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病理学教学8篇

时间:2024-01-12 15:37:21

病理学教学

病理学教学篇1

1.1传统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教学模式的缺点现今,大多医学院校一般是在一年级开设组织胚胎学课程,二年级时开设病理学课程,其教学模式为:第一年学习正常形态的组织胚胎学,结课进行考试考核;第二年学习病理学内容,以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学习病因病机及与临床的联系。此模式下,使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的教学时长间隔达1到2个学期,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的内容已经模糊遗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理学的教学。如此沿用的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二者之间在教学上相互渗透及结合不足,学科之间未能密切联系,难以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水平和综合能力[2]。

1.2制订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且对教学、实习和科研等作出全面安排。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教学计划构成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依附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将分散在两个学期的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以一门课的形式讲授。坚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合理调整、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使重新修订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实现“内容先进、层次清楚、重点突出”[3]。

1.3教材编写依据教学大纲,将《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这2门课程按教学内容有序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编写适合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大量,前沿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材,结合影像学专业的特点,突出“正常形态结构—病变形态结构—影像学观察”的撰写思路,做到由浅入深,由简渐难,先正常后异常,先总论后各论,让学生通过教材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融会贯通的医学学习思路。

2教学实施

2.1理论教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论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学内容分别由组织学教师和病理学教师讲授,先各自侧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授课,再由病理教师进行区别总结。在各论的教学中,病理学的临床病理联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因此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本此部分课程。病理学是涉及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或病变、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的一门学科,教学跨度较大,学生如果在基础结构学习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将对学习病变的内容产生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想法,本次改革减小了两门课程间隔的长度,利于了病理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各论环节,在正常结构的基础上添加病变机制及病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用病理改变解释影像学上的临床表现,突出教学改革在不同专业的果效。并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2.2实验教学病理学是医学生首次真正接触与疾病、临床相关的医学科目,内容多而广,对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加大,同时病理实验课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会用微观的改变解释宏观的大体变化,因此对刚刚接触病理学的医学生来说,想学好异常,就应先学好正常。如在组织病理学实验课上讲到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时,应先带领学生学习正常肝脏的结构,掌握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再对比观察病变的肝脏,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杜绝了时间间隔过久造成利用过多时间复习的情况。又如,与学生观察血细胞的形态,为后期学习各论中各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奠定了基础,这又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加添病例分析,使整个组织病理学完成正常—病变—临床病理联系的教学内容。

病理学教学篇2

传统的病理学课程学习安排在大二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等两部分。病理学学习尤其是个论学习,病理临床联系为学习重点,传统课程体系割裂了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学习及理解相关知识,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教研室首先在课时安排上,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学时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尤其是削减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基础知识教学的学时,增加临床病例讨论的时间,每学期实验课安排4次课(共12课时)进行综合病例分析[8]。其次,适当开展临床见习,包括实验课的临床病例见习及假期临床病理见习等。通过临床见习强化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临床诊断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并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精神[9],如在进行肝脏疾病的教学时,课堂上先讲授重点内容,待学生初步掌握后,可插入典型或疑难临床病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其进行思考分析;同时在相应内容进行实验课教学,积极与临床医师联系,适当选择典型病例并邀请临床医师共同带教,采用临床表现-病理临床联系讨论-诊断-治疗的模式介绍典型病例:临床医师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然后与病理教师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分析,适时引导讨论方向,解释疑难[10]。在理论课中学习临床知识,在临床病例讨论中理解基础理论。新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提出问题,将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并联系起来。同时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集理论学习、实验课的标本观察和解决临床问题为一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病理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11]。

2建立病理亚专科教学团队,结合师资专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本教研室在负责教学的同时也承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诊断工作,与临床科室联系紧密,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随着临床各专科诊疗规范的出台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展开,临床对病理诊断要求更精确,因此病理亚专科的建立是当前病理诊断的趋势及要求[12]。本教研室亚专科建设已经启动,目前已建立女性生殖及乳腺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系统以及骨与软组织等病理亚专科,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临床病理知识扎实的亚专科教学团队。在分配教学任务尤其是个论课程的安排上,根据授课内容安排相应的亚专科成员担当任课老师,尽量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及业务能力,体现教师的学科优势,教授该领域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补充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尽量缩小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的差距,为学生即将进入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病理学教学篇3

教材的编写应该有适合留学生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自己编写英文教学大纲、实习指导、复习资料、习题集[7];以章节为单位将教材分解,每位教师负责制作所分配授课章节的多媒体课件,并准备该章节的教案、讲稿,编写英文实习指导、复习资料、习题集。这样可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充足的精力进行较少内容的准备。写英文讲稿时查阅大量英语原版专著,同时将经典的病例讨论翻译成英文,通过对临床知识的联系,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改革运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方法

印度教学条件有限,普遍缺乏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例如在印度学习病理学,几乎所有的切片都要求绘图,学生几乎天天要去实验室。而且印度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留学生们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改革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8]。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灌输式讲解,并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9]。而现代教学强调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方法”无论对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既要综合基础理论,又要联系临床知识。而且病理学各个章节间相互都存在着承上启下的联系。在实践中发现,教师一味的讲解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而通过一个个问题启发教学,学生则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问式教学还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就可以直接转到下一个问题;相反,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回答,则会做详细讲解。这种方法在实验课中尤为适用,先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病理改变,正确的病理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然后再系统讲解。尤其使用2个貌似相同的标本为例,要求留学生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并陈述依据时,他们也像中国学生一样,争先恐后地回答,正确的一方欢呼雀跃。留学生纪律性差,如果他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会中途退堂。全英语教学中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比较生僻的专业词汇。教学中尽量将相关内容和临床病例相结合,留学生课堂思维较活跃,习惯于和教师有积极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而且,开始上课时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讨论复习前次课的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快下课时,针对下次课的内容留些与本次课有延续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0]。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病理学教学篇4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质量;教学反思;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106-02

病理课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根据中专学校以培养实用型基辅人才,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特点,把握学科知识结构,抓住理论与实验两大部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此浅谈几点体会。

1 理论传授

1.1 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病理学的专业术语较多,特别是总论部分。而同学们在刚开始学习病理学的时候恰恰就是总论部分。如果是泛泛的讲授这些名词,同学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反而“知难而退”,所以,讲好总论部分,对于病理课的教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便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这章讲授肝淤血时,肉眼观察:形成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的花纹状外观一槟榔肝。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1.1 巧设悬念、启发教学

在讲授炎症的临床表现时,先向同学们抛出问题:脸上长疖子在局部可有什么表现?这样就引出炎症的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患扁桃体炎时,为什么扁桃体肿大?通过这些似乎简单而学生又不能自行解答或答不全的问题,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起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再老师的讲课中,同学们就能聚精会神地听,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1.2 图形并茂、加深理解

教师要熟练掌握画图技能。这就要求黑板上画的图既形象又快。画图结合多媒体图片,不但增加学生的直观感,也便于理解记忆。例如在讲“风湿小体”时,我先通过多媒体链接风湿性心肌炎中“风湿小体”的图片,然后在黑板上画出“风湿小体”中央一纤维蛋白样坏死,周围一成堆的风湿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及炎细胞,加深学生的理解。

1.1.3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教师除了知识讲授准确以外,还要有工整的板书,列出大小标题,强调重点,这也是每堂课教师讲授的灵魂和主干。

1.1.4 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病理课的总论部分是为各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讲授各论涉及讲过的内容时,可以根据情况随机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渗出性炎的种类时。我们讲过五种类型,那么在讲授呼吸系统一大叶性肺炎这部分内容时,提出问题“渗出性炎”有哪几种?大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属于哪一种?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教会同学们如何运用知识,使整个课程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1.1.5 借“桥”过河。联系临床

学校开设的病理课。并不是培养专科病理工作者。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疾病,往往很感兴趣。应因势利导,运用病理知识,密切联系临床。例如:在讲小叶性肺炎的诱因,其中有一条是长期卧床的衰竭病人,两侧背部易发生坠积性充血而诱发小叶性肺炎。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到长期卧床的病人,骶尾部长期受压而缺血坏死形成褥疮。所以在护理上要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1.1.6 归纳总结、便于记忆

病理学的内容比较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形象记忆,加以归纳总结。如局部充血这一节,充血和淤血都有原因、形状、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归纳为“圆形果”,有的内容也可采用取字法,如坏死结局,可采用“分机包溶钙”加以记忆。

1.1.7 突出重点、章后小结

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对本节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突出重点内容。每章结束后,要把整章知识加以贯穿,这就好比用一根线把平时的知识点串起来一样,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2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教学篇5

[关键词]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属于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们与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等有密切联系,同时它们又是学习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连接着正常人体机构和机能以及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1]。但是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病理学重点研究疾病的病理形态变化,属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重点研究疾病机能代谢的变化,属于机能学。而疾病的整个变化过程,包括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因此两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高职高专医学学习的学制时间短,因此病理学教学中病理学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其教材中分为两方面内容,上篇病理解剖学(即病理学)和下篇病理生理学。虽然专科教学中两门学科融合为一本教材,但整个学时并没有增加,反而比本科教学一门学科的学时还少,导致课程内容不断被压缩,并且两个内容课时分配不均。大部分专科学校包括该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以病理解剖学学内容为主,导致学生对病理生理学了解内容少。这对学生以后临床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工作中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极其不利。因此根据专科病理学教学的现实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急需真正把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删除一些的重复内容,进行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整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2]。

1教学体系的改革———理论课和实习课并轨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先有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上完之后,中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理论课内容容易遗忘;再加上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学时不足,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重复,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可通过显微数码互动教学把病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专业教师主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面前的电脑中,实时看到课件;教师在讲解理论内容后,将实验课内容一并进行讲解,再由实验教师带领各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这样可以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操作,解决了病理学学时偏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知识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编排教学内容

传统的病理学授课内容编排为先上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在上病理生理学内容,这样就使两门学科各自为政,没有系统地将疾病时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新编排后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两门课中的一些相关章节放在一起交叉讲授,在讲授一个内容的理论课讲授完后,同时开始实验课的教学。首先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交叉讲解,比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血栓形成这一内容,微循环血栓形成可能导致DIC,DIC则是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那可以安排讲解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后讲解DIC这一章内容。这样就可将机能、代谢和认识。在讲授病理解剖学各系统疾病时将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内容有机地融其中。例如消化系统疾病中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都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因此从形态学的病变基础联系肝脏代谢机能变化来阐述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然后,再安排相关的实验,从内容的连贯起来将每一个系统疾病无论在疾病机制还是形态学方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3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往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渗透于病理老师的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如淡化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教学内容多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多媒体课件的应变能力差等。因此,教学不能单纯以多媒体教学讲授学习内容,还要根据学习内容配合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3.1PBL教学法在近几年的医学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ed,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3.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先由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通过选取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案例来教学,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与临床联系最紧密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可改成病例讨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临床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个病理教学质量。3.3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设计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可以通过一个病例讨论题来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使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具体到病理学教学中,①教师根据某些章节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一些典型病例,然后设计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需有利于鼓励学生以整合的方式讨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好的病例讨论题应该包括一个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全部覆盖。②课前两周向学生发放PBL教学资料,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指导。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接触临床知识比较少,对一些临床术语和检验指标感到陌生,但为了解决问题,会利用课间或休息时间主动通过教材和网络等学习资源查阅收集相关的知识并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围绕该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等方面。在讨论过程中,先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取让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讨论。在整个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讨论完后每组选代表针对讨论的问题来阐述这一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④最后由教师围绕病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将难点、重点再次进行精讲,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病理学课程网络资源库,其使用的对象为教师、学生,从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和案例库三方面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尤其是案例库建设时,其里面的案例要包含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掌握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预后和结局整个疾病的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不但有利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少重复劳动[4],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库自学,扩展更多更新的知识,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过渡,由于专科这两门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融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把器官的病理变化和患者的机能代谢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联系起来,真正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桥梁作用。

作者:刘洁 刘怀 彭微 徐筱红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萱.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3(1):40.

[2]王崇宇,吴伟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态机能理论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74-75.

病理学教学篇6

1.1研究对象

我院全科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为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完成2年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中1班学生59名,男32名,女27名;2班学生58名,男30名,女28名。

1.2研究方法

1班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方法;2班学生应用EBM+CBL,具体教学方法实施: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与全科医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课堂上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通过临床图片先将案例呈现,结合学生已查资料,对案例中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范围的内容加以说明。然后提出预先设置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查的资料尝试初步分析。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以临床准医生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查资料分析案例并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循证医学为原则,自行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和分析并完成论证,对案例中的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内容讲解结束,教师总结案例的解决方法,对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再次强调。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笔试和病例讨论对EBM+CBL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4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对2班58名学生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EBM+CBL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好。

2.2笔试和病例讨论

在100min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书面理论知识和病例讨论测试。理论知识考试时间80min,总分值80分,全题型;病例讨论考试时间20min,总分值20分,课堂完成一个临床综合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结果显示,1班和2班的笔试成绩、病例讨论成绩和总成绩均具有明显差异性。

3讨论

病理学教学篇7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随着医学各学科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又分为人体病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等等分支,研究的对象不同,手段也不同。因学时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学工作中,首先侧重于基础病理学讲授和认知,掌握基本理论,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针对此现状,病理教研室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开展了《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尸体解剖》的教改活动,运用病理检查手段之一的尸体解剖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各脏器病变,损伤部位及病理变化,体验疾病诊断过程,分析死亡原因。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扎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锻炼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病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

1 对象及方法

1.1 教改对象

参加的20位学生均为2007级临床医学班和法医班同学。课题成员的选取面向2007级所有授课班级,以“自愿加入”为原则,主要选取对病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课题开展时,病理学课程教学正处尾声。此时,同学们已经对病理学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病变。

1.2 教改方法

1.2.1 现场观摩尸体解剖

随机观摩尸体解剖。在尸检过程中,掌握尸检的注意事项、解剖顺序、方法、取材、自我保护等系列知识。对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一个明确、直观认识。死者均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种多样。对死者的死因,经现场了解后,成员心中有一初步判断。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欲望,促使成员密切关注尸检每一个细节。在老师进行尸检和讲解时,成员需做详细记录:包括体表检查、各脏器的大小、状态、病变和各系统可能的致死性病变等等。

1.2.2 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利用课余,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病理切片制作过程。成员在实践中,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如何正确的组织处理方法及步骤,且在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以及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1.2.3 定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为上周观摩的尸体解剖。主要讨论死者的死亡原因,并根据尸检肉眼观察各器官实质病变及镜下微观病理改变,结合所掌握病理知识,给死者下死亡诊断。最终汇总由教师统一点评,分析并给出最终诊断。

2 效果

参与教改的成员知识结构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触类旁通。通过参与此项教改,学生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体病例能辩证的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界影响的关系、形态变化与机能的关系、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所学病理学知识得到复习,为今后各学科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后续课程学习有极大帮助。

3 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后,利用尸体解剖资源,进一步涉入到临床病理学、诊断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的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各门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所遇到的尸检案例的案情,也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医疗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在病理讨论过程中,成员没有课堂束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次教改,经过现场观摩尸检、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尸检后的病理讨论这一完整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心学习潜能,将病理学知识由机械性的记忆转变成形象+理解式的记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强化了风险意识、规范了医疗行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尸体解剖应用于教学,作为课外教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尚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尸检例数不足、解剖室空间狭小、学生人数过多、实验室资源缺乏、学时受学院整体教学安排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推广困难,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能真正的将尸体解剖方法应用于正常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病理学教学篇8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阶梯课。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上好病理实验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要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1 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丰富病理实验教学资源

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不断丰富病理教学资源。我们学校病理学实验室配置了显微摄像闭路电视系统,实验开始,可以播放教学录像片,复习与实验相关病理学理论,并且可以把教学切片经显微摄像输入电视,教师辅导学生边看边听。形态学教学,如果只靠口头讲,学生还是不认识病变。随着教学现代化手段

的应用,边讲边看,大大提高了实验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

2 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不断丰富病理学教学资源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日常病理外检、尸检的标本中,并且自己动手,制作有机玻璃标本缸,标本制成教学标本,目前总计已达1100余件大体标本,造出典型病变蜡块,制病理教学切片,达到病理教学切片学生人手一盒,教师辅导后,学生自己观察,找出典型病变,并完成课堂作业。为辅导学生对病变特点辨认,我们已从教学切片中选择典型图像,经拍摄制成《彩色病理图册》,对每种病变或疾病拍有低或中、高图像,并注有文字说明。这些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为上好病理实验课提供了根本保证。

3 严格实验程序,加强实验课指导

3.1 教师要思想上重视实验课,课前学好实验授课教案,确定实验内容、目标及实验步骤,并且提前将教学标本、切片等教学资源挑选准备好,检查实验设备,做到万无一失。

3.2 多年来,我们坚持分小班,有2名教师辅导实验,每小班20余名同学,便于教师指导,随时解答实验中碰到的问题。

3.3 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序:(1)组织教学,指出实验主要内容及目标。(2)观看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教学示相片(可灵活掌握、复习与实验有关理论或组织病例讨论)。(3)分小班辅导病理大体标本,辅导教师指出病变标本的特征,启发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病变,联系临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切片辅导,利用显微摄像系统或多媒体投影设备,边观察教学切片边讲解组织学特点,指出观察重点,布置课堂作业。(5)学生自己观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以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6)课堂小结,总结实验基本情况,表扬好的同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或意见。(7)完成课堂实验资源的使用检查及登记,整理好实验室卫生及善后工作。

4 加强合作探索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将来进行医学研究打好基础。例如,在炎症实验过程中,可以分发给学生不同的组织切片,让学生分别从显微镜下找到不同种类的炎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再让他们彼此进行互相比对,最终熟悉各种炎细胞的形态。

5 掌握实验教学的方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