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自然辩证法课程8篇

时间:2022-11-04 09:09:49

自然辩证法课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1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课程;对话式;教学;应用

随着近些年政治理论类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自然辩证法课程面临着学时不断减少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这给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不得不在困境中开拓创新,寻求新的教学思路以应对这些变化。笔者从自身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出发,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方法,认为教师应当注重自然辩证法课堂的特殊性,关注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特性,强调以问题带动课堂过程和哲学思辨的思想意识,构建平等的对话式教学模式。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选择贴近生活主题、准确及时反馈内容和充分发挥学生动能四种方式,实现教学整体目标。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是一门思维科学,交叉包含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在其中。好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哲学思辨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一大特点也是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使得课程具有哲理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自然辩证法课程能够实现人文学科相互融合、学生生态思维构建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等多种功能。最新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课程的实效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课程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更多的教学内容的传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带有一定不利于教学的特征,如知识固化趋势、人机交互习惯、文化诱导冲击、快餐文化影响、后现代化倡导等非主流的文化特点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时,要借助哲学思辨的方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对话式教学平台的建立,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和立足现实机制上的对话模式,让学生从学科壁垒中跳出,反思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了解自己长期以来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路径,在问题意识中找寻探索的乐趣和动机。在师生之间构建的平等关系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倾听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和课堂效果改善的双重目标。

二、“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对话式教学强调了教学主体与受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平等关系,两者在对问题的讨论和对话中实现对真理的共同认知。在教学中要首先明确教学受体与教学主体之间鲜明的个体性,通过教学过程为载体够贱的平等关系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渴望也有情感交流的需要。

传统的宣教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占据着知识的优势和道德的优势,对受体进行知识的狂轰滥炸,一旦受体表现出态度消极就使用道德的批判,受w在学习时往往趋于被动或迫于压力,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很大的。对话式教学在承认教学主体智识优势和批判优势的同时,强调其更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对象,是受体认识世界、认识现实、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只是单向交流,教学时并不多关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而对话式教学有所不同,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受体与主体之间需要进行双向的多层次交流,主体必不可少的关注受体的感受、内化、评价、理解以及反馈的信息,受体也愿意与主体分享感受和认识,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倾向于给出各种结论,对结论的形成机理呈现的较少,在给出判断的同时没有注重判断背后的思考过程,只告知学生是什么,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主体要给予教学受体主动思考的机会和过程,通过层层问答和引导让教学受体感受思考过程和认知过程,在对话交流中彰显沟通和求知的乐趣。

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受体个性的关注,不能够将受体当做接收器,也不能把教学主体当作发送器。尤其是现如今的学生在对话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时更应当注重平等交往平台的效果,通过相互探求和相互尊重的过程实现课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对话式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要有智识和责任上的相对权威,对学生负责任。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思想上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同进化者。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推陈出新,积极创新导入课程的方式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认为,每一个人在自身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形成一些认识,这些认识犹如堆积木一样在人的思想潜意识中逐渐构建起自身的认知大厦,随着人不断成熟会把各类现象逐渐的归类到“习以为常”,更少的出现“大惊小怪”,减少惊讶错愕的过程,进而选择性的观察和选择性的接纳外界信息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不可避免的抗拒新的讯息,本能的强化固有认知。在当前社会的现状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不强烈,在上课之初甚至是抗拒的,这边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想要建立平等对话式教学模式,要重点关注第一节课,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从一开始就破除学生内心的成见,让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进入课堂探究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找到自己思维的边界来让学生从抗拒的态度中走出来,用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深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受体之间的对话深度。

2.选择贴近研究生日常生活世界的话题

对话式教学的选题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倍加关注的问题。所选的题目不仅应当是依照大纲设计的核心话题,而且应当是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校园事件、未来发展等方向的。要切实的挖掘和发现当下学生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真切的问题设计整个教学体系。所选的话题既要吸引眼球也要富有趣味,让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直接面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辨和步步深入。

3.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出发,教师应当注重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根本需求,通过关爱、理解、尊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和激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动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参与话题的同时也加入到下一个话题的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调整和找到适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对话方式。广义上的对话式教学过程应当包括现场表演、辩论、小组教学、讨论、分组汇报、基本问答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话题特点和学生偏好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参与,在学生的高度配合和参与中实现最终教学目的。

4.学会倾听,及时准确地反馈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捕捉学生的反馈,也要交会学生如何倾听,用问题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教会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用哲学批判和理性思辨来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物。通过倾听,师生之间可以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从而形成闭环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四、“对话式”教学的三个要点

对话式教学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点

1.有理论深度、沟通能力和个性的老师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人要通过有理论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求过程,要将哲学思辨的思维注入到对话过程中,通过对话的交互性和细节性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和问题,从身边微观的事情中发现潜在的教学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不断创新的方式来给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素养,构建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对话环节。

2.三个纬度的构建

笔者在“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中发现,成功的对话应该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从三个纬度来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时间、空间和与自我的交互关系中三个纬度中。无论是个人、国家、世界,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过去时间线索发展的产物,是未来发展的起点;每个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中,在社群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个体应该能与自我对话,拥有批判意识,能够在自处中反思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拥有不断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空纬度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地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内向的纬度则是体现哲学反思能力的构建。对话不仅要实行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还要启发每个个体自问,“我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得更好,我可以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因此,每个话题最终都是“我可以做什么?”

3.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唯物辩证法从自然、科学技术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地自觉地应用。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常常不急于给出实质、具体的答案,而是带领学生去追问:一种有关知识或者行动原则的主张,因为什么理由才是“对”的或者“好”的,是应该相信或者遵从的。或是追问,当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时,如何才能说是一个好的判断。哲学的追问和对知识的理性质疑,实践的判断标准和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样的方法论可以贯穿在每一次对话中。

五、结论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方法,建议建立师生以问题为契机、以现实为导向、以思辨为过程、以研判为答案的平等对话课堂过程,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选择贴近生活主题、准确及时反馈内容和充分发挥学生动能四种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个体性,从多角度构建话语体系,最终帮助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巧珍.浅析自然辩证法对管理学的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5,(12):209.

[2]周玲,窦玉玉.“对话式”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以《婚礼来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1):70-72.

[3]谢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应用解析[J].音乐时空,2015,(24):164.

[4]李海涛.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探索[J].学周刊,2016,(01):11-12.

[5]周在娟,孙道进.《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生态伦理学的自然本体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02):78-82+123.

[6]张连德,宋雪.对话式教学在高校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3-194.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2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是一门思维科学,交叉包含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在其中。好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哲学思辨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一大特点也是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使得课程具有哲理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自然辩证法课程能够实现人文学科相互融合、学生生态思维构建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等多种功能。最新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课程的实效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课程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更多的教学内容的传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带有一定不利于教学的特征,如知识固化趋势、人机交互习惯、文化诱导冲击、快餐文化影响、后现代化倡导等非主流的文化特点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时,要借助哲学思辨的方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对话式教学平台的建立,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和立足现实机制上的对话模式,让学生从学科壁垒中跳出,反思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了解自己长期以来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路径,在问题意识中找寻探索的乐趣和动机。在师生之间构建的平等关系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倾听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和课堂效果改善的双重目标。 

二、“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对话式教学强调了教学主体与受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平等关系,两者在对问题的讨论和对话中实现对真理的共同认知。在教学中要首先明确教学受体与教学主体之间鲜明的个体性,通过教学过程为载体够贱的平等关系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渴望也有情感交流的需要。 

传统的宣教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占据着知识的优势和道德的优势,对受体进行知识的狂轰滥炸,一旦受体表现出态度消极就使用道德的批判,受體在学习时往往趋于被动或迫于压力,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很大的。对话式教学在承认教学主体智识优势和批判优势的同时,强调其更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对象,是受体认识世界、认识现实、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只是单向交流,教学时并不多关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而对话式教学有所不同,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受体与主体之间需要进行双向的多层次交流,主体必不可少的关注受体的感受、内化、评价、理解以及反馈的信息,受体也愿意与主体分享感受和认识,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倾向于给出各种结论,对结论的形成机理呈现的较少,在给出判断的同时没有注重判断背后的思考过程,只告知学生是什么,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主体要给予教学受体主动思考的机会和过程,通过层层问答和引导让教学受体感受思考过程和认知过程,在对话交流中彰显沟通和求知的乐趣。 

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受体个性的关注,不能够将受体当做接收器,也不能把教学主体当作发送器。尤其是现如今的学生在对话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时更应当注重平等交往平台的效果,通过相互探求和相互尊重的过程实现课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对话式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要有智识和责任上的相对权威,对学生负责任。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思想上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同进化者。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推陈出新,积极创新导入课程的方式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认为,每一个人在自身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形成一些认识,这些认识犹如堆积木一样在人的思想潜意识中逐渐构建起自身的认知大厦,随着人不断成熟会把各类现象逐渐的归类到“习以为常”,更少的出现“大惊小怪”,减少惊讶错愕的过程,进而选择性的观察和选择性的接纳外界信息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不可避免的抗拒新的讯息,本能的强化固有认知。在当前社会的现状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不强烈,在上课之初甚至是抗拒的,这边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想要建立平等对话式教学模式,要重点关注第一节课,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从一开始就破除学生内心的成见,让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进入课堂探究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找到自己思维的边界来让学生从抗拒的态度中走出来,用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深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受体之间的对话深度。

       2.选择贴近研究生日常生活世界的话题 

对话式教学的选题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倍加关注的问题。所选的题目不仅应当是依照大纲设计的核心话题,而且应当是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校园事件、未来发展等方向的。要切实的挖掘和发现当下学生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真切的问题设计整个教学体系。所选的话题既要吸引眼球也要富有趣味,让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直接面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辨和步步深入。 

3.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出发,教师应当注重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根本需求,通过关爱、理解、尊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和激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动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参与话题的同时也加入到下一个话题的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调整和找到适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对话方式。广义上的对话式教学过程应当包括现场表演、辩论、小组教学、讨论、分组汇报、基本问答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话题特点和学生偏好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参与,在学生的高度配合和参与中实现最终教学目的。 

4.学会倾听,及时准确地反馈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捕捉学生的反馈,也要交会学生如何倾听,用问题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教会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用哲学批判和理性思辨来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物。通过倾听,师生之间可以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从而形成闭环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四、“对话式”教学的三个要点 

对话式教学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点 

1.有理论深度、沟通能力和个性的老师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人要通过有理论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求过程,要将哲学思辨的思维注入到对话过程中,通过对话的交互性和细节性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和问题,从身边微观的事情中发现潜在的教学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不断创新的方式来给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素养,构建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对话环节。 

2.三个纬度的构建 

笔者在“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中发现,成功的对话应该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从三个纬度来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时间、空间和与自我的交互关系中三个纬度中。无论是个人、国家、世界,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过去时间线索发展的产物,是未来发展的起点;每个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中,在社群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个体应该能与自我对话,拥有批判意识,能够在自处中反思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拥有不断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空纬度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地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内向的纬度则是体现哲学反思能力的构建。对话不仅要实行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还要启发每个个体自问,“我可以做什么让自己變得更好,我可以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因此,每个话题最终都是“我可以做什么?” 

3.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唯物辩证法从自然、科学技术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地自觉地应用。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常常不急于给出实质、具体的答案,而是带领学生去追问:一种有关知识或者行动原则的主张,因为什么理由才是“对”的或者“好”的,是应该相信或者遵从的。或是追问,当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时,如何才能说是一个好的判断。哲学的追问和对知识的理性质疑,实践的判断标准和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样的方法论可以贯穿在每一次对话中。 

五、结论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方法,建议建立师生以问题为契机、以现实为导向、以思辨为过程、以研判为答案的平等对话课堂过程,通过创新课程导入方式、选择贴近生活主题、准确及时反馈内容和充分发挥学生动能四种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个体性,从多角度构建话语体系,最终帮助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巧珍.浅析自然辩证法对管理学的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5,(12):209. 

[2]周玲,窦玉玉.“对话式”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以《婚礼来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1):70-72. 

[3]谢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应用解析[J].音乐时空,2015,(24):164. 

[4]李海涛.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探索[J].学周刊,2016,(01):11-12. 

[5]周在娟,孙道进.《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生态伦理学的自然本体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02):78-82+123. 

[6]张连德,宋雪.对话式教学在高校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3-194.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3

摘 要: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以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我校研究生的通选课,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等。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思维训练

研究生是担负学习、研究等多重任务的特殊群体,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性的科研活动,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知识,不断推进内在完善与外在超越相统一,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协同。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一、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范例,切实的实践功能。自然辩证法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以科学知识传承为载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培养的综合过程,渗透对研究生政治方向、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 有利于研究生的政治教育 。自然辩证法具有政治教育功能是指在自然辩证法的学习过程中对研究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政治方向的坚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研究生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有利于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有利于研究生科学地看待自然、社会、人的关系,正确地认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从而坚守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地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

(二) 有利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对研究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影响,提高哲学素养,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提高思想素质。

提高思想素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世界观方面,研究生应掌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研究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社会为先、个人为后。

(三) 有利于研究生的道德教育 。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底蕴和道德水平,其道德方面的发展也基本趋于稳定,所以自然辩证法的道德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诚信和奉献等道德素质的培养。

自然辩证法认为伦理道德以真理为基础,将伦理道德“善”的追求建立在科学“真”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文关怀是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把人文精神与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服务,这是自然辩证法道德教育功能的根本理论依据。此外,自然辩证法课程包含大量的关于科学家敢于追求真理的事实案例,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和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二、 创新素质培养功能

(一) 激发和塑造作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涉及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为科学献出了一切。这些科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研究生感召力和说服力,鼓舞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这有利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的培养。

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生产力,邓小平阐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地位。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研究生充分认识科技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从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为科技进步而奋斗。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与鼓舞下,研究生能够刻苦学好基础知识,着重能力的训练,提高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站在探索真理的前沿,才能进行知识创新,才能为解决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才能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二) 决定和启迪作用 。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应有之义、灵魂实质和目标追求。自然辩证法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论功能,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起决定作用。

与生俱来的创新能力是罕见的,创新素质需要后天的培养,需要一些指导和启迪。自然辩证法课程讲解了很多科学方法、科研选题的原则,详细地讲解了创新思维的内容,包含创新思维的一般过程、特征和几种具体的创新思维模式等。这些内容不仅是理论还是创新方法,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启迪作用。

三、 思维能力训练功能

(一) 锻炼发散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发散思维的广阔视野帮助我们举一反三,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思维成果。自然辩证法帮助研究生突破固 有的思维模式,多角度考虑问题,深加工获取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设想或方案,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思维的灵活变通是极为重要的,遇到困惑难以解决时要学会变通的看待问题,要更新观念,试用别的方法去解决。自然辩证法除了注重科学的实用和功利价值外,还注重科学的文化功能,即科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和奠基作用。

(二) 强化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是从熟悉的自然科学知识中认识自然辩证法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发现自然辩证法的作用,这样学到的自然辩证法就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而不是空洞的、晦涩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形象思维的强化过程。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自然辩证法使研究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锻炼研究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根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研究生的逻辑思维。

四、 科学精神塑造功能

科学精神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感情情调的功能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赞许、禁止的方式表达,借助于制度而合法化。求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研究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科学精神。有的研究生出现了求真务实的迷茫、质疑批判的软弱和科学理性的欠缺等现象。自然辩证法课程显示出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科学家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历程,教育了研究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挑战的勇气、合理质疑的能力和严于律己的品格,崇尚真理,探索求知,让研究生认识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不能证明科研能力,只是自欺欺人。只有那些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才能登上科研的高峰,赢得世人的尊重。

五、结语

自然辨证在研究生的思维训练、创新素质提高、科学精神的塑造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需特别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应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突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科技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学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指引,有针对性、学术性和创新性,使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的功能得到体现,作用得到发挥,使研究生获得真正的收获。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金波.论科学精神与研究生的人格塑造[J].高等农业教育,1997(02):29-33.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4

[关键词]医哲结合;自然辩证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轻结合研究生专业实际进行讲解、重理论讲授轻实际运用的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材内容内化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联系各门具体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际,我们以“医哲结合”为特色,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医学辩证法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院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师资队伍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了解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大多数是文科学历背景的教师来说,特别要补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这门课程。其次,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哲学、中医方法论、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强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最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并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作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事实上,合格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是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统一体,这样才能使自然辩证法教学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医学辩证法内容,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提供教学蓝本

由于自然辩证法面对的研究生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点相异,因此,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成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如何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更新教材内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专业理论思维水平与创新素质。为此,更新教材内容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的同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每章后增加“中医问题与思考”阅读内容,启发与引导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基础上,联系中医药专业实际,提出与思考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次,突出医药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医学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医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融入教师中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比重,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需要。事实上,自然辩证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复杂。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这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将教材内容专业化、专业专题化、专题问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层面,我们从独自式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的研讨式教学,从静态的PPT走向动态的视频多媒体,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题讨论法、问题启示法、网络互动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创新素质。

(一)专题讨论法。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已经历了大学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合理的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经过专题讨论的训练,有利于实现其思维方式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变。事实上,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对某个问题给出答案或结论,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远比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也更有意义。

组织好专题讨论的关键就是要选好讨论主题。首先主题的选择要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结合课堂教学、根据课程进度、遴选相关的主题。专题设计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有助于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我们选择与设计的专题一般都是与中医药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篇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西医方法论之辩: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和“中西医文化与中西医发展”等三个讨论专题。其次,主题的选择应结合社会热点。如前段时间的“张悟本事件”,我们就设计了“张悟本事件与中医”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课后还在继续。专题讨论

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问题启发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其实,疑问最能引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般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或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性质时,可联系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讲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时候,可结合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由于问题选择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颖性。教材中已提出的问题,引导研究生自学理解就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新颖,或虽是老问题,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视角比较新,这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问题,但如果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视角来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个新问题。三是时代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影响,努力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选择的问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才具有说服力,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互动法。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多采取课堂讲授法,但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师在结合学生专业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单向灌输偏多,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专题讨论法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求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人数多达一两百人,虽然能成功地组织专题讨论,但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问题启发法固然可以启发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活动从头至尾都运用问题启示法比较困难,因为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互动法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互动法,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把教学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件等相关资料等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和留言板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复习或科研过程中遇到与自然辩证法所学的知识相关的疑惑,可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并从老师处得到指导或解答。这样网络平台成了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第二课堂,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在网站设有“硕博论坛”、“习题选集”、“影视辅导”、“中医文化”、“讨论园区”等栏目。“硕博论坛”是研究生的天地,专题刊登研究生在各级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主题涉及中医方法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等。这些论文由于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调动研究生参与研究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届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供了范文。“习题选集”主要包括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等,这些习题集可供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身的需要查看或者下载学习。“影视辅导”是经过精心选择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相关或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战略性、启发性、哲理性、前沿性、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中医药方面的《刮痧》《国医大师》等视频以及部分科教影片。这些影视资料可以让研究生在教室或宿舍就可领略到科学大师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医大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情怀中医、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使研究生的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中医文化”包括“研究成果”、“系列讲座”、“报刊文摘”等子栏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5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312-02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具有集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思想性、教育性寓于科学性、知识性之中的特点,在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科学技术素养和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有助于研究生树立宏观的唯物辩证自然观

长期以来,学生接受的只是专业技能培训,对专业以外的领域很少问津,缺乏对自然界的宏观反映和整体把握。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最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进行哲学探索。这是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都无法承担,也是任何专业的研究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都很少接触过的。有助于研究生从宏观上综合把握自然界的真实本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系统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二)有助于研究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普遍带有简单化、单向性的特征,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显得简单而容易表面化,甚至会产生一些片面性认识或极端性看法。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正确判断的能力。在自然辨证法课程中讲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时,强调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对辩证思维的基本内容也做了全面阐述。在讲述科学技术方法论时,对单向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并与辩证思维进行了深入比较,使学生看到单向性思维的局限性,全面掌握辩证思维,进而提高他们对复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有助于研究生提高思想觉悟,强化科研道德意识

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出现了滑坡现象。研究生作为时代的脊梁,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科学哲学这部分内容中,自然辩证法课程特别强调了科学共同体应有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每个科技工作者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在伪科学、假科学还远未绝迹的当代社会中,研究生应强化自己的意识,自觉抵制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行业不正之风对自己价值观念的冲击,端正价值取向,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自然辩证法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方面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思想认识问题:

1.认识上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门课,为了学分而学。从很多访谈和问卷中反映出,相当部分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师教的目标很明确,但学生学的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都必须明确,并且应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当前自然辩证法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思想上不重视。也有相当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政治课,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实际上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为“ 文科中的理科”和“ 理科中的文科”。自然辩证法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哲学反思;二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科技战线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人,甚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教学形式原因

1.有关教材的问题。尽管现存教科书都明显地具有各自的优点,有着独特的体系,但很多教材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避“实”就“虚”。过分局限在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规律的框框中,往往是堆积概念或单纯强调空洞抽象的结论。即使有些科学实例,又大多是简单而机械的附比,作为对某条原理或概念的注解。学生从中难以把握到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的精髓及其发展线索,面对的只是单纯的材料罗列和流于表层的介绍。教材及教学中心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比教学目的就会发现,现存的许多教材过于空洞和表面化。

2.就目前来说,自然辨证法课普遍还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给教学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研究生的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但仍然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6

(一)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上课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一些同学一直关注自己的智能手机屏幕等情况。为此,在问卷中专门就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是自己当前所需要的;38.3%的学生选择的理由是科研任务重,政治课有时候和专业课时间冲突,不得已只能舍弃政治课;39.4%的学生不满意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无视学生的存在;33.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机械,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应付,所以上课来不来、听或者不听,关系都不大。

(二)师生之间交流少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改革之前,在54个学时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细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探讨,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希望能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中寻求答案的话,他们也可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但是,改革之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时数降到18,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4节课连上,这样师生课堂见面的机会至多5次,并且每次上课的时间连讲课都满足不了,更别说留出时间给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描述当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匆匆太匆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36.6%的学生对课堂同学演讲,大家参与讨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自己愿意参与;49.5%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于自己是否参与感到犹豫;只有13.9%的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冷漠。总之,由于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课堂讨论少,无法满足学生想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的愿望。

(三)学生的实际收获与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并非毫无缘由,除了上课时间冲突、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对于课程收获与期望值之间有差距而产生了对本课程的失望情绪。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收获”这一问题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反映,课堂讲授内容有限,老师讲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学生想知道的内容,老师却没有涉及,课后想要积极补充学习的学生得不到相关的学习资料。32%的学生认为,虽然上课时老师推荐了课外阅读资料,但是不愿意自己去购买,而图书馆借阅又比较麻烦,并且同一本参考书图书馆馆藏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要。总体来讲,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段调整与适应的时间。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调整教学内容,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本门课程教学目的。

二、“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前面总结出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与学校研究生院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分析和论证,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操作方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2013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拿到了以郭贵春教授为首席专家,陈凡、吴彤等教授组成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五大板块[2]。显然,要在18个学时内完整地讲解这五个部分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试图了解学生“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参与选择课堂内容,需要统筹考虑,既要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又要将核心的内容讲授给学生。所以,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将教材中五大板块的内容细分成60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个板块中将自己最感兴趣的5个知识点圈出来。学生网上选课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关注度的高低排序,选择出课堂主讲知识点,然后经过授课教师的统筹加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整个教学知识点尽可能地系统化。对于课堂没有时间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推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放在一个“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或使用。网络平台包括课堂主要知识点、课后自主学习参考资料、主要研讨议题、师生交流共享平台等板块。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不足,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改革教学形式:课前提问、课堂研讨与课后无缝对接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两年里,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体系一下子被压缩到原有课时的三分之一,大家都感觉课堂时间不足,谁也不愿在课堂上浪费一分钟时间,教师“满堂灌”的情况更突出了,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尝试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模块设计上,即把课前提问、课堂研讨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接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了解下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研讨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在教师课堂讲解后,学生结合问题以多种形式展开自由研讨。由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学生自由选课,所以每一个授课班级都包含多个“专业”,一个研讨话题在不同“专业”学生那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这样的研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部分,课堂上同学们交流如何运用中国知网到谷歌学术、谷歌图书、LibraryGeneis、SearchWorldCat等搜索引擎检索文件,很多学生课后尝试检索希望得到的文件,获得了成功。虽然在课堂上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的交流,但是对他们来说却非常有用。

(三)调整教学时间:提前选修与增加上课时间自由度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前,也就是本课程是54学时的时候,每学期每位教师承担的班级有限,否则工作量太大,由此造成单个班级人数基本上都在150以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课程学时数减少之后,每位教师可以承担的班级数量增加。为了搞好小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国矿业大学规定本课程选课班级单位人数上限是80。小班授课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和研究生院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调整。首先,对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简称推免生)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时间做出重大调整。原本学生选修硕士期间的课程都要在正式入学之后,但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恰恰是选修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几乎所有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去,推免生甚至从本科期间就在导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学研究。正是由于硕士生第一学年学习和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在科研与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冲突时,学生往往牺牲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推免生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初,基本上就确定了自己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在其他同学忙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候,推免生最为轻松。所以,中国矿业大学从2013级推免生开始试行提前开选修公共课,也就是对2013年秋季入学的推免生,在2013年的春季,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入选课系统进行提前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学生的压力,也提高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增加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由于教师承担的课程在周次上较为一致,每周在所有的班级上主讲内容相同,授课固定在一个教室。这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学生偶尔出差或有其它学术活动,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有冲突,他们可以选择本周的另一个时间到同一教室中听课。假如一位教师同时承担5个班级,那么一周内学生几乎每一天都有听课。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高校体育;辩证法

Abstract:There are hundre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but the college spor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 elite of society, is a matter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also must juggle univers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bot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 levels, and have strong bodies of new talent, is th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uture. We are going to break the limitations of professional, active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dialectical mode of thinking, learn to use arm our minds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facing in real society, to meet new challenges.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体育所涉及的一个具体领域,自然而然的与唯物辩证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新世纪下高校学校体育存在的各种异化问题,进而通过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待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时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1.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社会文化氛围、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师队伍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现实状况却并不乐观:一则,高校体育对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而言似乎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化状态,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高校体育并不关涉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某方面的体育技能,这对高校体育不失为一种“自我地位失落”之殇,再则,学校体育似乎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形式化状态,许多高校重视学校体育并不是因为它的“强体育心”作用,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更多的名誉,对学校而言却是一种“教育价值失落”之殇。[1]

2. 高校体育与唯物辩证法的接轨

2.1唯物辩证法概述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的链条之上。并且,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孤立静止的事物。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2.1.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始终,对立统一即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一是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事物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事物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事物达到质变又会促进新的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不断引起矛盾,解决矛盾。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坚持适度的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内;二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事物包含着至始至终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吸引的属性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属性和趋势;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三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明确事物的方向,正确对待事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信前途一片光明。

2.1.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上,这就是因果联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或者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要透过现象(形式)看本质(内容),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始终,事事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即矛盾的普遍性,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以及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必然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或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的属性或趋势。

2.2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体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教育大国。更应该加强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人才需要学习的培养,进一步改革学校体育就迫在眉睫。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而且需要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那么,唯物辩证法就成为一种必要。马克思曾说过:“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哲学在于思考,中国的体育人才是要会思考的,而不是被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应该把唯物辩证法引入高校体育,并以之为指导,在以后特别是在新世纪国与国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2.3唯物辩证法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要对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批评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不同时代,通过各种实践,经过每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丰富和发展,使它在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在新世纪条件下,以为代表的党中央,力足本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奋斗,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在新的时代变化发展中迎接新的挑战,加强学校体育的全面深化和改革,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国梦” 保驾护航。

3.新世纪下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体育课形式单一、内容简化、难度降低

放眼望去,现在很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高校体育课所学的许多东西无新颖性创造性,学生毕业以后多数用不上。教材安排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生体育脱节。

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的形式还停留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基础上,无论教什么教材都是“讲解―示范―讲解―练习”这样的一个程序。上课时教师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化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公式化训练对象成人化,使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

3.2学生身心发展“不完整性”

“一切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以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3]。而对于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来说,就是躯体与思想的关系。据资料分析显示,当代大多数人都处于健康与非健康的状态,即亚健康。无论有些人思想境界有多高,若没有一个强健的躯体作为载体,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又有些人空有一个健康的躯壳,思想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这些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我们的躯体决定我们是否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而我们的思想程度决定我们如何的存在,所以,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躯体与思想的统一体。

4.用辩证思维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4.1高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为根本目的,始终把师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辩证对待,将教与学统一起来,既不偏向某一方,又不要忽视另一方。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构成了教学的统一体,以学生为本,还要看到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设计与组织的主导力量,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保障。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发挥师生“双主”作用。

4.2要转变对体育、健康的看法,正确对待体育的功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体育。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体育也不例外。健康受内因和外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仅仅把这种结果归于体育。健康不仅受自身生活习惯、营养的影响,还受遗传、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多从自身找原因,同时兼顾其他因素。要尽量保持高校体育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向,摆正自身的位置,分清目标和方向,正确确定自己的支点,避免泛化倾向出现。学校体育在为健康服务中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体育手段,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4.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向上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事物要想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些曲折,只有不断地去战胜它,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在体育活动中,离不开身体的运动,自然少不了磕磕碰碰,必然也会遇到许多伤害。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积极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把风险降到最低,甚至避免风险的发生。坚持两分法来分析问题,避免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分析问题。[3]

4.4坚持将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思维,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老师沟通和交流,打破以往那种“学在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突破地域、时间、天气等外部因素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愉快的学习,真正的想学习,并且爱学习。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体育哲学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校体育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新世纪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有必要正确对待和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归纳推理能力,拥有辩证法精神,培养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不断解决已有矛盾,促进学校体育全新发展。

5.2建议

5.2.1要重视和加强体育哲学辩证法发展方向的研究

体育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随着现代体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体育领域中的众多问题都需要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就有必要研究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辩证法的认识功能和方法论的功能,这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前途所在。

对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方向,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研究体育领域中带有实质性方向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注重研究体育运动的本质发展动力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注重研究体育科学发展的内外矛盾规律及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把握处理体育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这些问题是高校体育理论研究的核心,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制定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理论依据。[4]

5.2.2加强对辩证法师资队伍的建设[5]

对体育课程师资体育哲学辩证法精神的培养是培养体育课程师资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研究课题。在素质教育为我国教育界普遍接受的今天,更要重视其内在的价值。在体育课程师资培养中必须摆脱只重表层知识而忽视其深层灵魂的状况。哲学精神是哲学深层内涵之精华,让体育教师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真正内化为他们的思维素质行为指南,其长远效益不言而喻。体育课程师资要树立哲学思维,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工作中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要求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支数量可观年富力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兼备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面向21世纪体育研究发展的重要保证。

5.2.3高等院校学生应兼顾辩证法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学习

由于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所以我们要加强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掌握科学的健身技能和方法,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是我们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通过辩证法课程开设与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使他们学会辩证的思维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科研部)

参考文献:

[1]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士论文.2012(6)

[2]林楚辉.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9(1):83-86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8

[关键词]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27-02

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导方法的理论,与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个复杂的方法论系统,我们一般可以从哲学流派上粗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定论的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一门具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课程和领衔课程。但是,在文化哲学的视阈里,我们还可以借鉴别的方法论,如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从而获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方法论群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于灵魂地位。

文化哲学是哲学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面对文化。文化哲学是一种功能性哲学范式,它不是把对象世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存物,而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在文化哲学范式中,对象世界摆脱了其直观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学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给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类精神实践的客观化形式和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文化和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与片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内容当作文化的教育,这是对长期以来把教育当作知识传授的一种颠覆。在文化范畴谈教育,就是变知识传授为文化宣传、变知识灌输为文化探讨、变知识授受为文化交流、变真理服从为思想理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1]

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方法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

把辩证唯物主义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方法论的具体阐释。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了教学十原则,俗称“十大教授法”,其内容是: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大教授法”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些原则和方法目前仍不过时。

三、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意义,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作为一个方法论能够独立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与实证主义的联系,但是他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2],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正是他的实证主义态度。何以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方法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问题,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然性,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意义,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方法依据。

四、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方法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注重对于事实的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里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来源,其下更衍生出“扎根理论”这样的次级方法论,访谈和个案研究在人文主义方法论下普遍采用。这种方法的通俗表述就是:你认为怎样,大家认为怎样,并以此解释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需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拿人文主义方法论来获得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懂得用理解的眼光掌握学生、诠释学生,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以理解的方法获得对政治、时代和社会的认识。我们不但可以走出去,而且也可以请进来,通过多样的实践,获得对于课程的掌握、理解和认同。

五、构建多样的思政教育方法论群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一个多样的方法论体系,在文化哲学视野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具备全面的文化哲学知识、获得全面的文化哲学眼光、养成全面的文化教育自觉。辩证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不仅是分别的方法论,同时,他们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这个方法论群体的制高点和统帅。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既然我们已经站在了制高点,为什么还要到学术低地找方法论呢?这是因为:

第一,推行多样的方法论群,并不影响我们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相反,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的方法论,不懂得这一点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论,就会走偏、走邪。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从来也不是、永远也不会是封闭的僵死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具有与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要求。因此,兼顾其他方法论、博采众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三,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统领下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还因为这些方法论的侧重点不同,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下能获得很多的具体方法,在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下,也能获得一些别样的方法。第四,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已经在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并被实践证明是有用的、具有很大的适应性。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它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吗?回答是肯定的。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相互联系的,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里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就是要注意到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各自独特的地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法论更加完善、更加充实。

[ 注 释 ]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