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0:43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建议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费上的恐慌,因此需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一般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理解为:网络是舆情的载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广大网民把自己对所关心的和有关利益的事情所带有的态度、情绪及意见、观点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然后可以进行互动,还包括集合到一起的后期影响力。根据有关农产品的法律规定中的农产品定义,将关于农产品的网络舆情概括为: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是中心,在互联网的表现和传递功能上,网民对从农业中得到的动植物和其他产品有没有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与不造成损害的要求所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而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传递和互动,还包括集合在一起的后期影响力。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是指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导向、特征以及形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可以监测出及时、可信的舆情信息,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决策服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监测舆情、收获数据,更要对网络中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分析意见情况,以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提出科学的建议。

2网络舆情监测流程

2.1获取舆情。舆情信息的获取是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获取舆情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工搜索。把各种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论坛、影响较高的博客、影响广泛的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紧密关注那些有嫌疑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点的农产品相关问题,尤其是负面新闻,制定一个关于热门站点的登记笔记,监测浏览网站中新闻、论坛热帖、博客高热话题、微博热点的排行情况。2)专用软件搜索。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搜索的软件,按照一定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对信息实行自动化搜集,再把搜集的结果集中起来。专用软件搜索节省了人工工作,提升了搜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2分析舆情。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判别分类。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关于性质的判别一定要全面准确,在舆情信息的本质与价值方面对舆情认定和判断,并在舆情传播范围、情况和受众观点趋势等方面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舆情信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认清舆情的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这样对舆情后期的应对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策略。2.3报告舆情。为了保证舆情信息在时间上的效率,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利用,需要把舆情信息分门别类,根据舆情涉及事件轻重设立不同程度的报告(如专题报告、快报、日报、月报等),重要事件舆情上报到农产品监管部门,尤其是质量安全部门。一般情况下,日报形式的舆情报告汇总上报最为经常使用,当遇到重大紧急舆情就要使用快报的形式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工作中,还要把舆情信息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分析汇总,编撰成月报的形式上报。对民众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上报和监测跟踪的基础上做好专题性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专题案例进行综合整理,推广、学习技术经验。2.4上报后的响应工作。农产品舆情信息报告上报后,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最快地做出响应,并在与网民的沟通机制上要不断完善。首先,判定舆情信息的真假,对那些不真实的地方,快速组织专业团队和机构解读,一定要非常权威的判定信息,快速把网民的疑惑化解掉。其次,对严重的问题要实施调查核实工作,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调查事件,查明真相后要及时在有关网站、论坛等处公布,满足网络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安抚好网络民众的情绪。第三,对于舆情发生后的后期事务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后续事情的发展方向,如民众有不满要做好安抚应急的措施,将调查结果公布到主流媒体上,防止事态恶化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

3.1提升相关的认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了解这项工作不是由单独部门负责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监测后的情况要及时整理成数据报告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而可以对出现的网络事件进行处理,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倡正面能量,防止不真实的舆情严重化,形成农产品安全事件。3.2保证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上要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以保证工作进行更顺利和品质更高。3.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要重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工作,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处置舆情措施等,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信息研究能力、判断能力、舆情传播规律掌控能力、网络舆情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快速培养一些有着正确方向、熟悉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评论员。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成为各个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网络舆情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及时做出判定,处理好舆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可以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进一步恶化。

作者:杨旭 单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

[1]邓玉,李祥洲,廉亚丽,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3):5-9.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22-02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舆情关键节点,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引导舆情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过程中,树立高职院校学生舆情引导的理念,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生源广泛且多样,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特殊属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在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二,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正面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执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完善人格与认知素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学历背景、国内国际视野、社会关注热点方向、意识倾向等因素分析,探讨舆情产生变化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因素,以此把握舆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变量和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舆情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在高职院校舆情形成过程中,高校舆情的主体主要包括师生以及员工,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师生,乃至校园后勤服务人员,只要是参与校园实践活动的个体或群体,都可能附带着自身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在螺旋交织的过程中逐步酝酿发生舆情,并由此带来舆情热点话题。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总量总体偏低,文化基础也不是很扎实;学生群体结构比较复杂,有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没有人生目标,缺乏信心,并且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大多数缺乏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在积极因素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社交与实践应用能力强,个体“交流圈”不仅仅局限于系或学校。在这种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和引导,将为研究和实际教学管理带来更多意义。

2.从舆情客体的角度来分析。舆情客体,辐射面积比较广泛,无论是国内外社会发展背景,还是社会重大事件,都可以将其归结到舆情客体的范畴,舆情客体虽然不是构建舆情的核心要素,但是在舆情舆论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之后,他们免不了会受到种种外在价值理念的影响,进而成为这种价值理念的忠实粉丝。而此时这种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就可能成为影响舆情发展方向的诱因。简单来讲,舆情客体是营造舆情的外在条件,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树立的背景下,舆情客体很有可能在舆情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成为舆情的主题内容。

3.从舆情运行的角度来分析。舆情运行过程也是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舆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多样的敏感性信息,这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特定的情绪,不同群体在结合自身的利益之后,做出了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反馈,在多种舆论、多种情绪相互融合和传播的过程中,公众情绪、公众认知、公众态度之间的差异也会慢慢消失,并且渐渐的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情绪。至于这种情绪和意见是怎样的,就要看在这样的群体意见交汇的过程中,领导意愿的是哪种理念,在这种意见和建议成为主导的时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舆情方向和内容,此时的舆情就会展现出稳定性的特点。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不足

为了能够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情况实现全面了解,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来对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系别的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开展了个案访谈。通过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念落后,舆情引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发现,61.50%的学生认可高职院校对学生舆情引导给予重视,但也有37.00%的学生认为“很少重视”,50%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舆情引导没有重视。舆情监测的目的性不强,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舆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其二,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舆情监测规章制度不健全。调查结果表现出舆情监测工作行为的明显随意性和自由性,往往难以保证良好的舆情监测工作效益的发挥。其三,当前从事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都被纳入到兼职的范畴,或者是辅导员来进行,或者是任课教师来进行,或者是行政管理部门成员来进行,往往都是在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无论是舆情监测方式,还是舆情引导方案,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保证实际舆情监测工作实际成果。

四、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既然如此重要,就需要以机制化的方式来建立和健全,以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为契机,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的过程中,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确立正确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理念。正确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理念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高职院校舆情监测机构构建的目标,以形成信息通畅的舆情监测渠道,建立快速的舆情监测反应机制,引导学校方针政策因势调整,可以使得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朝着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其二,找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树立舆情预防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高职院校校纪校规为辅助,实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的导向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消除不良的影响。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规章。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规章制度,是引导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组织体系,从党委宣传部到网络技术中心,从学生工作处到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从学校网站到学生学习平台,都应该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行为主体中去,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舆情监测职责,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舆情监测组织平台的构建;除此之外,注重对于高职院校舆情汇集、分析、报送和应急反应工作的科学管理,组建专门的高职院校学生舆情信息分析权威小组,在得出对应结果之后,实现对于舆情的正向干预,由此保证各个机制效能的有效发挥。

3.打造专业化高职院校舆情监测队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监测队伍不专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舆情监测专业化为工作方向,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和调整,打造全新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格局。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在选取各环节高职院校舆情监测负责人的时候,要对于其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解程度、舆情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其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对于学生动态也是最了解的,并且具备舆情干预和引导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是做好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关键性人才;其二,组织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高职院系学生舆情监测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论为主要培训内容,推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被忽视,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多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片面地以普通的舆情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去规划,去培养,去创造,去运营,由此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118-122.

[3]湛楠.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4]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2):11-13,21.

[5]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尹言太.中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与引导研究[D].湖南大学,2013.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网络舆情 监测技术 探析

[中图分类号]G206;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5-02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屡屡发生,网络舆情风起云涌,如果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国人消费信心,冲击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3年3月初,发生上海黄浦江上游大量死猪漂流事件,一度引发临河居民的高度紧张和上海市民对自来水安全的严重担忧,甚至暴露出死猪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黑幕,引发舆情震荡,浙江嘉兴当地生猪收购价目前远低于全国水平。嘉兴市政府公开信息,通报生猪死亡数据,同时也试图为嘉兴生猪养殖业正名,死猪投江行为并非嘉兴一地,应扩大调查范围,政府严查打击死猪回收加工销售黑色产业是有效的,增强猪肉制品的消费信心。按照嘉兴当地畜牧部门的说法,生猪的死亡率在3%之内都是正常的,不是中毒死亡,只是现有死猪处理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死猪的处理需求,新的处理池已在建造,近期就能建好。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安抚居民表示水质已经没有问题,目前居民供水已恢复正常。目前来看,有关部门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对方法有了不小进步,下一步应该让舆情监测引导进入更加系统科学的轨道。

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数据世界,只有广泛占有数据和精准分析数据才能洞察人心、掌握行为规律,得到更多价值。网民每天产生无数上网行为,如浏览、评论、转发、聊天、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收藏、推荐等,借助收集分析网上行为的软件,网民的信息数据会分类显示在数据库里,如果有负面舆情出现,利用关键词抓取和监测技术就会根据级别做出预警,提示管理员及时有效回应处理,尽量不让负面舆情发酵。

“谷歌有一个名为‘谷歌流感趋势’的工具,它通过跟踪搜索词相关数据来判断全美地区的流感情况。如果有大量人搜索一些关键词,比如温度计、流感症状、胸闷等,系统就会进行跟踪分析,创建地区流感地图。其结果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大体一致。”[1]可见网络数据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舆情监测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保障数据的覆盖面和数量积累,然后是对数据精准的解析和利用。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保障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保障,还要及时升级信息传播技术。要有充足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和热点。同时邀请来自食品行业、食品监管、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助监测,并对监测引导过程进行评估,协助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协调政府工作。监测团队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事件和危机中揭示真相,充当意见领袖角色,与偏激舆情进行论战,与网民互动。技术层面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加强与IT行业合作,采用或共同开发舆情监测软件。监管部门应该设置完备的监测站点,按不同层级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地市等三级,或按区域和省份划分,结合每个监管部门内部的监测站点,对热门话题和舆情密集的网站加强监测,增强对舆情的分析,重点掌握不良信息的来源和走向,澄清事实,必要时进行人工过滤,中止传播。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常规和重点两个类别。对于热度一般、影响力不大的舆情,监测机构采用常规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和趋向,可联合网站管理方和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疏解,防微杜渐,遇有重大舆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应对。

当产生危机事件和敏感话题时,需采用重点监测。盘点2012年涌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突发舆情,如甜点细菌超标、牛奶毒素、塑化剂超标、速生鸡等,这些舆情爆发性强,变化扩散快,急需充分掌握舆情信息,进行高强度分析,找准主攻方向和症结来应对。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迅捷性、交互性和非理性,其监测范围应包含: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发展情况、有关部门的反应及处理、媒体报道评论、网民热议等,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制度、政策形成的舆情,食品安全突发舆情和危机舆情,还需重点监测。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来源和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类、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网络论坛等互动社区信息、网络社交类媒体信息、网络视频类媒体信息、网络访谈和网络调查类信息、维权网站类信息等。

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技术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

在舆情收集和筛选阶段,主要是采用搜索引擎、舆情监测软件自动抓取食品安全特定关键词获取相关网页信息,加上人工甄别,滤除不切题信息,将文章标题、摘要、来源IP、时间、点击数、评论互动数、图片数等信息提取出来,高效准确完成收集和筛选任务。搜索引擎主要采用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如安全、残留、超标、污染、有毒、致癌、致死等常用敏感词,也包括一些突发热词,如三聚氰胺、塑化剂、速生鸡、细菌超标、毒奶粉、死猪等。监测软件主要是针对指定IP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的信息,计算话题热度。

在舆情跟踪和研判阶段,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可以初步判断舆情状态和走势,最后汇总形成舆情报表,便于审阅和自动化处理。对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当下热词,提高效率。舆情跟踪追溯,采用文本相似性监测,跟踪信息传播源头和传播路径,从正面、反面和中立几种立场来统计舆情分布及变化。网监员可以作为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的执行人和校对者,也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和活跃用户在网络中浏览信息和亲身互动,这种直面舆情的方式监测范围虽较小,却丰富真切。另外,要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汇总以往食品安全舆情案例或模型,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将新近收集的信息采用分词技术进行计算,对照数据库数据标准进行比对,初步确定预警等级。

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技术

所谓舆情预警包含危机报警和应急预案两部分,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计算分析,结合食品安全网络数据库案例和模型,判定舆情预警级别,适时通报并提供预案,早应对早化解,避免仓促慌乱和失当。我们以方正智思舆情系统为例,以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为核心,提供舆情收集、分析和服务等手段,实现智能网页获取、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自动分类和统计报表等功能。[3]我们建议舆情监测系统要总结以往舆情应对案例,通过自动发现和追踪热点,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根据级别设定监控范围和监控周期。

根据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设置阶梯预案,分级应对。可按颜色分为四级:蓝色警报(一般)、黄色警报(较大)、橙色警报(重大)、红色警报(特大),从蓝色警报起开始密切关注,实时跟踪监测,通过网监员和意见领袖主动引导;遇到黄色预警时,及时上报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准确信息占据舆论主动;遇到橙色预警时,须上报更高级别管理部门,以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和采取必要法律手段进行化解;遇到红色预警时,动员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广泛参与引导,化解危机。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如网络信息海量复杂、食品安全焦点繁多,对监测队伍来说确定重点并不容易;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信息很容易失真、扭曲和变异;在实际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中,有的企业和政府故意掩盖真相,权威失语,谣言丛生,影响恶劣。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要与IT行业密切接触和交流,组建专业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多方位收集舆情、分类、建立舆情信息库,总结舆情各类模式和演变规律,并不断更新。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监管部门能及时从海量信息中识别目标信息,对舆情多发的重点网站实时监测,随时掌握舆情状况和可能趋向,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引导,增强舆情预警意识。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从海量网络信息中甄别出可能的敏感话题,在大范围爆发之前赢得主动和时间。传统舆情监测依靠人工浏览网页和经验判断,监测范围小,效率低下,标准不统一,缺乏常态机制,容易遗漏重要舆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尽早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和制度,把舆情监测日常化,制度化。

在舆情警报发出后,系统要密切监测事态发展和舆情走向,在应对过程中,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实情,让危机事件透明化,破解谣言,安抚社会情绪。及时传递信息和交流互动,不仅是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和协调,而且管理机构与网民的互动至关重要,让信息沟通替代信息封堵从而引导舆情。对不良信息进行源头控制,对误解和谣传及时回应,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以政府为主导保持传播力度,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新焱,金渡江.数据就是生产力[EB/OL].南方周末网,http:///content/89584,2013-4-12.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舆情监测;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0703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也存在着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极端情绪和虚假的舆情传播,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好现有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并努力通过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平台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展示自己的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组还承担着熟练应用或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任务。工作人员主要由网络技术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实时跟进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技术,努力营造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现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处理机制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不同的研究思路,阐明了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涵义和主要特点的见解,重点细化了某些概念,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分类,并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尽的舆情监测和引导方案,对高校舆情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5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也存在着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极端情绪和虚假的舆情传播,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好现有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并努力通过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平台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展示自己的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组还承担着熟练应用或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任务。工作人员主要由网络技术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实时跟进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技术,努力营造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6

以主流媒体为主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是我国目前最成熟的监测机构,也是最主要的监测方式。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一些地方主流媒体所属的监测机构也是区域网络舆情监测的主力军,如大众网大众舆情、大江网大江舆情等。这类监测机构依托媒介资源,聚合软件开发、统计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符合舆情监测需要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这些监测机构开展网络舆情监测理论研究,点评网络热点舆情,总结其中得失,提升公众舆情素养,并通过这些开展公共网络舆情服务;同时应用其开展公共网络舆情服务的影响及成果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有偿服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类监测机构最具代表的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该监测室成立于2008年7月,在网络信息搜集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重视搜索技术的应用,依托人民网舆情监测平台、中文报刊监测系统,辅以公众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解决不了的区域补充人工监测,形成了网络信息收集的有效模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率先开通了舆情频道,设立舆情会商室,刊登热点舆情报告,各种舆情排行榜。通过这些方式,就网络舆论情况、网络热点事件的成因及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公共舆情服务,提升了公众的舆情素养,增加了自身的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不同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舆情监测服务,推广其舆情监测平台,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和突发事件咨询顾问服务,指导舆情应对,还编辑发行《网络舆情》杂志,发行价为每年3000多元,被称为史上最贵杂志,目前已发行近20000份。此外还开展培训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以研究部门为主的监测机构

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的监测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这些机构兼顾学术研究与舆情监测服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学理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等从网络舆情的角度注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态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高校、研究部门为主的服务机构较为专业,但也不是万能的,其中很多机构存在覆盖面广、针对性不强或者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难以就部门、单位做详细的跟踪、监测分析,往往只有在出现了重大网络舆情时才能提供帮助和参考。

三、以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主的舆情监测机构

随着网络舆论的加强,引起了社会各方对网络舆论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成立舆情监测机构以期通过网络加强了解公众对本部门、本行业的意见建议,减少网络负面舆论对自身的影响。这部分监测机构个体规模不大,数量多,专业性比较欠缺。目前这类监测机构大都由部门及单位所属的宣传等部门代为管理,少有独立的监测机构。监测的方法主要有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监测范围涵盖新闻网站、社交网站、论坛、微博等。日常监测用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形式,应急监测就某一舆情事件进行专题监测,以快报、专报等形式呈现。监测手段主要以人工监测为主,也有辅以监测系统监测或购买舆情监测机构的服务等。人工监测无法顾及海量的网络信息,很难对网络舆情作较为全面的梳理、统计、分析,只能就一件事、对一个点作报告。相比之下监测系统、监测信息更有针对性一些,但因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所以监测的准确性还有待加强。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7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篇8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快速、准确地了解社会公众关切的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问题,有针对性地真实、权威信息,及时回应、解答互联网上与应急管理有关的言论、热点和疑虑,积极稳妥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应急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切实提升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全县应急管理系统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微信、微博、论坛、贴吧转帖,可能对应急管理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应急管理系统正常工作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应对处置工作。

(三)基本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领导和分工

1.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组长:XX(党组书记、局长)

常务副组长:XX(党组成员、副局长)

副组长: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四级调研员)

成员:XX。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局办公室,负责牵头承办相关日常工作。局办公室主任兼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局各股室负责人、办公室全体人员组成。由XX同志担任信息员,负责收集分析梳理我局有可能成为网上舆论热点、敏感的话题,及时监控网上与我局相关的舆情,及时报相关领导做好应对处置,并向县委网信办报送舆情。各职能科室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担任涉及本职能工作领域的网络舆情监控员,及时向局信息员报送有关情况。XX同志为网评员,及时回应网络评论,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真相、最大限度压缩不良信息传播空间、引导主流舆论。

三、舆情响应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主流搜索引擎不间断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承办股室监控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处置。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半小时内)上报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网信办。舆情上报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正面回复。新闻发言人在舆情发生后12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承办股室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五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网评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合理方案加以回复,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四、分级响应

(一)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指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舆情即将化为行为舆论。根据需要,经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请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二)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指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境外媒体开始关注,传播速度快,影响扩散到了很大范围,舆情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由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县委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三)一般网络舆情

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舆情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由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同时报告县委网信办备案。

(四)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传播速度慢,舆情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经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实时搜集应急工作相关信息,通过分析预判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确定舆情的等级和影响程度,筛选出相关舆情并按一般网络舆情、较大网络舆情、重大网络舆情、特别重大网络舆情分类报送和处置。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职能股室监控员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加强与县委网信办、县公安网安办等部门对接,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应急管理系统各种类型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相关股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股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引导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县委、县政府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