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防范措施8篇

时间:2023-03-13 11:08:20

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篇1

2、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针对可能或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学校可根据环境条件与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对日常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的安全工作及早部署,采取得力措施,预先防范。 4、学校食堂应有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加强对库房、操作间的管理,严防坏人投毒破坏,预防食物中毒事故。必须加强对炊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定期组织体检,学生食堂必须建立食品采购和食品保管存放、加工制做等制度,严把食品采购关,严防食物霉变或污染。

5、学校应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校舍管理,经常检查维修,发现危险房舍,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校舍倒塌事故发生。地处容易发生洪水、滑坡地带的学校,应有应急预案。每逢雨季和汛期,必须安排人员值班,随时观察险情,做好撤离疏散准备。

6、学校应当加强车辆管理维修,确保性能良好。驾驶人员应服从教育和管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学生外出实习、参观、旅游等乘坐的车辆必须安全可靠;驾驶人员必须证照齐全,经验丰富。学生徒步或乘车(骑自行车),外出,应自觉遵守有关安全规定,顶防交通安全事故。

7、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安全防火工作的宣传和防范,完善重点防火部位的防火设施,留有消防通道,配齐配足灭火器材,落实值班制度,预防火灾事故。严格用电管理制度,学校应有专门机构或专业人负责用电管理,经常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更换老化或不符合要求的线路,禁止超负荷或违章用电。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严格按规定拉运、贮存、使用。汽油库、液化汽库等必须远离教学区、学生公寓、家属区。加强对明火使用的管理。凡用明火照明、取暖等,学校应有严格的管制措施,防止酿成事故。

8、学校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条件、环境等客观因素,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预防非正常伤亡事故发生。

防范措施篇2

1、前期预防措施。一是加强认真落实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制度,打牢政治思想基础,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强化党纪法规知识和廉政教育,提高抵御腐败侵袭的能力;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明确责任,强化督促。

2、中期监控机制。一是坚持一季度一次廉情分析例会,每季度一次重点教育活动,每半年一次廉政谈话,一年两次党委民主生活会,一年一次干部述职述廉。二是强化党风廉政监督检查,认真开展民意收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把思想道德风险控制在最低点。

3、后期处置方法。对群众有举报、社会有反映的;不按照规定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情节轻微的;民主测评中满意率较低的;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发现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提醒的,通过谈话、重点提醒等方式进行警示提醒。

二、岗位职责风险防控措施

1、前期预防措施。一是明确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使干部明确业务工作和所肩负的廉政职责。二是公开承诺接受监督。领导干部要对照职位说明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向公众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中期监控机制。一是强化民主决策,完善三重一大;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政策;三是定期开展抽查。行政权力运行监控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抽查各部门岗位职责风险防范工作情况。

3、后期处置方法。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但又不构成违纪违法问题的党员干部,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等手段,帮助和督促党员干部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诚心接受批评,整改到位的,予以了结;整改不力或群众仍有反映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追究相关责任。

三、业务流程风险防范

1、前期预防措施。一是要求领导和工作人员要精通业务内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切实防止管理不到位等行为的发生;二是坚决避免引起申请人的申诉、投诉以及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2、中期监控机制。一是政府领导班子必须坚持实行项目集体研究,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度,坚持一个项目一本廉政台帐、一份廉政合同,强化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避免违规行为发生;二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强化行政行为的合理化、透明化。

3、后期处置方法。重点抓好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帮助、教育和惩处。

四、制度机制风险防范

1、前期预防措施。一是把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进行常态化管理,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听取汇报,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二是从制度机制上入手,随工作变化的需要,工作人员岗位应及时进行调整。遇有临时性重大工作时,廉政风险防范随之联动的制度保证,使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三是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中期监控机制。一是修订完善已确定的50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用制度和机制预防风险的发生;二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抽查措施落实情况。

3、后期处置方法。对制度机制建设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构成违纪违法的人和事,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任追究等手段,帮助和督促干部职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五、外部环境风险防范

1、前期预防措施。一是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从领导干部到股室干部,认真执行工作圈、生活圈、娱乐圈、交友圈的常态管理。

防范措施篇3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极端天气防范措施

一、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防范、处置因灾害性极端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切实保障施工现场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维护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秩序的稳定,杜绝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工程安全平稳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措施。

二、适用范围

本措施适应于施工现场受到严重威胁的暴雨、寒潮、低温冰冻、大风、冰雹、霜冻、大雾、暴雪等极端天气而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其次生、衍生灾害。

三、编制依据

1、突发事件应对法

2、内蒙古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3、内蒙古气象管理办法

4、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布试行办法

5、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1-2014

6、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规定

7、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2011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

长:******

长:******

员:******

2、工作职责:

(1)负责综合协调、指挥各部门、各专业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2)督促检查预案落实情况。

(3)负责和上级部门的联系衔接工作。

(4)负责传达上级领导的安排及要求。

(5)负责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络。

(6)负责灾害发生后向站务中心等相关上级部门的汇报工作以及与公安110、消防119、医疗急救120等救援单位联系的工作。

五、气象条件分析

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相关数据:

1.

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8.0℃;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0.5℃;多年极端最低气温–36.3℃;

2.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3%;

3.

风向、风速:多年平均风速1.6

m/s

;多年最大十分钟平均风速14.7m/s。

4.

降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349.2mm;多年年最大降水量509.7mm;多年年最小降水量196.1mm;

5.

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69mm;多年一次连续最长降水日数2天,降水总量为72.4mm;

6.

最大冻土深度: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37cm;

7.

最大积雪厚度:多年最大积雪厚度25cm;

六、灾害分级和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

1、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灾害性天气,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灾害(Ⅰ级红色),重大灾害(Ⅱ级橙色),较大灾害(Ⅲ级黄色),一般灾害(Ⅳ级蓝色),气象灾害等级根据防汛和气象部门的预报为准。

2、预防和预警机制

(1)应当确定预警人员,落实预警职责,日常预警工作由调度室及综合部负责。

(2)防灾工作小组应当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组织开展防灾检查,发现有安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对经常出现的受暴雨、雪灾、冰冻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季节,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值班,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灾害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研究防御对策,明确防御重点,及时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信息,加强对灾害隐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时采取预警、转移人员和财产等措施。

3、应急响应

(1)一般气象灾害级(蓝色):

接到灾情消息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灾情的观察,专门进行有关预防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做好应急抗灾准备。

(2)较大气象灾害级(黄色):

接到灾情警报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部署防灾工作明确防御目标和重点组织,指挥施工现场抢险救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各施工人员传达预报预警信息。根据预案做好危险地方人员转移的准备工作,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及时将防灾情况上报防灾领导部门。

(3)重特大气象灾害级(红色及橙色):

①、接到紧急警报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等级响应,根据上级要求动员部署防灾工作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向各部门传达灾害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方人员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及时将防灾情况上报防灾领导部门。

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坚守岗位,检查落实防灾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手机及其他部门负责人的手机全天候开机确保通信畅通。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出现重大灾情时,立即将灾情上报当地政府防灾指挥部。请求支援施工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工地的脚手架建筑模板确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积极与有关部门人员配合。避免建材水泡受潮,减少损失。组织抢险小组待命,抢险救灾做好工地停工人员转移贵重物品转移安置等工作以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七、各类灾害防范措施与处置措施

1、暴雨天气:主要是指连续的暴雨和短时间内的大暴雨对施工现场造成的人员伤害、设备损坏、地质灾害及其它的财产损失等。

1)

汛期到来之前,项目部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人参加联合大检查,对施工管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机械设备以及河道排水设备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这是作好防洪工作的前提,对检查的处所应在现场判定其稳定性。由此提出防洪工作重点汛期危险地点和看守地段;

2)

项目组织人员在雨季前,对受施工影响的侧沟、吊沟、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疏通清理工作。沟不积水涵不堵塞,要针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查对破旧老化不稳固的地方进行加固,确保汛期排水通畅不危及项目安全;

3)

及时天气预警信息,在发生暴雨期间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对排水疏水系统和各泵坑的巡视检查及时疏通排水沟道管道和泵坑积水确保系统排水畅通;

4)

当出现厂区内排水系统不能满足暴雨排水出力时,值班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及时启动各类排水设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排水设施的出力;

5)

若遇特大暴雨而排水不畅时可在各可能发生倒灌的地方筑临时挡水设施。

6)

临时设施四周截、排水系统保持畅通,专人进行清理,防止冲刷。设施在大风季节前,提前按设计作好防护。整个工地、住房、料库四周要保持排水畅通,保证暴雨、大风来时无漏雨或地面水流入室内。

7)

大风暴雨影响期间,停止施工作业,切断电源,严密监控工地围墙、基坑支护、垂直起重设备机械设备等安全状况以及现场排水情况,采取相应的防风加固等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围墙倒塌、基坑坍塌、设备倾覆、触电等重大安全事故和现场大面积积水,发现重大险情,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8)

对正处于基坑施工的工地,基坑四周防护栏杆必须坚实可靠,排水设施齐全,要特别注意土体的稳定性,发现土体裂缝及坍塌预兆的,要及时采取有效应急措施。

9)

临时设施四周截、排水系统保持畅通,专人进行清理,防止冲刷。设施在大风季节前,提前按设计作好防护。整个工地、住房、料库四周要保持排水畅通,保证暴雨、大风来时无漏雨或地面水流入室内。

2、突发性大风天气:大风会毁坏地面设施和建筑物,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

1)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现场检查,对高处作业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高空作业及临边作业中的所有小件及漂浮物件应采取固定措施,防止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

在接到大风预报信息时,立即组织对整个施工现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的安全检查,包括人员作业过程中的防护,电源线及配电箱的检查及固定工作,保证埋入土中的锚固长度能抵抗大风袭击,所有的跨越悬空电线(电缆)应进行支吊处理,在跨越悬挂空间采用铁丝拉紧,避免大风吹断电线(电缆)造成触电事故;所有物体全部进行固定。

3)

在大风影响期间,停止施工作业,切断电源,严密监控施工现场围墙、基坑支护、起重机械设备等安全状况,提前采取相应的防风加固等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围墙倒塌、基坑坍塌、设备倾覆、触电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现重大险情,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大雪、冰冻天气:由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突发事故,出现城镇大面积停电、停水、停气中断;由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路面封冻,交通中断,导致车辆、人员流动出现严重滞留和拥堵。

1)

加强对大雪及冰冻天气的关注工作,在发生大雪及冰冻现象

时,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对路面及现场作业区域进行清理、消除等工作,防止发生人员伤害。

2)

作业人员在大雪冰冻天气行走应小心防滑,上下楼梯时应抓牢楼梯扶手并应检查所绑扎的防滑草垫绑扎。是否牢固有无松散现象,若有应及时联系处理。骑自行车或开车上下班应慢,特别在转弯和斜坡防止滑跌若有凝冻或地面有积雪时严禁骑自行车或开车。

3)

冬季有凝冻时,日常巡检应特别谨慎。安排作业人员在白天进行对经常通行的路面有积雪及结冰时应及时清除,以防结冰滑跌。无法清除时,应立即汇报上级协高处理,采取防范措施

4)

进入没有采取防滑措施的地方工作时,应事先进行除冰或采取其它可靠的防滑措施后方可进行。

5)

凡施工现场地面和其它有人行走的通道平台及攀爬扶手有积雪积冰和有易使人滑跌处,应及时打扫。对暂时无法处理的应设置安全围栏并挂相关内容的警告牌。

6)冬季大雪及冰冻天气尽量避免高空作业实在不能避免的应及时汇报上级部门。

4、扬尘天气:

1)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洒水频次,以保持现场主要道路持续湿润,以道路不扬尘为标准。对施工存土等苫盖密目网。

2)

施工现场在遇到四级风以上天气时,对正在进行挖土、回填土方、转运土方、清理施工垃圾及使用水泥、白灰等细颗粒物建筑材料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活动时,应立即停止,并对细颗粒物进行苫盖遮挡。

3)

在作业面上使用的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遇到四级风以上天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苫盖。

4)

对裸露地面应采用夯实、铺撒碎石、苫盖密目网等方法减少扬尘,遇风时进行洒水处理。开袋的水泥、白灰粉等细颗粒建筑材料尾料不露天存放。

5)

玻璃丝棉、阻热岩棉等露天存放时,如遇大风,发现刮动时,应立即组织人员转移入库,防止刮散、刮烂。对已经刮至施工现场外的材料立即拣回,以防造成不良影响。

6)

在发生扬尘、能见度低的情况下,现场所有车辆必须减速或暂停行驶,待视线良好时,方可继续作业;作业人员及起重机械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视线恢复后,方可继续。

5、高温天气:

(1)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室外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作业,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中午炎热时间段严禁进行室外作业。

(2)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

在夏季施工的工艺过程,尽可能调整劳动组织,采取勤倒班的方式,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加强现场巡查,加大防暑降温知识和中暑急救知识宣传,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

(3)保证现场饮水供应充足

现场供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饮用水、饮料、茶及各种汤类等,有效的防暑降温,避免发生中暑事件。

(4)落实防暑降温药品

要切实关心在高温下坚持实干的广大一线施工人员,加强对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要求施工人员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等,落实每一位工人的防暑降温物品。

(5)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针对高温施工,工人穿戴问题。项目部要加强对安全防护用品佩戴使用的检查。严禁赤脚和穿拖鞋上岗,确保劳动防护措施的真正落实。

6、极寒天气:根据气象专业制定的“寒冷程度等级表”,气温从-40℃以下至9.9℃,由低到高共分为八级。其中一级为“极寒”,代表-40℃以下的天气。

1)日常工作中,各部门要关注对极寒天气的预报工作,并根据天气特点提前做好安全示及相关应急工作。

2)要重视和关心对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醒员工上下班时做好保暖工作。

3)做好冬、春季节人员、设备、设施的取暖保温工作,防止低温恶劣天气下造成人员伤害、设备设施冻堵事故的发生。

4)积极开展冬季安全行培训教育,要求驾驶员严格按照冬季行车的要求和规定驾驶,避免由于低温、路况不好造成人员、车辆伤害事故。

5)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员工冬季安全培训计划,细化到每人岗位,注意实效,提高员工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7、大雾、霜雪天气:根据天气气温,温差较大,会出现大雾、霜雪天气。需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1)大雾天气,浓见度较低,现场吊装机械严格执行防碰撞措施。

2)现场车辆限速行驶,禁止大型车辆进行施工。

3)对于高处脚手架上面严禁作业,钢架上面要进行冰雪清理后方可施工。

4)做好冬季施工交底工作,遇此天气前需做好防护和清扫工作。

八、严格落实值班制度

防范措施篇4

有3次左右强降温天气过程,市气象局最近对我市今冬天气过程进行了会商分析。分析表明我市今年冬季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比较集中在今年下年至明年一二月期间。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工作措施紧急通知如下: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强降温天气过程期间。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气候变化情况,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做好灾情收集、统计和评估,并在第一时间向市政府报告。

一、高度重视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认真汲取 年年初我国南方特大冰冻雨雪灾害的教训,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今冬强降温天气和可能引发的冰雪雨雾灾害对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带来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准备工作。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落实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

及时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组织分析会商,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趋势。着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特别要做好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过程,要及时通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各区县(自治县)要注重预警信息范围的全覆盖,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显示屏、短信、网络、喇叭等方式预警信息,特别要确保农村、山区等预警薄弱环节信息畅通。

三、充分做好防范应对各项准备工作

积极做好应对降温天气和可能引发的冰雪雨雾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市气象局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应对强降温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立足于防大雪、抗大灾、抢大险的思想。完善以政府为处置主体,有关单位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处置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应对冰雪雨雾灾害的应急演练,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结合本地实际储备足够的抗冻救灾物资、装备、设备等。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城乡居民,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体做好应对强降温天气的各项准备工作。强降温天气过程期间,全市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要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务必严阵以待,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四、全力维护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和生产安全

市强降温天气正值年终岁末,据预测。人员出行频繁,交通运输处于高峰期;强降温天气过程期间我市极有可能出现大雾及冰雪灾害。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把保障交通运输安全作为防范应对降温天气和可能引发的冰雪雨雾灾害的重点,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人流、物流顺畅。公安、交通部门要做好道路除雪防滑物资和技术准备,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组织人员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查,科学运用封路、间断放行、组织车辆分流、除雪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各类道路的通行安全;盐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力量向冰雪地区调集确保道路畅通所需工业用盐;成铁 办事处要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危害,及时加强设备设施检查维修,确保铁路安全畅通;民航 监管局及 机场集团要针对雨雪、大雾、霜冻对机场和飞行器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确保飞行安全;航运部门在落实冬季防雾措施、确保各类船舶安全行驶的基础上,做好水上客运运力的适当储备,以缓解陆运客流压力。强降温天气过程期间,机场、车站、码头要认真做好滞留旅客的食宿、医疗等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和管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防范措施篇5

摘要:近年来,人为因素已成为导致灾害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并呈现上升趋势,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由于人为灾害具有主观规避性,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坚持防范与治理,推进科技防灾减灾,完善政府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人为灾害;防范措施;灾害管理;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09-02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仅2011年度就爆发了众多意想不到的灾害,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10月土耳其凡城地震事件、12月菲律宾热带风暴“天鹰”入侵导致的洪灾等。同样,我国近年也是灾害不断,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除此,各类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废水污染以及矿难等灾害更是接连不断发生,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及地区可以避免遭受灾害的袭击。各种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并因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计造成4.3 亿人次受灾,死亡(含失踪112人)1126人,紧急转移安置939.4万人次,最终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

 

面对这些残酷的事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灾害问题,积极探求灾害产生巨大破坏性的原因。而大量事实表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灾害发生或进一步激发某些已经存在的事故隐患,最终使得这些隐患显性化为灾害事故,如人类修建道路、劈山开矿、滥砍乱伐等行为就会诱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在常见的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虽然是以自然灾害的形态表现出来,实际却是由人类行为所诱发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诱发灾害的因素中,不仅包含自然因素还包含人为因素,而且随着人类活动性的加强,自然诱因的比重在相对下降,人为诱因所占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如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4.5万元,其中人为致灾7起,占总数的47%,虽然数量少于自然致灾,但不能忽视的是,直接经济损失却是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主要为采矿和工程建设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31万元,占总数的81%。[2] 由此可见,人为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损失,如何防范人为灾害的产生,或面对人为灾害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人为灾害的内涵界定

灾害是指能够造成国家或社会财富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它们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异常现象。根据诱发灾害产生的原因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复合灾害。具体到每类别的灾害又可以再划分为若干子类别或子子类别。而我们研究的人为灾害主要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及过程。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人为灾害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按照导致形成灾害的人员数目可以分为个体人为灾害与团体人为灾害;按照人为灾害发生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与事后灾害;按照人们是否具有主观动机可以分为道德性灾害及过失性灾害;按照灾害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灾害、技术灾害及社会灾害等,这些都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三、人为灾害的主要防范措施

与自然灾害不同,人为灾害具有主观性,通过采取某些相应措施是可以提前预防或避免发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为灾害,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完善人为灾害防范体系,减少或避免人为灾害的产生。

 

(一)建立健全综合性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要想良性运转,有效指挥,必须设立一个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而事实也证明面对任何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都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作为政府,应当迅速展开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出现的新型灾害及时研究其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

政府官员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及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灾害的防治工作,甚至会导致灾害发生或加大灾害损害程度。因此,国家应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对于防灾减灾工作业绩的考核比重,改变政府官员只注重GDP发展模式的观点,将其与相关人员的职务升迁、工资晋级、日常考核与行政问责等相联系,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出现灾害事故的人员实施问责制;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出色的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实行来改进政府官员的态度,使其能够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减少或杜绝相关人员因为追求地区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不当措施或不道德行为。

 

(四)将灾害预警机制常规化,坚持灾害源头预防与治理

近年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多,防治灾害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因此要做好常规的灾害预警工作,做到把灾害控制在源头,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加强对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正如前文所说,现今灾害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占八成以上,很多灾害就是由于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定期深入社区、校园、农村及工厂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建立新闻媒体、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培训、演习等措施在民众中普及防灾避险、安全自救互救等知识。

防范措施篇6

摘要:近年来,人为因素已成为导致灾害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并呈现上升趋势,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由于人为灾害具有主观规避性,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坚持防范与治理,推进科技防灾减灾,完善政府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人为灾害;防范措施;灾害管理;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09-02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仅2011年度就爆发了众多意想不到的灾害,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10月土耳其凡城地震事件、12月菲律宾热带风暴“天鹰”入侵导致的洪灾等。同样,我国近年也是灾害不断,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除此,各类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废水污染以及矿难等灾害更是接连不断发生,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及地区可以避免遭受灾害的袭击。各种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并因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计造成4.3 亿人次受灾,死亡(含失踪112人)1126人,紧急转移安置939.4万人次,最终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

 

面对这些残酷的事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灾害问题,积极探求灾害产生巨大破坏性的原因。而大量事实表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灾害发生或进一步激发某些已经存在的事故隐患,最终使得这些隐患显性化为灾害事故,如人类修建道路、劈山开矿、滥砍乱伐等行为就会诱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在常见的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虽然是以自然灾害的形态表现出来,实际却是由人类行为所诱发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诱发灾害的因素中,不仅包含自然因素还包含人为因素,而且随着人类活动性的加强,自然诱因的比重在相对下降,人为诱因所占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如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4.5万元,其中人为致灾7起,占总数的47%,虽然数量少于自然致灾,但不能忽视的是,直接经济损失却是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主要为采矿和工程建设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31万元,占总数的81%。[2] 由此可见,人为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损失,如何防范人为灾害的产生,或面对人为灾害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人为灾害的内涵界定

灾害是指能够造成国家或社会财富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它们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异常现象。根据诱发灾害产生的原因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复合灾害。具体到每类别的灾害又可以再划分为若干子类别或子子类别。而我们研究的人为灾害主要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及过程。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人为灾害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按照导致形成灾害的人员数目可以分为个体人为灾害与团体人为灾害;按照人为灾害发生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与事后灾害;按照人们是否具有主观动机可以分为道德性灾害及过失性灾害;按照灾害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灾害、技术灾害及社会灾害等,这些都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三、人为灾害的主要防范措施

与自然灾害不同,人为灾害具有主观性,通过采取某些相应措施是可以提前预防或避免发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为灾害,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完善人为灾害防范体系,减少或避免人为灾害的产生。

 

(一)建立健全综合性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要想良性运转,有效指挥,必须设立一个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而事实也证明面对任何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都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作为政府,应当迅速展开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出现的新型灾害及时研究其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

政府官员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及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灾害的防治工作,甚至会导致灾害发生或加大灾害损害程度。因此,国家应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对于防灾减灾工作业绩的考核比重,改变政府官员只注重gdp发展模式的观点,将其与相关人员的职务升迁、工资晋级、日常考核与行政问责等相联系,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出现灾害事故的人员实施问责制;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出色的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实行来改进政府官员的态度,使其能够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减少或杜绝相关人员因为追求地区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不当措施或不道德行为。

 

(四)将灾害预警机制常规化,坚持灾害源头预防与治理

近年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多,防治灾害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因此要做好常规的灾害预警工作,做到把灾害控制在源头,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加强对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正如前文所说,现今灾害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占八成以上,很多灾害就是由于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定期深入社区、校园、农村及工厂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建立新闻媒体、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培训、演习等措施在民众中普及防灾避险、安全自救互救等知识。

 

2.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评估、动态监管机制。据有关数据表明,做好灾害风险的评估、监管工作,提前预报灾害隐患至少可以杜绝60%以上人为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风险评估与监管的重要性。这里的监管不仅包括政府对企业安全管理的

监管,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监管。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风险评估工作,构建合理风险评估体系;做到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工作;实施分级、分区域管理和动态监管;对危险地区、重点风险源头实行标注等各项工作,并使之长效化。

 

3.加强信息建设,及时披露灾害信息。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应当对能够预见的灾害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准确告知民众,使之做到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事件发生之初应当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并对民众提供指导与帮助。通过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可以引导民众排除不安定因素,消除恐慌心理,从而保持社会稳定,降低灾害所带来的衍生危害。如在我国,甲流h1n1发生初期也因为政府在第一时间及时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并提供详细指导,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恐慌。

 

(五) 优化地区基础防灾设施建设

防灾设施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安全体系的主要硬件部分,因此在设计本地区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将减灾防灾功能纳入规划,尤其是交通、电力、给排水、消防、防洪等基础设施承担着地区防灾救灾的主要功能,直接面对灾害的考验,更要重点加强其防灾和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建设标准的设定和施工质量的监管与验收。除此,防灾设施的建设布局还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灾害的特点,做到合理布局,并使它们与相关部门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形成防灾设施的联动机制。

 

(六)积极推进科技防灾减灾,提高灾害管理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准确提供预警导致灾害发生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气象、地震等破坏力较大的灾害。因此,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科技防灾减灾迫在眉睫。作为灾害防范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当积极鼓励开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科学研究,根据灾害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并加以应用,如提高对恶劣天气、地震的预测预报能力;提高对煤矿渗水层的勘探等。此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各种救援装备的技术含量,支持并鼓励灾害管理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工作的智囊团作用。

 

(七)加大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灾害管理保障体系贯穿于灾前、灾时及灾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可以说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否将会决定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如何。1.对于人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灾害类型不同建立针对性的救援队伍,并逐步增加人员数量;此外,还应积极宣传、培训,引导更多民众加入防灾救援的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专业、兼职、志愿者三支队伍有机结合的机制。2.对于财的保障:应加大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探寻多种筹资渠道,实行政府、社会、经济主体各方面相结合的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同样对于救灾及灾后重建应积极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加大商业保险及社会公益性基金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体系的险种,强调它的公益性和适度强制性,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政府压力及害损失。3.对于物的保障:应完善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区布局,合理确定物资品种及储藏方式,扩大应急物资调配运送渠道。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0[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

防范措施篇7

1.1风险定义及特点

由于现代工程项目投资数额大,市场竞争激烈,工期长,工作内容复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承包商所面临的风险有以下特点:(1)全程性;(2)可变性;(3)复杂性;(4)被动性。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即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即工程造价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全程性。工程造价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是可以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可以得到控制并清除,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多种多样。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类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即复杂性。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工程造价的风险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1.2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风险概述

1.2.1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有:(1)来自业主的风险。某些业主不顾客观规律追赶工期,很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风险。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改变设计致使工期和质量难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还有可能面临业主未做好本职工作导致工程项目面临亏损风险。(2)监理单位带来的风险。这主要是指由于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拖延签署支付,或是监理工程师故意苛刻有意拖延,或者是监理工程师水平低,对一些索赔问题迟迟提不出建议或作不出决定。(3)国家政策与经济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由于工程项目涉及金额通常较大,因此当国家信贷政策、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都会对工程项目造价产生影响。同时,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三大产业,也是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的。(4)异常气候、重大疫情和不可抗力风险。发生以上情况时都可能导致停工或延期施工,拖延工期造成经济损失。

1.2.2竣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有:业主或其委托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故意压价:业主资金短缺,拖欠工程款;业主不按照合同规定期限办理竣工结算;业主转嫁本应由其承担的建设项目的有关规费;由于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手续不完备、质量问题、拖延工期等原因,造成工程造价纠纷,致使无法办理竣工结算;索赔事件,施工企业缺乏有效的索赔证据、依据,无法计价;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执业人员由于技术或者责任新原因计价失误,少算漏算;由于工程造价计价政策、计价依据变化以及材料涨价等因素,导致工程预期利润的减少。

2工程造价风险的防范

要做到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积极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防范的相关教育培训,防微杜渐,从根源杜绝风险发生的可能。下面将对上文中提出的各阶段常见的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2.1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准备阶段,有投标意向的单位首先要对招标单位的信资情况进行了解,慎重参加信资记录不良的企业招标。在招标阶段投标的企业应仔细勘察研究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及时提出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中技术、规范及条款不合理的问题,防范由此导致的各种风险问题。投标人在项目开工前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管理者对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关键环节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的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已知的造价风险。确定合适合理的施工技术及方案,将由施工技术可能导致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在清单报价中,应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及自身实力,预测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也应考虑到风险因素,不以“低价中标,重在索赔”为目的,合理报价理性参与竞争。同时招标方也不应以最低报价为中标条件,将可能寻在的造价风险进行考虑,选择合理报价的承包商也可以降低自身损失。

2.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确定中标人后进入施工阶段。正式破土开工前,除了施工现场用地的基本问题“三通一平”等以外,还应重视施工工地周边的人事及环境问题。施工现场村民封路不让设备进工地等现象在多数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施工企业应在项目开始实施前与业主一同做好人事调节,安抚好村民,防止其他因素影响工期。严格遵守施工安全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及高危岗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并在施工作业时提供有效安全措施。所有项目相关人员严格遵守施工令。施工阶段为工程项目的核心阶段,应时刻做好风险防范,文章将在下文以施工阶段的风险防范为重点探讨对象进行研究。

2.3竣工阶段

防范措施篇8

关键词 轴系;振动;防范

中图分类号TH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163-02

多年以来,国内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断裂灾难性事故,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这些事故破坏程度一次比一次严重,原因越来越复杂。国内外已发生的轴系断裂事故表明,大都发生在机组严重超速事故中,其技术原因除超速产生的离心力、剧烈振动引起的破坏外,还与轴系连接件质量不良有关。

对某些事故的原因与责任,当时的专家调查组已有定论。而对事故断轴的内在起因、过程、机理,尽管现今的转子动力学、振动力学、断裂力学等以有的方法和研究结论可以局部的说明,但对于关键疑点,至今仍无法从学术和技术角度给出清晰、明确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类似上述的恶性事故至今仍在继续发生。近一二十年来,日本关西省海南电站600mW机组、美国GE公司900mW机组(安装在台湾核三电站)以及其他一些国外大型机组,也相继发生过类似的断轴事故。

这些屡发的断轴毁机事故以及更多存在的事故苗头,对目前国内太熟剧增的容量、高参数汽轮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防止和杜绝大型发电成套关键设备毁坏事故的重演,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对国内外这些事故的分析表明,事故原因主要有两大类:材质缺陷和振动。从发生是故事机组所处的工况统计,约有50%以上是在制造厂内试车或进行危急保安器超速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约30%是在启动过程中发生的。

轴系恶性断裂与机组一般的重大事故不同,它们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利的社会影响。根据现今技术的发展,可以断言,这种事故是完全可以防范的。从设计制造方面提高大机组轴系的安全可靠性,从运行方面强化有效的振动监测手段,推行严格科学的设备检修管理办法,这对防止大机组轴系断裂事故是非常有意义的。

1 振动状态监测和检修方面的防范措施

1.1 加强振动状态监测

轴系断裂恶性事故发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振动,一是材质。从现有的国内外事故发生前后的记录看,无论哪一种原因,断轴发生前在振动上都有所反应。这是因为转子部件强度或刚度的恶化要有一定的时间,轴承瓦盖的松动、联轴器螺栓或瓦盖螺栓的损坏、转轴裂纹的扩展,都不会在数秒内使转子强度从完全正常的状态发展到极限,这个发展过程有时会很长。从机组整体来看,在轴系毁坏后期过程中,多数部件的破坏可能较快,但事故前期造成起因的个别关键部件的状况必定有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

这里,叶片的断裂应该排除在外,它是突发性的,可以在事先毫无迹象的极短时间内发生。但是,如果叶片断裂后进一步造成转轴断裂,这必定需要时间。

转轴材质缺陷造成的轴系断裂事故也是如此。裂纹的产生与扩展同样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种情况对判断机组――转子状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此,对大型机组的振动状态监测是保证机组安全,防止轴系断裂事故发生的一条十分有效的措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事故发生前的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为此应该具备如下两个基本条件:

1)完善的监测系统。它应该精确、快速、高效率地提供所需的大量数据;

2)具有根据振动现象对机组故障和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的知识和经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第一个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现代大型机组配备的振动监测系统有些已经能够满足要求。对于第二个条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非人工的系统能够实现。

1.2 检查

定期对大轴、大轴内孔、发电机转子护环等部件进行探伤检查,以防止产生裂纹导致轴系严重损坏事故。

1.3 检修

对于今后的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组,振动问题越来越重要。不仅在结构上,在安装和时运方面也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振动问题。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完善的轴承安装实施措施,确保轴承的安装与紧固;完善的动平衡措施;对于共振转速和各临界转速,因该是先明确规定振动的上限和过大振动的应急处理方法。

2 设计阶段对轴系事故的防范原则

从防止大型机组轴系发生断裂的角度出发,轴系动特性设计要求考虑轴系具有承受突发的大不平衡的能力,如叶片飞脱和大的扭矩;并且要求保证转子相对刚提的长久对中。

轴系非线性振动的研究结果增加了对大容量汽轮机大不平衡引起的振动的理解,但尚有许多方面目前还没有涉及到。对将来应进行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提出下述建议:

1)鉴于前面的原因,建议给予轴承设计与重要性相称的重视;

2)还应进行同类内容更广泛的研究和分析,对现在所有的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组上所采用的轴承结构进行评价,以向电力部门提供用各种现已采用的轴承结构来避免机组发生大不平衡事故的知道方法;

3)应进行类似的分析来研究新的轴承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大不平衡事故,同事又满足对现有设计有影响的其它实际限制条件。应该检验轴承内部结构细节以及轴承结构的支撑特性;

4)“重载”挤压油膜阻尼器现在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除了因汽轮机、压气机或风机在运行中丧失叶片的事故而产生大不平衡情况外,这种阻尼器预期还能保持“潜伏状态”,大的振动能自动激发这种阻尼器。为了评价挤压油膜阻尼器能否更好地控制汽轮发电机组大不平衡引起的振动,应该对这种阻尼器进行分析;

5)在大不平衡紧急故障期间,应该进行分析和试验确定在轴承丧失其控制大不平衡引起的振动的正常能力以前,各种轴承结构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大?这对于可倾瓦径向轴承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种结构视乎最有可能防止这类事故;

6)在大不平衡状态下,转子跨距中间位置(两轴承之间)的振动可以大到足以引起转动和非转动部件之间的严重冲击和摩擦。在以后的非先行动力学分析中,应包括这些因素,以确定严重摩擦和冲击现象对振动水平的影响;

7)鉴于非线形动力学分析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试验模型上对这类分析进行试验验证是迫切希望的,也是很合理的。

3 结论

机组主、辅设备的保护装置必须正常投入,已有振动监测保护装置的机组,振动超限跳机保护应投入运行;机组正常运行瓦振、轴振应达到有关标准的优良范围,并注意监视变化趋势。

不合格的转子禁止使用,已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并投入运行的有缺陷的转子应进行技术评定,根据机组的具体情况、缺陷性质制定运行安全措施,并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参考文献

[1]陆颂元.国产200mW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稳定性[J].电力技术,1992,2.

[2]张游祖.两台200mW机组断轴事故分析[D].全国第二届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