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印刷工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06 15:58:25

印刷工程论文

印刷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 数字化印刷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50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Printing

LI Jing

(Yuncheng Polytechnic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digital products gradually occupy more market shar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printing industry,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under thi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level,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seek the opportunity of social practice, the theory of classroom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use.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nalysis, hoping t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printing;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印刷g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史,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成为当今印刷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是印刷产业的关键性技术,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成为主流技术的背景下,其教学弊端越发明显,因此应该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

1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硬件教学设施不完善

用于印刷产业运行的设备都是非常专业的大型机器,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紧张,不少高校实验室中根本没有为印刷专业的学生购置完善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教学,负责任的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与印刷产业有关的设备机械图,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满足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而不能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与印刷行业有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工作能力有着不良影响,使得教育和实践相脱节,这也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不顺的原因之一。

1.2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教师在理论领域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只能在理论研究领域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他们自身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高等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学历要求,一般情况下都是聘请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教师,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由于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积累。另外,由于教师常年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很少有时间到社会中积累实践经验,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导致如今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1.3学校实践氛围不佳

在实践活动组织事项上,不少高校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导致整个校园实践活动氛围不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有的学生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对其失去培养兴趣,进而对其所在学校的教育品质产生质疑,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其所在学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对于学校而言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对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教学创新措施

2.1建立全新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图像处理软件、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学、平版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概论、平板晒版原理与工艺、印后加工技术、印刷机械、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广告包装设计以及数字印刷与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主要偏向培养掌握印刷图文信息计算机处理理论与技术及现代印刷工艺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从上述培养课程和目标来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比较偏向理论教学,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这个行业的机会很少,甚至于在印刷色彩培养上近乎完全是理论传授,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力。

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之前,应该事先针对市场印刷企业运行现状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担任制定课程体系的相关人员最好要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才能全面了解本专业在工作岗位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全新的课程体系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职业证书要求四大方面,其中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即要求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要懂得遵纪守法、要具备事业心、进取心以及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受强调的工作压力,能够胜任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等;文化素质,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备基本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职业素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知识结构包括培养学生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英语水平能够达到英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并且要能够达到基本会说会听的水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并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以及以上考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数字化印刷技术运用中的基本技能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图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对整个印刷流程非常熟悉;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和书写相关论文等。能力结构包括要求学生具有基本色彩图形处理能力、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等;要求学生具有从事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技术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印刷工艺方案设计和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检验印刷材料质量以及印刷品质量的检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印刷市场营销能力等。在职业证书要求上,主要是针对电子图像处理工和制版工,两者都需要持证上岗。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校制定全新课程体系的原委,要让学生重视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加大知识结构调整力度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知识模块,从目前市场发展需求和前景来看,应该针对学生在印刷色彩、设计以及操作水平上进行大力调整,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生产实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另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数字化印刷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指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最大优势。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多安排和组织实践课程,比如说与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企业给本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目前一般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订单式、实训式、基地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问题,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5加强师资建设

优秀专业的教师团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应该注重引进全方位教师资源,不仅要有学术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还要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充当学生的技g指导教师,基本上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实际生产经验,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3 结语

数字化印刷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数字化印刷技术给当代印刷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开设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寻求进步和调整,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应用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印刷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5:21-23.

[2] 范丽娟.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出版与印刷,2012.2:40-42.

[3] 吴伟. 印刷电子学发展背景下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 包装学报,2014.4:88-92.

印刷工程论文篇2

1.理论讲述过于艰深

印刷工艺课程因为牵涉到许多技术原理,理论讲授必不可少,但很多教材照搬印刷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老师的讲解也照本宣科,文科类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无法也没必要理解过于艰深的印刷原理,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个案实践教学

真实案例的讲解以及软件的实操能让学生眼见为实的学习如何选择印刷材料和工艺,如何进行印前输出设定,这是课程最为关键的一步。许多专业教师因为很少参与设计实践,对印刷工艺也是一知半解,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导致这一教学环节严重缺失。

3.忽视学生作品的完整度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对于课程作业,没有持续鼓励和深入指导学生努力完成最终印刷成品。学生作业最后往往以简单的彩色打印稿交付了之,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主干课程横向打通不够

印刷工艺结课后,书籍装帧、包装设计、VI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也会陆续展开,但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谈设计创意,很少在相应的主题设计中指导学生结合印刷工艺来进行设计实践,这也影响了印刷工艺课程的后续效果。教学硬件设备和实训基地的缺失对绝大多数院校而言,为视觉传达专业配置动则几百万的印刷设备来进行教学实践不太现实。但是,印刷实训基地比较容易实现,现在很多院校也有长期联系的印刷厂供学生考察,但仅限于参观而已,对于印刷工艺流程的了解走马观花。

二、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

印刷工艺课程在不同的院校有着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印刷材料与工艺》《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工艺基础》《印刷品设计与工艺》等,叫法颇多。课程名称各异,也从某个侧面体现了各院校对印刷工艺的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笔者看来,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的课程目标可以明确为: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印刷品的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流程,从而掌握印刷设计的基本技能,为毕业即能迅速进入设计师状态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的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实践来谈理论,也不能脱离设计来谈工艺。而过于注重印刷理论和工艺技术的讲授、忽视设计实践与设计创意的引导正是目前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应该积极提炼出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所须掌握的知识点,注重结合设计创意来谈印刷工艺,加大印刷设计实践教学的比重,才能切切实实提升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范例教学

教学策略决定了把课程内容转换成何种形式传授给学生。印刷工艺教学如果仅仅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使用罗列大量文字和图片的PPT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会导致教学过程枯燥而拖沓,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转化课程内容最典型的教学策略当属苏联学者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纲要信号”是指在上课时用一种直观图表,把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用文字、符号或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笔者通过数年教学实践,结合“纲要信号”图示法,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范例教学为中心,所有理论和技术讲解都围绕范例展开,利用图表归纳简化理论,结合印刷成品展示、印刷输出文件分解演示、分色菲林打样实物讲解,印刷材料工艺成本实物核算等形式来展开案例剖析,抽丝剥茧,有的放矢。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充满趣味的案例和教学上的互动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印刷工艺,学生往往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印刷品设计作业的实践中去。

3.细化印前输出指导,完善上机实践

印前输出指导和上机实践是印刷工艺课程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但往往因为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问题而把这一课程内容人为简化了。教师亲自上机操作印前输出,同时结合学生印前电子文件进行指导,这是印刷工艺知识落地式实践的重要步骤。笔者把印前细化输出指导分为三个层面,在具体教学中层层递进,相互穿插。第一个层面是细化各类印刷工艺印前输出指导。包括专色印刷、特种材料印刷、印后加工的烫金、UV、模切等工艺在软件里的具体设置,都逐一实操演示。第二个层面是细化各类印刷品印前输出指导。如包装、书籍、报纸、海报等印刷品类型。这一层面强调解决各类型文件如何设置出血位和扣刀位,如何拼版,如何处理陷印和挂网等方面的问题,也须用软件具体操作演示。第三个层面是细化主流设计软件印前输出指导。这一层面强调对主流设计软件的优劣和异同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不同设计要求来挑选软件。笔者通常也会介绍一两款适合学生自学的拼版软件或插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外学习,作为技术层面的补充。

4.强调实验性,印制和手工结合完成作品

印刷的整个过程就是把原稿(一般为电子文件)制成印版,以油墨为着色物质,把印版上的图文大量地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过程。印刷的最终产品称为印刷品。2也就是说,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应该包含设定印前电子输出稿到印刷出成品的整个过程。很多院校没有印刷打样设备,而印刷达不到一定数量印刷厂一般又不给开机,即使允许开机打样,费用也过高。于是,很多学生的作业形式往往就是一套没有任何特色的彩喷稿,印前输出电子稿也没有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上交。严格来说,这其实没有完成印刷工艺课程教学的整个流程。针对这种困境,笔者对印刷作业提出了“强调实验性,印制和手工结合完成作品”的指导方针。一方面,强调用实验性观念做指导,以设计创意为中心,对印刷材料和工艺做极致性的探索和实践。在作业的具体要求上,笔者往往提供两个主题,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承印材料和特殊工艺,学生任选一个主题,尽情发挥,设计一本富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小册子。另一方面,强调印制和手工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用各种手段,尽力实现创作初衷,完成印刷成品。在笔者的详细指导和持续激励下,整个设计和印制过程,学生展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在承印物的选择上,学生积极寻找各类特种纸,甚至使用布料、皮革、木材、金属等与纸张混搭;在印刷方式的选择上,学生广泛采用数码快印和艺术微喷等接近印刷效果的方式来模拟印刷,找创意礼品店用热转印烫画机在布料、金属、木材等特殊承印物上实现印制等等;在特种工艺的实现上,学生更是集思广益,用指甲油模仿UV光油效果,用金粉和银粉手工上色模拟金银专色,找店家用烫金机进行烫印加工,用刻刀实现镂空效果等等。整个设计和印制过程,学生充满激情,印刷成品的效果非常不错。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实践,学生充分认识了设计、材料、工艺三者间的关系,明白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既要有高超的设计创意能力,又要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印刷技术的工艺特点和加工流程,把设计和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印刷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益、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益、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印刷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数码印刷;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S8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数字印刷作为一种独立的印刷输出方式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印刷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印刷市场正在走向多元化。数码印刷是数字印刷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实际岗位群要求逐渐提高,使得数码印刷课程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衔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实现学校与企业零对接。

一、数码印刷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不仅数字印刷技术水平与国外的数字印刷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数字印刷的人才培养也基本处于空白。数码印刷作为数字印刷的核心课程,在国内很多印刷类专业院校中并没有设置该门课程,或只是作为印刷工艺课程中的一个章节简单介绍。也有部分印刷院校考虑到数码印刷课程的重要性,开设了该门课程,但是课程设置上往往偏向于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教学。针对当前的现状,开展数码印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探讨对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数字印刷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码印刷教学改革探讨

1.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来选择。在讲授抽象或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如不同类型的数码印刷原理,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结合直观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使教学内容生动,便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数码印刷操作工艺流程的内容时,结合操作视频与虚拟动画,使讲解更生动、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大帮助。

另外,为了使增强学生的业余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电子图书和相关专业网站链接,如必胜网等,供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数码印刷的发展前景、工艺技术、人才需求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穿插使用。

(1)对比教学法。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从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印刷原理、印刷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系统性掌握到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更深刻认识到数码印刷的优势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提高学生对数码印刷的重视。

(2)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在该课程中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中引入真实生产项目,由学生根据具体要求,对项目进行设计及生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学习能力。

(3)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避免教师单方面、填鸭式的灌输。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本门课程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调节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数码印刷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情况是实践课时比例偏少。要想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就业,那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比。考虑到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控制在50%以内,实践课时比例可适当加大。

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数码印刷教学以理论为主,且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好,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步骤。实践教学的设计应该注重与企业生产的对接,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数码印刷产品生产的特点及工艺,可以将企业中数码产品生产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施完整的生产项目,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监督学生,项目具体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由学生自行完成。所以,通过完成这样的一个实践项目,学生对于数码印刷的课程理论知识有系统、深刻的理解,而且项目完成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根据印刷技术的发展,数码印刷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相应的进行,通过上述对数码印刷课程的改革,教学效果较为突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数码印刷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且在数码印刷相关实验实训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为出色。但是该课程的教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学生素质、教学条件、产业区域发展情况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会找到适合当前数码印刷教学的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刘春山,李亚芹,焦仁宝.包装印刷课程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黑龙江经济信息,2011(14):185-185.

[2]南静生.印刷人才培养全新模式[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03):20-21.

[3]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印刷工程论文篇5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充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印刷工程专业主要为印刷等信息可视化传播及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决定了专业的定位必须要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往往显得十分抽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得到不良的教学效果。印刷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了解和熟练掌握印刷产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对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刷工艺环节中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印刷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此外,印刷产品本身又是一种视觉产品,印刷产品千差万别,在印刷产品质量的实际检测中,产品的主观评价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正确地评价印刷产品质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因此,该课程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印刷工程专业培养大批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是印刷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做了积极探讨。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分析

目前,本校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理论教学共计20个学时,按照印刷品质量检测工具(密度检测、色度检测、测控条及测试版),印刷质量检测和控制参数和变量,印刷品的质量评价方法,最后介绍印刷品质量控制系统四个环节进行讲授。总共分为8个章节,即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以及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等。第二章,介绍密度测量技术,第三章,介绍印刷质量控制色度测量技术,第四章,学习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工具——测控条和测试版,第五章,介绍印刷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参数,第六章,介绍如何进行印刷图像的层次控制,第七章,学习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主客观结合评价法,第八章,介绍印刷机质量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以上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印刷品质量检测密度测量原理和色度测量原理,印刷测控条和测试版基本知识,印刷质量控制中重要参数和印刷图像层次控制等基本理论。

三、实践环节的补充

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评价印刷产品的质量,让企业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并不断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由于在印刷品的质量检测过程中,主观检测和评价在印刷品质量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对这些印刷品的缺陷进行检测和评价,仅仅凭借理论教学讲授,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如果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印刷产品检测和控制的理论知识,却发现实际生产中仍然不会检测和正确评价印刷产品质量,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消失,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对整个印刷工程专业的兴趣。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良好的综合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分为四种形式:第一,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课堂授课的形式,提出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形式。例如,在讲授密度测量技术时,除了介绍彩色密度测量种类,密度计的测量原理,密度测量中误差分析等,与此同时,详细说明密度测量技术在印刷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在印刷品主观评价理论讲授的同时,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质量问题的印刷样张,让学生在课堂先主动分析样张,努力发现问题所在,再逐一对印刷样张进行讲解。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第三,通过布置课下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印刷测试版,并打印输出,测量测试版相关印刷参数,加深对印刷品客观评价相关内容的理解,并掌握合理正确评价印刷品质量的方法。最后,通过在企业实习操作,到企业中讲授目前主要的印刷设备质量控制系统,比如海德堡的CPC系统和CP2000系统,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补充,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为之所用”。学了,用了,自然就会大大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此外,只有了解了生产实践所需,才有可能为印刷行业培养大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为培养印刷行业研究型人才储备大量的后备力量。

四、结论

印刷工程论文篇6

印刷工艺的特点取决于并受制于它使用的特定媒介材料和技术应用,丝网印刷也不例外,丝网材质的特性,最大程度的决定了网版印刷的整个工艺特点,丝网印刷包括镂孔花版、誊写版、喷花和丝网印刷等。丝网印刷的原理是:印版(版基上制作出可通过油墨的孔眼)在印刷时,通过一定的压力使油墨通过孔版的孔眼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图象或文字。丝网印刷优势明显:墨层厚度值范围大,印刷幅面从几微米至数平方米不等,承印物也极其广泛。在我国,丝网印刷被10多个行业,如:工艺美术、教育科技、玻璃制品、军事领域、医学领域、电子行业等,100余种产品,如:交通标志、教学资料、机场导航、教学仪器、玩具、办公用品、奖牌奖状等等行业采纳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丝网印刷还将会存更多领域蔓延开花。

二、丝网印刷的工作情景介绍

1.制版流程

完整的印刷加工流程,通常分为印前、印中、印后三个阶段。印前技术,就是指上机印刷之前的所涉及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电脑平面设计、桌面出版。丝网印刷的印前操作简单,只要图案或文字通过电脑图文处理的主要功能通过输出到各种设备,如打印输出、写真喷绘、菲林输出等,转印在透明或半透明的介质上就可以。直接制版法是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这种制版法是把感光液直接涂布在丝网上形成感光膜,感光材料的成本低廉且工艺简便。另外,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涂布、干燥需要反复进行,为得到所需的厚度,需要一定的涂布、干燥作业时间。显影:将曝光后的丝网版浸泡于自来水中,约1~2min。再用压力水(自来水压力)冲洗干净,也就是将未曝光的图文部分冲洗干净。如有局部细线条显不出,可用显影液辅助显影。即用毛刷显影液涂刷在未显出部分,放置30s至1min,用压力水冲出,将丝网版凉干方可进行印刷。

2.印刷流程

丝网印刷操作,可以采用手工方式或机械方法进行,丝网印刷原理一般是以手工印刷为基础的,手工印刷是指从续纸到收纸(或移动基版),印版的上、下移动,刮扳刮印均为手工操作。工艺流程为:印刷准备刮墨板调整印刷印品干燥印刷准备,有印刷机上安装丝网印版,印刷间隙的调整,确定承印物的位置,调配印刷油墨等。丝网印刷,需要使用吸附值较低的油墨,油墨的粘度较低最好。丝网印刷的油墨,是用橡皮刮板刮漏到承印物上的,刮板要有良好的耐溶剂性和耐磨性还有弹性。刮墨板的形状有直角形、圆角形、斜角形等。刮墨板与丝网板的夹角越小,刮墨板速度愈慢,印品上的墨量就愈大。印刷时根据承印物材质选择刮墨板形状,根据要求的墨层厚度,调整刮墨刀的角度。网距就是网版与承印物之间的距离,用h表示.网距的作用是使丝网要印刷时能以线接触或线分离的方式进行.其h>0称离网印刷,一般情况h=2-3mm并根据效果再适当调整.网距越大,丝网的回弹力就越强,剥网的速度就越快,则越有利于图案的清晰.但是随网距的增加,丝网的拉伸变形也会有所增加,从而引印刷图案尺寸的误差和位置精度的误差。丝网印刷,墨层厚,油墨干燥缓慢,需要用干燥架晾干,有些丝网印刷产品,油墨凝固在印品上以后,还要进行特殊处理让其干燥。另外有一种简单快捷的曲面丝印网印刷方法活面网印,即将丝网版面拆下来直接紧贴于承印物面上进行印刷。采用活面网印方法,可印制大量加工印品、汽车上印制招牌字等异形平面上印刷产品,如矿泉水桶、电话机、电脑鼠标标志、脸盆、热水瓶等。

三、高职丝网印刷实践教学探索

在我国,高职学生普遍底子薄弱,文化素质较差,当然作为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不能仅以高考成绩论,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基础教育是有缺失的。在高职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践训练,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整个工作过程,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全学程的纵向体系。丝网印刷教学可实行开放式、项目式和能动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实践中自我组织系统中得到强化。丝网实践中教学体系构建,是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丝网印刷具有易操作、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容易掌握。以丝网印刷实际工作流程建立运行机制。学生可直接参与整个课题与实践操作合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助,并且是印刷工艺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四、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句话是高职培养目标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种尺度的把握是普遍老师难于控制的。在教学中不光要有实际的优秀范例分析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和理清理论知识,着重培养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带学生在实训室中实际操作,把课堂设在实训室或工厂的实际岗位中,通过实际项目为导向,使学生明确丝网印刷中产生的问题如何去解决,通过整个工作流程实践训练反过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通过实训与企业合作,让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学生都有在企业实践或顶岗实习的规定,把学生放到生产一线锻炼,使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去掌握活动的全过程和整个工艺流程及技术细节。学校还要建立丝网印刷生产实训基地(实训室),学生不仅在校内也可以得到锻炼,也可以通过引企业进校园的孵化基地或工作室进行锻炼,使学生在校外公司、企业得到丝网印刷的实训与锻炼。这两种锻炼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完全虚拟项目训练,为实际生产项目训练,通过实际的生产活动,扭转学生完成作业的惰性。

六、结语

印刷工程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 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印刷工程论文篇8

印前技术是21世纪印刷的基础

Drupa 2012展会的热点是高速喷墨印刷,焦点是横空出世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震撼业界。然而,这些技术都离不开数字印前,数字印前的发展也为这些热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可以说,印前技术是21世纪印刷的基础,不论使用何种输出设备,不论从设计到色彩管理,还是从RIP到工作流程,几乎所有印刷生产的第一步都是由印前软件制作开始的。历史的轨迹正是由印前来推动印刷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数字印刷公司,有多台知名品牌数字印刷设备,从1份到5000份的产品全部采用数字印刷。其运营模式是,公司最大的部门是印前部门,整个控制流程是数字化的,所有作业的数据交换格式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管理和色彩管理等都在印前做好,印刷产品的内容和品质全部由印前来控制。操作数字印刷设备的员工,只负责纸张的装载和机器的开关,并不需要去管理印刷品的品质和文件内容。该公司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收回了3亿美元的数字印刷设备投资。

印前走向全流程时代

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发展。在这些新技术的推动下,印前与印刷、传统胶印与数字印刷、客户与印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变为一体化的流程解决方案。数字化流程先期是以印前为主,随着JDF、CIP3/4等技术的融入,逐渐扩展到印刷,如今更是把客户的订单提交也纳入流程控制范围,并将延伸至印后加工的全流程。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成立了印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和国际印前数字中心,建立了包括印前创意、设计、编辑、校对和印刷之间不间断的数字化全流程。通过网络进行订单接收、文件传递、色彩管理、图像处理、版式制作、数码打样、客户管理,使企业和客户打破局限,实现编校“零距离”交互。客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进行远程编校工作,系统365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对文件实时处理。数字公司就像一个“司令部”,通过网络接单后,可以自动选择系统内的印刷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订单的最佳取向,并将数据传输到印刷机。

印前是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如今,印前与美术设计、创意设计融为一体,并逐步使美术师、设计师、制作师打破各自独立的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文化、艺术、设计、制作、工艺、个性和收藏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印前创意设计制作功底,以艺术印刷为基础,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核心,打造雅昌艺术网的服务平台,通过对文化遗产和艺术资产的保存、管理、开发、传播、利用,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式样、多视角、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服务。雅昌通过新颖的创意设计、精湛的制作技术及考究的印装工艺,印制出许多精美书籍,享誉全球。

雅昌在经济文化领域开拓出一条“为人民艺术服务”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颗璀璨之星。

印前技术与创意设计完美结合

传统印前制版是以加工服务为主、创意设计为辅的经营模式,不少企业则实现了以创意设计为主、制版加工服务相匹配的战略转变。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的数字印前中心原来是以制版加工服务为主,近几年则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前端服务,成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中心,增加了优秀的设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头脑核心”。创意不断、业务不断。

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印前的图像处理、DTP制作等重要技术工作已从印企转移到专业设计制作中心去完成,使之与创意设计紧密结合。典型的如中央三大画报《人民画报》《画报》《民族画报》,都由报社自己建立的设计制作中心完成,再把制作好的电子文件交印企拼大版、输出、印刷。

这种印前重要技术与创意设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印前研发独立的终端产品

印前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研发一种独立的终端产品走向市场,成为一大亮点。

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创建数字式高仿真书画艺术品复制中心,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喷墨印刷适性的高分子聚合涂布材料等五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利用这些专利技术把授权的仿真书画艺术品进行创新设计,推出《百册中国历代书画精品大观》等书画复制作品。同时又与当代画家合作,限量复制其作品,通过装裱设计,推向市场,创造出数倍于加工服务的利润。

天可嘉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利用复制出的中国书画艺术品继续开发新的应用,制成大如可作为家具摆设的屏风,小如台历等室内装饰品,还通过特殊工艺技术,制成有金粉效果的唐卡、佛像等,受到客户青睐,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印前成为研发推广新技术的核心部门

数字印前技术日新月异,印前软硬件的革新更为频繁,各种色彩管理解决方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性应用。一些企业把印前部门当做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的核心部门,也收获了新的发展。

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建立印前科技研发中心,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在行业中率先开发了以PDF和JDF数据格式为基础的CTP数字化工作流程,使流程的合理性得到完善和提高,达到使用方便、准确、可靠的效果。他们自行开发的《色彩管理系统优化技术》《印刷密度数据控制管理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

龙樱公司还利用自行开发的新技术,印制出高档精品画册《锦绣文章》。该画册共600多页,厚6.6厘米,采用特种纸印刷,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了页边爬升图文,使整个书合上时三边会呈现古朴的龙形暗纹,令人叹为观止。主席访问美国时,曾将《锦绣文章》画册作为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

浙江影天印业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应用6色7色高保真分色技术,印制出高档精品画册《宋画全集》,共32卷,使古画色域更广,更符合原作的颜料颜色,再加上采用10微米调频网印刷,确实达到了古画复制的高水平,受到艺术、出版、印刷界高度评价,被誉为“印刷艺术品”。

推荐期刊
  • 印刷
    刊号:31-1402/TS
    级别:省级期刊
  • 广东印刷
    刊号:44-1222/TS
    级别:省级期刊
  • 今日印刷
    刊号:11-2696/TS
    级别:部级期刊
  • 中国印刷
    刊号:11-1701/TS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