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8篇

时间:2023-03-13 11:07:10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同志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虽然能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于学习了、理解了,能够深入领悟其“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但在系统把握学、拓展延伸学、联系实际学上下功夫还不够,尤其是在“不离上级谱,唱活地方戏”的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思考得不深不透,存在着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的现象。

——在“认真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决议决定,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方面:有时过多地考虑本地实际,强调客观条件,存在着“红灯绕着走、黄灯抢着走”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临机处置的突发情况、个人的有关事项上,能按规定按程序请示报告,但对一些日常工作或者自认为不甚重要的工作请示报告不够,唯恐请示得多了给上级造成自己领导力、驾驭力不强的印象,思想和行为中还一定程度存在变通折中的现象。

——在“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方面:行动中有忧谗畏讥的心理,“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老旧观念还未完全根除,内心有自己的“小九九”,“做人要实”做得还不到位。尤其是对一些自认为无关宏旨的事情,即使有主张、有建议,也遵循“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原则,看到问题还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到反映也有“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多栽花,少挑刺;多说是,少说不”的好人主义现象。

——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上任之初的“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万丈楼”的豪情壮志相比,工作锐气、劲头有所减弱,总觉得上有班长掌舵,下有同志划船,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对一些事项仅满足于安排了、推动了,缺乏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抓落实招数,使得一些本应短期见效的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面对一些紧事难事、烦事愁事,思想上还有畏难情绪,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存在“逼着干、推着走”的现象;在对待个人进退去留上,不同程度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存在“少踩油门,多踩刹车”,不求“多拉快跑”,只求“安全无事”的现象。

——在“纠正‘四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虽然能坚决摒弃“以会议贯彻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但工作中有时为了能引起上级重视、为了得到群众认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包抓的事项,也存在过于追求出经验、出亮点的情况,对真正取得的实效探究得不够;在官僚主义方面,有时由于工作冲击的原因,还存在“浮在机关多,走进基层少;忙于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思考少;对分管工作用心多,对其它工作关注少;布置安排多,督促检查少”的“四多四少”问题,深入实际不经常,掌握实情不准确;有时由于性格脾气原因,对部属批评多于鼓励、部署多于帮带,也给人以难以亲近、不好相处的印象。

——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方面: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虽然一直能够严格遵守廉洁纪律、生活纪律,但有时也想现在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条件也比过去好得多了,对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有所动摇,感觉吃得好一点、穿得贵一点、住得舒适一点也无可厚非;偶尔有老乡、老领导来访,为了面子好看也存在接待大手大脚的情况,虽然都是自己花钱,但事后想想也是不应该的;在一些生活细节和健康情趣的培养上做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小节无妨大碍”的模糊认识。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和症结题

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问题在表面,其实根子在思想。经过认真剖析,自己感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抓得还不够。虽然能够意识到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实际中做得却不到位,认为党的理论知道了解就行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研究,存在“只顾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现象。缺乏“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和劲头,常常借口工作忙、事情多,不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致使思维层次徘徊于低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上捉襟见肘。学习中有实用主义倾向,工作用得上的能积极地去学,暂时用不上的则不愿主动去学,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抓得不够,是自己不能很好地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首要原因。

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还不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是一名党员干部最起码的标准。但总认为自己是一名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受党教育几十年,党性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程度,因而对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重视不够,认为中央的大政方针是管全局、管全面的,落实中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变通处理,因而在考虑问题中习惯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想问题不够,缺乏共产党人大道至公、彻底无畏的心胸和襟怀。这是自己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决议决定,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等方面,做得还不是十分到位的重要原因。

三、立定脚跟做人、放开手脚干事的精神养成还不够。内心抱有“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的思想,一事当前,习惯于“看文件写没写、过去有没有、别人干没干”,思想深处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工作中有惰性思想,害怕出现“洗碗效应”,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存在“风来加衣、雨来打伞”的依赖习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和烫手的山红芋,缺乏“向困难叫板、向矛盾挑战”的勇气。这是自己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纠正‘四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的根本原因。

四、个人修养提高得还不够。在思想深处总认为细枝末节无关大局,小打小闹无妨大节,只要把工作干好了,就可一白遮千丑,因而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标准降低了,在定心正身、养德修行上做得还不够好,未能严格做到慎小慎微、慎初慎独。这是自己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方面的深层原因。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在政治上做一个明白人。自觉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建设的必修课,努力在学深弄懂、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使其成为自己从政履职的灯塔和干事创业的指南。时刻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牵住“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服从”牛鼻子,看得清大势,站得稳脚跟,辨得清方向,不当“糊涂虫”、“墙头草”、“两面人”,始终与党中央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同拍。

二、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事业上做一个能干人。改变“等会议部署、等领导安排、等基层催问”的被动应对状态,克服“重计划安排、轻跟踪问效”的漂浮作风,不当会议领导,不当文件领导,不当口头领导,既抓具体,又具体抓,以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抓紧抓好;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敷衍应付,不层层批示,不拖泥带水,不推卸责任,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抓紧办,一时办不了的事积极创造条件办,努力让群众带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学会在细微处看实质,在角落处看不足,在敏感处看要害,不被表象所惑,不被人情所困,不搞无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真正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同志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虽然能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于学习了、理解了,能够深入领悟其“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但在系统把握学、拓展延伸学、联系实际学上下功夫还不够,尤其是在“不离上级谱,唱活地方戏”的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思考得不深不透,存在着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的现象。

——在“认真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决议决定,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方面:有时过多地考虑本地实际,强调客观条件,存在着“红灯绕着走、黄灯抢着走”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临机处置的突发情况、个人的有关事项上,能按规定按程序请示报告,但对一些日常工作或者自认为不甚重要的工作请示报告不够,唯恐请示得多了给上级造成自己领导力、驾驭力不强的印象,思想和行为中还一定程度存在变通折中的现象。

——在“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方面:行动中有忧谗畏讥的心理,“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老旧观念还未完全根除,内心有自己的“小九九”,“做人要实”做得还不到位。尤其是对一些自认为无关宏旨的事情,即使有主张、有建议,也遵循“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原则,看到问题还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到反映也有“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多栽花,少挑刺;多说是,少说不”的好人主义现象。

——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上任之初的“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万丈楼”的豪情壮志相比,工作锐气、劲头有所减弱,总觉得上有班长掌舵,下有同志划船,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对一些事项仅满足于安排了、推动了,缺乏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抓落实招数,使得一些本应短期见效的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面对一些紧事难事、烦事愁事,思想上还有畏难情绪,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存在“逼着干、推着走”的现象;在对待个人进退去留上,不同程度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存在“少踩油门,多踩刹车”,不求“多拉快跑”,只求“安全无事”的现象。

——在“纠正‘四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虽然能坚决摒弃“以会议贯彻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但工作中有时为了能引起上级重视、为了得到群众认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包抓的事项,也存在过于追求出经验、出亮点的情况,对真正取得的实效探究得不够;在官僚主义方面,有时由于工作冲击的原因,还存在“浮在机关多,走进基层少;忙于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思考少;对分管工作用心多,对其它工作关注少;布置安排多,督促检查少”的“四多四少”问题,深入实际不经常,掌握实情不准确;有时由于性格脾气原因,对部属批评多于鼓励、部署多于帮带,也给人以难以亲近、不好相处的印象。

——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方面: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虽然一直能够严格遵守廉洁纪律、生活纪律,但有时也想现在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条件也比过去好得多了,对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有所动摇,感觉吃得好一点、穿得贵一点、住得舒适一点也无可厚非;偶尔有老乡、老领导来访,为了面子好看也存在接待大手大脚的情况,虽然都是自己花钱,但事后想想也是不应该的;在一些生活细节和健康情趣的培养上做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小节无妨大碍”的模糊认识。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和症结题

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问题在表面,其实根子在思想。经过认真剖析,自己感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抓得还不够。虽然能够意识到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实际中做得却不到位,认为党的理论知道了解就行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研究,存在“只顾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现象。缺乏“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和劲头,常常借口工作忙、事情多,不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致使思维层次徘徊于低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上捉襟见肘。学习中有实用主义倾向,工作用得上的能积极地去学,暂时用不上的则不愿主动去学,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抓得不够,是自己不能很好地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首要原因。

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还不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是一名党员干部最起码的标准。但总认为自己是一名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受党教育几十年,党性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程度,因而对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重视不够,认为中央的大政方针是管全局、管全面的,落实中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变通处理,因而在考虑问题中习惯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想问题不够,缺乏共产党人大道至公、彻底无畏的心胸和襟怀。这是自己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决议决定,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等方面,做得还不是十分到位的重要原因。

三、立定脚跟做人、放开手脚干事的精神养成还不够。内心抱有“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的思想,一事当前,习惯于“看文件写没写、过去有没有、别人干没干”,思想深处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工作中有惰性思想,害怕出现“洗碗效应”,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存在“风来加衣、雨来打伞”的依赖习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和烫手的山红芋,缺乏“向困难叫板、向矛盾挑战”的勇气。这是自己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纠正‘四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的根本原因。

四、个人修养提高得还不够。在思想深处总认为细枝末节无关大局,小打小闹无妨大节,只要把工作干好了,就可一白遮千丑,因而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标准降低了,在定心正身、养德修行上做得还不够好,未能严格做到慎小慎微、慎初慎独。这是自己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方面的深层原因。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在政治上做一个明白人。自觉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建设的必修课,努力在学深弄懂、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使其成为自己从政履职的灯塔和干事创业的指南。时刻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牵住“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服从”牛鼻子,看得清大势,站得稳脚跟,辨得清方向,不当“糊涂虫”、“墙头草”、“两面人”,始终与党中央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同拍。

二、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事业上做一个能干人。改变“等会议部署、等领导安排、等基层催问”的被动应对状态,克服“重计划安排、轻跟踪问效”的漂浮作风,不当会议领导,不当文件领导,不当口头领导,既抓具体,又具体抓,以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抓紧抓好;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敷衍应付,不层层批示,不拖泥带水,不推卸责任,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抓紧办,一时办不了的事积极创造条件办,努力让群众带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学会在细微处看实质,在角落处看不足,在敏感处看要害,不被表象所惑,不被人情所困,不搞无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真正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3

1.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又被称为复合媒介或混合材料,英文中用MixedMedia表示。在艺术领域,综合材料是一种扩展创意途径及范围的有效方式,称为综合材料艺术。综合材料艺术普遍运用自然、手工及多媒体多种手段进行创作,与多媒体艺术相比,二者在信息传达方面多有糅合之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主要体现在综合材料一般是以实物、拼接、组合为表现手段,而多媒体艺术常常是结合数码技术、摄影元素在其设计之中。综合材料艺术和多媒体艺术同属视觉艺术范畴,但“综合材料艺术”作品和“多媒体艺术”作品之间却是有区别的。综合材料主要在于展现空间形态的视觉艺术元素,例如在绘画中,结合纸质、木质、金属、玻璃、纺织物等材料,以油漆、油墨和拼贴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就可被称为“综合材料”的作品。相较于传统单一手法的艺术作品来说,综合材料的加入能够增添多维度的视觉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实现心理与审美感受的平衡,更具有表现冲击力,以获得广泛的受众反馈与共鸣,同时就艺术家个人而言,艺术形式上交叉组成的视觉语言更有利于作者的自我表达。

2.综合材料的情感传达

综合材料不同于其他设计元素,大多数的设计元素属于人为创造与虚构,基于人类的活动所产生,但物质材料却全线贯穿自人类起源到社会意识形成至现代文明崛起的历史发展之中,马克主义哲学里面定义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材料就是制作工具的基本要素。回顾一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会发现,从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这些远古时期的命名,就能想象到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始至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是构成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接触与感知外界的物质媒介,这种对材料所存在的基本认知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意识之中,类似于条件反射似的指导着我们的思维、情感与心理感受。这是平面化视觉传达所追求的信息传递效果,是图形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综合材料的基本属性,所以作为最直观最熟悉的视觉语言要素,综合材料在艺术视觉方面能够带给人更多的亲切感和认知感。当材料被略微的或复杂的产生组合变化之时,就能带来迥然不同的视觉新奇感、感知转移与情感体验,这都是因为综合材料来源于人类生活并深入人意识底层的基础认知与基本情感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综合材料自身所蕴含的人类情感,仅在与人类情感的高度互动上便是其他艺术形态所难以具备的,也正是这种原始的情感传达艺术形式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意与思维空间,既能利用既有的情感信息进行创作,也能突破创造全新的可逆的视觉认知与情感心理导向。

二、综合材料在海报设计中的情感价值取向

1.综合材料与海报设计的情感价值

综合材料与海报设计的情感价值,即综合材料的视觉与知觉心理在海报设计中的行为表现。海报设计是与知觉心理直接互动相对较多的艺术设计领域,将综合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与语言,能够达到更好的沟通与更强烈的共鸣。因此,只有艺术家依靠自己的意志熟练驾驭材料,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将这种艺术形态注入灵性。当然,综合材料还离不开情感性特征的支撑,综合材料与其他平面设计有着类似的设计形式语言特征,是一种物象的认知与内心情感表达的有效策略。一种情感表达需要借助某种合适媒介的支撑,这也是综合材料情感化的基础,是综合材料成为艺术家情感组成部分的有效保证。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精神的呼唤是形式的灵魂,呼唤使形式获得了生命。”艺术家的情感需要内在世界与外在物象的双向支撑与有机结合。

2.综合材料的审美情感属性

(1)审美与体验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把审美作为一种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认识之上的人类精神需求的高级需求。而审美在感情的范畴中属于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程度的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我们的审美与精神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进行审美活动时,自身情感会不自觉地流露,比如对于颜色来讲,我们都更倾向于选择有自己喜欢颜色的东西,所以审美心理对于海报设计的影响,往往不是通过视觉的理性判断,而更多的是依赖材料所带来的情感影响,而这种情感的影响,正是材料所带来的独有特质传递给了观者,并且使得观者能够与设计思想相融合,达成默契。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是与材料相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情绪、反思等,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高级属性,即情感,也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激发与体验。

(2)审美心理对情感的影响

这种高级情感正是由于受众对材料所带来的认识理解和心理感受造成的。而高级情感其实都是基于五感体验,即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而得来的,所反映出来的情感包括喜悦、悲伤、害怕、愤怒等社会性情绪。谢弗(Shaver,1987)对情绪进行分类研究,提出有六种基本的社会性情绪。六种基本情绪为爱、快乐、惊奇、悲伤、愤怒和恐惧,其他的情绪都可以根据本身的含义和性质规划为这六种基本情绪之一。当我们在面对不同材料的时候,根据材质的不同也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将情绪上升为审美进而形成情感。在海报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材料对设计的影响,带给观者情绪上的波动产生的情感。把体验与审美通过材料所带来的情绪表现出来,将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低级情感既而上升为高级情感,从而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变化。这就是材料在视觉语言上所传递并附加于海报的情感。

3.基于审美心理的综合材料设计原则

归纳作为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综合材料与媒介是一种基于审美观、表现方式、表达技巧等的综合产物,是一种基于传统变革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表达的一种特殊途径,是我们了解当代艺术的媒介。但同时,由于综合材料海报设计的例子并不是特别常见,致使在研究资料方面能够涉猎得有限。由于材料的不同属性和给人所带来的固有感受,因此对于作品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一个难点,并且不同材料带来的心理感受差异,以及不同材质、肌理、组织等材料的变化都会对整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综合材料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同时给人以视觉享受,准确并有力地表述主题,散发自身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是综合材料海报设计所追求的,也是期望达到的。就综合材料海报的创作而言,创意方面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能够打动人的作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其次才是表现手法与展现形式。创意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对于综合材料来说,不仅需要创意,还需要有力的表现,做到综合各个材料的基本属性并在融合中产生新的视觉情感体验,不仅在视觉上给受众以信息的传达,更在触觉上、心理上带来具体深入的体验,使得平面设计走出平面,用人们所更熟知的物质去创作意想不到的艺术作品,看似随意无序,实际匠心独运。

三、利用材料维度特质演绎海报设计的方法与创新

1.材料的形态语言

材料的形态语言就是设计者和艺术家将带有自己个性化特征的想象力与艺术创作风格结合到各种综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等属性之中。材料的不同、创作者的个性风格不同、想象力和创作行为的不同会直接决定或影响着作品的视觉语言和情感释义的表达。而我们就是依据这个特性来深入研究和利用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能,不但可以使相同材料产生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态,也可以使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或相同的形态,例如,点状、线状、面状、体块等形态,又或软、硬、弹性、可塑性、透明性、刚直性等性格,都可同时存在于材料的综合形态之中,不仅显示了形态语言而且增添了其他的表现因素,不过由于材料形态语言在视觉艺术语言中最直观易懂,往往成为主要的表现语言和创意因素。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中,纤维与铁质材料运用得最为频繁,常见的材料也能够因创作者的不同、创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态语言,综合材料的变换组合所能够表达的形态语言甚至可以汇集成材料形态语言的辞海。这种艺术形态的视觉语言,与常规的形态表达其实是一致的,球形会给人以运动翻滚的感觉,块状形态会给人平整稳定的感觉,倒置的三角形会有不稳定性和尖锐感,坚硬的粗直状态给人以力量感,曲直柔和的细腻状态传达着柔美感,金属形态所具有的重量感,纤维形态所体现的轻松感等,既是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形态语言,与人类普遍的形态表现感性语言的解读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也是广泛能够使受众接受其作为基本形态语言的重要因素。

2.材料的复合语言

通常,材料的语言是通过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产生的,材料语言虽然由多种材料组成,但通常被看成一种,具有单一性。性质不一样的材料形成互补复合的语言,如把竹条泡沫里成为统一体;把泡沫球与铁丝用金属箔包裹起来,两个球体被铁丝穿起来,使两种材料成为一体;类似的还有铁丝网与糖果纸,糖果纸折叠后插入铁丝的网格中等。材料复合语言不一定非要体积内融合,通过表面的连接也同样能形成复合语言,木材通过胶体的黏合,通过钢钉的连接,还可以通过包裹连接。根据设计者的理念和意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连接组合,其产生的复合语言也不尽相同。

3.材料的装饰语言

装饰语言即形态语言的秩序化与格律化。针对材料的装饰语言,是对材料进行秩序化和格律化后的形态语言,材料的装饰语言中的秩序首先来源于材料本身属性中的某些因素,比如大理石中的纹理,树木中的年轮,抹布的纵横交错的线等,其次是设计者将材料进行有序的处理,比如将纸张折叠成某种形状等距的排列等,均是材料装饰语言的表现。材料装饰语言给人们以美好的感受,而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4.材料的拼贴语言

最初的材料应用就是以拼贴形式进行的,相对其他技法来说,在不同材料之间的对比反差感,更加地强烈直观。这一特性也使拼贴形式的作品更出彩于视觉效果的塑造,达到信息传达目的的同时营造出视觉美感。拼贴手段所运用的碎片状的视觉语言的结合统一,是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过程,不仅承载了每一块拼贴组织的材料语言,更能够通过整合重构的形式把语言一致化,通过脑细胞的视觉选择性与信息综合性,达到材料的部分特征与整体形象的完美配合,做到视觉与思维的高度刺激。

5.材料的创意语言

材料的创意语言也称为材料的逆向语言,是有悖于常规材料的语言,由设计师创造,为了达到与常规强烈反差的一种设计形式,去实现观念与创意的表达目的。它是一种具有冲击性和趣味性的视觉语言,是一种丰富有力的设计手段。例如,让细长的纤维竖立起来,让强硬的大理石卷曲起来,让水从下向上流淌,给玻璃装上可拉动的拉链,人们对这样的设计会驻足,会欣赏,会惊叹。为了发现和创造新的创意材料语言,需要设计者大胆地创新与使用逆向思维,使普通的事物反常起来,违背原有的规律,实现现实中无法发生的事情。聪明与创意常常通过这种语言显现出来,面对已有的材料,剔除掉它显而易见的常态,去猜想,去假设它的反常态,利用逆向思维,建立材料的创意语言。

6.材料的隐喻语言

材料除了本身的视觉语言属性以外,会随着创作者的意图或是接受者的情感导向出现新的释义,利用材料本身的意义加上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委婉或晦涩的方式来表现内在的含义。Arman的作品《长期停放》将工业产品——汽车与水泥作为创作材料,通过把六十辆汽车嵌入水泥中表达了一种把破旧的材料重新利用而形成纯美学的愿望,同时给出了积极的想法。

结语

综合材料的应用使海报设计逐步走向空间化和多维化,成为跨越学科间界限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结合。充分发挥意识与物质间相互推进的作用,把情感的要素巧妙地应用到材质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并结合人们对物体的感受和认知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反射,将材质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通过视觉元素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与物情感上的、精神上的相互交流,冲破了既有只为信息传播而传播的印刷模式的限制。因此,在人们对设计带来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与交互沟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综合材料类的海报设计具有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以综合材料为技法的海报设计更符合受众认知心理的视觉元素,具有亲切与创意性的元素语言,方便解读并增添乐趣,达到设计审美与心理认知的高度互动与统一。

参考文献:

1.蒋汝佳.论综合材料艺术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5

2.谭建伟.综合材料绘画初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江湘芸,扬新.探究现代设计中材料的抽象表达.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李彬.材料观念的更新与演变.装饰,2005.3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纤维艺术;材料;肌质;情感表现

纤维艺术是一种在古老的传统编织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纤维艺术作品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在艺术这片沃土中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平面或立体的精美艺术品,形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艺术风格。构思是纤维作品的灵魂,材料是完成这种灵魂的血肉,而在整个创作的活动中,材料是所有环节的物质基点,而这种物质基点完全可以左右作品的视觉效果。因而我们有必要对纤维创作中材料的综合运用及本体性特征做一个深入的剖析,进而关注现代纤维创作材料,通过对传统的纤维材料的探索实现其再创造功能,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从多方位、多层次实现各自想要表达的艺术形式。

一、纤维材料肌质的类型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任何视觉形象的内容都需要以具体的物质材料为载体,纤维材料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观念形态,还是表现内容的载体,也是表现语言的基本元素,材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纤维艺术本身的发展。

材质是材料本身的结构与组织,属于材料的自然属性。材质一般可分为人工质地与自然质地,与之相呼应的质感就是人工质感和自然质感。材质的“材”,给人的是视觉上的感受,是如木材、金属及石材等彼此不同的类别或样式;“质”,是触觉及其它感觉,如丝绸的光滑或棕麻的粗糙、石头的坚硬或布料的轻柔,是某种类别或样式的本质属性。创作者对材质的选择,是其思想意识与审美情感的体现,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语言与样式。

材料语言还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外在表现。肌理是构成材料语言的物质属性的因素之一,是一种具有随意性的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反映了材料的表面形象特征,材质的多样性使肌理呈现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效果。如颜料、砂子、鸡蛋壳、木屑、塑料制品、布料等,都可以成为制作肌理的材料。肌理使材料的质感体现得更加具体、形象。肌理可划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两个方面。视觉肌理主要通过“看”,是一种平面的视觉图案,只能看到点或线的效果;触觉肌理是由实际材料的状态决定的,可以说任何材料都可以产生现成的触觉肌理,比如草木、粗布等。或者对材料进行改造,如将平整光滑的纸揉搓后产生的褶皱肌理、绳索或竹篾经过编织改变其原来的肌理效果而转变为一种新的肌理状态。触觉肌理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作品的整体肌理效果,同时也能感受到局部甚至个体的效果特征。肌理通过艺术家创造、设计来创造出形态表面的、崭新的组织结构和不同于原材料的感官效果。因此在创造触觉肌理的同时要注意肌理的个体形态的塑造。

二、纤维材料肌质的情感表现方式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2]。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通常是对人的喜怒哀乐等的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和现实的主观态度。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心理体验与艺术创作是紧密联系的,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

材料以其固有的特性和情感语义成为纤维艺术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材料情感是人们在接触材料时所产生的一种视触觉感受和心理联想,是人对材料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不同的材料给人不尽相同的心理感受,如陶瓷的古朴、玻璃的晶莹、纤维的柔和含蓄、钢材的冷峻、塑料的温和、木材的的自然清新、砂石的粗犷、白银的高贵、黄金的富丽。材料的触觉质感与材料表面的质地和肌理密切相关。它的不同感觉带给观者不同的信息和情感联想。当人们用手去触摸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时,便会对材料质地产生粗糙不同程度的感觉,比如当触摸柔软光滑的丝绸织物以及温软的玉器,能体会到细腻、光洁、温暖的舒适感;而当触摸到粗糙的石块、锈迹斑斑的金属就会感觉到艰涩粗糙。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是艺术语言。”[3]另外,材料本身也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任何材料都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材料的文化内涵与人的生活阅历、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材料所携带的社会信息和人文背景会将他们对材质的认识与之相联系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对材料的特性有所了解,当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与材料内在精神达成一致时,作品就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并达到较完美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4]。在鉴赏活动中情感能够使鉴赏者的感知、联想、理解等审美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学者科林伍德所说“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芦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各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三、 纤维材料肌质情感与文化的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需要使用富有时代性的语言来表达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新兴关系,体现出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把材料特有的色彩、纹理、光泽、质地等物的特征,并贯入艺术家独有的思维体验,使物与人、天与地、自然与心灵彼此敞开,毫无阻隔的交融在一起。通过特有载体形式引导观者进入丰富的视觉样式,启发观众无限联想的情感世界,使人与物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审美理性。

艺术家通过材料显现观念,观者透过材料接受观念,材料自身的存在和特性显露就成为一种观念。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人们对美的要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是还追求时尚于流行。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各显千秋,既有数码高科技含量的技能,也有手工绘布的绝招,显现出一派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景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拓展;艺术语言;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21-02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符号,当语言的实质功能被扩大了,语言就成了传达人们思想的一种代名词。在绘画的语言中,“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完成。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艺术都有不同于其它艺术语言的语言,每一个成功的油画艺术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油画艺术语言。“绘画语言是艺术家为了再现客体来外化自己的感受,而采用的属于艺术家个体的具有特殊符号的私人词汇,是人们感受艺术美的直接对象,是艺术品首先诉诸于欣赏者的感官的,是艺术形象创作所离不开的物质表达手段的客观化、对象化。是在物质的、感性的外壳中蕴藏着的意识的、精神的内涵。”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缔造者,是通过绘画语言这种表达方式来实现相互之间交互作用的,如果说题材的选择达到与观者心灵上的共鸣,那么,绘画语言则是与观者在视觉上的共鸣。艺术家呈现在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是来自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状态以及所处时代等多种因素和环境。

油画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探索与创新,经过不同艺术理念的洗礼,吸纳了各个时期油画语言表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油画艺术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拓宽了艺术创作的途径,增加了视觉审美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研究是无止尽的。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审美观念在不同时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审美观念的变化,就会影响到油画语言发展的方向,就会影响到油画语言表现材料的发展。

一、材料语言的拓展

材料作为与造型和色彩同样并重的绘画要素,在画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材料在艺术作品中,其材料的多样特征丰富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材料与绘画语言、绘画风格的关系十分密切,绘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存在形式,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会产生出绘画的不同的可能性。

材料的运用是绘画语言最基本的因素,新的油画材料的介入,改变了过去油画单一的现状,促进和丰富了油画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丰富了绘画的形态。观念和材料的更新,促使油画家寻求新的表现空间、视觉效果和精神寄托,对当代新的绘画材料和媒介做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材质的拓展在艺术样式上建立了新的领域,材料语言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现代艺术综合材料的多样发展,材料艺术语言有了宽广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绘画语言的固有框架,把绘画空间和结构表现的概念向前又推了一大步,材料已经成为与造型、色彩同等重要的绘画要素,是新时期油画艺术语言的选择,是艺术家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选择。

油画材料作为载体在油画中只是扮演着间接的艺术角色,这是材料在传统油画中的位置。由于科技工业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迅猛发展,影响和提高了艺术家对材料艺术的关注,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渐认识到了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的精神含义,把材料提升到了艺术语言的重要地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直接思考与对话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物质材料自身的审美价值,把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材料方面来说,传统油画发展到现代艺术,是“间接表达”向“直接表现”的转化,艺术材料自身的发展推动着画家艺术观念和创作技术的发展。过去画家使用的绘画材料原始简单而又贫乏,只能运用高超的画技获得丰富的效果,实现自己对艺术追求,绘画技术备受关注,成为绘画艺术的基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艺术材料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丰富的现成的艺术材料,给画面带来即丰富又完美的视觉效果。

“材料的使用作为强化作品本身力度有效手段的画家” 石冲,石冲最初的作品也遵循传统油画的画法,使用颜料、调色油。早期的油画作品如《预言家》还是比较写实的,随后的油画作品《肖像》,人物形象被简化,变成一种符号形式,画面局部的油画颜料开始厚重,肌理效果突出,超越了纯写实。作品中使用了布、石膏等材料以增强体积,产生了触摸感,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边线和表层有凹凸感,混合材料的使用使作品有了浮雕感,工艺制作的综合因素形成了与传统绘画不同的视觉效果。

突破传统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根据绘画的需要综合使用物质材料已成为绘画形式语言变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艺术家受现代西方审美意识的影响,越来越重视画面形式语言的表现和探索。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形式的表现效果,是画面材料表现的一种诱发剂,也是活跃思维的一种推动力,对绘画材料领域的拓展,将对绘画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色彩语言的丰富

色彩是绘画艺术重要的物质材料,是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艺术语言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更是作品独特思想和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在逐渐摆脱对素描的依附,独立展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和艺术精神的追求,色彩已成为艺术家独特思想、情感以及探索形式美感的手段,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义。在美术史上,各个时代都有闪烁着的色彩巨匠,可以清楚的看到画家在寻求色彩表现力方面所经过的艰辛而卓绝的探索历程。色彩发展到今天,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也愈加科学,范围更为广泛,色彩已当作艺术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油画艺术的表现力及特点,但又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大师的经验,是当代油画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面临的现实。

艺术是在相互的差别当中得以生存和被承认的。“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色彩个性,越是大师个性越强,”在当代,研究和探索色彩语言的画家有很多,他们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对色彩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许多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加入了主观、象征、表现等色彩因素,改变了油画中传统的色彩表达方式,有的汲取了表现主义色彩的表达手法;有的则创作了适用于自己的色彩样式;还有的画家则从中国画或民间美术中吸收色彩的营养,找到适合油画的切入点。艺术家们在吸收一种色彩精神或具有一种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

《一车东北老乡》是画家周卫的作品,作品中周卫以大面积的玫瑰红和翠绿作基调,不受自然光的局限,在大红、大绿和大黄、大紫中进行色彩并置,色块、触笔交叉转换,绘画空间看起来似乎是前进与后退的错视,周卫作品中的色彩永远的反叛自然,走向某种艺术色彩,这样的表现创造如此的感觉惶恐,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作品画面中的运动和张力,语言的夸张和凝练,也体现出他对表现主义的一种感悟。

色彩的表现、再现、象征、装饰、融化等知觉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色彩组织和创造。这种视知觉的色彩,才是丰富、多样、和谐、生动的。

三、造型语言的多变

在绘画中,造型语言可能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要处理和解决好造型语言,需要艺术家从复杂的自然形态中选取元素将之转化为某一种艺术形态,在对自然原型提炼的过程中,艺术家要对形体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创作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这里我们以写实造型语言为例,谈谈其造型语言的多变。在写实基础上适当变形和夸张,这是一些写实作品的造型手法,在写实与变形之间可供选择的空间范围较大,有把自然形简化为几何造型,有做平面化处理的造型理想化,有对物象进行变色处理的,不管色彩和光影的存在,有的通过夸张或变形特意强调某一部分形体语言等等。变形是一种特殊美的追求,一些扭曲的形象,也许才能真正表达出给人以狂野、古朴、神秘的新感受也可能是画家真情的流露,也许比一般的写实造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

南京画家毛焰,以画肖像画为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通过上身大下身小的畸形来塑造,“圆规式”造型风格刻意突破常态,松动空灵的笔调加以夸张性的强调,在形体的塑造上,毛焰十分重视形态的衔接关系,对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不会刻意去追求。这种独特的形式效果,是毛焰绘画样式风格化的主要支撑。画家陶醉在这种让他心旷神怡的颖异视觉效果的制造中,批评家李小山对毛焰的作品这样分析:“这里,画面上出现的东西并不重要,他面对的对象说到底不是实在的存在,的确是他心里的幻想是所谓的心中之物,至多利用不同的形象完成不同的画面而已,精神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画家宫立龙,作品摆脱了纯写实的细腻造型,显得非常简约,注重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技法运用灵活,画面结构不固定,光影效果与平面化的因素相结合,画中充满了造型的对比、色彩的对比。他说:“西方的油画从雕塑中受启发,从形象上来说,更具有立体感,中国的艺术更关注平面化,如剪纸、皮影、木版年画,西方人脸上更多的是块面,东方人的脸上更多的是线条,这在东西方雕塑中也能见出。”宫立龙在造型观念上以写实艺术为基点,发展写实油画的单纯和概括方面,对形的简化和几何化以及整一化的处理,无不反映了画家的艺术修养。他在一些作品的创作中借鉴了秦汉时期雕塑的一些特点,画面(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博大和厚重的效果。把秦汉雕刻整体性的形式力量融入到了古典油画的传统技法中,这对写实绘画的造型无疑是一种成功的突破与融合。

写实绘画中,朝戈的艺术也是符合我们探讨的写实艺术。作品中素描的重视,对朝戈的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总是把人物画的很结实,结构很清晰,地域人物的不同,这种艺术个性便强烈地从作品中呈现出来,个性鲜明,风格 “怪异”。朝戈非常重视素描稿的过程,每一稿都是画家对形式语言的再三思考与编排,使创作更具表现力。

四、结语

油画表现语言不管多么丰富和变幻莫测,都离不开材料语言、色彩语言和造型语言这三个基本语言,这三大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作用,相互交替、转换。分析油画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材料语言、色彩语言和造型语言在不同时期成为主导艺术流派和艺术作品风格式样的第一艺术语言。由于二十世纪现代绘画兴起,给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强大的冲击,油画在艺术概念、表现内容和个性探索等方面对新材料工具的运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油画表现形式已经很难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和风格,很多画家打破传统寻求新的表现语言,油画语言开始进入新的探索与变革时代。

参考文献

[1]黄明.质疑“美术语言没有独立的意义”?[J].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5).

[2]水中天.历史画与绘画中的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1日.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6

一、综合材料的表达语言

综合材料作品的创作自由性大。除了注意造型、色彩、构成等基本问题外,还要着重体现材料的肌理效果,并要掌控好材料的疏密、起伏、大小、刚柔、对比与统一的关系。材料的直接运用有三种倾向;第一种是注重于材料自身的肌理、色彩、质感等因素。这种倾向的创作,形式多于含义,审美性多于社会性,更多的是注重作品点、线、面的空间构成,以及材料本身的形态、颜色的运用。这种倾向的创作表现为材料的形态语言、逆向性语言;第二种是倾向于材料的符号含义和社会意义,体现的是一种观念、状态、情绪等社会内容,作品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这类作品观念先于审美,思想优于形式。此类作品的创作表现为社会性语言;第三种是侧重于体现作品形式上的工艺性、装饰性的美的作品,体现为装饰性的艺术语言。

1、形态语言

材料分为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但由于长期的生活经验,材料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所具有的特性深入人心,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和精神感受。这种情感和精神感受是综合材料艺术表现的基石,具有重要作用。材料的这种特性也是综合材料的创作语言之一。材料的形态语言是创作者利用材料的软、硬、有力、无力、透明、半透明等人体感受进行创作的艺术语言,是以材料的外在特征属性为主要元素的语言表达因素。语言的表现与材料的形态感情传递是一致的,如三角形的稳定感、粗直线的力度感、曲线的柔软感等等,以及红色的张扬和热情、黑色的神秘与严肃、黄色的温暖和明亮等等。材料除了具有形态语言外,还有复合型语言、反材质性语言、装饰性语言、社会性语言等艺术表达语言。

2、反材质性语言

反材质性语言又称为逆向性语言。有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改变材料给人特有的面貌感受。如让软的给人硬的感受,硬的给人软的感受,重的给人轻的感受,轻的给人以重的感受,使观众欣赏作品时措手不及、意想不到,人们会此惊叹、思考、为之一振。反材质性语言是较有冲击力和创意的创作语言,需要创作者的创新能力、反向思考,发现材料的逆向语言。

3、装饰型语言

装饰性语言是一种利用材料时,格律化、秩序化的形式语言。这种秩序和格律可以是对材料在空间上、颜色上的组合,也可以是对材料本身存在的秩序和格律的运用。材料装饰性语言的这种秩序、层次、条理感;给人以一种愉悦的感受,是许多综合材料作品都会含有的表达语言,也是观众欣然接受的艺术形式。

4、社会性语言

材料的社会性语言表现为材料所包含的特定的社会意义和符号含义。这种表达语言在创作中的材料是指生活中的现成品和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它通过作品传达出创作者的一种观念、认识和态度。

二、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内容

作品的表达语言是艺术表现的关键,是服务于艺术表现内容的;一定的艺术表达语言就有与之相对应的艺术表现内容。综合材料的表现内容也与材料的表达语言相匹配,分为观念性的表现内容、创意性的表现内容、装饰性的表现内容和工艺性的表现内容。

1.观念性表现内容

艺术不仅是形式,更是观念的。在当代艺术中,观念的表达越来越突出,作品的社会性含义和象征性越来越强。观念性表现内容的综合材料作品是指艺术家利用材料或现成品,在社会学和符号学的含义内进行创作的作品。表现这样内容的作品强调艺术的创造核心是观念的体现,而作品只是艺术家表明观念,体现思想的媒介。它们的创作通常是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现成品和有特殊含义的文字,符号的重新布置和安装,或是利用材料构成具有特殊含义的空间组合.

2.创意性表现内容

创意性表现内容综合材料作品通常是利用材料的逆向性创作语言为创作手段的作品。它是艺术家利用自身的逆向思维,以创意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内容,体现出了艺术家的创新求变的精神。这类作品吸引观众的是作品中充满的智慧和精明。在综合材料的作品中,创意性的表现是极为生动和富有情趣的,它有较强的设计要求;是许多作品取胜的关键所在。

3.装饰性表现内容

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已是世代的要求,在综合材料作品的创作中,有的艺术家不再是表现作品的观念性的含义,也不再追求作品的创新体现。他们更多的是体现作品形式上的装饰性美,他们的创作目的单纯而简单,利用材料本身的条理、格律、秩序,以表现出规范化、有序、工整的美。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设计材料语言表达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TU23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今建筑潮流发展多元化,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新材料层出不穷的现代背景下,建筑师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材料的兴趣。本文笔者探讨了建筑外立面设计与材料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一、材料与建筑外立面设计

材料是建筑建成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把建筑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几乎涉及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没有材料,设计将永远停留在“创意”阶段,无法成为真正的设计。而人类不断发展的设计思维对材料产生新的需求,也促进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材料的选用与应用被称为材料设计。材料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旨在提倡一种设计方法和态度。它强调对材料不拘泥于固有种类和固有用法或既有惯性思维的运用,提倡思考材料运用的多种可能性,但这不等于完全摒弃材料的习惯作法。通常,习惯作法反映了前人的技术经验的积累和人们的习惯心态,对这些,理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材料设计也不忠于某种所谓的主义、流派,从体验主体出发考虑材料的运用,注重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材料和设计的紧密统一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之一。本文提出的材料设计是偏重强调对材料视觉表达特性的挖掘,是一种富有表达力的材料运用。而不是从材料的热工性、耐久性等物理性能以及构造角度去分析材料。

二、建筑外立面设计与材料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1、表达构成要素

外立面中材料传达的首要信息是材料本身的构成要素,即材料的形、色、质,他们是材料视觉表达的第一直观要素。材料的形态和色彩直观明了,容易被感知,质感与肌理则需仔细观察与品味方能觉察其本质所在。人们感知建筑首先也是通过这三者。因此,在材料设计过程中,形、色、质的有机结合与巧妙运用可以使建筑环境获得识别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心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指示作用。

2、表达功能

材料可以反映出外立面的功能即围护与装饰。首先,外立面应该反映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建筑空间是由一定实质材料界面所形成。二是外立面自身承担的功能要明确的加以表达,使用功能是通过空间和外立面共同实现的。这必须要求功能与美感的高度统一,具体说就是必须具有对于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和满足人的精神与审美要求的双重特征。这是材料设计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科学和诚实的属性。不满足建筑最原始、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的要求,不遵循基本的审美要求,这样的建筑从实际角度看是没有长久立足之地的,其材料设计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3、表达建造

一个优秀的设计是材料形式与构造的高度统一外立面材料设计与建构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材料应当真实的反应和表达出建造的意义,反对虚伪、浮华的装饰。可以认为建筑艺术必须依附于建造逻辑。不刻意掩饰材料形态,而是突出工艺自身的装饰性,指材料的表现形态应反映材料的建造过程。现代建筑大师密斯以其讲究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严谨的造型手法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那句名言,“当清晰的结构得到精确的表现时,它就升华为我们所称的建筑艺术”。密斯十分精妙地阐释了现代技术条件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表现的物化形态,材料、结构、构造都要求在表达时逻辑严谨,技术精确。建筑材料的技术精美不仅具有物质意义,还有精神价值,它是时代精神的宣言,对于创造符合时代技术与文化特点的现代建筑产生了重要意义。

4、表述历史时代文化

材料可以体现出建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时代特征。从建筑中了解时代,离不开认识材料。建筑物通常需要几年才能建成,并屹立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材料有着特殊的性质。这两者都会随时间的流逝,复杂地改变。从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看,经历了自然到人工,即石头、木材、泥土等到水泥、金属、玻璃等,相对应的材质从原色原质到人工材质,特征从粗糙到光亮,从温暖到冰冷。这是时代变化富于材料的不同品格,加工工艺、肌理质感,材料因此也就具有了表述历史时代性的能力。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用砌得密不透风的巨石向世界昭示它的永恒;古希腊、古罗马对于石材的运用则加注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以细微、精确的卷杀、收分和比例、雕刻向后人展示人类对石材艺术的驾驭;古老中国对于木材的运用突出体现在功能与形式相统一的斗拱上,这种结构不仅合理地表达了屋顶与柱梁的受力关系,也显露出古老东方人特有的内在秩序。在这辉煌的古迹中,石头、木材等物质本身的具体形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那加工雕琢过的、富有文化内涵并烙上历史印迹的形式,并在向后人讲述着漫长古老而又深邃隽永的历史。

钢筋混凝土的重要发现,则突出了其流动性和可塑性,高强度与轻质的性能。使过去不曾出现过的结构形式生动地立于世人面前,空间跨度几倍、几十倍的增加,建筑高度更是以其挺拔的身姿向地球引力进行挑战。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那设计的朗香教堂(图1)以及马塞公寓(图2)这些旷世之作,借助钢筋混凝土的力量,和在建筑外立面保留施工有的模板的印迹和钉眼,最直率地表露出新建筑的风采。这种风格衍生开去,为建筑迎来了整整一个时代。

图1:朗香教堂 图2:马塞公寓

新时期科技的发展,任何事物变得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说材料镌刻着历史时代的文化,它也将继续衍生下去。

5、表述地域文化

建筑材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的限制,一个地域的建筑有着它的特殊性,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座建筑物选址的背景、基地、自然环境或邻近地域的文脉。材料可以表达该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特色、风俗习惯和民族审美意向,以及经济、传统、技术等,形成了特有的地区风格。

结语

建筑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统一整体,材料的设计是丰富多彩的,它与功能、空间、结构、构造、与节能、与视觉心理、与历史、与文化、与光、与艺术、与建筑类型、与技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要素在设计中都相互牵连,各种因素都应和谐的联系在一起。本文笔者仅强调关注材料语言表达这一方面,略提拙见,望抛砖引玉,待为我国建筑外立面材料设计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诸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实验素描;创意;路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一、实验素描的概念与教学理念

实验素描是运用单色或多色、综合媒材及多种表现手段对物象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创意表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和传统素描相比,它更强调作品的视觉感、构成方式、观念性以及创意传达,是对传统素描形式的延伸和拓展。实验素描教学重视对物象形态概念的认知,并要求在形态肌理的表现、形态空间的解析、形态生成及创意表达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它将绘画的材料、技巧、语言、观念融入素描创作中,转化为纯粹的视觉表达形式,并在作品中呈现其观念与精神属性。随着师范院校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素描课程介入本科基础教学已成为趋势。以往的素描教学较重视课堂写生,通常以静物、石膏像、人像、人体等作为绘画造型的对象,在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技能训练中侧重于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但长此以往,其弊端已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狭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挖掘,更缺失对绘画语言进行探索的引导。而实验素描教学则注重启发学生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去学习实践自己所需要的基本功和方法论,能在探索多样的绘画表现语言的过程中,打破基础训练与创作的形式壁垒,增强素描教学的创新意识。如何在素描教学中有效地植入实验素描课程,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纠正以往的片面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实验素描”概念的清晰认知。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形象、直观地阐释实验素描的造型理念,解析其创意表现的内涵。其次,通过课程训练,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实验素描的创作方法,发挥其艺术个性,使多样性、自由度与观念性在作品中得到呈现。再次,要引导学生在具象造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意象与抽象的素描造型形式,以拓展素描造型的理念。最后,还可将新材料和电子媒介等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思维同作品美感的有效融合。

二、实验素描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般认为,绘画材料是实验素描作品的基底,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务必使用各种材料结合手法来进行实验,只有将材料与技法融会贯通,才能使素描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境。形式是素描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无论是具象、意象或抽象的造型元素都要依托一定的形式,以此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主题,也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表现语言通常是材料与手段的综合,对各种表现语言的探索不仅是对绘画基础语言的积累,也是通向成熟艺术语境的桥梁。针对实验素描教学的研究,可从绘画材料、形式构成要素、艺术表现语言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注重对材料运用及其相关技法的研究

实验素描所依托的材料一般有素描纸、卡纸、胶合板、画布等,材料底色与肌理的制作能丰富画底质感并增加画面层次。绘制素描作品的画材通常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画材有铅笔、炭笔、色粉、蜡笔等,液体材料有丙烯、水彩、单色墨水等。在现成品材料中,叶片、树皮、木屑、砂石、照片、旧报纸、布片、纸浆等也时常被采用。这些材料与固体、液体材质相结合构成画面,能呈现出多重的视觉美感。广泛而丰富的绘画材料可根据创意表现的需要应用到具体的创作中,将材料的质感有效融入作品的结构秩序中,就能实现画面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此外,绘画的材质自身又有其独立的形式美感,它在素描作品中的融入能使作品的精神性与审美意义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在实验素描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针对材料及其技法的研究尤为重要,材料技法的合理使用可以提升素描作品的艺术表现高度。

(二)加强对素描形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实验素描的形式构成要素包含线条、形体、空间、明暗、结构、色调等多个方面。形式要素以一定的规律与秩序有效组合,其意义才能得到呈现。素描作品的形式感是创意素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针对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逐一进行探讨。首先,应认识到线条的魅力。线条具有丰富的情绪特征,它既有具象的意义,也富有抽象的意味。线条的运用更有其形态的指向,线条间的联结与穿插会形成凝练的形体空间效果;线条的排列、交叉、疏密关系可形成画面的调性。实验素描的创作也可将线形的成品材料与手绘线条相结合,增强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其次,可用多种方式研究并探讨如何表现画面的空间与深度。如以物象结构的立体表现与透视深度原理的结合来体现画面的空间,建立虚拟深度的视觉幻象,或在二维空间中建立画面的秩序和结构,通过形象与形体在二维空间中的穿插、交错、叠加等手段来暗示与象征实体空间,创建多重空间的视觉效果。再次,对明暗关系的运用可根据画面形象的需要,从主观感受出发,结合其他绘画要素探究其表现手法。此外,在结构表现上既要研究物象自身的结构,也要研究画面的构成结构。结构是理解形体本质的出发点,也和空间、色调等要素相关联,研究与表现物象的结构特征是永久性的课题。最后,还要重视对画面调子形成以及色调感的研究,色调具有黑白灰的调性意义,也能有效地渲染作品主题,既传达意境,又体现审美。

(三)对素描的表现语言逐一进行研究

在实验素描的表现语言中,具象语言是传统的绘画语言。具象语言具有“自然符号”的再现功能,是对表现对象的审美模拟,也是真与美的和谐统一。而以意象语言来呈现的素描作品则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画者以抒写的手法来表现物象的形象、节奏、韵律、氛围感,传达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使观者感知作品的意象含义,强化表达主体的精神特征及情感内涵。在抽象表现语言的素描作品中,以点、线、面等元素结合笔触与调性形成的画面感,不仅能表达情绪,形成视觉上的张力,还能体现其精神内涵。抽象表现语言的平面性、概括性、象征性以及节奏、韵律、疏密、对比等要素,适合以综合材料及相关手段来体现创作者的创意思路。创作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未必会限定某一素描作品表现语言类型,但在表现过程中我们要有相应的判断,使实验素描的艺术方法与手段紧随创意思维,让表现语言忠于人们的情感。

三、实验素描教学路径的探索实践

实验素描教学是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训练方法来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分析方法的学习,遵循材料与形式的定律,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一种直接的和即时性的视觉交流方式,选择合适的路径,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一)提供表现对象的选择

在表现内容上,要体现物象本身的“趣味性”,以发现和表现有趣的物、有趣的景与有趣的人为立足点,采用课堂和户外写生、写生和借鉴图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材料及艺术语言的表现规律。在以静物为表现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材方面要注意材料不同质感的搭配和对比,如选用废旧杂物组合的静物,大都具有残缺、变形、凌乱的特征,且不具常态的结构性,其表层的斑痕、锈迹、肌理与质感富有视觉吸引力,在摆放方式上也能提供给学生以多角度、多视点观察对象的空间,引发学生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与作画习惯。此外,针对风景、人物绘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视角选取、构图、整体与局部的取舍方面探索新的画面构成样式,提供出更大的经营画面的空间。

(二)教学中引导观察方法的调整

观看方式是绘画创作构思、构图的重要起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另类视角或新的思路来观察物象,注重诱发其个体感官的体验,以“你的发现、你的想法、你的方式”为基础来呈现对事物的独特观感。一般而言,绘画者观察事物的目的是观察其比例、形状、大小、体积、空间、明暗以及虚实关系等,从中获取常规的视觉经验,并加以客观地再现。而实验素描要求对物象的观察应侧重于从深度、精度、角度等方面进入,在对整体与局部关系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相关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以多样的绘画语言对物象做出个性化的诠释。这也是改变观察方式的关键所在,如针对静物做片段式的局部构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强调局部特写的美感,重点呈现出物体丰富的质感;或用双联对比的方式组织构图,将同类器物中的黑与白、疏与密、润与涩等特征并列组合,体现出绘画者主动把握画面的能力。

(三)创作中开启创意思维的训练

创意思维训练是实验素描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的想象力在写生中得到拓展,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意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加强对写生语言个性表达的训练。写生是对表现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对表现物象进行夸张、变形、联想、置换、分割等手段获得新的视觉形感,赋予形象以新的特质,也可以从不同的观看角度或改变物象的质感去表现出新的形态,发现另样的美感。其次,构图和构思是画面形式感的基础。在构图与视角上,学生可根据视觉表现的需要打破常规的透视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经营、体会与揣摩以获取新颖或新异的形象。再次,要注重对画面情节的营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借用眼前的静物、人物或风景来想象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用浪漫画的手法处理并构建画面,甚至将不同时空里的物象组构在同一画面中,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表现。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绘画材质的运用与表现进行开发,在创作构思中发现与考量,做到独具匠心。只有将材料纳入艺术形式语言中,使材料与形式充分地融为一体,才能使材质发挥应有的审美作用,真正做到画面的视觉和艺术上的完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