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3-01-26 11:47:37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认识

2006年,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努力为加快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把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工作责任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建立了相应的协调联系制度,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规划和目标,做到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机构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经费落实。

二、明确责任,切实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目标

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我镇文江小学派教师到汶川县绵吃中学任教,汶川雁门小学、威州小学、水磨小学分别派领导干部到我镇中心学校、西街小学、红光小学挂职锻炼,通过各种形式的援助方式,按照“业务指导,物质资助”的支教原则,对口支援工作以智力支援为主,为受援学校多办实事,加强在课改和教学、教研方面的交流,为民族地区带去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手段和管理理念,逐步改善受援学校办学条件。

三、落实措施,突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效

(一)切实做好支教教师的选派工作。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今年我们继续选派了文江小学年轻优秀的教师邓荣到绵池中学支教,临行前,中心学校和文江小学分别召开了支教教师座谈会,对支教教师从政治和业务上进行辅导和帮助,并按要求落实好有关待遇,保证支教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支教效果。

(二)、继续开展高水平的帮教活动。

我们围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重点帮助民族地区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模式和手段,提高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对前来我镇挂职锻炼的三位领导分别安排到教导处、教科室、网管中心上班,同时安排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网管中心负责人有计划地指导和和培训他们,并安排挂职干部参加了我镇市县语言文字示范学校验受工作,参加了市级示范幼儿园验收工作,绿色学校验收工作,参加了全县语文、数学十佳教师教学比赛,远程教育教学比赛,参加了全镇中小学、幼儿园“五优”教学大赛,市县中小学教工、学生综合运动会,以及我镇教学视导工作,并送挂职干部到成都参加全国首届少先队班团队会现场教学比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和管理水平。今年分别与汶川的兄弟学校进行了互访,中心学校校级领导3月到汶川绵池中学、水磨小学、汶川幼儿园进行了参观访问,慰问我镇在汶川的支教教师,与学校领导交流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经验,还安排一幼、二幼有关领导教师到汶川幼儿园指导他们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工作,汶川威州小学校长刘星一行8人还专程到我镇参观访问,参观了我镇红光小学、西街小学、一幼、二幼、三幼,还参观了资中文庙、内江大千纪念馆。在中心学校召开座谈会,就支教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改革工作交换了意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了与民族地区校与校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两地学校的发展。

(三)、加强教育对口支援的信息交流和宣传报道工作。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2

自治区援疆工作会议暨产业援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总结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援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年对口援疆工作特别是产业援疆工作,推动援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1年是新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奋力前进的一年,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的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迎接和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新高”、“五个加快”、“四个增强”的特点,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民生支出、民生类工程投资及第三产业增速创历史新高;GDP、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城镇就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快,增速均高于2010年;自主性工业、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地方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疆生产总值实现6575亿元,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1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比上年增加799元,增长17.2%。以就业、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主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援疆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可贵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的组织实施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以及19个援疆省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自治区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各对口支援省市以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为重点,将80%的政府性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安排实施了四大类1024项民生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尽可能做到普遍受益。不少农牧民住上了设计新颖合理、水电气路厕综合配套的砖瓦房。援疆省市在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为帮助农牧民致富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

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以解决受援地突出困难为工作切入点,科学组织实施了1627个援疆项目,投入援助资金153亿元,是前13年援疆工作累计无偿援助资金物资的近4倍。与此同时,各对口援疆省市积极扩大援疆渠道,通过政府额外安排及企业、社会捐赠等形式,额外援助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近2/3的援疆项目当年完工,对改变新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产业援疆快速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中央适时召开企业参与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企业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在产业援疆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带头参与新疆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中央企业与自治区签约近9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7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对口支援省市将其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新疆的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起来,引导、鼓励企业到新疆投资。2011年全疆引进对口支援省市经济合作到位资金1281亿元,同比增长60%,一批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和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干部人才援疆力度加大。各对口支援省市采取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援疆,加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对口支援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3200多名,接近前六批的总和。援疆干部和各类人才都把到新疆工作视为创业的机会、为新疆造福的机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各援疆省市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万人次,安排1.38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各对口支援省市接受培训。干部人才援疆对进一步优化受援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培养当地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强化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率先在新疆实施资源税改革,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对使用戈壁荒滩等未开发土地实行“零地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出台支持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政策。国家30多个部委先后来疆调研,召开援疆工作会议,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对口支持新疆的方案,并在多个领域与新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六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有效推进援疆工作,对口支援省市在2010年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2011年,有近百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纷纷带队,来疆调研和指导工作,推动援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新疆特色产品在本省市的销售网点,有的省市组织了上万人的旅游团,有的向受援地困难群体、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两年来,援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来疆指导工作,并对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援疆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通盘部署,把援疆工作纳入当地党政工作主要议事日程,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落实援疆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提振了各族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信心。各支援省市在援疆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启动实施的一大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教育、就业培训、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使各族群众真切体会到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切身感受到来自兄弟省市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新疆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为科学推进援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援疆省市编制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对口援疆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急需和各援疆省市的优势。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迅速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在援建方法、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援疆项目的大规模实施积累了经验。

――坚持全方位援疆,增强了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全面推进了产业、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增强了新疆与内地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新疆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效。各大班子、各受援地县、相关部门,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主动靠前,探索建立工作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保障,促进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201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性一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突出强基础、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好今年的援疆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实施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惠民政策不变,支持力度增强,突出体现普惠性,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各受援地、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要统筹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自治区配套资金和援疆资金,安排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就业等为重点的援疆项目。要总结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的成功经验,坚持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让各族群众居住面积有改善,水电气路厨卫浴配套,还要建设好学校、医院、文化站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解决生计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经济,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致富工程”、民族团结的“连心工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立足内部挖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受援地要主动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的沟通对接,选择具备条件的援疆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资金和建设条件,抓紧建材生产、施工队伍组织等基础工作,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群众早受益。

(二)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强力推进产业援疆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仍然是新疆的基本区情,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各支援省市要继续发挥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人才富集的优势,把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产业特色结合起来,按照永康同志提出的“三要三不一加强”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坚持惠及民生,坚持占领技术、市场制高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产业援疆工作,加快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动现代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重要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促进新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食品、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风电装备、矿山机械、建筑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四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六是充分发挥深圳市、苏州市两个对口援疆市的作用,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把在疆发展的中央企业和各省市企业当作新疆自己的企业,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行政许可、税收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在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经济运行的协调,对真干实干的企业,其产业出疆运输、电力供给、项目审批、资源优惠供给和配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各类援疆企业本地化发展,使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引入新疆、融入新疆、扎根新疆,带动更多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企业一起共同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要发挥好各级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聚集园区的作用,为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主动做好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作,促进更多产业嫁接、转移到新疆。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全面援疆。要在抓好经济援疆的同时,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各地、各部门要把援疆干部作为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关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援疆渠道,继续采取挂职、培训等办法,让新疆的干部人才尤其是基层干部人才“走出去”,实施好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工程,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本领。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新疆发展创业。要注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抓紧培养受援地紧缺人才,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要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援疆,积极协调组织更多的内地优秀教师支援新疆。利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实施转移就业、致富技能、自主创业培训等工程,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自治区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继续扎实推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工程。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利用支援省市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援疆工作既是新疆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文化交融的平台。各援疆省市和单位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为内地改革发展亲历者的优势,把支援省市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受援地区,努力在当地形成学习先进、团结进取、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浓厚氛围。要帮助受援地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艺术产品,推动新疆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要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形成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今年2月1日起,自治区用三周时间,分别开展了“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现代文化促进周”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自治区开展“主题周”活动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文化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的认识,切实把开展“主题周”活动的成果与推动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事关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援疆省市的对接,扎实推动今年援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援疆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要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各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在援疆工作中的总牵头、总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共同为援疆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各受援地、县(市)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援疆工作机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援疆工作提供高效、有力的服务。二是要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今年,自治区将向受援地州派驻督导组,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确保援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三是要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中央已经明确采取更加灵活的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对接,推动土地、财税、金融、园区、价格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用足用好特殊政策,落实好配套资金,使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援疆项目进得来、落得下、推得动。

(二)准确把握工作重心,实施好援疆规划

科学规划是做好援疆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对口支援省市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和吸收受援地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水平的援疆规划,国家部际联席会议也已审议通过,对今后5年的援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动援疆规划的实施是确保援疆工作科学有序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一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按照科学规划的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在天山南北逐步变成美好现实。二要把握工作重心,全面推进规划的实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民生优先,立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体现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全方位援疆的要求,抓紧实施各项规划任务。三要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基础工作。要超前谋划,把规划和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并做好与国家、自治区和受援地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好已经立项、在建项目,确保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推进,让城乡各族群众早受益、多受益。要进一步强化援疆项目的管理,落实好项目责任制,切实把援疆资金用好、项目建好,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连心工程”、“致富工程”。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3

2011年是新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奋力前进的一年,是经济发展实现突破、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的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迎接和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新高”、“五个加快”、“四个增强”的特点,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民生支出、民生类工程投资及第三产业增速创历史新高;GDP、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城镇就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快,增速均高于2010年;自主性工业、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地方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疆生产总值实现6575亿元,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1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比上年增加799元,增长17.2%。以就业、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主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援疆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可贵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的组织实施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以及19个援疆省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自治区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各对口支援省市以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为重点,将80%的政府性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安排实施了四大类1024项民生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尽可能做到普遍受益。不少农牧民住上了设计新颖合理、水电气路厕综合配套的砖瓦房。援疆省市在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为帮助农牧民致富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

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以解决受援地突出困难为工作切入点,科学组织实施了1627个援疆项目,投入援助资金153亿元,是前13年援疆工作累计无偿援助资金物资的近4倍。与此同时,各对口援疆省市积极扩大援疆渠道,通过政府额外安排及企业、社会捐赠等形式,额外援助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近2/3的援疆项目当年完工,对改变新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产业援疆快速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中央适时召开企业参与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企业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在产业援疆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带头参与新疆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中央企业与自治区签约近9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7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对口支援省市将其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新疆的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起来,引导、鼓励企业到新疆投资。2011年全疆引进对口支援省市经济合作到位资金1281亿元,同比增长60%,一批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和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干部人才援疆力度加大。各对口支援省市采取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援疆,加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对口支援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3200多名,接近前六批的总和。援疆干部和各类人才都把到新疆工作视为创业的机会、为新疆造福的机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各援疆省市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万人次,安排1.38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各对口支援省市接受培训。干部人才援疆对进一步优化受援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培养当地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强化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率先在新疆实施资源税改革,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对使用戈壁荒滩等未开发土地实行“零地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出台支持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政策。国家30多个部委先后来疆调研,召开援疆工作会议,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对口支持新疆的方案,并在多个领域与新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六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有效推进援疆工作,对口支援省市在2010年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2011年,有近百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纷纷带队,来疆调研和指导工作,推动援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新疆特色产品在本省市的销售网点,有的省市组织了上万人的旅游团,有的向受援地困难群体、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两年来,援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来疆指导工作,并对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援疆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通盘部署,把援疆工作纳入当地党政工作主要议事日程,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落实援疆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提振了各族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信心。各支援省市在援疆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启动实施的一大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教育、就业培训、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使各族群众真切体会到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切身感受到来自兄弟省市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新疆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为科学推进援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援疆省市编制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对口援疆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急需和各援疆省市的优势。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迅速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在援建方法、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援疆项目的大规模实施积累了经验。

――坚持全方位援疆,增强了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全面推进了产业、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增强了新疆与内地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新疆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效。各大班子、各受援地县、相关部门,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主动靠前,探索建立工作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保障,促进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201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性一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突出强基础、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好今年的援疆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实施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惠民政策不变,支持力度增强,突出体现普惠性,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各受援地、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要统筹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自治区配套资金和援疆资金,安排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就业等为重点的援疆项目。要总结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的成功经验,坚持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让各族群众居住面积有改善,水电气路厨卫浴配套,还要建设好学校、医院、文化站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解决生计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经济,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致富工程”、民族团结的“连心工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立足内部挖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受援地要主动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前方指挥部的沟通对接,选择具备条件的援疆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资金和建设条件,抓紧建材生产、施工队伍组织等基础工作,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群众早受益。

(二)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强力推进产业援疆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仍然是新疆的基本区情,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各支援省市要继续发挥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人才富集的优势,把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产业特色结合起来,按照永康同志提出的“三要三不一加强”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坚持惠及民生,坚持占领技术、市场制高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产业援疆工作,加快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动现代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重要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促进新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食品、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风电装备、矿山机械、建筑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四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六是充分发挥深圳市、苏州市两个对口援疆市的作用,加快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把在疆发展的中央企业和各省市企业当作新疆自己的企业,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行政许可、税收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在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经济运行的协调,对真干实干的企业,其产业出疆运输、电力供给、项目审批、资源优惠供给和配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各类援疆企业本地化发展,使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引入新疆、融入新疆、扎根新疆,带动更多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企业一起共同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要发挥好各级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聚集园区的作用,为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主动做好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作,促进更多产业嫁接、转移到新疆。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全面援疆。要在抓好经济援疆的同时,大力推进干部人才和科技教育援疆。各地、各部门要把援疆干部作为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关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援疆渠道,继续采取挂职、培训等办法,让新疆的干部人才尤其是基层干部人才“走出去”,实施好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工程,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本领。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新疆发展创业。要注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抓紧培养受援地紧缺人才,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要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援疆,积极协调组织更多的内地优秀教师支援新疆。利用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实施转移就业、致富技能、自主创业培训等工程,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自治区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继续扎实推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工程。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利用支援省市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援疆工作既是新疆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文化交融的平台。各援疆省市和单位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为内地改革发展亲历者的优势,把支援省市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受援地区,努力在当地形成学习先进、团结进取、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浓厚氛围。要帮助受援地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艺术产品,推动新疆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要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形成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今年2月1日起,自治区用三周时间,分别开展了“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现代文化促进周”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自治区开展“主题周”活动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文化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的认识,切实把开展“主题周”活动的成果与推动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事关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援疆省市的对接,扎实推动今年援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援疆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要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各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在援疆工作中的总牵头、总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共同为援疆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各受援地、县(市)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援疆工作机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援疆工作提供高效、有力的服务。二是要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今年,自治区将向受援地州派驻督导组,加强对各地援疆工作的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确保援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三是要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中央已经明确采取更加灵活的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和对接,推动土地、财税、金融、园区、价格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用足用好特殊政策,落实好配套资金,使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援疆项目进得来、落得下、推得动。

(二)准确把握工作重心,实施好援疆规划

科学规划是做好援疆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对口支援省市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和吸收受援地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水平的援疆规划,国家部际联席会议也已审议通过,对今后5年的援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动援疆规划的实施是确保援疆工作科学有序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一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按照科学规划的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在天山南北逐步变成美好现实。二要把握工作重心,全面推进规划的实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民生优先,立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体现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全方位援疆的要求,抓紧实施各项规划任务。三要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基础工作。要超前谋划,把规划和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并做好与国家、自治区和受援地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好已经立项、在建项目,确保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推进,让城乡各族群众早受益、多受益。要进一步强化援疆项目的管理,落实好项目责任制,切实把援疆资金用好、项目建好,把对口援疆工程建成人民群众的“连心工程”、“致富工程”。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对口支援;深化;问题;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

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十年来,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支援高校已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94所,77%的“985工程”①建设高校参与了对口支援工作;受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67所,覆盖了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通过对口支援,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硬件设施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由于受援高校绝大多数集中在民族地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东部高校支援民族地区高校。本文通过梳理十年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成效及问题,为进一步规划和落实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提供借鉴。

(一)由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扶贫发展到教育扶贫

最初教育对口支援是作为扶贫内容之一逐渐凸显出来的。建国后三十年虽然实施了教育支援边疆的政策,但对口支援仅仅作为一个临时举措未放在扶贫的战略高度且局限于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显得越来越滞后,国家在开展扶贫的同时,开始鼓励东部经济增长较快省份有针对性地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1983年1月国务院了《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坚持不懈地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出进一步加强智力开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培养生产技术、教学和医务人员。[2]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强调: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增加智力投资,重点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速培养适应山区开发的各种人才。[3]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报告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与甘肃省等十对对口单位,开展扶贫协作。[4]扶贫协作工作的日益成熟,为教育对口支援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由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对口支援发展到高等教育对口支援

教育作为扶贫内容凸显出来后,为了帮助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从1992年开始探索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探索是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开始的。1992年3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省、市与少数民族贫困省、区开展对口支援协作,并拟订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的省区名单。1992年10月19日国家教委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明确实施教育扶贫主要是帮助和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民族贫困县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并确定了互相帮扶的对口省份。[5]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第11条规定:“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6]由此开始了东部发达省、市对少数民族贫困县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与协作工作。

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加快落实《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国家教委、国家民委于1993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和交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贫困县教育工作的经验,研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措施。随后,1994年3月10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为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1996年11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第二次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1993年以来全国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的经验,调整了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关系,部署了下一步工作。至此,对口支援协作工作历经3年多,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阶段教育对口支援经验日趋丰富,明确了教育对口支援的形式、主要任务以及有关管理问题,而且在对口支援任务上逐步规范化,对支援协作的实施和管理有了更明确的分工和要求。

但是,西部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4月6日下发了《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提出实施“两个工程”。虽然文件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的,但也明确了,“除义务教育外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7]同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教育对口支援“两个工程”作了具体部署,在实施范围中要求“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做力所能及的支援工作”。[8]2000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重申了文件精神,并介绍了教育部采取的十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举措其中包括加强西部高等学校建设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教育对口支援协作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基础教育对口支援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时机逐渐成熟。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为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2001年《通知》),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支援西部高等学校的序幕。

三是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问题,目前虽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政府没有相应配套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合作,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对口支援的核心任务还没有从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来。

四是没有一套科学监督评估对口支援工作的制度。各种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混乱,目前主要以受援方是否获益为衡量标准,对支援方缺乏科学的评估办法,无法起到激励作用。总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还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真正实现东西部高校平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模式,从政策上确立起持久发展的机制。

注释:

①“211工程”(211 project ) 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的各方面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②“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高校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2]国务院.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纪要[N].国发[1983]7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N].2010-09-29.

[4]国务院.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报告的通知[N].国发[1996]26号.

[5]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N].教民厅[1994]3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中办、国办[1993]3号.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N].2004-04-12.

[8]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基[2000]20号.

[9]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意见[Z].教高[2006]12号.

[10]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7.

[1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Z].教高[2010]1号.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强力高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为援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明确新一轮对口援疆结对关系之后,19个对口支援省市迅速行动,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对接工作,并及时成立了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及前方指挥部和后方协调机构,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为有效推进工作,各省市建立了省、市、县级相关部门与受援地相应市县、部门结对的立体援疆工作机制。同时,各省市都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环节,为保证对口援疆的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制定了对口支援项目、资金暂行管理办法,从项目、资金管理到廉政建设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援建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多次就援疆工作听取汇报、做出批示、提出要求。为切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及时成立了自治区、地州及县市三级对口援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对口援疆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政策落实、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了自治区与各地州、前方指挥部、后方协调机构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全方位多层面的援疆工作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积极整合中央补助、自治区预算内及对口援助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办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简报》及时掌握援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大对口援疆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援疆政策和援疆工作最新成果,使援疆工作深入人心。做好各级、各类来疆考察代表团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切实关心、尊重、支持和爱护援疆干部,为援疆干部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编制援疆规划

统筹兼顾、规划先行是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基础。对口支援省市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到受援地县考察调研,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保持特色、确保质量”的原则和中央提出的分阶段目标,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高水平、高效率编制对口援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并充分尊重受援地县的意见,注重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3月,各对口支援省市的对口援疆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均已完成,并经国家对口援疆部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各省市还编制了专项规划和分县市规划,对未来5年的援建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十二五”期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将达到650亿元左右,其中安排地方援助资金560亿元左右,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援助资金之多、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史无前例。

三、试点先行,民生优先

“要把各族群众热切盼望、迫切需要、具备条件的民生工程先建设起来,力争早日惠及民众。”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话语铿锵有力。自治区党委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和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在百姓的期待中,一项项让人倍感兴奋的民生工程陆续上马,幸福如春风般迎面扑来。各对口支援省市按照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摆在援建工作的首位,迅速启动了以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教育、卫生等为代表的一批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试点项目172个。目前已完工110多个,其余项目可在年内建成。随着这些试点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当地各族群众真切体验到援疆工程带来的实惠。比如由天津市援建的策勒县安居富民工程示范区,使471户村民告别了过去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还为每家每户建设了一个暖圈用来饲养牲畜、配套一个3分地的蔬菜大棚,每家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北京、上海开通直达受援地和田、喀什的航班,方便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出行。深圳市在援疆工作中以“深圳速度”推进援助项目,对口援助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的学校、福利供养中心和医院3个项目2010年5月开工,9月份就全部封顶。广东省佛山市和广州市在半年时间内率先整体完成试点任务。这种反应迅速、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的做法,是各支援省市讲政治、讲大局和追求工作效率的体现。这不仅在当地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广泛赞誉,也为做好今后的对口支援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强力推进2011年计划项目建设

今年,各对口支援省市围绕自治区“民生建设年”主题和民生实事工程,重点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设施农业、高效节水、乡镇(村)配套基础设施、“双语”教育、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卫生室等工程,共计安排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295个,项目援助资金超过140亿元。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工实施,各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密切配合、千方百计加紧推动。建立了前指与当地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机制,在规划编制以及年度项目计划的安排上,充分衔接协调。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办理审批手续,落实各项建设条件。部分省市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确保援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部分省市实行援疆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每个援疆项目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和项目责任人,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截至目前,2011年援助资金均已落实,1100多个援助项目已开工建设。随着援建项目的陆续建成,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了实惠。

五、产业援疆,互利共赢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 北京经验 对口援疆 项目 管理

北京市在新一轮对口援疆中,承担援建和田地区的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及农十四师。这些县(市、师)交通闭塞、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极其艰难。三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援助力度,投资大、项目多、效益好,很好地贯彻完成了中央要求和北京市对援助工作的部署,体现了首都理念,践行了北京精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中走在了前例。

一、北京市援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1.主要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强劲,效果显著。北京市主要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同志非常重视援疆工作,多次组团到和田地区考察指导工作。先后有50余个市属委办局和区县领导带队,共500余批6 000多人(次)赴和田交流考察,在对口援建规划以外新增不少援助物资和支持资金,并签订多项帮扶协议。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来和田检查指导工作时,额外安排了2亿元实施试点项目6个。北京市经信委主要领导来和田检查指导工作时,自筹资金800万元,在和田地区北京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20 000 m2。领导高位推动,起到了示范带动效益。

2.前后方一心、各部门联动,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援疆格局。在北京机场、地铁、公交车随处可见为和田捐赠的广告位。在王府井等大商场和北京前门大街、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等各类商业网点都设立了和田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北京市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定期派出优秀工作人员来和田参与培训、指导工作和慰问演出。三年来,首都各界通过捐赠现金和实物、免费举办和田内高班、培训、慰问演出等方式,提供援助折合资金共计25亿元。

3.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善,保障有力。和田援疆前指设立了10余个职能管理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流程规范、考核严格。对援助资金和工程建设严格按程序进行管理,围绕质量、安全、项目、功能、成本“五统一”的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援助机制运转科学灵活,援建项目超前谋划,实现了援建项目早投入、早见效、早受益。“交钥匙工程”全部由北京市设计、监理和组织施工,保证了质量和工期,深受广泛赞誉。

4.创新民生援助模式,实现了小项目大民生,放大援疆效益。根据受援地受教育程度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民生现状,北京市着力于援建民生项目。截至目前,北京市援建资金82.7%直接用于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相关的民生领域,直接受惠群众超过130万人,占援助人口的62%以上。

5.产业援助充分体现了保护生态和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北京市的科技优势与和田地区的资源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核桃、红枣、大芸等特色林果加工业。试种北京文玩核桃,建设农业大棚、牛羊圈舍和家禽种业基地,支持维药种植加工和地毯丝绸编制,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经测算,2013年北京援建将拉动和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可达25%以上。

6.重视招商引资,全力支持和田地区产业发展。由北京援疆前指牵头,引进了仁创科技、中禅新能源、巨龙融智机电、北京燃气、北京金隅、北京华都峪口、全聚德、东来顺等一批高科技和知名企业,共计50家。其中,27家入驻和田北京工业园区,协议投资163.92亿元,同时安排8 000万元注入园区投融资平台,积极促成园区与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农发行达成融资协议,成功融资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和田地区的产业发展。

7.重视援受双方联动,充分发挥了两个积极性。援助方与受援方相互合作,加强沟通,协调一致,统一思想。双方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共同研究对口支援工作。注重联动机制建设,实施“项目定期协商调度、前期手续集中攻关、项目分工负责、项目资金预拨”等管理制定。充分发挥受援地主体作用,并根据受援地需求和发展实际动态调整援建内容,增强对口援疆工作实效。

二、进一步做好对口援疆工作的建议

1.受援方需要积极跟进的工作。作为受援方,要心怀感恩,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跟进和承接,积极配合援助方做好各项对口援疆工作。

(1)加强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和生产技术能力,增强遵守规章纪律的自觉性和用工环境的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对口援建的用工需要。

(2)对于“交钥匙工程”红线之外的配套设施主动完善,填平补齐,使援建项目尽快发挥作用,产生效益。

(3)加强对“交支票工程”的管理和监察,保障“交支票工程”的质量和工期,严格防止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质量不能保证和工期一再拖延的现象发生。

(4)加大做好援建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征地和拆迁工作,保障对口援助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2.进一步做好对口援建工作的对策。通过对援疆各省市援疆规划的中期评估,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各省市相互学习和借鉴,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充分发挥各地州的主体作用,主动协调,主动作为,同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确保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顺利推进。

(2)加快对教育和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学校、医院与自治区发达地区学校、医院的合作模式与共管机制,使援建学校、医院建成交付会后就能运转受益。同时建议自治区对南疆三地州教师、医护人员的编制给予倾斜或者下放编制权限。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9-0031-05

完整的政策施行过程不仅包含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而且还包括政策评估。但政策评估往往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当政策执行一帆风顺时,评估更是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有当政策出现问题或障碍时,人们才感悟应该重视评估因素。政策评估回答的是“政策执行得如何”的问题。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自2001年6月正式,已执行十多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而系统的政策评估尚没有开展,只是进行过一些类似于“评估”或者称为“非正式评估”的工作,目的是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进行宏观了解和掌控。

一、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尚未出现在评估内容、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处理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定的制度性文件,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评估标准。每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总结和数据统计报送工作,也不能算是正式的政策评估;现有的由教育部设计,供对口支援高校向教育部报送材料、统计数据用的统计表,其内容比较简单,还算不上是规范的评估指标,起不到评估分类指导的目的。此外,实际操作中存在数据填报的浮夸功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口支援的积极性和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公平性。总体而言,已开展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类”评估工作多属于非正式评估,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尚未开展过系统的评估。

1.对评估的认识不足

一是思想不够重视。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或是评估的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者或多或少对政策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人抱着评估工作可有可无的想法,消极对待,不予主动配合;有些人对评估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认为评估工作消耗时间,得不偿失,因而勉强应付。二是动机有所偏差。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主要是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检查政策实施的效果,查找存在的问题。但在具体过程中,评估有时由手段转变成了目的,偏离了评估的本质。甚至为了达到所谓“理想”的效果,对统计数据进行加工、“美化”。二三是理念缺乏沟通。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乏与基层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意识,评估对象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等待评估者的检查和考评,被动地找材料,填数据,以至于评估工作往往得不到评估对象的理解和认同,基层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明显抑制,政策评估体系上下层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导致政策评估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

2.评估主体单一

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现有“评估”过程中,评估主体单一,整个评估过程都在体系内部进行。评估主体上层是教育部,中层是高校对口支援所涉及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受援高校所在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基层则是对口高校管理部门。政策评估权力集中在上层,评估决策和执行是单线运作,自上而下,中层和基层基本上只负责操作层面,缺乏足够自,评估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不够。单一评估主体有很多弊端:一是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和封闭性,整个评估过程在相对不透明的环境里进行,缺乏不同评估主体之间的交流:二是客观性和公正性容易受到外界质疑,由于缺乏与其他主体的竞争,导致缺少相应的监督:三是对评估对象而言,单一评估主体得出的评估结论认同度相对比较低,没有办法进行客观的比较;四是由于缺少监管,导致纠错机制缺损,面对客观不足,缺少有效的机制进行修正。

3.缺乏评估标准

目前,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标准还没有建立,有的只是教育部设计的《对口支援工作统计表》。而这张统计表尚不足以作为标准的政策评估工具。第一,数据内容设计简单粗糙。统计表内容较简单,前五项一级内容只包含“对口支援组织情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研究”、“捐赠情况”,一级内容之下涵盖的相关二级内容,都是统计当年的对口工作数据;第六项一级内容“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有关变化数据”(包含学位点数、教师硕博学历比例、部级重点学科数、科研经费、受援高校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情况及一次性就业率情况等二级内容)则只要求反映自对口支援实施以来的数据变化。同时。一些指标设计比较粗糙,比如“捐赠情况”只要求填数量,而没有涉及质量,实际上捐赠物资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本身也有一个评估的需要。第二,指标内容有缺失。现有内容设计虽然试图与政策内容和目标对应,但并不完全。如目前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受援高校办学水平,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但表中尚缺乏与之直接对应的评估指标内容。第三,没有设计各指标内容的权重和分值。如果统计表只是作为数据统计之用尚无大碍,但其内容若要转化为评估指标,一般应设计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第四,指标内容没有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高校对口支援目标是帮助受援高校提升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应能体现该目标的实现程度。而高校对口支援“支援哪些方面,怎样去支援”应该根据受援学校不同的定位和类型而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才能达到帮助受援高校自身“造血”的目的。因此,对应不同的支援重点,就应有不同的评估指标。否则就会像本世纪初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那样,因指标体系未能体现分类指导而遭到普遍诟病。第五,没有考虑多主体因素。一方面,统计表的填报对象只是双方对口高校,没有体现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事实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执行力度本就需要外部的推动,应该借评估来促进,不能遗漏;另一方面,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结对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以及“团队式”组团对口支援等多种模式,统计表尚没有能结合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来设计评估指标。

4.评估结果缺乏公信力

公布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结果,不仅具有程序上的象征意义,还具有实质性的内涵,它影响着人们对评估的认识及态度。由于过程和结果有着紧密的关联,人们对结果的质疑可能会引发对评估过程的不信任。面对公开的统计数字和一连串的成绩报告,从事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或关注这项政策的人们时常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到底这项政策的实际成效是什么,目前的评估结果究竟能有多大的公信力,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如何,政策运行有否存在重大障碍,社会公众希望看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政策实施结果。这需要通过严格的政策评估才能获得。

二、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存在问题的缘由

1.政府态度

教育部既是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者,也在政策执行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政策运行十年来,教育部作为该政策的主管部门,既没有组织正规的内部评估,也没有委托开展正式的外部评估。虽然教育部曾组织过“高校对口支援”相关课题研究,目前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研究指导中心也开始《对口支援工作研究项目选题指南》,但这种形式对于评估政策效果仍存在不足之处,原因在于“政策研究需要安排专门的资金、办公设施和人力资源,而所有这些都是行政机构所不愿意支出的成本;同政策的研究和评估相比,行政机构必须优先考虑的是日常的事务。所实施的政策和进行的工程项目通常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政治价值,其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和实质效益则在其次。”

2.客观条件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尚没有正式开展,一定程度上是受政策客观条件的制约。包括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缺乏稳定的资源保障,缺乏长期稳定的专门经费的支持,而且政策的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励手段偏单一,既缺乏物质激励。同时非物质性激励也需扩充内容。对支援高校来说,如果开展评估,结果没有优劣之分,或对评估的结果没法处理,那么实施评估似乎也失去了其主要的意义。

3.政策目标

政策评估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考察、检验政策执行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政策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程度。这就要求政策本身要有明确的、可测定的具体目标。但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目标宏大且不够,很难量化,给制订评估标准带来了困难。政策制定者出于增加某种应变能力的需要,还可能人为地用含糊的、不太确定的形式来表达和说明政策目标。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目标显示出其仅为一般性的政策方向,体现了政府态度,但不易检查落实。它与具有激励因素的专项“工程”不同,后者的目标具体可量化,便于评估检查。

4.评估标准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尚没有正式开展,与制订评估标准的难度有很大关系。除政策目标难以量化导致评估标准制订困难之外,政策执行的多主体性也使得制订评估标准困难重重。高校对口支援的执行主体有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而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之间又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以及“团队式”组团对口等多种对口支援模式。即便已经拥有科学的评估指标,那么多个主体是分别评估还是作为一个“知识联盟”共同评估。若是分别评估,就要从评估指标出发,结合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分别制订评估标准,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若是作为“知识联盟”“打包”评估,那只能考察该“联盟”集体完成目标的情况,各主体之间没有区分度,似乎又失去了对于部分的评估意义。

三、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对策思路

1.形成多元的评估主体

政策评估是一项涉及诸多事项的价值判断,评估工作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一评估主体容易发生偏差,所以应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现行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由政府主导并组织实施,评估结果由政府向特定人群公布,公布的具体内容也由政府确定,政府是唯一的真正评估主体。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专业性较强,单纯的内部或外部评估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结合起来,克服它们各自的不足。“通常,最好的选择是聘请两个而非一个评价者:一位是内部评价者,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一位外部评价者,承担总结性评价的任务。这种选择能够平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优点与缺点,并能通过两种相对独立的渠道获悉政策实施的情况”。可吸收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研究指导中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专家工作组、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团等专家学者、社会力量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参加评估,努力形成沟通与协商的机制,构建多元的评估主体。并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逐步下放评估权限,实行分级评估,强化各对口高校的自主评估,注重发展性评估。同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政策评估的经验,培育社会评估机构,将评估工作社会化。

2.设计科学的评估标准

政策评估是一种政治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或分析的过程。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标准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结合,政策评估虽然带有政治取向,但科学性应占有主要的位置。

首先,正确评判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标准设计的难易程度。本世纪初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设计虽很费周折但仍缺陷不少,而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标准是要反映政策目标,即受援高校办学水平提高的达成程度,因此难度一定不小;同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针对每一所“单体”高校,而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是要评估结对的多所“高校联盟”,则更是增添了困难;此外,鉴于对口支援高校之间支援模式不同、方式不同,对口支援绩效显现的重点也不同,也不可能借用已有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或高等学校教育绩效统计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精细评价。

其次,应吸取本世纪初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和教训,借鉴新一轮评估好的做法。前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虽遭到不少批评,但也收获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标准设计时吸取;同时,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有不少好的理念和做法,应该借鉴。例如可以参照“学校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方法,要求对口高校在学校主页公布对口支援相关的基本状态数据,将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和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

最后,借鉴国外经验,弥补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指标内容的缺失。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因此应该设计能够体现对口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指标。英国自2000年以来在促进大学一区域互动方面,已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型的实证研究以及相关政策行动,纽卡斯尔大学的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CURD)是上述领域的全球领跑者。2000-2002年,查尔斯和班纳沃斯设计了《高校区域贡献评价指标》,提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高校对其所在区域发展贡献状况的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发展、商业发展、互动学习与社会资本发展、公平与医疗福利、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七个板块的33项指标。该研究使用的高校区域贡献模型,值得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指标设计时加以借鉴,以弥补目前该指标内容的缺失。

3.创设民主的评估过程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过程民主化,一定程度上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有了民主的保障,不仅可以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还可以提高政策评估的执行力,因为人们往往更愿意执行自己亲自参与过的政策。美国学者约翰・耐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认为: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正在使代议民主制转向参与民主制。“政策评估民主化的理想并非像听起来那么十分独特。尽管政策分析最初是作为科技专家治国论的方法而出现的,但对民主的考虑一直都是存在的。政策分析一开始就是服务于自由民主价值基础上的体制的”。

4.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

与制度化对应的概念是随意化,与制度化相比,它有许多危害。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正式评估开展之前,加强制度化建设尤为主要,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太随意,想评估就评估,想何时评就何时评,没有规律可遵循,没有制度来约束,那么将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产生消极影响,因为随意化将侵蚀政策权威性的基础。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启动之前,该政策是否需要评估以及怎样评估都要有制度上的设计。要制订高校对口支援评估工作的制度性文件,保障高校对口支援评估工作从开始就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文件要对评估内容、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处理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定,并且应该对分类评估、评估的周期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5.公布真实的评估结果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结果应该及时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从社会角度看,这是公民知情权的体现,是其应有的权利;从政府角度看,这是政府民主执法、规范执法的体现,是其应尽的职责。政策评估结束,假若结果迟迟不予公布,就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揣测和怀疑,那样政策评估也将很难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目前尚未正式启动,就先前的“非正式”评估而言,其结果倒是及时公布的,对高校对口支援先进个人和集体也予以了公开表彰。只不过“评估”结果比较特殊,只有先进。期待今后,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目标更加明确、激励制度更加完善的基础上。能在开展政策评估之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真实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和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34-43.

[2]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鞠方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M].许庆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8

汶川灾后重建行将一年,再次来到昔日的震灾区,发现这里一边是满目疮痍的废墟,一边是老少寓乐的新住宅,再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工地。走在路上,诸如“山东菜馆”,“浙”字牌号车辆,挂着“河南信阳援建”字条的房合……各个外省市名号夺目而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口支援”行动正在进行。

对口援助,更务实的做法

“5.12”地震后,国务院办公厅迅速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安排了中国东中部地区19个省份将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19个县(市)。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方案一出台,曾参与过扶贫开发、三峡移民迁建的各省,也紧锣密鼓地准备投入这场“对口支援”的洪流。其实,这种“一帮一”的科学方法早在建国之初就采用了。那时每到农忙,城里的组织部就会分派各个部门去各村帮忙收割,逢着洪涝旱情也是这样安排的。1996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更是将东部9个省、市和西部10个省、区联系在一起,在确定帮扶对象后,他们之间展开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口帮扶与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上世纪90年代,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三峡百万移民工程,同样是采取对口支援的办法。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上海、山东等11个省市以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非库区县被定为接收区。其中第一批移民的目的地是便上海,这样的安排多少具有象征意味:从大西南重庆的深山峡谷到物质发达的上海郊县,移民的外迁之路充满希望。

上海在对口支援三峡的工作中逐步推进,迈出了很重要的三步:1993年-1994年是起步阶段,以无偿援助为主,政府行为为主导;1995年起,对口支援步入实质发展阶段,上海提出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有机结合,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有机结合,对口支援工作与多种形式的交流有机结合”的工作方针,经济台作和无偿援助全面展开;1998年至今是稳定发展阶段,企业行为已成为对口支援的主导行为,除无偿援助、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外,异地安置移民成为这一阶段上海对口支援三峡的重头戏,这样也就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功能。

在共和国的“对口援建史”上,最为常见的“一帮一”则体现在各个地方结成的教育帮扶。2000年,国家正式启动了“两个工程”,以学校对口支援为基本形式,以贫困地区为支援对象,以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东部支援省、直辖市各选择受援省、市100所学校,计划单列市各选择25所学校,结成“一帮一”的对了。200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东部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西部13所高校实施支援和全方位的合作。

水过地皮湿,何况是一批带着自己教育、思想文化观念的人去了。所以支援过后,留下支援方的强烈印记是在所难免的。仔细观察国务院的汶川地震支援方案,不难发现,这次对口援建省份,除了是全国GDP排名最前省份外,大部分“结对子”的双方也是有过“前缘”的省份。当然,为了能更和谐融洽,一般也是派有一定历史联系、有经验的人马前去,帮扶了一回,下回出现情况了也还是原来支援方再去。震灾重建的“一帮一”安排,不仅根据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同时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

各地方对口支援模式

据四川经委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在地震中受损规模较大企业9236%已经恢复生产;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3080项工业项目中,有2658项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87亿元。数据显示,6个重灾市(州)工业均处于陆续回升之中,企业复产率最低的阿坝州也由去年底的50%左右恢复至74.71%。四川经委的相关负责人认为,除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撑外,企业快速复产主要得益于要素保障到位。

这是一组枯燥的数字,但重建精神让人提振。其中,广东对口支援本次受灾最严重的震中汶川县。根据中央提出“1年内争取解决灾民生活需要,3年内恢复灾前水平”的要求,广东在3个月内就完成了汶川重建规划。根据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草案,汶川下属镇按照9度设防的防震标准规划,如果一个镇按照3万人的规模计算,预计总投资超过30亿元。

广东省财政计划,将连续三年每年拿出不少于财政收入1%的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对外公布的数据,2007年广东省地方财政收入为2785亿元,如按此计算,每年投入受援方汶川县的资金至少是27亿元。

作为对口支援四川什邡的北京市,2008年至2010年北京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资金总盘子将不低于70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智力支持和产业合作,今年将重点实施城乡居民永久性住房、学校、医院等39个援建项目。

北京市启动的第一个项目是“节能屋”,一种拥有太阳能、节能灯、节水马桶、中空玻璃、餐橱垃圾处理系统等10项节能环保技术的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说,此次北京把节能环保最新、最实用的技术拿来支援什邡,是北京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灾后重建的第一步。

什邡市正在进行新城区的规划,北京也已经投人专家参与规划和设计,今后北京还将逐步在产业发展方面和其进行对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当地一些小规模、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淘汰,建立一些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北京希望从一开始就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注入整体规划。除此之外,还将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进入什邡,将在污水净化、雨水收集、地源热泵等方面发挥作用。

“支援什邡,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定规划的过程中,立足灾区实际,综合考虑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注意考虑长远发展。”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赴四川什邡市灾区考察对口援建情况时说。

而北川县的支援方山东省,在提前超额完成3.3万套过渡安置板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把加快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去年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于去年7月份提早拨付了5.6亿元农户建房补助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今年拨付1.6亿元用于新划入北川的两个半乡镇的农户建房补助,并强化对农户建房的技术指导工作,每个对口支援市都派出了农房建设技术指导小组,通过发放技术指导手册和建设图集、办培训班、走村人户检查指导等形式,保证建房进度和质量。截至4月8日,已完成农户永久性住房36778户(其中修复21861户,重建14917户),占需修复和重建总数的58%。

对口支援的方式,也得到了百姓和专家的肯定:一是它科学进行了资源分配,避免全国各地的赈灾物资统统都堆积在同一个灾

区,资源不均和浪费的情况出现。二是加强了监督,对口支援的省份和城市有了明确具体的支援目标,一对一的方法细化了支援工作,使重建工作更快速、有效,也更防止了因混乱出现的赈灾物资遗失和贪污现象。三是加强了责任制,赈灾不再是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对提供支援的省份和城市来说,明白了灾后重建不是一时脑热的事情,而是一份需要细水长流付出支持的责任。四是减轻了中央调度赈灾的工作,免得灾后重建里各种琐事都要中央进行调配下指令才能执行。

全盘看去,各支援方就像派出去的车,使它们拥有更自主的权利,目标也更明确,这样就能把困难各个击破,效率也高。这一招还能在支援省市之间形成互相监督、竞赛。这种方法同样被许多支援省运用于内部,比如这次地震的对口支援中,广东省选定13个地级市结对帮扶汶川县的13个乡镇,广州市对威州镇,东莞市对映秀镇等等,它们的“车”则变成了自己的各个市、县,形成了“小车拉大车”。

在前不久,一位来自宜昌的基层干部对记者说:“对口援建,这是中央的英明决策,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我们、支援我们。”不过,全国对口支援四川重建的工作,2008年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的工程更艰巨,难度更大,困难会更多。

援建背后

漫长而复杂的重建工作,并非仅靠拳拳盛意就可以大功告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对口支援工作在许多方面都需要“磨合”。

当70多名浙商转道成都奔赴广元青川灾区时,浙商团团长、浙江省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副主任郑宪宏,对广元人已经并不陌生了。按照中央部署,浙江省从1996年起开始对口帮扶四川广元、南充两个革命老区。郑宪宏长期负责对口帮扶,他跑遍了广元的四县三区。

郑宪宏透露,对口支援青川县,也是浙江省主动争取的结果,“虽然青川灾情相对严重,余震不断,对口支援任务很重,但我们熟悉情况,双方感情深厚,能更好地帮助灾区恢复重建”。

虽然四川乐意积极引入浙江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但开放程度还是不够。一些浙江商人还记得对口帮扶初期,与四川人的接触感受,当时,还有一些浙江老板认为,四川基层有些公务员办事效率不高,服务精神少了点。

“后来看,这是一种相处上的不适应,体现了双方观念和制度环境上的差异。”郑宪宏说,从四川人的角度看,可能也觉得浙江人太会赚钱,老板对员工要求太严。正如谈恋爱都有“磨合期”,双方有今天的深厚感情,郑宪宏认为,首先要保持积极心态,多看对方长处。

这些年,双方高层互访不断,浙江省几任主要领导都来川“走亲戚”,广元、南充两地也年年派出党政代表团到浙江学习,浙江热情接纳来自广元、南充的数百名中层干部学习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你来我往,双方有了良性互动,沟通协作更密切。

也许也是浙江人天生的商业敏感性,在这次四川对口援建项目中,除了加快建设房屋、学校、医疗卫生等这些基本的民生项目外,浙江还把援助的重点瞄准了商贸市场的开辟。浙江商会推出了“浙商千企四川行”的考察活动,浙江省经协办利用全国的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网络,号召全国的浙商前来支援青川恢复重建,“第一批考察团过后,紧接着还有第二批、第三批浙商团队成行”。不少浙商准备将市场或基地拓展到青川来。浙江省工商局也组织了包括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柯桥纺织市场、海宁皮革城等在内的重点市场,对口支援青川。

对于这种做法,多少令人怀疑,如果这样大肆地拓展市场,是否会抑制当地人的竞争能力?如果浙商纷纷在这里开设他们的店面,租金、地价势必抬高,已经受震灾重创的当地人又如何承受得起?

对此,浙商团团长郑宪宏特别指出,三年对口支援浙江省财政要拿60亿元,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来说,难度不大,但光是给予、输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恢复重建的问题,从对口帮扶的经验看,对口支援同样应“授之以渔”。一直以来,浙江对口帮扶的经验是“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其实也适用于现在对口支援工作:“要看到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不能简单地把帮扶、支援看作施舍。”

青川县副县长杜非则也看到了这种贸易为当地带来的长处:汶川地震几乎破坏了青川县的整个商贸流通行业。直至6月底,全县恢复商业网点1496个,仅占震前网点总数的25%。青川是个农业县,大批农产品无法外销,加快商贸流通产业恢复重建,对整个灾区的经济恢复和居民生活关系重大。

据了解,浙江省籽结合青川产业特色,充分发挥浙江的市场优势,帮助恢复重建青川商贸业。主要包括:浙江参与指导青川灾后商贸流通业网点规划编制,选择一家实力较强、管理较规范的超市或百货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的生活资料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选择一家实力较强、管理较规范的农资企业,形成青川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扩大青川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等。充分利用浙江市场销售网络优势,开辟青川农副产品、中药材等在浙江的绿色通道。

浙江对口支援前线指挥部已成立了五个小组:项目规划组、项目推进组、工程管理组、产业发展组、后勤保障组。产业发展问题与基础设施重建并列为浙江对口支援的中心工作。这一“造血机制”建设中,浙江方面的思路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但是,对于企业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参与灾后援建,政府如何进行资金监管和后续绩效评估?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各方在日后谨慎观察。

在前面提到的三峡移民援助中,浙江省支援的地区是涪陵市,它的支援方式色最鲜明的是“企业合作”,浙江省内30多家知名企业主动进军三峡。当时捷足先登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创造性地采取“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协作方式,对涪陵3家亏损企业实行改造、迁建和经营。

《财经》杂志就曾经以娃哈哈过往参与三峡移民安置工作的记录为例,将诸多值得深入探讨问题摆在台前:1994年国企娃哈哈参与涪陵移民“对口支援”,在对移民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违规行为,比如超额、无计划使用移民资金,改变移民资金使用用途造成账目混乱,以及移民安置条件过于简陋引发“血汗工厂”指控等。

涪陵移民局官员李如华和刘彩均坦言,“对口支援”其实就是一种招商引资,移民经费对企业肯定有吸引力,政府还会提供优惠政策。在二期移民工程完成后,现在都不大提“对口授建”,直接招商引资了。

“援建”与“招商”界线的混淆,使一些企业从一开始就弱化了“援建”的种种义务,坐享随“援建”而来的种种资金和政策助力。这种合作从一开始即踩在了一条危险的红线上。

推荐期刊