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精细化设计论文8篇

时间:2023-02-28 15:33:50

精细化设计论文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1

关键字:精细化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并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ine management mod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company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ideas, in order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xperience management can rise some guidance.

Key word: fine management, the six sigma management, concurrent engineer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回访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就要千方百计地重视细节的改进和完善。而细节改进的方向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建设单位的要求做到无微不至。只有精细化的管理才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当前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虽然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

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

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对一

些潜在的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因素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强手腕、硬措施。

1.2拖欠工程款严重

由于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偿还高额利息,另外,承接重点工程,东借西挪建筑材料来满足工程进度,其结果是再承担材料涨价的风险和造成经济损失。拖欠工程款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相互缠绕的“三角债”,讨债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已经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3质量管理满足于“差不多”标准

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每天工作都很正常,不合格的情况也不多,每道工序上都在正常进行,而实际上对每道工序的能力和成本等情况却都知之甚少。正是这些“差不多”的管理,使企业承建的工程质量不能达到要求,降低了企业的实力和信誉,逐渐拉大了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1.4过于务虚

企业领导层热衷于理论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而不善于将这些思想和管理理论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管理行动中,过度热心于空泛的理论探讨,而十分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

2、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经营中有所创新,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必须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

3、精细化建造管理模式

精细化建造体系的管理模式运用 TFV 理论,将建造过程看成转化、流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运用任务管理、流程管理和价值管理,使得利润的最大化和浪费的最小化,同时以顾客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3.1 TFV 生产理论

建筑业的建造过程是在特定地点进行的特定生产过程,其建造生产管理过程

也适用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生产管理理论(TFV 理论)。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制造产业,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

在生产理论上与传统制造业存在很大的共性,仍然可以引入 TFV 生产理论。传统的建筑管理只注重产品,而忽视了过程,引入 TFV 生产理论的“流”的概念后,精细化建造更强调注重建筑产品和建筑过程的结合。

3.2最后计划者体系

精细化建造理论采用最后计划者体系,即计划进度的安排是由项目实际操作管理者来进行的,只有基层的管理者才最清楚该部分工作的进度情况,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调整。所以形成的计划体系详见图2:

图2:最后计划者体系

3.3 5S现场管理理论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是集合原材料、机械设备、半成品(预制构件等)和已成品(在建建筑物等)的场所,其繁杂多变性必定要求科学而实用的现场管理方法。而 5S 管理是经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论方法。

5S 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现场材料库存,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减少工作的寻找和等待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和建筑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安全系数,也能够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4并行工程

①要求在建筑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发期间,将开发、结构设计、施工、销售、顾客等各方面结合起来,以最优化的途径、最便捷的速度,按照规定要求来完成建筑工程;

②各类不同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工作,它建立了信息平台,各项工作可以随时反馈信息,使工作透明化,各个部门都可以了解工程进展;

③并行工程还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立即重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返工与窝工,降低了不必要的浪费。另外,由于在设计阶段顾客的介入,可以使建筑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3.5全面质量管理

精细化建造理论中全面质量管理(TQM)要求由过程控制管理来保证最终的建筑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求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和检验,并侧重点在于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以保证在全员参与中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每道施工工序都不出现不合格品,进而使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得到控制。

3.6六西格玛管理法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它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因而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法的引用,而是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旨于减少可变性,并通过用各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减少可变性,创造出近乎零缺陷的产品。

1)可以将六西格玛作为精细化建造的 TFV 生产理论的补充,用其可以直接度量的量化目标对建筑企业进行改进,同精细化建造相互促进,充实精细化建造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完善,着眼于改变建筑企业传统企业经济收益水平低、技术经济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2)六西格玛与精细化建造结合运用于建筑企业,要求把施工过程细分更加详细,细化到每个施工步骤、施工操作;工期单位的量化至小时,比之传统建造中量化

单位一般为天或周有明显的改进;材料的量化指标取重量单位为 0.1kg 和长度单位为 0.01m,大大精细了量化指标,改变了传统粗犷式的建造模式。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来修正自己的经营方略,才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只有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地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闵永慧,苏振民. 精细化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09(1):12-15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精细加工;先置摘要

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现今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盛行,教学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尽力描绘其心目中理想教学模式的蓝图,虽然他们所持立场可能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众多意见看法的提出,使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能命中有效教学的靶心。其中,加涅的学习阶层论引发了我的思考:学习应该先具有整体概念再逐一建构,还是部分简单完成后再进到整体复杂的学习?较之于加涅的看法,瑞格鲁斯的精细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该先有整体概念蓝图之后再逐一建构内容知识,如此学习才能四通八达、深入浅出,这种看法正如我国古人所言:“治学之道,贵乎能入能出。能入则能知;能出则能评。善入者必能登堂入室;善出者必有高情至论。”因此,要达到能入能出的境界,学习过程应该先掌握整体概念架构。

精细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精细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依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摘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精细加工等级设计。摘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摘要。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这三种内容都可通过适当方式呈现给学生,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可以从中选出初始摘要。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该理论的最基本原理及最主要观点。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精细加工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无论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一系列精细加工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摘要不断进行逐级精细加工,精细加工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等级为1的精细加工是指对初始摘要按照上述“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作适当的扩充,使之变得更充实和更具体一些;等级为2的精细加工除了对等级为1的精细加工结果作进一步精细加工(而不是对初始摘要精细加工)以外,其他过程与等级1相同。即每一级精细加工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每一次精细加工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精细加工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四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是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1)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和单元或课程的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从而为摘要设计做好准备,这是ET的初始设计任务。(2)定序是要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这既是摘要设计和精细加工系列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从而保证每次精细加工结果的一致性。(3)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即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使学习者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乃至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4)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ET中包含两种总结:一种是课后总结,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另一种是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之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选择为摘要设计做好准备,定序为各级精细加工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以保证每次精细加工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和总结则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精细加工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运用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

(一)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的程序

教学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即概念型、程序型或理论型。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开发一种承载组织性内容的组织结构,它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或任务说明的形式。用系统的方式分析组织结构以确定组织内容的哪个方面将在摘要中呈现以及哪些方面将在精细加工各种水平中呈现。此时,教学的“骨架”形成了。要使得“骨架”有血有肉丰满起来,必须将其他两种组织内容添加进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把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水平的精细加工中之后,还要确定每堂课的深度和范围。范围一般来说是由组织性内容和重要的支持性内容事先决定的,而深度则是受学生学习负担合理程度制约的。每一种水平精细加工的每一堂课中,其内容结构要事先规划,包括学习先决条件、动机成分、类比、综合、总结以及扩展的摘要等。

(二)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的实例

现以《VisualFoxpro数据库系统》中的操作部分为例来说明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顺序是:详细的基础知识——表的基本操作——查询与统计,即在书本的开始便把后面学习将会遇到的知识点罗列展示。没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知识按逻辑顺序摆给学生,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灵活选用相应的知识,结果通常是事与愿违。如在这部分内容中对VFP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试想学生在接触伊始尚不知VFP的具体操作,对VFP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要掌握具有综合总结性的知识谈何容易。这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成初学者的起点,是极不合理的。按照精细加工理论,在学习伊始,不管是程序型、概念型或原理型,均应先呈现一个摘要而不是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摘要与总结是有重要区别的。首先摘要只提供学科中所要教的很少量的观念,而总结涉及的观念往往非常多。其次,摘要是在具体的、有意义的、应用的水平上提供观念,而总结则可能是在较抽象记忆水平上来提供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开始首先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只做大概的介绍而并不深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是做什么用的即可。

接下来选择概念、程序、原理中的一种内容类型作为组织性内容,根据教材本部分内容特性和掌握要求,属于程序型内容类型。再选择程序性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有代表性和最必要的观念,在应用水平上而不是抽象的、记忆水平上提供这些观念。依次设计教学内容组织顺序如下:

VFP基本操作摘要,包括VFP系统基本操作、VFP中文件的操作、表的操作。(1)VFP系统基本操作摘要:系统安装、系统启动、系统退出、VFP工作方式;系统安装详讲;系统启动(界面组成、界面操作)详讲;系统退出详讲;VFP工作方式(命令方式、窗口方式)详讲。(2)VFP中文件的操作摘要:文件的复制、改名和删除、显示文件目录、显示文本文件内容;文件的复制命令详讲;文件的改名命令详讲;文件的删除命令详讲;显示文件目录命令详讲;显示文本文件内容命令详讲。(3)表的操作摘要:选择工作区、表的基本操作、表中数据的操作、表结构操作;选择工作区详讲工作区的选择命令、表的结构;表的基本操作命令详讲表的打开和关闭、表的数据保存;表中数据的操作命令详讲数据基本操作命令(显示、编辑)、表达式、数据排序与查询命令、数据统计命令、记录的插入与追加、记录的删除与恢复;表结构操作命令详讲表结构的建立、修改和复制。

在每一层精细加工前还可以根据内容的容量和条理性在详细的知识讲解之前再呈现摘要,给每个知识点提供合适的固着点,以帮助学生顺利有效地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还需说明的一点是,VFP中的命令格式通常有较多的参数,在详细讲解时,仍然是要按照精细加工理论的思想,先介绍命令的一般大体的框架格式,再一步一步地精细加工,由最简单、最一般的参数开始介绍,然后逐渐扩展直至所有参数介绍完毕。而不是一上来就展现所有参数,罗列全部细节,只顾知识的大而全和逻辑性,结果是方便了讲授却不利于学习和认知。

瑞格鲁斯致力于建立专家知识技能架构的外在表征,用意在于发展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使其与专家的相类似。精细加工、序列、结构、摘要等概念为ET中心理念,其教学流程以整体认知结构为中心,教学的整体或细部都要掌握,精细地编排各种教学序列,由专家知识结构的表征来助构新手的知识结构,帮助新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1、12连载).

[3]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精细加工;先置摘要

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现今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盛行,教学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尽力描绘其心目中理想教学模式的蓝图,虽然他们所持立场可能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众多意见看法的提出,使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能命中有效教学的靶心。其中,加涅的学习阶层论引发了我的思考:学习应该先具有整体概念再逐一建构,还是部分简单完成后再进到整体复杂的学习?较之于加涅的看法,瑞格鲁斯的精细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该先有整体概念蓝图之后再逐一建构内容知识,如此学习才能四通八达、深入浅出,这种看法正如我国古人所言:“治学之道,贵乎能入能出。能入则能知;能出则能评。善入者必能登堂入室;善出者必有高情至论。”因此,要达到能入能出的境界,学习过程应该先掌握整体概念架构。

精细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精细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依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摘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精细加工等级设计。摘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摘要。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这三种内容都可通过适当方式呈现给学生,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可以从中选出初始摘要。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该理论的最基本原理及最主要观点。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精细加工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无论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一系列精细加工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摘要不断进行逐级精细加工,精细加工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等级为1的精细加工是指对初始摘要按照上述“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作适当的扩充,使之变得更充实和更具体一些;等级为2的精细加工除了对等级为1的精细加工结果作进一步精细加工(而不是对初始摘要精细加工)以外,其他过程与等级1相同。即每一级精细加工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每一次精细加工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精细加工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四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是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1)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和单元或课程的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从而为摘要设计做好准备,这是ET的初始设计任务。(2)定序是要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这既是摘要设计和精细加工系列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从而保证每次精细加工结果的一致性。(3)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即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使学习者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乃至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4)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ET中包含两种总结:一种是课后总结,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另一种是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之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选择为摘要设计做好准备,定序为各级精细加工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以保证每次精细加工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和总结则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精细加工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运用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

(一)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的程序

教学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即概念型、程序型或理论型。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开发一种承载组织性内容的组织结构,它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或任务说明的形式。用系统的方式分析组织结构以确定组织内容的哪个方面将在摘要中呈现以及哪些方面将在精细加工各种水平中呈现。此时,教学的“骨架”形成了。要使得“骨架”有血有肉丰满起来,必须将其他两种组织内容添加进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把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水平的精细加工中之后,还要确定每堂课的深度和范围。范围一般来说是由组织性内容和重要的支持性内容事先决定的,而深度则是受学生学习负担合理程度制约的。每一种水平精细加工的每一堂课中,其内容结构要事先规划,包括学习先决条件、动机成分、类比、综合、总结以及扩展的摘要等。

(二)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的实例

现以《Visual Foxpro数据库系统》中的操作部分为例来说明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顺序是:详细的基础知识——表的基本操作——查询与统计,即在书本的开始便把后面学习将会遇到的知识点罗列展示。没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知识按逻辑顺序摆给学生,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灵活选用相应的知识,结果通常是事与愿违。如在这部分内容中对VFP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试想学生在接触伊始尚不知VFP的具体操作,对VFP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要掌握具有综合总结性的知识谈何容易。这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成初学者的起点,是极不合理的。按照精细加工理论,在学习伊始,不管是程序型、概念型或原理型,均应先呈现一个摘要而不是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摘要与总结是有重要区别的。首先摘要只提供学科中所要教的很少量的观念,而总结涉及的观念往往非常多。其次,摘要是在具体的、有意义的、应用的水平上提供观念,而总结则可能是在较抽象记忆水平上来提供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开始首先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只做大概的介绍而并不深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是做什么用的即可。

接下来选择概念、程序、原理中的一种内容类型作为组织性内容,根据教材本部分内容特性和掌握要求,属于程序型内容类型。再选择程序性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有代表性和最必要的观念,在应用水平上而不是抽象的、记忆水平上提供这些观念。依次设计教学内容组织顺序如下:

VFP基本操作摘要,包括VFP系统基本操作、VFP中文件的操作、表的操作。(1)VFP系统基本操作摘要:系统安装、系统启动、系统退出、VFP工作方式;系统安装详讲;系统启动(界面组成、界面操作)详讲;系统退出详讲;VFP工作方式(命令方式、窗口方式)详讲。(2)VFP中文件的操作摘要:文件的复制、改名和删除、显示文件目录、显示文本文件内容;文件的复制命令详讲;文件的改名命令详讲;文件的删除命令详讲;显示文件目录命令详讲;显示文本文件内容命令详讲。(3)表的操作摘要:选择工作区、表的基本操作、表中数据的操作、表结构操作;选择工作区详讲工作区的选择命令、表的结构;表的基本操作命令详讲表的打开和关闭、表的数据保存;表中数据的操作命令详讲数据基本操作命令(显示、编辑)、表达式、数据排序与查询命令、数据统计命令、记录的插入与追加、记录的删除与恢复;表结构操作命令详讲表结构的建立、修改和复制。

在每一层精细加工前还可以根据内容的容量和条理性在详细的知识讲解之前再呈现摘要,给每个知识点提供合适的固着点,以帮助学生顺利有效地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还需说明的一点是,VFP中的命令格式通常有较多的参数,在详细讲解时,仍然是要按照精细加工理论的思想,先介绍命令的一般大体的框架格式,再一步一步地精细加工,由最简单、最一般的参数开始介绍,然后逐渐扩展直至所有参数介绍完毕。而不是一上来就展现所有参数,罗列全部细节,只顾知识的大而全和逻辑性,结果是方便了讲授却不利于学习和认知。

瑞格鲁斯致力于建立专家知识技能架构的外在表征,用意在于发展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使其与专家的相类似。精细加工、序列、结构、摘要等概念为ET中心理念,其教学流程以整体认知结构为中心,教学的整体或细部都要掌握,精细地编排各种教学序列,由专家知识结构的表征来助构新手的知识结构,帮助新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1、12连载).

[3]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通用技术;评价;精细化

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开设,是跟大学课程有机衔接的尝试,它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技术课程主要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拥有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以弥补或改善高中阶段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几乎空白的现状!

然而,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学生只钟情于操作,操作课堂上热火朝天,而作为实践依据的理论基础,他们毫不关心,导致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延展性,效率低下,。

文章本着“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更好的实践”这一人类发展的规律,以通用技术课程《设计的评价》一课为例,探讨通过课堂的精细化设计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问题。

一、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程,精细化对待每个要素

课程设计是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堂进行的方式等的系统设计。时代在变,知识不断的更新,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各有特色的具有不同思维的个体,他们的过去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个体情况迥异,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细化设计,在一对多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提高效率!

1.正确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整个知识模块做了纲领性要求。同时,教学目标也是一个结果要求,没有任何的中间梯度目标,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需要将知识逐渐的累积、递进,最终达到目标要求!逐渐的引出的另一个好处是知识形成前后联系,避免出现突兀、断开的独立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使知识更有系统性!所以,正确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非常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目标达成的成功率!

2.充分调查、正确判断学生对内容的心理预期

教学活动作为人对人的一种工作,感性、理性、情感、性格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我认为光有学情分析还不够,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调查分析,事先预设好学生的整个状况,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其中,学生对内容的心理预期尤其重要!如果能在课程设计前,掌握大部分同学对该内容的想法(一对多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完成大部分学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好奇、期待、无聊、困难、厌恶、喜欢、……!我们就可以未雨绸缪,提高效率!

3.设计并反复推敲课程进行的方式

为了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高值,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的进行流程反复推敲。我认为课堂进行应该整体有序,小环节自由!严谨但不固执!

二、课程的精细化设计实施过程及有效性分析

我以苏教版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和评价》的第三节《设计的评价》为例,谈谈我对精细化课程设计的尝试。

1.精细化的课前准备

教材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能根据要求进行评价,会写设计总结报告,并能在交流中提炼信息;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教材上将评价分为自评和互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如果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没有兴趣,课堂也无效率可言!

本节内容作为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一环,内容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可以充分利用之前过程中设计制作的作品!如果能够再加点竞争类的内容,那课堂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

所以,在确定了整个课堂的呈现方式和进行形式后,我做了些准备:学生作品的照片,简单的投票程序(满足竞争性内容),PPT等。

2.适度的调动学生情绪

良好的情绪,会让学习积极主动。而要调动积极情绪,除了课堂内容这一兴奋点外(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来自于学生对课堂形式的期待和对未知知识的渴求。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为学生铺设了几个兴趣点:

(1)设计了竞争环节:学生有机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单独个人进行评价;

(2)奖励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的等第进行象征性奖励;

(3)每个学生的前三甲作品与我的前三甲作品的重合度;

(4)学生有机会向所有同学展示、解说自己的作品。

3.课程主题进行

有了课堂设计的思路和成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之后,接下来该思考如何将课堂内容很好的融合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有机会交流探讨,思维碰撞――设计了4人为单位的评价主体;

(2)实现互评――选出了优秀作品后,要进行理由陈述;

(3)实现自评――6强作品选出后,让相关设计者当众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4)评价报告的书写--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教师的作用:

(1)参与某些小组的探讨;

(2)在学生发表观点时,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纠正不正确的理解,提炼观点,加深部分知识,适时穿插教学内容;

(3)根据课堂设计要求和课堂的实时情况,组织好课堂进行过程。

三、精细化课程的效果和反思

1.精细化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也是大数据理论的一种!

2.精细化课程设计能让某些理论课焕发青春,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

3.精细化课程设计要求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的准备上,知识储备、材料收集、全新构建的辅助教学工具,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4.作者水平有限,在做精细化课程设计时,更多地是从教学实践中尝试总结概括,系统性较差,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课程设计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顾建军.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2]顾建军.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63;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管理现状

高校进行工程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生活等需要提供必需物质基础和硬件设施的活动,所以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修缮改造多样性、建设工期突击性、工程项目利润低等。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管理难度比较大。我校在过去4年共完成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项目708项,审计结算资金额达到10.2亿元,审减金额0.52亿元,平均审减率4.11%。

我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工作难度很大,审计任务很重,所以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审计工作有效推进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精细化管理案例分析

1.项目决策阶段

我校老校区文物修缮工程,第一标段工程范围主要是包括整个建筑物的加固、修缮、装饰、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工程,项目立项决策阶段没有考虑到避雷工程,同时把消防工程立项为第二标段。在工程第一标段施工过程中,学校工程管理部门才完成了避雷项目在文物部门的立项和方案评审工作,在要启动招投标工作时,才发现避雷项目为单独立项项目,不能使用已批复的修缮专项资金,所以在资金未落实前,暂停了避雷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同样,在进行修缮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工程管理部门才完成了消防工程的立项、方案评审工作,同样也暂停了消防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消防改造需要事先做好穿管埋线工作,最好是与正在进行的室内修缮施工同步进行,以免日后二次施工造成浪费以及对已修复的文物部分造成损坏。同样防雷工程也需要搭设脚手架,与工程主体一起施工时,可以减少措施费,防雷单独施工时还有可能对屋顶造成破坏。

这就是典型的在项目决策阶段没有考虑好各分项工程的建设程序,给整个工程的进度和造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工程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阶段

在文物修缮工程中,需要对工程量清单中列为暂估价的灯具及室内门窗类材料进行采购,根据“关于深化建设工程货物招标投标改革创新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京建法〔2015〕4号)”的相关规定,重要材料达到规定的规模标准,需要进行招标。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施工单位拟采用比选的方式进行采购,对此仅对灯具类及室内门窗类材料的总价做出了100万元以内的限制,但学校工程管理部门还未对材料的品质、外形及详细技术指标进行确认,这就很难对价格水平做出明确的认定。

所以在此次材料采购过程中,跟踪审计咨询单位提出了让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采购的相关程序来进行采购,禁止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法规避招标。

3.施工管理阶段

(1)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选择实力强、口碑好、讲诚信的施工队伍,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学校虽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施工单位,但是来参加投标的施工单位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套牌挂靠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项文物修缮过程中,施工单位临时调整了大量现场管理人员,并且没有及时提交更换人员的名单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有效执业资格或职称证明文件,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的控制。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建议项目管理单位约谈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求施工单位加强现场管理工作,优化项目管理团队,确保现场管理人员都具备工程所需资质。

(2)工程变更洽商的精细化管理

在此项文物修缮投标过程中,施工单位采用了不平衡报价的策略,施工用灌浆料投标单价大大高于市场价,但是工程量很少,占整个工程的费用也很小。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以现场大门尺寸无法满足混凝土罐车进入施工场地,且混凝土输送料程较长,无法实现泵送,施工条件不满足为由,提出将原有叠合层混凝土拟变更为灌浆料的要求,并联系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签署了设计变更,要求建设单位确认,建设单位在没有考虑到此项工程变更使工程费用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就同意了参加各方的一致意见,并实施了一小部分。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我处认为。施工单位在投标时进行过现场踏勘,就应该考虑到预拌混凝土等大型设备进出场的问题,并综合计入施工技术措施费报价之中。现场情况并没有改变,采用的技术措施及增加的费用应由施工单位承担。所以建议建设单位暂停并取消这项工程洽商,降低整个工程造价。

4.竣工结算阶段

项目在竣工阶段主要是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结算审计,是建设单位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在此项文物修缮工程中,由于此项目是修缮工程,拆改工作量非常大,这就造成了现场工程签证量非常大,设计变更也非常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把关不严,变更办理不及时,时间一长,造成模糊不清或不齐全。鉴于此,在工程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审核人员应熟知定额,明确定额子目包含的工作内容,防止重复签证,现场签证时一定要以定额为依据,结合现场情况来进行。审核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核实签证内容,坚决拒绝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签证单。

三、结论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以工程造价控制为主线,无论是对于招投标、合同文件、暂估价材料设备采购、洽商变更、工程进度款的审核,还是竣工结算审计,学校审计部门都应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的事前事中审计,规范建设程序,查漏补缺,有效防止工程中的弄虚作假与高估冒算。无论项目大小,审计人员都应该及时与建设管理方、监理方、施工方、使用方(如院系)各方协调沟通解决。加强对协助工作的咨询公司在重要环节上的监控与指导,切实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侯清耀.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精细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杨颖.精细化管理视野下的高校房屋修缮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精细化;全过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房地产、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各类工程项目发展迅速。然而,在项目建设中经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使得作为承包方的施工企业叫苦不迭,承包商与建设单位的扯皮、纠纷事件屡有发生;在已经运营的项目中,出现运营成本高出预期费用,或产出远小于预期等现象。上述原因主要是在项目管理中仍延续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工程造价管理,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由原来的“粗放型”的单一阶段造价管理向“精细化”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转变。我国通过颁布2003、2008、2013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立了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尤其2013版凸显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理念,并提供了操作细节,体现了工程造价管理应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国内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精细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然而,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设置较晚,人才培养也需要周期等原因,目前能满足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要求的从业人员很少。我国高校对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进行诸多探讨,主要侧重于如何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其应用能力,但对如何在高校的培养计划中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 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其具备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并无涉及。本文分析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及具体要求,并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2现阶段我国造价从业人员的不足

2.1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足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设置较晚,目前我国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的技术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知识面较窄,技术水平不足。且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的造价咨询机构只能单纯地开展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及工程结算的编制及审核业务,而对于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设计的造价分析及设计方案的优化、施工中的合同价款的调整及管理等真正意义上的造价智力服务则很少涉及。因此,大部分工程造价人员主要集中于计量计价的基础性业务,缺乏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知识进行增值服务的能力,不能满足我国工程造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2.2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较为粗放,工程造价控制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对前期决策阶段重视不足,使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估算与实际严重不符,造成后期设计或施工的返工或变更,使工程管理难度加大;在招投标阶段未能科学地进行招投标策划,致使为施工过程的合同纠纷埋下隐患;施工过程的合同价款的控制能力不足,工程变更及造价纠纷屡屡发生;竣工结算阶段未能有效控制结算,由于过程的粗放式管理,使结算未能真实反映工程造价。上述问题的产生,有造价管理体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造价管理人员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

3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与人才培养的要求

3.1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技术,不仅仅重视宏观控制,更注重微观操作。“精”就是紧盯对造价影响比较大的环节,准确控制;“细”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造价控制得以量化。精细化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通过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造价的控制为出发点,以专业化为基础,依靠组织管理制度为保障,借助信息平台,通过精细的策划和准备,从准确到精确,对整个施工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

3.2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3.2.1培养综合型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精细化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观念上应较为开放,思路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另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3.2.2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成果标准化。即根据每个建设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细则,摒弃传统管理中只注重事中和事后控制,应将控制重点提前到准备阶段,细致地做好事前的各项策划工作,将各项管理目标细化,责任明确,保证得以有效控制。

3.2.3成果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不仅要求实施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同样也要求成果必须标准化、精品化。如编制的造价成果,必须按照规范的格式;合同价款的调整(如工程变更),也应按照规范的格式。

3.2.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集成、共享,参建各方可以依托共同的信息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实现高效管理。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及应用前景。

3.2.5强调创新和持续改进精细化管理虽然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工程特点的复杂性及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精细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解决问题的特点,创新方法,持续改进,不断提升。

3.3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3.1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建立在国际以及国内对精细化管理人才实际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造价工程师执业的能力要求,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工程造价各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培养具有信息化管理能力(如掌握BIM技术),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应用性。

3.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应用中,应帮助学生将孤立的课程联系起来,既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工程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又能从微观入手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并通过掌握工程造价或BIM技术软件,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4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国家从计量、计价、定额消耗以及造价活动管理等各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指导规范,目的为推进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发展,而高校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国家最近的相关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中,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

4.1培养规格

参照《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5版)的规定,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应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相关要求。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能力结构包括综合专业能力及表达、信息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本文主要从专业知识结构、综合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方面概述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1)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应建立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五个知识领域构成。(2)综合专业能力①精确各阶段造价文件的编制及审核能力,包括投资估算、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②方案的比选、优化及决策能力,包括决策阶段的方案优化、经济评价及决策;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技术经济论证及决策;施工阶段的技术经济比选及施工方案优化;③造价的协调控制能力,包括招投标阶段的策划能力、施工期的合同价款的调整与管理能力,处理结算纠纷、诉讼的能力;④造价信息的管理能力,能利用各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行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提升执业的现代化水平。(3)专业素质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需要获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追求真理的良好科学素养;具有系统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能够从工程造价角度分析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不足和缺陷,具有预防和处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能力。

4.2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在之前的“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4大课程体系基础上,再增加“信息类”的课程,如: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工程造价信息管理、BIM原理及其应用等。除了对课程体系略有调整外,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梳理及链接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将国家的规范或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中如以《工程造价术语标准》(GB/T50875-2013)为依据,规范专业术语;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及《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GB/T51095-2015)为依据,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活动等等。(2)帮助学生将各课程的知识有机联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上述课程不能孤立的学习,而必须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效果。如“工程造价管理”这门课,按工程建设阶段划分,需要掌握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的造价相关理论知识;按平台划分,需要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相关知识;在时间安排上,先学专业基础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逐步展开;在内容设置上,相关知识前后搭接,步步深入,实现从分散到综合的过渡。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和训练,可以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形成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孤立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将五个阶段、五个平台的知识通过具体工程管理过程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的有机整体,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需要掌握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工程量的计算、施工工艺的确定、定额的套取等。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定额原理”、“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施工”等已修课程。同时分部分项划分及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必须遵循《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45-2013)等计算规范;单价的计算规则必须遵循《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定额的选用及定额工程量的计算,应与“工程定额原理”的课程密切联系,并参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31-2015)等国家或地方定额;造价文件编制成果以《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GB/T51095-2015)为指导;在教学中将各个不同类别的主干课程的要点适当地串联、汇集,反复解构和组合课程内容,在训练中将所学的知识重新搭接和有机结合,达到深入了解局部、系统把握整体、明确相互联系,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及实践能力。

4.3实践与创新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各类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1)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研究性实验,如建筑材料、大学物理、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等实验。对实验的训练,应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实验技术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如实验原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为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2)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设置课程实习及时进行训练,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各种实习,循序渐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大四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从实习岗位设置以及实习内容,应注重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接轨。(3)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主要应用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处理好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完成符合实际要求的设计任务;毕业设计(论文)在于巩固、加深、扩大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之系统化,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都比课程设计高。(4)创新训练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除了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创新训练,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者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5结语

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必然要从原来的“粗放式”的单一阶段管理,向“精细化”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方向转变。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国际、国内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建设单位及承包商等对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给我国工程造价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应在工程造价或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培养方案上,重视全过程精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规格上符合要求;其次应调整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再次应通过实践体系培养学生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应创造创新平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当然,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靠高等院校,高校的教育只能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必须依靠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行业协会培训、继续教育、企业培训等多种途径来辅助。随着造价管理业务范围的扩大,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还必须在执业过程中,通过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廖礼平.《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建筑企业的应用及对策——基于2013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5(1):127-130.

[2]尹贻林,白娟.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工程科学,2015(1):114-119.

[3]夏玉英.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51-152.

[4]严玲,霍双双,邓娇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6):113-121.

[5]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配网 DSCADA系统 PMS 精细化管理

引言

中低压配网是是供电部门连接用户的纽带,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处于电力网络的末端,但由于其直接面向广大的用户,中低压配网的建设、改造以及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和广大电力用户的供电质量,同时对供电部门的各项指标也起着支撑作用。中低压配网的重要地位、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同业对标以及客户标准的提高对公司配网管理水平的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建设电网可靠、客户满意、管理高效、业绩优秀、务实创新、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供电服务企业,供电公司需要推行配网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配网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网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支撑。长期以来,中低压配网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网架结构、繁杂的设备以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资料缺失为其信息化进程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随着电力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PMS(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的深入应用以及同期进行的台帐整理等数据搜集和统计工作的开展,公司的配网信息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另一方面,现有成熟的SCADA系统、DSCADA系统的建设、新农村项目的开展又提供了更多深入到中低压配网的实时信息,进一步实现了配网信息化。

如何充分挖掘现有PMS、SCADA系统以及建设中DSCADA系统所具有的数据搜集整合、流程改造能力,在现有信息化配网基础上实施配网精细化管理成为供电公司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PMS、DSCADA简介以及信息化配网的构架

1. PMS系统简介

(1)PMS

PMS系统以专业GIS图形和商用数据库为载体,除了提供电网地理信息直观显示以及设备资料的管理查询功能外,还集成了电网属性信息、拓扑信息、用户信息以及业务信息,包含设备运行管理、调度运行管理等模块,实现巡视、检修、缺陷、台帐、铭牌、停电停役、故障抢修等各项生产工作的管理功能,是公司日常生产运行工作管理平台和图数一体的电力网基础核心数据平台。

(2)PMS特点

PMS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功能:系统网络同步平台保障了用户并行、协同的工作环境。

②扩展性较好:流程设置、规则编辑等功能允许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对PMS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满足工作需要,模块化的设计也为更多功能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③系统具有一定分析功能:系统能够实现停电范围、电源点查找、可靠性统计等基础功能。

2.DSCADA系统简介

DSCADA系统的建设以现有10KV基本配置保护或故障指示自动化装置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微机保护在信息采集输出上的优势及电力电缆屏蔽层载波通信技术的成熟,实现10KV配电站的信息采集并传输至控制中心,以基于两层(主站层、配电终端设备层)模式的、多种通信混合的、数据库拓扑方式在10kV配电网中实现配网信息化,覆盖配电站、街坊站、箱变、环网柜,改变目前配电站信息盲区的现状[1][2]。DSCADA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分两期进行:初期实现配网三遥,与PMS结合判断故障,人工隔离,在建立主站数据库的同时同步建立拓扑结构数据库;二期建成基于IEC61968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通过DSCADA系统采集的配网自动化信息主要包括:K型站内断路器位置信号、相关保护信号以及通道状况信号等,P型站内的馈线仓高压熔断器故障信号、电缆故障指示器动作信号等;采集的测量数据有母线电压、线路三相电流等;同时对整个DSCADA系统进行诊断告警(包括变位、越限、遥测不变化、结点工况、厂站工况、通道工况等)。

3.信息化配网的构架

随着电压等级的降低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数量成级数递增,中低压配网的设备众多,随着DSCADA的建设,反应中低压配网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是海量的,信息化配网的构架也更为重要。

出于生产管理的需要,PMS、SCADA、DSCADA乃至CIS等系统间需要打破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但各系统间的数据又应保持一定的独立以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建议可实施图1所示的数据管理结构,SCADA、DSCADA等所采集的10千伏配电网实时信息接入“电网实时信息平台”,而各系统间的信息则通过综合数据平台以及接口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不同于事务型数据库,出于数据备份和安全的考虑,经过综合数据平台加工和集成后的数据存入数据仓库后不再修改或尽量少修改。

图1 信息化配网的构架

二、中低压配网精细化管理

配网信息化的发展为中低压配网的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1.线损精细化管理

实际运行中把用电能表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称为统计线损,而通过对电网中相应时段内运行参数和设备参数的理论计算得出的由当时电力网的负荷情况和供电设备的参数决定的损耗电量称为理论线损。统计线损与理论线损所差之值即为管理线损,用户的违章用电和窃电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3]。理论线损计算是线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用电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均很复杂,同时由于表计配置不齐备、运行数据收集不全、网络的元件和节点数太多,使运行数据和结构参数收集整理很费事,中低压配网的理论线损计算相当困难。因此实际工作中,理论线损的计算频度比较低,覆盖面也较小,难以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也使得线损管理工作更多的停留在指标统计、分析与事后控制的层面上。

信息化配网的推进改变了数据搜集困难、供电范围不明等不利状况,为大范围、深入细分的理论计算提供了数据来源,提高了理论线损计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线损状况的监控以及线损精细化分析和管理创造了条件,也为线损考核指标的制定和业绩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理论线损与统计线损分压、分线、分台区的比对和诊断,同时结合历史数据比较和常用的电量分析手段,可以及时找出造成高管理线损的原因、杜绝配电网管理上的漏洞,减少不明损失。通过线损理论计算,可以确定配电网的可变损耗与固定损耗比,进而根据负荷预测情况对线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线损的预控。

另一方面,DSCADA等系统的建设所实现的海量实时数据采集也为理论线损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参考。从运行角度看影响理论线损的因素主要包括负荷曲线、无功补偿、负荷分布、电压质量等。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分析整理,及时计算出各出线负荷特性系数,寻找出劣质负荷曲线并加以改进;找出负荷分布不均的线路和区域,通过开环点的调整等平衡负荷分布,对于难以通过运行方式进行调整的热点地区和线路通过规划新增布点、负荷割接等手段加以解决;寻找出三相负荷不平衡的线路并加以调整;而深入到各配电站、街坊站的DSCADA系统直接就可以对电压质量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采取调整低压侧无功补偿等措施。并且通过局部的线损理论计算,可以对所采取的降损技术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并加以反馈修正,从而选择出经济合理的降损方案。

2.可靠性精细化管理

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设计、检修计划安排、故障停复役等诸多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PMS将日常的停电停役、故障抢修、设备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等纳入了统一的工作平台,为多个部门协作进行可靠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

生产运行中可靠性的精细化管理主要通过故障抢修和计划检修这两个直接影响到用户停电户和停电时间的环节进行:

(1)故障抢修

PMS电网故障抢修管理模块进一步规范巩固优化后的流程;而设备运行部门、承询部门等则可通过查询此模块中故障抢修进程目视看板以及资源管理功能了解事故处理情况和资源使用情况,合理分配抢修资源同时更好的服务用户,提高可靠率和用户满意度;PMS的供电范围分析、电源点查询等功能以及丰富的设备台帐、地理信息、以及建设中的DSCADA系统对配电站、环网柜等设备的监测则为调度员迅速定位和隔离故障提供了条件。

(2)计划检修

计划检修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在现行设备管理中加入设备级别评定的环节,通过对PMS等系统中设备历史运行数据、故障记录、缺陷记录等对设备的可靠性级别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结合通常所考虑的负荷状况、上下级、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计划检修进行安排,从而提高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合理的利用检修资源,提高供电可靠性。

通过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方法还可提取出设备故障时的运行数据特征、故障前相关负载、设备的运行状况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分析电力设备负载度、高负载时间同故障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这些相关信息建立出设备监测的模型库[4],与实时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对比,提供调度员及设备主人作为巡视和辅助决策的参考,实现设备可靠性的预控。

同时,通过PMS可靠性管理模块,可以精确的统计故障抢修及计划检修工作的影响用户数、等效停电时间等数据,保证可靠性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并支撑可靠性评估管理体系。

3. 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建立在信息化配网基础上的中低压配电网精细化管理是项庞大繁琐的工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和探讨。

(1)数据的加工处理:PMS、DSCADA等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是海量的,实施时应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提取出运行管理的关键数据,同时通过着色处理、曲线绘制等方法增加亲切度和直观度,避免冗余数据对管理人员的干扰

(2)流程的合理设置:精细化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和生产运行环节都相当多,流程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推进时各部门工序间衔接配合的顺畅度,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任一模块前都应经过相关人员的仔细讨论和推演,同时在实施时充分利用PMS的流程管理和规则设置等功能及时对流程加以修正

(3)资源的配置:精细化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极大,因此需要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准备与公司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

四、结语

配网建设的发展、电力市场的推进等内外各种因素使得配网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必然趋势,而以PMS、CIS、SCADA以及建设中的DSCADA等系统为核心的配网信息化建设则为配网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相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提升供电部门的管理水平,成为公司向一流供电服务企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作者简介:

吴丹(1981-),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技师,现在国网浦东供电公司从事运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蓝毓俊.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网10kV配电站自动化技术原则[s].2004

[3]吴安宫、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1996年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精细化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精细化;逐孔起爆;城市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3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的爆破器材层出不穷,为逐孔起爆技术带来可能,并使该技术深入推进。当今,在关注生产成本的同时,人们更关注低碳、可持续发展。逐孔起爆技术在爆破生产中因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对爆破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值得推广。而如何改善爆破效果,让精细化落实到设计、技术、施工的实处是广大爆破作业人员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难题。通过理性分析、现场实践,我们认为精细化逐孔起爆技术在改善爆破效果上,应确立科学评判标准,树立精细爆破理念,在技术设计上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模拟手段,切实在完善设计、精细施工上下足功夫。

2爆破效果评价标准

爆破工作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序,爆破成本在城市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爆破质量的好坏对其后续工作,如采装、运输、破碎等工序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也有关键性的影响。目前对山体深孔爆破效果的评价,不外乎如下三种方法:用挖装设备的效率来评价;根据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评价;优化爆破成本来评价。[2]在此基础上应结合持续发展和现代对山体开采的生态化、绿色化要求,加重对各种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求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逐孔起爆技术因其炸药利用率高,爆炸应力波的特殊叠加、干涉、空间补偿等优势,在改善爆破效果和取得良好经济上有独特优势,也是精细化爆破的应有之义。如何有效结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意义深远。

3精细爆破在设计中的体现

“精细爆破”是根据精细化工的提法,在爆破领域的一种移植。谢先启教授是这样定义的:精细爆破,即通过定量化的爆破设计和精心的爆破施工,进行炸药爆炸能量释放与介质破碎、抛掷等过程的精密控制,既达到预定的爆破效果,又实现爆破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及经济合理的爆破作业。该概念强调定量化的设计和精心施工,达到的目标是精密控制、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和经济合理。

“精细爆破”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项技术呢?若是单纯的概念,则弱化了精细爆破的积极含义,边缘了精细爆破的实践性和严肃性,减弱了其对未来爆破发展的意义。若是技术,则又减弱了对整体爆破设计和施工的宏观指导。因此,我认为,精细爆破首先是一个概念,也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体系(系统System)。这个体系在设计方面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1)支撑精细爆破的基础理论,过去的爆破理论经验的成分多,现在需要的是可推导的理论而不是经验的总结;(2)支撑精细爆破的爆破设计方法。这个设计方法应该是建立在精细爆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分析或模拟软件的再次论证、完善;(3)支撑精细爆破的起爆技术和起爆器材,尤其是高精度雷管、电子雷管的推行。(4)支撑精细爆破的监测、反馈和评价方法。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当中确立精细化爆破的生产理论,并注重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

4精细化逐孔起爆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基本情况

城市建设中,有的山体为石灰石,但自然边坡极不规则,矿石质量好,矿岩普氏系数f=6-8。矿山生产爆破采用中深孔台阶爆破技术,台阶高度为17m,钻孔设备为KQ-200型潜孔钻机。其孔网参数为,底盘抵抗线D=6.5m,孔间距a=6m,排间距b=5m,超深2.5m,炮孔填塞为4-5m。

4.2实现的主要技术途径

4.2.1前沿临空面的处理

该矿自然边坡不规则,前沿风化卸荷严重,节理裂隙发育不均。如果前沿临空面不好,造成前沿抵抗线太厚并且不均匀。过大易留坎,达不到设计高程,当前段不能完全破碎,会造成爆破石碴向后挤压,爆破后冲作用加强,对永久边坡产生较大振动,造成损伤;过小的抵抗线易形成飞石,造成安全隐患。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清理干净前沿风化物和堆积体。对于不均匀的部位用小钻进行爆破,使之坡面平顺均匀;二是爆破区前沿孔的钻孔参数。在临空面自然坡度比设计角度小时,布置2-3排孔进行加密,倾角由缓至陡逐渐过渡至设计角度。

4.2.2起爆网路的选择

逐孔起爆技术技术起爆方式一般采用地表延期和孔内延期。为保证爆破网路的安全,孔内延期一般要求大于地表延期的最大时间。根据山体实际情况和现有国产的高精度毫秒非电雷管类型,该矿孔内延期400ms的高精度毫秒非电雷管,地表延期分为孔间17ms延期和排间42ms延期非电雷管。为确保准保性,在排间实施延期搭桥。

4.2.3利用Voronoi网格技术优化起爆顺序

Voronoi网格技术优化起爆顺序,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是否具有最小抵线;二是对于将要爆破的炮孔所在块体是否具有最大的自由面;三是后继爆破的炮孔是否满足上述2个条件。[3]在确定延时顺序时,主要考虑岩石性质、孔网参数等因素。参照Orica公司提出的经验曲线[4],通过现场实验,得出孔间延时在3-8ms/m,排间延时在8-16ms/m范围内较为科学。

5结语

实践证明,使用逐孔起爆微差爆破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优化设计、精细施工,科学管理,使精细化爆破落到实处,切实降低了城市建设中的综合成本,进一步推广和使用该技术,符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逐孔起爆技术可提高炸药的利用率,因此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山体原有爆破参数进一步优化,提高单孔爆破量,达到提高炮孔利用率、获取更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2)如何根据不同的岩石性质,综合考虑孔网参数、岩体破碎和移动等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爆破震动信号数值特征,总结规律,选取更为合理的孔间、排间微差延时时间,并提高延期雷管的精度,最终达到爆破时间段内爆破震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消减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天光.逐孔起爆微差爆破技术的研究和实践[J].工程爆破,2006(2):28-31.

[2]陈星明.逐孔起爆技术在黄山石灰石矿山上的应用[J].工程爆破,2010(4):15-17.

[3]余晓东.逐孔台阶爆破设计与优化软件开发[J].爆破,2010(27):37-4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