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印刷图文技术8篇

时间:2023-10-02 08:55:31

印刷图文技术

印刷图文技术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印刷;教学

一、艺术设计与印刷工艺

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将各个元素组合布局,其中包括图形创意、色彩编辑、文字设计等重要元素。这些设计内容的传达最终会通过现代印刷工艺技术来传递,批量复制的印刷工艺属性同时也成为艺术设计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印刷工艺的每一次改革创新都会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印刷工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印刷工艺理论

完整的印刷流程主要包括印前、印刷、印后三阶段。

(一)印前

印前技术指的是印刷前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设计稿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稿,特别是印前计算机图文处理,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融合着电子网络技术、激光技术、图文技术等,迅速将艺术和技术结合进入现代数字制版时代,成为先进印刷工艺的主流。

(二)印刷

1.平版印刷由早期的石板印刷演变命名,又称胶刷。印刷图文和非印刷图文几乎在一个平面,通过油水不相融的原理使需印刷的图文涂上油墨,非印刷图文吸收适当水分。版面涂拭油墨后,印刷图文部分便开始排斥水分吸收油墨,而非印刷图文需要水分抗墨。此方法称为平版印刷。2.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是通过印刷机的给墨装置通过墨辊将油墨转印。凸版上的印刷图文部分远高于非印刷图文,油墨只能转印到凸出的图文部分,而非图文部分则没有油墨。在印刷压力作用下,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从而完成印刷。凹版印刷是与原稿图文相对应的凹坑与印版的表面所组成的印版,方法是利用压力接触,直接将凹坑中的油墨压印到承印物上,油墨量的多少决定承印物上墨层厚度,完成印制。3.丝网印刷丝网印刷是将布织物网绷在网框上,传统方法是采用手工刻漆膜、光化学制版制作。现代方法则是利用感光材料照相制版,使丝网印版上印刷图文的丝网孔为通孔,非印刷图文的丝网孔堵住。通过刮板挤压,油墨通过网孔转移到承印物。4.热转印印刷热转印是一种新兴的印刷工艺,由国外传入,通过热转印机加热加压将转印膜上的图文转印在承印物上,油墨层与承印物表面融为一体,视觉效果甚好。传统升华热转印是需要按照图片尺寸制作出网点式凹版电雕版,将凹版安装到机械上印刷到PET聚酯薄膜上即印刷成热转印花膜,转印花膜安装上热转印烫印机上进行印刷,操作简单,图案一次成型,无需套色。数码热转印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印刷图案打印在转印纸上,用烫印机印制,操作简单。

(三)印后

印刷产品成型的最后阶段,工序流程丰富繁多,例如烫金、打孔装订、磨光、覆膜、涂胶等,通过精修装潢,提高印刷产品的档次。

三、印刷工艺实践实训

(一)校内实践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数码热转印印刷方法为例。数码热转印的承印物主要针对T恤、布包、情侣服及个性化服饰定制。传统升华热转印制作成本高昂,而数码热转印制版工艺简单,周期缩短,印刷图文从Photoshop软件内处理完毕,直接将信号传输到打印设备打印,效率快,色彩还原度高,是传统热转印无可比拟的。针对当下应用较多的数码热转印,制定“动手绘稿,独特定制”的布包小课题,学生兴趣浓厚。前期的承印材料选择上,学生多途径搜集购买各种承印物,因为材料性能的不同直接关联到数码热转印时间的差异性,也影响最终的印刷效果;原稿设计让学生手绘或软件制作,制定独一无二的个性图案,在此课程先前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图案基础、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编排等课程,因此学生有基础绘制个性图案;图文完成后开始规范制作打印,通过转印机将图案转印到布包上。

(二)校外实践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印刷企业参观学习这个阶段的教学点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隆泰印务,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印刷企业了解印刷流程、设备、材料,感受印刷流程的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化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与创新意识。2.布置实际案例操作作业以丝网印刷为例,学生针对本土文化,课下前期调研,每组提炼出泰州代表性文化演变成图案,将先前的图案专业基础很好地衔接;学生在企业内学习“绷网—脱脂—烘干—剥离片基—曝光—显影—烘干—修版—封网”的丝网操作,在独立操作时,教师和企业工人阶段性跟踪。整个过程完成下来,教师监督、企业技术指导,深入泰州文化并将传统手工丝网印刷技法吸收,教学效果甚好。

四、结论

通过印刷工艺理论、校内印刷实训室实践教学、企业参股实训,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了解从“印前原稿设计—印前制版—材料运用—印刷流程—印后加工”的整套过程,更大地发挥了印刷工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印刷图文技术篇2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益、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益、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印刷图文技术篇3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印刷图文技术篇4

丝网印刷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印刷方式,以其独特于其他印刷方式的优点在当代社会中正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是一种即古老又年轻的印刷方式。丝网印刷起源于中国,发展于西方,距现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丝网印刷属于孔版印刷,并与平、凸、凹印等三种印刷方式并称为四大印刷方法。其中,孔版印刷包括誊写版、镂孔花版、喷花和丝网印刷等。孔版印刷的原理是使油墨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漏印油墨的印版,在目标物体表面上形成客户所需的图像或文字。

一、丝网印刷的社会效应

丝网印刷技术除了液体的水与气体的空气外,其他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作为承印物进行印刷,因此在现代印刷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丝网印刷不仅仅是在技术上与其他三种印刷类型不同。由于其印刷速度快,印刷适应性强,效果立体鲜艳等优点在企业或公司的广告宣传、艺术设计的装饰装潢等领域广泛应用。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多种流派与风格等丰富着人们的视听,快消时代的到来也同样推动着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丝网印刷方式所运用的设备简单并且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丝网印刷在日常生活中的T恤、背包图案、壁纸、彩色油画、招贴画、名片、装帧封面、商品标牌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特殊材质的包装、醒目显眼的广告显得越来越重要,丝网印刷的优势正好在这个时候应用到厂商的宣传上来,可以在特殊的材质形体上进行印刷制造吸引人眼球的印刷包装,满足客户对个性包装的需求,可以印制大幅面的广告宣传招贴,为广告宣传创意的实现载体。为设计师的设计创意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丝网印刷的广告、宣传作用

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广告宣传烧掉的费用也是越来越惊人,因此,更多的企业选择去运用综合的广告宣传方式进行企业宣传。由于T恤的受众人群较多,没有年龄与性别的限制并且能够在其布料上面印刷图案与标语,经过系统设计过的图案与标语不仅能够对T恤的本身带来良好的设计感,又能随着穿着之人的行迹对企业进行宣传,既实用又美观、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实用T恤来作为其广告宣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对于个人来说,名片在人们交往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初次见面彼此互递名片也是一种有礼貌的象征,表示自己的真诚与身份,因而名片的重要性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想亲自参与到自己的名片设计制作中来。

(二)丝网印刷的艺术表达作用

由于丝网印刷能够弥补其他印刷方式的不足,在操作上也较为简单并且工艺周期短,艺术表现效果强,在装潢与设计方面同样也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人进行创作。目前丝网印刷不仅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平面广告、插画、招贴画等平面设计上大放异彩,而且在室内装潢设计领域的家具表面装饰、墙面壁纸的设计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师们需要及时快速的把灵感记录并表达出来,通过载体将设计的图形与文字传递给受众,只有通过印刷术才能把思想变为实际,达到传播的作用,因此丝网印刷再次以其优势得到了设计师们的偏爱,丝网印刷技术印刷出来的图案与文字耐光性强,色泽鲜艳。由于丝网印刷具有漏印的特点,所以它可以使用各种油墨及涂料,包括颗粒较为细小的浆料、粘接剂及各种颜料,也有颗粒较粗的颜料。除此之外,丝网印刷油墨的调配方法也很简便,并且可把耐光颜料直接加入油墨中进行调配,方便实用。经相关实验表明,丝网印刷的最大密度值范围可达2.0千克每立方米,因此丝网印刷产品的耐光性比其它种类的印刷产品的耐光性强,无论室内室外都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由于丝网印刷技术的图像与色彩的准确性、图画尺寸的不受拘束等优点使得丝网印刷技术在版画、油画复刻等其他艺术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丝网印刷的运作模式

在丝网印刷中,传统的丝网印刷是将丝织物、合成纤维织物或金属丝网等织网结构材料绷在木质边框上,采用手工刻漆膜或光化学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而现代丝网印刷技术,则是利用感光材料与现代化设备通过照相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

(一)丝网印刷的传统运作模式

丝网印刷的基本原理是:丝网印版的部分孔能够透过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印版上其余部分的网孔堵死,不能透过油墨,在承印物上形成空白。要得到好的丝网印刷质量,丝网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国外,丝网用的材料主要有丝绸(绢网)、尼龙(尼龙丝网)、聚醋(涤纶丝网)、金属处理的聚醋(镀镍涤纶丝网)、不锈钢(不锈钢丝网)、铜(铜丝网有黄铜丝网,紫铜丝网、磷铜丝网等)、薄棉织品、棉布和一些粗棉布。用作丝网的线可以由动物物质制作、也可以由植物、矿物质、合成物质以及上述几种物质的组合来制作印刷时通过刮板的挤压,使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或阴版或阳版的与原稿一样的图文。

丝网印刷是孔版印刷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传统的运作与加工也是基于孔板印刷的印刷模式进行发展与创新,在传统的丝网运作模式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丝网材料,并把丝网浸湿紧绷于网框上,并在丝网上制成堵塞非图文部分的网孔模板,使得未经胶堵塞的图文部分的网孔能够透过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之上,利用刮板加压,使油墨能够从图文部分的网孔漏印到承印物上,这一些步骤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

(二)丝网印刷的现代运作模式

印刷图文技术篇5

[关键词]数字印刷 喷墨技术 静电成像

中图分类号:F40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384-01

1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数字印刷是近些年新兴起来的技术,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也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由于数字印刷涉及到计算机和印刷两个行业,因此也主要存在着两个行业定义:计算机行业将数据由计算机转换到纸上统称为数字印刷,也就是打印机形式的功能;另一个是印刷业的定义,即将数字图像信息而不是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信息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

2 数字印刷技术热点及应用情况

2.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

静电成像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在光导体表面形成与要印刷的图案相一致的静电潜像,然后通过带电色粉(在电性相反的库仑力作用下)实现潜像可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显影,从而实现所印图案的转移。单纯从技术层面出发,静电成像可以看做是把物质的光导电性能和静电现象结合起来实现图案信息记录与转移的技术,但它与日常的光学照相又有所区别,即光学照相的感光剂多为银盐,而静电照相的感光剂是光导电物质,利用其见光后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实现图像的成形。静电成像的过程可以细化为成像、着墨、色粉转移(印刷)、定影以及清洁等过程来实现数字印刷。由于这种方法对印刷的载体种类几乎零限制,且效率突出,因而得到广泛关注。

2.1.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热点。当前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的优化主要集中在:第一,光导体的加工工艺。这是静电成像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主流的光导体有有机光导体和单晶硅,特别是如何保证感光带光导体涂层的覆盖面、均匀程度和使用寿命,是进一步提高印刷质量和幅面的核心,也是静电成像印刷技术相较于传统印刷技术的巨大优势;第二,是静电成像印刷系统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静电成像技术是印刷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结合的最新产物,因此必然涉及到二者结合所涉及到的管理系问题,怎样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将印刷买家、设计师以及印刷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现良好沟通来满足买家的要求是静电成像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应用难题。

2.1.2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应用热点。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革命,印刷业所服务的对象群体等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导致印刷业的应用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出版、印刷服务面越来越广,导致所印刷的产品种类繁多,版式不尽相同,对印刷的速度、质量、幅面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在这样的形势下,产品的细分成为各大厂商抢占市场份额的必备手段,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印刷产品和服务体系使得应用市场层次鲜明;另一方面,为了尽最大可能增加自身竞争优势,相关硬件生产厂商开始根据自身设备相配套的网络化软件开发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使得数字印刷生产经营模式初见端倪,逐渐走向模式化和正规化道路。

2.2 喷墨印刷技术

相较于静电成像的复杂原理和繁琐工序,喷墨印刷则简单明了,喷墨印刷的喷墨工作直接由与图像有关的信号来决定,且是直接进行喷射,在信号输入与最终印刷之间不需要任何转换工序。喷墨技术可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喷墨。连续喷墨技术是根据印刷图像的图案进行充电,引导由小墨滴汇聚成的恒定墨流,在产生的电场中发生预期中的偏转,而对于未带电的墨流则喷射到纸上,即保持通电墨流的图像信号与印刷图像负片相同。“按需喷墨”技术是完全根据所要印刷的具体图像来产生微小墨滴。根据墨滴的产生机理不同可以划分为热泡喷墨和压电喷墨印刷。热泡喷墨是通过加热来产生墨滴,并使墨腔中的液体油墨局部汽化。压电喷墨是通过机械作用使喷腔变形,由一个压电信号和腔壁的压电特性产生的动作,使墨滴成形,并从喷嘴中喷射出来。

2.2.1 喷墨印刷技术热点。当前喷墨印刷技术还不完全成熟,还有很多技术细节在研发和优化过程中,其研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第一,如何实现喷墨打印头精细化和阵列化;第二,怎样实现喷墨技术所用墨水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第三,如何加快色彩管理和生产管理系统向着智能化方向转型。

2.2.2 喷墨印刷应用热点。喷墨印刷应用热点并不与其研发热点一致,这点也很好理解,研发热点代表着喷墨印刷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应用热点是技术较为成熟的已有产品。B2幅面的高速喷墨印刷机无疑是喷墨印刷的宠儿,由于相关技术的突破,使得B2幅面高速喷墨印刷机迅速占领市场,并取得了高效率、高自动化、高品质的业界口碑,对传统印刷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刺激了印刷业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另外就是在线涂布、纳米墨水等工业领域的应用突破。传统印刷业很难满足不同承印物与喷墨墨水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喷墨印刷技术逐渐开始与胶印技术实现应用上的综合。

3 数字印刷产业发展方向

印刷业既是一个古老的领域,又是焕发新的生机的行业,特别是随着传统印刷向着数字印刷的转变,使得印刷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其所能创造的产业价值也大幅度增加。在信息时代把握数字印刷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图片等信息传达手段逐渐成为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影集、游记等市场需求快速增大,这都对数字出版和数字影像的技术水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其精耕细作已是必然趋势。新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变化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提出更高要求,为了能让企业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除了技术要保持先进水准外,还要进一步细分市场,重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个性化需求,怎样依托互联网这一庞大体系来实现设计师与用户的互动,真正实现DIY模式的产品开发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 结束语

印刷技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过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印刷技术的发展必然趋势。如何在技术更新换代惊人的当下把握住机会,借助我国现有传统印刷基础条件,实现更合理的数字印刷体系的构建,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是我们必须要关注也必须要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每一个从业者贡献自己的精力,致力于更高效、品质更高的印刷技术研发中去,真正让我国成为印刷强国。

参考文献:

[1]吴振兴.浅析数字印刷技术及其应用[J].今日印刷,2013(3).

印刷图文技术篇6

论文摘要 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工业界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 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 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 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印刷图文技术篇7

1.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1.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2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2.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2.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2.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3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4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5]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6]任云.数字印刷中的成像技术[J].今日印刷,2006(3)

印刷图文技术篇8

2012年5月,班尼・兰达(Benny Landa)――lndigo数字印刷机的发明人,带来了一项突破性的新技术,这项技术或将极大地推动印刷技术及市场的发展。这个震撼性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就有文章暗示这可能是自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以来印刷行业最大的变革。

这项技术就是纳米图像印刷(Nanographic Printing)技术,又称纳米技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印刷技术,是因为其采用了创新的印刷系统和印刷工艺,而其技术的核心是Landa Nanolnk(兰达纳米油墨)。这是一种专有的水性油墨。其颜料的颗粒直径只有几十纳米。

不同于平版印刷技术,纳米印刷技术拥有数字印刷省时省料。短版小印数以及可变数据印刷的优点,同时还具有胶版印刷的质量。

喷墨印刷是将油墨直接喷印到承印材料上形成图像,而纳米技术首先将纳米油墨喷到一个独特的经加热的橡皮布转印带上,形成超薄的聚合薄膜,最后被转印到承印材料上。本白皮书将展示纳米技术是如何将数字印刷的多功能、小印数的经济性,与胶印低单页成本、高生产能力集于一身的。

简介

在印刷市场,98%的印刷采用的是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印刷技术,而非数字印刷技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的数字印刷工艺将油墨直接喷到纸张上,含水分的墨水会渗透纸张,颜料颗粒也随之渗透到承印材料表面下,使得其对光线的吸收能力降低。

此外,当多种颜色需要叠印在一起时,对喷到纸张上的墨水总量就有一个限制,这个最大的阈值被称为TIC(总油墨覆盖率)或者是TAC(总面积覆盖率)。任何油墨的使用量超过这个限额后,将使后印刷的油墨无法附着在先印上的油墨上,更重要的是,墨水无法在纸张上完全变干,导致墨水会蹭脏随后印刷的纸张。

这个问题在任何印刷过程中都会产生,无论是胶印还是喷墨印刷。以喷墨印刷为例,油墨中含有大量水分,容易使纸张过分吸水、膨胀,变形和褶皱。因此印刷的纸张必须被加热,将水分从纸张中蒸发掉。这就限制了水性油墨仅可用于总面积覆盖率较低的印刷,如书籍和直复营销材料的印刷,而不适用于总面积覆盖率较高的印刷,例如商业印刷,包装印刷或彩色书刊印刷。

纳米图像印刷独特之处

兰达纳米图像印刷技术的创新性在于其采用纳米级的颜料,对于光的吸收比其他颜料更强,印刷图像的网点光滑锐利,非常均匀,光泽度高,可实现最广泛的CMYK色域――比胶版印刷多出至少15%的潘通色彩(如图1)。

兰达纳米图像印刷技术的许多优势是通过减少承印材料对液体油墨的吸收而实现的。

此外,超细的兰达纳米油墨颜料可形成一层超薄的油墨层,让数字印刷在高速下成像成为可能;兰达油墨能够在普通的未经处理的材料上进行印刷,包括各种涂布和非涂布纸张;另外,兰达油墨还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塑料薄膜、标签纸,耐磨产品以及防刮图像上。

兰达纳米油墨

许多材料达到纳米级别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属性。一些粒子变得超级坚硬,从而能够保护表面免于磨损;一些粒子变得极易被血液吸收,成为独特的药物输送系统。通过10年的研究,兰达发现,当墨水颜料减小到纳米级别的大小时会变成异常强大的着色剂(如图1)。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纳米油墨着色剂成为纳米图像印刷工艺的核心。

兰达纳米油墨中颜料颗粒的直径只有几十纳米。相比之下,质量较好的胶版印刷油墨颗粒大小大约是500纳米,至少是纳米油墨颗粒的10倍。此外,纳米油墨是水性油墨,拥有良好的环保特性。

纳米图像印刷工艺

纳米图像印刷一开始,先喷出数以亿计的墨滴。然而,油墨并非像传统喷墨技术那样直接喷射到承印材料上,而是由安装在喷头上的喷嘴喷到特殊的橡皮布转印带上,喷嘴距离橡皮布1~2毫米。

每个喷头印刷一种特定的颜色。兰达纳米图像印刷机装有8个喷头(如图2),因此可以同时印刷多达8种不同的颜色。另外,8个喷头可以印刷CMYK和专色,如白色。

由于配置有8个喷头,可以用每2个喷头印刷一种颜色,配合双倍速度的纸张传送系统,可以在印刷质量不变的同时,加倍提高生产效率。

每滴油墨喷到橡皮布上的时间都计算得极为精确,从而确保每种色彩的印刷更加精确到位,获得更加完美的色彩套准。

当墨滴落在经加热的橡皮布上时,墨滴便很快扩散开并失去水分变得很薄。当油墨中的水分受热挥发之后,油墨就在橡皮布上形成一层超薄、干燥的聚合薄膜(如图3)。

这时,再通过压印滚筒将聚合薄膜转印到承印材料上。通过压印,这层500纳米厚的油墨薄膜紧紧地附着在承印材料,并不会渗透进承印物(如图4)。最终形成的图像十分牢固。耐摩擦,不需要进行干燥处理,橡皮布上也不会有油墨残留。

所以,双面印刷就变得极为简单。完成的印刷品可以立即进行加工,即使是刚从印刷机出来,用最具挑战性的印后整饰设备来加工也完全没有问题。

转印橡皮布

独特的橡皮布及橡皮布传送系统的设计体现了确保完美印刷效果的一些关键考量,包括如何将图像完整地转移到纸张上,杜绝油墨残留以及橡皮布运动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橡皮布及其传送系统的设计确保兰达纳米油墨能精确地滴落指定的位置上,形成完美的图像,同时又能将油墨薄膜干净利落地转印到各种承印材料上,而绝对没有油墨残留,这些问题都在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平衡和解决。这样,印刷图像可以100%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因此橡皮布是非常干净的,以便进行下一个图像的印刷。

网点特点

喷墨印刷形成的网点边缘模糊,这主要是由于水性油墨渗透并被纸纤维吸收造成的。胶印的网点通常比喷墨印刷的网点更锐利,但也容易由于渗墨现象导致边缘粗糙。

如前所述,兰达纳米油墨喷到纸张或其他承印材料上后形成一层干燥的油墨薄膜,而并不是直接喷在承印材料上,所以油墨不会渗透进纸张的纤维中,也不会沿着纸张纤维扩散。相反,油墨贴合纸张表面的粗糙度乃至每根纤维的表面状况,牢牢覆合在纸张表面上,形成非常薄的薄膜,因此油墨使用非常节约。这就是纳米印刷技术印刷的网点清晰锐利、均匀一致,光泽度高,以及网点极其光滑圆润的原因(如图5)。

更宽广的色域

Landa纳米图像印刷技术突破了另外一个技术障碍。因为兰达纳米油墨的颜料颗粒极其微小,所以,在兰达纳米图像印刷技术中,兰达纳米油墨的成分比其他印刷工艺具有更为广泛的光动态范围,并且比胶版印刷涵盖更多的潘通色彩及更丰富的灰度(如图6)。

此外,纳米图像技术和兰达纳米油墨在印刷实地时,比采用其他印刷技术所形成的墨层厚度更薄,密度更小。

光泽一致性

采用纳米图像印刷技术打印出来的墨层极薄,颜色浓度高,并且还具有另一个令人惊喜的印刷效果――印刷图像可保持与承印材料高度一致的光泽效果,也就是说,在高光纸上印刷出高光图像,在亚光纸上印刷出亚光图像,并且光密度、网点形状和图像质量依然保持完美。

相较之下,采用墨粉电子照相技术打印出来的图像就只有一种光泽度,不能根据承印材料光泽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印刷图案区域和图案背景的光泽度不同会刺激眼睛,而这样的印刷效果被视为是低质量的。

优越的介质适印性

超薄的纳米图像印刷墨膜对各种纸张和塑料承印材料均具有优越的附着力。由于采用了上文所述的转印技术,兰达纳米油墨图像很容易被转印到几乎所有的单张纸或卷筒纸基材上,包括各种涂布纸和非涂布纸、塑料、新闻纸,薄膜等,且无需对基材进行预处理。在纳米图像印刷技术中,由于油墨在转印带上已经干燥,转印到承印材料上的油墨薄膜不含水分或者其他液体,所以承印材料不会因为湿润而受损或变形。

采用纳米图像印刷技术进行印刷,承印材料保持是干燥的,并且因为不需对承印材料进行加热干燥,承印材料也不会因受热过度而变形或受损。

纳米图像印刷的经济优势

纳米图像印刷技术是所有数字印刷技术中单页印刷成本最低的,这得益于其内在的以下技术特点:

油墨载体――兰达纳米油墨是基于水的,这是一个比任何基于溶剂或UV油墨都便宜的墨水载体。

油墨用量――兰达纳米图像印刷技术所形成的墨膜厚度约为500纳米,大约只有胶印图像的一半,因此印刷相同图像时,油墨使用量只有胶印的一半。

能源消耗――兰达纳米图像印刷技术中的加热过程主要是为了让油墨中少量的水分蒸发,而无需烘干湿润的纸张,因此可大量节约能源。

承印材料成本――适用于任何承印材料,可在低廉的、现成的未涂布纸上进行印刷,而无需选择昂贵的涂布纸或专用纸,从而降低印刷成本。

生产物流――兰达纳米油墨制造成浓缩溶液发运,从而降低的包装、运输和存储的成本。

兰达纳米油墨和纳米图像印刷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数字印刷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单张纸印刷速度可高达每小时1300张B1纸,卷筒纸印刷速度可达每分钟656英尺(200米),将数字印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平一倍,显著提高了印刷企业的数字印刷生产能力。总结

纳米图像印刷技术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开创了一项全新的印刷方式。它将特别的印刷工艺与水基的兰达纳米油墨以及设计独特的橡皮布转印带完美结合在一起。

凭借其高效的生产率、广泛的纸张适印范围、媲美胶印的品质,以及赢亏平衡点在约5000张的印刷量,纳米图像技术成为首个可在主流市场竞争的数字印刷技术。

随着印刷市场从胶印转向数字印刷。印刷企业将无法仅靠胶印在未来获得持续增长。纳米图像印刷技术清除了当前数字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速度、质量和成本,并将彻底改变整个印刷行业。

关于兰达

推荐期刊
  • 印刷
    刊号:31-1402/TS
    级别:省级期刊
  • 广东印刷
    刊号:44-1222/TS
    级别:省级期刊
  • 今日印刷
    刊号:11-2696/TS
    级别:部级期刊
  • 中国印刷
    刊号:11-1701/TS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