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病理学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51:33

病理学教学论文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1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由教学法是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PBL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与临床,扩展横向知识,促进学生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学习基础理论,在解释各种现象时学习与运用基础知识。PBL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有条件地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和推广。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生所学知识水平的状况,病理学总论部分以大班形式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在分论部分(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动脉粥样硬化)作为PBL授课内容。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典型临床病例,设计难度适中的综合性问题,课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案例问题充分预习教材,通过网络、图书馆、接触病人、请教医生等途径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课外时间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每个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相互学习,记录共同的问题,确定要讨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第二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提问,竞相回答。小组的讨论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知识传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帮助学生查找问题,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分组讨论完毕,先由各组学生代表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和适应。

2实施临床病理实践教学

病理学实践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吉首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丰富的病理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优化调控。按照病理科的工作流程:

①让学生从外科手术中获取病理标本,学生面对的是真实具体的人体器官,调动了学生用肉眼观察器官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能记忆并理解“肉眼观”。

②在病理科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取材到切片染色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切片制作,注意石蜡切面和切片的染色问题,为最重要的“镜下观”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可以很好地验证理论所学知识,增强理解,记忆效果远大于死记硬背。

③利用病理科显微镜和大屏幕电视及投影设备,教师和医师可同步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病理切片,进行预诊,掌握好病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镜下观”。④开展动物实验,让学生进行动物模型制作以及取材、切片和观察病变。在实验设计、观察、分析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⑤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p thologicl conference,CPC),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小讲课

小讲课内容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病理学》课程的内容,从70个学时的理论课中安排了4个学时的学生小讲课,每次小讲课2个学时,选取了第七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第八章“大叶性肺炎”等作为学生上讲台讲课的内容。学生小讲课之前,老师提前两周将讲课内容安排给学生,每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参考书和文献、认真准备讲稿、幻灯片和教案。由每个小组选出的学生代表上台讲课,每人讲课约30min,采用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然后展示教案,最后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每组学生小讲课后老师做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还要指出讲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小讲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多媒体教学方法

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学科,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①利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采用双向式教学,通过“学生通道”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通过“师生交流”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全体教学”将示范图像传送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应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让教师既清楚描述了病理变化又讲授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②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大量彩色图片、表格、FLASH等,光镜与电镜结合,正常与病理结合,从而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教学容量,增强学生对病变的认识和理解,并将教学课件挂至网上,供学生查阅、复习、在线测试等。

③CAI课件。为配合实验教学编制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等CAI课件。课件中充分应用三维立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病理学课程的内容。

④视听素材库。为了配合课程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建立较为完整的视听素材库。素材库包括实验操作库和图片库两个部分。前者为常用操作录像,后者为大体、光镜结构图片,学生可在网上观看,在课后自主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2

病理生理学教学着重介绍疾病的发生机制,且紧密联系基础医学知识,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抽象而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病理生理学又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如只是死记硬背的通过考试,就失去了病理生理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在实验课中,学生可以自己复制疾病模型,并观察其出现的临床表现,使得学生对于模型复制的机制,以及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都会充满了好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答案,提高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紧密联系实验教学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前,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模型复制的原理、操作过程以及要求学生观察的实验项目,并介绍各种治疗措施。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模型复制的具体机制,出现的临床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解释,等。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紧密联系实验模型复制的机制以及病理生理学表现展开详细介绍,可以经常用“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某某现象,大家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等引导性提问,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下面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介绍其实施的方法。在理论授课中介绍到休克的病因时,可涉及到实验中休克模型的复制,提问学生在实验中放血的量,并指出快速失血量一般要超过20%,才会出现休克;在讲到按始动环节分类时,可以再次强调,实验中复制的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介绍休克发生机制中的微循环障碍学说时,首先可以问学生在休克实验中观察到的动物肠系膜微循环在显微镜下出现的改变,血流动力学出现的变化,然后具体的介绍在休克早期微循环的改变及变化机制;讲到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功能时,可以问学生在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后,快速放血结束即刻与放血后40min观察到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区别,并提出改变的原因,给学生留下思考回答的时间,接着继续介绍休克早期的代偿反应,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讲到休克治疗时,也可联系实验,问学生在实验中都选用了何种方式治疗休克,效果如何。这时,学生联系休克的机制进一步思考治疗措施,回答不同治疗措施的效果,教师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进一步阐述休克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使学生对治疗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3紧密联系实验教学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效果

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是由前人通过各种实验研究,通过总结而得到的结论。在理论课中,单纯的介绍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主动学习。紧密联系实验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则可以避免以上的弊端。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直接观察到动物模型的相应临床表现和治疗的措施,以及效果的检测,此过程符合科学研究过程。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独立思考,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应用医学基础课程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对病理表现加以独立分析,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理论课带教教师体会到,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疾病发病机制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学生感觉到艰涩难懂,缺乏兴趣,而将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验现象时,学生已经有了实验观察现象的具体形象化认识,对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也就会对发病机制等内容也充满了求知欲,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紧密联系实验教学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3

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充分备课,不光要求熟练掌握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及具体的实验操作,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能熟练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此外,遇到具体问题,要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解决问题;最后,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师还应掌握相关临床知识,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鼓励其参与到教师科研活动中。

2实验教材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讲授也以教师讲步骤、学生跟着做的步伐来进行,在病理生理学课程地位日益突出的今天,这种一成不变的实验教材及陈旧的讲课方式很显然已经过时了。首先,实验应该突出其主要作用,作为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首先其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观察到相关因素发生改变时机体的一些改变,以及通过相关指标的检测,验证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而对理论课讲述的相关机制能更深刻地理解,做到真正地融会贯通,避免让学生单纯地反复依靠记忆来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实验教材必须突出其显著特点,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的基石,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中需要的、最起码的无菌观念和关爱生命的理念,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穿刺、分离结扎血管、缝合等基本的手术操作,不仅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科研创造条件,因此,实验教材在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综合性实验部分;最后,应该重视设计性实验,实验教材中因加入设计性实验部分,并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及文献,由教师拟题或学生自命题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5]。

3实验内容及实验设计的改革

实验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1)传统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传统实验受实验室条件、实验设备等限制,定性实验多,而定量实验少,使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获取过程及相关知识的总结认识过于简单,同时对相关仪器操作也存在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因改善实验室条件,及时更新先进设备,使动物和仪器的使用均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同时,对于教材中安排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可以将其合并、整合成综合性实验,这样既节约了实验资源,又可以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对于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家兔动物模型,以往只单纯观察血压、呼吸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对家兔休克进行抢救,给予几种抢救方案,让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疗效并分析抢救原理,这样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决定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独立教学,学生在培养中医思维的同时又需要西医思维,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交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形成2个独立的系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二者的关系[7]。如果在西医课程实验中巧妙地融入少量中医药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和西医的联系和区别,如在循环调控的相关实验中可以加入丹参提取物,观察其对循环的影响。这有助于学生对中西医相关课程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3)在优化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开始综合性实验的同时,为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开展设计性实验,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实验命题、提供参考书目和文献,给出实验条件,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思路、详细步骤、观察指标及预期实验结果。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自己命题设计实验,教师可协助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因人制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精神。

4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4

1.1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进行病案教学中,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时效性强的案例,把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所选择的案例有以下几方面要求:(1)所选的案例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要贴切、恰当,能反应教学内容。(2)案例要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难易适度。(4)基于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上来创设问题。

1.2病案讨论

教师对讨论内容和结果在进行整理、总结、分析之后,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理论,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地点评,其目的,能够使我们的同学尽快的习惯临床思维方法。此阶段,案例中的关键点及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必须要特别的讲明,把病案中涉及到的理论背景重点指出,结合相应的学科知识做必要的强化,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疾病。

1.4设计实例

例如在进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以一个典型的病例导入新课。如:患儿,男,11个月,因哭闹,多汗一个月就诊,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母亲妊娠晚期有肌肉抽搐史。小儿常居在室内,经常腹泻,至今不能扶站。查体:体重9kg,身长70cm,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1.5cm,枕秃,未出牙,方颅、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cm,脾(-),轻度“O”型腿。病例中播放患儿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骨骼改变引起的几种常见体征(枕秃、方颅、肋缘外翻“、O”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佝偻病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患儿出现的后遗症,加深了学生对佝偻病临床表现和护理的认识,并在看完病例后提问: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现?常见病因有哪些?首先,以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听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精讲佝偻病各期的临床特点,讨论出现上述体征的发病机制,然后请学生讨论,并且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内容包括讨论情况、学生发言和对案例的分析等,并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归纳出重点内容。

2病案教学应用的启示

2.1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病案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病案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病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案例讨论的结果也可能略有差异,没有人告诉你答案。在这样一个主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中,不同学科的知识被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各科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间的应用和联系实现了活学活用。由此可见,病案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5

大家都知道,论文的编写是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论文常用来描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文章,就着病例分析论文写作而言,是将实验研究所得出的临床积累的经验和结果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病例分析论文格式与范文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朋友们~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

范文赏析:

病例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教授高血压病时,单靠课堂的理论讲授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在学习高血压病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缺乏对高血压病的综合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分别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病例式教学的意义及特点、病例式教学的基本方法、病例式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学习效果为目的。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高血压教学应用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由于高血压病内容复杂、理论性很强,若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难以将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融会贯通,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会理解运用高血压知识,可以采用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现将病例教学法的教学体会报告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安排,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在讲解疾病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疾病的发病机理、症状表现及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对疾病的掌握不完全,难以进行深度广度的延伸,从而教学目标教学质量都没有达到要求。

2.病例式教学的意义及特点

病例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讨论、推理及判断,来达到教学目的得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对病例的研究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決策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符合医学综合性课程、创新综合性实验的需要。

病例式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在病例式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病例式教学具有一定实用性,对学生临床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病例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通过对病理等的分析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临床知识;病例式教学的直观性能够更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病例式教学的启发性,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1]。

3.病例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3.1课堂设疑

在课程开始前,可以提出几个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开始讲授课程,讲授的课程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最后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解决之前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3.2病例直观展示

在课堂上直接的将与病例相关的图片、幻灯片等同病例一同展示给学生,学生现场见过疾病病变都比较少,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气氛,更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3病例比较鉴别

在教授完一个或者多个例子后,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类似的病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给予的病例进行鉴别,使得提高学生对各病例的诊断。

3.4病例课后作业及考核评价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布置病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思考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考试或者考察时,可以将病例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以来检验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

4.病例式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血压病教学中,使用病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概念,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多个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策划、设计、组织此次高血压病例教学活动,检验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小组成员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

其次,根据高血压病教学的目标,及难点和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并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适当的进行小组指导,并协调各组之间的沟通。

再次,各小组成员根据高血压病例资料进行课前讨论,小组长检验成员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针对病例重难点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

最后,进行病例教学课,开展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最后各小组各出一位成员进行发言,教师考察学生对高血压病例的掌握熟练度、诊断方法、思路等,根据情况做出评价,可作为平时测验成果。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对学生进行进行辅导,启发学生创新思路,时刻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课堂讨论的整体方向,最后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忽略的细节进行讲解分析,带领学生再次对高血压病例重难点进行巩固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采用病例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在设计病例内容时,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病例,如果针对性不强很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起到反作用。不宜设计过多的临床知识,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学生理解困难,但是在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面广、复杂的病例。在课堂上适当的组织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讨论主线避免跑题现象,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讲解的深度广度,以上都是需要教师在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教师要做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5.结语

病例式教学法是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培养临床适用型、多功能及能适应当代临床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开展的教学方法,使用病例教学法能够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开展病例教学法中,教师应注重结合本病、本专业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并不断地完善病例教学方法。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10-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立项课题(2015XJG-YY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柏琦(1979―),女,湖南双峰人,硕士,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

一、血液病学临床教学的问题

血液病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理论性强、专业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且涉及学科广泛,有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1]血液病学的临床治疗对医生的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临床医生对血液病学专业及相关专业都非常熟悉,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完善的专业实践技能。[2]一般临床见习生刚进入医院科室见习时,病种繁多、病因复杂的血液病会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面对患者时会出现胆怯的心理。由于血液病复杂、抽象、难懂,很多临床见习生在见习期满之后,对血液病仍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无法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正确的识别、筛选,采取有效的治疗,无法胜任血液病专科诊治工作。

血液病是一门非常难懂、难学的学科,因此,血液病学专科医师的成材率比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抽象难懂、理论性强的血液病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形象化,让学生能记忆得深刻,理解得透彻。近些年,这个教学观点逐步受到关注,也导致医学专科在血液病学临床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总结为“四个结合”模式,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实践中的图片及视听资料,配合专科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参与观摩专家对血液病病例的诊治、疑难病案的会诊,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血液病学临床教学具体化,降低了理解难度,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实习及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提高血液病学临床教学的措施

(一)理论性文字与视听资料、图片相结合

在血液病学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血液病学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外周血细胞结构、功能和数量的改变是血液病的突出特点。[3]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一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理论性文字和视听资料、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让学生在课后去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正常组织和具有典型病理改变的骨髓片、血片及淋巴结等病理组织,转化成图片输入电脑,将图片编辑成幻灯片再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可以形象阐述血液病或者与血液病相关理论知识的动画;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些与血液病相关的影视资料,录制血液病病例的治疗过程,将其制作成VCD给学生看。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获得最直观的感受,记忆会更深刻。理论性文字与视听资料、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获得很大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二)临床教学与持续性病情观察相结合

在血液病学的教学中有临床课程,上课时学生会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学习。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无法一次性向学生讲解太多的内容,只能根据所教的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在相关的床旁学习,例如询问病史、查体等,并让学生在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之后对患者的病情做相应的诊断以及预处理方案,然后由带教老师评价每个学生的诊断,最后带教老师对病情做具体分析,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另外,血液病的病程往往是连续性的,仅依靠最初的症状无法判断患者后续病情的发展,学生也无法通过一次观察对病情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这不利于学生对血液病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因此,带教老师在进行临床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进行不间断的跟踪观察,例如,急性白血病案例,其特征是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治疗后病情变化极为复杂。[4]对于这类患者,可以让学生跟踪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与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出现某些症状前后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比,并记录在案,然后将记录与主治医生的病历记录相比较,最后将资料整合交给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分析和总结整个案例的病程、治疗方案。这种教学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医疗的积极性。

(三)典型案例讨论与疑难病案讨论相结合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血液病中的典型病理,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模拟诊治,让学生通过患者病史、体征、症状表现以及各项指标检查报告等基本信息,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给出自己的诊断意见,进一步检查、治疗的方案,以及对疗效的判断等,然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判、分析和总结。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对疑难病案进行分析时,根据其病情、病因、病理复杂等特点,教师可以以辩论的形式授课,将病案信息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思路查阅资料。在组织辩论的时候不分正反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关键问题上给予引导。通过这种人人参与讨论的方式使讨论结果清晰化,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后期的临床实习做铺垫。

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在血液病学的临床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两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对血液病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血液病医疗的兴趣。

(四)操作教学示范与动手体会相结合

医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学以致用,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医疗过程中,这是考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血液病学中的骨穿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5]针对见习生的教学,以教师操作示范为主。通过教师的操作示范,学生对骨穿以及医疗实践操作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概念,这为他们以后实习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操做了铺垫。针对实习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可以采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后动手的方式。教师在示范教学的时候反复强调骨穿的关键步骤,在多次示教且学生已经清楚操作程序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操作,但要在旁边做关键性指导,及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操作。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血液病学理论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确保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运用于医疗实践中。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病例教学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3-01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病例教学以临床病例和临床问题为材料,引导学生将病变与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1]。笔者将自身应用病例教学法的体会和经验浅谈如下。

1 重视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整理临床病例资料是有效实施病例教学的第一步,我们主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病例挑选。首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典型、适用、具有现实性的病例。比如,在总论中讲解急性炎症时,可以选择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这种病例虽然简单,但可以比较全面的阐明教学要点。其次,病例收集尽可能完整,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最后,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图片制成图、文、声、动画并茂的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过程、诊断依据等展开,突出强调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及贯通。其实,在我们进行临床病例选择时,发现不典型病例比较多见。比如,都是急性阑尾炎,有些病例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典型,有些就不典型。对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别,适当挑选少量不典型病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比教学后发现,不典型病例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尝试将部分病例的临床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转归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有提高。

2 注意加强学生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性很强,而疾病的病因及进展是复杂、动态的,学好这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在病理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尚处于低年级医学学习阶段,他们尚未接触诊断学以及妇、幼、内、外等临床学科,因此,在进行病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并逐步拓展学生对疾病的认识[2]。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课前导入法。该方法要求在新课讲授的前一次课时布置好预习内容,将典型病例发给学生,并对病例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能够通过病例引导预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结一些难以在现阶段理解的临床问题,失去对病例讨论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尝试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较为简易的临床医学教材读物,让他们对一些临床知识先建立初步印象和概念,以利于课堂病例教学的展开。

3 强调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与纯理论讲授相比,病例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但是,教师需要清楚,如果认为只要引入病例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不对的。病例教学有许多技巧,技巧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病理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比如,多数教师喜欢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此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的提出,灵活调节课堂气氛。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对病例进行总结,对理论知识做到恰到好处的升华,使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定期病例考核评价的办法,来评估已实施的病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否已牢固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讲授时间,因为展开病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作为理论课授课老师,我们需要清楚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清楚阐述是进行病例讨论的基础和前提,病例教学是讲解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4 注重病理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病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临床知识,须掌握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精心做好病例设计,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病例与病理基础知识点密切相连。课中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需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精炼而又合理的解释,并且具有驾权一个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校方经常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鼓励并督促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病理学教研室还很重视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建立新教师听课和试讲课制度,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些都对提高病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结语

通过在病理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病例教学,笔者体会到,合理灵活地实施病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病理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目的

病理学在医学教育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纽带,所谓病理学是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对病理学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如何教授病理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一点是关系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就是如何实现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可见,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的理论是教学的前提,然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必要环节则是实践。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实践则是学好病理学的重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在病理学教学中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好习惯,并且有针对的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简称PBL教学,[1]主要是针对病理学重难点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课堂资料的整理,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能自主的阐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医疗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PBL教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疾病类型,为了有针对性的治疗这些疾病,医学技术必然要进步,科学研究同时要不断深入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病理学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进行病理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中,一定要结合当下教育背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归纳总结,制定出适合时展的教学方案。综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综合模式为理论课、实验课、网页设立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置,这中模式的结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病理学课程记性设置。比如病理学教学网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可以将课程通过网络的形式展现,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可以在文字中加入配图来进行文章加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可以将病理图片进行橱窗展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理图进行展示,这样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选择典型的病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提高学生独立观察能力;病理学临床病例讨论,更能体现病理学是临床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桥梁,通过病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三、加强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病理学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具有高素质,教课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病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纵观当下病理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依然流于形式,教育改革未见明显效果,填鸭式灌输方式依然在高校教学中占主导。[2]这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学习病理学课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病理学课程时长被缩短,课时虽然缩短了,但是适合短课时教学的教材并未应运而生,这就使得教师还依据原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科教学。由于课时与教材的不配套,给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直接影响教育成果。面对现状,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教师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使师资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采用科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病理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病理学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形象的表达出来,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点讲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实相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教学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融入到病例实践中,这样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穿插到实践中,更方便同学的记忆。通过开放形态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在动手中观察,在观察中进行实践,更直观的对病理学认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网络,将病理学放到网络上,形成网络课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无形中也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符合教学大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都可以尝试,再比如说,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景,自主制作课程课件,让同学分组形式进行讲解,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讲课掌握课程重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增强同学间的团队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课程讲解,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对临床的热爱之情。五、试点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很多先进的病理学资料都是外文编纂的,要想更加透彻的学好这门课程,外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进行试点教学,对某个班级进行双语教课实验,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外文专业术语,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病理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中外对照,这样更能够加强学生对外文的强化,但是医学专业本身学业课程负担较重,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外文讲解,主要强化重难点的外文记忆。对于其他班级来说则以学生自学外文为主,增加期末考试外语测试环节,这样也能有效地敦促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波,周春辉,侯力,李连宏,唐建武.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01)

[2]李晓丽,林锐.T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