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写作灵感论文8篇

时间:2022-04-21 20:51:05

写作灵感论文

写作灵感论文篇1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加阅读量,加强语文积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较多,例如新课程配发的语文阅读教材,学生自己购置的语文书籍,学校图书馆的语文资源,现代网络新媒体的语文资源等,这些资源都可适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大量的阅读资源中也有适合学生不同兴趣的语文书籍,比如喜欢诗歌的有诗集阅读;喜欢小说的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书籍阅读;喜欢武侠小说的有武侠小说阅读;喜欢散文的有散文选刊阅读。这些丰富的语文阅读资源能在学生喜欢学习时,提供很好的帮助。例如现代网络新媒介,诸多语文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检索,快捷准确地发挥其有效作用,这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存,存有所积。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可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重语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激情,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另外,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当前新课改的语文教材,提供着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达到共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并把情感渗透到作文里,让作文写得有骨有肉,情景交融。同时,学生在情感的启发下也会认真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归因,并通过写作表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写作,富有独创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继而有利于写作水平的锻炼与提高,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写作训练,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写作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使其掌握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并善于总结积累写作经验。适时选读名作名著,指导自己写作学习,效仿名作写作模式,敢于质疑与反思,并形成反思性、评论性文稿,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议论文写作,在议论文纵向论证方面,一定要有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次序,以及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次序,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次序,这样的议论文才有逻辑性、层次性,才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学校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写作指导,积极纠正学生的写作失误,指导学生审题、开题、点题,及其升华题目的能力。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写作培训与比赛活动,从比赛、培训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写作不足,及时修改与完善,对于争议性用词,要反复推敲,提高遣词造句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善于捕捉与诱导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作灵感是成功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初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青春时代,有着远大的梦想与目标,在学生写作时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捕捉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其及时形成习文,留住记忆,记述成长经历,把握青春年华,训练写作能力。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方面都有过灵感,在创作中有时苦思苦想难以构思、立意,有灵感迸发时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捕捉其灵感,以此来激发其创造欲望。但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地诱导培养,这往往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它源于生活,而难于生活,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潇潇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学生自己也有“才如湖海文方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豪感。

五、小结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学生语文积淀;注重学生语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激情;加强写作训练,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善于捕捉与诱导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吴锦等.英语写作教学法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3).

[3]苏碧珠.浅谈写作能力的培养[J].作文教学研究,2011,(03).

写作灵感论文篇2

一、以活动促兴趣发展

1.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上,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固定的题目,和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这样的办法都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想法的方法。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借鉴其他学生的优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延续。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和查阅资料,同时也是学习交流的过程,能够增强阅读写作的浓厚兴趣。教师在组织辩论活动中,一旦遇到有争论的情况,不必简单直白地阐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是在恰当的时机找准争论的结点,引经据典将双方观点有机统一,客观公正陈述事实,在陈述观点同时也是激发同学们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样就广泛调动了同学们发言思考的积极性,通过现场的辩论,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虽然有的说的不是很贴切,但是学生大胆的发言也是一个好的方向,表达好的学生的语言精简,论据充分,同学间也是一个直接的学习过程,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了训练思维的教育。

2.利用课本剧,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材中的有些篇目,场景宏大,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内心世界也比较复杂,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设置特定的情境和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体会当时人物的亲身遭遇和心理状态,又做旁观者,感悟生活,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

3.通过文学欣赏课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单纯依靠语文课本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是绝对不够的。教师要在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发挥导师的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分享其中的思想体悟,增加各类知识积累,提高审美情趣。通过文学欣赏课,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素材多了,阅读兴趣自然越来越高,选择性阅读的能力也会增强,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1.利用有关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的语文课本是学生第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基本的参考内容,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十分必要,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完《秋天的怀念》后,要学生运用拟人换位思考,将浓浓的母子情延伸思考,这样学生带着情感去写作,饱含深情,触景生情,感人至深,从而激发学生情感。

2.运用临界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魏巍在《东方》第六部第四章说:“悲苦的回忆与幸福的憧憬交织在一起,真是苦辣酸甜一齐兜上心头。”我们可能一心为了远处的风景,而忽视的脚下的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临界思维,做一些大胆的假设,鼓励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写给十年后的自己》等充满设想和想象的作文,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启发、捕捉写作灵感

臧克家在《京华练笔三十年》提到:“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灵感对于写作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教学活动和生活现象,特定场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点燃学生的写作想法,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赞扬他们的写作信心和写作激情,这样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写作水平。

1.培养写作灵感

写作灵感要积极培养,而不是被动接受。好的灵感也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有句话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想一个好的灵感之前要有足够大胆的想象力。培养灵感首先要注重生活点滴的积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透过表面看本质,积累材料,量变达到质变,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报纸、杂志,名言警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进行反复的训练。一旦真正写作,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融会贯通,思如泉涌。反之,则捉襟见肘,相形见绌,一潭死水,何谈灵感。

2.启发写作灵感

写作灵感论文篇3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写作灵感论文篇4

关键词:写作;真情;思考;感悟;自我

在没有应试写作的要求时,学生更喜欢写周记、随笔等,因为这样的写作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作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他们的笔下总有些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想法。正是这些自我意识的存在,学生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才有眼光独特、彰显个性的精彩习作。

一、习作中的真情

沈从文说:“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须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所以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但常有学生说:“不是我不会写作文,而是我的心太麻木,没感觉,没啥可写。”可见学生写不好作文不是技巧不够,积累不足,而是“心”不在场,所以写作时极为纠结,笔下的文章也干瘪无物,只会流水账似的交代,表达不出什么感情。就他们的认知和储备而言,足以写好像样的文章。只有引导他们用心感受生活、用心写作才能流露真情,才有个性化的创作。

用心写作的学生时有令人感动的文句,如“我拔去妈妈的银发,也拔去她似水的青春年华”,这样的描写足以表现该生对妈妈日渐老去的伤感,对“感恩母亲”的主旨有了升华。这样的文句再现了生活画面,不仅唤起学生的记忆,找回忽略的细节感,营造感性氛围,还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无论是温馨的亲情,还是澎湃的友情,抑或朦胧青涩的爱情,都是学生的真实情感。

学生常说:“写作文不就是堆砌辞藻吗?尽量写长句,多排比段,字数自然就够了。”他们往往会积累大段的精美文段,套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也常出现华丽却没有实际内容的语句,或者大段看似气势磅礴,却和中心毫无关联的排比句。语言只是工具是形式,无论华丽还是平实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真情是榫接内容与形式的必须。只有关注自我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让学生讲真话,写实情,只有情和意和谐统一才能算好文章”这样的写作导向也是老师们的评价标准。

二、习作中的思考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自己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的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学习是为了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完善,考虑问题更加周全。所以我不喜欢学生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总是鼓励合理的想象和瞬间的独特灵感。

成长的“困惑和思考”,这也是习作中常见的话题。这些问题,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学生的智力是通过不断思考而开发的,他们的写作也体现了这一过程。当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总是很活跃。所以,无论是时事新闻还是街谈巷议、无论是军事还是文艺都是学生思考的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话说的,我都赞许他们个性化的思考和创造。

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一个思路清晰的作者写出的文章自然条理清晰,思辨性很强。有的同学展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知过程,不仅能联想延伸,还能逆向思考。这样不仅拓宽了写作思路还加深了文章的深度。写作也是个自我思考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引导他们如何富有逻辑而清晰地思考,如何简明扼要地写作,这会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如何有效沟通的技巧。

三、习作中的感悟

感悟是学生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是写作的灵魂。感悟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学生有感而发,又在写作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提高感悟能力。

曾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也感悟着自己的人生:“蓦然惊觉,生命的辰光已走过了年轻和浪漫,年轻特有的激情也被磨平了棱角,许多梦过、憧憬过的美好事物,已随风凋零,剩下的只是徒然的累累忧伤。”这文句传达出的信息是否似曾相识?这样的自我感悟是生命旅程中常有的旋律,人不就是这样长大的吗?个体的感悟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写作的快乐与自由源自心灵的自由奔放,有真实的自我才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有深刻的自我思考和感悟才有创新的灵动文章。这样的写作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的情感更丰富、思路更清晰、观察和感悟能力更强。

我也相信学生们勃发的青春、丰富的内心会成就他们笔下最灵动的文章,而文字必将是他们抒发自我的有效工具,抒写真实的自我,展现生命的成长与困惑。“自由写作、快乐写作”,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文章越大气、越有灵气,就越与众不同、越富有创新精神。“自主写作、展示自我”,让学生以日常积累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个性化为支柱,在写作的天地里书写性灵之作。

参考文献:

[1]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06

写作灵感论文篇5

人物:见风、乌米、迪迪和范斯尼教授

“我的写作技巧已经日渐精进,可谓承转启合、刀枪剑戟、柴米油盐……都被我烂熟于心,随时调动‘写作技巧数据库’,简直无往不胜。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老师们纷纷都说我的作文‘缺少灵魂’?”见风在作文课后依然对范斯尼教授的评语耿耿于怀。

迪迪接过见风的作文,看了看:“写作可不是单纯依靠技巧就能得到提高的,见风你未必把文学想得太容易了!”

“作文的灵魂是什么?”乌米这个小迷糊又开始脱线了。

“不靠技巧靠什么啊?”见风没理正在纠结“灵魂”的乌米,只是茫然地挠挠头。

“见风贪恋技术这不奇怪,现在的大部分人热衷于在写作时展现各种技巧,这是一种潮流,但是,这并不代表写作的精髓。”范斯尼教授见他们三人讨论得不着边际,便也走了过来。“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将这句话移植到写作中,‘仙’指的可不是技巧。”

见风、乌米和迪迪听闻此言立刻兴奋起来,连连追问:“作文真的有灵魂吗?”“这灵魂到底是什么呢?”

“听我慢慢道来。”范斯尼教授笑着说―

1. 周遭生活

无论是我们平时写的作文,还是童话、科幻小说,写作的灵感应该统统来自周围的生活和见闻。前者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像是平面镜;后者是生活的升华和变形,像是哈哈镜。

2. 真情实感

如果想要作文中的写景、记事、人物都能活灵活现,对这些写作对象灌注感情则是必须的。无论是关心喜欢,还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都是需要用心体会才能得出的经验。

捕灵者说

捕捉灵感,抓住灵魂,这是从古至今的写作者都在拼命追求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方法是:

1. 观察、观察再观察,不放过任何观察生活的机会。

2. 注重情感的体会,尽量用文字表达你内心的真情实感。

只有真真切切地听到、看到,只有确确实实地感受过,你才可能抓住文章的灵魂,步入“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话题1

下面和范斯尼教授一起来看看两个贴近生活的例子。

难忘的校园生活

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老师、同学、上课、作业,几乎构成了学生的全部生活圈。校园生活变成了一个资源丰富的聚宝盆,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

在舞台上,我是主角

六一节快到了,老师要我们编排一个童话剧。尽管训练的过程非常枯燥,但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在舞台上,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尽情地旋转着……

同桌冤家

男生陈超东不小心把女生仇楚楚崭新的铅笔盒碰倒在地。仇楚楚像一头怒气冲冲的狮子,拿起陈超东的铅笔盒往地上砸去。战争就此爆发。

写作灵感论文篇6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20055

【原刊页号】43~46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 者】王长才

【作者简介】王长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2

王长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瓦雷里认为,灵感对作者的作用远没有读者想像的大。诗歌写作需要作者的艰苦努力,仅凭灵感写不出杰作。瓦雷里将抽象思维重新引入诗歌写作中,突出诗人的自觉与主动性,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

【关 键 词】灵感/抽象思维/瓦雷里

【正 文】

保尔·瓦雷里(Paul Valéry, 1871-1945)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批评家,他的诗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象征主义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中国,瓦雷里诗学的研究至今尚未充分展开,其“纯诗”理论以外的诗学思想几乎被忽略。本文试图参照西方诗学史,以瓦雷里的言述为本,辨析瓦雷里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的真正含义。

“灵感”是西方诗学史上的老问题。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灵感同诗歌密不可分。诗被看作神灵的赐予,诗人唯有神灵凭附、陷入迷狂,才可传达神言、写出诗歌,因而《荷马史诗》里常有向缪斯祈求灵感的句子。后来的柏拉图把诗人的模仿贬为“影子的影子”,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在《斐德若篇》中,他又将凭借灵感的诗人同爱智者同置于第一等的地位,认为如果没有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永远站在诗歌门外。单凭诗歌的艺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诗人,充分肯定了灵感对诗歌写作的重要性。在基督教传统中,灵感被视为圣灵进入人的内心。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人”的地位的上升,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后,人们一般把灵感归为个人天才。通常人们认为,诗人写作只需将瞬间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没有灵感就没有诗,“诗歌是灵感的产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而瓦雷里坚决反对这种观念。

瓦雷里坚持认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天赋,也难以听凭灵感作用,不假思索地即兴创作。诗如果只是灵感的产物,就取消了诗人的主体作用,意味着诗人“降低为一种可怜的被动角色”[1] (p. 299)。诗人可以不理解他写下的东西,甚至可以用不懂的语言写作。这显然是荒唐的。他讥讽道:“灵感的观念包含着这些:不须任何代价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应有任何代价。还有这个:以自己所最不负责任的东西为自己的最大光荣。”[2] (p. 91)

瓦雷里指出,在诗歌写作中,灵感即使存在,也不一定都有效。它带给诗人的“那些从激动中喷发出来的表达方式只在偶然情况下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挟带着很多渣滓,包含着大量缺点”[1] (p. 342),甚至只对诗人本人有意义。而在瓦雷里看来,“只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这是文学中铁的法则”[1] (p. 300)。因而仅凭灵感不能构成一首好诗。他甚至有点负气地写道:“假如我要写作,我宁愿在完全有意识和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写乏力的东西,也绝不愿顺从忧虑而在不能自控的情形下写一部堪称最美的杰作。”[1] (p. 204)

与通常观念相反,瓦雷里认为,灵感与其说属于诗人,不如说属于读者。人们感到有灵感存在,恰恰因为诗人的辛苦劳作:“由于努力的痕迹,推敲、后悔、付出的大量时间、痛苦的日子和厌恶都已经过去,都被最终回到作品的精神所抹杀,所以某些只看到完美结果的人认为这个结果来自他们称之为灵感的一种奇迹。”[1] (p. 299)在瓦雷里看来,读者被作品的完美所打动,认为仅凭诗人的能力无法达到这种完美的境地,因而认为存在着“灵感”,并将之归于诗人。“实际上,灵感是读者慷慨地归功于他的诗人的:读者将在他身上发展起来的力量和优雅的超验价值赠送给我们。”[1] (p. 284)

瓦雷里进一步指出,读者之所以经常感到有灵感存在,是因为诗人长期劳动的结晶却在刹那间作用于读者。瓦雷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诗人的创作就如同将一大堆东西一部分一部分地搬到一座高塔上,而读者的阅读就如同这一大堆东西的瞬间落地。不管搬了多少时间、多少趟,落地只需几秒钟。读者在极短时间内领略诗人长期辛劳的结晶,必然会受到强烈的震动,并将这一奇迹归之于灵感:“……请注意哪怕写作一首很短的诗也可能用好几年时间,而这首诗对读者的影响却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在几分钟之内,读者受到的冲击却是诗人在长达几个月的寻找、期待、耐心和烦躁中积聚起来的发现、对照以及捕捉到的表达方式的结果。他归功于灵感之处远远多于灵感可以带给诗人的东西。”[1] (p. 302)瓦雷里甚至把唤起这种读者的“灵感”之感视为诗人的职能:“一位诗人………其职能不在于去感觉诗的状态:那是属于个人的事儿。他的职能在于要在别人身上创造这一状态。………他将读者变成‘受灵感启示的人’。”[1] (p. 284)

或许因为瓦雷里过于激烈地反对灵感,有些人认为瓦雷里对灵感完全不屑一顾,比如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克洛岱尔。但瓦雷里并非完全否认灵感,他承认诗人的某种“通过短暂而偶然的表现来存在和起作用”的“特有的个人能量”,他还写过《风灵》一诗,以中世纪克尔特和日耳曼人的空气精来比喻创造性活动中飘忽不定的灵感。他只是强调仅凭激情与灵感不足以写出好诗,诗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好诗的保证:“神明亲切地无偿送给我们某一句诗作为开头;但第二句要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并且要与第一句相协调,要配得上它那超自然的兄长。为了使它与上天馈赠的那句诗相当,运用全部经验和精神资源并不为过。”[1] (p. 32)

在一般人看来,“诗歌”与“抽象思维”相互对立,就如同“冷”和“热”、“善”与“恶”,彼此毫不相容。诗歌只需要“天真的思想、丰富的表达法以及优雅和幻想”[1] (p. 277),推理活动、抽象思维是诗歌的反面,如果用于诗歌只能产生破坏作用。瓦雷里反对这种流行观念,与之相反,他标举智性写作,强调创作过程中抽象思维的作用。他说:“任何真正的诗人远比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更加擅长正确推理和抽象思维。”[1] (p. 300)

瓦雷里反对诗歌写作依赖灵感,强调抽象思维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诗人在写作中的主动作用,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他认为,在写作中形式比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完美形式才是写作最根本的保证。只凭借偶然的、包含着杂质、甚至只对个人有意义的灵感,不能构造出完美的形式。对诗歌完美形式的追求离不开抽象思维。能否恰当地运用抽象思维决定了诗人能否写出传世之作。如果一位诗人“永远只能是诗人,而没有一点点抽象和推理的能力,他就不会在其身后留下任何诗的痕迹。”[1] (p. 283)因而,瓦雷里认为,诗人必须严肃对待写作,不能放任自己的想像与情感,“要尽可能地避免将自由联想的缪斯在幸福时刻赐予他的一切都泼在纸上。相反,他对所想象、感觉、梦幻和构筑的一切,都要进行压缩、筛选、斟酌,置于形式之中”[3] (p. 76)。即使有灵感,如果没有抽象思维将之化为完美的形式,“缪斯和偶然的一切可能的才华就像宝贵的原材料堆在没有建筑师的工地上”,因此在写作中必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大量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1] (p. 30)。

瓦雷里强调诗歌写作中的抽象思维,并不意味着把诗歌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将诗人的工作同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工作混同起来,他指出:“材料、方式、时刻以及无数偶然”,“不仅为创作过程带来了难以预料和不确定的因素,并且还使艺术家难以理性地对创作进行设想”,因而“艺术家不能绝对摆脱任意性的感觉。他从任意性出发向某种必然性发展,并从某种无序向有序发展,但这种任意性和无序的感觉始终伴随着他”,“正是这种对比使他感觉到自己在创作,因为他不能从他所拥有的演绎出他头脑中出现的东西。”[1] (pp. 268-269)艺术家的创作并非由某个前提演绎、推导出某种结论,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艺术家不可能绝对摆脱“任意性”和“无序感”,恰恰是这种“任意性”和“无序感”,使他的创作活动同逻辑学家、哲学家的工作区别开来。尽管瓦雷里的诗有不少富于哲理,甚至借用了哲学思想来表现他的冥思,但他强烈反对所谓的“哲学家诗人”。他说:“用诗去研讨哲理,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想按照国际跳棋的规则来下国际象棋”,或是“把一位海景画家同一位海军上校混为一谈。”[4] (p. 83)

写作灵感论文篇7

清代袁枚提出“性灵说”的主张,他主张作诗应该是直接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品的性灵,即灵性,言辞贵在自然和谐,重视独创性。这一主张明显是受到李贽“童心说”和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两种思想主张的影响。同时,袁枚对程朱理学束缚诗歌创作的行为表示了明确地反对,对于当时诗坛提出并流行的“肌理说”提出了批评。

袁枚特别重视情感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主张诗歌应该真实自然地流露诗人的情感。当时的人们推崇这种直接抒发真实感情的写法,导致“性灵说”逐渐发展壮大。因为性灵说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作品应该表现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反映的是诗人的心灵,是最自然的感情流露。

性灵说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它把心或心灵看作是文学的源泉。因此,这导致人们的思想出现极端。因为性灵说表现的观点是文学是感情的载体,因而很多人便认为凡是表达了诗人真情实感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在作品的内容和感彩上就没有诸多束缚。这与以往的文学作品创作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因为前人的很多创作都不注重自我感情的真实流露,所以缺乏性灵的作品在欣赏的时候就缺乏感情上的感染力,难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它讲究的是人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缺乏情感的东西是无法得到认同的。

一、教学中应体现作品的灵性

“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是由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提出的,实际上这一主张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同样适用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上,性灵说主要体现在敢于质疑现有观点,并进行充分地考证,并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精神,而非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更轻松自在,这些是目前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教学的难点所在。

性灵说主要崇尚“性灵”二字,任何一个作品,有了灵性,才能算是好的作品。文学作品成为有灵气的作品,语文课堂才能是有灵气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学习,并能学以致用。

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我们品味其中的精髓,尊重作者的本意,也需要我们勇于质疑。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我们就要全部接受,因为,即使是再优秀的文章,都有瑕疵,完美无缺的作品是不存在的。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写出了荷塘的美景。但是,当我们真正置身于荷塘时,也许就会发现在我们眼中,也不过如此,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更美的也有许多作品,我们可以拿过来,对比阅读,找出各自的美感,体会各抒性灵的写法。因此,我们要勇敢质疑作品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学习欣赏作者的传神写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知识需要我们认真发现,努力思考,勇敢地对作品本身提出客观的建议,也许你的观点正好弥补了作品的不足。就像孔子一样,虽然他被世人尊为圣人,他的学说与创作也都颇具灵气,但是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许多他的观点被后来的人们进行改进再加以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这样就能了解学生们心中的想法,增进了了解,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二、善于引导并启发学生发现作品的性灵

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学会充分的考证,因为好的观点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考证,得到准确的信息。尤其是在学习论文的写作的时候,论点要明确,观点清晰,论据要运用准确的数据或理论,毕竟错误的论说容易使人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查找和准确运用已有的信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收集积累准确信息,在不了解切确事实的时候,应该多翻阅相关书籍或刊物,寻找有用信息,归纳总结,得出想要获取的结论。切忌盲目听信传言,胡乱推测。老师们在教学时候也要多查看资料,并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让学生们阅读,丰富他们的生活和视野。

写作的灵性基本上来源于真实情感的流露,性灵说强调感情的直率表达,提倡平易近人,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反对“吊书袋”(堆砌典故)和卖弄学问。李清照的《声声慢》,就是通过对凄凉景色的描写,表达出国破家亡的寂寞愁苦之情,真实地表现出内心深深的痛楚。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要抒发来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不要盲目引用典故来表达。虽然用典可以准确且扼要地阐述出自己的观点,但是站在作品灵气的立场上,来自作者内心的感情才更能打动人。在教学上应该以身说法,自己的内心与学生们进行亲密接触,更容易与学生正面交流。

无论学习什么,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老师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这就需要帮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老师也可以适当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这个方法基本就是属于同学们的课外学习,在课内学习即将结束或者有待提高的情况下,老师可以为学生们出几个小题目,需要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实践,将实践结果记录下来。在几次实践之后,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领悟自主学习和创新带来的好处,不仅学以致用,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由于有老师的指导,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相处更加融洽。

写作灵感论文篇8

[关键词] 兴趣 快乐 成功 创新

我主张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欢乐的游戏氛围里体验到创造的喜悦,让生命之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由地绽放。“快乐作文”,才是写作教与学的一条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径。

一、让快乐重新回到作文课堂

论嗅觉,人不如犬;论视觉,人不如鹰;论敏捷,人不如猿;论力量,人不如熊……但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在于人能创造。创造不仅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第一才能。

传统的教法,陈旧的写法,反映的是乏味的生活,流露的是单调的情感,感叹的是庸俗的人生。作文课上学生的无奈与尴尬,老师批改作文时的沮丧神情,以及我们在作文教学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极其微弱效果的强烈反差,足以令我们感慨万千!

叶圣陶说:“谁能给孩子更多的成功的快乐,谁就是最成功的老师。”顺应时代潮流,投身教育改革,让学生学得轻松、写得愉快、学有所获,这正是为人师的神圣职责。

拿起笔来,东拼西凑,强拉成文;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无病,徒发感慨……实在是无聊至极的苦差事。广大师生应切实打破“坐端正,不讲话”、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作文课堂,对传统的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努力摆脱无形的束缚,去开创一番新的天地。

我想,假若我们能够把写作看作一种游戏、一种快乐,因生活而作文,因作文而快乐,让作文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我们的写作会显得更有灵性。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更加富于创造性。作文的快乐之后,将会转化为积极而持久的作文动力,每一个真情故事都自然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最纯最真的情感。作者泪光盈盈,读者泪流满面——我想这未免不是快乐的真谛,因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快乐的同时,还体会了人间的真情。

在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来培养其作文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作文实践中,我们应该切实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拿起话题作文的新武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构织优美的篇章。

教师不是为教作文而教作文,孩子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教师应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学生应积极主动热烈讨论;教师应把握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应迎头赶上捕捉灵感。模仿训练,求异训练,发散训练,口头训练,现场选拔,网上竞技……各种形式的作文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情尽兴,轻松随性,冲动自然蓬勃升腾,内容自然丰富多彩,快乐也便油然而生。那么,就让我们把“快乐”重新请回到作文的课堂。

二、让创新成为一种作文时尚

创新加上快乐,等于一种升华;创新加上快乐,就会营造一种时尚。快乐中去创新,就会出现奇迹。有了快乐的心情,自然就会有创新的激情;有了创新的激情,自然也会有成功的快乐。创新的写作,是快乐的写作。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情趣盎然,笔调灵秀,深刻透辟,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气息,既有“新莺出谷”的清新,又有“小荷才露”的灵秀。正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文的创新,不是虚张声势,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刻意造作,更不是奇谈怪论,而是创新思维开出的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的花朵。没有创新,作品便没有个性;没有创新,作品便没有生命;没有创新,我们也就没有了成功的快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