这种状态实际上加剧了法学教学的难度。兴趣是法学学习的先导,法学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如何重塑学生对法学学科的兴趣上来。第三,考核方式简单化、轻松化和缺乏个性化。大学存在很多的顾虑,除了国内少数顶尖大学,一般大学并未及时缩减法学生源的数量,学校普遍存在减少法学学生数量的忧虑。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表现为缩手缩脚,不能坚持严厉治学和精益求精的教学原则。传统的闭卷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和优秀学生素质的培养,甚至不在于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顾及到需要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及格率,大多数教师不得不降低试题的难度,不能实现对优秀人才的个性差异化培养。而科学的考核方式应当建立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课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众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过程性考核几乎得到了大多数法学教育者的青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过程性考核将学和考捆绑在一起,改一次性考核为多次过程性学习的监督和考查,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差异。第二,理想状态下的过程性考核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法学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很多学科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过程性考核适应了应用性的课程属性,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和探索掌握法学知识,还可以获得一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的社会交流经验和社会认知以及道德干涉。第三,过程性考核通过压力式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培养,更有利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讲授式大班授课的缺陷就在于它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在同一时间中显示出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需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从而纠正教学任务。过程性考核的优势得益于巨大潜力的“学生投入”空间,“学生投入”的概念源于阿斯汀的参与理论[3]以及佩斯和帕斯卡雷拉提出的“努力程度”[4]的概念。将统一范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激励,这也是过程性考核改革的初衷。

二、法学类课程过程性考核的类型

法学专业整体上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每门具体学科又有所不同。应用型课程较理论性课程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这种转变根源于应用型课程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而非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这同时也是对社会需求进一步适应的结果所致。

过程性考核的关键就在于将教和学两个过程通过过程性学习的方式展开,以往的教学是教(学)―考两个阶段,过程性考核实际上转变为教(引导和布置任务)―学(动手操作)―考核三个阶段。严格地说,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有良好的互动过程,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良好的互动是很难实现的,过程性考核将这一互动过程通过讲授知识和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掌握方法和完成任务,教师再通过检验成果和给出评价分数的过程完成。显然,过程性考核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法学学科,这就需要对过程性考核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确定适合过程性考核的法学课程范畴。一般说来,过程性考核适合两种类型的课程:应用性强的课程和需要项目驱动的课程。

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法律诊所”、“司法文书”、“模拟法庭”、“律师实务”等课程,其教学目标就在于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过程,课堂教学无法提供完整的实践环境,过程性实践和考核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适合这类的课程还有“证据学”、“律师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法律文书写作”、“公司法”、“亲属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一些程序法课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刑事侦查学”、“仲裁法”可以选择性的采取部分过程性考核。

项目驱动教学过程性考核的第二种类型。项目驱动实际上是一种压力式教学或紧张教学方式,这类似于项目驱动教学,它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教师通过任务布置和课下间接指导及阶段性成果检查,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课程,如“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宪法”、“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等课程适用这种教学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在信息爆炸时代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创新意义,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成果,将一定外化的成果交由教师来检验。但一些只能通过教师课堂讲授,难度较大,理解困难,无法独立自学的非应用型课程则很难采取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如“民法”、“商法”、“经济法”、“宪法”、“法律文化”等课程。

不适用过程性考核的课程往往是理论性较强需要课上详细讲解的课程,例如“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罗马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民法”、“刑法”、“证券法”、“比较民商法学”、“犯罪学”、“立法学”、“法律经济学”、“法社会学”、“中国法律思想史”、“人权法”、“行政管理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一般说来,课程理论程度越高、重要程度越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性越少的越不适用过程性考核,相反对于选修课、非核心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程则可以进行过程性考核。

三、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效果分析

哈尔滨理工大学先后在“法律诊所”、“司法文书”、“刑事诉讼法”等应用型法学课程中采取了过程性考核方式。“法律诊所”课程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和律师职业素养。“司法文书”主要训练学生的文书设计和写作能力,“刑事诉讼法”则强调学生对刑事诉讼理论和程序的基础知识。这三门课程的特点虽有不同,但都具有应用型的特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有知识的运用和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门课程的过程性改革实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我评价中满意度明显提升。这种效果虽然不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的客观数据得出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课程总结体现出来的,学生特别关注的是新颖的上课方式、有趣的学习体验和受用的经验体会。第二,学生考核过关率明显提高。通常课堂讲授式的过关率在80%―90%之间,过程性考核的过关率在95%以上。第三,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过程性考核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的法律问题,如通过司法文书的过程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司法文书的格式,还学会了实际中司法文书的制作技巧,还能结合案情完成现实中能够应用的文书。法律诊所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则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接待现实的当事人、法律咨询和案件的一般技巧,这些内容都是在传统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第四,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意识。由于开放的学习方式,理论上讲过程性学习时间是无限的,在较为理想的教学指导和监督下,优秀的学生爆发出惊人的学习潜力。比如,在法律诊所学生案件过程中超水平的发挥,保证了2014年的14起案件的百分之百的胜诉率。很多学生还能能够掌握发现法律、辨别法律、和分析判例的批判性法律思维能力,这是难能可贵的。

过程性考核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过程性考核的考核过程应当明确而有针对性,并经过充分的论证。实际上,良好的过程性考核应当分为具体考核方案的设定―大纲和实际情况的审核与讨论―实施―效果评估四个阶段。但每一门课各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具体的考核过程还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现实要求。与期末考核方式不同的是,过程性考核往往缺失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有时就连教师自己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确定考核的合理性。因此,实施―总结―再实施的反复论证过程将成为过程性考核进一步实施所必然经历的阶段。过程性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符合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最后归结为什么样的特点才适合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不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万能药水,它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法学学科,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还会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后果。但到底过程性考核适合的标准是什么是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的问题。法律诊所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主要分为客观实践考核和主观评价考核两个方面,客观考核是学生参与案件的过程,主观考核是学生在案件过程中的主观认知。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过程性考核主要是通过课下学习课上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刑事诉讼法则是通过平时作业的方式完成。本科教学阶段推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需要谨慎,因为这种模式在研究生阶段经常被指导教师作为授课方式之一。本科阶段不宜抛弃系统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完全转变为某一细致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后者一定是在系统的知识讲授之后才可以开展,因此,本科教学的项目驱动应当是通常项目的研究和演示。

第二,过程性考核需注重和加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环节。传统的教学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过程性考核则不同,教师的过程性指导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很多过程性考核实施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对于教师的过程性教学监督,没有了45分钟教学设计的安排,而采取可有可无的仅仅依靠职业道德的约束,很多教学变成了授课者取巧和轻松教学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没有实施工作量配套改革之前,很多教师对无端增加工作量的过程性改革敬而远之,教学懈怠是缺失教学积极性导致的必然结果。过程性考核是一种协商式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建构理论的深化发展,学习评价进入了以古巴、林肯等人为代表的建构性的学习评价时期。该理论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在不断协商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建构[6]。过程性学习评价作为建构评价时期的产物,和结果性评价相对应,这类评价从关注教育目标转向关注教育过程,强调教育的建构性与反馈的及时指导性,关注教学指导者与教育主体的互动和学生的个体性。过程性学习评价认为,知识的建构是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产生并不断改进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反复性、及时性与交互性,能够促使学生在知识不断发生重组与建构的过程中,减少现存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差异,控制知识迁移的方向,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评价与反馈密切相关[7]。

第三,缺失良好的效果评估过程。前者提到了过程性改革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效果评估。应用型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但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考评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8]。过程性考核最大的难题在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方面。提高平时分的比例,增多平时作业,将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论文、答辩或者总结报告方式,这些做法的确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但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仍然还是个未知数。很多效果是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的,这种评价的主观性偏强,并且其客观性也值得怀疑。良好的教学效果肯定包含学生浓厚的兴趣、高度的评价、教师授课的知识面、学生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这些效果需要有一种较为合理的科学的评估方式加以参考。从效果上看来,法律诊所课程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从学生的感想中得出的结论。但其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在法律诊所课程过程性考核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主动性不积极,参与性不强。而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过程性考核中,很多由学生课下准备的过程不充分,讲课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课下的阅读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等。过程性考核是一种压力式教学,其效果的好坏与整个教学制度是直接相关的。学生在课下完成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实际上需要有更大的约束力。如果没有这种课程的严格评估和压力,对于未完成过程性学习或未取得过程性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应当坚决给予否定性评价。过程性考核的难点在于过程的管理,评价的客观,自我评价的实施,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差异化教学。以往将考核作为目的不如说是手段和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也是相当重要。过程性评估十分容易流于形式,如果不能通过过程性评估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真实过程的检验,那么评估必然是不公平的,而对这一过程最清楚的便是学生。

第四,过程性考核须有可视化成果。完成过程性考核必须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性检验,区别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提高。因此,学生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实习不能通过过程性考核方式检验。如同期末闭卷考核一样,过程性考核需要通过一些可视性客观成果作为考核的依据,这种可视性成果可以是论文、调研报告、实验过程记录、成果演示、答辩等。过程性考核的平时作业设置得不合理便丧失了其公平合理性,特别是无法检验其学习过程真实性的作业是不适合的。

第五,过程性改革缺失配套设施和条件。由于过程性考核必须有一定的客观评价依据,因此,学生需要依赖一定的教学硬件加以辅助完成。如线下可视性教学课件资源的建设、实验室、期刊数据库、案例库等均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条件。另外,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监督和对教师尽职尽责的教学过程的监督,监控、录音等设备的使用将成为教学所需。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工作量的差别性审核也将成为过程考核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过程性考核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过程性考核的设计是否契合了该门课程的特点。第二,过程性考核的评估难度是否能够与教学目的保持一致。第三,教师采取何种手段和方式对过程性考核进行监督和评定。第四,教师在评定学生分数上应有多大的权力。其他方面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如取消补考,变为一次性考核;实施助课制度,使指导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过程性考核教学。

综上可见,过程性考核的确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中成为改革焦点之一。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大潮中,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兴起与项目驱动方式的运用,都为过程性考核提供了难得的良机。然而,正如前文所分析,过程性考核并不适合所有的法学学科,其效果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的左右,其效果评价偏于主观,特别是在没有强压力式评价机制之下,过程性考核可能沦为形式。

参考文献:

[1][英]休谟;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7:28.

[2]王育杰,裴晶莹,马龙海等.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北京

教育:高教版,2005,(12).

[3]Pace,C.R.Measuring Outcomes of College:Fifty

years of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9:21.

[4]Pascarella,E.T.and Terenzini,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1:55.

[5]李丹丹,李守红.“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模式在广播电

视新闻专业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90.

[7]张俊超,李梦云.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

投入及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

查”的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

[8]张蕤,徐鹏,方明峰.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的地方综

课程考核方式篇3

关键词:外贸单证实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19-02

《外贸单证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特色。内容涵盖进出口业务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单证,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要求学生根据外贸合同履行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需要,能够精确制作和办理各种外贸单据,能熟练审核信用证和各种外贸单据,能准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外贸单证问题。由上述的教学目标可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着重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商务单证人员。近几年来,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而课程考试改革却显得滞后和疲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证明,技术与职业的综合能力培养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这就说明只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和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考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1.1满足外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外贸单证实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外贸企业中也迫切需要既通晓有关单证理论知识,又能制作各种单证的职业性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的。虽然目前在各个高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考试仍然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在考核目标、内容、方法等诸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其课程的考核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基于知识体系,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已严重的偏离了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培养的毕业生实践动手技能较差,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职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特别是职业基本素养。高职教育考试的重点不是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据统计,目前国际商务单证人员的需求量很大,浙江该类人才缺口约15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满足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单证员的需求。

1.2满足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单证工作贯穿于整个外贸合同的履行过程当中。从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货源的安排到签证认证、投保、运输、交单议付等,每个环节都会在单证工作中反映出来。因此,国际商务单证员在外贸企业里处于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贸单证员,需具备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三方面的岗位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外贸单证实务》考试更多的是侧重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而真正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体现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口试、讨论、辩论、过程性考试、实践操作等方式则很少应用到《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考试中。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考试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测查目标层次过低,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来考核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发散性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2.1明确考试目的

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即课程考核的目的服务于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从事某一岗位(或岗位群)工作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即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参与实践基地和企业的调研项目,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职业工作者的市场化、规范化的适应和过渡,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所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那么,随之课程考核命题思想也随之改变,《外贸单证实务》任课教师不仅要上交试题、标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还要上交试题命题分析表,逐一明确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由那道题目来考核。

2.2重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考核可分为理论模块考试和实践模块考试,理论模块考试以笔试为主,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而实践模块考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完成不同贸易条件下各项业务单证的处理,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如信用证项下全套单证的制作、T/T方式下单证的制作、托收及OA等方式下有关单证的制作。也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人扮演贸易过程中的相关当事人,模拟各种贸易条件下单证的制作、处理及流通。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3邀请行业业务骨干参与命题

为了满足外贸企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考试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应对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以此调整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设计课程考核的改革,强化课程考核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在确定考试内容时应邀请行业业务骨干参与,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命题,确保考核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问题相链接,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的内容要涉及到企业单证员岗位日常业务工作的实际问题,涉及到现场制单、对发票、装箱单、提单、报关单、合同、保险单、产地证等编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辨别与更正等。同时,把考核地点由教室搬到实训室,变纸质考试方式为上机操作,增强学生的实战感。

2.4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采用全过程动态考核方式,第二,采用多种考核方法。

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采用全过程动态考核能综合、客观、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际

学习情况。《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全过程动态考核可由以下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由考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单元测试组成;实训成绩由分组模拟填制模块单证及实训操练组成。这样的全过程动态考核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也可避免以期末一次性考试评定成绩的弊端。

采用多种考核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纸面考查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职业资格考证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鉴定书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已初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将职业资格考证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只要学生通过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的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免考《外贸单证实务》该门课程,并以此代替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第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单元测试。《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分为信用证模块、发票模块、包装单据模块、汇票模块、国际货运单据模块、保险单据模块、报关报检模块、原产地模块、附属单据模块等。任课教师在上完每一个模块后,进行相应的模块测试,该模块测试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第三,期末考试的形式可采用提问与答辩的形式进行,同时可以延迟期末考试时间至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因为在假期里学校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要求学生到专业相关的外贸公司进行实习。由此期末考试的提问内容可以是根据学生所实习的工作岗位现实情景,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考试的评判标准就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5建立相应的反馈评价机制

在大部分老师看来,考试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例行公事,考试结束后教师批阅试卷,然后将成绩上交教务部门,一学期的工作也就到此结束了。教师只需向学生提供一个分数,而不必提供具体的考试结果分析,也不必把试卷发给学生进行对比检查。学生只是关心自己这门课是否及格,是否能获得学分,而不在意任课教师对试题进行讲评,更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学习问题的总结。而教务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学籍处理、考风考纪,而忽视对某个年级、专业、某些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挥情况,更是无人问津。因此要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反馈评价机制。教师在阅卷后必须进行分析,让学生查看试卷并在试卷上签字认可。这样做也可加强教师阅卷时的责任心,及时纠正阅卷错误。

3、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

3.1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加强《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是考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第二,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基础。要实现考试内容的能力导向,教师就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企业实践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设计出综合分析的题型,并具备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能力。第三,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课堂纪律等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并做好记录,做到公平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

3.2对学生的要求

全过程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旷课、不迟到和不早退,认真听讲;第二认真记课堂笔记和完成平时作业:第三积极回答问题,培养和锻炼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考试对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培养熟练的专业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凸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其作用亦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课程考核方式篇4

【关键词】社交礼仪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上社交礼仪课程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显现出一定的不足。为改善高校中的社交礼仪课程质量,应该制定合理的社交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推进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的长足发展。

一 当前礼仪课程考核的现状

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不仅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很好地判断学生的礼仪素养。在当前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中,不仅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而且其考核方式也缺乏一定的监督性,考核中一些教师也不具备考核能力,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考核质量。在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中,当前还处于试卷考试以及面试的阶段,命题范围由教师制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礼仪素质。由于社交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也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基本礼仪规范的讲解,考核中还应该更加注重仿真模拟训练,目的就是可以将学生培养成懂礼仪的人才。

二 当前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首先,当前在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中,还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社交礼仪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学生的文明礼貌程度。其次,当前社交礼仪课程考核对礼仪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集中体现在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际礼仪、拜访接待礼仪、商务活动礼仪中。虽说考核中都有涉及,但也难以在短时间对学生的文明素质进行评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最后,当前的礼仪考核中教师有较大的自,且社交礼仪课程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并没有规范化的社交礼仪测评方式,考核的随意性也较大,因此其最后的考核结果也很难让人信服。

三 创新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体系

为提高社交礼仪课程考核质量,应创新完善针对礼仪课程的考核体系,针对学生情况调节课程考核结构,提高学生的社交礼仪素养。为提高考核的综合性,应该有效扩大考核主体,促进考核的全面性,也可以有效拓展考核期限,推进考核的过程性。同时,也可以采用质、量两者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形成统一的礼仪成长档案;通过场景考核、情境式考核以及面试考核等方式,去条款化、明确化社交礼仪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创建较规范的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标准。另外,应针对着装、仪表、搭配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社交礼仪水平进行评分,并将考核方式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礼仪素养。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不仅会有效改善传统落后考核方式的弊端,也可提高社交礼仪课程的应用型价值,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顺利用到生活中去。

四 创新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

为提高考核标准,确保对学生考核的顺利执行,应创新考核方式,降低考核中的随意性,提高考核质量。

1.实施场景测试题

在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中,可加入场景测试题进行笔试考查,考试题目均以实际场景作为描述。在整个场景测试中,针对该过程涉及到各种礼仪类型,都是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学生要根据所学内容,并加上自我理解进行作答,且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还可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使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让学生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中的规范性。

2.实施情境式面试

在社交礼仪考核中,还可增加情境式面试题,创造含有真实事件以及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探索事件自主应用社交礼仪知识,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自身礼仪习惯,教师也可藉此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使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更深入。

3.针对专业调整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专业的社交礼仪课程学生,应调整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优化考核目的以及考核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的不公平因素,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交礼仪水平,强化学生在社交中的应对能力。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社交礼仪课程,应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的随意性,提高社交礼仪教学质量。改革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并将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社交礼仪知识活用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于丽新.谈谈社交礼仪课堂中的情感化教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课程考核方式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考试模式;考核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的要求,高职教育考试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课程特点的基础基础上,分析课程考试、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模式及考核方式,这对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考试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更加充分认识到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很多高校在考试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考试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搞“一刀切”,为追求改革而改革,对不同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这里以我校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谈谈个人对该门课程考试模式及校核方式的构想。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中有关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突出企业会计实务是该课程重要特色之一,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按会计六大要素分别展开讲述,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二,财务会计涉及业务内容多、知识面广,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扎实的基础会计功底,是会计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专业课。因此,该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考试模式及考核方式,也要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高,没有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平时过于松懈而考试又过于紧张局面,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整体素质。

2.注重应式考试,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会计教学的最薄弱环节,这一环节如果不改善,将来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读书,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东西不一定都要背过,熟能生巧,会用就可以了。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构想

鉴于上述问题,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占比40%,提高到60%。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做法,原来形成性考核成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个比例对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应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改为形成性考核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这样更合理一些。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双重考核,目的是对教育全过程提供反馈信息,进行质量监控。有助于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科学地确定形成性考核内容及相应的权重,科学规范地进行操作,以便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的可信度。我校把财务会计课程分为财务会计(1)和财务会计(2),两个学期上完,现以财务会计(1)为例来作说明。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可由财务会计(1)的5个单元项目组成,对每个单元项目的作业情况给予考核评分,加上考勤和课堂表现评分一起作为平时成绩(过程性考核分)。平时成绩占总分成绩的60%。具体考核如下表:

2.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综合化,突出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学生答题时限100分钟。考核重点在于运用和理解,试题类型及结构如下表:

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题型可以分为选择题、判断题、业务计算处理题、综合运用题等多种题型,突出能力考核目标。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做好考务管理工作,抓好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完善“教考分离”管理办法。为考试模式改革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促学、培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应有功能。

4.加强考试试题的题库建设,由课程负责人牵头,课程小组成员分工写作共同承担题库建设任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搜集、整理、编排大量的各类考试试题,为考试选题准备丰富的题库资源。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维护题库资源,保证题库知识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课程考核方式篇6

关键词:课程考核综合评价考核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尽管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方式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分析和设计,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考评方法片面,重理论轻应用,考核方式不易推广等弊端[1-4]。

一、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

充分认识课程考核的目的和作用是确定考核方式的重要依据

课程考核绝不是为了最终的分数和排名,课程考核具有如下重要的目的和作用:第一,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激励因素和推动力。通过课程考核,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该门课程,推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事实上,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方式方法,也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第二,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过程和结果,能够反映该门课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第三,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科学的课程考核结果是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参考依据,是评价、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参考。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确立课程考核方式的基本前提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又决定了课程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因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工科专业类课程,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考核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和规划考核方式。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方向

当前高校很多课程还是以传统应试为主,重点考查学生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很难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求职中屡试屡败,即高分低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更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而,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更应该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要建立起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考核方式的紧密联系,建立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从现有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转变,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核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为推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更为学生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通用模型解析

综合和总结当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测试、项目演示、论文报告、答辩等不同形式。当然,各门课程根据自身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尽管课程考核形式和计算方法五花八门,但对各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如下的一个通用数学模型将其表示出来:

其中,为课程的总成绩,为采取的第i种考核形式或第i次考核的成绩,为权重,反映了第i种考核形式或第i次考核在该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体现其重要性程度。

各类课程的考核都可以通过该模型进行设计和计算,同时该模型更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科学、简单、高效。该模型将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集于一身,为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提供了模型依据。通过该模型,很容易根据课程特点实现考评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成绩构成多元化,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而使课程考核真正能够实现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试与评价。

四、课程考核通用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文以工科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式识别》为例,说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通用模型的应用。

首先,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模式识别》课程,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数学工具,例如贝叶斯分类器等;另一方面应用性较强,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模式识别领域理论知识加以解决,例如,利用贝叶斯分类器实现对文本的分类识别。为此,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其次,确立课程考核形式。基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考查点如表1所示。

表1《模式识别》课程考核形式设计

考核形式 考查点 备注

期中考试(笔试) 理论知识 结合教学进度进行

期末考试(笔试)

上机实验1 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重要知识点的程序实现

上机实验2

综合实践项目:

程序实现、文档提交 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总结提炼和文档撰写能力 理论应用于实际;

题目可自拟,也可来源于导师;

学生分组。

小组讨论和汇报 交流沟通能力 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讨论问题

演示和答辩 表达展示能力 技术讲解、程序运行、项目演示

可见,基于表1的设计,对于《模式识别》这门研究生课程,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最后,应用模型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结果,每位学生在课程考核结束后都会收到一份如表2所示的课程考核结果。通过该表,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个环节、哪种能力上存在差距,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努力方向给出了重要参考。

表2《模式识别》课程考核模型评价表

考核形式 单项分数(百分计) 权重值 总成绩

期中考试(笔试) 0.1

期末考试(笔试) 0.2

上机实验1 0.1

上机实验2 0.1

综合实践项目:程序实现、文档提交 0.25

小组讨论和汇报 0.1

演示和答辩 0.15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设计,明确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和努力方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提供了科学判断的依据。该种考核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这种改革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求学生改变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片面追求分数的传统学习方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和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因而应该重视过程考核、注重能力测试,客观、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考核,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才真正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达奇.改革高效课程考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6-89.

[2]李同升.基于能力和素质的考试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2-54.

课程考核方式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4]汪定妮.基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考核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2012.

课程考核方式篇8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当前大多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引导,需要根据当前医药市场变化和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市场营销;医药;考核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市场格局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对医药市场营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医药营销人才需要专业知识与沟通、社交、管理等多种能力并重,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但当前高校所培养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考核方式对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很多院校虽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但忽略了考核方式的随之配套。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当前大多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引导,需要根据当前医药市场变化和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改革。

一、医药特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延续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相关内容,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设定课程的考核目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既要有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要改革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核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生自主测评及团队、小组的综合考核,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目标是结合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医药市场的需求。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仍多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或结课论文考查的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及对概念的理解等方面的考核。但新医改对医药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对知识的测试,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学实践环节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在期末考试前才突击准备,“开夜车”,“临时抱佛脚”,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虽然在课时分配中有实践教学学时,但没有规定具体的考核方式,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终结性考试,不注重过程

考核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也应是全方位、全程的考核,课程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期末考试,虽然学生总成绩中包含一定比重的平时成绩,但是考核内容单一,未能反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能力。

(三)传统的考核手段单一,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考核模式以闭卷考试和结课论文考查为主,在闭卷考试模式下,学生还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不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结课论文考核模式下,很多学生都是应付了事,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运用自己所学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不应只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三、医药特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改革,促进医药特色市场营销专业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落实与实现。

(一)根据分类指导原则实施适合不同课程类别的考核方式,提高考试质量

1.依据课程类别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应在专业能力拓展课、部分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中以多元考核取代传统的以记忆性题目为主的终结性考试方式。多元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知识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

2.依据课程性质进行考核重点改革

基础性课程仍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从记忆、理解两个方面考核学生掌握的水平,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专业性课程则应在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采取多元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重点加强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核,引导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实施评价方法改革

1.加强形成性评价

(1)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平时成绩比例为40%,期末考试成绩为60%;每18学时为一个形成性评价单元,强化作业环节,强化生师互动和生生互动。

(2)强化反馈环节,加强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反馈。加强课堂实时反馈,对课堂学生出勤、作业、提问等进行实时性反馈与指导;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跨时空反馈功能;建立相关机制支持考试反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作用。

2.推行“1+X”多元化考核方法改革

针对当前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片面的现象,可以采取“1+X”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即一门课程选择一种主要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目标,可以选择以理论考核为主,也可以选择以实际技能操作为主,此为考核方式中“1”;“X”是“1”以外的补充。将“1”和“X”进行不同比例的综合,作为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总成绩,从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3.加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毕业论文各主要环节的考核与监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PBL教学内容包括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采用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其中自我能力评价占20%,组内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占30%,教师对综合能力的评价占50%,计入平时成绩。

四、医药特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标准

(一)适应医药市场人才需求

确立考核内容及标准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为核心的考核内容,改变过去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核,增加综合素质考核及创新能力考核内容。具体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

(二)过程考核的内容及标准

在考核内容方面,要减少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技术,开展网上课后作业、平时测验,完善学生自主测试环节,组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营销项目模拟操作,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如表2所示)。通过考核内容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能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及考核

在课程终结考试环节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营销方案设计书,并对其进行解说和评析。营销方案设计要针对具体企业或产品,要求学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通过该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及实际操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总之,医药特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进一步优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鲍娜.行业新环境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5(40):164-172.

[2]彭丹.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设计《市场营销原理》课程考核标准[J].考试周刊,2015(78):156-157.

[3]齐天真,孙蕊.高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8):3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