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文主义思想8篇

时间:2023-03-02 14:59:58

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篇1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1999.

人文主义思想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

社会发展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的一大党纲指出:“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从马克思到,都把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人民以及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人学理念的基点。但在他们所处的革命年代,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集体的人,实质上是强调“以人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年轻的邓小平就是怀着这一信念踏上革命征途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末,整个世界进入了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长期并存,而且还要相互越来越密切地交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必然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仍然固守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理念显然是不行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升华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需求;第二,注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第三,正视人的个性,倡导多彩生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上,倾注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血,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智慧和创新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同志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为人才的成长,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人文主义思想篇3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没有太大的区别。“人文主义”来源于英文humanise,这个单词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译成“人文”“人本”“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人文主义思想篇4

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倡导下,教育者既要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强调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有人情味。人文主义教育是为培养完善的人格而不懈的努力,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内容,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功能上,人文教育既重发展人也重发展社会;在教育制度上,重精英教育更重普及教育。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总而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实践上是既教人会做人,又教人会做事。对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二、现代中学生思想的时代局限

1.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心理倾向

现代初中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父母及整个家庭过分的宠爱,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形成了许多独生子女所常有的通病,具有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特点,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使得独生子女体现出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加上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望子成龙之心极为迫切,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发展却充耳不闻。而有些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伦理道德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趋向及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都影响这学生的情感走向,这些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大,当我们的社会趋利轻义,每个人都希望人人为我,却很少考虑我为人人,结果社会上处于一种自私自利的情况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当经济利益突显出来,青少年的理想随之弱化,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逐渐增强后,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2.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切都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个人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更加具有多层次性、无限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并趋于实惠,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之前,多样性的价值选择和多维性、宽容性的价值评价,往往会导致判断是非标准的模糊、相对化困境,使人们感到困惑,处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东方和西方、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处在不确定和茫然状态中无所适从。社会的多元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社会,又导致了思想潮流的多元化,多元化思潮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同时又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性格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是非善恶界线模糊,个体自利意识高涨,个人价值选择的重利倾向相应地会导致价值选择混乱、社会舆论评价莫衷一是,缺乏共识,容易让学生善恶是非产生混淆。

3、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值观的异化体现在行为与认识的脱节: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现实的践行中,顺应并且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人生价值观向金钱和个人倾斜,同时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众文化对思想正在影响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笔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课为教学平台,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知识,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界定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即面对生存应有的智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关怀体谅他人;具有正义感,尊重人权,憎恶错误行为;具有开朗乐观的品格,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正确获取和选择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和健体的能力等等。可见生活能力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生活认识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思想品德学相关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例如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就要应该的是挫折感,在课堂上,笔者邀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凡是能够联系学生实践的教育内容,笔者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常识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内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养成良好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生活能力。

人文主义思想篇5

关键词: 起源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Abstract: the humanism i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life attitude and idea. The Renaissance of the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European social cultural spir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propaganda suffering,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t the world Christian thought, this kind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violation of human nature, tied the thoughts of spirit, contain the people in this pursuit of happiness.

Keywords: origin humanistic idea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50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文艺复兴以前的近千年,欧洲社会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宣传现世苦难、追求幸福来世的基督教思想,这种基督教文化违反人性,束缚了人的思想精神,遏制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因此改变现状的新文化、新生活的出现就成为历史必然,而这种新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属于感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范畴,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相信人的本性有巨大的潜力,而不相信宗教的超验的价值。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力量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达到高潮,这与那个时期对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热情,正在增长的个人主义,多才多艺的男子应当成成为国务活动家、诗人、学者和勇士的理想是一致的。

人文主义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专业意义上的术语;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化理想一种概括性总结。前者是狭义的人文主义,后者是广义的人文主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区别之处。人文主义者认为哲学派的逻辑学太枯燥无味,而且完全与实际生活脱节,所以他们用一种感性的态度―――也就是世俗化、生活化的态度来对待古典文化,希望通过学习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对现实生活更有责与贡献。但这种对古典语言、文风的过于狂热爱好,使有些人走向琐碎与极端,所以后来些名人于与这样的人文主义者为伍。但在这样一种热爱古典文化的风气影响下,整个意大利以及后来的社会都形成了一种思想理念: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认为在上所有造化物中,人的“尊贵”是最优秀的,仅次于天使―――因为人是尘世间唯一能够获得上帝意旨化物。有些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人自己具有掌握自己命运和在尘世间幸福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兴时期作为文化思想、文化理想的人文主义。但不管是狭义的人文主义还是广义的人文主义,“文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一致坚信人类具有崇高的品质和美好的希望”2也就是说在重视人、肯定精神上它们是一致的;另外,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对人的重视与肯定都属于一种感性意义上的范畴不具备深沉的理性色彩。我们这里说的人文主义是指广义上的人文主义,也就是指在文艺复兴时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含义十分复杂,它的核心内容在“人”,布克哈特认为人文主义的最突出之点在于人的发现,“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3,人是万物之本,所以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其中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人文主义者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在各个文领域里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鲜明充分地展现人的一切特性。他们歌颂人性的力量,肯定人的价值,把人看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4,赞美人的精神和肉体,颂扬人的力量和智慧。

2.主张个性解放、个人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这个代表着上帝在人间的权力机构竭力宣传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宣传“原罪救赎”、“来世报应”、“天堂地狱”等,强迫人们放弃尘世的生活享受,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禁绝,忍受痛苦,追求永恒的天国的快乐。人文主义者反对“天堂”和“来世”的精神寄托,强调天国在人间,重返人间乐园,肯定人的伟大,肯定现实生活,热情歌颂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反对教会鼓吹的人生是苦难的来世思想和爱情是罪恶的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个性解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主义者所反对的主要是教会的强权统治,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对基督教信仰的动摇怀疑要到18世纪启蒙时期,由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来完成。因此,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不是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宣泄,它在思想上并不是以深刻著称的。

3.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批判中世纪教会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和追求知识,全面发展个人才智。在中世纪,知识文化掌握在少数教会神职人员手中,成为他们控制愚弄人民的工具,他们还宣扬知识会带来罪恶,对人民实行蒙昧主义创办大学的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教,在人文主义兴起以前,大学里讲授的最重要的科目是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渐渐增设了修辞、文法、历史、诗歌等科目,这些科目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研究载体,研究有关人的知识,因而被称为“人文学科”,它摆脱了神学在大学里的首要地位。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教会的蒙昧主义束缚,表现了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追求,他们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正的学知识,全面地发展个人的才智。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反对世袭等级制度中世纪的意大利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教皇、教廷势力越来越大,一直与世俗的罗马帝国君主争权夺利,加上意大利素有的自治传统和因为商业经济发达所带来的自由城邦体制一切使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松散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发但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后来法国、西班牙相继侵占意大利时,松散的意大利根本无来犯之敌对抗。因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结束分裂动荡的局面。其他国家情况虽有差异,但也都希望出现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羽翼尚未丰满的资产阶级还依仗仗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来发展自己的力量,而封建割据、国家分裂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等级制度是维系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随着市民阶层势力的壮大,这种制度就限制了资产阶级的步发展,他们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为了进一步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发展,人文主义者力反对封建世袭等级制度,实现个人的彻底解放。总之,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人不是为上帝而存在,而是为生活而存在;人不是上帝的羔羊是生活的主人。

结语

文艺复兴虽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基本结束,但实际上,我们从欧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看,它们并没有真正的结束,我们今天正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文主义―――只不过不是放纵的人文主义,而是更广泛普遍理性的对人的关怀与重视。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过后就转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人文主义在完成上一阶段任务以后,并没有销声匿迹,它在人性解放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到18世纪,就形成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更加理性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真正结束。人道主义在今天仍然是进步的、有价值的思想,还在推动社会发展。审判萨达姆,其一大罪状就是反人类罪,反人类罪就是不人道,所以我们现在还要提倡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注释:。

[1]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第285页

[2]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第152页

[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M].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365页

[4]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第84页

参考文献: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人文主义思想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人文主义;理念运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传播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占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不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优化,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保证与素质教育理念同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课、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目标和环境,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代替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育模式。[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从而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和发展精神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这些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特性和对人性的关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明显体现出人文主义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我国各个文化流派都体现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儒家、道家等各大学派。尤其是儒家文化及精神理念,在我国广为流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总之,人文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结合人文主义精神,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基础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人文主义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实践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角色互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地位进行教学。还应注重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理解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认知理念表达出来。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和突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文化水平。课外活动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学习,加强人文主义的实践体验,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语言教学。[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以此,让他们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而在第二课堂,即课堂外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加强生活教育,把生活中的精神要义发掘出来做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全新的课堂教学。如,把我国传统节日与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人文主义思想篇7

[关键词]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张力

[中图分号]K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2-0052-05

在欧洲,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都是文艺复兴的结果,同时二者也相互交织。英国也不例外。一方面两者互相推动,人文主义促进了宗教改革,在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内涵不断拓展。在互相作用中,都铎早期英国人文主义逐渐世俗化,可见,“英国人文主义很早就发展了一种实践的趋势”。另一方面两者是独特又对立的,人文主义代表一种回到生活的古典态度,关注现世世界,以实现一种自由思想和自由行动的个人发展的理想。宗教改革不仅关注天上,也关注尘世,进而在政治实践中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交融在一起。“在改革后,新教历史学家迫切地抓住中世纪文化的概念,因此通过人文主义者发展了人文主义并且把它当作反对罗马教会的宣传工具。”同时,人文主义在宗教争论中获得发展。人文主义从关注人自身到社会整体,变得对公众教育感兴趣,提倡对人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者在作品和宗教改革及政治实践中表现出来了人文主义思想。与格罗辛、林耐克、科利特等一样,理查德・莫瑞森(Richard Mori-son,约1513-1556年)也在意大利学习,回国后他们或者传播人文主义思想或者服务于宫廷,展现了人文主义的世俗内涵。一、理查德・莫瑞森人文主义思想的来源

理查德・莫瑞森是直到21世纪才被史学家重视的廷臣。莫瑞森是一个完美的学者和著名作家,身为外交家、神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个忠诚的福音派和天才的人文主义者,被大多数近代早期历史学家所熟悉,在都铎思想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1536年以前,1541年和1547年之间以及1553年之后莫瑞森的活动记载都很少,为此相关的史实有待进一步考究。对他的出身地的争夺是其中一个例子。“莫瑞森出生记载不明;埃塞克斯郡、牛津郡、赫特福德郡和约克郡都提出他们郡是他的出生地。”1525年秋天莫瑞森在牛津大学的主教学院学习人文学科。约翰・巴尔认为,不能确定莫瑞森是否在伊D学院这所国内最好的学校学习,似乎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但他可能在北部的一个语法学校接受教育。这个贫困学者莫瑞森后来被授予一个小牧师职位,这能够提供给他助学金支付其学费和生活费。他参加了在牛津、剑桥和帕多瓦组织的学术团体。他还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不断保持对思想的兴趣,与各种学者通信讨论时政,如约翰・贝克萨、格斯的达米安诺、约翰・高斯和约翰・斯特姆等。很多学者向他请教,其中有他的朋友兼姐夫克里斯托弗・黑尔斯。他与托马斯・克伦威尔、凯瑟琳・帕尔、萨默塞特公爵和诺森伯兰公爵、约翰・卡尔文、海因里希・布林格,以及殉道者彼得・菲密格理等同时代的主要政治和宗教人物是朋友,通过信件交流思想并相互影响。16世纪30年代早期,他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习期间,与迈克尔・斯洛克莫顿成为好朋友,可惜后来因为他们对英国宗教革命立场不同而友谊破裂,前者主张新教改革,后者坚持天主教信仰。“1536年莫瑞森离开意大利回到英格兰成为托马斯・克伦威尔的门徒。”他作为托马斯・克伦威尔的秘书,辅助克伦威尔处理行政事务和践行人文主义思想,在玛丽当政时恢复天主教信仰而被迫流放到欧洲大陆。

众所周知,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到英格兰讲学,与英格兰人文主义者信件交流,对英国人文主义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意大利人对英国的影响也很普遍,比如,曼图拉的巴蒂斯塔的作品已经对都铎教育具有实质的影响,并且意大利思想对都铎英格兰后期的思想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英格兰的莫瑞森把整个生命投向了意大利,阅读人文主义者马克・安东尼・萨巴里克和马基雅维利的作品。“莫瑞森是第一个提及马基雅维利的印刷作品的英国作者,并且他在16世纪50年代仍旧阅读马基雅维利作品。”莫瑞森善于接受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养分,关注现实世界和谋求出路。“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更为多种多样的,莫瑞森汲取了古典和近代大陆思想,尤其是这些意大利的潮流。”其中重要一点是汲取意大利的世俗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对英格兰的政治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另外,莫瑞森对贵族的观点与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朱安・路易斯・斐微斯的观点很相似,可以推测他在牛津学习时已受到他影响。1540年,莫瑞森翻译了斐微斯的《智慧导言》,强调了贵族和美德的联系:真正的和完美的贵族要具备美德。美德也正是人文主义廷臣所要具备的素质。莫瑞森搜集书籍建立了一个相当大的图书馆,成为都铎人文主义者的重要标本。由此种种可见,莫瑞森从意大利汲取思想营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廷臣。

莫瑞森同时是亨利时期最好的宣传者,以亨利八世的最多产的宣传者著称。他谴责反对亨利八世政策的重要人物,比如托马斯・莫尔、约翰・费舍尔以及雷吉纳尔德・博勒。莫瑞森在《论七圣事》主要关于路德的圣事解释,汲取了路德的早期思想而不是其后期的思想。莫瑞森把真正的圣事地位只分配给了洗礼、忏悔和圣餐,对其他圣事表示保留看法。莫瑞森为了和罗马天主教坎特伯雷主教雷吉纳德・博勒撇清关系,反驳博勒的不支持亨利离婚,写了《叛国者博勒先生之书》为亨利宗教改革辩护。他还以赞美诗的形式灌输臣民服从于国王专制的思想。他还写了一本《摘录簿》和其他一些为宗教改革辩护的文章等。莫瑞森的文笔是亨利政策的推广和说服广大民众的重要手段,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创作发表的辩护文章体现了其忠君、世俗、实用的人文主义思想。

莫瑞森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身处人文主义学术圈子和宫廷圈子,阅读各种人文主义作品和结合现实进行创作,形成了他关注世俗、崇尚美德以及追求实用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理查德・莫瑞森人文主义实践的路径

到16世纪20年代后期,亨利八世认为,20多年前即1509年加冕时娶的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他安排廷代尔等学者翻译研究《圣经》,希望从中寻找离婚的合理证据和实践他的新主张。他还任用沃尔西,提拔克伦威尔、莫瑞森、塞西尔,终于解决了离婚问题,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亨利发现克莱蒙特七世教皇犹豫不决,与教皇为离婚事件争吵后也无果。亨利决定托马斯・莫尔和主教约翰・费舍尔中谁要死,而不是公开赞同与罗马的分裂和王权至高无上。为了摆脱教皇的司法审判,亨利决定与教皇分裂,以保证教皇同意判决婚姻无效,表现了作为君主的现实眼光和果断决定。“在这场离婚运动中,与罗马分裂,制定宗教法令,在修道院的解体以及在中立化中,有时候毁灭敌人,亨利的作用是充分的和决定性的。”哼利八世的宫廷所要面临的继承人以及国家长期发展问题,都需要都铎君主和廷臣在政治中的现实性举措和果敢实践。

亨利离婚案和解散修道院,以及圈地运动等原因带来了社会的动荡,爆发了求恩巡礼骚乱(The Pilgrimage of Grace),即以约克郡起义为开端,北部诸郡联合形成九支武装队伍求恩,国王通过与其代表共同协商答应起义者要求,而后国王反悔并且镇压起义的事件。期间亨利面对巨大的反抗,一开始他想要屈服让步,后来果决镇压。莫瑞森在克伦威尔的命令下创作以回应林肯郡起义,他的《为煽动叛乱所带来的毁灭而悲痛》③主张服从亨利和他通过的王权至尊议会法案,表现了自身的忠诚和爱国思想。“莫瑞森通过想象英格兰作为一个具有人格的人物,调停林肯郡起义者的军队和皇室军队。”有人批评他攻击1536年的林肯郡起义的文章,莫瑞森在回应中谈到,这些人通过他们自身可以找到问题的原因,即修道院的腐败引发了起义。莫瑞森“通过写作证明借由上帝之法和人之法,他们注定要死:我不愿意同意人们认为修道院要被摧毁,因为谈及苦难的深渊中发出呼喊声,在午夜到来,它给瘸的、贫穷和瞎的人救济”。这里莫瑞森肯定了修道院作出救济的积极贡献。但同时“被解散的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谴责他们自己不检点:这是为什么修道院被摧毁”。修道院本身存在的道德伦理败坏,表明了莫瑞森坚持反对林肯起义和支持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政策的原因。他从对方弱点找到突破口,具有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与求恩巡礼叛乱相关的宗教问题的态度间接体现了莫瑞森的忠君、实用的人文主义思想。

英国宗教改革往往牵涉到臣民首先忠于国王还是教皇的问题,为此,英格兰国王制定了叛逆法。叛逆法是指自1535年2月1日起,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和称号,如否认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把国王当作异教徒、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等,均属叛逆罪,将处以极刑。叛国罪就是违反了叛逆法而定的罪。在都I时期,人们很容易以叛国罪而被定罪。爱德华・纳威里与他的堂兄亨利・博勒一起被控谋反,被认为是与亨利・博勒的逃亡在意大利的弟弟雷吉纳德・博勒合谋。杰弗里・博勒爵士被牵连其中,因为他不支持亨利离婚而且在镇压恩巡礼骚乱中违背国王命令而没有镇压起义。莫瑞森在《猛烈抨击反对巨大的和最令人厌恶的罪恶,叛国罪》中声称当“杰弗里・博勒爵士被关在塔中的时候,国王和枢密院都不怀疑公爵,他的哥哥蒙塔古(Montagu,即亨利・博勒)或者爱德华・纳威里……在所有事情中是有罪的”。莫瑞森暗示杰弗里爵士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说出实话,他将必须承认他的哥哥蒙塔古和埃克塞特侯爵和爱德华・纳威里爵士是叛国罪。“如果他撒谎,他否定所有的事情,他的良心将会受谴责。”莫瑞森关注个人和注重现实,善于观察推测人性,分析到位。同时莫瑞森“写到了埃克塞特的坚定否认态度:他在法庭是僵硬的表情,坚定地否定大多数控告他的事情,然而在一些事情上他表现迟疑和犹豫了,因此所有人会看到他的表情,确证了他的言语带有很多犹豫否认的意味”。莫瑞森对于人性的敏锐把握体现了其美德和现实的人文主义精神。“莫瑞森的《猛烈抨击反对巨大的和最令人厌恶的罪恶,叛国罪》努力利用国王的过去支持索尔兹伯里的玛格丽特女爵、埃克塞特侯爵和杰弗里・博勒爵士的历史来批驳,以及全面地谴责他们的忘恩负义。”噗瑞森对于叛国的憎恶,展现了其正直品质和德行,同时也注重现实功用,积极配合亨利八世,表现了其对国王的诚实和忠诚以及世俗的宗教改革者的特征。

莫瑞森在亨利八世时期没有明确和公开自身信仰,“在爱德华六世统治下他公开为一个新教徒,这是安全的,但是在新教徒被看做异端的16世纪30年代他表现出强烈的新教观点”。爱德华为了推行宗教改革于1547年成立王室专门调查委员会。爱德华加冕时,克兰默的布道表明了他如何看待教会发展的方向,后来殉教。作为物质财产所有者,莫瑞森控制了30多个教区的赞助并且也被授予了几个高级牧师有俸的赠送权。莫瑞森并没有普遍利用这些赞助谋利。然而,莫瑞森也是世俗的,他支持国王的政策而没有为了信仰成为殉道者,玛丽上台后,莫瑞森逃离到欧洲大陆躲避追捕。在爱德华统治期间的一个积极的新教徒休・拉蒂默,在玛丽治下成为新教的殉道者。“亨利八世统治结束时以及在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的新教改革,本质上是非教条的、父权制的和平民的,而不是强调神学的、经院的和祭师的。”玛丽却是支持天主教的。这造成了人文主义者莫瑞森在不同君主统治期间,对于宗教改革中的灵活态度和表现方式的转变,注重现实和关注世俗世界。

莫瑞森忠君爱国,赢得了亨利八世的信任。亨利八世驾崩之时,授命莫瑞森呈递国书给丹麦国王并且在大公会中宣布爱德华六世继位。他在爱德华治下享有一年20磅的津贴。在1549年5月8日成为宗教改革阵地牛津大学的委员。1550年6月被授封骑士。7月莫瑞森出使西班牙成为皇帝查理五世宫廷的大使,公主伊丽莎白的老师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卡姆成为他的秘书。“两人一起阅读希腊语作品,莫瑞森还向家人推荐阅读马基雅维利和奥奇诺。”莫瑞森的大使身份给他带来接触人文主义思想的机会。玛丽上台标志着莫瑞森服务于宫廷的生涯结束了。玛丽是要恢复天主教主义,而莫瑞森坚持新教信仰,为此莫瑞森逃到欧洲大陆,从此后期生涯很少受到英国人注意。在大陆他在著名的新教研究者菲密格理指导下学习,与人文主义者约翰・奇克、安东尼・库克在斯特拉斯堡一起交流新教思想,一直到1556年去世。莫瑞森和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观念不一致。“对于莫瑞森的许多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而言,比如托马斯・埃利奥特,反对把暴政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和受教育的贵族基础上;对于莫瑞森,它是建立在社会各个阶层坚持遵循经文的基础之上,虽然他确实认为贵族和绅士应该成为领导者。”莫瑞森的思想体现了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且具有指导意义。都铎王朝廷臣不少是贵族和绅士,成为都铎王权构建的中坚力量。

三、理查德・莫瑞森人文主义思想的意义

身为宗教改革者,莫瑞森是著名的白马会馆群体一员,他们阅读宗教改革者的作品,“不仅仅有路德和墨兰顿,而且有胡斯、欧科兰帕迪跛埂⑼克里夫、茨温利、布更哈根、布仁提乌斯、乌尔班努斯・赫格斯、布塞、塞拉里厄斯、弗兰西斯・兰伯特・阿维尼翁及其他人的;他们共享《不同政见者的联合》(Unio Dissidentium)和《基督教的经济》(Oeconomica Christiana)的复印本”。莫瑞森了解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改革家的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积极运用和实践,也被认为是具有“更多世俗倾向的作者”。他忠诚于国王,推动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不断世俗化。“宗教改革乃是实行变革的三个主要因素的最大的一个,它赋予16世纪的变革以新的含义。”宗教变革带来了最为重大的变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必然带来英国在风俗习惯、法律、信仰,以及国家自身的本质上的革命,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英国内战过程中。

宗教改革带来了王权的加强。1529年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时,所有真正的英国男人和女人被描述为“基督徒”而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的术语暗示一种可被替换的和带来争斗的信仰的存在。但亨利八世的主教们在1529年之后的几年,并没有把他们自己看作“天主教徒”。这表明亨利的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本身产生影响,带来天主教徒的自身反省。《至尊法案》要求所有人遵循1534年的继承法和发誓绝对服从国王。国王下令修道院解体,却引来了骚乱和不安。亨利八世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观上想要收住是不可能的,这就像“一个人会从一个高高的塔上匆匆的扔下一个人并且当他在半空时命令他停下来”一样不可能。亨利来不及完全解决宗教改革问题,又要面临求镇压恩巡礼骚乱,这凸显了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紧急性,臣民大多数同意他已经确立了的王权至上,但也随之带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问题所包含的王权与民意的张力和矛盾。大多数人包括克伦威尔和莫瑞森,同意了或者说甚至服从了。“克伦威尔看到了他掌权期间采取的政治措施只是作为真正新教改革的准备的基础,所有这些在亨利1538年以后的行动措施和1540年克伦威尔的中流产。”莫瑞森作为克伦威尔的随从为亨利服务。他作为新教徒推进了爱德华六世新教革命。人民普遍更拥护一个普世的新教革命,他们中许多人对玛丽时期的主教们的回应感到苦闷而被迫遵循。玛丽推行的恢复天主教所采取的血腥措施带来了人民的恐惧。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玛丽在宫廷中都利用君权在推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运动。“在那个过程中,懦弱和害怕,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发挥了一个重要作用。”宗教改革在这三代都铎君主时期给人民带来了思想震荡和信仰困惑,随着宗教改革的政治变化产生了宪法和国家的变化,通过议会,国王如今成为英国国教的最高元首,加强了王权。

人文主义思想篇8

所谓的人文主义教育其实并非一种完善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随着人类的认知而不断进步完善的思想,面对不同的发展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因为眼光的局限,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十分有限,当时的教育界普遍重视以古典语言与古典学科作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可全面发展的人才。[1]此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维多里诺认为,只有做到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才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而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对于人才的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力,还应该具备高标准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在该环境下有所作为。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目前,英语专业已不再是文史科类学生的专长,众多理工类高校都已开设了这一专业课程,理工类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包括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等),但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致使理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而缺乏人文知识,他们对语言的低敏感程度,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明显弱于文科生。通过笔者对众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自学与实践能力其实都不强,近八成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来获得,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而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长期受到哑巴英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在英语的口语表达方面十分吃力,自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2]鉴于这种畸形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自学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可以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思想认为,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则不闻不问。换句话说,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狭窄,知识局限且难以创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就要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置英语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辅助理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只是被作为一类选修课来对待,如此设置虽说是为了让理工类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理论,但这种教学却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人文知识的普及。[3]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之下,虽然部分高校开始渐渐注重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到了真正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识却被再一次忘却,殊不知这种忘却恰恰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降低了竞争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一)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引路人,就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自身对于教育的观念,让教学重新回归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尝试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去努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这种教育的探索与引领,会直接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在对专业知识理解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二)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就被灌输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在选择就读英语专业时,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就会让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学习上变得很吃力。面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英语教师就要尝试着去改变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构架,让他们走出理工类数据式思考的模式,逐渐培养出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如此一来,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对英语基础类知识的应用,而是要将学习的范围扩大,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包括学习人文知识与艺术理念在内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4]如今的语言学习者是未来的语言工作者,所以,面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常识,学生在早期的学习阶段就要试着去理解,去体味,真正做到对于英语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掌握。

(三)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